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认识千克-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千克-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千克-西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千克的概念,记住千克与其他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称量器材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严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发展。

二、教学内容1.千克和其他重量单位的关系2.如何使用称量器材3.实际操作:测量物品重量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千克概念的理解和记忆,称量器材的正确使用;2.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操作中正确测量物品的重量。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来介绍千克概念和其他相关知识点;2.演示法:教师通过使用称量器材进行演示,同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3.实践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对物品进行重量测量。

五、教学准备1.称量器材2.各种不同重量的物品3.讲义六、教学过程1. 讲解千克•教师介绍千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其他重量单位的换算关系。

•通过讲解和演示展示千克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 使用称量器材•教师向学生演示不同称量器材的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如何正确操作称量器材。

•学生亲手实践,体验各种称量器材的使用,加深对其用途的了解。

3. 实际操作:测量物品重量•教师分配不同物品,要求学生使用称量器材进行称重,记录结果。

•学生讨论自己的结果,并与教师进行比对,了解称量器材的误差范围。

七、教学评价1.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检验学生对千克概念和其他重量单位的理解情况;2.让学生积极提出疑问,让教师及时解答,通过多次实践,让学生掌握称量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高学习成果。

八、教学后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真正了解到千克的概念,更好地掌握了其中与其他重量单位的转换关系,增强了实际操作的体验感,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将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添色。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读、写和理解“千克”的概念。

2.能够用公斤表示物体的重量。

3.能够用千克表示较大重量的物体。

4.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千克和公斤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千克的概念,并能够用公斤表示物体的重量。

2.难点:能够用千克表示较大重量的物体。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老师出示一些不同重量的物品,如一张纸、一支铅笔、一本课本等,要求学生对它们的重量进行排序,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关系,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认识千克”。

3.2 引入新知1.向学生介绍千克的概念:我们可以用公斤(kg)表示物体的重量,而千克(kg)就是1000克的重量单位,它等于两个2升瓶水的重量。

2.老师拿出一支笔和一个2升瓶水,让学生比较它们的重量,然后用公斤表示它们的重量。

3.可以利用PPT或黑板绘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千克和公斤的概念。

3.3 讲解练习1.让学生看一些图片或物品,让他们用公斤表示它们的重量。

2.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千克的重量,并让学生用两个2升瓶水的重量匹配,加深学生对千克的理解。

3.让学生模拟秤的过程,用千克和公斤表示不同物品的重量。

4.学生可以到教室外测量物品的重量,记录下来并转化成公斤和千克的重量。

3.4 巩固练习1.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他们练习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如:1个西瓜等于几千克?2个2升瓶水的重量等于几千克?2.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小组竞赛,每组根据题目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并比较大小。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千克的概念。

2.学生能否用公斤表示物体的重量,能否用千克表示较大重量的物体。

3.在测量和计算中,学生能否正确使用千克和公斤的单位。

4.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本课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千克”的概念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让学生注意单位的正确使用,避免混淆千克和克的概念。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克、千克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
2.能够进行克、千克的换算
3.能够在生活中运用克、千克的概念进行计量
教学重点:
1.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
2.克、千克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克、千克之间的数值换算
2.生活中常见的克、千克应用情景的讲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入克、千克概念,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该概念,并征求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2.展示一些常见的计量工具,让学生自主探究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学习
1.告知学生克、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及其规律。

2.在黑板上展示相应的数值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克、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数字之间的换算。

3. 合作
1.同桌合作:两个人一组,互相检验对克、千克换算规律的掌握情况,并通过相互提问解决困惑。

2.实践操作:放映相关的克、千克应用情景的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提出自己的计量方案并展示互相交流。

4. 总结
1.回顾本节课学到的重点和难点,询问学生对该概念的掌握情况。

2.概括本节课所学克、千克概念及其作用,谈谈日常生活中克、千克应用的情景。

教学评估:
1.在互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于概念理解的情况。

2.在实践环节中,评估学生对于克、千克的应用情景的理解,以及有无结合实际情景提出恰当的计量方案。

认识千克教案范文

认识千克教案范文

认识千克教案范文教案一:认识千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一、教学目标:1.知道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

2.了解千克的定义和性质。

3.能够将常见物体的质量用千克进行测量。

二、教学重点:1.掌握千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2.理解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千克的定义和性质。

四、教学准备:教师:黑板、粉笔、常见物体学生:课本、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块砖头,问学生:“你们想知道这块砖头有多重吗?”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兴趣。

