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延伸与海尔巨亏

合集下载

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

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

海尔集团的swot分析众所周知,海尔集团是国内著名的家电生产企业,自1984年成立以来,它以强劲的势头跃居国内家电品牌榜首。

但与此同时,海尔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它大刀阔斧开拓各类市场,导致原有的优势丧失,品牌信誉下降,售后服务跟不上,也同样成为其一大败笔。

下面,我将对海尔集团做一个全面系统的swot分析,找出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同时试着指导其以后的发展。

一、内部优势条件分析(S):目前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100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产品已远销世界各地。

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22年的创业之路,每一步,都获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受到了高度赞誉与评价。

海尔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制订了不同的价格,通过制造差别化产品来满足差别消费人群,制订差别的价格歧视。

从而使企业形象在提升,销售量在增长,市场份额在扩大。

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已在国内建立营销网点数万个,海外营销网点38000多个。

产品已销往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实现出口创汇2.8亿美元,自1998年以来,出口创汇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是中国家电业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

在山东省,海尔超过专业外贸公司成为进出口额第一的企业。

海尔集团经过19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有冰箱辐射到空调、洗衣机彩电热水器乃至手机的庞大家电产业群。

这个产业链从青岛出发,一直延伸到个大洲的疆域,形成一条黄金产业带。

规模促进上下游企业发展,产业链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造链湖动区域经济发展。

技术优势:海尔有9种产品在中国市场位居行业之首,3种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居行业前三位,有其专利优势拥有软件著作权589项。

在许多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创新驱动"型的海尔集团致力于向全球消费者提供满足需求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

创新优势:海尔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还被纳入IEC 国际标准提案,这证明海尔的创新能力已达世界级水平。

海尔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

海尔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

海尔战略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一元化战略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名牌战略应该说是它的一个战略重点。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很多家电行业的质量已经相差不大,要想做出企业的品牌、名牌,靠什么呢?海尔提出,要靠服务、靠创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以外的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他们提出一个很新的观点,就是以概念功能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3.从1998年开始,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就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合格的国际出口商,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本土化的海尔,例如美国海尔是在当地生产、销售,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美国品牌,在加入WTO后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化战略呢?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要满足这样三条:(1)市场国际化。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

中国知名企业营销失败案例“巨人”倒下、“太阳神”下山、“飞龙”落地、“标王”破产,一大批知名企业被营销危机和营销失败笼罩,过去曾是领导市场潮流风云企业,而现在却陷入亏损甚至破产的困境。

山东的秦池、三株、广东的爱多、健力宝、万家乐、白云山、科龙、珠海的巨人、深圳的康佳、重庆的奥妮、河南的亚细亚、东北的延生护宝、河北的春都、四川的长虹、陕西的505、长岭等,无一不是盛极一时的中国知名企业,如今都纷纷因各种营销危机陷于困境。

纵观中国营销市场,可见大有营销失败的企业。

案例1:长虹、康佳—价格大战中的牺牲者从89年长虹发动第一次彩电价格战开始,价格大战就成了许多企业的唯一营销工具。

彩电价格大战、空调价格大战、出境旅游价格大战,机票打折大战等等各类价格战五花八门。

据中国市场研究专家卢泰宏等人的调查,卷入价格大战的行业有家电业、服装业、零售业,民航业、运输业、旅游业、汽车业、通信业、餐饮业,出版业以及生产资料业等11个领域。

在这些价格大战中,一些是使不正常的价格归于合理的正常降价,如汽车价格战,而更多的则是恶性价格战。

像彩电价格战,导致的是全行业亏损;出境旅游价格战,甚至打到了“零团费”,不仅引发了大量的争端,而且还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

仅以彩电为例,就可看出恶性价格战的危害。

中国彩电行业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四川长虹,曾是中国家电土国领袖和股票,市场龙头,因为自己发动的一连串价格战,使长虹陷入了营销危机之中,一时难于自拔。

如今不得不把中国电子百强头把交椅拱手让给了联想,家电品牌价值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海尔。

不仅让出了中国家电市场的领导权,也使自己的股票利润由最高时每股收益达2.97元,降到2001年中报每股收益仅l分钱,下降了差不多三百倍,让人感到长虹大势己去。

2001年6月7日,复出后的长虹总裁倪润峰公开对媒体宣称:“长虹病得不轻”!’他说:“长虹高速发展的背后,忽视了不少问题,使得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

长虹病在何处?长虹高速度发展的背后究竟忽视了什么问题使长虹近两年走入低谷?倪润峰可能有自己的答案,但笔者认为,盲目的价格战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

海尔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

海尔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

海尔战略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1.一元化战略从1984年12月到1991年12月,海尔兼并青岛的洗衣机、空调工厂,经过7年时间,确立名牌战略。

在张瑞敏接任青岛电器厂之后,为企业订立一个大目标,就是要创全国的名牌。

这个战略目标制定之后紧接着就确定战略重点,就是以质量创名牌,紧接着在海尔的整个的运作中间,出现一次震惊全国的砸冰箱事件。

名牌战略应该说是它的一个战略重点。

2.多元化战略从1991年12月到1998年12月。

1991年12月,从冰箱一种产品做到其他多个产品。

当时的舆论都认为中国企业没有能力做到多元化,只能专业化做一个产品。

欧美的企业一般不会拓展这么多的领域的做多元化,原因是欧美的市场比较成熟,在这种成熟的市场下,他们感觉做多元化的扩张难度比较大,所以在欧美市场上在一个产品下做多品牌,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扩张。

