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狮文化形成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浅探
潮州木雕狮子造型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潮州木雕狮子造型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作者:王盼盼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4期摘要:潮州木雕中有许多狮子造型,这些狮子不只是器具上的装饰,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表达崇文重道的思想应用于建筑和家具构件;二是作为护法运用在礼祭器具;三是作为喜好烟火的神兽应用于香炉装饰。
各类潮州木雕狮子,应用在不同的器具上,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造型各异,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潮州木雕;狮子;造型;文化内涵一、潮州木雕潮州木雕指流行于粤东和闽南地区的木雕流派。
因其表面髹漆贴金,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
作为独具特色的本土民间艺术,潮州木雕以其繁复的雕刻技艺、华丽的金漆装饰以及丰富多样的类型题材区别于其他木雕流派。
唐代,中国民间工艺空前繁荣,潮州木雕也在这一时期滥觞。
现存最早的潮州木雕是位于潮州开元寺内的由“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
根据泰山灵岩寺碑刻《施五百罗汉记》可知,在北宋政和年间闽南地区的金漆木雕已相当精美。
明末清初,潮州木雕工艺逐渐定型,在清代中期达到鼎盛,呈现出多层次镂空和满金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现存最多的潮州木雕也多为清代制品。
潮州木雕多采用杉木、樟木、苦楝木等软木作为材料,然而潮汕地处闽粤交界的沿海地区,降雨量多、台风频繁。
潮湿的环境使得这些木材易于受到腐蚀,采用表面髹漆贴金的方式可以阻隔湿气的侵蚀和空气的氧化,减缓木雕的损坏速度,并且弥补了木材纹理平淡无奇的缺点,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
潮汕地区海岸线绵长,有着众多的峡湾良港,千百年来经过多次移民高潮,中原、闽南、海外和当地文化不断融合,这里逐渐形成了尊宗敬祖、崇文重道、生活细腻的潮汕民系文化。
潮州木雕种类丰富,根据用途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饰件、礼祭器具、家具陈设,其中每一种又可分为多个小类。
表现题材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古代戏剧、祥禽瑞兽等。
二、中华狮子文化狮子做为瑞兽是中国民间工艺中的常见题材,看守陵墓的石狮,承载建筑的木狮,欢庆佳节的舞狮,种类丰富多样。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庆典和民间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演形式。
舞狮是一种寓意吉祥、祈福和驱邪的古老习俗,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风格。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了解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象征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舞狮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考证,最早的舞狮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传统的舞狮活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崇拜神灵、驱邪祈福的民间习俗。
在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中,狮子被视为驱邪神兽,能够护佑人们,带来好运和祥和。
舞狮活动一般在中国传统节日、重大庆典和喜庆活动中进行,以庆祝吉祥如意、驱除厄运。
舞狮活动也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和娱乐表演,受到人们的热爱和喜欢。
二、表演形式中国传统舞狮有北狮和南狮之分,南狮又称“广东狮”,北狮则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
南狮和北狮在表演形式、技巧和造型上有所不同,但都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南狮是较为著名的舞狮形式之一,其特点是狮子造型矫健、顽皮活泼,表演者需要通过配合动作、音乐和器乐来展现狮子的神韵。
而北狮则以豪放大气、豪迈奔放见称,表演者通常需要扛起狮子身躯,挑高回神,展现狮子的威武风姿。
舞狮表演通常需要两名表演者搭档合作,一人负责舞狮头部,另一人负责舞狮身躯。
他们需要通过默契配合,才能使狮子表演出灵动、威严的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象征意义舞狮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舞狮被视为吉祥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期盼。
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舞狮活动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庆祝,人们相信通过舞狮可以辟邪驱凶,保佑家庭平安、国泰民安,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财富。
舞狮也被赋予了民族精神和社会意义。
舞狮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团结和和谐的向往。
舞狮活动可以凝聚人们的情感,增进社区、家庭成员间的情谊,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作为一个东方哲学体系,源于印度,经过长时间的影响和变革,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始于东汉时期,历经了风雨、变化,到现在仍然在中国生根发芽。
一、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传说中,汉代初年,西域僧人佛陀跋摩来中国传教。
但是最早确凿的佛教传入我国的时间是公元 148 年。
当时,汉朝武帝派遣张骞前往西域,张骞顺道将一位佛教高僧带回了中国,并献给了武帝。
佛教的传入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同时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心和接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终不是一帆风顺的。
早期,由于佛教经文语言不通,加之中国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导致了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
但是,随着汉朝多数难民来到中国内地后,佛教有了一定的发展,并渐渐产生了自己的影响力。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兴盛和富强,民族精神重新复苏,加强了对佛教的传播和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达到了巅峰。
二、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不断地融合、渗透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佛教在中国的演化与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译经期译经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最早阶段。
当时,主要的活动是将佛经翻译成汉语,这一时期不能称之为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时期。