3.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如何用准确的方式描述物体的质量。

Step 2 探究千克的定义和性质1.教师出示一根平衡杆,并在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两个砝码,使平衡杆水平。

2.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这两个砝码的质量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思考。

3.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关键,即质量相等的物体在平衡杆两端时平衡。

4.教师出示千克的定义:“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定义为国际原子钟中所含的铯原子133的9,192,631,770次振荡所需的时间间隔内所通过电离辐射产生的能量之百分之三十三、”5.通过讲解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千克的定义和性质。

Step 3 运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1.教师出示几个不同质量的水果,如苹果、橙子、西瓜等。

2.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例如使用天平或电子秤等。

3.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尝试用千克对不同物体的质量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4.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并归纳总结使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教学延伸:1.练习题:根据实际情境,编写质量测量的练习题,旨在提高学生运用千克进行质量测量的能力。

2.拓展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什么千克被选作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了解其他质量单位和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案二:认识千克的历史发展与应用一、教学目标:1.了解千克作为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的历史发展过程。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千克》一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掌握千克的定义,学会用千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但千克的定义及运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克的定义及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千克的定义,学会用千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千克的定义,学会用千克作为单位计量物体的质量。

2.难点:千克的实际运用,以及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质量单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千克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秤、物品(如苹果、书本等)、教学课件。

2.学具:学生千克秤、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如克、千克等),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创设一个情境,如“称一称,谁的重量更大?”让学生初步感受质量单位。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千克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千克的概念。

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商品的质量标签,让学生认识到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知道1千克等于1000克,并能够进行质量的简单换算。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质量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质量单位千克以及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情境和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并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千克,能够进行千克与克之间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知质量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计量意识。

2.直观教学法:借助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质量单位千克。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秤、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自带物品、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购物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知道商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认识到质量的存在,并引入质量单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千克秤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千克秤是如何工作的?1千克到底有多重?通过直观的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质量单位千克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用千克秤称量自带的物品,并记录质量。

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认识千克》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认识千克》优质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1课时认识千克》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时《认识千克》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感受质量单位千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经验,他们对于质量单位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千克的概念以及换算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生活情境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能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千克。

2.难点: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千克;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天平,砝码,水果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套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天平,砝码,水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水果,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重量,从而引出质量单位的概念。

然后,教师拿出准备好的千克和克的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物品,如书包、篮球等,让学生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从而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千克和克的使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质量的测量和换算。

每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物品,如水果、文具等,用千克和克进行计量,并记录下来。

千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的认识教案

千克的认识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并准确使用“千克”作为重量单位;2. 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千克”来比较和估计物体的重量;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教学准备:1. 展示学生一个千克级别的物体,如一袋米或书包;2. 准备一些物体,如水果、书本、家居用品等,用以进行重量比较和估计。

教学过程:導入:1.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重量单位,如克、斤等;2. 向学生展示一个千克级别的物体,并问学生是否知道这是多重的物体。

教学主体:1. 解释“千克”的含义,告诉学生千克是衡量物体重量的单位,1千克等于1000克。

2.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使用“千克”来描述它们的重量大小。

例如,请学生比较一个西瓜和一个苹果,问哪个更重?然后告诉学生西瓜的重量大约是几千克,苹果的重量大约是几百克。

3. 给学生一些实际物体,让他们估算物体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

鼓励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比较和参考物体来估算重量。

示範和练习:1. 老师示范使用千克来比较物体的重量。

例如,拿出一本课本并告诉学生它的重量约为几千克,然后拿出一把铅笔盒并告诉学生它的重量约为几百克。

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

2. 让学生在小组或伙伴间进行练习,相互估算和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并使用千克来描述它们的重量大小。

延伸活动:1. 让学生用千克单位来描述一些他们平时接触到的常见物体的重量,如书包、椅子、电视等。

2. 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重量比较表格,将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千克表示,并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列。

总结:1. 综合回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千克作为重量单位的重要性;2. 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比较物体的重量,加深对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教案二:教学目标:1. 通过比较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千克”的概念,形成对重量单位的认知;2. 培养学生观察和估算重量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數學教案設計教案设计:认识克和千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克和千克的基本概念。

2. 能够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重点:1. 克和千克的概念理解。

2. 单位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难点:1. 对于质量单位的实际感知。

2. 质量单位的抽象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让学生猜测它们的质量,然后引出质量的概念,进而介绍克和千克。

