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特征与现实意义
要 , 由于 和他人 交往 的迫切 需要 才产 生 的” 。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建构其社会结构理论的重要环节 。唯物史观从物质 生产 与 物质 交 往活 动 中牵 引 出生 产力 和 生产 关 系范 畴 及 其相 互 关 系 的辩 证原 理 ;又从 精 神 生 产
[ 基金项目] 中共 中央编译局 哲学社会科 学研究青年项 目 “ 灾害应对、风险分担 与政府治理现代 化” ( 项 目编号: 1 4 C 1 1 ) 。
唯 物 史 观 的基 本 问 题 奠 定 了 理论 基 础 ,使 他 们 能 够 具 体 而 真 实 地 解 释 生 产 与社 会 经 济 结 构 和政 治 结构 以及 社会 意识 形态 形式 的联 系 。 总 之 ,从 内涵 来 看 ,虽 然 马 克 思 在 《 德 意 志 意识 形 态》 中并 没有 给 “ 交 往 ”一 个 确 切 的定 义 ,
但是根据马克思原初使 用的意义域 以及人作 为一 种能 “ 思 维 ” 的 情 感 动 物 的 特 性 ,我 们 可 以把 “ 交往 ”界 定 为人 与 人之 间 交换 其 活动 、能 力 及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及其意义研究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和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深入剖析了社会交往的起源、发展和作用,揭示了社会交往背后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为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改变社会的方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强调了交往的社会性质。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不仅是个体之间的互动,更是阶级之间的斗争和协调。
他认为,交往活动不仅受到个体意志和利益的驱动,更受到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制约。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变革的出现。
因此,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具有鲜明的阶级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征,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认识交往的本质和作用。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深刻理解社会现象的根源和本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从而认识到社会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交往的本质,我们才能更好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交往中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是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通过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我们可以揭示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引发人们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反抗,进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社会变革的框架和路径,使我们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学理论,它帮助我们认识社会交往的本质和作用,揭示社会交往中存在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该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推动社会变革的进程。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意义不仅限于学术研究,更体现在指导社会实践和改造社会的实践中。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尹志兵来源:《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6期〔摘要〕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语言、思想的发展史也是交往实践的发展史;生产和交往是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
马克思的交往观为其他社会科学的创新与繁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从本质上要求消灭异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观;交互主体〔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5)06-0015-03交往作为哲学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国内的。
马克思曾对交往作过一些论述,只是人们长期以来忽视了对马克思交往观的研究,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原始理论形式,因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
现代社会交往的全球化与近现代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是对话与融合,马克思关于交互主体性的交往哲学范畴的提出与当今历史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为现代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交往观的主要内容(一)交往作为交互主体之间的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交往观。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交往行为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促成了社会形态的变迁。
生产力与交往是辩证运动的关系。
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一方面与自然界发生着关系,另一方面与社会发生着关系,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关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生产又决定了人们交往的形式。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生产是交往的基础。
交往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
这种动态的过程既是由生产决定的,也是由人的发展需要决定的,生产是以一定的交往形式进行的,没有交往形式的生产是不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白苡凡(1999-),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㊁社会治理㊂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白苡凡(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㊀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及恩格斯早期合写的第二部著作,他们将全部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归结为 现实的人 ,探讨了交往与生产㊁分工和所有制等范畴的关系,肯定了交往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大意义,并指明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通过交往的扩大㊂在新时代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既对落后国家找寻社会发展出路,也对我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㊁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及促进世界和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㊂关键词:交往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世界历史;大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2.21.0091㊀两个概念: 交往 和 交往形式 在‘形态“中的重要地位1.1㊀交往范畴的地位交往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中既是一个基础性范畴,也是一个整体性范畴㊂说它是基础性范畴,是因为对交往的阐述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论述唯物史观的一条脉络㊁线索㊂马克思通过使用交往这一范畴,揭示了物质生产规律㊁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从而得以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全面展开㊂学者范宝舟指出,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唯物史观建构㊁发展和完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㊂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和交往形式概念和生产力㊁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极为重要的概念一样,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㊂说它是整体性范畴,是因为它是个内涵很丰富很广泛的范畴,既覆盖政治㊁经济和文化等不同领域,也与实践㊁生产方式㊁生产力㊁生产关系㊁分工等唯物史观重要范畴有着深刻的联系,更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息息相关㊂1.2㊀交往研究的对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交往 一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换㊁相互交流㊁相互作用和影响,这里所指的人不是费尔巴哈所认为的那种 抽象的人 ,而是人类历史中 现实的人 ㊂他们指出: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㊂从社会学角度看,也可以把交往看作一种现实的社会的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交互活动㊂2㊀交往的分类2.1㊀按交往属性和内容划分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㊂这构成了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交往现象的逻辑起点㊂因此,可以根据交往的内容和属性将其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㊂物质交往具有基础性和本原性㊂由于人的物质生产,必然会进行物质交往活动并形成的一定的物质交往关系,这种物质交往关系是其他活动和关系的基础㊂同样,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第一位的㊂由于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其他一切生产,例如生产方式生产㊁生产力再生产以及精神生产的前提条件,没有了物质生产实践,人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法进行, 