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否定已经是的自己”——论梁潮诗歌的荒诞与虚无

合集下载

借历史的“壳”调侃现实——评冯世强《误读与背离的往事》

借历史的“壳”调侃现实——评冯世强《误读与背离的往事》
借 拉 历 史 略 力炙 的
史已不再是老学究 们“ 高身 价” 抬 的资 本 , 是 人人 可 以 而 颠覆 , 可以恶搞 , 当 然 这 一 切 都 要 好 看 , 史 越来 越 像 历 是一面任人涂鸦 的 墙——恶趣 味虽 然 c== === =:d 是 “ ” 但 基本 恶 的, 潘 是一 种 玩 笑 性 质 , 害 启 没有太多恶 意的行 只 雯 为 。它就像一个 调 皮捣 蛋 的孩 子 , 常 常 让人 哭 笑 不 得 , 继 而 又 能 引 人 深 思 。很多人认为 恶 趣味是后现 代意识 的产 物 , 实 恶趣 其 味古 已有 之 , 只需 用现代 的方 法来进 行 解 构 , 会 为 我 就 们 带 来 另 一 种 历 史, 冯世强的《 读 误 与 背离 的往 事》 就 是 这 样 的一 本 书 。 本 书由《 陈桥》 和《 花蕊夫人》 个 两 小说 构 成 , 事 分 故 别依托于发生在北宋初 年的陈桥兵变 和后 蜀国主宠妃 花蕊夫人的真实历史事 件为背景 。作者将历史 素材 和 现实生活巧妙地焊接起来 , 幽默中透着庄重 , 嘲讽 中彰 显着智慧 , 通过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汪洋恣肆 的手 笔 中潜藏着的幽默戏谑的智慧语言 和对 现实肆意调侃 的 生活态度 , 在故事 的细节上展开了大胆惊人的构想 , 荒 诞的细节中隐藏着不可命 名和整 合的丰 富性 , 并对 历 史折射出来的现实问题 的反思能 力所达 到的深 度 , 令 人惊叹 , 使得呈现在 大家面前 的“ 历史 事件 ” 了不 一 有

调 侃 琐 实
样的味道, 并与书名遥相呼应——既误读了历史, 也背
离 了往事 。 主人公虽然都是历史人 物 , 是冯 世强并 不是 为 但 了解读历史 , 也不遵循什么历史的客观性 , 历史 的人 物 和背景只是他借用来 表达 自己一 些想法韵 “ 而 已。 壳” 于是 , 我们 阅读这样 的文字 , 感受到 的不再是故 事的真 伪, 而是 心头血 脉的依归 。 “ 横向对 比” 该说 是《 应 陈桥》 的主要特点 。作者把

略论梁宗岱的诗歌批评

略论梁宗岱的诗歌批评

略论梁宗岱的诗歌批评梁宗岱以诗人气质和诗人身份参与批评,形成诗化的批评文体。

他引进西方象征主义的同时融会中国古典诗学,形成了自己的批评观点。

他针对新诗发展流弊,以“纯诗”为中心,为新诗朝着“现代化纯正方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实际意义的思路。

一、以诗人的气质参与批评,理论与诗情、批评与感悟、说理与直观之间相互沟通,自觉的批评立场形成诗化的批评文体。

“对于生活我只有一个理想:修持一个真诚高贵的人格。

”在他的人格秉性中既富有诗心又具有侠义心肠,有“中国的拜伦”美称。

无论是行医制药悬壶济世、好抱打不平,还是没有任何个人意气的与周围众多朋友的学术争论,都让人看到他的真诚。

他说“我的对象是创作,是文艺品,为要印证我对于创作和文艺品的理解而间或论及理论。

”这说明梁宗岱的诗论是建立在他自己的诗歌创作的基础上的。

他的诗人气质和诗人身份使他的诗论不再是术语概念的堆积,除了有极强的理论性、分析性外,梁宗岱在理论与批评、分析与体验、科学与诗意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中做出了某种包容的选择。

