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平原说课稿

合集下载

3.1.1家住平原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3.1.1家住平原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1课 国土与人民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地图,知道我国现行的三级行政区划。

2.知道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位置,形成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二、【重点难点】重点: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难点:形成省级行政单位分布的空间概念。

三、【课前预习导学】1.浙江省行政中心是哪个城市?你知道这一城市曾经是哪一朝代的都城?当时称什么?2.说说下列图片各属于哪些省份?想像一下,它们各象什么?四、【课堂导学】 第二节 行政区划(一)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1.三级划分的原因:2.中国的三级行政区划:第一级: (包括 、 、 ) 第二级: (市) 第三级: (镇)3.省的由来:“省”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正式出现在 。

奠定今天省一级行政区划格局是在 朝。

(二)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1.省级行政单位的划分: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

包括: 个省、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

※什么叫“一国两制”?哪些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2.34个行政区的具体位置(观察课本P6页图5-6)⑴东北地区3个:(简称) 、 、 ,(全称)黑 、吉 、辽 。

⑵华北地区5个:(简称) 、 、 、 、 ,(全称)河 、河 、北京、天津、山 。

⑶晋陕蒙地区3个:(简称) 、 、 ,(全称)山 、陕 、 蒙古。

⑷长江中下游地区7个:(简称) 、 、 、 、 、 、 ,(全称)湖 (行政中心 )、湖 (行政中心 )、江 (行政中心 )、江 (行政中心 )、浙江(行政中心 )、安徽、上海。

⑸东南沿海地区6个:(简称) 、 、 、 、 、 ,(全称) 、 、 、 、 。

授课时间 课 时⑹西南地区5个:(简称) 、 、 、 、 ,(全称)四川(行政中心 )、重庆、 、 、云南(行政中心 )。

⑺西北地区3个:(简称) 、 、 ,(全称)新疆(行政中心 )、甘肃(行政中心 ),宁夏(行政中心 )。

⑻青藏地区2个:(简称) 、 ,(全称)西藏(行政中心 )、青海。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了解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掌握描述家住平原地区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重点1.平原地貌及其特点;2.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图片和地图等素材;2.实物样本:可准备一些与平原相关的实物,如农作物、平原地形模型等;3.板书工具:白板、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地理课程中学过的地貌类型;2.提问:你了解什么是平原?请描述一下平原的特点。

步骤二:讲授(15分钟)1.展示课件中的平原地貌图片,让学生观察,描述所见;2.解释平原地貌的概念:平原是地球表面相对平坦的地貌单位,地势平坦、土层厚,适合农业发展;3.介绍平原的特点: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等。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2.分发材料,让学生阅读相关资料,讨论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有哪些影响;3.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步骤四:课堂呈现(15分钟)1.邀请学生上台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2.全班讨论、补充和总结家住平原对人们的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确保学生理解和掌握主要内容。

步骤五:拓展应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特点和家住平原对当地的影响;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上台进行汇报;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进一步讨论平原地形对当地发展的意义。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收获,并提出问题;3.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地域特点,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六、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课后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学习笔记;2.要求学生在笔记中重点记录家住平原对人们生活和发展的影响;3.鼓励学生在家中或社区附近观察并记录平原地貌的特点,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课《家住平原》名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名校名师推荐…………………………………………………第一课平原生活的教学设计课程标准2-5通过典型案例,比较中国不同地区人民在各自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要求1.利用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案例研究,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3.比较湄公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解释它们在景观、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差异,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是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案例的剖析,理解因地制宜的观点,认识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结构分析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所以,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区域特色,是本课教学的主线。

文本中的两个案例都是平原地区,但由于气候、环境、人口等方面的差异,它们表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

稻作文化的印记──重点讲述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

水稻适宜在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因此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分布区。

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生产具有典型性。

水稻生产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核心,由此产生了当地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

