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复习【常见的文言文虚词】课案及考题演练(20190731075426)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3文言文虚词教案
3文言文虚词教学目标1.熟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2.能根据语境判断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3.联系高考,明确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位置。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记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意义及典型例句。
难点:能根据语境判断考纲18个文言虚词的词性和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探究《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曾规定要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详见《考点通附录》),大体可作“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和代词。
虚词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用法灵活多样。
1.考查范围:新课标《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2.考查内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求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和语法作用)。
二、考纲要求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考点透视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以表示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用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之”等。
也有人把“所”“者”称为特殊代词。
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有一个语义特征,那就是它与动词所组成的名词性短语多指受事,即动词涉及的对象,如“所闻”就是“听到的话”成语“所作所为”就是干的事情。
而指施事——即动作主体的,一般用“者”字结构,如“作者”指创作的人员,“言者”指说话的人。
关于代词,首先要辨析代词和非代词,这是虚词考查的一个常设考点。
例题:请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
①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结构助词②某所.,而母立于兹处所,地方③求人可使报秦者.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④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⑤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人称代词,作定语,他的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代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等关系的词。
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2019-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实词虚词练习
2019-2017年高考真题文言实词虚词练习1.(2019北京)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由:沿着③特.天地之物也特:只是④是恶.乎与我谋恶乎:于何、怎么会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糜:使……熟烂⑥抑.人事乎抑:还是⑦吾既.陈于前矣既:既然⑧不有他术乎.术:途径、原因A.①⑦B.②⑧C.③⑥D.④⑤1.A【解析】①“概”,概括。
⑦“既”,已经。
故选A。
2.(2019天津)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元本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D.兵其细.也细:小事2.B【解析】,B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3.A【解析】A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
B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C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
D项,第一个“以”相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
故选A。
4.(2019江苏)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每试必雄.其曹偶雄:称雄B.酬.以馆选酬:应酬C.以乐.留都山川乐:喜爱D.为所不知后人计.计:考虑4.B项,“酬”意为“酬谢”。
这句话意思是,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
故选B。
5..(2018北京)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不胜月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D.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行:行为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不可胜日志也C.此之谓也若白垩之与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事之至也数小事出现得很频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业很显赫D.赐失之矣赐,你丢失了机会啊5.D。
2019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已传文库)
2019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完美版2019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doc
2019届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第二编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二节1.对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承,那么)b.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假设,如果)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并列,并且)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可是)【解析】“而”主要可用作代词、连词,常常考查用作连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本题c项为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义为“并且、而且”。
【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邻国之民不加多,何也c.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d.今日之事何如【解析】“何”主要可用作副词、代词,常常考查用作副词、代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何”作副词,放在形容词之前,加强程度,“怎么”,c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代词,“什么”;b 项是疑问代词,“为什么”;d项是复音虚词,“怎么样”。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幽独处乎山中a.噫吁嚱,危乎高哉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相与枕藉乎舟中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解析】“乎”主要可用作介词、助词,常常考查用作介词时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乎”作介词,“于”,c 项的“乎”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的“乎”是语气助词,表感叹,“啊”;b项的“乎”是副词,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的样子”;d项的“乎”是介词,“比”。
【答案】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君乃亡赵走燕a.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c.臣乃敢上璧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乃”常常考查用作副词时的各个义项的理解。
例句的“乃”为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却、竟然、反而”,d 项与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a项是判断词,“就是、是”;b项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副词,“于是、就”;c项是表限制性的副词,“才”。
2019年高考重点试题文言虚词选择题汇编
2019年高考重点试题文言虚词选择题汇编1.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如姬为公子泣。
B、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C、会稽大望,至今而零极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D、武功甥今后大器,家事尽以委之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辅公祏之反也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仆以口语遇遭此祸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①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②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B、①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C、①援之来,关中阴与通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②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①信与张耳以兵数万②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B、①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C、①还报,那么大喜,乃敢引兵遂下②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D、①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②因此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靡日不有,靡时不为,又难以备陈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上由是信延龄而不直贽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C、情激于衷,虽欲罢而不能自默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D、中书侍郎、同平章事陆贽以上知待之厚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以下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其下犹透明而东也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B、而不见其下截因此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C、今以按君道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D、停憩久之顷之,烟炎张天7.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故曰俭其道也广故数言欲亡B、东西至日所出入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C、夫戎僻而辽远,未闻中国之声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D、因为由余请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我以汝为逝矣臣以养无主,辞不赴命B、宛似主人之让客者此亡秦之续耳C、蛇人又饲之,乃食乃令张良留谢D、小青在中亦震震而动秦王还柱而走9、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斜也以赃免/汝殁以六月二日B、由是复用为会宁牧/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斜也于都堂脊杖令史冯仲尹/念乡人有客于泾阳者D、而以撒合出为符宝祗候/合流屈曲而南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A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练习解释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因】1、罔不因势象形。
