郑州地区高层建筑场地稳定性评价报告

合集下载

超高层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间成果

超高层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间成果

超高层建筑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中间成果1、工程场地基岩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结果如表1。

表1 工程场地基岩水平向峰值加速度2、按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的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如表2,表中,Amax 为设计峰值加速度,βmax 为反应谱放大系数最大值,Tg 为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γ为反应谱下降段的衰减指数,αmax 为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表2 工程场地地表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设计反应谱应根据表2按下式确定,)()(max T A T S a β= (0.1)其中β(T )为设计地震动加速度放大系数反应谱,按下式确定:⎪⎪⎩⎪⎪⎨⎧≤<--≤<≤≤<≤-+=)(0.65))5(2.0()(5)/()()(.0)1(101)(1max max 21max 21max s T T T T s T T T T T s T T T s T T T T g g g g g g ηββηβηββγγ(0.2)当阻尼比不同于5%时,以5%阻尼比的反应谱曲线为基准,根据不同阻尼调整反应谱曲线的高度及反应谱曲线下降段衰减指数,具体方式如下:(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ζζγ63.005.09.0+-+= (0.3)(2)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ζζη32405.002.01+-+= (0.4)(3)阻尼调整系数应按下式确定:ζζη6.108.005.012+-+= (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地震影响系数α(T )与表中的A max 和β(T )的关系为:gT A T )()(max βα=(0.6)以上数据为中间成果,仅供参考,最终结果以正式报告为准。

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2014-7-2。

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均匀性评价

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均匀性评价

某超高层项目地基均匀性评价摘要:地基的均匀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地基均匀性进行了评价。

1、引言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性评价地基均匀性是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

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 72-2017),对于天然地基的地基均匀性评价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结合工程实例,准确、客观的对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可使得基础设计时对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降有一定的考虑。

2、工程概况某新建项目包括1栋45层(高200米)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超高层办公楼、1栋3~6层(高32米)裙房及1个3层整体纯地下室,两者均为框架结构。

超高层办公楼基础埋深17.5米,裙房和地下室埋深15.5米,总建筑面积约16.1万m2,基础方案拟采用桩基。

拟建项目所在场地的大致地层情况及承载力特征值fak、压缩模量Es(1-2)参见表1。

表1 各土层的分布埋藏情况及承载力特征值fak 、压缩模量Es(1-2)表场地地层情况参见塔楼及地下室的工程地质剖面图。

图1塔楼部分代表性工程地质剖面图图2地下室部分代表性工程地质剖面图3、地基均匀性评价—定性评价根据《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JGJ/T 72-2017)第8.2.3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判定为不均匀地基:1、地基持力层跨越不同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工程特性差异显著。

2、地基持力层虽属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工程地质单元,但存在下列情况之一:1)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底面或相邻基底高程的坡度大于10%;2)中-高压缩性地基,持力层及其下卧层在基础宽度方向上的厚度差值大于0.05b(b为基础宽度)。

3、同一高层建筑虽处于同一地貌单元或同一工程地质单元,但各处地基土的压缩性有较大差异时,可在计算各钻孔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当量模量的基础上,根据当量模量和当量模量最小值的比值判定地基均匀性。

当比值大于表2中地基不均匀系数界限值K时,可按不均匀地基考虑。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而高层建筑物的沉降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稳定性,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主要与建筑物的基础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基础是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建筑物的重量,并将其传递到地面。

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沉降情况。

当建筑物的荷载增加时,基础可能会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建筑物沉降。

而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的荷载通常较大,因此对其沉降进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的监测可以通过传感器和测量设备进行。

传感器可以被安装在建筑物的地基中,以便实时监测基础的变形情况。

而测量设备可以测量建筑物的沉降量。

通过这些监测手段,可以及时发现沉降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稳定性分析是评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沉降情况的重要方法。

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进行,以预测建筑物的沉降量和基础的变形情况。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评估基础的承载能力是否足够,并预测建筑物在长期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不仅会对建筑物本身造成影响,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建筑物的沉降可能导致地面沉降,进而影响到地下管道、道路和地铁线路等基础设施的稳定性。

在设计和建设城市高层建筑物时,需要对其沉降进行充分的监测和稳定性分析,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周围环境的稳定。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和周围环境稳定的重要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分析手段,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沉降问题,保障城市高层建筑物的稳定运行。

