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完整word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一)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ຫໍສະໝຸດ 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认识指导下,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简答题附答案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现代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试述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性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贯穿了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一)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作用。

2.量变质变规律: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3.否定之否定规律(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三、否定是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客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4.试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性。

(1)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

价值,是指人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点的实践目标。

(2)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②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③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④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⑤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了论述,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而且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存在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并说明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列宁在经典的论述中也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所体现:“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这就阐释了世界的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处于时间和空间中根据规律运动和发展的。

对唯物主义一元论进行保护,也形成了现代科学形态的唯物主义物质观。

同唯心主义相对立,也在历史观上和旧唯物主义存在差别。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现代意义前言:西方哲学史上物质观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朴素物质观、机械物质观等阶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出现,是对物质观发展的一种革新。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展现出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其中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内涵,也在现代产生十分重要的意义。

物质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展现出了一个重要范畴,这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起点。

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内容入手,我们都看到了物质观的重要性,对物质观进行合理的把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度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章则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内涵概述在人类历史早期的时候,精神还没有得到开发和完善。

思想、知识和文化等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上。

在物质的认识上往往是局限在物质方面。

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获得发展和物质概念出现之后,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清晰。

人们在实践之中认识到了精神的本原不是自身,而是源于物质。

物质决定着精神。

人们对实际生活的表面和扭曲理解之中,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精神和思想是物质本原。

在长时间发展下,精神和物质的较量难以分清,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也在平行发展着。

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实践客观实在性进行了揭示,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成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也是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关系问题的解决,通过社会历史现象对唯物主义进行诠释。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它强调物质是唯一真实的,是存在的本质,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没有物质就没有精神。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具体而言,这个原理包含以下内容:1.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2.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要素,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3.物质具有客观性、客观规律性和客观限制性,客观规律性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唯一规律;4.精神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特殊形式;5.精神世界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和抽象,是随着物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以下现代意义:1. 为科学提供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这为科学提供了基础和范式,科学家们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常常依据这个原则进行思考和实验。

2. 促进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强调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客观限制性。

这为科学家们探索自然规律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科学家们强调验证数据的客观性,要求实验必须能够重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实质内容之一。

3. 为现代社会提供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强调物质是唯一真实的,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社会进步需要以科技进步为前提。

