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4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必考知识点归纳(带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必考知识点归纳单选题1、如图所示,一轻弹簧放在倾角θ=30°且足够长的光滑斜面上,下端固定在斜面底端的挡板上,上端与放在斜面上的物块A连接,物块B与物块A(二者质量均为m)叠放在斜面上并保持静止,现用大小等于12mg的恒力F平行斜面向上拉B,当运动距离为L时B与A分离。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弹簧处于原长时,B与A开始分离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3mg4LC.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LD.从开始运动到B与A刚分离的过程中,两物体的动能一直增大答案:DAB.开始时弹簧的弹力大小为F1=2mg sinθ=mgB与A刚分离时二者具有相同的加速度,且二者间弹力为零,对B分析有F=12mg=mgsinθ即此时加速度为0,由此可知,二者分离时弹簧对物体A的弹力大小为F2=12 mg在此过程中,弹簧弹力的变化量为ΔF=F1−F2=12 mg根据胡克定律得ΔF=kΔx=kL解得k=mg 2L即B与A开始分离时,弹簧不是处于原长,AB错误;C.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 max=2mgsinθk=2LC错误;D.开始时对AB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1-2mg sinθ=2ma1解得a1=F2m=14g加速度方向沿斜面向上,AB分离前瞬间,对AB整体,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F2-2mg sinθ=2ma2解得a2=0由此可知,从开始运动到B与A刚分离的过程中,两物体的加速度沿斜面向上减小到零,两物体一直做加速运动,其动能一直增大,D正确。
故选D。
2、如图所示。
质量均为m的a、b两物块用轻杆连接放在倾角为37°的斜面上、a在斜面上的BC段、b在斜面上的AB段。
斜面上AB段粗糙,b与AB段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5,BC段光滑,重力加速度为g。
同时释放a、b,则释放的一瞬间(已知sin37°=0.6,cos37°=0.8)()A.物块a的加速度大小为0.4gB.物块a的加速度大小为0.5gC.杆对物块a的拉力大小为0.4mgD.杆对物块a的拉力大小为0.3mg答案:A释放a、b的一瞬间、对a、b整体研究,有2mgsin37°−μmgcos37°=2ma解得a=0.4g对a研究,有mgsin37°−T=ma解得T=0.2mg故选A。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运动和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力量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本次教学设计将围绕运动和力展开,为小学生提供一种亲身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引入】1.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例如走路、跑步和跳跃。
询问他们是如何进行这些运动的,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停下来。
2. 观察实验: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车,向学生解释该车是如何移动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接着,将一块磁铁放在桌子上,演示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这样,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作用。
【探究】1. 动手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块磁铁和几个小车。
让学生在相对平坦的地方进行实验,以观察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磁铁位置和力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伴分享实验心得。
2. 模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过程中的力量,例如举起重物时的力量是如何用于克服重力的。
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器材,如弹簧秤和物体,演示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对运动的影响。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力的效果,并总结出发生运动所需的条件。
【拓展】1. 案例探究:教师选取几个有趣的案例,如拔河比赛、跳高比赛等,引导学生讨论胜利所需要的力量因素。
通过学习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量的应用和影响。
2. 制作轨道:学生分组进行小项目,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轨道,模拟滑梯或过山车等运动形式。
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重力和摩擦力来实现运动,并测试轨道的平稳性和速度。
【巩固】1. 思维导图: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本课学到的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图表、模型或小短剧等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成果,并解释其中涉及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评估】1.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创造性、准确性和清晰度等方面。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
力是维持 物体运动 的原因。
历史上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研究
现实生活中,我们推动物体,物体才前进,停止推动物体,物体就停下来; 马拉车,车前进,停止拉车,车就停下了。那么力真的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吗?