在我们国家,或者说亚洲地带,整个的发展不够成熟,市场空间很大,所以比较适合做多元化经营。

企业不是要不要做多元化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做好多元化的问题。

企业不应该分为专业化和多元化,应该分是不是国际化,例如可口可乐从市场角度来讲就是多元化,它在世界每个地方都有销售,不能看到它只做一种饮料。

所以采取一个战略,就是“东方亮了再亮西方”。

把一个产品做好再做另一种产品,这样,基础会越来越牢固,越来越大。

第二个阶段,很多家电行业的质量已经相差不大,要想做出企业的品牌、名牌,靠什么呢?海尔提出,要靠服务、靠创造消费者认同的产品以外的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他们提出一个很新的观点,就是以概念功能价值来进行创品牌。

3.从1998年开始,海尔进入国际化战略“海尔的国际化”就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合格的国际出口商,但“国际化的海尔”就不同了,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形成一个本土化的海尔,例如美国海尔是在当地生产、销售,被当地消费者认可的美国品牌,在加入WTO后对企业来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什么是国际化战略呢?一般来说,国际化战略要满足这样三条:(1)市场国际化。

我国企业品牌延伸失误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企业品牌延伸失误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企业品牌延伸失误的回顾与分析(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要完全打造一个新品牌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品牌延伸不失为一条快速占领市场的“绿色通道”和“高速公路”。

如何发挥品牌延伸的优势,避免失误是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品牌延伸;失误;策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要完全打造一个新品牌将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据统计,新品牌的失败率高达80%,在美国开发一个新品牌需要3500~5000万美元,而品牌延伸只需50万美元,因此,品牌延伸不失为一条快速占领市场的“绿色通道”和“高速公路”。

近年来,品牌延伸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国内不少企业利用这一策略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也有不少企业在使用这一策略时频频出现失误,以下对常见失误加以分析。

一、母品牌强势地位未定,急于进行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指借助原品牌业已建立起来的质量和形象声誉,将原有品牌名称用于产品线延伸或推出新的产品类别上。

一个好的品牌之所以能对被延伸的产品产生良好的品牌伞效应,最根本的就是母品牌的知名度和声誉。

品牌知名度和声誉的建立往往需要企业花费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进行培育和维护。

任何一个企业,没有强势的品牌,何来品牌延伸?如果勉强作品牌延伸,这种延伸又有何用?有不少企业还没等品牌达到一定的知名度和声誉,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品牌延伸,这种立足未稳,急于求成的延伸方式根本起不到品牌延伸应有的效果。

巨人集团就是在自己最初经营的电脑行业尚未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就急匆匆进入生物保健和房地产市场的,由于人、财、物过度分散和管理混乱,使企业陷入重重危机之中。

而日本丰田公司进入美国市场后,虽然具有生产大型摩托车的能力,但由于考虑到其主力品牌尚没有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高品质的品牌联想,因而经过十年后,认为母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经确立,才正式延伸到大型摩托车市场,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国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品牌延伸策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 ” 是 “ 男人 的世 界 ” 就决定 了“ 金利来 ” 公 司不 宜 生 产经 营女 士 用 品 ;
“ 雅戈尔” 是 名牌衬衫 ,就决定 了它必 须保证
较 高 的质量 .并且 一 般 也 只 能生 产 经 营服 装业 。
(二 )弱 化 了 旗 帜品牌的功能
品牌延 伸理 论 认 为 每一 ,
个 延 伸 品牌 , 都 必 须 选 择 自己 的 细 分 市
代社 会 , 同一 市 场 上 同一 种 类 的产 品种类 日益 增 多 。
要 使 自己 的产 品在 众 多产 品 中得 到顾 客 的认 可 , 企 业 必 须 通 过
各 种 方 式 培 养 和 塑 造 自身 的 产 品 特 色 , 以 符 合 顾 客 的 欲 望 和 需 求 。 品
牌一

定位
市场拓展
些 条件基 本 全 部具 备 ,那 么 实施 品牌 延 伸策略才有成 功 的可 能 。 如果
某一










特别

具 ,
备很

的互



(四 )实行 主 副 品牌策略 。
在 主 品牌不 变 的前提下 , 为延 伸 的新产 品增 加 副 品牌 , 是 规 避 延
伸风 险的有效 手段 之 一 。 这样 可 以 使各种产 品在消费
量好坏是品牌提升快慢
的 “ 催化剂 ”
服务概念

的外延 很广
不 仅包括

产 品销 售 的服 务 . 而 且 包 括投 资 、 融 资信息及 市场 信息 、用 户 意见 反
馈处 理 等多 种 综 合 性 服 务 。 再 次 . 在经 营和 管 理 活 动 中融 入 企业 形 象

成功与失败的品牌延伸案例分析

成功与失败的品牌延伸案例分析

成功与失败的品牌延伸案例分析1.品牌延伸概念与策略1.1 品牌延伸的概念品牌延伸(Brand Extensions)是指企业将某一知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扩展到与成名产品或原产品不近相同的产品上,以凭借现有成功品牌推出新产品的过程。

品牌延伸并非只简单借用表面上已经存在的品牌名称,而是对整个品牌资产的策略性使用。

品牌延伸策略可以使新产品借助成功品牌的市场信誉在节省促销费用的情况下顺利地进占市场。

1.2 品牌延伸的策略1.2.1 在产业上延伸从产业相关性分析,可向上、向下或同时向上向下延伸;采取这种品牌延伸相关书籍延伸方式,为材料来源、产品销路提供了很好的延伸方式。