这一时期,佛教的传播十分困难,大部分佛经虽然翻译成了汉语,但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2. 敦煌壁画时期敦煌壁画时期是佛教在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敦煌壁画成为佛教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佛教文化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所绘的佛像、佛事与佛经故事,色彩明丽、生动逼真,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高度和独特性。
敦煌壁画时期,佛教渐渐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开启了佛教在中国的新纪元。
3. 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涅槃思想融合时期,涅槃思想成为佛教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许多涅槃思想的代表人物被人们传诵和崇拜,如法然、道炬等人。
这一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
中国狮文化形成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浅探
中国狮文化形成与佛教东传的关系浅探作者:张培凌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本文从佛家与狮的深刻关系入手,从官方、民间的建筑和装饰、相关节日和习俗等各个方面阐释佛教的进入对中国狮文化的成熟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狮文化佛教东传关系狮子是外来之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的大型猛兽。
历史上主要生活在非洲,在亚洲则主要分布在印度、伊朗等地,中原地区是没有的。
此物在先秦文献中日“狻猊”,最早出现于《穆天子传》卷一“狻猊口野马走五百里。
”郭璞注:“狻猊,师子,亦食虎豹。
”以及《尔雅·释兽》:“狻猊如虢猫,食虎豹。
”(郭璞注:“即师子也,出西域。
”)两书成书时间孰早孰晚说法不一,但都没有对“狻猊”形象详细描状,也许是因为这在东汉前只是“口传名词”,人们未曾见过实物。
自东汉时西域进贡狮子后,名“师子”,今所知早期的见于《汉书·西域传上》:“乌戈地暑热莽平,……而又桃拔、师子、犀牛。
”(颜师古注:“师子,即《尔雅》所谓狻猊也。
”)其他官方记录还见于《后汉书》的《章帝纪》《和帝纪》《顺帝纪》和《班超传》等处,共计四次。
自隋唐及后世又写成“狮子”。
一、狞猛无畏的佛家狮子真正的狮子传人中国。
基本上和佛教传人中国同时同步。
佛经中多有讲到狮子。
东汉所译佛经中几乎皆使用“师子”表示狮子。
西域贡狮的影响和佛教的流传相辅相成,狮子的名声旋即传遍全国。
佛教中,“师子”一词或指兽中之王,或喻勇猛佛陀。
由此,又衍生出“师子吼”、“师子乳”、“师子王”、“师子座”等术语。
始祖释迦牟尼佛有多种称号。
其中有“人中师子”“人中人师子”“人雄师子”“大师子王”等。
“师子吼”见于释迦牟尼佛初诞生时:“太子(指佛出家前为悉达多太子)生时,一手指天,一手之地,作师子吼,云:‘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大智度论》:“佛在大众中为决定之说而无所畏,谓为师子吼。
”《维摩经》:“说法无畏,犹如师子吼。
中国的狮文化
中国狮文化源流浅析胡宝华狮子,在中国与传说中的龙、凤、麒麟并列为四大灵物。
狮子的形象,在中国遍布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有镇守门庭的威武石狮,有形态各异的桥栏雕狮,还有喜闻乐见的民间舞狮等等。
狮文化深入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的各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民俗事项,蔚为大观。
本文拟对中国的狮文化源流进行粗浅地探析,试图梳理中国狮文化的形成脉络。
一、域外来狮历史上,在欧洲南部、西亚、印度和非洲都有狮子分布,而中国的自然环境不产狮子。
在先秦文献中,《山海经》记载的多种动物没有狮子形象,汉代以前的装饰工艺没有出现狮子样式,而中国境内至今没有发现狮子化石。
对于中国来说,狮子是典型的外来之物。
关于狮子这一外来之物,历史文献多有记载。
晋代郭璞(pú)注《穆天子传》曰:“狻猊(Suānní)①即狮子,出西域。
”②明代李时珍在其医学名著《本草纲目》中认为:“狮子出西域诸国。
”③晚清学者文廷式考证得更加周详:“狻猊即狮子,非中国兽也,三代之前若果有之,则诗、书记载不称犀象而转遗狮子”。
④美国汉学家谢弗指出,狻猊一词源自印度梵语,是“simha”的转译,在公元前就传入中国;师(狮)子一词源自伊朗古波斯语“ser”音译,继狻猊东传数世纪后才传入中国。
⑤历史上,狮子传入中国,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民族交往中的口耳相传;二是作为活体实物的进贡贡品;三是作为瑞兽符号随佛教传入。
汉代以前,中原地区的人们在与西域民族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通过口耳相传,得知了狮子这种动物,当时称“狻麑(猊)”,《尔雅·释兽》第一次描述了这种动①一说狻猊是龙生九子之一,排行老四,是一种猛兽,形如狮,喜烟好坐,其形象一般出现在香炉上吞烟吐雾。
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为坐骑。
②(晋)郭璞,注. 四库全书·穆天子传(卷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版).③(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卷五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④(清)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二十三)[M].南京: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影印版).⑤[美]谢弗,著,吴玉贵,译.唐代的外来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91.物:“狻麑如虦(zhàn)猫,食虎豹。
佛教东传与中国的狮子文化
上的文化和平相处、 相得益彰。 要揭示这种现象, 法显 《 佛国记 》 , 为梵文、 巴利文的意译。 在佛教产
《 东南文化 》 #$$% 年第 & 期总第 #$& 期
!"
关的东西也冠以 “ 狮” 名。 如佛教经典中称佛的坐 “ 席为 “ 狮子座 ” , 又称作 “ 狮子床 ” 、 猊座 ” 等。 后来 佛教在中国传播后, 把佛像菩萨的台座、 高僧说法 时的坐席都泛称为 “ 猊座 ” , 甚至在后来连给僧人 写信也尊称 “ 猊座 ” 。 这里 “ 猊” 即古代文献所称的 “ 《 “ 狻猊 ” 。 尔雅・释兽 》 中有 “ 狻猊 ” , 郭璞注云: 即 ” 师子也。 在佛教经典中, 称佛的说法, 特别是始祖 释迦牟尼佛的说法为 “ 狮子吼 ” 。 另外佛经中还有 “ 狮子身中虫 ” 的比喻, 即把狮子比作佛教特别是 僧团本身, 把居住在僧团内部破坏佛教的 “ 诸恶比 丘” 比作狮子身上的虫子。 佛教经典中有关狮子的 “ “ “ 狮子颊相 ” ; 三昧 ” 中有 “ 狮子游戏三昧 ” 、 狮子 奋迅三昧 ” 。 总之, 狮子是正面的形象。 白化文先生 “ 认为: 在诸多的大型动物中, 佛教对狮子最为偏 爱, 它似乎成为佛教在某些方面的一种象征, 或说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 就 是在中国境内不产狮子动物, 但关于狮子的文化 艺术却源远流长、 丰富多彩。 这种产自异国他乡的 动物为什么受到中国民众如此青睐呢? 这除了狮 子动物本身所具有的威力外, 恐怕与中国社会崇 拜灵兽的心理有关。 然而在中国境内具有威力的 动物比比皆是, 事实上, 中国古代社会也已经把其 中不少的动物进行神化并视为图腾加以崇拜, 如 龙、 凤、 虎、 犬等等。 狮子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相当的 隔膜,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由这种动物衍生的文化 却长驱直入地席卷中国各地, 天下靡然相从, 并迅 速在中国社会扎下根, 与附丽于中国本土动物身 只有从佛教的东传说起。 一 狮子是印度佛教的护法者 狮子的原产地主要在非洲和亚洲, 而亚洲又 主要集中在中亚和南亚次大陆。 汉代张骞出使西 域之后, 中国同西域各地的交往逐渐频繁起来, 对 西域自然环境的认识逐步加深, 发现并认识了在 《 本土没有的一些动物如狮子、 符拔、 犀牛。 汉书・ “ 西域传 》 云: 乌弋地暑热莽平……而有桃符 、 狮 ” “ 子、 犀牛。 荀悦 《 汉纪・武帝纪 》 亦曰: 乌弋国去 ” 长安万五千里, 出狮子、 犀牛。 乌弋即今阿富汗境 收稿日期 !""# $ "% $ !"
