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合集下载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学考集市】程恩富《政治经济学》(第5版)章节复习题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名词解释1.资本答∶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资本的特点∶①资本的增殖性。

不断地和无限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增殖,是资本区别于一般货币的根本特征。

②资本的运动性。

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资本只有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相统一的运动过程中才可能增殖。

③资本的返还性。

资本的运动和增殖,是以预付一定量的货币资本为起点的。

投资者在开始投入资本的时候,就蓄意要回收它(当然包括增殖额)。

在做出投资决策的时候,资本所有者往往要把预期的资本增殖率的高低和投资回收期的长短结合起来考虑。

2.劳动力商品答∶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买卖对象的劳动力,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①劳动力的所有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②劳动力所有者除了自身劳动力这一商品以外一无所有,既没有生产资料,也没有现存的生活资料,只有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的价值取决于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特有的现象。

3.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是指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不能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

按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可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以获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后来变为以获取相对剩余价值为主。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4.绝对剩余价值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之一。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序言》)
3
●社会生产关系的确切内涵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 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 言”) “政治经济学不是把财产关系的总和从 它们的法律表现上包括起来,而是从它们的 现实形态即生产关系上包括起来。” (马 克思:《 论蒲鲁东》)《论蒲鲁东》一文 是蒲鲁东去世后,马克思应《社会民主党人 报》的编辑施韦泽的请求于1865年1月24日 写的。
(2)《资本论》第2卷通过分析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 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论证了现实性
(3)《资本论》第3卷通过分析资本积累规律和利润率下 降规律,剖析了产生根源及发展趋势
“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 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20
六、对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科学预测
19
3、经济危机理论
(1)《资本论》第1卷通过分析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 手段,指出了潜在可能性
“商品交换过程是在两个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形态变化中完成 的:从商品转化为货币,又从货币转化为商品。” “在这里,一方面,我们看到,商品交换怎样打破了直接的产品 交换的个人的和地方限制,发展了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另一方面, 又有整整一系列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天然的社会联系发展起来。”
1、揭示了剩余价值一般 “所有经济学家都犯了一个错误:他们不 是就剩余价值的纯粹形式,不是就剩余价 值本身,而是就利润和地租这些特殊形式 来考察剩余价值。”
1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 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利润只是剩余价值 的第二级的、派生的和变形的形式,只是资产阶级 的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起源的痕迹消失 了。” 《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剩余价值一般→剩余价值特殊(利润、利息等) ↑↑

02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02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 在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时, 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揭示了资本、利润等范畴 的社会历史性。
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 运用,特别是政治经济学科学方法论的创立,马 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第一次 提出了剩余价值一般的概念。
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 剩余价值一般作了更广泛的探讨。他把剩余价值 一般和剩余价值特殊的转化关系,看做是资本一 般形式到资本特殊转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 阶段
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是推动马克思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因。
概括起来说, 主要体现在:
第一,未来社会所有制理论。 第二,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的思想。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时间问题又
作了综合性的论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强调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才能对 社会生产实行“直接的自觉的控制”。 其二,提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 产基础上的“自然规律”。
在与奥格斯堡保守派报纸《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 的争论中,马克思深感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对共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性质作出探讨。
此外,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发展,要求他深入到政治 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去。
1844年8月马克思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从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马克思写了这一篇第三章草稿,现称为《经济学手稿(1861~1863)》。这部 草稿的第一部分《资本的生产过程》共分五节,前四节阐述了马克思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第五节即《剩余价值 理论》,“批判地”分析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历史。
在写作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过程中,马克思重新研究了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的理论结构,决定以《资本论》 为总标题,把全书分为四册:
《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的重要文献。对经济学家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促进了马 克思自己的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论时,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关于 生产劳动的理论;在研究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了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绝对地租理论和生产过 剩危机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
201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内容简介
03 作者简介 05 基本内容
目录
02 图书目录 04 剩余理论 06 地位作用
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这部著作系统地分析了17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家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马克思 的分析是从评论18世纪中叶英国的J.斯图亚特的观点开始的。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者最早在利润形式上考察了 “剩余价值”,而“斯图亚特是货币主义和重商主义体系的合理的表达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 第13页)。马克思在后来又补充研究了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W.配第、J.洛克(1632~ 1704)、D.诺思(1641~1691)、J.马西(?~1784)和D.休谟(1711~1776)的观点。
第二、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 点。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习题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四版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商品和价值1. 解释下列概念:(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要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分属于不同的生产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前提。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分为简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5)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产品生产中所耗费的人的体力和脑力就是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6)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即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劳动目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操作方法、劳动成果上都各不相同。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有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使用价值。