他好用比喻,而且往往比喻奇特,起到很好的表达和说理效果,写得汪洋恣肆、诗情画意,又逻辑严密。

评说瓦雷里时说“现在,每句诗,每个字,都有洋溢着无限的深意,像满载甘液的葡萄般盈盈欲裂了”,“像群蜂把远方的音信带给芳馥的午昼一般,思想在他的心灵深处嗡嗡飞鸣,要求永久的不配的衣裳。

”“当象征主义……忽然在保罗梵乐希身上发了一枝迟暮的奇葩:它的颜色是妩媚的,它的姿态是招展的,它的温馨却是低微而清澈的钟声,带来深沉永久的意义。

”他很重视批评语言的锤炼和修饰,同时也强调对作品的直觉审美阐释会恢复作品与读者间的血肉关联,认为作品应该“像一张完美无瑕的琴,它得要在善读者的弹奏下……使读者觉得这音响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最隐秘的心声。

”确实,梁宗岱的这种诗论文体既兼抒情之长,又兼说理之长,在中国现代诗论中是独特的,兼有诗人的感兴、抒情和学者的谨严、批判之长。

如他自己所言,是“一股精诚,一团温热,一片纯辉”。

为“自我”找寻镜像——评卜寸丹长篇散文诗《镜像中的我》

为“自我”找寻镜像——评卜寸丹长篇散文诗《镜像中的我》

扫码悦听◎崔国发为“自我”找寻镜像———评卜寸丹长篇散文诗《镜像中的我》卜寸丹是写长篇散文诗并深具诗性哲思的高手。

她的脍炙人口的名篇《物事》《象形》和我在此评论的《镜像中的我》,都触及哲学的永恒命题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她的散文诗写作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辨和丰盈而生气勃勃的“自由想象”,往往从灵魂的镜面里洞见人性的烛光,在诗与思的合一中向我们揭示了知性的绵延是如何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发生紧密联系的。

她那沉潜与浸透着哲学的诗,激扬着人的自我意识,体现出时空的转变与心灵的跃动,所写的散文诗凝练、深刻、隽永而蕴藉,当属散文诗中的精美绝句,又常常让我想起法国诗人勒内·夏尔的“诗片断”,笔力通达而事断意贯,貌似松散却珠联璧合,“迸发出强大的语言密度,跃动着震撼人心的美。

每一份诗意背后,都包含着对生活的重重一击”,寸丹的散文诗,不拘文体惯性的规约,意象灵活跳脱,于静穆、内敛的感性中融入智性的色调,以及诗人对人生、生命与存在的灵魂追问与形而上思考,这种直面时间、空间、人性、物性、自我、他者的认同、观照与探求,厚重而饱满,简净而深幽,将我们引向思想、感情、诗意的纵深,同时为诗的书写注入了真实、恺切的思想质感与艺术美感,开辟了当代散文诗的艺术新路。

卜寸丹的散文诗《镜像中的我》,让我读出了生命中的诗意。

她在诗与哲学之间建立起“镜像自我”与“他者镜像中的新我”的理性之思与角色认知逻辑。

诗人在作品的“引子”中写道:“很多东西都在沉睡,等着你来唤醒”,她希望唤醒的是“我”的灵魂与人的主体意识,字里行间凝聚着对“我”存在意义的认知,以及“我”与世界相遇时注入理想与道德的神髓。

文学是人之学,也是“我”之诗,是灵之智,也是“我”之思,一言以蔽之,是关于“我是谁”的诗的智慧之学。

随着诗人对镜像中的本我、自我、超我、道我、真我、小我、大我、无我等哲学命题的深研细究,她的思维和心智也一次次地得到了激发与唤醒。

诚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因为诗者从沉睡到清醒,从身体的我、经验的我到道德的我、价值的我,她的诗与思才达到了高度融合的新境界,并在其生动的文本中实现了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合一。

诗是哲学之目的和意义——咀嚼梁潮诗歌的生命况味

诗是哲学之目的和意义——咀嚼梁潮诗歌的生命况味

一般人的印象与想象,文论者的理念,都以为孤独、沉痛和悲愤出诗人。

在繁冗与迷茫的生活中,诗歌思考和探索生命的意义,为了人在世界的有限生涯诗意犹存,努力拓展一片精神空间。

这当然也是诗人梁潮的追求,不过,他并不陷入苦吟而不能自拔,往来于命运途中的人和事,对情思的感受与体验,皆是触发想象与诗性冲动的因缘,他抒发如生命一般应然而自由的哲思。