另一种是产业平行延伸,一般适应于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渠道,相同的储运方式,相近的形象特征的产品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新产品的行销,另一方面有利于品牌形象的巩固。

1.2.2 在产品质量档次上延伸包括以下三种延伸方法(1)向上延伸,即在产品线上增加高档次产品生产线,使商品进入高档市场。

(2)向下延伸,即在产品线中增加较低档次的产品。

利用高档名牌产品的声誉,吸引购买力水平较低的顾客慕名购买这一品牌中的低档廉价产品。

如果原品牌是知名度很高的名牌,这种延伸极易损害名牌的声誉,风险很大。

(3)双向延伸,即原定位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线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扩大市场阵容。

1.2.3 其它相关延伸其它相关延伸,也叫扩散法延伸。

这对于刚成长起来的名牌非常有意义。

它有四层含义:一是单一品牌可以扩散延伸到多种产品上去,成为系列品牌;二是一国一地的品牌可扩散到世界,成为国际品牌;三是一个品牌再扩散衍生出另一个品牌;四是名牌产品可扩散延伸到企业上去,使企业成为名牌企业。

2. 品牌延伸的成功案例之一——娃哈哈的品牌延伸2.1 背景简介1990 年娃哈哈集团从儿童营养口服液开始,凭借“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的广告语,产品一炮打响,使“娃哈哈”享誉大江南北。

“海尔”成功的品牌延伸策略分析

“海尔”成功的品牌延伸策略分析
上 的行 为 。 1 . 2品牌延伸策 略 1 . 线 内延 伸 .1 2 线 内延伸是指品牌在 同一类别 的产 品间进行延伸 ,但 是根 据不同产品的性质 、 属性或功能等定位于不 同的细分市场 。 线内 延伸包括水平延伸和垂直延伸。水平延伸是指在 同一档次 的不 同细分市场间的延伸。 垂直延伸又可分为 向上延伸和 向下延伸 。 它是指在不 同档次间的延伸 ,向上延伸是指 中低档次 向高档次 延伸 , 向下延伸则与之相反 。 1. . 2跨类延伸 2
技 经 济市 场
“ 海尔 " 成功 的 品牌 延伸 策略分 析
赵 翠 霞 ( 州大 学旅 游 学院 , 东 广 州 5 00 ) 广 广 106
摘 要 : 品牌延伸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扩张具有重要的意义, 延伸策略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到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海尔的
线 内品牌延伸及连 续性 品牌延伸 策略的成功有 目共 睹, 非连续 性延伸 的成功 与否尚存在 一些争议 , 因此暂不列为本文分析 范围。本文通过对海尔成功 的品牌延伸策略 的分析 旨在 为其 它企 业的品牌 延伸提供 了借 鉴和 参考 。
的。
跨类延 伸包 括连续性延伸 和非 连续性延 伸。连续性延伸是 指在同一大类或在 近类产 品之 间进行延 伸。非连续性延伸是指 产品延 伸超 出了产品在物理 和技术上 的局 限 ,在完全不相关 的 产 品之 间进 行 延 伸 。 2 海尔成功的品牌延伸策略 企业进行 品牌延伸 的 目的就是开拓新市场 ,从 而提升企业 品牌资产价值 ,海尔 品牌资产 的迅速提升与海尔 的品牌延伸策 略 的成 功 密 不 可 分 。 21时机选择及延伸原则 . 211 . 选择正确时机进行 品牌延伸 。 . 从 18 至 19 年 , 94年 9 1 海尔 只生产一种 产品一 电冰箱 。 连续 7年里 , 尔一直坚持专业化经 营的策略 , 过科学管理 与技术 海 通

企业品牌延伸失败的9个典型案例

企业品牌延伸失败的9个典型案例

企业品牌延伸失败的9个典型案例品牌延伸有一个规律:品牌自上而下延伸相对容易成功,反之,自下而上延伸容易失败。

企业在品牌延伸运用中的盲目性,增大了品牌延伸的风险,大大降低品牌延伸的成功率,从而导致企业营销活动的失败。

每年市场上都会产生无数个新品牌,但是到了年底的清算时,人们会发现真正为消费者所熟知的品牌依然如故,真正成功的新品牌凤毛麟角。

但是无数的人都为了新品牌前赴后继,不撞南墙终不悔。

有许多企业凭借品牌延伸四两拨千斤,节省了营销成本,获得了成功;同样,市场上也有许许多多因此而失败的品牌。

本文列出品牌延伸失败的9个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品牌延伸失败案例1:两面针从牙膏到制造业、房地产等8大产业2004年,两面针牙膏销量超过五亿支,仅次于佳洁士、高露洁。

同年,两面针成功登陆A股市场。

然而,就在两面针上市的那一年,还发生了两件事,预示了后来的结局:第一是自2004年开始,两面针开始进行多元化的布局。

到2007年,两面针又提出:“无产品经营不稳,无资本运作不富”的理念。

最终,两面针由一支牙膏延伸到了包括洗涤用品、旅游用品、生活纸品、医药、精细化工、制浆造纸和房地产等8大产业。

两面针的品牌延伸就是逆流而上,无论如何解释,两面针的洗涤用品、旅游用品、生活用品都无法让消费者因为一支牙膏就产生信任,而做牙膏的进入医药、精细化工等高精尖的专业领域,更会让消费者对其专业性产生怀疑,更何况还有毫无关联的房地产领域。