(7)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即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即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8)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9)个别劳动时间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也会不同。

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1)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劳动。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笔记(第2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吴树青《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2章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流通总公式(1)资本流通公式G(货币)——W(商品)——G (更多货币)。

这个公式表明,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一定的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更多的货币。

(2)商品流通公式W(商品)——G(货币)——W(商品)。

这个公式表明,商品生产者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然后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

(3)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异同①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相同点两种流通都有卖和买两阶段,都是买和卖两阶段的统一,都有卖者、买者和既卖又买三种当事人。

②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不同点a.交换目的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生产者出卖自己的商品,是为了换回自己需要的另一种商品,即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货币在质上没有区别。

但是,在资本流通中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大于付出的货币,资本流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

b.交换内容不同在商品流通中,它的内容是不同的商品即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

在资本流通中,资本流通的两极都是货币。

c.运动的界限不同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是先买后卖;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后者都是货币;在整个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d.体现的生产关系不同作为货币的货币是充当商品流通媒介的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变成资本就是一般等价物充当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手段,表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学习本章应重点掌握: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资本积累;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剩余价值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资本主义利润;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主要内容提示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总公式是:G-W-G/。

这个公式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在流通领域价值不能增殖;但是,资本经过这个流通过程,却又产生了剩余价值。

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一种特殊商品。

这种商品有一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价值,并且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同时转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了新价值,而且这个新价值大于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

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4、资本的属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剩余价值率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范畴,它具有二重属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

资本的生产力属性是指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它具有增殖性和运动性。

作为生产力属性的资本,它存在于一切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资本的生产关系属性,是指资本具有社会属性,是体现在物上的一种社会关系。

(完整版)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单选题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B.劳动力成为商品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A.m′=v/mB.m′=m/vC.m′=m/cD.m′=m/(c+v)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B.在流通中产生C.不在流通中产生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二、多选题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计件工资B.名义工资C.计时工资D.实际工资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C.价值形成过程D.商品生产过程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不变资本B.商业资本C.可变资本D.生产资本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9.资本主义工资: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C.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D.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10.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A.劳动过程的起点B.价值形成过程的起点C.必要劳动的终点D.劳动者所必需生活资料价值的时间终点11.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的原因是:A.机器人是先进的机器B.机器人本身的价值渐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C.机器人属于不变资本D.机器人要依靠技术人员来操纵三、名词解释1.劳动力商品价值2.绝对剩余价值3.相对剩余价值4. 超额剩余价值5. 不变资本6. 可变资本7.资本主义工资四、分析判断1.工人给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因此工资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章资本及其价值增值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二章资本及其价值增值

积聚与集中也存 在着很大的区别
集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中 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
积 受社会财富增长和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 聚 增加社会资本的数量
资本集中与垄断
就是少数大资本为了获得高 额垄断利润,通过协议、联盟和 联合而控制生产和市场。
短期价格协定 卡特尔 辛迪加 托拉斯 康采恩 国家垄断资本
四、 剩余价值规律是 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般



特殊
是指不论在何种社会制 度下,只要存在剩余劳 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 就存在的剩余价值。
是指在不同社会制度下 体现着不同社会性质的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规律是市 场经济的 基本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 市场经济的实质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 市场经济运行的各个 方面和主要过程
资本不变资本(c) 可Fra bibliotek资本(v)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厂房、 机器设备、原料、 辅助材料等生产资 料的资本,叫做不 变资本。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厂房、 机器设备、原料、 辅助材料等生产资 料的资本,叫做不 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 动力的资本, 叫做可变资本。
资本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只发生价值转移
4小时
m' = 4小时 =100%
工 作 日(小时)
0
4
8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4小时
m' = 4小时 =100%
4
2
0
4
8 10
6小时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m' = 4小时 =150%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它们的不同形态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D.以上均不对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

