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的大脑:赋予我们爱情、记忆与梦 课程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性别角色错位
(一)性别角色定义
(二)性别角色错位现象
二、性取向
(一)性取向定义
(二)同性性取向成因
i.生理因素
ii.心理社会因素
三、跨性别者、变性人和同性恋
四、参考文献
“离经叛道”的性与性别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性别角色错位”和“同性性取向”展开,讨论了社会中性别角色错位的现象及其成因,同时介绍了目前大众认可的与同性性取向相关的两种影响因素。文章还将“性别角色错位”和“同性性取向”进行了对比,将两者的概念区分开来。
关键词:性别角色错位性取向同性恋影响因素
放眼当下,男女性别差异日益缩小甚至性别错位的现象越来越多,“伪娘”“女汉子”等热词不时地向我们传递着时下性别趋于中性化的特征。同时,随着欧美国家同性恋婚姻合法化的范围不断扩大,曾被禁锢在社会边缘的“不伦之恋”逐渐步入了我们的视线。那么这种“性别逆转”和“同性性取向”是如何产生的呢,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一、性别角色错位
(一)性别角色定义
人的性别可以分为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生理性别是人与生俱来的性别,由染色体决定;而社会性别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是什么性别,是一种自我认同。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并没有同一性,性别角色错位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相矛盾。而近期一种从狼族衍生而来的ABO性别也令人耳目一新——在狼族的社会组织主要由一对属于最高阶的alpha公狼和母狼担任领导者,并由一对次高级的beta公狼和母狼担任组织的领导中坚;其余基层组织的狼群,都属于社会组织最低阶级的omega等级。由此相对应的新的性别决定方式又给人的性别确定增加了难度,性别角色更家扑朔迷离。
因此,目前“性别角色”概念的不清晰也就情有可原了。关于“性别角色”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是:“社会认定为适合属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
念和行为。”1也有学者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和社会互助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2时蓉华则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适当位置及其被该社会和群体规定了的行为模式。”3张积家和张巧明认为“性别角色是个体在自身解剖学、生理学特征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文化的两性规范影响下形成的性格、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上的特征。”4较为全面的是郑新蓉的界定:性别角色(Sex Role 或 Gender Role)是指每种性别在所属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的位置,以及被该社会和群体所规定及希望的特定的行为模式。5
(二)性别角色错位现象
虽然简要地说性别角色错位就是指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不相匹配,但由于人的生理性别至少有7中,社会性别至少有5中,经过错综复杂的排列之后性别角色错位现象又可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在本文中我简要地将性别角色错位分为“中性化”“双性化”“跨性别”三类。
“中性化”现象其实在当今社会十分普遍,早在三十年前,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就预言过世界发展会有的十大趋势,其中就包括性别角色的中性化。中性化指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具有性别不典型的特点,在性别角色表现中,男、女性别成份都不高。从前些年的“超女冠军”李宇春到如今遍地的女汉子,女性的中性化愈来愈被社会推崇。一方面,女性的中性化反应了社会对女性的更高要求,女性挣脱了原始的以生育主要功能的社会职能;另一方面在社会的压力下女性被迫向男性形象靠拢变相反应出了男权主义仍是当今主流的现象。同时在年轻男性人群中烫发、化妆、打耳洞等现象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当然这与动漫的流行、社会审美的改变有着紧密的关系。总的来说中性化主要由社会因素主导,是当下社会心理的集体表现。同时,也有专家称中性化具有过渡的性质,是双性化
1
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63.
2
陈红.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4),63.
3
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131-155.
4
张积家,张巧明.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0(11),23.
5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0.
性别角色发展的必经阶段。6
而将中性化发展到某种极端我们不难得出跨性别者的定义,跨性别通常是用来指那些对其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感到无法认同的人。跨性别群体(LGBT)通常因为自己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矛盾而感到没有归属感,据统计,超过50%的跨性别者在20岁之前都会尝试自杀。同时,性别上的混乱通常也会导致他们取向上的混乱,因而跨性别常常和同性恋相提并论,在Leelah Alcorn 的案例中,虽然她的染色体显示她是男性,但是她从4岁开始就觉得自己是女孩,为此她和她的父母关系恶化,同时她在学校里以同性恋自称以减少同学们对自己的歧视。但最终Leelah仍因为觉得自己的人生找不到希望而在17岁时自杀。与她相比,南美洲土著部落里的“双灵人”显然幸运的多。许多南美洲土著部落,有一类人被认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两者灵魂(这是一些南美部落的信仰,认为这样的人是第三性,在部落里通常是预言家、通灵人)。在这些部落的传统文化中,染色体性别是男性却被当作女性;少数情况下,染色体性别是女性却被当作男性。部落鼓励他们采取异性化打扮。由于他们被认为拥有连通男性和女性世界的能力,因此往往担任身份特殊的萨满祭司。
而“双性化”指的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具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人身上同时具备了男、女两性的能力、性格、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在心理特征方面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某些优点和长处。“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7就目前而言,双性化更加被设计推崇,桑德拉·贝姆在1974年设计的测量双性化的心理量表就证实了双性化女性比其他人更具有显著的独立性,能较好地表现女性气质,并有强烈的尊卑感。8但同时也有人指出,推崇双性化的同时要防止性别倒错的出现。9
6
逄伟.青少年中性化述评[J].中国青年研究,2009(09),5-6.
7
刘尊棋,[美]Gibney, F B.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5)[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253.
8
Bem, S L.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42).
9
史红.学校“双性化”教育的意义、方法与应避免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