两面针2015年财报显示,旗下八家子公司有六家亏损。

更惨的是,两面针没有捡到芝麻,反而腹有诗书气自华丢了西瓜:两面针因为没有将工作重心放在牙膏上,忽视了改进牙膏的品质与综合竞争力,最终在200多亿元的牙膏市场中,连1%的份额都占不到。

品牌延伸失败案例2:999从胃药到啤酒三九集团以“999胃泰”起家,提起“999”,消费者潜意识里首先联想起“999胃泰”。

后来,“999”延伸到啤酒,不知道消费者在喝“999冰啤”的时候,是不是有药味。

品牌延伸失败案例

品牌延伸失败案例

品牌延伸失败案例品牌延伸失败案例【篇一:品牌延伸失败案例】激爽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广告诉求的超前性。

类似新奇和刺激的体验的沐浴概念并不被普通消费者接受,因为,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对沐浴的概念还停留在清洁除菌的层面。

除激爽外,宝洁旗下还有3个沐浴品牌:玉兰油、舒肤佳和飘柔。

其中前三者都是采取的品牌延伸策略,即在原来成功的大品牌基础上进行品牌延伸。

拿海尔来说,集团将海尔这个品牌从电冰箱延伸至洗衣机、微波炉、热水器、电脑、手机等众多产品,利用了原来海尔的品牌优势,这是一种品牌延伸。

品牌多元化则是细分市场的一种策略。

它不一定是跨行业或产业的。

像宝洁,它是在家化领域里,只是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它不是使用同一个品牌,而是使用不同品牌。

激爽品牌在沐浴市场没有成功,只能说这个激爽品牌的市场定位有问题,所以消费者不买账。

但这不是宝洁品牌多元化的问题。

中国的企业,要警惕的就是多元化过程中的品牌延伸策略。

尽管品牌延伸策略在产品投放初期有不少积极作用,但是长期看来,会带来三大危害:一会损害已有的成功品牌,人们会觉得你不务正业了,原来的品牌会逐渐变得模糊和令人不可信;二会连累你的新产品,人们会认为你不是干这行的料,品牌延伸使人们产生不专业的形象;三意味着多元化或推出更多的花色品种,违背聚焦战略和专有战略,分散了公司有限的资源。

所以,品牌延伸策略很可能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这是许多中国企业应当警惕的,也是应当向宝洁公司学习经验教训的。

一、润妍和激爽的退市对于中国本土日化公司,宝洁是个不可战胜的公司,即使有昙花一现受宠的产品出现,宝洁的战略和实力总是叫本土企业无可奈何。

实际上早在上实际末标王出现以前,中国媒体最大的纳税户一直是宝洁,2005年宝洁成为中央电视台标王,更把对于国内企业是死境的一场场危机化为乌有,宝洁是个真正的大家,中国本土日化企业处处在模仿宝洁、研究宝洁,但是就是难以真正的实现品牌超越。

研究失败其实更有意思,对于中国本土企业,润妍和激爽的失败可能对我们研究宝洁、超越宝洁更具有价值。

品牌定位失败案例3篇

品牌定位失败案例3篇

品牌定位失败案例3篇篇一:品牌定位失败案例海尔在个人电脑业务的品牌延伸1998年,海尔与TCL、创维、海信等诸多家电大佬一起纷纷扛起PC产业大旗,进军PC产业。

此后3年,海尔电脑虽销售有所上升,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亏损。

最终海尔对PC业务进行了冷处理,此后基本上在PC 业务上没有什么大动作。

2001年底,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改请台湾两家厂商做OEM。

几乎同时,北京、成都等地的海尔电脑开始断货,2002年上半年,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关闭,海尔电脑的接单、销售管理和综合服务改由海尔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接管。

2002年3月,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被注销。

篇二:品牌定位失败案例——可口可乐的“新可乐”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曾决定终止最爱欢迎的软饮料而代之以一种新配方,以新可乐的名字销售。

作出这样的决定,与当时的软饮料市场有关,当时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可口可乐公司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数十年的竞争。

两个宿敌间的竞争是不健康的,可口可乐公司甚至控告百事可乐在其名字里使用“可乐”的字眼,但最终败诉。

在法庭外,可口可乐总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20世纪50年代,可口可乐销售量以5:1的比例超出百事,但是,在接下来的10里,百事重新把自己定位为年轻人的品牌,当百事日益被看做是“年轻人的饮料”时,它成功地缩小了与竞争者的差距。

到70年代,罗伯特.伍德拉夫在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一次“百事挑战”的测试中惊恐地发现,参与测试的人都更喜欢百事稍甜的配方。

到1981年罗伯托.戈伊苏埃塔成为董事长的时候,可口可乐老大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它的市场份额不但输给百事,还输给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其他饮料,如芬达、雪碧等。