中国狮文化
舞狮介绍
二、南狮:南狮队由8―10人组成,其中狮头、狮尾2人、鼓乐4―6 二、南狮:南狮队由8―10人组成,其中狮头、狮尾2人、鼓乐4―6 人、比赛项目: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比赛时间10―15分钟,比赛器 人、比赛项目:规定套路、自选套路,比赛时间10―15分钟,比赛器 材:10―15米长的高桩。 材:10―15米长的高桩。 南狮,民间习惯称为醒狮、瑞狮、雄狮等,(南狮是由北狮演变 而来,又创新发展为新的模式,活跃在我国南方地区,以广东省发展 最为活跃),南狮主要是在高桩上表演各种技巧动作,包括采青、飞 桩、转体等,动作细腻、扣人心弦。是由一头狮子表演。 北狮:北狮队由10-12人组成,其中引狮员1人、狮头、狮尾4 北狮:北狮队由10-12人组成,其中引狮员1人、狮头、狮尾4人(双 狮),鼓乐4 人,比赛时间10-15分钟,比赛器材为高台。 狮),鼓乐4-5人,比赛时间10-15分钟,比赛器材为高台。 北狮表演以写实为基础,模仿狮子为主,双狮在引导员的引导下, 无固定主题,以训狮娱乐为主,互相嬉戏,爬山等,表现狮子的威武 神勇、无忧无畏的精神,给人们带来快乐。
谢谢观赏Biblioteka 门前狮的作用用石狮子摆在大门前有何作用呢?民间流传有四 说:其一,避邪纳吉。古人认为石狮子是可以驱 魔避邪,所以最早用来镇守陵墓。这种人们心目 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 中的灵兽,也被称作“避邪”。在人们的民俗生 活中,石狮子不仅用来守卫大门,还有在乡间路 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 口设立石狮子与“石敢当”有同样的功能,用以 镇宅、避邪、禁压不祥和保护村寨的平安。所以, 用石狮子来把大门可以避凶纳吉,抵御那些妖魔 鬼怪之类带给人们的侵害,表现了人们祈求平安 的心理要求。
中国狮文化
中国狮的由来
中国所有的物种,狮子形象始于汉朝,据说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 传东汉汉章帝时,西域大月氏国把一头金毛狮子作为礼物进贡给中国 的皇帝。后来狮子随着佛教的传入,而成为一种赋予了神力的灵兽。 在中国的文化中,狮子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动物,而不是现实 生活中的动物,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僧慧琳说:“狻 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弭邪赐福石狮子——中国狮文化艺术探源
第 2 第 5期 1卷
Vo .2 .5 I 1 No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Xu h u I si t fTe h oo y o r a z o n t u eo c n lg o t
20 0 6年 5 月
石雕 狮子 在 中 国这块 古 老 的土地 上 又 悄然 崛 起 , 许
有 狮子 的踪影 。 中国有狮 的历 史 , 早可 以追溯 至东 最
汉 章 帝刘 旭 时代 ,后汉 书 ・ 帝 纪 》 《 章 中有 明确地 记
载 : 章和 元 年 ( 元 8 “ 公 7年 ) 月 氏国遣 使 献扶 拔 ( , 似 鹿、 长尾 的兽 ) 师 ( ) ” 一 般认 为这是 外 来狮 子 、 狮 子 ,
收稿 日期 : 0 5 0 — 8 2 0 —91
伦 一 亚述 帝 国 、 斯 和 印 度 的一 种 石 雕 翼 狮 ( 翅 波 带 膀 ) 也 随佛教 的东来 , , 由印 度传人 中国 。 汉代 益州太
作 者 简介 : 红 , , 教 授 , 究 方 向 : 文化 交 际 , 用 语 言 学 。 孙 女 副 研 跨 应
输 人 中国最早 的 年代 。至顺 帝时期 ( 元 1 6 1 4 公 2 4 年 ) 又有 “ , 阳嘉 二年 ( 元 1 3年) 勒 王献 犀 牛及 公 3 疏
多 城镇 、 乡村 的大街 小 巷 , 乎随处 可 见 。神 态各 殊 几
的石雕 狮 子 , 高达 数 米 , 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盈 尺 , 或 或 均威 风凛 凛
纵 观我 国古今 的石 雕狮 子 , 固有 的那 种凝 定 的 、 其 化 石般 的精神 品质 , 却丝 毫未 有改 变 。细细 品味 , 无不
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狮形象在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具有显赫地位,虽然狮子的原产地是非洲、西亚、印度、南美等地区,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把狮子看做吉祥、珍贵之物。
这里拟就狮形象的传统文化意蕴以及在现代设计领域的拓展问题实行探究,寻找两者间的关联,以期对现代设计有一定启发意义。
1狮形象的产生及在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在古代社会,因为生产力落后,人们在外耕作经常受到野兽的侵袭,从而使人们对野兽产生了害怕心理。
而对大型野兽来讲,如狮子、老虎,则比其他动物(如豺狼)更怕之,于是人们对大型动物逐生敬畏心理和崇拜之心。
此后人们还逐步将猛兽美化,久而久之这种对动物的美化就形成了一种动物形象文化。
狮形象的设计即源于动物形象文化,并在使用中持续的发展。
人们不但赋予狮形象辟邪作用,还在设计对象中赋予狮形象威武、神性、祥瑞的内涵。
1.1威猛之狮——狮形象设计在服饰和住宅上的使用古代的帝王常把自己比作传说中神秘威武的龙,而一些官员则是用次之于龙的大型猛兽,如狮子等,来表示其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狮因在百兽中的地位,被借喻人世间的权势和富贵。
所以以狮子来比喻官禄,源自“狮”与“师”同音。
人们利用狮形象图案标记于服饰或狮石雕镇宅守门以表示身份的象征1。
艺术家们也对狮形象持续地实行设计。
如明清时期,王公品官命妇穿着的官朝服前胸后背上都缀有标志着文武品级的补子(图徽),其中武官官二品就是用狮形象作为补子的纹样,这足以证明狮形象在当时已经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认可,见图1。
明代之后,人们开始用巨石雕以狮子的形象驻守在门前,以此来担当驱凶辟邪、镇宅守门的寄托2。
旧时的宫殿衙署门外大多蹲有石狮,如故宫太和门前有铜狮,见图2;乾清门前有鎏金铜狮。
把手门户的石狮巨口,大眼,卷发,利爪。
狮子头上的十三个疙瘩,又称“十三太保”,且只有一品官员才允许用,一品以下的则每降一级减少一个,直到七品以下便不允许用狮子立在门口。