伽利略理想实验
伽利略认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假如有了某种速度以后,只要没有增加或 减小速度的外部原因,便会始终保持这一速度——这个条件只有在水平的平面 上才有可能,因为在斜面的情况下,朝下的斜面提供了加速的原因,而朝上的 斜面提供了减速的原因。
力不是维持 物体运动的
原因。
伽利略
伽利略理想实验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伽利略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让一个小球从静 止开始运动,小球将冲上另一个斜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到达原来的高度, 当倾角变小,运动的距离将变长,当斜面变成水平面后,小球将永远运动下去。
伽利略
伽利略理想实验
因为阻力并不能完全消除,所以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他这 种依据逻辑推理将实际实验理想化的思想是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伽利略
运动和力的关系
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科学家笛卡儿认为,如果物体处于运动之中,那么如无 其他作用的话,它将继续以同一速度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既不停下也不偏离原 来方向。
笛卡儿
思考
运动和力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
太空中的运动
思考:为什么太空中航天员很难停下来?而地上的物体不推就不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Isaac Newton ,
1643-1727)
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切物体总保持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作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被叫作周围的物体有相互作用,即力的作用, 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所以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 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标题: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与动手能力——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教案引言: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教案旨在通过教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4《运动和力》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科学的力量,并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动手实践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白运动的三个要素是运动物体、运动参照物和运动轨迹;2.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常见的力的种类,并能简单区分它们;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变化,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 运动的概念和要素a. 运动物体:学生可通过观察校园中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理解运动物体的概念;b. 运动参照物:让学生了解运动物体需要参照其他物体或环境才能观察到其运动;c. 运动轨迹:通过实例示范,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轨迹可用来描述运动状态。
2. 力的概念和种类a. 力的概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力的现象为例,让学生理解力是改变物体状态的原因之一;b. 常见的力的种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种类的力。
3. 力与运动a. 力对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知力对物体的作用,并帮助他们形成概括性的理解;b. 力与速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运动物体速度变化的原因并解释;c. 力与方向:通过实例和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在同一物体上存在多种力的合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常见的力的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运动物体,引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和猜测。
2. 概念讲解:分别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运动和力。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不同力对物体的作用,并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案例分析: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对运动的影响。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力与运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第8课,题为《力与运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并且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发现。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探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一些与力相关的内容,对推、拉等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拉力大小与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一些疑惑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具体实践和观察,引导学生探究拉力大小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力与运动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小车。
2. 老师:大家看一看,这是一辆小车。
如果我们要让它前进,应该怎么做?3. 学生:推它、拉它、用力推。
4. 老师:非常好!你们提到了推、拉和用力推。
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力,它们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物体的运动快慢有没有影响呢?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1. 老师拿出一个小车模型。
2. 老师:现在,我用一根绳子把小车拉着,你们观察一下小车的运动。
3. 老师拉着小车走动一段距离,让学生观察小车的前进快慢。
4. 老师:你们觉得拉力的大小对小车的前进快慢有没有影响?5. 学生:有!拉力越大,小车前进得越快。
第三环节:实践与探究1. 老师分发给每个小组一辆小车模型和几根不同长度的绳子。
2. 老师:现在,你们可以在小组内进行实践和探究。
第四章运动和力的关系
A组1.在公路上,一辆汽车以较大的速度行驶,紧急刹车制动时间大于以较小速度行驶时的制动时间。
这是因为速度越大,车的惯性越大吗?如果不是,上述现象该如何解释?2.质量为0.5kg的物体,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力作用,获得3m/s2的加速度。
若将其中一个力加倍,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变为8m/s2,求另一个力的大小。
3.以6m/s的速度匀速上升的气球,当升到离地面14.5m高时,从气球上落下一小球,小球的质量为0.5kg,假设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大小总等于1N。
小球经多长时间到达地面?g取10m/s2。
4.图4-1是采用动力学方法测量空间站质量的原理图。
若已知飞船质量为3.0×103kg,其推进器的平均推力F为900N,在飞船与空间站对接后,推进器工作5s内,测出飞船和空间站的速度变化是0.05m/s,求空间站的质量。
5.在解答一道已知量完全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时,一个同学解得某物体位移x=2mF(t1+t2),请你用单位制的知识检查,说明这一结果是否可能正确。
6.如图4-2,在倾角37°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个质量为1kg的物体,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3。
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F的大小为10N,方向沿斜面向上。
加速一段时间后撤去F,让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g取10m/s2,问:(1)物体从静止开始一共经历了哪几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过程?(2)这几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7.某小组通过测量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位移来比较它们的加速度,进而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实验装置如图4-3所示。
将轨道分上下双层排列,两小车尾部的刹车线由后面的刹车系统同时控制,能使小车同时立即停下来。
通过改变槽码盘中的槽码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1)通过比较两小车的位移来比较两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你认为可行吗?请说明理由。
(2)已知两小车质量均为500g,实验数据如表中所示。
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到什么结论?说出你的分析过程。
2020粤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力与运动》4.1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与牛顿第一定律
提示:不对.平时我们在推物体时,有推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静止.我们用的 推力实质上要克服物体和地面间的摩擦力,平常我们直观 感觉物体运动时,忽视了摩擦力的作用,从而觉得力是维 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1.牛顿第一定律与前人在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上的结论的 区别. 提示:后半句“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是重复前人的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前半 句“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 里道出了一切物体的一个固有属性:惯性!牛顿第一定律 的表述比伽利略、笛卡儿的结论更加简练准确,具有更广 泛的应用范围.