郑州东区高层建筑基础选型探讨

郑州东区高层建筑基础选型探讨

郑州东区高层建筑基础选型探讨(王荣彦河南.郑州.450053)本文在分析郑州东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近20年来郑州东区多层、高层建筑基础型式的选择特点,分析了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今后在郑州东区及类似地区多层、高层建筑基础基础选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郑州东区多层、高层建筑基础选型探讨前言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京广、陇海二大铁路干线、国道107与310、京珠与连霍高速公路交通干线的交会处,北临黄河,西依嵩山,市区面积约115km2,新规划市区面积约130km2,市区人口约230万人。

1.0郑州东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郑州市区大致以京广铁路线为界分为两个大的地貌单元,京广铁路线以西为黄土丘陵、阶地,不在本文论述范围。

大致以京广铁路线以东为黄河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层特点为表层约15-20m以上地层松软,地下水位高(一般水位埋深在地表下2-5m),物理、力学指标较低,属软土。

在勘探深度60m以内为第四系全新统地层及上更新统地层,根据其沉积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可分为四段,第Ⅰ段(Q43al)以褐黄、灰黄色粉土为主,呈稍密状态,夹薄层软塑粉质粘土,为新近沉积土,一般厚6-8m;第Ⅱ段(Q42al+l)有灰色、灰黑色稍密粉土与软塑状态的粉质粘土互层组成,属静水相沉积,有机质含量在3%~12%不等,有机质含量一般在5%左右。

厚6-10m。

Ⅰ段、Ⅱ段其物理力学指标较低,具有承载力低,压缩性高,渗透性差的特点,属软土。

Ⅰ段、Ⅱ段内夹有液化土层,场地一般属轻微液化场地,局部地段属中等液化场地。

Ⅲ段(Q41al+pl)以灰色、灰黄色粉砂、细砂为主,局部夹较多薄层粉土,稍密~中密,一般厚8~12m。

该段物理力学指标较高,具有承载力高,压缩性低,渗透性好的特点,是郑州东区小高层、高层建筑的首选桩端持力层。

第Ⅳ段由上更新统褐黄色粉质粘土与粉土组成,具有中等压缩性,承载力较高。

建筑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doc

建筑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doc

建筑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济南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质量监督站郜宪存摘要: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分析评价是现行土洞塌陷、建筑边坡等影响场地整体稳定性的岩规范、规程强条规定的内容,本文从地质环境条土工程问题进行评价。

件和岩土工程条件两方面对需要进行稳定性分析场地稳定性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可行性研究评价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阶段的基本任务,是初勘阶段的主要任务,详勘关键词:场地稳定性;地基稳定性;地质环阶段应进行“地基稳定性”分析评价。

在(GB境条件;岩土工程条件50021-2001) (2009 年版 )论述较笼统,但在《高层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 (JGJ 722004)- “8 岩土工程(2009 年版 ) 4.1.11 第 3 款规定应“分析和评价地基评价”中明确了分析评价的内容。

的稳定性”,,第 9 款规定进行“场地稳定性和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适宜性评价”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 的岩土工程问题:72-2004) “天然地基评价”中规定应分析评价的内 1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

针对拟建场地及附容包括“场地、地基稳定性和处理措施的建议”;近是否存在活动性断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 2 场地地震效应,主要针对场地所处的基本度规定》(2010 年版)第 1 款“场地稳定性评价” ,地震烈度区划,划分出场地地段;对“地基稳定性评价”提及很少。

各位同行在编 3 是否发育直接危害场地稳定的不良地质作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时,往往感到需要论证的内用,包括:岩溶、滑坡、危岩和崩塌、泥石流、容不是太多就是无从下笔。

本人根据多年来的工采空区、地面沉降和活动断裂等。

作实践,对这一问题在济南地区常见的几种情况 4 建筑边坡稳定稳定性的影响等。

进行了总结归纳。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新型的建按照 (GB 50021-2001) (2009 年版 ) 14.1.3 规构筑物、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多样,该定,可仅作定性分析,确定场地稳定性、工程建文观点和阐述仅是一管之见,不当之处,望不吝设的适宜性,必要时应建议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赐教。