(二) 新课讲解1. 概念介绍教师通过实物或图片来解释克和千克的概念。

例如,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一袋大米约重10千克等。

2. 实际感知教师可以让学生亲手拿一些物体,如100克的苹果,500克的书等,感受这些重量,以帮助他们对克和千克有更直观的理解。

3. 单位转换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1千克=1000克,并指导他们进行简单的单位转换。

(三) 练习巩固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进行克和千克的认识和单位转换的练习。

2. 设计实践活动,如让学生测量家里的日常用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分享。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判断他们是否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概念。

2. 通过检查学生的作业和实践活动的结果,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在课后反思的问题。

七、教学建议:在教授克和千克的概念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同时,也可以结合生活实例,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

《认识千克与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与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与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认识千克与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千克”和“克”这两个计量单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换算千克和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1.认识千克:千克的定义、符号,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克:克的定义、符号,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3.使用千克和克进行简单换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深入理解千克和克的定义、符号,掌握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实际操作及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对千克与克的感知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1.引入:教师出示两个物品,一个是1千克重的西瓜,一个是1克重的小糖果,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这两个物品的重量差别。

2.引发思考:教师提问: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称重,你们知道我们用什么来衡量物品的重量吗?这两个物品的重量分别可以用哪个单位来表示?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逐步引入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1.认识千克与克:教师出示千克和克的定义与符号,向学生解释千克是重量的大单位,克是重量的小单位,二者可以相互换算。

2.三、学习千克与克的换算:教师出示千克和克的换算公式,向学生讲解千克和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3.四、理解换算关系: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千克与克的换算关系。

教师可出示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并把它们换算成千克和克。

如:苹果1个,它的重量是多少克?多少千克?三、巩固与拓展1.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书写练习。

例如:将2000克换算成千克是多少?2.拓展: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个人研究,让学生自己寻找一些生活中的重量比较大或比较小的物品,并用千克和克进行换算。

四、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家里或在小组内继续进行千克和克的换算练习,并写下一些思考题来增加学生对于该知识的思考与应用。

五、教学反思1.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于千克与克的认识和换算能力。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及说明_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及说明_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及说明_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认识千克”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认识千克”教学设计及说明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1. 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 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

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说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进入数学学习情境。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1. 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

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

(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谈话:知道了盘秤的用法,我们就可以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质量,每个小组都有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你能分别称出它们各有多重吗?[说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在生活中见到的秤,唤起对已有经验的回忆。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7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材第100—103页和练习二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

难点:估测物体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电子课本、天平、2分硬币、食盐等。

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引导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2.揭示课题,随之板书。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2)学生独立掂一掂一枚2分的硬币,静静感知1克。

(3)集体交流:互相说一说感觉,并找一找、掂一掂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

2.教学例2。

(1)教师介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2)理解“净含量”,明确克与千克的关系。

(3)学生轮流掂一掂两袋食盐,静静感知1千克。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会认读各种秤。

三、巩固应用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101页和第103页的“做一做”,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克和千克的认识克g一枚2分硬币约重1克。

1千克=1000克千克kg两袋食盐重1000克,即1千克。

作业设计1.练习二十的第1—4题。

2.填一填。

(1)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作单位,它用字母()表示。

(2)一只羊重40(),一个气球重5(),一瓶洗洁精重1(),一个汉堡重100(),一个西瓜重5(),一本书重210(),一盒牛奶重250(),一只小狗重4(),一瓶墨水重100()。

(3)2千克()克800克()1千克5千克()4900克2500克()3千克6000克()6千克4千克()4200克9200克()9千克()8800克学案设计1.观察主题图,交流观察所得。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教学难点: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建立“轻”“重”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

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瓶子,让学生猜猜哪个瓶重?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秤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秤呢?(出示各种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天平,磅秤)2、逐一介绍。

台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

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

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体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体质量。

3、认识台秤台秤可以来称物品有多重,就是指物体的质量。

常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千克也叫做公斤,用符号“kg”来表示。

(1)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做了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汇报。

(2)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要想了解1千克有多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台秤。

仔细观察秤,说说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大致观察)分别找出秤面上的千克数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二)、认识千克。

1、今天重点来认识1千克。

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看看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1袋大米,一袋白糖,一叠作业本)2、感受1千克(1)四人小组每人用手掂一掂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千克》一课,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知千克的概念,理解千克与克、千克与斤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长度、面积、体积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