A.劳动的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的报酬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5.资本的本质是( )。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到200%C.从100%增加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2.资本总公式是( )A.G—W—GB.G—W—G′C.W—G—WD.W—G—W′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物化劳动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 )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B. 贱买贵卖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部价值D.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C.工人工资的高低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货币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B.c+v+mC.v+mD.c+m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B.下降C.与名义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D.与实际工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是( )。

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二章剩余价值论(二)

知识点详解:马政经第二章剩余价值论(二)

三、资本主义的再⽣产和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资本主义简单再⽣产,虽然只是在原有规律上简单重复进⾏的⽣产过程。

但是,由于从连续性上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再⽣产过程,可以消除仅从⼀次孤⽴的⽣产过程来考察⽽产⽣的⼀些假象,进⼀步揭⽰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实质。

⾸先,从再⽣产过程来看,资本家⽤来购买劳动⼒所⽀付的⼯资是由劳动者⾃⼰⽣产出来的。

从⼀个孤⽴的⽣产过程来看,资本家是⽤⾃⼰的货币资本来购买劳动⼒的,这从现象上看似乎拿⾃⼰的资本给⼯⼈⽀付⼯资,是资本家养活了⼯⼈。

但是,从再⽣产的⾓度来考察,情况就不是这样。

资本家⽤来购买劳动⼒所⽀付的⼯资是⼯⼈在上⼀次⽣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部分。

因此,是⼯⼈⾃⼰养活了⾃⼰,⽽不是资本家养活了⼯⼈。

再进⼀步看,⼯⼈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含维持劳动⼒再⽣产的价值,⽽且还包含了被资本家⽆偿占有剩余价值。

所以,⼯⼈不仅养活了⾃⼰,还养活了资本家。

其次,从再⽣产过程来看,全部资本都是由⼯⼈⽣产出来的。

从现象上看,在资本主义⽣产过程开始时,资本家所预付的货币资本,好象是与雇佣劳动⽆关的由原始积累形成的。

但从再⽣产的⾓度来考察,可以看出资本家投⼊的全部预付资本,和可变资本⼀样,是⼯⼈创造出来的,是由剩余价值转化⽽来的。

再次,从再⽣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再⽣产⼜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再⽣产。

从⼀个孤⽴的⽣产过程来看,⼯⼈的个⼈消费是同资本主义⽣产⽆关的个⼈⾏为。

但是,从再⽣产过程来考察,⼯⼈的个⼈消费只是为资本再⽣产劳动⼒,把⾃⼰的劳动⼒不断地出卖给资本家,使资本主义的再⽣产过程不断进⾏下去。

所以,从再⽣产的⾓度考察,资本主义的⽣产过程不仅⽣产商品和剩余价值,⽽且还不断地再⽣产出资本家雇佣⼯⼈的社会条件,即资本主义的⽣产关系。

以上分析还说明,资本主义再⽣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产,⽽且也是资本主义⽣产关系的再⽣产。

因⽽,资本主义再⽣产是物质资料再⽣产和资本主义⽣产关系再⽣产的统⼀。

2、资本主义扩⼤再⽣产和资本积累如果资本家把⼀次⽣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于个⼈消费,那么,他的再⽣产过程只能是简单再⽣产。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资本与剩余价值习题

第二章资本与剩余价值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它们的不同形态B.它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不同的作用c.不变资本是客观要素,可变资本是主观要素D.以上均不对2.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

A.劳动的价格B.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的报酬D.工人根据自己提供的劳动量参与分配的形式3.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因为它()。

A.表现为劳动的价格B.是劳动力的价值c.是劳动力的价格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4.个别资本家追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通过()。

A.延长工作日实现的B.提高本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c.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的D.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5.资本的本质是()。

A.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B.购买劳动力的货币c.购买商品的货币D.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6.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A.能够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 B. 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c.能够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D.能保存资本的价值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A.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D.以上均不对8.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生产资料自由买卖c.劳动力成为商品D.资本主义市场的扩大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