物质活动决定其他一切的活动,如脑力活动㊁政治活动㊁宗教活动等 ㊂另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物质是第一性的,与其他一切唯心主义有根本区别㊂所以,物质交往的第一性㊁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由此确立㊂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之间互为前提条件㊁相互作用㊁相互影响㊂马克思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表述为: 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Verkehr]为前提的㊂这种交往的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㊂由此,物质交往包含了两层关系,第一种关系是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第二种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活动过程中形成的㊂在第一种关系下,人们之间通过合作,通过一定的交往活动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从而使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在这个意义上,物质交往是扩大和促进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在第二种关系下,物质生产又制约着交往的形式,在生产力及所有制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就会有不同的交往形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 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的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更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类型的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 ㊂除物质生产,人类还要进行精神生产,主要通过民族国家的政治㊁法律㊁道德㊁艺术㊁宗教语言的生产中体现出来㊂精神交往具有衍生性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阐述了他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即使是人自身也 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直到它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 ㊂没有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就根本无从谈起㊂虽然精神交往派生于物质交往,但它也有其相对独立性㊂从社会的需要考察精神交往,正是由于精神交往的需要,促使了交往的媒介 语言的产生,而从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精神交往活动推动了现代交往媒介 大众媒介的发明㊁适用和推广㊂总之,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共同推动人类交往行为的整体发展㊂㊃12㊃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2㊀按交往范围和程度划分 内部交往㊁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㊂从这个意义上,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形成的交往形式,是市民社会的组成部分,是市民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缩影㊂正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在这个时代,所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形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形态“中按交往的范围和程度,主要有内部交往㊁外部交往和世界交往这三种交往形式㊂2.2.1㊀内部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对内部交往的考察,其一,主要是从这一交往角度中的个人出发来展开的㊂既作为社会主体,又作为交往主体的处在现实历史中的个人是全部交往的前提条件,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㊂其二,是从内部交往对外部交往的决定性层面来展开的,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㊁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其中民族间的相互关系即是在外部交往的意义上说的㊂其三,是从内部交往相对于民族内部自身的发展程度的决定意义来展开的, 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㊂内部交往与内部生产的相互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的分工成为交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会导致不平等的交往关系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分工成为真正的分工,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真正分离的那一刻开始的 ㊂他们进一步指出,分配随着分工的真正形成应运而生,但是会导致 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㊂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于同一时期的‘资本论“(1843-1883)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工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的关系,资本家享受工人的劳动,消费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在工人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基础上,通过法律等资产阶级社会意识形式及意识形态对工人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管制㊂2.2.2㊀外部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对外部交往的考察主要是从在社会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并在它们的推动下,交往形式展现出的不同形态来说明的㊂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分工的进一步细化,随着人口的增多和需求的扩大,交往也表现出新的形式,主要体现为国与国之间和民族之间这种新的外部交往㊂马克思㊁恩格斯认为, 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只是随着人口和需求的增长,随着同外界往来(表现为战争或交易)的扩大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仔细研读这段话,主要可以概括出两层含义:一是民族战争和商品交易这类外部交往形式是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矛盾运动下产生的,交往行为由内向外扩张到民族国家之间,在经济方面就表现为贸易往来,而这不可避免地就会有经济利益冲突,例如,对殖民地财富和资源的掠夺,另外由于移民带来的领土冲突都会导致战争的爆发;二是原始氏族家庭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奴隶制,这时的生产率和生产能力都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因而也就有了剩余产品,奴隶主将这些产品用于和邻国进行交换和买卖,因此,从时间上看,战争和交易存在于整个阶级社会里㊂综上所述,移民㊁战争和交易是交往扩大后的产物,这种交往形式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所有制形式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形态㊂2.2.3㊀世界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从生产力和分工的角度说明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了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巨大作用㊂由内部交往向外部交往的需要伴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和细化相应增加,世界贸易往来由此出现,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单个人来说成为支配他们交往和劳动的异己力量㊂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交往的历史性角度认为世界交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生产力条件下的产物㊂由于现有的社会制度都是人们之间迄今为止进行各式各样交往的产物,人们在前人创造的生产力条件下,根据自身需求的发展,继续发展生产力,相应地变革旧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关系,世界交往就在这种变革中应运而生㊂而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审视世界交往的高度是与他前瞻性的眼光㊁对社会规律的洞察和人类解放的视野分不开的㊂马克思认为通过共产主义革命的方式可以消除世界市场对人的支配㊂进而他认为人的解放与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 随着现存社会制度被共产主义革命所推翻,以及随着私有制遭到与这一革命有同等意义的消灭,也将被消灭㊂同时,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㊂在共产主义革命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理想的交往形式 共产主义社会,在这时交往形式的异化也会随之消除,从而使人能够全面发展㊂但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共产主义社会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交往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会成为现实㊂若缺失这两个前提, 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 