课文从物质、社会、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容。

用机器种植作物——以大型机器为核心,关注农业文化和生活。

大面积和机械化经营是大型农场经营的两大特点。

美国大平原的农业生产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特征。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_七年级地理教案_模板
关于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课文提供一张地图,结合曾经学过的自然带的概念,能够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针叶林分布亚洲与欧洲最多,阔叶林以热带雨林为主,还有一部分亚热带常绿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
关于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课文讲解森林的破坏主要是人类的滥砍滥伐,尤其是热带雨林减少的速度很快,并通过漫画,描述森林资源的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影响;通过“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种方法,通过“读一读”,提出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及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四、关于教材中插图、图册的使用。
例: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打算着重指导学生。。。
五、关于本课板书的设计和结构。
例,这节课的板书,打算设计成“纲要信号”的形式,其好处是。。。
特别提示:
1.在第二部分中,有些觉得有必要单独立出来讲的,可以再分几点。
二、新授。
1、天圆地方。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生活的空间: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投影:天圆地方〕
2、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一只漂浮在大海中的巨大海龟。
〔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隔断了古印度同亚洲其它地区的陆上联系,孟加拉湾、印度洋、阿拉伯海三面环绕,使古印度人无法理会海外的世界。〕
3、有趣的地理现象:
〔1〕在海边看到有帆船的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7、地球的大小:〔投影: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读出相关数据:
R=6371km〔记忆:在祖国风景秀丽的庐山上吃鱼的感觉一定是很美妙的〕。
C=40000km〔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
S=5.1亿平方km
三、小结:
1、人类为探索地球的形状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2、地球是一个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的大球体,其5.1亿平方千米的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案一】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案一】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对比激趣导入
2、观察书P71图4—4《美国地形图》、分析美国中部地区的海陆位置,得出美国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原因(重点)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从地形、地势、气候、农田类型、人口、科技发展等多角度思考)
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
3、合作探究:美国中部平原与湄公河平原相比较在生产方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美国中部平原因为降水少,农田类型为旱地,加上地广人稀(劳动力少)所以用机械化生产,而且主要种植的是小麦、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湄公河平原由于位于季风区,降水多,农田主要以水田为主,加上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所以以人工劳作为主,而且主要种植的是水稻。
3、考察活动之二——生活情况(难点) 请你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想象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且说出理由(可以从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介绍)
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4、课堂小结 (参考幻灯板书设计)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5、知识拓展 温州地区的生活是否同样带有稻作文化的深刻烙印呢? ①以大米为主食 ②稻杆也作燃料③划龙舟,期盼丰收④敬畏神灵,丰收后要感谢上苍 ⑤屋顶以坡形为主……
自然环境对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影响及科技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4、生产的特点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难点) 交往、食、住、行
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5、课堂小结 由于美国中部大平原的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的特点,当地的农业生产大量使用机械,形成了用机械种庄稼的特点。而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很高,粮食丰收,除了自己消费之外,还有大量剩余,于是就大量销售,形成了商品性的农业特色。而粮食大量外运和人们出行,都必需依靠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这种高度机械化的商品性农业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
加深了认识“事物之间总是存在着联系,相互影响”的道理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

初中家住平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植被等。

2. 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地理意识。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

2. 家乡的风土人情。

教学难点:1. 平原地区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的讲解。

2. 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有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资料等。

2. 学生准备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平原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平原地区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图片和资料,介绍家乡的地理特征。

二、探究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平原地区的地形、气候、植被等特点。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

三、深入了解家乡(15分钟)1. 学生根据自己的家乡,深入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让大家了解家乡的文化特色。

四、思考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2. 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家乡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家乡的深入了解程度。

3. 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展示平原地区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平原地区的特点。

同时,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资料,深入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

在思考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己的家乡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第三单元第1课 家住平原