1.2神性之狮——狮形象设计在佛教和陵墓上的使用石狮子这种狮形象还在佛教中被广泛使用。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的佛教文化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其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宗教信仰,还对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历史、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以及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等几个方面,描述佛教的传入与中国的佛教文化。
1. 佛教的传入历史佛教最早于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其传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汉时期,佛教借由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受到王莽和东汉王朝的官方支持。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并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
最后一个时期是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社会主流信仰之一。
2. 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重要一环。
早期,佛教经典以口头传承的方式传入中国,但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理解上存在困难。
因此,翻译佛经成为佛教传播的重要任务。
鸠摩罗什、玄奘等著名翻译家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作出了巨大贡献,使得佛教理论在中国得以普及。
3.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融合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融合。
这种融合在思想、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佛教的中观思想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理论体系。
佛教在中国的艺术中也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如佛像雕塑、壁画等艺术形式。
4. 佛教与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的教义强调慈悲、善良和平等,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佛教在救济贫穷、教育普及、医疗保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此外,佛教的传入也带动了经济往来,促进了中印两国之间的交流。
5. 佛教文化的今天如今,在中国的佛教寺庙仍然广泛存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的核心思想如般若智慧、因果观念等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生活。
佛教的文化元素也广泛渗透在中国文学、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石狮雕刻文化起源
说法一: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 狮子的故乡在非洲、印度、南美等地。不过狮 子的形象却早为我们祖先熟知:从宋清两代搜集的 周代铜器的精绘印本中,已有狮子的立体形象。据说 狮子是从西域传来的。相传东汉年间,狮子被作为 礼物送给中国的皇帝。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被佛 教推崇的狮子在人们心目中成了高贵尊严的灵兽, 中国很快从印度等地学到了石狮子的雕刻艺术,并且 出现陈列墓前的现象。如四川雅安县高颐墓前的石 狮子,就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狮子,是东汉时期的 遗物。所以狮子在中国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神话中的 动物出现的,和麒麟一起成为中国的灵兽。唐代高 僧慧琳说:“狻猊即狮子也,出西域。”
中国的石狮雕刻文化起源
全部资料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平福禄源石业提供
据《汉书》记载,狮子传入中国是在汉代,自汉武帝派张骞出 使西域后,西域诸国作为珍贵贡品输入到我国,也有认为随佛 教而传入。其名根据狮子梵文第一音“师”来称呼,加“犭” 旁表示兽类,成为“狮”。狮子是百兽之王,民间摆放石狮有 辟邪、吉利的意头。我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石狮子的是《后汉 书》,该书记载东汉有石兽,刻有“辟邪”字样。“辟邪”是 梵语音译,译意为大狮子。二千年来,中国历代的能工巧匠曾 塑造过千姿百态、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功用的中国特色的石狮 子:一是护卫死者,立于墓前;二是辟邪,往往埋在地下驱除 不祥;三是宗教场所作为护法神狮子,佛教传说释迦牟尼佛刚 诞生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四是作为建筑的 附属物和装饰,多在贵胄之家,如桥梁、祠堂、宫殿等,以增 其气势,近年也有引入西方造型的狮子,如很多银行、储蓄所 门前比较写实的那种,不同于“中国狮”造像;五是用做摆设 观赏,多为小石狮。对照上述情形,为什么摆放石狮子的问题 相信读者自明。
也有人认为:“石者实也,狮者思也,言思 前人创业后人守成之不易也”。 石狮子的造 型也反映了许多老祖先们对与当时生活的愿 望,像是狮子脚下最常见的彩球,就有张灯 结彩,祈求太平之意;而有的彩球上则刻有 古钱币,自然就是祈求发财了;母狮脚下的 小狮,反映了亲子间和乐的景象,是中国重 视天伦的表现;有的狮子嘴中含珠,以寺庙 最常见,取其有“球”必应的意思。至于其 他一些口中衔剑,脚下拿着八卦等造型,则 有镇灾,驱邪等含义。而且狮子的嘴一个张 开一个闭合,两者代表吐纳之意。
闽南地区信仰的“风狮爷”到底是什么