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要辩证地看待世界交往和生产力的关系㊂一方面,尽管普遍的交往对大工业的形成,在世界市场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方面作用显著,但是与生产力相比较,交往毕竟是处在第二位的㊂马克思认为,这是由于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发展而只有交往的扩大, 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 ㊂纵观工业发展史,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以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全面消除交往的异化现象,就要积极地通过世界交往吸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成果㊁生产力成果㊁成功经验并及时总结失败教训,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从而促进自身生产力发展,争取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先机,占据历史的主动权㊂另一方面,虽然交往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但也要警惕它附带的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国家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导致的局部冲突的发生㊁经济危机的全球影响㊁生态危机和非传统安全威胁 病毒的全球肆虐等,因此世界各国积极把交往向有利于全人类发展的方向引导才是正确的做法㊂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概念做出三点概括:首先,世界交往是世界市场形成的㊃22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前提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动力;其次,世界历史是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新的生产力条件下的产物,是交往形式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进入更高级的交往形式 共产主义,到那时就会消除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交往异化,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后,鉴于世界交往的正反效应,既要促进生产力的大力发展,也要使世界各国各民族正确引导交往的普遍发展㊂3㊀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当代价值3.1㊀理论价值(1)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交往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基础㊂马克思㊁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落后国家可以绕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即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的设想,既对俄国在20世纪初成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价值,也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㊂目前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交往正在普遍形成,这种形势为 跨越式发展 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㊂因此就要鼓励世界上其他贫困落后国家,建议他们扩大交往范围和交往频率,提升交往质量和提高交往深度,积极借鉴他国有益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多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交流,抓住历史创造的良好机遇,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大量普遍交往实现跨越社会发展阶段的 卡夫丁峡谷 而不必重走资本主义的老路㊂但同时,我国倡导和不同的理念,充分尊重各国独立自主对社会发展道路和制度的选择㊂(2)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对于新时代我国构建新的交往形式㊁提出新的外交思想具有理论支撑作用㊂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为我国提出符合人类未来发展前途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提供了理论背景,也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提供了理论指导㊂世界交往使得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世界普遍交往之网上的一个结点,都是地球村不可或缺的一员㊂在这种全球视野下,不仅是国内的还有国外的,不仅有中国的还有世界的各种发展问题层出不穷,涉及经济㊁政治㊁文化㊁生态等各个方面,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并肩负责任大国的使命,不能独善其身,而要达济天下,要承担起大国应有的责任,摆正大国应有的态度,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类发展前途,为人类的前途命运指明了方向,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格局㊂3.2㊀实践价值在实践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深刻揭示了各类交往形式与生产力之间的发展规律,拓宽了我国在新时代内部和外部交往的视野㊂在经济交往㊁政治交往㊁文化交往等多层次㊁宽领域的世界交往大背景下,我国既需要妥善处理好内部交往各主体间的关系,也需要正确处理好大国关系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㊂(1)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念,可以使我国内部在各领域的交往更加和谐㊁有序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各项事业持续有序推进,但在一些具体领域的交往关系上,我国还处在探索之中,因此处理好内部交往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国家社会安定和谐具有重大作用㊂坚持交往理念,在从严治党方面,有助于党内关系正常化与纯洁化;在产业交往方面,有助于构建产业和企业之间相互平等的经营关系和竞争关系;在政商交往方面,有助于形成亲而有度㊁清而有为的政商关系;在地区交往方面,有助于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有利于祖国完全统一的大势;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有助于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掉队,促进各民族在文化等各方面繁荣发展,促进中华文化繁荣进步,以携手少数民族共同迈向现代化㊂(2)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可以不断提高我国对外交往的能力,从而落实更多我国全球治理领域的构想和实践㊂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各项事业都面临崭新的局面,拓展和深化各领域交往对于锻炼和提高我国的对外交往能力,从而为我国更好参与全球治理打下坚实基础㊂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际交往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的对外工作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战线,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方面㊂由于越南㊁老挝㊁朝鲜这些周边国家与我国都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理想信念是相通的,发展道路也是相似的,作为友好邻邦,共同肩负着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荣使命,因此可以说,党际交往是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进行政党外交,同越南㊁老挝和朝鲜分享治国理政,从严治党的经验㊂另外,我党与统一俄罗斯党形成了密切的机制化交往关系,这对于两党加强自身建设㊁推动两国各方面务实合作作用巨大㊂(3)始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论,对维护我国的周边安全和世界的整体和平安全具有现实意义㊂有交往就会有冲突,随着交往扩大为世界交往,冲突和分歧就会在世界蔓延开来㊂ 而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㊂只有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前进 ㊂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俄乌冲突威胁我国周边安全和世界和平,病毒传播等非传统安全 异军突起 ,对我国和全球经济造成影响,因此我国决不能 事不关己㊁高高挂起 ,因为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所以就要善于处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积极践行 共同㊁综合㊁合作㊁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继续积极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发扬万隆精神对于亚非合作㊁南南合作和南北合作的积极促进作用,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大对非洲的帮扶力度,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㊂参考文献[1]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㊃32㊃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现实意义作者:张中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6期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丰富,需要特定的历史条件与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当代世界与中国具有不容忽视的诸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的本质;全面发展;意义[中图分类号]:A81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6-0-01马克思之前的许多哲学家曾积极地思考并论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但莫衷一是。
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科学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深化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掌握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内涵,从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在现实意义上对人的终极关怀。