第三单元第1课 家住平原

水稻生产是湄公河平原人们的主要生产活 动,它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阅读 教材P59-60,你能归纳总结出当地水稻生产对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民居饶稻田或河流悬空架设, 以干栏式房屋独特的聚落景观 以大米为主
崇尚生活、团结互助、 关爱弱者,稻作文化丰 富多彩
快乐说吧…
中国的长江三角洲
人们是怎样种植水稻的?试 着讲解水稻种植的过程
育 秧
插 秧
播 种 田间 管理
晒 谷 收 割
结合水稻的这些生产环节, 说一说湄公河平原生产的特点及其原因?
合作探究3的成果小结: 1.特点: 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精耕细作,主要靠人工完成。 2.原因: 当地生产水平较低,但稠密人口,能 够满足稻作农业对人力的大量需求。 同时,高产的水稻也能满足众多人口 的生活需要。
温州市的温瑞平原在自然条件上与湄公河平原 有很多相似之处: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 布,稻田渔塘遍布。温州温瑞平原农业生产较 为发达,农产品种类众多,被称为“鱼米之 乡”。 (1)温州温瑞平原的农民选择耕种的主要农作 物是什么?为什么? 水稻,因为长江中下平原地处亚热带季 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2)温州温瑞平原和湄公河平原的人们在农业 生产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 都是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主,生产劳动 主要靠人工完成,注重协作劳动。
第1节
第一课
稻作文化的印记
家住平原
江南瓦房
北京四合院
西 双 竹版 楼纳 的 湄 公 民河 居平 原 的
合作探究1:说一说湄公河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 (探究提示:从地形、气候、河流、纬度、人口 密度等因素展开讨论)
合作探究1的讨论结果小结: 【地形】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 【河流】 水网密布,排灌便利 【纬度】 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201310公开课(家住平原)

201310公开课(家住平原)

1.结合水稻知识资料和自己的认知说说 水稻生长需要具备哪些自然条件? 2.湄公河平原种植水稻有哪些优越条件? 试分析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温馨提示: 1、自主阅读; 2、同伴讨论; 3、整理交流。
◆—— 湄公河平原的生产是怎样的?
湄公河平原在世 界的位置
湄公河平原的地形
越南胡志明市的气温和降水
分组探析:
稻作的饮食文化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 “稻作”痕迹。
稻作的田园风光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 “稻作”痕迹。
稻作用具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 “稻作”痕迹。
稻作文化的遗存
发现日常生活中的 “稻作”痕迹。
浦江上山文化的遗存
体会下面三者的关系?
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特色生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一方特色。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 到了什么?你最大的收 获是什么?
(1)湄公河平原种植水稻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 水网密布 土地肥沃、深厚
原因分析:
灌溉条件 地形土壤条件 气候条件 冲积平原 多河流修渠道
热带季风气候
分组探析:
湄公河平原种植水稻有优越的社会条件:
湄公河平原人口稠密
劳动力条件
人们对稻米的需求
……
市场条件
印象泰国三:皇宫高脚屋两重天
行程二:泰国曼谷: 参观泰国皇宫、逛夜 市、品尝当地特色小 吃、晚上观看大型文 艺演出。
行程一:博士庄园
垂 钓、 田园观光、 骑单车
◆—— 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生产是怎样的?
活动: 1.水稻生产的环节有哪
些?结合生产环节讲述 生产过程? 2.结合生产环节说说湄 公河平原水稻生产的特 点及原因?
印象泰国二:诗情总为稻香痴
行程二:博士庄园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0日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建立起对平原地区发展的时空观念。

2. 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看相关资料,掌握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形成对平原地区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3. 历史解释:学生能够对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从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4. 地方认同: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增强对自己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5. 批判性思维:学生能够在分析平原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6. 沟通与协作:在课堂上,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7. 创新与实践: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 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

- 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

- 家乡平原地区的认同感。

2. 难点:- 理解平原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

- 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3. 解决办法:- 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原地区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

- 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平原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现象。

-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鼓励学生提出改进家乡的建议,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1. 软硬件资源:教室、投影仪、计算机、白板、教学挂图、教材。

2. 课程平台:人教版七上历史与社会3-1《家住平原》。

3. 信息化资源:相关平原地区的图片、视频、文献资料。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2012版)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2012版)