2、变法者因时而化。
3、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4、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ft河5、不如因而厚遇之。
6、因击沛公于坐。
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8、因造玉清宫,伐ft取材,方有人见之。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0、因拔刀斫前奏案。
11、相如因持璧却立……12、于今无会因。
13、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14、蒙故业,因遗策。
1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1、会于会稽之兰亭2、赠谥美显,荣于身后3、而耻学于师4、师不必贤于弟子5、不拘于时,学于余6、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7、沛公居ft东时,贪于财物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9、以勇气闻于诸侯【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ft记》)4、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5、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齐桓晋文之事》)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ft记》)4、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ft记》)5、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ft记》)6、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8、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9、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10、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ft记》)11、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12、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1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则】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2019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学案: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文言文阅读第二讲文言虚词
第二讲文言虚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指的是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或者作用。
近年高考对虚词的考查呈逐渐淡化的趋势,课标全国卷已经取消了专门的虚词考查题,但虚词在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翻译句子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必要进行分类归纳、比较鉴别。
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人也。
岐少明经,有才艺。
仕州郡,以廉直疾恶见惮。
永兴二年,辟.司空掾,议二千石得去官为亲行服,朝廷从之。
会河东太守刘祐去郡,而中常侍左悺兄胜代之,岐耻疾宦官,即日西归。
京兆尹延笃复以为功曹。
先是中常侍唐衡兄玹为京兆虎牙都尉,郡人以玹进不由德,皆轻侮之。
岐及从兄袭又数为贬议,玹深毒恨。
延熹元年,玹为京兆尹,岐惧祸及,乃与从子戬逃避之。
玹果收岐家属宗亲,陷以重法,尽杀之。
岐遂逃难四方,江、淮、海、岱,靡所不历。
自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
时安丘孙嵩年二十余,游市见岐,察非常人,停车呼与共载。
岐惧失色,嵩乃下帷,令骑屏行人。
密问岐曰:“视子非卖饼者,又相问而色动,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孙宾石,阖门百口,势能相济.。
”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
嵩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
”迎入上堂,飨.之极欢。
藏岐复壁中数年,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诸唐死灭,因赦乃出。
三府闻之,同时并辟。
九年,乃应司徒胡广之命。
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岐,擢拜并州刺史。
岐欲奏守边之策,未及上,会坐党事免,因撰次以为《御寇论》。
灵帝初,复遭党锢十余岁。
中平元年,四方兵起,诏选故刺史、二千石有文武才用者,征岐拜议郎。
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长史,别屯安定。
大将军何进举为敦煌太守,行至襄武,岐与新除诸郡太守数人俱为.贼边章等所执。
贼欲胁以为帅,岐诡辞得免,展转还长安。
及献帝西都,复拜议郎,稍迁太仆。
及李傕专政,使太傅马日磾抚慰天下,以岐为副。
日磾行至洛阳,表别遣岐宣扬国命,所到郡县,百姓皆喜曰:“今日乃复见使者车骑。
2019届高三语文高考复习【文言句式】课案及考题演练
文言文阅读专题课案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往往不单独命制考题,而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各种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
本部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文言句式的表现形式,各种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考题演练真题呈现原创迁移,文言句式(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19分)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
举进士第一。
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
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
”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
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
”及肄射,将先破的。
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
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
(定语后置句、省略句)②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判断句)③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省略句、判断句)教材联想,举一反三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定语后置句)【真题试做】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解析“吏得缘文为奸”和“选者又不得诉长吏”是两个分句,应该从中断开,首先排除A、B两项;“初”是“当初”之意,表时间,断开比较好,再排除C项。
2019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案)含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新课标全国卷往往在翻译题中兼顾考查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对教材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如下整理。
热点题型一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代词指代对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之:代下文所唱的歌B.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其:他们C.若入前为寿……请以剑舞若:你们D.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而:通“尔”,你【答案】C【解析】【提分秘籍】对于“代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分类记忆如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厥;近指代词有:是、斯、此、然、兹;疑问代词有:何、曷、胡、奚、安、焉、孰等。
第2步,联系语境如“视之,形若土狗”“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的“若”,前者是实词,为“像,好像”之义;后者才是虚词,作第二人称代词用。
热点题型二 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无以,则王乎 B.⎩⎪⎨⎪⎧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C.⎩⎪⎨⎪⎧ ①徐公何能及君也②至于誓天断发……何其衰也 D.⎩⎪⎨⎪⎧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答案】D【解析】(第一步)根据词语位置,这些选项均修饰动词或形容词,故均为副词。
【提分秘籍】对于“副词”题,应从下面几点入手:第1步,看清位置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起着限制作用。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完整版)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虚词常考题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在括号里写出虚词的意义)一、于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二、与1、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3、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4、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三、焉1、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②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2、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4、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四、何1、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五、其1、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考语文课本内18个文言文虚词专练(含答案)
高考语文课本内18个文言文虚词专练(含答案)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 虚词-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原卷版)
2019年高考语文总复习巅峰冲刺专题20 文言文阅读虚词【考点解读】《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虚词考点的考查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虚词”指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主要是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考查常常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句子中字形相同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和用法不同,我们在理解文言虚词的时候,也应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主要有以下方法:一、语境推断法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用“焉”作例子来说明。