一、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阐述,现实社会中的人必然具备以下本质特性:一是人客观上是自然存在物,因此具有自然属性。
二是人是意识存在物,具体的人具备有意识的生命活动。
三是人是社会存在物,本身具有社会属性。
任何具体的个人在社会中不能脱离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无法孤立地存在,一定要受到其所处所属社会关系的约束。
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并非不是胡子、血液、或者抽象的肉体等,而是人具有特殊的社会特质。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认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具备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理解,它应该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关于人的个人能力与素质问题。
人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相关论述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重要部分。
马克思认为,全面发展的个人所遭遇到的社会关系,不由自主地服从于他们自己共同控制的历史的产物;人的能力可以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公开与展示,现实社会中人的能力具有片面发展与畸形发展的情况,任何人都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每一个体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身能力与素质。
关于人的需要发展问题。
人类或个体的需要具有多样性,一般具有与其他动物相似的直接生理需要,关键还具有社会性是的自觉的主体需要,人的需要与动物的需要主要区别在于,突出表现为人的社会性需要。
论交往的思想及其现代性启示
论交往的思想及其现代性启示作者:党佳美来源:《西部学刊》2020年第14期摘要:交往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恩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理论成果。
通过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透过马克思的独特视角剖析交往思想,发现了生产与交往的内在联系:生产和交往互为前提,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交往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分工、交往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三者相互作用,深刻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交往思想的内涵显示,交往是一种行为、一种关系、一种力量——对人和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力量。
他的交往思想给予我们当今时代的启示是,(一)必须大力发展本国生产力;(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坚持以合作促共赢。
关键词:交往;生产;分工;现代性启示中图分类号:A8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4-0015-03《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二本著作,本书写于1845年到1846年,共分为两卷,第一卷在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史观的同时,阐发了自身的唯物史观。
第二卷主要是针對当时德国社会所盛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无情地批判,深刻地揭露了这种社会主义的虚假面貌。
交往的思想贯穿于《形态》整本书中,尤其在第一卷深有体现。
笔者通过学习专著,有针对性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以期为现今中国外交思想提供借鉴。
一、生产与交往的内在联系在《形态》中马恩提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1]31据此可知,生产范畴和交往范畴之间天然地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弄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思想意义重大。
(一)生产和交往互为前提马克思交往思想研究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这个个人不是“纯粹的”个人,而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
而个人在从事任何政治或精神文化活动之前,都必须先满足自身肉体组织的生存需要,那就要求个体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将自身本质力量在自然界中对象化。
浅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
浅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论文关键词:(资本论)人的全面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摘要: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怨经历了从孕育、初步形成、到成熟的逻样演变。
他在(资本论)中第一次科学详尽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形态、科学内涵和实现途径子,所以说,(资本论)标志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怒的成熟。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的这一思怒对于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基本纲领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历史轨迹人的全面发展思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就其过程而言,它经历了从孕育、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演变。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考察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发展的片面性,并基于人的“类”本质,对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尽管当时尚没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概念,但却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如“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恩格斯《在爱北裴特的演说》(1845年)和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一-1846年)中,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的职贵、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恩格斯也指出:“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全面发展自己的才能”,‘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驶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贵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向往的”。
这些都说明,每个人都有全面发展自己的权利和愿望。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旧的分工等原因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说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已初步形成。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阐述了“交往”的含义和内容,指出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它伴随着整个人类发展的进程,贯穿于人的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当前形势下,应正确对待交往理论,认识到它对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交往;唯物史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书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和成熟的著作。
在《形态》中,“交往”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货币使任何交往形式和交往本身成为对个人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东西。
因此,货币就是产生下述现象的根源:迄今为止的一切交往都只是一定条件下的个人的交往,而不是单纯的个人的交往。
”[1]可见,交往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说明交往的概念,马克思指出:“到现在为止,我们只是考察了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人对自然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2]在这里,马克思把人类活动整体划分为人对自然的作用和人对人的作用。
人对自然的作用,即生产和劳动,而人对人的作用正是“交往”的本质含义。
马克思在1846 年12 月28 日致安年柯夫的信中写到:“为了不致失掉文明的果实,人们在他们的交往‘commerce’方式不再适合既得的生产力时,就不得不改变他们继承下来的一切社会形式……我在这里使用‘commerce’一词是就它的最广泛的意义而言,就像在德文中使用‘Verhehr’一词那样”。
[3]所以说,在《形态》中,《Verhehr》(交往)这个术语的含义很广。
它包括个人、社会团体、许多国家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甚至“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4]一、交往理论的内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
”[5]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是物质生产活动,即人的基本实践活动,交往是生产的前提,也是人存在的前提,在交往过程中,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人们生活就要有物质生活资料的保障,而物质生活资料就要生产,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怎么样子,这也是表现自己的方式,它在更大的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研究生一队王建雄(121045)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说:一方面,每个人既能获得和其他人一样的合乎社会各方面要求的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每个人又能获得与个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条件。