A.由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的多少决定的B.由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c.由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决定的D.由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的10.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 )A.名义工资B.实际工资C.计时工资D.计件工资11.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

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而将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短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从100%增加到150%B.从100%增加到200%C.从100%增加到250%D.从100%增加到300%12.资本总公式是( )A.G—W—GB.G—W—G′C.W—G—WD.W—G—W′1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生产资料的价值是()A、借助于具体劳动创造出来的B、借助于抽象劳动创造出来的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D、借助于抽象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15.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A、都是依靠延长工作日获得的B、都是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的C、都是依靠减少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D、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得的16.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A、获取绝对剩余价值B、获取相对剩余价值C、获取劳动力价值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工人的( )A.必要劳动B.剩余劳动C.具体劳动D.物化劳动19.剩余价值的产生是( )A.在生产领域,与流通领域无关B.在流通领域,但不能离开生产领域C.在生产领域,但不能离开流通领域D.既在生产领域,又在流通领域20.资本从本质上说是( )A.生产中的机器设备B.流通中的商品货币C.银行中的货币存款D.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21.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A.采用先进技术B. 贱买贵卖C.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部价值D. 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2.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剩余价值率的高低B.剩余价值量的多少C.工人工资的高低D.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23.资本的最初形态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A.厂房、设备B.原材料C.劳动力D.货币24.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A.c+cB.c+v+mC.v+mD.c+m25.资本主义社会相对工资变化的趋势是()A.上升B.下降C.与名义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D.与实际工工资变动的趋势一致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是()。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探索和 《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阶段 二、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探索 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创新
一、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理论探索的早期 阶段
对现实社会研究和理解的需要,是推动马克思研究 政治经济学的首要原因。
在与奥格斯堡保守派报纸《总汇报》关于共产主义 的争论中,马克思深感有必要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 对共产主义思潮的产生及其性质作出探讨。
此外,马克思思想的内在发展,要求他深入到政治 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去。
1844年8月马克思完成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是他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尝试。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二,《资本论》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理论相结 合的典范,它不仅使剩余价值理论成为唯物史观的 逻辑展开,而且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论挑战和论争,显示出强大的感召力和 生命力。
第四,《资本论》历经社会发展实践的挑战和考验, 具有历史发展的穿透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 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威力。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货 币章》中完成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革命。其理论上 的重要突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首次确定了以商品作为价值理论研究的出发 点。
第二,首次揭示出商品的二重存在形式,探讨了生 产商品的劳动的性质。
第三,首次从商品价值的内在规定中推导出货币的 起源和本质。
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随着唯物史观的创立,马克思 和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他们已透彻地理解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运动 整体之间的系统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件第2-3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课件第2-3章
剩余价值一般的提出,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本质, 解决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在剩余价值 理论研究中的第一个难题。
面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第二个难题, 马克思提出生产价格理论。生产价格理论的形成, 说明了商品的价值与生产价格之间存在的差额, 实质上主要只是部门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取得的 平均利润之间的差额,而这种差额归根到底是由 于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 由此解决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第二 个难题。
第三,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确定在《资本 论》中的运用。
第二节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二、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一、劳动价值论的新探索
唯物史观的创立和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确立,使马克思 对劳动价值论有了全新的认识,从而开始了劳动价值 论的新探索。在长达10年的科学研究中,对劳动价值 论实现了新的理论突破,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体 系。
19世纪50年代后半期,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深入研 究中,进一步发展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理论,提出 了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
第一,对社会运动整体的系统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作了 阐述。
第二,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即社会生产关系运 动中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深入 分析。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的斗争
蒲鲁东主义和巴枯宁主义是当时在“国际”中影响最广、 危害最大的两种机会主义思潮。
它们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宣扬无政府主义,鼓吹改良主 义,给国际工人运动带来了严重危害。
批判蒲鲁东主义
1847年,马克思就在《哲学的贫 困》中对蒲鲁东主义进行了全面批判。