而这时健怡可乐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坐上了含糖可乐市场的第三把交椅。

篇三:海尔品牌定位失败案例海尔在药用产品业务的品牌延伸1996年11月,海尔药业成立,当时依靠一款名叫“采力”的保健品,海尔药业的销售规模迅速超过了1亿元。

但好景不长,“采力”在1997年的短暂辉煌后市场出现疲软并迅速衰落。

品牌延伸_案例分析

品牌延伸_案例分析

娃哈哈儿童营养液
娃哈哈儿童乳品 娃哈哈童装
英雄产品
娃哈哈爱迪生奶粉
精选ppt
9
借鉴之处
✓ 当品牌还在积累资产的初级阶段,如果要延伸到 其他品类,兼并在市场上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企 业进行贴牌,可以为品牌延伸减少风险。(娃哈 哈靠兼并进入食品领域)
✓ 在品牌经验积累比较丰富的领域进行纵向延伸, 可以规避失败的可能性。(娃哈哈充分挖掘儿童 市场)
✓ 此外,阿玛尼品牌经营的产品也趋于多元化,由 服装扩展到香水、皮包、珠宝首饰、眼镜等多个 领域,甚至还跻身主流酒吧和酒店业等,是美国 销量最大的欧洲时装品牌。
精选ppt
12
阿玛尼的两大类延伸
• 服装领域内延伸:
✓ 在阿玛尼品牌系列中,从二三十万人民币一套的高级订制 时装Armani Prive系列,到一套西装三万人民币左右的 Giorgio Armani,再到数百元的阿玛尼低价品牌系列,产 品定位由高到低排列了十几个定位不同的副品牌。
✓ 现在海尔集团已拥有包括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黑 色家电(电视机)、米色家电(电脑)在内的58大门类9200多个 规格品种的家电群,几乎覆盖了所有家电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 立了海尔家电王国的形象。
✓ 在命名上,所有产品名称在保留“海尔”的基础上,不同品类还添 加了不同的名称,如海尔小神童洗衣机、海尔小王子冰箱等。
精选ppt
2
海尔品牌延伸的成功
• 打造一个名牌:
✓海尔从1984年到1991年,在7年的时间里, 只做冰箱一个产品。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传 媒渠道来打造冰箱名牌“海尔”,从而使海 尔品牌的高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形象得以不 断提升。
精选ppt
3
海尔品牌延伸的成功

失败海尔多元化战略

失败海尔多元化战略

111111111以海尔多元化失败分析从1992年开始,海尔从一种产品开始向多种产品扩张,全面实施多元化战略。

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手段,迅速由单一的冰箱产品进入冷柜、空调、洗衣机等白色家电领域;1997年,以生产数字彩电为标志,海尔又从白色家电领域进入黑色家电领域;1998年,海尔又涉足国外称之为米色家电领域的电脑行业。

在进行扩张时,海尔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坚持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即以经过实践检验的具有海尔特色的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盘活被兼并企业的资源,既保证了资本运营的成功率.又实现了低成本扩张。

达到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海尔的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的目的。

纵观海尔集团的多元化战略阶段可以大致的分为5个阶段:一、单一产品——电冰箱二、制冷家电——电冰箱、电冰柜、空调三、白色家电——制冷家电、洗衣机、微波沪、热水器等四、全部家电——白色家电、黑色家电五、进军知识产业一度被视为中国高科技业代表的联想宣布在多元化方面的尝试全线失败,并于最近回归到联想专注PC的老路上来。

接下来,在多元化战局中迷失了自我的澳柯玛陷入破产边缘,目前正在“卖身”自救。

即使是与海尔背景、身份相似的家电巨头——TCL,也由于整合面涉及四大产业,过于庞杂,现在也表现出了收缩和调整的迹象。

而就世界上顶级企业成功的完成多元化战略化转型的例子来说一般都会遵从以下六项法则:1企业应不断根据市场技术变化调整产品结构和行业结构2重视资源的共享,追求协同优势3不断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企业整体战略4在主要领域有效部署,发挥核心能力5从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6重视品牌延伸的有效范围选择相关多元化,即与主业类似或相关的产业,而跨度太大的行业则被视为禁区。

海尔除了家电主业外,先后涉足IT、医药、通讯、金融、餐饮等行业。

多数观点认为,海尔在多元化上遭遇困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海尔的确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家电品牌,不过,怎么能将海尔与餐饮联系起来呢?也很难将它与药品联系起来。

1985年海尔厂长张瑞敏砸冰箱事件

1985年海尔厂长张瑞敏砸冰箱事件

青岛海尔24年前砸冰箱所用大锤成为国家文物新华网山东频道2009年4月23日电 (记者吕福明) 从海尔集团获悉,1985年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近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国家文物,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砸冰箱”的故事改变了这家不知名小厂的命运。

1985年12月的一天,时任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张瑞敏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的400多台冰箱中有76台不合格。

张瑞敏随即召集全体员工到仓库开现场会,问大家怎么办?当时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是外观划伤,并不影响使用,建议作为福利便宜点儿卖给内部职工。

而张瑞敏却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

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

”他宣布,把这些不合格的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

砸冰箱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砸出了海尔“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的精神。

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海尔冰箱以最高分获得中国电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在海尔的发展中,质量始终是海尔品牌的根本。

如今,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冰箱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海尔集团已经成长为世界第4大白色家电制造商。

面对当前金融危机,海尔已从“砸冰箱”发展为“砸仓库”,探索“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以创新的商业模式求发展。

今年第一季度,海尔集团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其中“海外当地生产、当地销售”的销售额比2008年第一季度上升26%。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相关人员表示,这把砸毁不合格冰箱的“海尔大锤”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活生生地反映了在那个时代里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抓质量的历史,为后来的企业、行业都树立了典范,是一个划时代的文物。

解析海尔:悟道中小企业做品牌误区1984年张瑞敏接手海尔的时候,海尔是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当时的工资是张瑞敏回农村借来的,85年的时候,面对76台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张瑞敏轮起的铁锤,从此海尔树立了做家电行业强势品牌目标,开始了狠抓质量的品质管理。

浅谈海尔的品牌延伸策略

浅谈海尔的品牌延伸策略

浅谈海尔的品牌延伸策略082班:贺裕雁指导教师:郑军婷(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21)摘要:众所周知,海尔这个品牌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十分出名,同时也给了其他的一些企业许多关于品牌借鉴的宝贵的学习经验。