正如诺瓦利斯说的“如果说,哲学通过自己的立法使理念的效能广被世界,那么同样,诗是开启哲学的钥匙,是哲学的目的和意义,因为诗建立起一个美的人世——世界的家庭——普遍的美的家园”。

诗是生活的哲学存照,为给人类的生存提供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诗人心甘情愿,过苦难磨砺的精神生活,做人生终极意义的艰辛求索,在“不疯魔不成活”的心理情境下,苦思冥想。

海子是这样,西川是这样,张枣也是这样,而梁潮却偏偏要换成另一种心理生活状态,他的做法是像做事情、过日子一样写诗,在咀嚼自身生命况味的过程中,表现自己诗性哲思的目的与意义。

一、“缘”起枝节:生命因果的抒写与风光邂逅物我相忘是缘,生命接续是缘,心有灵犀肝胆相照更是缘,往来命运途中的人事,无不由“缘”而来。

梁潮在这缘来缘去的人生路上行走,品味着注定他的因缘,抒写对生命之“缘”的感触与思索。

比如《缘起》一诗:去繁密的丛林同步走在回来的路上酒吧里沏茉莉茶干枯的桂花小嫩叶差一点掉在蜘蛛后脑勺疏影斑斓与阳光飞舞漫天的神经末梢风烟或雨丝飘落摇椅这是一首把握缘分的哲理诗。

“干枯的桂花小嫩叶/差一点掉在蜘蛛后脑勺”,“漫天的神经末梢/风烟或雨丝/飘落摇椅”这几句诗,暗指人在各自生命路途的偶然,彼此相遇,与一个人擦肩而过,或许却是与另一人相遇的开始。

诗作者因枝节而起,开始对邂逅之“缘”的关注。

“差一点”是生命失之交臂的错过,“风烟或雨丝”的神经末梢,“飘落摇椅”,是生命的相遇与缘分的初始,缘来缘去都是偶然发生的,因而更显得微妙。

若从诗艺的视角来看这首诗,其内在充满张力,干枯的嫩叶有着情感的焦灼与纠结,“干枯”、“嫩”这样两个体现两极的词,同时出现在一行诗句中,撑开了哲思的诗性维度,网状的“神经末梢”敏感而纤细,与蜘蛛的小“脑勺”相呼应,禁不住碰触,实现了想象力的伸展与延宕。

【诗词人物】段晓松

【诗词人物】段晓松

【诗词人物】段晓松【诗人简介】嘘堂,俗名段晓松,安徽合肥人。

男,1970年生。

历任广东开元镇国禅寺监院,岭东佛学院教务长、院刊《人海灯》主编、客座教授,《佛学文化》编辑,中国宗教学会执行秘书、会刊《大道》编辑部主任,及佛教报刊《明月》主编,《东北佛教》副主编。

编撰出版学术专著《太虚大师佛学精品》(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永嘉证道歌·信心铭》(台湾佛光山出版社,1997)。

现从业报媒。

习诗三十余年。

早岁主攻现代白话诗,作品散见《诗歌报月刊》《作品》《声音》《中国诗选》《空白练习曲·<今天>十年诗选》等海内外诗歌书刊。

2001年始以网络为平台,戮力现代文言诗写作,倡导“文言实验”、主持“故乡·诗公社”、“今天·文言旧邦”等论坛,创办文言诗网刊《一瓢集》、《己丑》。

作品入选《春冰集·网络诗词十五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网络诗词年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008年作为主题演讲人参加“中华(青年)诗人峰会”,并荣获优秀青年诗人奖。