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2012版)稻作文化的印记福臻中学初一备课组一、【课标解读】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借助各种地图和图表获取信息,来描述出典型地区在自然和人文方面的特点,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本课“稻作文化的印记”是第三单元特色区域的第一课时,也是学生认识区域特色的开始,主要讲述平原地区人们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选取了典型区域东南亚的湄公河平原为案例,展示了以传统水稻种植为核心的稻作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生产、生活的特色。

教材共分三个方面展开,首现介绍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河湖、土壤等;然后介绍为适应这种自然环境而产生的传统水稻生产;最后介绍了水稻生产带给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影响。

大致从物质、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展示了稻作文化的内涵。

教材以案例形式呈现,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地图、图片、图表多种素材并用,适合学生进行活动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地图(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材结构体系:(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物质生活人口密度农业生产人文环境(主要农作物、生产特点)精神生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能分析湄公河平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位置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地形图等地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对湄公河平原的稻作文化这个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相关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一个地区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家住平原》教学设计1

历史与社会人教七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家住平原》教学设计1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根据资料、图片及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分析出水稻生产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

2.通过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3.积极参与,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析比较、联系实际的方法。

热爱稻作文化,形成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和谐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水稻生产区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水稻生产区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真谛。

本地属长江三角洲,今天,我们讨论一下本地这方水土是如何养育我们的?家住平原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二、从生活中学1.说一说:(1)本地的自然条件以及适合哪种农作物生长?学生回答:土壤肥沃的平原、高温多雨的气候、水网密布的灌溉条件。

特别适合水稻的生长。

(2)请同学描述一下稻田景观(略)教师:我们以大米为主食是因为本地适合水稻生产。

大米主要产自平原地区。

展示图1——水稻种植2.想一想:(1)大家知道大米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吗?展示图2——水稻请出生农村的同学边讲解边表演水稻的生产过程。

水稻生产在水田中进行,具体步骤是:1)播种育秧(先平整好一块田,在上面播种,等秧苗长到一定高度时再移植到另外的田中);2)插秧(插秧前,土地要平整、灌水);3)田间管理(为了保证秧苗的生长,还需除杂草、除虫、施肥);4)收割(把成熟的稻杆割下)5)丰收(脱粒晒干)。

教师对学生的讲解和表演进行点评及补充:现在有的地方采用直播法,减少了育秧这个环节。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下水稻的生产流程, 加深理解。

展示图3—1 播种育秧图3—2插秧图3—3 田间管理图3—4 收割图 3—5 丰收(2)水稻生产需要很多环节,而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家住平原教案

家住平原教案

家住平原教案本次写作将探讨的教案。

尽管这个主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这个主题,并深入思考平原对于家庭生活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思考平原的地貌特征。

平原是指海拔低、地势平坦的一片地区。

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平原地带,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平原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

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粮仓。

对于家庭来说,居住在平原地区意味着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

农民可以在平原的肥沃土地上种植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并通过努力耕种来获得丰收。

这为家庭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食物供应,增加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平原地区的水源丰富,河流纵横交错,这为家庭提供了方便的灌溉条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会对家庭有积极的影响。

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区,平原地区吸引了许多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家庭可以选择在这些工厂或农产品交易市场工作,从而获得稳定的收入。

此外,平原地区的基础设施也更为发达,交通便利,这使得家庭的出行更加便捷,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然而,平原地区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地势低洼,平原地区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

每年的汛期,河水泛滥可能会给家庭带来损失。

此外,由于平原地区没有地势的阻挡,气温和风速也会较高,这可能对家庭的居住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另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平原地区也面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农田被开发成为住宅区和工业园区,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了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

这些问题不仅对家庭的居住条件造成了影响,也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挑战。

综上所述,教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地理、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

平原地区的优势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需要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从而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

第一课家住平原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丰富多样的区域生活,初步学会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地区自然和社会生活特点的方法,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

学会尊重、理解异乡人们的文化。

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利用《世界地形图》,学会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分析信息,并会运用多种方式展世界主要平原的景观、生产和生活。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认识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强化“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观。

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

③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对比泰国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等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自制。

--
(以下请下载)。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0第1课家住平原word教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3.1.0第1课家住平原word教案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道满地铺。