闽南地区信仰的“风狮爷”到底是什么?作者:凤妩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12期石狮,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一种雕塑,它可以置于府邸、寺庙、陵墓前,也可以安放在墙头屋脊之上。
他们或威风凛凛,或浑厚庄重,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在我国闽南沿海等地,有一种被称为“风狮爷”的石狮,非常独特。
“风狮爷”大部分为直立形象,周身涂满彩绘,背后插着令旗披风,仿若古代武将,十分俏皮可爱。
另有一种如骑狮武士一般的土偶,主要放置于屋顶之上。
《台湾通史》记载:“屋之上或立土偶,骑马弯弓,壮甚威猛,是为蚩尤,谓可厌胜。
”此处的土偶,即是“风狮爷”。
闽南的老百姓们喜爱尊崇“风狮爷”,不止是因为它外观出众,更是因为在民间传说中“风狮爷”具有驱风辟邪的本领。
“风狮爷”如此本领却非一朝一夕练就,而是得了各方传承。
狮子,并非中国本土物种,多见于非洲、南亚、西亚等地。
《后汉书》记载,汉章帝章和元年,月氏国曾向汉朝进献狮子;章和二年,安息国也向汉朝献狮。
可见,是在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狮子这一形象才开始为中国所熟知,并一再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原王朝。
狮子一开始是被作为“异兽”看待,随后逐渐变成了“瑞兽”,这与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
在佛教里,狮子无疑是具有神性的,佛祖出家前曾作“狮子吼”,《维摩经》认为:“说法无畏,犹如狮子吼。
”后来,高僧大德说法都可被称作“狮子吼”,因其法理振聋发聩,可唤醒外道众生。
而佛,也被尊为“人中师子(狮子)”。
佛的坐处,也被称为“师子(狮子)座”。
而后,狮子逐渐演变成了佛菩萨的坐骑,大家熟悉尊奉的文殊菩萨,其坐骑正是狮子。
由此,佛教赋予了狮子神性,狮子这一瑞兽形象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被人们接受,认可其护法驱魔的作用。
狮子驱魔的作用,则与中国本土的民间巫术互相影响,有了连接。
傩,是神秘久远的民间巫术,傩舞是先民们驱除瘟疫、祈求平安的重要手段。
狮子与傩,两者在功能上有所重合,因此傩舞吸收了狮子这一功能,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傩面具里会有狮子的形象,甚至于在社火傩舞中会有专门的狮子舞。
舞狮运动文化内涵的探析
舞狮运动文化内涵的探析作者:邱团卢燕妮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1年第08期[摘要]舞狮运动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舞狮起源的传说、文化意蕴和发展现状进行探析。
[关键词]舞狮运动文化内涵崇狮[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8.054舞狮是我国独特民族风格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宝贵文化遗产。
民间舞狮活动是在中国狮文化的背景下孕育产生的,是集武术、舞蹈、编织、刺绣、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于一身,与中国的宗教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为我国民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其在民间开展极为广泛丰富,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用舞狮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愉快和愿望。
在长期的发展中,舞狮运动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一、舞狮运动的起源中国本土并不出产狮子,历代文献都找不到古代中国出产狮子的记载。
传统舞狮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但是“狮”却不是中华之物,它最早是作为贡品从西域引进的。
在西方,狮子不但是高贵、暴力、权威的符号,而且是生命与死亡的象征,它本身也带着生与死、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两重性,一般被赋予强大与鲜活的力量,总会克服战胜邪恶与丑陋。
关于中国舞狮的起源,说法不一。
例如,黄益苏、史绍蓉持“舞狮拜年”的观点。
明代初期,广东佛山出现怪兽,每逢年尾岁末出来到处糟蹋庄稼,后来人们扎制狮子形状并涂上各种颜色,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将怪兽吓跑。
从此,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除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意,于是每年春节,挨家挨户舞狮拜年,渐成风俗。
杨尚春认为,传说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各种野兽经常出没,壮族先民及所种农作物经常遭到野兽的骚扰与破坏,人们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保证粮食收成,想出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然后鸣锣擂鼓舞起狮子,夜间还燃明火把,以驱赶野兽。
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狮文化)
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狮文化)狮子是非洲大草原的“特产”,然而,狮子的形象在中国自古至今都倍受推崇,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民间绘画、雕塑和表演艺术当中,我们都可以欣赏到狮子的王者风范、威武气概和灵兽形象。
中国人推崇狮子并由此衍生出中国独具特色的狮文化,首先得益于狮子本身的个性和品质。
活的狮子天生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形象。
雄狮两岁时,头部就长鬃飘拂,到四岁后更是披洒肩颈,而且垂及喉部下颌以至前胸、腿根。
这些深褐、浅棕或者黑色的长鬣宛如肃穆威严的王者冠冕,映衬着狮面的冷峻与恬静。
狮子下颏的长须短髭生来便是花白的,到后来白须更显得历尽沧桑、饱尝艰辛,似乎写满了大自然亘古如一的严酷风霜,被人们看作是智慧炼达的象征。