牛顿第一定律 关于这个定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定律的前一句话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属性,即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2)定律的后一句话实际上是给力下的定义,即力是改变物 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并不是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实际上,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物体所受到的几 个力的合力为零时,其效果就跟不受外力相同,这时物体 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有人认为伽利略理想实验方法是科学的,对物理学的发 展有重要的作用,你认为对吗?能不能分析一下? 提示:对.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虽然是理想的实验,但它 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以事实为依据,以抽象 为指导,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揭示了正确 的自然规律.它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物理学的发展有重要 的意义.
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亚里 士多德是凭“直觉+观察”得出错误结论的. 2.伽利略的观点:水平面上的物体,如果不受摩擦力作用, 将一直沿直线运动下去,伽利略是通过“科学推理+理想实 验”得出结论的.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初步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理解和应用方面,还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感知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力的作用效果演示仪、运动和力关系演示仪、实验器材等。
2.学具:实验记录本、画笔、彩纸等。
3.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实验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四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运动和力》知识点运动和力是四年级科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运动和力,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力的作用。
在运动和力的学习中,我们会探索物体的运动方式、力的种类和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等内容。
下面就让我们逐一来了解这些知识点吧。
一、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
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的运动,比如小汽车沿直路行驶;曲线运动是指物体在曲线上的运动,比如乒乓球在球桌上的弧线运动。
不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场景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运动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观察物体的运动方式。
二、力的种类和作用力是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推力、拉力、重力、弹力等。
推力是指把物体往前推的力,比如我们推门;拉力是指把物体往后拉的力,比如我们拉绳子;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使物体朝向地面下落;弹力是指物体由于受到压缩或拉伸而产生的力。
力的作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物体发生运动,另一种是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比如我们用力推动小汽车,小汽车就会开始运动;而当我们停止推动小汽车时,小汽车就会停下来。
又比如我们用力拉绳子,绳子就会拉紧;而当我们停止拉绳子时,绳子就会变松弛。
三、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可以用牛顿(N)来表示。
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有关,当物体质量越大或加速度越大时,所需的力就越大。
比如我们用力推动一辆小汽车和一辆大卡车,大卡车所需的推力会更大。
力的方向则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定。
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那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如果物体处于曲线运动状态,那么力的方向则不一定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其他与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比如摩擦力、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等。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可以使物体受阻或减慢运动速度。
滑动摩擦力是物体在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力,比如我们滑动的小车。
第4章《运动和力的关系》章末复习(复习课件)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A.在图乙PQ段中,拉力F逐渐增大
B.在图乙QS段中,B减速上升
C.位移大小为x1时,A、B之间弹力大小为 mg kx1 Ma0
D.位移大小为x1时,A、B的速度大小均为 1
2
a0 x2 x3
【参考答案】AC
课堂练习
【解析】A.开始时,A、B 两物体均处于静止状态,由平衡条件可知,弹簧的弹力的大小 F弹 kx0 M m g , 图乙 PQ段中,A、B 的加速度大小与方向都不变,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 M m g F弹 M ma 随物体向上
1mg
ma1
,解得
a1
2.5m
/
s2
,由运动学公式
L
v0t0
1 2
a1t02
,解得t
0.4s
(2)恒力 F 作用在 B 上,A 不会从 B 上滑下去:
①当力最小时 A 恰好滑到 B 的右端,A、B 恰好共速,以后一起运动,滑动过程中 A 的加速度仍为a1 2.5m / s2
设
B
的加速度为
a2
,由运动学公式 L
解得 Fmax 10.5m/s2 即 F 的取值范围为4.5N F 10.5N
课堂练习
【练习8】(2022·湖北咸宁·高一期末)如图所示,传送带的水平部分ab长
度L1=10m,倾斜部分bc长度L2=18.4m,bc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37。
传送带沿图示顺时针方向匀速率运动,速率v=4m/s,,现将质量m=1kg的小 煤块(视为质点)由静止轻放到a处,之后它将被传送到c点,已知小煤块 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且此过程中小煤块不会脱离传送带,g取 10m/s2,求: (1)煤块经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vb; (2)煤块从b运动到c的时间t; (3)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黑色痕迹的长度ΔL。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精品课件 第4章 运动和力的关系 3 牛顿第二定律
生相互作用的整个过程中(
)
A.P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化,方向也不断变化
B.P的加速度大小不断变化,但方向只改变一次
C.P的加速度大小不断改变,当加速度数值最大时,速度最小
D.有一段过程,P的加速度逐渐增大,速度也逐渐增大