资本论 轻松读

资本论 轻松读

精彩摘录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 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 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讲述 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 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百科全书,《资本论》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具有永恒的价值。它是一本“壮丽辉煌的 人间圣经”,是一部“经济学的伟大革命”。然而由于其内容过于深奥,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 且复杂,因此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不敢轻易翻开阅读。本书正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用通俗 易懂的语言揭开了《资本论》神秘的面纱,带领大家轻松走进马克思的思想世界。本书从《资本 论》的三个主要部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入手,选取了其中最核心的 观点进行讲解,并紧密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这些观点的现实意义。
目录分析
《《资本论》轻松读》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资本论》的普及性读本。本 书从商品和货币出发,沿着剩余价值、资本积累、周期波动、社会资本再生产以及资本主义发展 的历史趋势等脉络,对《资本论》进行了系统而生商品的二重性与劳动的二重性/ 002价值形式与交换过程/ 007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014货币转化为资本/ 023第2章 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 件/ 032工资的实质/ 039超额剩余价值形成的机制/ 04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051第3 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 062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068相对 剩余价值的生产/ 074资本的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平均化/ 081第4章 剩余价值生产的历史趋势 剩余价值率提高受到的制约因素/ 092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与历史使命/ 10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07第5章 单个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与三种职能形式/ 116 产业资本循环是周而复始的流通过程/ 123单个资本的循环运动与流通时间/ 129单个资本的周 转与生产规模的关系/ 135第6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44扩大 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及其实现条件/ 152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影响/ 160 第7章 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基础结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与社会基础结构/ 172资本主义 的基本矛盾与“自由竞争”的神话/ 179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分化与两极分化的趋势加剧/ 186第8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扬弃与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可能性/ 194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经济和社会根据/ 2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 然性/ 209

政治经济学计算

政治经济学计算

第六章



产业资本各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生产 周期为一年,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表。 请计算: (1)平均利润率。 (2)各部门的成本价格和生产价格。




(1)平均利润率= (400×200%+900×200%+500×200%)/ (5600+400+8100+900+2500+500) =20% (2)甲部门成本价格=(5600-5000) +5000/5+400=2000 乙部门成本价格=(8100-6500)+6500/5+900=3800 丙部门成本价格=(2500-1750)+1750/5+500=1600 (3)甲部门生产价格=2000+(5600+400) ×20%=3200 乙部门生产价格=3800+(8100+900)×20%=5600 丙部门生产价格=1600+(2500+500)×20%==2200
第五章

1.假定某企业全部预付资本总额为600万元, 其中,固定资本为450万元,流动资本为150 万元。固定资本中,厂房价值为100万元,可 使用20年,机器设备为300万元,可使用10年, 各种小工具价值为50万元,可使用5年。流动 资本2个月周转一次。计算:该企业预付资本0+300/10+50/5+150* (12/2)]/600=1.575(次)



2. 某企业经营皮鞋生产,处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初投 入150万元,其中,用100万元购买机器、厂房和工 具等,10年磨损完毕;20万元购买原料、燃料和辅料; 30万元购买劳动力。流动资本一年周转5次。剩余价 值率(mˊ)为100%。计算: (1)该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 (3)求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4)该企业一年获得多少剩余价值?年剩余价值率 为多少? (5)该企业一年生产的新产品价值总额是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一、单项选择题1.在历史上,资本的最原始形式使A.产业资本B.商人资本C. 工业资本D.可变资本2.资本的流通公式是A.W-G—WB.G—W—GC.W—W—G’D.G—W—G’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使A.使用价值与价值一的矛盾B.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矛盾C.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矛盾 D.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矛盾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B.货币投入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带来剩余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6.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 )。

A.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C.降低劳动力价值 D.获取超额剩余价值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A.个别资本家降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实现的B.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C.各个资本家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而实现的D.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8.劳动力价值的决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A.它由剩余价值决定 B.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C.它由自身的使用价值决定 D.它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9.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10.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B.价值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相对人口过剩规律11.社会再生产是( )。

A.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B.生活资料再生产和生产资料再生产的统一C.生产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D.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1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 B.可变资本 C.资本积累 D.剩余劳动13.资本有机构成是指 A.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B.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技术构成D.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为基础的资本价值构成14.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 )。