此外,在个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全社会一切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初步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他提出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而私有制条件下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劳动及其成果发展到较高程度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被消灭的情况下才能被消除其异化的性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奠定了考察个人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概念,明确地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就个人自身来考察个人,个人是受分工支配的,分工使他成为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
分工造成了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片面畸形发展,使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者的理想目标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这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1844 年)和《资本论》(1867 年)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加成熟。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揭示了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发展状态,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历程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流通过程的分析,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同时,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发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尺度——自由时间。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 发展 , 全球化 日益深入 , 当今 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 , 整个人类面临能源危机 、 环境危 机 以及金融危机等各种困境 , 需要世界各 国通过对话 、 交流来协商解决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性就是随着时 代 和环境 的变 迁而不断发展 , 在全球化 日益深 入的今 天, 世界各 国 、 不 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碰 撞 日益频 繁 , 需 要我们再次对 马克思 主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 。 马克思 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作 为处理全球化背景下 国与 国之间 、 不 同文化理念之 间矛盾 的理论基础 , 对其 明确 的把握 , 可 以更好地发 挥马克思 主义交往 实践理论认 识现实世界并解决现实问题 的指导作用 。 突破近代形而上学的交往实践观 在 马克 思看来 , 哲 学理论 的基 点就是 实践 , 同时 , 实践 也是哲学所有 问题 的研究 起点 , 是 人类社会得 以 存续 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 的理论核心就是交 往关 系和人 的社 会实践 活动 , 其形成 和发展是一 个不 断扬 弃的过程 , 是随着 马克思对社会 实践考察 的不断 深入 以及理论研究 的不断反思 、 不断批判 , 从早期 的对 人的抽象理解 到对现实 人的考察 , 从 而逐步 突破 传统 形而上学交往 理论 的过程 。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 学手稿》 异 化劳动 的提 出 , 虽然 这个 时候 马克思 还没 有真 正摆脱 人 的抽象 思维 的束 缚, 异化劳动思想 也是抽 象思维 的表达 , 但是异化 劳动 思想 已经包 含 了实践 观点。到 了 1 8 4 5 ( 关于费尔 巴哈 的提纲》 ,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则真正实现了对形 而上学 交往 观的突破 。这篇 文章 中 , 马克思 深刻批判 了费尔 巴哈 的直观唯物 主义和人本 学说 , 认 为实践 的基础 就 是人与社会关系 的统一 。他认为 : “ 从前 的一切唯物主 义 的错 误—— 包括 费尔 巴哈 的唯 物主 义的 主要缺 点 是: 对事物 、 现实在 、 感性 , 只是从客体 的或者直观 的形 式去 理解 , 而不是把他们 当作感性 的人 的活动 , 当作实 践 去理解 , 不是从 主体 方面去理解 。他们不 知道社会 生活在本质 上是实践的 , 环境 的改变 和人 活动 的一致 , 只能被 看做 是并合 理地 理解 为革命 的实践 。 ” 《 德意 志意识形态》 中, 马克思则对交往的内涵 、 交往 与生产 、 物质与精 神交往 、 民族交往 以及世界交 往等一 系列 问 题进行 了探讨 , 认为 “ 生命 的生产 ……立 即表现为双重 关系 : 一方面是 自然关系 , 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 说 明 实践 具有必然 的双重关 系的同时 , 全 面 阐述 了交往实 践 理论 , 标 志着马克思 历史唯物 主义交往实践 理论 的 最终确 立。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现实意义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及现实意义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理论,揭示了交往的内涵、形式、社会作用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本民族(汉族)建设,少数民族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一个描述人的存在方式的整体性哲学范畴,不仅在其唯物史观形成、发展和完善过程中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而且对科学地理解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演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当代中国建设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一、交往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交往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们对“交往”的理解是多维度多层次的。
(一)交往理论的提出从学理脉络上梳理,西方交往观念的最早依据可推至柏拉图的对话交往想。
之后,洛克提出了“交谈—沟通—理解”的认识论思路,休谟强调“共感”或“同情”为纽带的人性论思路,孟德斯鸠提出自然法论,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突出交往的功利主义色彩,康德较为明确地提出人际活动的交往关系问题,黑格尔则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探讨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费尔巴哈首次从唯物主义立场论证了社会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以往交往思想的扬弃,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交往,并在《形态》中较为集中地探讨了交往问题。
马克思对交往的研究始于《巴黎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不过,这时他的交往理论还处于萌发状态。
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揭示了交往的丰富内涵,探讨了生产与交往、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民族的内部交往和外部交往以及世界交往等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交往思想,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交往理论的确立。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现实价值作者:刘轩彤来源:《教育》2015年第05期人类出现以来,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与周围的人与物之间发生着联系,这种交往活动不可避免地伴随人类左右。
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促成了许多生产、生活目标的实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
正确理解并运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对国家、社会及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建立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克服了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将交往赋予了更多人文历史与社会现实性,为我们研究交往的现实意义提供了依据。
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唯物主义其他部分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人类依赖交往活动而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密切关联,交往成为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们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必要中介。
交往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结合生产实践活动来讨论交往问题,认为交往是在社会活动中辩证发展的。
他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
这种交往形式又是由生产决定的。
”这就说明人与人间的交往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活动贯穿于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中。