诸如,“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这句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其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
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
“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句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二、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用在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用在名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助词,如“尔其(语气助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高三年级课内文言文虚词练习
高三年级课内文言文虚词练习(2019.11)【为】《始得西山宴游记》①自余为僇人()②不于培塿为类()③故为之文以志()④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六国论》①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阿房宫赋》①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指南录后序》①将以有为也()②为巡船所物色()③而幸生也何为()④所求乎为臣()⑤为一卷()《五人墓碑记》①以旌其所为()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行者()③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⑤而为之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廉颇为赵将()②拜为上卿()③为刎颈之交()④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⑥为一击缻()《鸿门宴》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②使子婴为相()③我为鱼肉()④军中无以为乐()⑤窃为大王不取也()⑥吾属今为之虏矣()⑦君为我呼入()⑧为之奈何()⑨何辞为()⑩为击破沛公军()⑾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季氏将伐颛臾》①后世必为子孙忧()②何以伐为()《报任安书》①为十表,本纪十二()②季布为朱家钳奴()③削木为吏()④然此可为智者道()⑤殆为此也()⑥重为乡党所笑()《渔父》①自令放为()②何以伐为()③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④为巡徼所凌破死()⑤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为刎颈之交()《兰亭集序》【而】《劝学》①水为之而寒于水()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吾尝终日而思矣()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⑦锲而舍之()⑧锲而不舍()⑨蟹六跪而二鳌()《师说》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惑而不从师()③吾从而师之()④择师而教之()⑤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⑥小学而大遗()⑦则群聚而笑之()⑧如是而已()《赤壁赋》①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②倚歌而和之()③羽化而登仙()④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⑤顺流而东也()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而今安在哉()⑧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⑨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⑩而又何羡乎()《始得西山宴游记》①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②卧而梦()③披早而坐,倾壶而醉()④觉而起,起而归()⑤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⑥穷山之高而止()⑦攀援而登,箕踞而遨()⑧而莫得其涯()⑨而不知其所穷()⑩自远而至()⑾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六国论》①赂秦而力亏()②而秦兵又至矣()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⑤燕虽小国而后亡()⑥二败而三胜()⑦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⑧战败而亡()⑨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⑩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⑾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脊轩志》《阿房宫赋》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不敢言而敢怒()⑤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指南录后序》①归而求救国之策()②而予不得归矣()③而不在使者之母()④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⑤而死有余辜()⑥而幸生也何为()《五人墓碑记》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其疾病而死()③死而堙没不足道者()④则噪而相逐()⑤抶而仆之()⑥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烛之武退秦师》①今急而求子()②夜缒而出()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④朝济而夕设版焉()⑤因人之力而敝之()《谏太宗十思疏》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②不言而化()③莫不殷忧而道著()④功成而德衰()⑤择善而从之()⑥岂其取之而守之难乎()⑦终苟免而不怀仁()《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夫赵强而燕弱()②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③毕礼而归之()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⑤而位居我上()《季氏将伐颛臾》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②固而近于费()③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④不患寡而患不均()⑤而不能守也()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⑦而在萧蔷之内也()《寡人之於国也》①弃甲曳兵而走()②或百步耳后止()③然而不王者()④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⑤涂有饿殍而不知发()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秋声赋》①悚然而听之()②木遭之而叶脱()⑤物过盛而当杀()⑥丰草绿缛而争茂()⑦物既老而悲伤()《渔父》①渔父见而问之()②而能与世推移()③渔父莞尔而笑()《逍遥游》①怒而飞()②決起而飞()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④而控于地而已矣()()⑤而宋荣子犹然笑之()⑥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⑦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⑧而御六气之辩()⑨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⑩水浅而舟大也()⑾腾跃而上()⑿夫列子御风而行()⒀化而为鸟()【其】《师说》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④其皆出于此乎()⑤其可怪也欤()《六国论》①其实亦百倍()②能守其土()③惜其用武而不终也()④其势弱于秦()《阿房宫赋》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剽掠其人()③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④使六国各爱其人()《五人墓碑记》①以旌其所为()②敛赀财以送其行()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④发其志士之悲哉()⑤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烛之武退秦师》①以其无礼于晋()②君知其难也()③又欲肆其西封()④失其所与()⑤吾其还也()《谏太宗十思疏》①必固其根本()②则智者尽其谋()⑤其可忽乎()《秋声赋》①其触于物也()②其色惨淡()③其所以摧败零落者()④忧其智之所不能()⑤百优感其心()⑥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逍遥游》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 )②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③其名为鹏()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⑤其翼若垂天之云()⑥其广数千里()⑦彼其于世()⑧奚以知其然也()【者】《劝说》①假舆马者()②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秋声赋》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②其所以摧败零落者()③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以】《六国论》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秦以攻取之外()③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④举以予人()⑤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⑥至丹以荆卿为计()⑦洎牧以馋诛()⑧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⑨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⑩苟以天下之大()《指南录后序》①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②以资政殿学士行()③夜则以兵围所寓舍()④间以诗记所遭()⑤然而隐忍以行()⑥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精品2019高考语文 第四专题 常考文言虚词归类
第四专题常考文言虚词归类李仕才在历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中,文言虚词“之”“而”“以”“其”“于”“乃”是经常考查的重点。
因此牢固掌握这六个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备考复习的关键。
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们)。
①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译文: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译文:他得知真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③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五人墓碑记》)译文:叫喊着中丞的名字并且斥骂他.。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师说》)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译文:这.两个小虫又知道什么呢?(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逍遥游》)译文: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译文: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没有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倘若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使者来来往往。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③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译文: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