答案:C
解析:物体P向右压缩弹簧,P的合力F=kx,由于x不断增大,则
规律总结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采用正交分解法时,在受力分析后,
建立直角坐标系是关键。坐标系的建立原则上是任意的,但
常常使加速度在某一坐标轴上,另一坐标轴上的合力为零。
学以致用
3.如图所示,某一缆车沿着坡度为30°的山坡以加速度a上行,
在缆车中放一个与山坡表面平行的斜面,斜面上放一个质量
为m的小物块,小物块相对斜面静止(设缆车保持竖直状态不
3
牛顿第二定律
素养·目标定位
课前·基础认知
课堂·重难突破
随 堂 训 练
素养·目标定位
目标素养
1.根据实验结果推导出牛顿第二定律及其表达式 a∝ 或
F=kma,并理解其确切含义。形成正确的物理观念,培养科学
思维能力。
2.掌握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分析解答
实际问题的能力。
3.知道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
m∝F、m∝的结论,物体的质量
m=得出
m 是由自身决定的,与物体
所受的合力和运动的加速度无关。
(3)认为作用力与m和a都成正比:不能由F=ma得出F∝m、
F∝a的结论,物体所受合力的大小是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
的,与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无关。
4.运动和力(教案)冀人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4.运动和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物体运动方式和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本课围绕“运动”这一主线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目的是通过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活动2“让运动小车的状态发生改变”意在通过实验等活动,指导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快慢、运动方向,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应用与拓展“自行车的启动和停止”旨在通过观察自行车的驱动部分和刹车部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力是怎样改变自行车运动状态的。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
2.能归纳出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启动,可以使运动的物体停止。
科学探究1.能设计出多种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案。
2.能根据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3.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整理结果,得出活动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科学态度1.能对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
2.能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设计多种让静止的物体动起来的方案。
3.能与同学分工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意识到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三、重点难点本课重难点是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车、磁铁、塑料尺、绳子、毛巾、棉布、木板。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一)情境与问题1.引导:(播放赛车比赛视频)汽车在行进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提问:物体的运动状态经常变化,怎样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二)探究与发现1.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1)引导:你有几种方法能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吧!(2)设计: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一些方法可以让小车动起来,并将设计的方法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中。
(3)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四个实验:①使用绳子向前拉小车,让小车动起来;②把塑料尺掰弯,紧挨小车,松手后靠尺子的弹力让小车动起来;③在小车上绑一块磁铁,用另一块磁铁吸引,让小车运动起来;④用手向前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第四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分析一、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我们处在一个永恒运动的世界中,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我们处在一个力的世界里,力无处不在。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因为受了力的作用,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本单元研究的是机械运动,即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
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的力。
对力的研究,将贯穿单元的始终。
根据学生的原有认识和认知水平,本单元选择了他们熟悉的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实际条件下,而不是在理论条件下,研究车在力的作用下怎样运动起来;不同的力对车的运动产生怎样的影响;还选择了如测量力的大小等一些相关活动。
通过以上活动将引导学生对物体的运动、作用力和二者的关系进行感知和思考,认识到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有力的作用,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不同。
这将为他们今后深入研究运动和力奠定一定的基础。
整个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第4课):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牛”,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部分(第5—7课):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第8课):动手制作,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应该充分体现与技术的关系。
本单元在指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力的科学概念时,还注意了进行技术教育。
比如,要求安装实验器材,寻找自行车上好的设计,学习设计并自己设计制作小赛车等。
这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体现这个特点。
二、单元教学内容1.我们的小缆车2.用橡皮筋作动力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4.测量力的大小5.运动与摩擦力6.滑动与滚动7.运动与设计8.设计制作小赛车三、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运动有不同形式,如滑动、滚动和反冲运动。
运动的快慢是可以测量和比较的。
第8课 力与运动(教学设计)四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苏教版科学第三单元《常见的力》3.1力与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常见的力》的起始课,承接着上一单元的运动。