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离开交往谈生产和离开生产谈交往都是片面的。
交往是人类开展活动的必然方式,它在社会历史中形成固定模式,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交往活动内在的内容与形式,只有在适应生产的发展时才能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会产生不利影响。
可见,交往是历史发展的内在环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的交往范畴既是一个实践的范畴,又是社会的、历史的范畴。
交往与生产互为前提交往与生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实践活动。
通过交往与生产实践活动,人们不断改造自身并改造社会,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与文明程度。
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演进。
马克思明确指出:“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而生产又决定交往。
”生产实践活动水平决定交往的发展,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形式的拓展和交往深度的增加则反映出物质生产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
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马克思主义情怀是指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追求的情感态度。
马克思主义情怀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体自由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伟大追求。
一、理论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项重要目标。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与时俱进。
这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为人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情怀在理论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求人们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
这种意识不仅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了解,更是一种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追求。
只有具备这种思想意识,才能在实践中坚守正确的方向,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情怀要求人们具备批判思维的能力。
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人们需要具备批判思维的眼光和能力,警醒和分析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马克思主义情怀还要求人们具备实践能力。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人们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二、实践层面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情怀的实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更需要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呈现。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情怀融入到实际行动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领域,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
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杰出人才。
在经济领域,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
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确保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益,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
在文化领域,马克思主义情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马克思主义情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
马克思主义情怀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奋斗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理论和思想体系,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情怀是指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热爱和追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而不断奋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情怀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情怀的形成与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充满了纷乱的斗争和混乱的局面。
此时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学理论,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情怀逐渐成为人们思考社会问题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动力。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情怀的核心是对于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社会现象的具体分析和逻辑推理,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革。
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通过阶级斗争,社会将不断向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情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情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尊严,要求消除剥削阶级的压迫和不平等现象,为每个个体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马克思主义情怀致力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情怀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法治建设等方面的进步,不断增进人民的福祉。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情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基础的,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信念和追求。
这种情怀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作用,同时也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情怀的实现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以实现一个公正、和谐和进步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号:2010010098 姓名:陆瑶【内容摘要】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创立的背景,浅析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而揭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交往理论;生产;社会发展“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
它贯穿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完善和发展的各个时期。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社会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多处使用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这类概念,并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系统论述了“物质交往”,以及由“物质交往”决定的“精神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各个区域、各个领的联系日益增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创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
在这部手稿当中,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有关交换、交往异化等问题。
著作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考察,并不是从人与人交往关系形成和作用开始的,而是从异化劳动这样一个角度,揭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萌生的起点。
马克思最早提出“社会交往的异化形式”,主要是针对交换和贸易而言的。
他认为,交换和贸易是社会的交往和人在私有制范围内的联合,所以交换和贸易这样的行为是外化的、外部的行为。
也就是说交换和贸易是维护和获取私人财产的一种手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仅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成因,而且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劳动本身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类特性的异化关系中揭示了人从人那里的异化关系,从而把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的异化同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劳动实践出发,对劳动生产中生产的交往关系的运动过程的研究,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交往中而形成的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和延续出来的。