狮子有与生俱来的帝王威严,有横扫千军的无限威猛。
仅仅是一声猛吼便足以惊天动地,即使是在睡梦中的呓语,也具有可怕的杀伤力和穿透力。
听到狮子吼,百兽怵然震恐,都得赶快趴倒地上,动作稍慢的往往被惊得尿血。
然而在百兽中,狮子最为克己自制。
她不贪不残,缺少攻击性和伤害欲。
狮子猎食,果腹而己,除非饥饿难忍,绝不攻击周围的动物。
遇到大象、人类则尽量采取回避的态度,遇到犀牛更是首先走开。
狮子的这种个性,与嗜好残杀的虎豹豺狼,形成了鲜明对比。
狮子在“家庭”生活中更体现出温文儒雅、温柔敦厚的“人性”化品格。
成年狮子一般都以家族式聚居,一雄数雌,加上若干只幼狮,组成一个大家庭。
十几头狮子共同觅食,一起捕猎,相夫教子,扶老携幼。
捕到一个猎物,大家围成一圈分食,不争不抢。
她们似乎都遵循一个生活原则:吃饱就行了。
相比虎豹的残忍凶恶、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斗,狮子的秉性更受贫民百姓的敬仰。
正是因为狮子威猛而不残暴,克制而不乏温情,仁厚宽宏而友爱同类,平易而不失雄风,所以她来到中国,给人的印象便是敦厚与诚笃,是百姓心目中真正的王者形象,因而深受国人的欢迎。
令人敬畏的活的狮子在中国大地难于找到生存的空间,人们便以艺术形式加以崇拜,并且逐渐和中国文化相融合,形成特有的艺术品牌和艺术风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内容。
中国舞狮中的南狮——醒狮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猫科动物中的白虎心存敬畏,但这不妨碍他们对狮子产生浓厚的兴趣。
从汉代(公元前202–220年)开始,狮子便走进了中国人的世界,而随着佛教的传播,狮子也因作为佛教中的保护神而被人们喜爱。
狮子的形象最早出现在石雕艺术中,大型的狮子雕像宛如镇守寺庙和宫殿大门的卫士。
狮子也在宫廷节庆活动中以舞蹈形式出现,它与萨满教仪式、杂技、舞蹈和音乐相融合,既是皇室的娱乐,也是向外国商人和使节展现财富和权力的一种方式。
凭直觉,人们可以想象这些最早的狮子表演及舞蹈与现在的舞狮几乎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但它却被认为是自唐代(公元618–907年)兴盛发展起来的舞狮表演的起源,当时的一些文字和绘画作品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后,这些舞蹈伴随着中国人,并因当时当地的需要而不断演变。
甚至有一个极端的想法认为,没有唯一、纯正的舞狮,而是因历史阶段、地域和民族的不同,舞狮这一优美的民俗艺术就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演形式上的变化。
南方的舞狮主要流行于广东省,其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末年到清朝初期(约公元17世纪),但直到19世纪,才被规范化、系统化,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样子。
广东舞狮已经形成了两种风格:一种是佛山狮,另一种是鹤山狮。
它们的根本区别在狮头上的某些细节和舞狮的技巧上,但在狮子的象征性、民俗性和礼仪方面都是相同。
由于舞狮与武馆和华侨华人紧密相随,佛山舞狮在世界范围内最为著名,也流传得最为广泛,不过近十年来,鹤山舞狮也因在国际比赛中取得的好成绩而广为人知。
此外,还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南狮流派,如青狮、明狮等。
它们流传于福建等其他省份,与客家人、福建人有关。
如前所述,19世纪末,广东舞狮形成于一个充满冲突与混乱的社会经济环境之中,也是皇朝制度结束、中华民国建立之时。
纷乱之中,中国南方因遭受连续的冲突和自然灾害,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帮助人们度过艰难的时局,重塑舞狮势在必行,由此舞狮也变成了走向好运和财富的象征。
这一转变并非一朝一夕或凭空发ORIGEN Y SINGULARIDADDE LAS DANZAS DEL LEÓNEN EL SUR DE CHINA狮子是一种能激发人类一切想象力的动物。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
狮子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各自代表的象征和含义中国不产狮子,据说狮子最早是从西域传来的,东汉年间,狮子作为礼物被送给了中国的皇帝。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被佛教推崇的狮子和麒麟一起成为了中国的灵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一只青狮子。
民间为了辟邪,常用石狮子来守门。
遵照传统习俗,成对的狮子是左雄右雌,脚下踩着绣球的是雄狮。
踩着幼狮的,象征子孙连绵,是雌狮。
在欧洲,狮子的形象并没有被神化,仍是百兽之王,象征勇猛、力量、统一寰宇和无上权力,很多贵族用狮子作为象征。
在古代埃及,狮子是战神的化身,也是力量的象征,法老经常把自己的形象与它的形象混合起来。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相当出名。
狮子来华始于东汉多多出游和入游都很重要。
因为有西汉时的张骞西行,才会有东汉时的佛法东传和狮子东来,然后有了大唐盛世的唐僧西游,有了洋旅士们在中国随处都能撞见的寺庙和石狮子“黄金周”的前一日,正当“驴(旅)友们”准备撒蹄奔向四面八方时,中国送给阿富汗的两头狮子也上路西行了。
有报道说,抵达那天,为争睹狮子,喀布尔市民“万人空巷”。
送人狮子的中国,自己并不产狮子。
不少所谓的权威人士说,狮子是在西汉时通过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丝绸之路传入的,却不见史载。
最早出现有狮子记载的中国古籍,是东汉的《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蒲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狮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
殊方异物,四面之至。
”这里的师子便是狮子,因为佛教中的文殊菩萨被尊为“百佛之师”,狮子便是他的坐骑。
传说在东汉顺帝年间,西域疏勒国王派遣使者到中国,送给顺帝一头犀牛和一头狮子,这时中国才开始有了真正的狮子。
在两汉间的昆阳之战中,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有名的“人兽联军”,孤注一掷的王莽放出猛虎、恶豹、犀牛、大象等野兽,却没见说有狮子助阵。
我读《三国志》时,则发现狮子赫然出现在了孟获大战孔明的战斗序列中。
所以狮子是在东汉传入无疑。