本文主要从品牌延伸策略的基本原理、主要实践、延伸风险和如何规避风险等方面描述了海尔企业成功的品牌策略。

关键词:品牌延伸,主要实践,延伸风险,规避风险On the Haier Brand Extension StrategyABSTRACT:As we all know, Haier brand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re very well known, and a number of other companies learn a lot about the brand valuable learning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brand extension strategy, the main practice, extension risk and how to avoid risks describes the success of Haier's corporate brand strategy.KEY WORDS: Brand extension, the main practice, extension risk, hedge risks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高度同质化,品牌日渐成为重要的竞争对手。

单一的产品已经难以维持持久的品牌竞争优势,多元化、国际化地拓展品牌发展空间,进行品牌延伸已经成为拥有长远发展规划的大企业的课题研究,海尔也不例外。

下面,我将对海尔的品牌延伸策略进行深入的剖析。

1基本原理所谓的品牌延伸就是指将某一著名品牌或某一具有市场影响力的成功品牌使用到与成名产品或者原产品完全不同的产品上,凭借现有品牌产生的辐射力事半功倍地形成系列名牌产品的一种名牌创立策略,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之为“搭名牌列车”策略。

从海尔品牌延伸失误---谈品牌延伸成功策略

从海尔品牌延伸失误---谈品牌延伸成功策略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从海尔品牌延伸失误---谈品牌延伸成功策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从海尔品牌延伸失误---谈品牌延伸成功策略海尔总裁张瑞敏在当选2001年十大经济人物之后认为:海尔在品牌延伸到医药行业失误,是消费者仅认海尔品牌是个家电品牌,因此不能接受这个延伸,导致失败。

由此问题笔者就名牌延伸讨论一下,品牌延伸是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打入新市场,开发利用现有品牌,而不是开创新品牌,这种势头在国际上是有增无减。

目前在本土企业也开始采用起来,商家品牌已开始增加采取定牌生产(OEM)方式,并超越产品类型界限,进入周边领域。

工业产品品牌的产品类型以外的方向发展,扩大品种经营,如日本三菱公司包括船舶、核电站、轿车、高保真音响、银行和食品。

目前在国内关于延伸品牌是否适当仍在争议之中,大部分意见仍归结到消费者的接受度及市场的成熟度上,笔者认为品牌延伸成功取决于这个品牌是否到何种界面上。

一、品牌延伸的必然性:1、品牌延伸可以迅速提高企业规模。

一般说来,企业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积累扩大规模,负债经营扩大规模和资本运营扩大规模等途径来实现。

靠自身积累扩大规模,这种方式主要是靠自存资金,尤其利润进行技术改造、改建、扩建或新建生产车间,从而实现"滚动式"发展。

一般来说,靠自身积累来发展自己速度很慢,而一切企业的扩充都需要建立在客户忠诚度的基础上的,品牌延伸可以迅速地帮助新产品受到客户的认同、辩识、接受,从而提高盈利能力,增强综合实力。

同时,品牌的延伸也需要规模优势作基础的。

品牌的基本特征是知名度高、信誉度高、市场份额高、获利能力高,这就必然要求有较大的规模、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同时要求企业具备较高的产品质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走规模化经营的路子。

产品线品牌延伸

产品线品牌延伸

三是产品(组合的)深度:每一生产产品目内的品种数称为产品组合的深度,如某品牌牙膏具有多种口味与香型,这些就构成了该牙膏的深度。

如,某品牌牙膏有3种规格、2种味道,那么这种产品的深度就是2×3=6。

通过计算每种产品所提供的差异性,就可算出企业产品组合的平均深度。

[1]四是产品线的相关度:不同的产品线在性能、用途、渠道等方面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这叫相关度。

1、产品线的销售量与利润分析。

这一分析重要的是就产品线上每一个项目对总销售量与利润的贡献程度进行确定。

一般可以通过计算每一个项目占产品线的销售额与利润额的百分比来分析。

比如,有一企业某条产品线上项目A占产品线的总销售量的50%,占总利润的40%;项目B占总销售量的30%,占总利润的30%;项目C占总销售量与总利润的比重总分别是10%与10%;项目D占总销售量与总利润的比重分别划5%和15%;项目E占总销售量与总利润的比重分别是5%和5%。

对于企业来说,要重点经营利润比重大的产品项目,对于利润比重很小的产品项目可以不作为经营的重点。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项目A、项目B与项目D的利润要占到产品线的利润总额的85%,所以在其它环境因素允许的情况下,就可以将这三个项目列为企业经营的重点。

产品线的利润太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上,意味着这条产品线的弹性较差,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往往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要尽可能地把利润均匀地分散到多个项目中去。

2、产品项目定位。

产品项目定位是指确定本企业的产品项目与竞争对手的产品项目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

一般可以通过产品项目定位来分析。

1、增加产品线的长度。

(1)向产品项目定位图中的空档发展。

增加项目数可以通过发掘尚未被满足的那一部分需求来进行,由于竞争对手不存在,抢先占领市场的可能性很大。

(2)向产品项目定位图中的薄弱环节扩展。

寻找竞争对手的不稳定项目,然后对症下药,开发新的项目。

2、缩短产品线长度有时候缩短产品线的长度反而会使产品线的总利润上升,这是因为削减了占利润比重很小的项目,可以节约成本,集中优势发展占利润比重大的项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牌延伸与海尔巨亏月26日,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01169.HK)在港交所发布2005年中期业绩公告称,由于受手机业务亏损的影响,截至2005年6月30日,海尔亏损高达3.97亿港元,而去年同期,海尔则盈利4500万港元。