马克思交往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它不仅是马克思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总结的结果,而且还是对当时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流派把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的背景下所建立的交往理论的纠正和整合。
“交往理论”这个概念最初论述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
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的考察,并不是从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形成和作用开始的,而是以异化劳动作为理论基础和方法,从异化劳动这一个角度,揭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他把劳动作为历史的发源地,从私有制出发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他指出“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另外,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依赖关系出发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交往”,认为人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交往。
由于当时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影响比较大,因而此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带有明显的抽象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萌生的起点。
1845年,马克思出版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本书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认为应从劳动实践出发,对劳动生产中生产的交往关系的运动过程进行研究,理解人及人的本质。
他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解说为科学的交往理论打下了实践的哲学基础。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并没有使用异化这一概念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是从现实的人的交往活动出发,把生产和交往结合起来,阐发了比较完整的交往思想,但他对交往的内涵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的界定。
马克思真正第一次对“交往”的具体含义予以明确阐释是他自己对“交往”一词做的注释。
他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Verkehr (交往)这个术语很广。
马原交往及其作用举例
马原交往及其作用举例马原交往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通过与人们的交往,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导。
马原交往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通过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改革意识,从而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马原交往的意义马原交往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马原交往可以促进思想的解放和进步。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打破陈旧的观念束缚,拓宽思维的边界。
这种开放性的交往有助于人们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其次,马原交往可以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法。
马原交往提倡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鼓励人们勇于探索和突破,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马原交往有助于形成共识和集体行动。
在马原交往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交流和协商逐渐达成共识,并形成集体行动的动力。
这种集体行动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马原交往的例子下面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马原交往的具体作用。
1. 青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学校中,学生们的交流与合作是马原交往的一个重要体现。
学生们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
同时,在团队项目中,学生们的交流和合作可以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并且借助集体智慧,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2. 社会组织的讨论与实践马原交往不仅局限于校园,也广泛应用于社会组织与团体中。
例如,多个非政府组织在推动环保问题上的合作与交流,可以使各组织成员互相学习和借鉴,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他们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研讨会等形式,分享各自的经验与成果,形成共识并合力推动环境问题的解决。
3. 政府决策的民主参与与策略制定马原交往对政府决策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与民众的广泛交流与参与,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问题和民众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 第5期 红河学院学报 Vol.9 No.52011年10月 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Oct.2011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曹甜甜(云南师范大学 哲学与政法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和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对于当今我国社会如何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含义,解答了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并通过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活动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人的本质;自由而全面;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1)05-0026-03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及其含义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交往才能使人成为社会的人。
交往是人存在的基础和方式,只有通过交往,人和人之间、与其他群体之间才能产生联系,这就形成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
而社会活动就是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联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属于唯物史观的范畴,它的发展历程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交往理论的初创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产生并非偶然,是马克思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在当时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流派把人与人之间关系扭曲化的背景下酝酿和创立的交往理论。
这个阶段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部未完成的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劳动这个独特的研究视角来阐述人与人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人的劳动异化以及人与人本身特性的异化,进而阐释了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扭曲。
这种异化与扭曲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形成的,所以马克思还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态以及人们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交往性质和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是作为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人存在,消除异化形式的交往,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这一发展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完成,交往理论在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得到更完整更全面的论述。
2.交往理论的验证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验证阶段的主要思想体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部著作中,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二重性的产生过程来分析人的交往意义和价值,并且阐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交往形式,摒弃了私有制劳动异化、交往异化、人的本质异化的束缚,在物质基础上人与人之间发生交往关系,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
3.交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主要蕴含在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之中,著作主要是《给查苏利奇的信》、《人类学笔记》等。
[2]在马克思看来,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血缘关系为纽带到物质生产资料为基础,都是人们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和前提。
资本主义突破了一国的界限,把市场、资本、资源等扩展到世界各地,各民族、种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所发生的联系,乃至今天的全球化趋势都是交往的存在体现。