因此,现代社会极其重视科技创新。

4. 拓展哲学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这为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哲学思想的拓展,使得哲学思想领域不断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现代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哲学的角度阐述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范式,为现代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思考题参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版思考题参考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范畴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义: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论述: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的胜利.1.2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思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人工智能,它的“意识”就基于他所处的躯壳以及其中的代码,这决定了它的“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是意识的能动作用.人工智能的“意识”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便有可能突破人类的限制而产生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3要想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 4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推向前进.1.4依据思维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关系,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辨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就是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特别是不断增强辨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1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辨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联系和发展中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当中.2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实践水平.3战略思维能力;要求我们不断开阔视野,培养博大胸襟,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学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通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原则上坚定立场不动摇,在整体性方向性抉择面前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4底线思维能力;一方面,严守原则,不仅要画清底线,更要坚守底线,不能踩红线、越底线,踩雷区,比如说不能突破主权的底线,法律的底线等,总之要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受警惕,明底线,知敬畏,主动在思想上画出红线,在行为上明确界限,真正敬法畏纪,遵守规矩.另一方面,要以积极的态度研判风险,防患未然,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坚定信心,以实际行动化解风险,变挑战为机遇,追求最佳结果,另外,坚持底线思维要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要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见微知着,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5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在不断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贯彻包括创新发展理念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就一定能够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2.1结合毛泽东的实践论,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论的主题是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我们应该将实践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2.2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1真理是绝对的,是针对它的客观性而言.真理有客观的特性,它的追求完全符合事实,这就是真理绝对的一面.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难以确保自己的认识完全符合客观事实,由此会产生真理的相对性.3对有限数量的人在有限的时空里,认识的真理是有一定相对性的,但是放到无限的时空有无限智慧的凝结,又可以使人类不断接近绝对的真理.4认识到真理有绝对性,是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因为我们需要真理,正是源自它的客观性造成的绝对性.认识到真理的相对性,说明我们还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因为我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不断补充新的认识来加强它,更重要的是要符合新时代的呼唤.2.3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1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的真理.价值,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和要求为内容的特点的实践目标.2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①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②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③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④真理必然具有价值;⑤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启示: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决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3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1科学技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2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3.4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5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4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4.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1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资本主义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代名词.利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以积累资本.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在世界范围开辟殖民地,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浩劫.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深化资本的国际大循环,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巧妙地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通过它们制定的国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所谓新自由主义为旗号的经济全球化战略,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攫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2从资本主义种种发展过程来看,可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随着资本主义的无限扩大,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主要通过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抢夺货币财富.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资本家和贵族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的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共有地,用剥夺的方法,用残暴的恐怖的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从15世纪起,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武力征服海外殖民地,屠杀当地居民,抢掠金银珠宝,大批贩卖黑人,实行关税保护制度,进行商业战争,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人的剥削,积累巨额资产.资本的额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所以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商品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包括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即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即劳动二重性从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其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着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和商品二因素的矛盾.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不能直接进行量的比较的,只有将具体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也就是从具体劳动中抽象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 然而,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个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也就不被社会所承认,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被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4.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4.4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同生产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体现在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中.这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社会生产处于无计划的混乱状态下.各生产厂家为了促销,发明出“分期付款”的销售办法,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造成经济上出现“虚假繁荣”,而广大人民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低,从而使“产销矛盾”异常尖锐.这个事件说明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假如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运用计划和市场共同调节的作用,就可以避免此类事情发生.4.5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民主是囿于"钱主"的民主,迷于"游戏"的民主,止于"选举"的民主.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为什么首先,资本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础上的,受资本的多少和财产的多寡所支配.其次,国家权利掌握在少数资产阶级手中,他们通过某种途径干预政治,其资本主义民主就成为了资产阶级富人的政治游戏.最后,因为政治受到这些富人所干预,政治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自然大量地被资产阶级富人们所掌握,而民主只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对于穷人只能是明面上的一个普通词语.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5.1垄断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随着科学发展技术进步,高效率的设备涌现出来,为大生产提出了可能,同时也要求企业规模较大.另一方面,自由竞争使得企业合并增多,使得资本越来越多的集中于有限的几个企业.所以说,当生产跟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时侯,垄断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原因:一、任何垄断企业都是局部范围内的或者说某一行业的垄断很难垄断世界范围内生产销售.二、技术革命使得一个垄断企业难于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的地位.三、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不可能使得一个企业在长时间内保持垄断地位.也就是说,垄断使竞争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的深度上展开.5.2为什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有别于私人垄断资本,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其直接掌握的国有垄断资本和国家经济机构,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活动,调节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履行国家组织经济的职能.所以,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是一种新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5.3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宝典]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最佳答案:(1)从总体上把握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

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

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

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

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

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

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马原思考题2016

马原思考题2016
第一章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物质观:
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一方面由于受人们实践水平的限制,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广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另一方面由于条件限制,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这是真理在深度上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4真理是客观的,客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它包括三部分: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来维持劳动者的劳动力再生产;
2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以保证有连续不断的劳动力供应,使资本主义生产得以延续下去;
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保证劳动者能更好适应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
劳动力的价值的特点:劳动力的所有者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所谓历史因素,指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高低不同,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也不一样,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劳动力价值的高低。所谓道德因素,指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各自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道德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引起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所需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从而最终影响到劳动力的价值。
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必须要以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原则为依据‎,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才能‎实现中国梦‎。

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原简答题归纳

马原简答题归纳-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马克思主义书后问题答案总编(内容加粗的是前面的补充内容,问题加粗的是重点题目)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b)其现代意思主要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之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发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联系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理论上和实际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别与一般,特殊于普遍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的意义坚持了物质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完整版)最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完整版)最新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哲学对“物质”的解释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个解释可以说是挽救了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提出物质的这一定义之前,唯物主义哲学家总是寻求一个世间万物的根源,曾经被认为是“万物之源”的有分子、原子、原子核等具体的东西。

但是每当唯物者提出这些东西时,唯心主义就继续追问:“这些万物之源又是怎么来的?”这时唯物者都陷入被动局面。

包括牛顿在解释地球转动的最初动力时无法找到具体东西便解释为“上帝之手”的推动,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马克思的解释并没有把万物之源定为某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以“客观实在”作为说明,也就是说,一切物质都是本来就存在的,没有“从哪来”,也没有“到哪去”。

换句看上去不太讲道理的话就是说:“它的存在不需要任何理由,它本来就有,就在那,没有理由。

”这种说法使唯心主义无法反驳,使唯物主义确立了其地位,也让唯物主义深入人心。

物质观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在古代,由于生产水平低下,科学极不发达,一些朴素唯物主义者凭直观,把物质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实物。