教学时,首先通过图片启发学生关于力的思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是什么关系呢?明确探究的问题,接着通过实验搜集证据论证自己的假设,最后获得结论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实证意识。
本案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初步理解物体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力和物体运动之间的关系也具备了一些初步知识。
基于此,本案例教学可组织学生围绕力与小车快慢关系的问题自行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案,教师帮助提供小车等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合作展开探究。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现象,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与方向,懂得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离不开力,提升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懂得拉力越大,小车前进越快,拉力越小,小车前进越慢,掌握实验方法,提升合作探究的意识。
3.通过研究磁力能否改变钢珠的运动方向的实验,懂得力能够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促进拓展迁移。
【教学重点】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难点】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前进快慢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任务驱动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学生材料:小车、棉线、钩码、秒表、滑轮支架、钢珠、磁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出示生活中有关运动和力的场景图片,如:运动中的自行车停下来、风车的转动、磁力小车拐弯、皮球弹起来、潜艇浮出水面等。
提出问题:图片中的运动与什么力有关?说说这些力改变了什么?(如,摩擦力使运动中的自行车减速直至停止)2.学生回答。
预设:风力,使静止的风车转动起来;磁力使小车拐弯;地面对皮球的弹力使皮球弹起;水对潜艇的浮力使潜艇浮出水面。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整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力的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运动关系的理解。
同时,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知道物体受力后会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
3.让学生掌握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力的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2.力与运动关系的理解。
3.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来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杠杆等。
2.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力的作用效果,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呈现(1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概念。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每组选取一个简单机械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其使用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使用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力还可以用来做什么?让学生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关系以及简单机械的使用方法。
华师大版科学八年级上 第1章 运动和力4-5节易错题(word解析版)
易错题一.选择题1.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一切外力如果同时消失,那么将发生的现象是()A.立即停下来B.速度逐渐减小,最后停止C.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D.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可能改变【答案】C【分析】根据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对于正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外力如果同时消失,物体将保持外力消失瞬间的速度的方向运动下去。
【解答】解:A、因为物体原来是运动的,所以外力消失时不会立即停下来,而是会继续保持运动,故说法错误;B、物体速度逐渐减小,说明是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与“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相矛盾,故说法错误;C、正在运动的物体,在所受外力同时消失时,将保持原来的速度与方向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故说法正确;D、方向发生改变也属于运动状态的改变,说明肯定是受到了力的作用,这也与“所受的一切外力同时消失”相矛盾,故说法错误;故选:C。
2.下列情况不属于运动状态改变的是()A.体育课绕着操场跑道匀速跑B.投进球框的篮球C.在水平草地上滚动的足球D.竖直方向匀速下落的雨滴【答案】D【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解答】解:A、体育课绕着操场跑道匀速跑,运动方向不断发生改变,所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故A 不符合题意;B、投进球框的篮球,篮球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都发生了改变,所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C、在水平草地上滚动的足球,其运动速度越来越快,所以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D、在竖直方向匀速下落的雨滴,其运动方向和大小都没有改变,故运动状态没有改变,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下列关于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在草坪上的足球没有惯性B.高速公路汽车限速是为了安全,因为速度越大惯性越大C.长跑的运动员在拐弯时具有运动的惯性,跑直道时没有惯性D.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增强歼击机的灵活性【答案】D【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指的是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的一种性质,惯性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力与运动教案苏科版四年级反思
力与运动教案苏科版四年级反思教案标题:力与运动教案(苏科版四年级)反思教学目标:1. 理解力与运动的概念,认识力的作用和运动的类型。
2. 能够区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运用力量进行物体的推、拉和抬等操作。