郑东新区某高层建筑地基勘察与设计

郑东新区某高层建筑地基勘察与设计
k a 拟采 用桩筏 基 础 ; 楼地 上 4层 , 下 两 层 , P, 裙 地 基
础埋 深 1 . f 框 架 结 构 , 网 尺 寸 8 0 r ×8 0 0 0 r, l 柱 . f . l
第 四纪全新 统地 层 , 四纪上 更新 统地 层 , 四 第 第
纪 中更 新 统地层 。
() 3 层粉 土 , 液化 深度 4 5 . 0m。
2 3 场地 稳定 性评价 .
拟 建建 筑 以第 ( ) 粉土 为持 力层 , 5层 该层 承载 力 特征 值 一1 0k a 经 深 宽修 正 后 承 载 力 特 征 值 7 P , f =3 2 k a 主 楼 基 底 平 均 压 力 标 准 值 户 一 5 5 o 3 P , 3
为 5 . 8 3m×4 . f 主楼 部 分 在 场地 的东 北 角 , 4 2r , l 占 2 1 地 层岩性 以及 物理 力 学参数 .
地 面积 3 . 2 4m×3 . f 其余 为裙 楼 。主楼 地面 以 2 4r, l
上 3 0层 , 地下 2层 , 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埋 深 1 . f 框 架 核 心 筒 基 0 0r , l
标 准 值 约 为 1 0k a 天 然 地 基 强 度 满 足 要 求 。但 0 P , 根 据结 构形 式 , 为了避 免 主楼 、 裙楼之 间 产生过 大沉 降差影 响建 筑物 的正 常使 用 , 议 主 、 楼用统 一 的 建 裙
地 基基 础方 案 , 不采用 天然 地基 。 3 3 复合 地基 方案 分析 评价 .
依 据文 献 , ] 本场 地不符 合 初判 不液 化条件 , 故 布置 4个标 准 贯入 试 验 孔 进行 进 一 步 判 别 , 中两 其

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及稳定性分析

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标题: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摘要:本研究致力于探讨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及稳定性分析问题。

在背景调研的基础上,采用了实地调研、计算模拟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高层建筑的地基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得出了一些结论与讨论,进一步论证了本研究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一、研究问题及背景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工作,直接影响到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

然而,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全面的解决方案。

为此,本研究旨在解决以下问题:地基基础设计中存在哪些关键问题?如何保证地基设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二、研究方案方法1. 实地调研:对多个高层建筑工地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地下水位、土壤条件、地基施工工艺等信息,并记录实测数据。

2. 计算模拟:结合现有高级计算软件,建立地基基础的三维模型,并使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地基受力情况,探究地基变形与稳定性。

3. 数据分析: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和计算模拟的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并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讨论和推理。

三、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通过实地调研和计算模拟,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和结果。

在数据分析环节,我们首先对实地调研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出不同地基条件下的施工难点和风险。

其次,我们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地基基础模型进行了模拟,并得到了地基的受力情况。

通过对数据和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分别得到了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地基变形情况和稳定性指标的对比信息,并将其进行了图表展示。

四、结论与讨论通过研究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存在着一系列的关键问题,例如:地下水位的变化、不均质土层的类型等。

2. 基于计算模拟的结果,我们发现地基基础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地基的变形情况,选择合适的地基类型和施工工艺。

3. 本研究的成果对于指导高层建筑的地基基础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结语: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地基基础设计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地基基础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领域,研究背景十分重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密集度的增加,高层建筑物在城市中的数量与高度不断增加。

由于高层建筑物的巨大重量和复杂结构,其沉降问题一直是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不仅会影响建筑物本身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还会对周围环境和地下设施产生一定影响。

在此背景下,开展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研究,旨在探究如何准确监测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分析沉降数据,提出合理的建筑物稳定性评估方法,并给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高层建筑物的安全稳定运行。

这项研究将为城市高层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促进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技术。

通过对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情况进行监测及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建筑物沉降的趋势与规律,为建筑物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稳定性分析,可以评估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预防建筑物出现严重沉降或倾斜问题,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研究目的还在于总结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的经验和技术,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可以为城市建筑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促进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城市高层建筑物沉降监测与稳定性分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物在城市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而建筑物的沉降会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和市民生活。

对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与分析,可以有效预防潜在的安全风险,保障城市的稳定发展。

通过沉降监测技术和稳定性分析,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准确掌握城市高层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可以为城市规划者提供重要参考,避免因沉降不均匀而引发的城市地质灾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市区高层建筑场地稳定性评价探讨河南省地矿局环境二院王荣彦摘要:本文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结合郑州市区岩土工程勘察经验提出本地区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稳定性评价应包括的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郑州市区、高层建筑、场地稳定性前言高层建筑场地稳定性评价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一项重要内容,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同勘察单位在勘察报告中有关该章节内容上却千差万别,甚至同一个单位不同技术人员提交的勘察报告有关该章内容也参差不齐,有的勘察报告对有关场地稳定性评价一节干脆一笔带过,存在着或多或少忽视的现象,而有的勘察报告在有关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上往往前后倒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报告的技术质量。