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克、斤等质量单位的概念较为模糊,对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千克的概念,理解换算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千克,知道千克与克、千克与斤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千克、克、斤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千克、克、斤的换算关系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千克的概念,理解换算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千克、克、斤的砝码,天平,水果、蔬菜等实物。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水果、蔬菜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水果、蔬菜的质量吗?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千克。

2.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千克、克、斤的砝码,让学生观察。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砝码代表什么意思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讲解千克、克、斤之间的换算关系。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几个有关千克、克、斤的换算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如:“一个苹果的质量是200克,把它换算成千克是多少?把它换算成斤又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是质量的单位。

- 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千克作为质量的计量单位,进行简单的质量换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学生能够体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对计量单位产生兴趣,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 学生能够认识到质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千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换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千克秤、不同质量的物品(如苹果、铅笔、书本等)、计量单位卡片、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收集与质量相关的物品,如家中常用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苹果、铅笔、书本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衡量这些物品的重量。

2. 提问: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衡量物体的重量的?有没有什么单位可以用来表示重量?(二)讲授新课1. 引入千克的概念: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千克是质量的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

2. 千克的单位换算:讲解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如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际操作:让学生使用千克秤称量不同的物品,体验千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不同的物品,并使用千克秤进行称量,记录数据。

2. 小组交流:各小组分享称量结果,讨论如何将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进行换算。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拓展延伸1. 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千克秤称量家中常用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家庭作业展示: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作业,分享称量结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认识千克、克和分数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复习

认识千克、克和分数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复习

在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学习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认识数字、数学符号、加减法等。

在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着重复习千克、克和分数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这些知识点的教学设计。

1.认识千克和克在三年级上学期中,学生们学习了认识质量的概念。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着重介绍千克和克的概念。

1.1.千克和克的概念我们可以用一个沙袋作为例子来让学生们理解千克和克。

我们问学生谁知道沙袋有多重?我们告诉学生它重2500克。

接着,我们问学生谁知道2500克等于多少千克?我们告诉学生它等于2.5千克。

1.2.把千克和克加起来现在,让学生动手做练习。

我们可以用小球、饼干等小东西来组织活动。

我们先让学生称量一些小球的重量,告诉他们要把这些小球的总重量加起来。

学生需要把小球的重量换成克,再将这些数值加起来,把结果换成千克。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千克和克的数学关系和应用。

2.认识分数在三年级上学期中,学生们也学习了分数的概念。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在数学学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2.1.用饲料机的例子讲解分数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有一台饲料机,它需要用一份饲料来喂一只鸟。

如果一份饲料的重量是40克,你需要几份饲料来喂三只鸟呢?学生可以先算出每只鸟需要多少克的饲料,用这个数值来计算需要多少份饲料来喂三只鸟,这个数值就是3/5。

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含义。

2.2.让学生制作分数神器我们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小纸片,让他们制作自己的分数神器。

在分配纸片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每个纸片的长度代表一个整数,纸片宽度代表分母,纸片上的标记(圈圈、三角、方块等)代表分子。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片上画出他们四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

这个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并可以让他们通过动手制作加深理解。

总结在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千克、克和分数相关的知识点。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千克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千克的换算关系。

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千克进行实际计算和问题解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质质量认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课件、黑板、笔、计量器具等。

2. 教学材料:千克的定义和换算关系的教材和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引入物质质量的概念,引起学生对质量的认识和好奇心。

例如,教师询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质量吗?有什么单位来度量质量呢?”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和质量的计量单位。

Step 2 介绍千克的定义和使用教师利用投影仪或黑板,展示千克的定义和使用。

教师解释千克的定义是国际单位制中用来度量物体质量的单位,一个千克等于一公斤。

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千克的具体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使用千克作为质量的单位。

Step 3 千克与其他单位的换算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并与千克进行换算关系的学习。

例如,皮卡、克、克拉等单位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教师通过多个例子进行演示和解释,让学生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Step 4 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教师设计一些实际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千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例如,某商品每件的质量为2.5千克,想要购买5件这样的商品,需要多少千克?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使用换算关系进行计算和答题。

Step 5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课堂小结,总结学习千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点。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的过程,强化学生对千克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堂延伸活动1. 练习题训练:教师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千克的理解和应用。

2. 实际应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际场景下的质量计算和问题解决,例如购物时的质量估算和比较等。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意图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意图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与意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千克的单位,了解千克的概念,掌握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并能运用千克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2. 使学生能够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并能运用千克进行实际操作。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2. 质量的估测和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 千克砝码。