打一农作物。

谜底:稻谷。

师:稻谷有“亚洲的粮食”之称,说明水稻主要在亚洲种植。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泰国香米”呢?泰国香米就产至于被称为“泰国谷仓”的湄公河平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以湄公河平原为例,共同探讨一下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以及稻作生产会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新课教学)教师: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湄公河平原的位置。

PPT显示:《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学生:在图上指出,明确大概的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教师:为什么湄公河平原会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思考水稻生产需要怎样的自然环境?)教师:结合水稻生产所需的条件思考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在小组内探究,讨论,发言(从气候、纬度、水文、地形、土壤等不同角度)。

教师结合幻灯片点拨、启发,总结: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环境。

拓展思考:根据水稻生产所需的自然条件来分析,你认为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比较适合种植水稻?PPT显示:世界地图。

学生:从纬度、气候、土壤等方面,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使学生明确:世界水稻的主要产区集中在亚洲东南部,这里的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

其中又以中国最多。

水稻作物有十分悠久的栽培历史,同学们知道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是哪个吗,是泰国吗?(中国)承转:在了解了水稻生产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水稻生产的流程。

请熟悉水稻种植的学生讲一讲水稻种植的流程。

(学生自由回答)结合学生得回答开展活动:找一找,辨一辨,水稻生产流程PPT显示图片:播种、育秧图插秧图田间管理的图片收割图丰收图(晒谷)。

教师:观察水稻生产流程五副图,你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回答。

(从学生回答中引入)我们看到每个环节都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而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下,这些劳动重要靠什么来完成呢?(人力劳动)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水稻生产是怎样的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的以人工劳作为主的传统农业)。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教案——家住平原课题:家住平原课型:历史与社会年级: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3.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4.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重点:1. 了解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

2. 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1. 掌握通过地理环境介绍社会发展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课件和图片资料。

2. 教材:《历史与社会》教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平原地区吗?能举几个例子吗?”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所了解的平原地区。

Step 2: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例如平坦的土地、丰富的水资源、肥沃的土壤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一些特点。

Step 3: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15分钟)通过图片和课件,向学生展示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例如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城市建设等。

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Step 4:讨论案例(10分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的城市,让学生就该城市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问题。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地理观察和社会思维能力。

Step 5:总结和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提醒学生今后在学习地理和社会课程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平原地区,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点、自然资源、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情况,并写一篇短文进行介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地理特点和自然资源,讲解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社会思维能力。

家住平原教案

家住平原教案

家住平原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家住平原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环境意识以及生活技能。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

2.图片、地图等教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家住平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地理意识。

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家住在哪里?”“你家周围的地势如何?”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尝试回答以下问题:“家住平原的特点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了解家住平原的特点(15分钟)通过课件播放或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家住平原的定义和特点:家住平原的地势低洼,土地平坦,适宜农业发展;水源丰富,地域开阔,交通便利。

3. 家住平原的利与弊(15分钟)老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家住平原的利与弊。

利:适宜农业生产,粮食丰富,经济发达;弊:易遭受洪涝灾害,环境压力大。

4. 家住平原的环境保护(15分钟)通过课件播放或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家住平原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水资源,加强土地保护,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农业现代化。

同时,学生也可以自己提出其他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措施。

5. 案例分析(15分钟)老师通过讲解一个真实的家住平原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农村平原地区的生活情况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拓展学生视野(15分钟)通过展示家住山地、盆地、丘陵等地形的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并让学生思考家住这些地形会有怎样的利弊。

7. 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

四、板书设计:家住平原的特点1. 地势:低洼、平坦2. 地理:适宜农业发展、水源丰富、交通便利3. 利:粮食丰富、经济发达4. 弊:易遭受洪涝灾害、环境压力大5. 环境保护:保护水资源、加强土地保护、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图片展示、案例分析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住平原的特点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家住平原》第一课家住平原(改)