海尔公告资料显示,尽管海尔的洗衣机业务依旧增长强劲,营业额2005年上半年增长了约19%,达13.04亿港元,然而由于移动手机业务营业额于2005年上半年大幅度下跌约51%至8.14亿港元,截至6月30日,海尔6个月的经营额为21.18亿港元,比去年同期的27.48亿港元减少了23%。

上半年,海尔手机营运方面亏损为6570万港元,而由于收购移动手机业务所产生的商誉减值亏损达5.497亿港元之巨。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海尔由盈利转向亏损?海尔今年的业绩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这将是海尔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吗?这是众多投资者所关心的问题。

其实分析海尔的品牌战略,会发现,脱离品牌核心价值的品牌延伸策略给以海尔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海尔从1984年亏损147万元的小厂,经过17年的奋斗,发展到今天全球营业额800多亿元的大企业,年增长率平均达到81%。

期间经历了确立品牌战略阶段,迅速扩张阶段和国际化经营阶段。

在1992到1998年,迅速扩张的阶段里。

海尔先后以“吃休克鱼”为理论根据,兼并了18家亏损企业,使海尔企业规模得到了空前的扩张。

而且这个时期大力开展了多元化经营,使海尔从一个冰箱企业变成了生产各类家电产品企业。

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是海尔扩展实力的阶段。

由于实力的扩展,海尔品牌的名声进一步提高,海尔集团成了本行业的主导企业之一。

在99年后,海尔进入了国际化经营阶段。

在国内有了地位之后,海尔不失时机地进入新的国际化经营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不仅把自己的产品打到世界市场上去,而且要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经销和生产机构,实现海尔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的目标: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内销售,三分之一国内生产国外销售,三分之一国外生产国外销售。

海尔的知名度初步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海尔国际化品牌战略的实施后,海尔从开始了在国外大规模的设立工厂和生产基地,收购一些国外公司。

从1998年开始全面实行其国际化战略,到2001年底,海尔的国际化版图包括贸易中心56个,设计中心15个(其中海外8个),工业园9个(指生产三种以上产品、占地600亩以上),工厂46个,服务网点11976个,营销网点53000个,拥有职工总数约30000人(其中海外员工达3000人)。

海尔集团正在逐步建立起国际化企业的发展框架。

2000年海尔在卡姆登投资4000万美元建了一个冰霜厂,2001年夏天又花了700万美元买下意大利一家生产成本较高且设备老旧的工厂, 2002年的3月,海尔买下了具有77年历史的美国格林威治储蓄银行大楼,该楼正式更名为“海尔大厦”,海尔美国总部诞生,显示了海尔品牌长期在美国扎根的信心。

海尔在曼哈顿的黄金地段购买下格林尼治银行大厦耗资1450万美元。

但据资料显示:海尔打入美国市场的3年时间里,每年销售额不到2个亿,利润在5%以下。

与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如出一辙,海尔多元化产品结构也成为焦点。

张瑞敏坚持认为,全球化时代浪潮中,单一产业无法存活。

因此,海尔进入医药领域,随后又进入了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

然而,海尔药业至今依然亏损;海尔投资的‘海尔大嫂子面馆”连锁店,目前大多数已经关门;海尔电脑自上市以来就一直持续亏损,而不久前它竟还斥资100亿到台湾采购电子元件。

海尔手机在科键、波导、厦新等品牌面前也几乎一败涂地。

青岛海尔2003年年报显示,其销售收入增长三年间降了4倍,净利润更同比下降7.08%。

据悉在海尔集团将手机业务注入香港海尔中建的三年间,海尔中建每年营业额达到100%以上的增长,但仍然没有实现赢利。

海尔中建2002年年报称,当年亏损6689万港元。

据悉,海尔还要将其最优质的白电资产注入这个盈利无望的香港公司中,而这个亏损的香港公司日后居然还要成为A股青岛海尔的控股公司!从海尔的砸不合格冰箱事件开始,海尔开始了抓产品品质的名牌战略,产品的品质成了海尔集团的管理重心,借助这件事,海尔也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然后其实施的“海尔星级服务”推动了海尔的发展,其打造“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的抱负也得以实现,海尔从冰箱入手,将海尔打造成了中国第一冰箱品牌,当时消费者评价说“买冰箱买海尔的”。

在冰箱行业里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品牌后,海尔开始了由白色家电向黑色家电的延伸,由于黑色家电依然是电器行业,海尔进入后成功了。

海尔的中心产业是电器行业,但目前海尔的产业已延伸到医药、保健品、餐饮、电视、电脑、手机、软件、物流、金融等十多个领域,并且进入后的产业基本都是在亏损的。

海尔的亏损来源于:第一海尔的“国际化即本土化”国际经营思路付出了高额的成本。

其具体做法是:当地设计、当地制造、当地销售。

在美国,海尔在洛杉矶建立了设计中心,在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工厂,在纽约建立了营销公司,三位一体。

“美国本土化”的海尔,其雇员也主要是美国人。

英国《经济学人》的文章说,在美国,海尔缺乏对手强劲的研发能力、设计能力、经销与服务网络,海尔在美国只有10位研究人员。

目前海尔在美国最头痛的是如何找到像样的经理人,因为海尔能支付的薪资远不如竞争对手,海尔既没有品牌,又没有可打造品牌的雄厚资金,这种高成本运作模式很难持久。

过去的6年里,海尔已经在菲律宾、伊朗、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卡姆登开设了13个海外工厂。