A.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B.人口增长超过生产资料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C.人口增长超过资本增长而出现的人口过剩D.劳动力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出现的人口过剩15.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集中( )。

A.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B.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C.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 D.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16.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工人劳动的报酬 B.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C.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 D.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17.能够反映工人真实收入状况的是A.名义工资 B.实际工资 C.货币工资 D.年货币收入18.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不变,则可变资本将会与( )按同一比例增长。

A.总资本 B.固定资本 C.劳动力总量 D.人口总量19.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是以A.社会总资本的增大为前提B.生产资本的增大为前提C.流通资本的增大为前提 D.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20.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价值增殖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二、多项选择题1.资本流通公式与商品流通公式的区别在于A.前者以商品为媒介,后者以货币为媒介 B.前者以货币为媒介,后者以商品为媒介C.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D..前者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后者的目的在于获取使用价值E.前者是先买后卖,后者是先卖后买2.对资本总公式G—W—G’的分析可以看处A.它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 B.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C.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D.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中产生的,但不能离开流通E.货币在价值增殖运动中转化为资本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上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D..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E.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4.相对剩余价值是A.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B.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C.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E.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5.单个资本增大的形式有A.资本积累 B.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 D.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E.银行贷款6.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A.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B.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转化的C.全部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D.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产阶级的需要E.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被再生产出来7.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形式主要有A.长期的过剩人口 B.临时的过剩人口C.流动的过剩人口D.潜在的过剩人口 E.停滞的过剩人口8.资本主义工资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C.掩盖了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D.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 E.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9.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方法通常有A.增加雇佣劳动者数量 B.压低工人工资C.延长工作日 D.提高劳动生产率 E.加大劳动强度10.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是依靠A.延长工作日 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劳动强度D.提高劳动生产率 E.提高商品的价格11.剩余价值A.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B.是生产资料的自然报酬 C.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D.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E.产生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1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A.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离C.劳动者人身必须依附于某个资本家 D.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E.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13.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B.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E.劳动者能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14.资本的共性可以概括为A.资本是简单商品经济中的范畴 B.资本的功能在于增殖C.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 D.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 E.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货币1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D.竞争的激烈程度 E.预付资本量的大小16.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绝对地增加是由于A.大量妇女进入劳动力市场 B.破产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C.破产的手工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 D.大量童工进入劳动力市场E.人口绝对量的增加,从而使劳动力的绝对量不断增加17.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说明A.财富在资本家手中积累 B.贫困和失业在无产阶级方面积累C.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D.资本积累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资本积累过程存在着对抗性18.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的基本经济条件是A.存在大批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 B.勤俭、节约是资本形成的源泉 C.少数人聚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 D.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E.商业取得了极大的发展19.资本集中借以实现的杠杆是A.竞争 B.供求 C.价格 D.信用 E.利率20.绝对剩余价值是A.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C.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D.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 E.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为条件三、简答题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特点?4.简述资本的本质,以及区分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意义。

5.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7.劳动为什么不是商品?8.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9.简述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以及资本积累的实质。

10.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以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1.简述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12.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四、论述题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它的条件是什么?2.试述“资本一般”或资本的共性。

3.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生产?5.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哪些特点?6.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7.试述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8.如何认识资本原始积累,以及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 2.D 3.D 4.C 5.C 6.D 7.D 8.B 9.B 10.C 11.D17.B 18.A 19.D 20.C二、多项选择题1.ADE 2.ABDE 3.ACE 4.ADE 5.BC6.ACDE 7.CDE 8.ABCDE 9.ABCDE 10.AC 11.ACD 12.AD 13.ABD 14.BCD 15.ABCE 16.ABCDE 17.ABCE 18.AC 19.AD 20.ABC三、简答题1.答: (1)二者的共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

(2)二者的区别。

首先从形式上看:买和卖的顺序不同;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其次是内容和目的上的本质区别:第一,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它的内容是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流通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即满足商品生产者对特定商品的需要。

第二,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流通的内容是一定量的货币能带来更多的货币,流通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价值增殖,即取得剩余价值。

2.答: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它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出他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