本文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结合郑州地区岩土工程勘察经验谈一点个人看法。

1.0国家及行业有关规范、规程对场地稳定性评价的要求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5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中,有8节内容:(1)岩溶;(2)滑坡;(3)危岩和崩塌;(4)泥石流;(5)采空区;(6)地面沉降;(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8)活动断裂。

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在第2.0.5条及第6章第一节中涉及内容包括:(1)断裂,尤其全新活动断裂;(2)地裂缝;(3)对斜坡地段高层建筑的评价;(4)建筑地段的划分;(5)采空区、岩溶、土沟。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章包括:(1)场地类型、有利、不利、危险地段的划分;(2)发震断裂;(3)液化土的评价,并在第5章第5.1.2条中提出对某些建筑物需进行时程分析。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6章包括:(1)滑坡、断裂、人工挖、填方;(2)地基不均匀性;(3)岩溶、土沟;(4)崩塌、泥石流。

5、《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在第8.1.5条、第9.2.1条、第9.3.2条中提出,在可研阶段、初勘阶段应对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包括对不良地质现象和特殊性土的评价。

从上述国家有关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中可以看出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应包括:(一)近场区和场地内活动断裂的评价;(二)建筑场地类型及场地有利、不利、危险地段的划分;(三)不良地质作用及不良地质现象;(四)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评价;(五)在以上四个方面分析基础上综合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评价。

2.0郑州市区高层建筑场地稳定性评价应包括的内容:郑州地区东部为第四纪冲、洪积平原,西部为弱切割的黄土台塬。

东、西区的地貌特点和断裂构造背景决定了郑州地区高层建筑对场地稳定性评价内容与其它地区相比即有其共性,也有一定差异。

2.1 近场和场区内活动断裂的评价2.1.1郑州市区断裂构造活动背景据河南省地震局和河南省地矿局对本区调查,郑州市区及附近不存在深断裂构造,均属盖层断裂,且这些断裂自新生代以来表现微弱。

据文献[6]及郑州市1996年5月发布的“关于郑州市地震安全评价的通知”,郑州市区内工程近场(指工程场地及外围25km范围内)及场区(指工程场地及外围5km范围内)对工程有影响的活动断裂主要是老鸦陈断裂和花园口断裂。

据文献[7],老鸦陈断裂北起黄河老桥,大致自邙山东侧通过,向南东延伸,经省体育馆穿过市区。

走向315-330度,倾向北东,倾角60-75度,错断了中更新统地层。

1974年在断裂北端(据市区中心约26km)发生过2.6级地震。

花园口断裂:分布在距市区中心东北约10km,大致沿花园口---王新庄---祭城一线,呈北西向展布,长19km ,自第三系以来仍有活动,第四系底界有错动。

2.1.2近场和场区内活动断裂的评价1、按“GB50021-2001”第5.8条及条文说明,重大工程应进行断裂勘察。

重大工程是指对社会有重大价值或重大影响如医疗、通迅、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等工程,具体规定应按国务院、各省、市人民政府及各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

大型工业建设场地或“GB50011-2001”规定的甲、乙类建筑及部分重要的丙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工程。

2、按“GB50011-2001”第四章条文说明,对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

对一般的高层建筑,只考虑1.0万年(全新世)以来活动过的断裂,在此之前的活动断裂不予考虑。

按照以上有关规定及说明,在郑州市区,对一般的丙类高层建筑(甲、乙、丙、丁类建筑的划分应按文献[8]的规定确定)可不考虑活动断裂的影响。

对应进行时程分析或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甲、乙类建筑及部分丙类高层建筑应参考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的有关内容。

2.2场地有利、不利、危险地段的划分按照“GB50011-2001”第 4.1.1条及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第5.1.3-5.1.8条的规定进行划分。

按照以上有关规定及说明,郑州市区东区一般有液化土存在,属建筑抗震不利地段,而市区西区一般属建筑抗震有利地段。

另外按“GB50011-2001”条文说明,对那些即不属于有利地段,也不属于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的场地,应属于可以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2.3不良地质作用及不良地质现象如上所述,郑州市区东区属第四纪冲、洪积平原,西区属弱切割的黄土台塬区,地形平坦,一般不存在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山区地基常遇到的不良地质现象,也较少遇到地面沉降及地裂缝。