(二)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含义 马克思交往理论在经过了形成、验证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交往的含义。
在批判哈贝马斯的交往论基于精神、符号交往的背景下,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产生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与物质存在分不开的。
总体来看,交往的含义在马克思这里还是很广泛的: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
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交往的静态和动态体现。
[3]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会产生相互间的交往关系,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基于人们的生产活动而形成,但并不等不同于人的生产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交往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并且随着交往活动的变化而变化。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以人的共同活动为基础,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许多人的共同交往活动,所以说交往活动是社会活动的基础,交往关系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从这方面来说,交往产生意义,没有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存在,人类没有彼此交流和沟通,社会则失去存在的根基,世界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收稿日期:2011-07-20作者简介:曹甜甜(1988-),女,山东济宁人,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红河学院学报 2011.5/马克思主义研究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交往为人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交往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社会关系的主体即是存在的个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而物质条件的满足依靠于劳动实践,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往活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同时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活动会形成一定的交往关系,这交往关系的发展变化会促进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促进人的各种需要因适应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随着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扩大,社会制度的变革,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类自身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就必须提升自己的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特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和人的异化扭曲了人的本质,是无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追求的关于人的终极价值目标,同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反过来,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交往活动的有序进行。
人的存在发展离不开彼此之间的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在物质和实践基础上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交往活动是形成交往关系的重要前提。
一旦这种关系形成,又会反过来作用于人的发展,无论交往活动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由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自身发展水平及其所决定的。
所以说,交往的过程和人的发展过程具有一致性和同步性,在交往活动中人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交往的有序进行。
随着交往活动和交往关系的进一步扩大,人的自身素质在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促进了人的需要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因为人的需求扩大化,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不断丰富,随之人的交往形式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复杂化,只有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种丰富庞杂的交往才能持续、有序地无限发展下去。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于人的发展的当代现实意义 人的发展在人的交往活动中得以体现,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人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还远远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标准,所以在追求人的本质、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道路上,我们还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更深入实际的探索和努力。
(一)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一科学论断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到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上,升华了马克思的上述思想,使马克思构建和实施的以人的本质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交往模式呈现具体化、时代化和可操作性。
[5]以人为本,同时也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杜绝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盲目性、掠夺性的开采与挖掘。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虚拟空间内,都应遵守文明的社会交往规范,保持良好的社会运行秩序,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制度环境是特定历史阶段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对于我国来说,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努力解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各种矛盾。
制度创新的目的是扫除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的不利因素,推动人类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就可以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6]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实现自己愿望,从而确保规范、公平、安全、合法的社会生活秩序。
(二)建立开放型的国内外经济运行体系,完善人才规划机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往是我国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渠道。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节薄弱,国内的经济运行体制和人才流通机制还不完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交往受到约束和限制,直接影响到人的全面发展。
所以建立开放型的国内外经济运行模式是实现人的经济交往顺利进行的前提,这更有利于深化内部交往和对外开放,以便在社会主义民主的保护下实现公平竞争、公平就业,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丰富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我国加大对人才队伍的投入和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首先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适时调整人才结构,建立健全的人才规划体制。
其次要注重人才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为我国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27曹甜甜: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人的发展的现实意义 (三)发展和弘扬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环境 文化与交往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文化发展的状况和水平制约着人们的交往活动,人们的任何交往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发生的。
另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开展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交往手段的信息化以及交往的全球化,不仅使世界文化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进一步缩小,而且为全球不同形态、模式的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当今国际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无论是从文化的现实发展还是从它的最终目标看,都必须面向世界,应当广开渠道,加强传播,大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潮随着经济、政治全球化的发展而涌进社会主义文化领域,西方文化与国内一些非主流文化的侵入我国的主流思想文化阵地,警示着我们发展多元文化模式,应当摈弃传统的“体用”之争,积极地引进“拿来”,批判地为我所用,在继承中创新,以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