3.放在倒置的动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能解除疑惑,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坚强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译文:处在高高的朝廷上就会为他的百姓担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阅读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
考题演练真题呈现原创迁移,文言虚词(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23分)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
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
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
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
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
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
末复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卒咸不揆于.人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郞者乎B.能释人之.大过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不为.利害见将向为.身死而不受D.然.终不自明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
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
诵奇之。
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
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充书日进,又无过失。
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所读文书,亦日博多。
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
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
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
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
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
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所友位虽教材联想,举一反三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则耻学于.师(《师说》)②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逍遥游》)③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④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⑤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⑥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⑦作《师说》以.贻之(《师说》)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⑨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⑩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
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
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原创迁移,文言虚词解析A项都表被动。
B项第一个“的”,第二个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都是“为了”。
D项都表转折,“但是”。
答案 B教材联想,举一反三①向②对于③到④代词,这⑤哪里⑥……的样子⑦表目的,来⑧介词,把⑨自己⑩是……还是……【真题试做】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岁凶.,横道伤杀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苟:草率,随便。
解析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答案 A★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B.或以.书丑得鞭勉以.行操为基C.处逸乐而.欲不放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俗材因其.微过其.孰能讥之乎解析A项,兼词,“在那里”/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项,介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却。
D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反问,“难道”的意思。
答案 C3.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3分)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⑥行苟离俗A.①②④B.①②⑥C.③④⑤D.③⑤⑥解析③句是说王充写文章也是与众不同。
⑤句是说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⑥句说的是他结交朋友对象的品行不同于世俗。
这三句都不能体现王充的“美好品德”。
答案 A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分)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解析要理解大意: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答案 C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
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
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解析“他追求好名声”说法错误。
王充“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
答案 B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3分)译文:(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
(3分)译文:(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
(2分)译文:解析(1)注意“会”“扰乱”的翻译,“为……所”表被动。
(2)注意“诡”“是”的翻译,“于众”状语后置。
(3)注意“淫”“甘”的翻译,大意要正确。
答案(1)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2)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3)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参考译文】王充,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
祖上几代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
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
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
灾荒年头,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
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
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
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
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
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
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
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
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
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
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
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
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
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
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
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
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
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
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
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
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
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
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心情比王公大人还要舒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
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
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
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
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
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
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突破一辨析常见的文言虚词一、“以”字用法辨析(一)怎样辨析“以”的连词、介词用法(1)替换法: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2)搭配法: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即学即练]1.【教材联想】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②不赂者以.赂者丧: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④秦亦不以.城予赵: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答案①连词,来②介词,因为③连词,因为④介词,把⑤介词,因为(二)怎样辨析“以”作“因为”讲时的连词性与介词性“以”作“因为”讲时,有连词性和介词性。
区分这两种词性的主要方法是看“以”后面带的是词、短语还是句子。
“以”后是名词或短语,作“以”的宾语,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是连词。
(1)“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介词”的例子:①洎牧以谗诛(《六国论》):“以谗”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诛”的状语。
②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以之”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兴”的状语。
提示:“以”用法是“介词”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该句的成分,找出主干(主谓宾),再确认“以”字构成的短语是否作状语。
(2)“以”意义为“因为”,用法是“连词”的例子: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以”字与“是”字构成“因此”的倒装,关乎整个句子,表示“结果”,与上面的句子构成因果关系的复句。
提示:“以”用法是“连词”时,一定要结合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看,否则,单独分析一个句子往往要出现偏差。
[即学即练]2.【教材联想】判断下列句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