在东区有时遇到暗浜、古河道、污水坑等不良地质现象,在郑州西区常遇到的有防空洞、土坑、土沟、冲沟、古墓等不良地质现象,其中对工程稳定性影响较大的不良地质现象是防空洞。

对防空洞的评价应在详细查明其分布特征、埋深、跨度、拱高、是否衬砌等因素基础上,据文献[9],常采取的措施有:(1)尽量浅埋;(2);当防空洞较浅时,采用深埋基础;(3)柱梁跨越;(4)采用筏板基础,减少基底压力;(5)采用桩基础,穿过防空洞;(6)加固地道,如横向分格砌墙,或上部打孔用细石混凝土灌封等。

此外,还应注意:(1)若保留防空洞,应做好防水措施,防止防空洞进水引起塌陷;(2)若保留防空洞,原有拱圈体与原有土体间的空隙(一般10cm左右)应采用压密注浆补强,避免可能出现的不均匀沉陷。

2.4场地和地基土的地震效应评价2.4.1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按“GB50011-2001”第四章规定“建筑场地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坡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在郑州东区土层等效剪切坡速一般在140-250m/s之间,场地覆盖层厚度>50m,为Ⅲ类建筑场地。

郑州西区一般为Ⅱ类场地。

2.4.2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的确定按照“GB50011-2001”附录A规定,郑州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

另据第5.14条,其特征同期对Ⅲ类建筑场地为0.45s,对Ⅱ类建筑场地为0.35s。

2.4.3地基土液化可能性评价“GB50011-2001”和“GB50021-2001”均要求按初判和标准贯入试验进行判别。

这是应注意(1)在郑州市区东区当地下水位埋深>4m时务必先按第4.3.3条进行初判,确定是否须进行进一步判别。

否则,若直接按第4.3.4条进行判别,将导致错误结论。

如在在郑州市区东区当地下水位埋深>5.5m 时,当采用天然地基浅基础(假定d b=2m) 时按第4.3.3条进行初判时,可不考虑液化影响;但若直接按第4.3.4条进行判别,判别结果可能是轻微液化甚至是中等液化场地,同一场地而判别结论却大相径庭,这一点务必引起注意。

(2)“初判”结果是最终确定性结论而非初步判断。

当须进行进一步判别时,评价场地液化等级的方法是逐点判别,按孔计算、综合评价。

即按单元单点法判定液化土层的深度、液化土层分布、液化指数及液化等级,同时参照静力触探试验、剪切坡速测试成果进行判定,并根据场地地貌特征及邻近场地经验综合判定所在场地的液化等级。

在郑州东区,一般为轻微液化场地。

应该提出的是,以上规定针对平原地区而言,对河岸、斜坡地带应专门确定研究(见“GB50021-94第5.7.6及5.7.7条文说明)。

2.5场地震陷可能性评价按照“GB50021-2001”第5.7.11条条文说明表5.5要求进行判别。

另外按照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认为烈度7度及7度以下地区均不考虑震陷问题,根据以上规定,因郑州市区为7度区,当承载力特征值f a>80kpa,等效剪切坡速Vsr>90m/s时,可不考虑震陷对工程的影响。

2.6对场地和地基抗震措施的建议以郑州东区为例,在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s 的条件下,地基均需进行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和桩基抗震承载力验算。

场地为轻微液化场地,液化深度6-10m以上。

场地可不考虑震陷对工程的影响,但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假定拟建建筑物为丙类建筑,则按照GB50011-2001第4.3.6条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可不采取处理措施。

2.7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在以上2.1---2.6条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意见。

3.0小结本文根据国家有关规范、规程要求结合郑州市区岩土工程勘察经验提出在郑州市区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中场地稳定性评价应包括的内容及注意的问题。

受经验、阅历的限制,不当之处难免,欢迎同行、专家指正。

参考文献:[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4]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1[5]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1998.4[6]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规范(GB17741---1999)地震出版社1999[7] 河南省郑州市城区区域地质调查地质系列图(1:5万)说明书河南省地质矿产厅1990.6[8]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95),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11[9] 河南省土木建筑学术文库张建军浅议地基基础中人防地道的分析与处理1998.10作者通信地址:作者简介:王荣彦(1965—),男,河南渑池人,河南省地质工程公司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岩土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

河南省郑州市南阳路56号,河南省地质工程公司邮编:45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