2. 不同质量的物品,如书本、苹果、水杯等。

3. 电子秤。

4. 教学PPT。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引出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介绍千克的概念,以及千克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3. 演示:使用教具,展示千克的实际重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千克的概念。

4. 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使用千克进行实际操作。

5.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千克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

2. 千克的概念及其与其他质量单位的关系。

3. 质量的估测和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列举出五个日常生活中使用千克的例子。

2. 估算并计算以下物品的质量:一本书、一个苹果、一杯水。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了质量的概念,进而学习了千克作为质量单位的重要性。

通过讲解、演示、实践和讨论等环节,学生对千克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千克进行质量的估测和计算。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质量的估测和计算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因为这个部分涵盖了整个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详解引入在引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买水果的时候,为什么要称重吗?”或者“我们在超市购物时,商品的标签上为什么会标注重量?”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思考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出质量单位和千克的概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千克的认识|苏教版 (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千克的认识|苏教版 (6)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千克的认识|苏教版(6)一、教学内容1.核心素养本节课学习的核心素养是:数感和数学思维。

通过让学生感性认识、理性分析千克的重量单位,提高学生对于数的感觉,以及通过实际体验和实践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2.教学目标•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学会使用千克称量物品,并对千克的大小有直观感受。

•提高观察能力和判断力,理解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千克重量单位的认识和使用。

•教学难点:千克和其他质量单位之间的转换。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天平称量一些物品,并问同学们知道这些物品有多重吗?老师告诉同学们这里有一个重量单位叫做千克,并组织学生来探究这个重量单位。

2. 学习新知•教师向同学们解释千克的定义,要求同学们感性认识千克这个单位,用象征性的物品(如一本书、一个水果、一根木棍等)来感知千克的重量大小。

•学生们使用千克天平称量不同重量的物品,统计并记载称重结果。

3. 拓展练习•学生们通过观察课堂展示的各种物品,尝试给这个物品估算千克的重量大小。

•让同学们和小组合作,完成有关千克和其他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练习。

三、教学方法1.师生互动法:老师发起问题或台下学生提出疑问,组织和引导台上台下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分享结果、观点。

2.交际训练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分享思考和实践过程,提高交际应用能力。

3.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物品千克重量的差异,并用图表的形式呈现,进一步探究千克重量了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四、教学时长本节课的计划教学时间为40分钟。

五、教学后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探究千克这个重量单位的定义和重量大小关系,并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训练,提高学生对于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判断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湟中县李家山小学黄国福
教材分析:
“认识千克”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5~38页上的内容。

教材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式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计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

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相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大米、鸡蛋,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重点:掌握质量单位:千克,了解常用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计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光盘、台秤、一千克大米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1、同学们昨晚上预习了吗?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2、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先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后在班内交流。

二、联系生活,学习新知
1、感知轻重
(1)播放录象故事:一天,妈妈和小明一起去超市买东西,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明拿了一袋膨化食品。

小明对妈妈说: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
(2)猜一猜:你认为哪一袋重?
(3)议一议:那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吗?
(4)试一试:请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试一试。

(5)质疑:看来物体有轻有重,怎样才能知道物体具体有多重呢?这就要用到秤。

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1)说一说:你曾见过哪些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电脑演示各种秤。

(3)(屏幕上出示台秤)介绍:在生活中,人们秤一般物品时都使用台秤。

3、认识千克
(1)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

(2)观察: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
(3)说明:秤面上的数可以表示所称物体的重量,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操作:在台秤上放上一袋红枣,指针指着数字几?
(5)提问:你知道这表示什么吗?
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6)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

2、想想做做
(1)买蔬菜(第3题)
①继续播放光盘: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蔬菜专区,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③看了这几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买水果(第4题)
①继续播放光盘:小明和妈妈又来到了水果专区,买了西瓜和菠萝。

②(出示图)小组讨论:你能根据图上表示的意思说一说西瓜和菠萝大约重几千克?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3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理解“净含量”()
①你能说出下面的物品各有多重吗?
②“净含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包装袋内的物品实际有多重。

(2)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理解“载重量”)
①你知道它们各可以载重多少千克吗?
②“载重量”表示什么意思?
③说明:“净含量”是指能负担的重量。

四、检测设计
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①继续播放光盘:小明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几袋米,他想知道一共重多少千克?你们帮他可以算一算吗?
②交流:和同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五、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给你的同桌说一
说。

六、作业
1、到商店里去看一看,了解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

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然后写一篇数学日记。

七、预习布置
预习下一课时《认识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克作单位,并尝试完成相应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2题。

八、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