【返驰集·噓堂甲午年自选诗】微音琴室饮茶口占望中停白水,晚径掩青金。

欲与幽人会,从夸老鹤临。

荷枯收秘色,雨定出微音。

指上声何在,兰花一寸心。

黄海仙都夫子农舍笔会口占帝力嗟何有,云根纪野湫。

丹成龙驾隐,地老露华浮。

水绕青芝盖,山屏翠玉轴。

扪松何所待,望气向迷楼。

虎丘三首一扫翠门前梦已荒,停阶坐槛自郎当。

黄衫老子如蝉蜕,且按吴歌掩暮光。

二石棱曾,说法毕。

池陆离,剑火淬。

一碣朱字何人记,萍洲塔隙无生会。

三一塔示焚余,花飞石匮虚。

空桑演鸟迹,法宴匿羊车。

世殛人如俑,怀悲发佈涂。

何能增供养,秘定演新疏。

重光兄私宅花园小坐光影吾不解,草木性亦殊。

花间候暮至,与谁问灌锄。

见儒释道三家“巅峰对话”新闻一党兼三教,倚门争卖笑。

王师傍帝师,指鹿麾其纛。

端午补祭并寄八胡白小莫大诸兄遭逢唯说玉田荒,画壁虚传夜有光。

自然、历史和生命的诗化表达r——评独秀作家群诗人梁潮的诗作

自然、历史和生命的诗化表达r——评独秀作家群诗人梁潮的诗作

自然、历史和生命的诗化表达r——评独秀作家群诗人梁潮的诗作鹿义霞【摘要】生命、历史与自然,是梁潮诗歌创作的三大重要意象单元.在他笔下,生命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因缘网络,既柔弱又坚韧,既素朴又繁复,既细致又远大;"历史"与历史帷幕后的历史存在诸多错位,他用诗歌重新打捞、勘验、解码;他还用诗歌表现多元的自然,将自然美的书写、自然生态的忧思与自然人性的探索融合在一起.作为独秀作家群的学院派诗人,梁潮的诗作追求哲学深思与艺术表征的同构,感性冲动与理性冲动的调适,人生智慧与审美情趣的融通,他的诗具有饱满的思想张力和美学意蕴.【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年(卷),期】2018(033)004【总页数】6页(P23-28)【关键词】梁潮;诗歌创作,生命向度;历史维度;自然视域【作者】鹿义霞【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5梁潮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独秀作家群的一名诗人,是文学院“新诗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坚持诗歌创作。

他说自己的诗作是他灵魂和内心深处的样子。

他的灵魂深处隐藏着什么呢?有诗情画意,有思索眷念,有困惑怅惘,也有隐秘和痛苦。

他既描摹人生长途中的一场场因缘际遇,也思索历史长河里的一处处跌宕起伏,书写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之间发生的一次次碰撞。

他将蘸满生活和思想汁液的笔尖,写出历史的、现实的、思辨的与审美的各种颜色,随着思考的触角不断延展,审美意蕴也不断向下扎根。

他的诗作透过生命、历史与自然的视野,贯通多维度的思考,留下袅袅的余音和无限的回味。

一、生命向度:人生的潮汐与心海的波澜生命是一个复杂的搅拌机,搅拌着繁华与孤独,欢欣与伤悲,励志与沮丧,憧憬与怅惘,希望与绝望,存在与虚无……诗人梁潮一旦着笔生命,其笔下涌动的,既是外在景观,也是内在观照,从中可以窥见他的情感流淌、特有的个性以及面对存在的态度。

《致大海》练习(解析版)

《致大海》练习(解析版)

20 致大海【基础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絮.语(xù)屏.息(bǐng)徘徊.(huí)喑.哑(àn)B.沉郁.(yù)挣.脱(zhēng)倔.强(juè)吐.诉(tǔ)C.钏.镯(chuàn)泛滥.(làn)一摞.(luò)山脊.(jǐ)D.啜.饮(chuò)露.面(lòu)诵.经(sòng)咆哮.(xiāo)【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徊”应读“huái”,“喑”应读“yīn”;B项,“挣”应读“zhèng”,“倔”应读“jué”;D项,“哮”应读“xiào”。

故选C。

2.下列句子横线处依次应填入哪组词语()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认真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B.品位贯注揣测C.品味灌注揣摩D.品味贯注揣测【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