3. 掌握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能够简单计算力的大小。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与作用2. 运动的类型3. 力的大小与方向4. 力的单位与测量方法5. 力的计算6. 力的应用教学重点:1. 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3. 学会使用力量进行物体的推、拉和抬等操作。
4. 掌握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概念。
2. 学会使用力量进行物体的推、拉和抬等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力的测量工具等。
2. 学生准备:教科书、笔记本、实验记录本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即力的概念和作用。
- 提问学生力的作用有哪些,为什么需要力。
2. 概念讲解与示范(10分钟)- 通过教学课件和实物示范,向学生介绍运动的类型和力的大小与方向的概念。
- 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运动的类型和力的大小与方向。
- 解释力的单位和测量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力的大小。
3. 实验探究(15分钟)- 分发实验器材和实验记录本,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实验探究。
-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力的作用和测量力的大小。
- 让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4. 讲解与巩固(15分钟)- 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 引导学生进行力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 提供一些力的应用实例,让学生思考力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 小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力与运动的重要性。
- 提醒学生课后复习和思考力与运动的相关问题。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定义与分类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分类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支持力、拉力、压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将其合并为一个等效的合力。
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这些分力的共同作用效果与原力相同。
3. 运动的描述运动描述了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表明,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第二定律给出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其中F是作用力,m是物体质量,a是加速度。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功、能和功率1. 功的定义和计算功是力在物体上做功的过程中,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其计算公式为W=Fscosθ,其中W是功,F是作用力,s是位移,θ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1/2mv^2,其中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
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U=mgh,其中m是质量,g是重力加速度,h是高度。
3.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没有非保守力做功时,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和势能之和)保持不变。
4. 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计算公式为P=W/t,其中P是功率,W是功,t是时间。
三、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1. 圆周运动圆周运动是物体沿圆周路径的运动。
向心力是维持圆周运动的必要力,其大小为F=mv^2/r,其中m是物体质量,v是速度,r是圆周半径。
2.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是物体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相互吸引的力,其大小为F=Gm1m2/r^2,其中G是万有引力常数,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 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和运动
19.在生活、生产中我们常遇到下面事例:打夯时夯锤被高高抛起又下落,
砸在工作面上;打桩机打桩时重锤被高高拉起又下落,打在桩面上……
(1)请你再举一个类的事
第19题图例:。
(2)这些事例涉及到的共同物理知识
是:。
(3)小军看到打桩机,思考“重锤对地面打击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提出猜想一:打击力的大小与重锤的质量有关。
请你另提出一个猜想二:打击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有关。
(4)小军找来排球和足球模拟“打桩”来验证猜想一。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a.用台秤分别称出排球和足球质量m1、m2。
b.在光滑平整的地板上放一张白纸,在白纸上叠放一张复写纸。
将排球从纸的正上方一定高度静止下落,排球打在复写纸上,在白纸上留下打击的复写印迹。
记为“印迹1”
c.换用足球从另一高度落下,重作上面的实验。
得到足球打击的“印迹2”
d .如何利用台称较准确地测出排球和足球的打击力F1、F2的大小?小军有点为难,请你完成测出F1、F2的方案:
(5)请对小军的实验方案作出评估:
7.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人航天飞行,当飞船的轨道舱和返回
舱一起进入预定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的时,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因为飞船离地面高度的始终相同,故飞船相对地面是静止的
B.以轨道舱为参照物,返回舱是静止的
C.在大气层外宇航员透过舷窗看星星没有闪烁的感觉
D.通过无线电波,地面技术人员可以对飞船进行控制及与宇航员通话
16.下列事例中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
B.在匀速行驶的列车上,小明向上跳起后仍然落回原处
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D.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宜太快,防止造成交通事25.4月18日,我国实行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参与这次提速的列车由几节自带动力的车厢和几节不带动力的车厢编成一组,叫动车组,代号用“D”开头,其时速均在二百公里以上。
若一“D”字头列车在某路段上以216km/h=m/s的速度匀速行驶,某同学要想以1.5m/s的速度横穿9m宽的铁路,则他至少应在距列车m处横穿铁路才安全。
5.地球同步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某一位置,对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太阳作为参照物的
B.同步卫星定点于赤道上空,是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的
C.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地球,则地球在转动
D.如果在同步卫星上观看太阳,则太阳是静止的
10.以下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加力的同时,甲物体也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B.推出去的铅球能在空中飞行,是因为铅球始终受到推力的作用