读完历史,再看地理,发现无论是张骞还是疏勒国的使者,与狮子走的都是一条路。
中国舞狮运动文化意蕴探析
关于刚健自强的思想,可以说是深入人心, 不管是对知识分子还是一般民众都起到了
强烈的激励作用.鼓舞人们奋发有为,不屈 不挠。刚健自强的精神,不仅在我们民族兴
旺发达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在
我们民族危难之际,如外敌入侵、政权易手
之时。也总是成为激励人们起来进行反侵
略、反压迫斗争的强大精神力量。 舞狮运动是民俗体育大家庭的一员,
律”,他们相信相似的事物可以互相交通, “(狮子)铜头铁额。钩爪锯牙,弭耳昂鼻,目
通过模拟可以产生相同的结果。因此。人如 光如电,……吼则百兽辟易,……虽死后虎
果想获得某种事物,只要把这种事物模拟 豹不敢食其肉。”I嚯夸张与想象中,狮子成
出来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对自己崇拜的 为威风凛凛的奇异动物。人们相信它能“慑
动物,人们努力使自己在外貌上与之相似, 服百兽”,进而形成崇拜心理。狮崇拜使狮
即可得到该动物的保护,或是获得该动物 子成为“神兽”后,人们开始模仿狮子的外
的某些为人期慕的功能。文身和戴面具就 貌、动作和神态,逐渐便发展成舞狮。之后
舞狮运动就在整个华夏大地蔓延开来,成 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舞狮表 演时,表演者装扮成狮子,伴随着锣鼓音 乐,模拟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动作。由于地 域差异.我国北方舞狮的造型比较写实,舞 者下身著“狮裤”,上身则被“狮被”包裹,狮 子的外形仿效性较强。南狮的造型较为夸 张,讲求神似,狮子的形象更具艺术性和象 征意义。无论北狮还是南狮,舞狮都是对自 己崇拜对象的模拟,舞狮运动是我困狮神 崇拜的直接反映。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和历史底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舞狮文化在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所体现,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舞狮的起源、发展历程、表演形式、象征意义等多个角度,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
一、舞狮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舞狮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考证,最早的舞狮可以追溯到汉代,起初是由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所衍生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舞狮逐渐演变为一种富有民间特色的舞蹈形式。
据史料记载,舞狮在唐代就已经比较普遍,而在宋代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
在明清时期,舞狮文化更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和文化的交流,舞狮也逐渐传入了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成为了这些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表现形式。
在东南亚诸国,舞狮甚至成为了当地的国粹和文化符号,展现了中国文化对于东南亚文化的深远影响。
二、舞狮的表演形式与技艺特点舞狮表演通常由两人或四人共同操控一只狮子,他们分别扮演狮头和狮尾,通过配合默契的动作和表情,使得狮子的形象更加生动和栩栩如生。
舞狮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舞蹈功底和表演技巧,能够通过娴熟的舞蹈动作和生动的表情,将狮子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表演中,舞狮者需要做出各种生动的表情和动作,如翻滚、旋转、跳跃等,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感觉。
而从形象造型上,舞狮的制作也颇为考究,狮子头通常由木、纸板、绸缎等材料制成,再配以色彩鲜艳的绸缎和饰物,使得整个狮子显得绚丽夺目。
舞狮的音乐伴奏也是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狮队通常会配备锣鼓队或乐队,为舞狮者提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伴奏,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三、舞狮的象征意义与传统节庆舞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内涵。
在中国的传统节庆和庆典活动中,舞狮总是扮演着一种重要的角色,如春节、中秋节、开业庆典等,都少不了舞狮表演的精彩呈现。
舞狮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祈祥、驱邪、祈福等吉祥寓意,人们相信舞狮能够驱散厄运,为人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舞狮文化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绵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博大精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表现等多个方面对中国传统舞狮文化进行浅析。
一、历史渊源舞狮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位道士逢山开道,可以号令百兽,驱使万物。
后来,这项技能被传承到民间,成为一种形态丰富、艺术性极强的民间表演艺术。
在明朝时期,舞狮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和发展,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民间活动,并逐渐演变为了一项专业性艺术演出。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舞狮文化内涵丰富,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也反映了民间生活的习俗和信仰。