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

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品位:①官吏的品级。

②泛指人或事物的品质、水平。

品味:①尝试滋味、品尝。

②仔细体会、玩味。

③格调和趣味。

该空所填词语用于描述诗歌作品的水平及品质,故此处填“品位”恰当。

灌注:浇进、注入。

贯注:①(精神、精力)集中。

②(语义、语气)连贯。

③贯穿。

“灌注”有注入、浇进之意,此处理解为将感情注入诗歌之中,而集中、连贯之意则不恰当,故此处填“灌注”恰当。

揣摩:反复思考推求。

诗行间的生命体验——评梁潮诗歌的死亡思索

诗行间的生命体验——评梁潮诗歌的死亡思索

68诗行间的生命体验——评梁潮诗歌的死亡思索文/梁盼死亡哲学生来就挨宰的屌丝如同天天被剃的胡子 一根一根 不停地用每个大清早扼杀自己行尸走肉的背影渐行渐远 无声无息有一天 走到生命他乡坠入落日的地府里殊不知 大难当头 排山倒海压顶要临时上阵调用酒囊饭袋的躯体忽然拔地起像插上翅膀似的纵身飞奔 凌空冲顶 流星陨落下去梁潮老师曾经给我们讲授死亡哲学的课题,我起初只是当作一次和学分挂钩的学习,一种课堂任务式的讨论,真正理解梁潮所描述的死亡哲学是在他的诗作里面,他对于死亡的哲学思考,对于生命的深入探究,让我再一次看到他那种深切真挚的姿态。

在梁潮的诗集里,有一组专门讨论生与死的诗,而且还有两首诗的命名——《死亡哲学》、《死的意思》——直接跟死亡相关。

这两首直接讨论死亡的诗作都写于作者53岁之时,在这一个知天命的年纪里,我们看到作者对死亡投以一种冷幽默的态度,付与一丝黑色幽默的微笑。

“生来就挨宰割的屌丝/如同天天被剃的胡子/一根一根,不停地/用每个大清早扼杀自己”,“大面积的满地找牙/不得不永远放下筷子”,人的感知向来都对自己不能经验的领域感到畏惧,更何况死是一片无渊的黑暗,所以死从来都带有神秘恐怖的意味。

但在梁潮的诗中,我们看到的却是,他将死化解成为日常生活里常见的事情,这或许是历经半百的沧桑之后,对待生命最真切的态度——越是寻常,就越是抽薪似的反抗,接受就是对待不能容忍之事最严厉的态度。

接下来,我们看到诗人继续对死亡进行瓦解,“从人世间出一趟远门/那路途,最长最久最孤寂”,“行尸走肉的背影/渐行渐远,无声无息/有一天,走到生命他乡/坠入落日的地府里”,在这里,死亡和人世间的孤独相联系,在诗人看来,死亡只不过是一场踽踽独行的远去,没有任何捉摸不透的东西,所以这份踽踽独行的孤寂之中似乎也蕴含着几分淡然的人情味,诗人让文字的神游停留在人世间。

联系梁潮所讲述的死亡哲学,我忽然间读出其中的虚无主义意味。

“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哲学,虚无主义者的言论就是进行彻底否定的活动。

“口语诗”与百年“诗界革命”的“二元背反”诗学

“口语诗”与百年“诗界革命”的“二元背反”诗学
又称为“口语写作”。张桃洲说:“‘口语写作’在
1980 年代中期再次被提出时,主要是针对‘朦胧诗’
淀,是建构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诗意文化的
“造反”,是解构性的。大体上,后现代主义这个概
念可以用解构主义代替。说得具体点,后现代主义
深度模式写作而采取的一种反叛和拆解姿态。‘口语
以解构、清洗、平面化、单向性、世俗化等发散
种流派陵轹另一种派别的“文学进步论”的变异基
玉石的这段话,已经包含着对“十七年文学”时期
因。
政治抒情诗和新民歌运动的总结。紧接着,就是所
毫无疑问,当代诗人们使用的“口语诗”这个
概念,也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中的“白话
诗”概念演化来的。这种文学进步论推动的演化,
经过了从 20 世纪 20 年代迄今的各种诗歌运动、主
谭嗣同等人竭力“诗界革命”的贡献,而后来的
“流派”“主义”“革命文学”论争,已然呈现浩荡之
势。
1919 年 8 月,胡适写的 《尝试集自序》 中,仍
然将“白话韵文”称为“白话诗”。但到 1919 年 10
月,胡适便将“白话诗”的说法改为“新诗”。从写
“白话诗”的提出和创作实践,是“文学改良”
作时间来看,胡适打算在是年春天想写的 《白话诗
“今天派”(朦胧诗) 诗人们划分为“第二代”,将
动等诸多流派运动和独立诗人的探索,汉语新诗虽
常被诟病,却也已经蔚为大观。
孙玉石将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的新诗运动概
括为十二个流派:(1) 白话诗派 (或称为“胡适之
1985 年后出身于民间诗坛、欲“PASS 北岛”的诗人
们称为“第三代”。
理论新见
55
“口语诗”与百年“诗界革命”的“二元背反”诗学