《家住平原》第一课家住平原(改)
平原地区日照充足,有利于植 物生长和光合作用。
03
CHAPTER
平原上的生活
平原上的居民
平原居民以农耕为主, 世代传承农耕文化。
平原居民性格豁达、 热情好客,喜欢交流 和分享。
平原居民生活节奏较 慢,注重家庭和睦和 邻里关系。
平原上的农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种植 各类农作物。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大,平原农业 产值逐年增长。
构造运动
河流冲积
地壳运动导致地面沉降, 形成平原。
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下游 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冰川作用
冰川融化后形成的冰水 沉积物在冰川退缩后形
成平原。
风力沉积
风力搬运的沙尘在沉积 过程中形成风成平原。
平原的地貌特征
01
02
03
04
地势平坦
平原地区地势起伏较小,一般 海拔较低。
土壤肥沃
平原地区土壤深厚、肥沃,适 合农业种植。
总结与展望
本课总结
课程目标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平原地区的特点、形成原因、分布范围以及平 原地区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程内容
课程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平原地区的自 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平原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课程难点
如何理解平原的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如何理解平原地区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
地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未来研究方向
01
02
03
04
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保 护和可持续发展。
平原地区的人文景观和 文化遗产保护。
平原地区的农业现代化 和农村经济发展。
平原地区的城市化和城 乡一体化发展。
THANKS
谢谢
经济发展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1课家住平原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平原地区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平原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3.小组合作学习: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过多: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教学内容较多,导致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我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和消化知识点。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平原地区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平原地区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平原地区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工具,以便教师能够顺利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
6.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上面包含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学习要求,并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7.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多媒体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

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教案第四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高度机械化成为美国中部平原上的农业特色,以及在这一特色下的人们生活情况。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与结比,明确人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不同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促使学生支探索居住在平原条件下其他人们的生活特色,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2、课程标准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生要特色---高度机械化,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图景,明确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具体区域的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掌握案例分析法;明白地理事物受多种因素影响,学会综合分析问题方法。

通过对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又要明确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才可使农业得农业所受到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要特色---高度机械化。

教学难点:对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具体综合分析。

4、教学方法本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结论。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惧有关资料,呈现疑难情景,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自然而然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同时为顺利完成探究任务,教师先做好范例,然后让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相互探讨,共同解决,从而引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体验、认识,参与教学过程。

这样既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又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与能力得到了培养与发展;学生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培养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也穿插了一些讨论法、讲述法以及设问启发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提高认识和能力。

5、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选取一个有关美国中部大平原上农庄的有关文字介绍、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并把它们分类成四大块:“我的家”“我家的农场”“农场的周边景观”“日常生活与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社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三都初级中学:钟艳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家住平原》,我的说课将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部分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家住平原》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课的内容。

本单元以世界为舞台,从人们社会生活的差异着眼,选择典型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生活,以自然环境作为区域生活的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因地制宜、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

本课包括两框内容,分别是稻作文化的印记、用机械种庄稼。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地图上获取信息,世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征,对世界环境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本节课是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的开始,是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利用位置图、地形图、气候图等认识区域特征的综合运用技能的体现。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根据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阅读位置图,了解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在世界的位置以及自然条件;
【能力目标】
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初步学会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位置、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及文化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学会理解、尊生并欣赏各个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基础,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我认为教学重点是:以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与生活;以机械生产为核心的农场文化。

确立重点的依据是:
(1)课程标准要求: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热带和亚热带的冲积平原成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湄公河平原的水稻生产比较典型,这里的水稻生产时当地人们生活的核心,由此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稻作文化”;美国中部平原地域广大、地势低平,拥有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运输方式,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是农场文化的特点;用这两个典型可以看出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我确立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人们生产生活、居民特色、精神生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确立难点的依据是:
(1)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2)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各具特色,这是因为地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无论人们生活在哪里,都在积极地利用各种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自然环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区域生活大都刻上了这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烙印。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但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

他们充满好奇,好表现,求知欲又十分强烈,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转移,容易受各种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

根据新课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引导分析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不同的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观念。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创造的欢乐”。

由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这克服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挖掘图形结合学习地理的有效价值。