在中国民间社会中,舞狮除了代表了瑞气盈盈、祥瑞满堂的吉祥之意,也承载着祈求丰收、祈福保平安、驱走邪恶等多种寓意。
舞狮妙趣横生、形态多样,舞者在扮演狮子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力,表现出各种神态、动作和情绪。
在民间文化传承中,舞狮是一种宣传、体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艺术表现中国传统舞狮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极大享受。
舞狮时,舞者将两个狮头套在头上,手持鼓和镲等乐器,在舞狮队伍中扭动身体、摇晃头部、模仿狮子的各种动作,表现出狮子独特的神态和气势。
舞狮配以歌舞、杂技、魔术等多种形式,使得整个表演过程中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气氛,深深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成为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盛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只是“ 口传 名 词 ” , 们 未 曾 见 过 实 物 。 自东 汉 时 西 人
域进贡狮子后 , “ 子”今所知 早期的见于《 书 ・ 名 师 , 汉 西 域 传 上 》 “ 戈 地 暑 热 莽 平 ,… … 而 又 桃 拔 、师 子 、 :乌 犀
法 无 畏 , 如师 子 吼 。 ”楞严 经 》 有 “ 佛 转 轮 , 师子 犹 《 也 助 作
教 的进 入 对 中 国狮 文 化 的 成 熟 起 到 的 不 可 忽视 的作 用 。
真 正 的 狮 子 传 入 中 国 , 本 上 和 佛 教 传 人 中 国 同 时 基
同 步 。 经 中 多 有 讲 到 狮 子 。 汉 所 译 佛 经 中 几 乎 皆 使 用 佛 东
“ 子 ” 示 狮 子 。 西 域 贡 狮 的 影 响 和 佛 教 的 流 传 相 辅 相 师 表 成 , 子 的 名 声 旋 即 传 遍 全 国 。佛 教 中 , 师 子 ” 词 或 指 狮 “ 一 兽 中之 王 , 喻 勇 猛佛 陀 。 由此 , 衍 生 出 “ 子 吼” “ 或 又 师 、 师
师 子 也 , 西 域 。” 两 书 成 书时 间孰 早 孰 晚说 法 不 一 , 出 ) 但 都没 有 对 “ 猊 ” 象详 细描 状 。 许 是 因 为 这 在 东汉 狻 形 也
独 尊 ’ ”《 去 现在 因果经 》 一 )大智 度 论 》“ 在 大 。 (过 卷 《 :佛
众 中为决 定 之说 而 无 所畏 , 为师 子 吼 。”维 摩 经》 “ 谓 《 :说
唯 恐 横 生 枝 节 .外 人 揣 知 其 意 , 多 要 挟 , 涉 棘 手 , “ 转 交 此
亦 一 端 ” 汉 文 写 作 的 照 会 虽 然 工 整 优 长 , 一 翻 译 成 洋 。 但 文 , 气 全 失 。 了 避 免 歧 误 , 译 署 改 变 了做 法 , 用 汉 语 为 翻 先 文 起 草 , 翻译 成 洋 文 再 修 改 ,等 洋 文 定 稿 之 后 再 译 为 汉
■
中 国 狮 文 化 形 成 与 佛 教பைடு நூலகம்东 传 的 关 浅 系 探
张 培 凌
( 京师 范 大学 文 学 院 , 苏 南 京 南 江 摘 要 : 文 从佛 家与 狮 的 深刻 关 系入 手 , 官方 、 本 从
一
20 9 ) 10 7
、
狞 猛 无畏 的佛 家 狮子
民 间 的 建 筑 和 装 饰 、 相 关 节 日和 习俗 等 各 个 方 面 阐 释 佛
子 乳 ”“ 子 王 ”“ 子座 ” 术 语 。 、师 、师 等
始 祖 释迦牟 尼 佛有 多 种称 号 。 中有 “ 中师子 ”人 其 人 “ 中 人 师 子 ” 人 雄 师 子 ” 大 师 子 王 ” 。“ 子 吼 ” 于 释 迦 “ “ 等 师 见 牟 尼 佛 初诞 生 时 :太 子 ( 佛 出家 前 为 悉 达 多 太子 ) “ 指 生 时 , 手 指 天 , 手 之 地 , 师 子 吼 , : 天 上 地 下 , 我 一 一 作 云 ‘ 唯
牛 。” 颜 师 古 注 :师 子 , 《 雅 》 谓 狻 猊 也 。” 其 他 ( “ 即 尔 所 ) 官 方 记 录还 见 于 《 汉 书 》 《 帝 纪 》 和 帝 纪 》 顺 帝 后 的 章 《 《
纪 》 《 超 传 》 处 , 计 四 次 。 自 隋 唐 及 后 世 又 写 成 和 班 等 共
秦 文 献 中 曰 “ 猊 ”最 早 出 现 于 《 天 子 传 》 一 “ 猊 狻 , 穆 卷 狻
口 野 马 走 五 百 里 。” 璞 注 : 狻 猊 , 子 , 食 虎 豹 。” 郭 “ 师 亦 以
及 《 雅 ・ 兽 》 “ 猊 如 虢 猫 , 虎 豹 。 ” 郭 璞 注 : 即 尔 释 :狻 食 ( “
方 面 是 落 后 的 封 建 制 度 已 经 无 法 与 新 型 的 资 产 阶 级 制
“ 上 电 文 , 已 电 告 客 使 外 , 请 转 达 中 国 为 要 ” _ 是 以 除 应 ,这 丁
吼 。” 于 “ 子 吼 ” 寓 意 , 见 《 曜 经 ・ 降 神 品 》 “ 关 师 的 可 普 论 :譬
如师 子 吼 , 小 虫怖 惧 , 佛 师 子 吼 , 伏外 异 学 。” 指 诸 畅 降 意
佛 菩 萨 出 世 , 狮 子 威 勐 的 吼 声 , 说 决 定 之 理 , 聋 启 用 演 振
和 政 策 的 转 变 , 是 一 个 盛 及 衰 的 转 变 。 种 转 变 的 最 根 这 这
本 的 原 因 是 一 方 面 是 其 盲 目 自大 、 关 自 守 的 对 外 政 策 : 闭
一
二 是 出现 了 一 种 新 的 文 种 — — 电 报 。 “ 大 臣 现 将 寄 发 驻 京 公 使 客 希 尼 电 信 原 稿 开 录 ” 本 、
关键 词 : 文化 狮
佛教 东传
关 系
狮 子 是 外 来 之 物 , 类 学 上 属 于 哺 乳 纲 食 肉 目猫 分 科 的 大 型 猛 兽 。 史 上 主 要 生 活 在 非 洲 , 亚 洲 则 主要 历 在 分 布 在 印 度 、 朗 等 地 , 原 地 区 是 没 有 的 。此 物 在 先 伊 中
“ 子” 狮
聩 , 降 伏 一切 烦 恼 魔 障 , 道 异 说 , 醒众 生 , 称 “ 能 外 唤 故 师 子吼 ” 。此 后 , 间 高 僧 说 法 , 时 也 被 誉 为 “ 子 吼 ” 世 有 师 。如 唐 人 刘 禹 锡 的 《 鸿 举 游 江 南 》 “ 师相 见 便 谈 空 , 得 送 :与 想
文 , 是 比较妥 当的 。 这
对 外 公 文 文 种 使 用 最 多 的 就 是 条 约 和 照 会 .在 内 容 上 都
是割 地赔 款 的条 款 , 映 出清 朝 衰 败后 丧权 辱 国 、 人欺 反 任
凌 的可悲 处 境 。
从 清 朝 对 外 公 文 的 变 化 ,我 们 看 到 了清 朝 对 外 关 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