例如古希腊米利都学派提出水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样,水就是他们所理解的物质。

后来有些哲学家把火、气、土、风等具体实物当作物质。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实际上就是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实物当作物质。

近代唯物主义在生产和科学发展了的条件下,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之砖”,认为整个宇宙大厦就是由原子堆砌而成的。

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

这样,他们就把原子等同于物质。

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物质不是哪一种或哪几种实物,那怕是最微小的实物原子。

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从内容上讲,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如: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以及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 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这一观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确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 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 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 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发展 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5、不仅自然界是 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 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 元论划清了界 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 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 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 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 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 界,以取得社会主义 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教材 P26-27、P29)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 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2、物质是世界唯 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

复习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现代意义?

复习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现代意义?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发现永恒,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十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所以说..........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普遍存在 ;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8页自己总结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以上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章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所以说、、、、、、、2、如何看待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和发展为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3、试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因及其意义答:真理的绝对性既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既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第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4、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P83-855、试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历史意义..答: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形成认识辩证运动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就算完成了..所以…….6、试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P68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第三章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答: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关系;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经济体制就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心体制改革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新体制代替旧体制并解放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3、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p1104.如何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P1095.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前进行与曲折性p1116.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式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第四章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这句话是马克思评价资本原始积累的..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使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所以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只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反过来;如果私人劳动生产的商品为社会所接受;则这种私人劳动就会被承认并转化为社会劳动;它作为具体劳动的有用性质就会为社会所承认;因而可以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了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3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除了用劳动时间的方法以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的劳动..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4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劳动力是特殊的商品;它的价值和实用价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价值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她的工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的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商品..所以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5为什么说资本循环三个循环形式的统一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阶段;依次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三是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马原问答题

马原问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现代意义: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随着一系列以研究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兴学科和一系列以研究不同的过程和领域之间的关系的横断学科的建立,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已作为一种坚定的信念和一幅清晰的画面被现代自然科学物质形态、物质结构、物层次理论所证实,被人的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理论所证实,从而进一步证实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实践的?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5.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大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

大学本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重点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⑵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⑵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原课后题答案

马原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其基本哲学观点之一,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基础性。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独立于人们意识的客观实在。

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与物质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决定的。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着重分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包括技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生产关系则涉及到所有权、分配关系和社会制度。

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就会出现矛盾和社会紊乱。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强调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总和,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化、宗教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并且在一定阶段会引发社会革命和制度变革的需求。

4.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对于当代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在当今世界,深刻认识和理解物质决定意识,关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对于分析社会问题和制定科学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推动经济发展、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性方面,准确把握物质发展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强调物质的决定性和基础性,认为物质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对于当代来说,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有助于认识现实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困境,推动社会变革和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
辩证唯物主义之所以能够正确地解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关键在于它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的,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受动方面去理解世界,不理解实践对物质的作用,结果导致其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以及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物质本原的理解,不仅从客体方面去理解,而且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处去理解,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一种客观实在。这种理解进一步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这一种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它指出“物质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明确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和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次,它指出物质“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第三,它指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突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阐明了哲学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形态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直观性,以及近代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2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现代唯物论的物质范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第一,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的具体物质形态一方面千差万别,纷繁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另一方面又有共同本质、共同特性,就是它们都是在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无论它们的具体结构如何,形态怎样,一切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不管物质的形态、属性、结构多么特殊、复杂和多变,它们都永远保持着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根本属性。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有限中掌握无限,这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列宁对物质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区别只是未知与已知,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实践与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
回答人的补充 2010-11-28 22:11 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基本任务。而要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首先就要探讨世界的本质,探讨自然、社会、人类是在什么基础上统一起来的,这是哲学世界观的基础。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物质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依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是正确解决哲学基本问题、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
第二,物质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具有可知性。物质是人的感觉可以反映的对象,而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永远不可认识的事物。因此,要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可知性,只有这样,才能与旧唯物主义的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物质范畴具有深刻的辩证性,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它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大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不管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共同本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不变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是构成彻底的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即具有彻底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看到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又以实践为基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建立起统一地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理论。这对于唯物主义以至整个哲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对世界本原和统一基础的最高抽象。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也就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区别开来。唯物主义本身对“物质”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原则彻底贯穿到“物质”问题的解决上,创立了现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仅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同时也与旧唯物主义有着原则的区别。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到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把握,经历了一个从素朴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哲学,虽然在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它终究未对世界的物质性、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