C.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它的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可能相同
16.4月18日,我国铁路正式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新的列车,它从南京到上海的平均速度可达200km/h,若南京到上海全程为300km,则列车通过这段距离需要h.列车中
的乘客看到车外的景物飞驰而过,这是以为参照物.列车进站的过程中,它的动能会—叁—(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7. 下列现象与惯性无关
..的是()
A. 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
B. 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
C. 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
D. 踢出去的足球继续向前飞行
7.如图所示,小华和小星俩人站在地面上,小伟乘坐在沿水平方向匀速飞行的飞机上,某时刻小伟自由释放了一个玩具,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其中小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以()A.地面为参照物B.飞机为参照物
C.小华为参照物D.小星为参照物
26.(6分)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
(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24.下列现象与惯性无关
..的是()
A.跳远运动员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B.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马上停下来C.举重运动员把杠铃举在空中不动D.踢出去的足球继续向前飞行
2. 图 1 (a)、(b) 中的情景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图 1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 均选填“(a)”、或“(b)”]
4. 上海的发展日新月异,不久前国内首座开启式旋转景观桥在北外滩建成。
该桥长约 22 米,一辆摩托车以 10 米/秒的速度沿直线匀速通过此桥,需秒;以桥为参照物,摩托车是的 ( 选填“静止”或“运动”)。
在行驶过程中,摩托车的动能 ( 选填“减少”、“不变”或“增加”)。
10. 如图 5 (a) 所示,木块与小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木块的状态如图 5 (b) 所示。
把木块换成盛有水的烧杯,重复上述过程,烧杯中水面的状态分别如图 5 (c) 和 (d) 所示。
由图5(a)、(b)或图5(c)、(d)可知:小车运动状态变化的可能情况是
( 请将两种可能的情况填写完整 )。
得到上述结论是利用了木块和水都具有的性质。
24. 甲、乙两小车运动的s-t图像如图17所示,由图像可知 ( )
A 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甲车的速度为10米/秒,乙车的速度为2米/秒。
C 经过6秒,甲、乙两车相距2米。
D 经过5秒,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米。
4.关于物体的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足球射入球门时才具有惯性
B.赛车能很快停下来,说明赛车没有惯性
C.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是为了获得惯性
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
7.下列说法中,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
A.人推墙的力和墙对人的推力B.人推墙的力和墙受到的推力
C.站在水平地面上的人,人受到的重力和人对地面的压力
D.站在水平地面上的人,人受到的重力和地面对人的支持力
8.五一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卡车是______的(选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______.
13.小明乘坐的汽车在某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下表是小明记录的汽车运行各时刻及对应
从表中数据可知,汽车的速度是______krn/h,合______m/s(保留小数点后1位小数).在10时05分,公路旁路碑的里程数应是______km.
13.如图所示,一同学实验时在弹簧涮力计的两侧沿水平方向各加6牛拉力。
并使其保持静止,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敷为
A.0牛B.3牛C.6牛D.12牛
28.(6分)如图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与一个跑步的人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根据图线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者和跑步者是否同时出发?________(填“是”或“否”)
(2)跑步者前进2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为________秒
(3)骑车者的速度为________米/秒;跑步者的速度为________米/秒
8.茶杯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以下属于一对平衡力的是()
A茶杯受到的重力与茶杯对桌面的压力B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D茶杯受到的重力与桌子受到的重力
24.第五届长江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于5月在宜昌市举行.在这次比赛中,35km拉力赛的最好成绩约2h,则其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_km/h,合________m/s.
27.小彤家到学校有一条500m长的平直马路,一次他从学校回家,开始以1m/s的速度匀速行走,当走了一半路程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马上以5m/s的速度匀速跑回家。
小彤在前一半路程行走中所用的时间是 s,他从学校到家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24、如图是某实验小组正在进行的一些科学实验情景,请对图
中的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科学结论。
(1)图甲:速击打硬纸片,原静止在纸片上的鸡蛋落入杯中,
说明鸡蛋具有;
(2)图乙: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入水中时,弹簧秤示数
变小,说明浸入水中的物体。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飞行是因为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B.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受到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绕地球飞行的飞船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D.列车匀速运动时,火车头拉车厢的力大于车厢所受的阻力
7.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下的安全警示语中涉及到惯性知识的是()
A.汽车的后窗上贴有“保持车距”B.输电铁塔下挂有“严禁攀爬”
C.商场走廊过道标有“小心碰头”D.景区水池边立有“水深危险”
29.“五·一”节小王同学在父亲带领下到骆马湖划船游玩。
已知船和人总重6000N,划船用的桨是杠杆(选填“省力”或“费力”)。
当船在水中加速行驶时,船受到作用(选填“平衡力”或“非平衡力”);此时以为参照物,小王是静止的。
当停在水中休息时,船受到的浮力是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