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设置,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生活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可持续能力。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图形结合,名称和空间位置结合来分析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使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一定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立足于实践,才会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积极的课堂氛围中实现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展示全球粮食价格走高新闻、泰国抬高米价等资料
师问:为什么泰国抬高米价、美国粮食出口减少会使得全球粮食价格走高甚至可能引发“饥饿危机”呢?
学生回答:民以食为天,美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
师:为什么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能成为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家住平原,寻找其中的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时事,得出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是世界上的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用问题为什么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美国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呢?进入课题家住平原。

这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时事,另一面进入课题简单直白,学生可以很快明确学习内容,进入学习状态。

板书:家住平原
师:世界上大多数人口居住在什么地形区?2、这种地形区有何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回答:平原;平坦起伏小,大多由河流冲积而成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平原地形的特点,引出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所在湄公河平原和美国的中部大平原
师:动手找一找:
1.请在《世界政区图》上找出美国、东南亚的位置,并比较两个区域的纬度位置.
2.请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到湄公河平原和美国大平原的位置.
3.比较这两个平原的气候类型和种植的农作物
学生回答湄公河平原在低纬度;美国大平原在中纬度
湄公河平原在中南半岛美国大平原在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落基山脉之间
湄公河平原热带季风气候美国大平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湄公河平原种植水稻美国大平原种植小麦、玉米、大豆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该区域的位置,以及区域的自然条件,来分析自然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师:下面我们就先一起来看看湄公河平原,湄公河平原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
板书:一|、稻作文化的印记
师:分析湄公河平原符合哪些水稻生产的条件?
学生回答
师总结: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水网密布,灌溉方便
季风影响,雨量充沛高温无霜,光照充足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湄公河平原符合水稻生产的条件,来引出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是湄公河平原的传统农业。

师: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很多环节,你知道有哪些环节吗?
学生回答
教师展示水稻生产的环节图问:从水稻生产的环节图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水稻生产过程精细、需要的劳动力多
师总结:水稻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设计意图:通过水稻生产的环节图来说明水稻是一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

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

过渡:在湄公河平原,水稻生产是人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师:你知道它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吗?
学生回答
展示书本图片3-5说明稻作生产影响着平原上的聚落特色
展示书本图片3-6、3-7说明稻作生产影响着当地人们的饮食习惯
过渡:水稻生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情景设置:假如你看到这里的人们在进行祭祀活动,你的态度如何?
学生回答
师总结:尊重理解当地人们的风俗,因为水稻是这里主要的农作物,收成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祭祀谷神来祈求好收成
师:想一想稻作文化留下了哪些印记?
小结:稻作文化的印记水稻生产影响人民物质生活
水稻生产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设置中的“春耕节”、“御耕节”和越南的民间表演艺术“水上木偶戏”反映了平原上悠久的水稻耕作历史和水稻生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以此来说明稻作文化不仅影响着湄公河平原地区人们的生产活动还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

过渡:我们学习了湄公河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接着来学习美国大平原
师:展示气候类型图、地形图、交通路线图,从图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
学生回答:地形图感受美国地域的辽阔
气候类型得出美国式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生产地
交通路线图得出美国便捷的运输
设计意图:通过地形图、气候类型图和美国的交通线路图,感受美国地域的辽阔,从气候类型得出美国式小麦、玉米、大豆的主要生产地。

从美国便捷的运输为下面美国商品性农业发展提供必备条件打下基础。

师:展示美国大平原农业生产流程图,试着概括美国农业生产的特点(从生产工具、生产效率和人均产量分析)
学生回答: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劳动生产率搞、人均粮食占有率高
总结:美国商品性农业
设计意图:通过美国大平原上的农业生产的图片和流程,帮助学生从生产工具、生产效率和人均产量等方面了解机械化生产的过程及特点:机械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一方面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人均粮食占有率,另一方面农产品商品率很高,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

阅读教材P58-6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差异得出本课的核心:人们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创造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板书设计
家住平原
一、稻作文化的印记
二、用机械种庄稼
以上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