而海尔在东南亚设的当地工厂已经关闭。

海尔海外市场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品种获得了成功,大多数的产品并没有如愿以偿,甚至没有中国出口的数量大、品种多。

而利润也大多数来自国内生产的在国内和国外销售的产品。

”第二,进入后的行业难以复制其家电行业的优势。

海尔进入移动手机行业以来,就一直采用它的家电经营模式,试图把它成功的家电经营模式复制到手机行业来,然而,海尔并不能把家电业务和手机业务整合到一起。

手机是快速电子消费品,在很多方面和家电不同。

首先,手机要求很强的科研能力,需要快速地不断创新,而家电相对来说这方面的要求没这么强。

一线品牌手机不断强化技术优势,在手机行业,一天技术领先,可能就是天天领先。

海尔等国内手机厂商在这方面并不具备这样的科研创新能力,在手机生产技术方面,目前海尔手机和大多数国产手机一样,都是拿来主义,生产线主要就是简单的组装。

其次,手机的设计理念和设计能力也要求非常高,必须时尚好看,这和家电行业有较大的差别,这也不是海尔的强项。

在手机设计方面,目前海尔主要是依赖OEM厂商,由于缺乏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十分重要测试仪器,手机出厂的检测和领先公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导致了一些质量问题。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设备,质量很难有保证。

虽然海尔曾经在发现手机业绩滑坡后大幅度调整干部,但调整范围过大,据说曾一次性让42位产品经理中的28位下课,手机部门负责人宋春光也被降职。

第三,手机品牌优势要求非常明显,越是领先品牌,越是受到消费者偏爱,国内消费者会越来越多选择著名的领先品牌。

第四,手机行业对管理、成本控制和规模的要求很高。

这些特点决定了手机和家电完全不同,也是海尔很难把它的家电优势转移到手机业务上来,实现不了整合效应的主要原因。

第五,在手机的营销渠道上,海尔也不具备优势。

现在电信运营商在和手机厂商进行战略合作的时候,都是与大品牌进行合作,海尔虽然在洗衣机和空调等家电渠道上有优势,却不能运用到它的手机业务上面来。

同样,海尔进入的PC产业也以亏损告终。

1998年,海尔与TCL、创维、海信等诸多家电大佬一起纷纷扛起PC产业大旗,进军PC产业。

海尔计算机事业部下专门成立了海尔电脑有限公司、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和软件有限公司,负责经营海尔电脑。

此后3年,海尔电脑虽销售有所上升,但是总体上仍然是亏损。

最终海尔对PC业务进行了冷处理,此后基本上在PC业务上没有什么大动作。

2001年底,海尔集团放弃电脑制造,改请台湾两家厂商做OEM。

几乎同时,北京、成都等地的海尔电脑开始断货,2002年上半年,海尔电脑各地办事处关闭,海尔电脑的接单、销售管理和综合服务改由海尔计算机工程有限公司接管。

2002年3月,海尔3C连锁有限公司被注销。

随后据媒体披露,海尔集团在电脑业务上直接亏损5000多万元人民币,总计亏损超过9000万元。

第三品牌核心产品不乐观。

海尔除在手机市场上表现糟糕,它的传统优势项目洗衣机也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虽然其营业额增长了约19%,而实现利润却仅仅为2240万港元,比去年同期的5580万港元,下降了一半还多。

对此,海尔归因于2005年的新产品开发支出庞大,加上塑胶和钢片等原料价格上涨所致。

海尔称,现在原材料价格已趋于稳定并有下降趋势,而其位于山东胶南的产能达100万台/年的新厂将于2005年下半年投产,再加上洗衣机消费市场旺季的到来,这些都会对其下半年业绩有所贡献。

海尔新厂的投产和计划在重庆投资设立新厂,有助于海尔围绕主业发展,然而洗衣机等家电行业是成熟行业,价格战使得行业获利空间有限,而扩大产能则有可能面临一个负面作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可能给海尔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2002至2004年的销售数字对比中发现,在格力、美的、科龙和海尔四大家电巨头中,海尔的销售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基本都落后于其它三家。

种种迹象表明,一直以白色家电起家并始终将白色家电作为惟一重心的海尔集团,其核心产品空调、冰箱产能增长十分缓慢,产能份额不断下滑,原有的市场地位正在受到威胁。

其实在海尔品牌战略转型时,其传统强项——白色家电业务已相当成熟,而电脑、平板电视、手机和家居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集团的重点扶持。

公开资料显示,2004年青岛海尔的空调、冰箱市场份额分别为11%和18%,其中空调的排名落后于格力、美的,居于第三位;冰箱落后于科龙,居于第二位。

按照目前白电主要生产商的产能扩张计划,国内空调行业产能在2005年将有1500万台左右的增长,同比增长20%;而冰箱则有约700万台的增长,增速也达到20%。

“与此形成对照,青岛海尔在2005、2006年却没有大的产能扩张计划,预计到2006年,其空调市场份额将下降到8%,冰箱下降到13%,原有的市场地位将受到威胁。

”而产能正是解析白色家电行业的一个重要指标:该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原材料及零部件成本占生产成本的80%以上,行业平均的营销费用率(即营业费用/销售额)也超过15%,行业整体销售净利润率则不足2%。

在如此薄利的行业中,规模化采购(包括销售、运输)带来的成本节约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据公开资料,2004 年薄钢板、塑料的平均价格有近20%的上涨,铜价更是上涨40%以上,对于空调行业来说,2004 年空调压缩机的供应缺口达到500 万台左右,价格也相应有逾20%的上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