《梁启超自述》是一本有关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生平事

《梁启超自述》是一本有关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生平事

《梁启超自述》是一本有关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生平事他说:"过渡时代。

必有革命。

然革命者。

当革其精神。

非革其形式。

吾党近好言诗界革命。

虽然。

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

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

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

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批判"以满纸堆积新名词"的作法。

重申"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的主张。

但亦不绝对排斥新名词。

这是诗界革命论的一个发展。

也是近代进步诗歌的一个概括和理想。

他认为"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

"他又具体指出,小说有熏。

浸。

刺。

提四种力量。

这是小说所以能"支配人道"或"移人"的原因。

小说所以成为改良社会的关键的原因。

他认为当时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

"佳人才子之思想"。

"江湖盗贼之思想"。

"妖巫狐鬼之思想"等,都是从小说来的。

所以他说:"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

必自新小说始。

"这篇论文。

对晚清小说理论的探讨。

创作的繁荣以及古典小说的研究评价。

起了积极的作用。

③文界革命。

"文界革命"与"诗界革命"同时在上述《日记》提出。

也起点于欧西文化思想的输入,这是内容的革新。

后在《新民丛报》第一号"绍介新著"栏介绍严复译英国斯密亚丹《原富》时指出。

"欧美诸国文体之变化。

常与其文明程度成比例"。

主张对"学理邃赜之书"。

应"以洗畅锐达之笔行之"。

就是改古文体为通俗文体。

《新小说》第七号"附录"栏开始连载《小说丛话》。

各国文学史之开展。

靡不循此轨道。

"他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

《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自为的存在》读书笔记篇1第三章题为《超越性》,“超越”这个词萨特从开篇就一直在提,因为它是人的存在的最重要的特性,“超越”的意思就是人永远向着他所不是的(他将要是的,他渴望是的)东西靠近,当然它的机制远没有我所说的那么简单,萨特的观点非常清新脱俗,他非常强调“否定”在其中的地位:我渴望是什么,那我首先就不是什么,而正是这个“不是”显示了我不同于“物”的本质,玻璃杯不是墨水瓶,这显然不是玻璃杯的本质,而我不是美的,这就显示了我的本质。

萨特在这一章想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人的存在与现象(自在)的存在的关系是什么。

萨特从导言开始就否定了实在论和实心论,萨特认为,所有的存在(自在与自为)都是一种原始的涌现,自为与自在的关系是自为的构成成分,自为在这种关系中不断向自在超越,那么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超越是如何实现的呢?萨特认为是通过“认识”实现的。

第三章第一部分题为《作为自为与自在之关系的认识》,“认识”是什么呢?萨特说:“除了直观的认识之外没有别的认识”,演绎和推理都不算认识,只是达到认识的路径,直观是属于自为的,它是意识面对事物在场。

“在场”是认识的基础。

“否定”是在场的原始关系,因为“在场”是以“不存在”作为本质结构的,比如“我”肯定是面对“不是我”在场的,原始的否定来自自为本身,萨特说自为是这样一种存在:对它而言,它的存在在其存在中是成问题的,因为这种存在根本上是以不存在的方式,同时又是设定为不同于它的东西的存在(即它是靠“非存在”和“非它”支撑的)。

认识就是一种存在方式,认识就是自为,“否定”使自为中“反映—反映者”的二元结构不致崩溃于虚无。

萨特进而指出,否定有两种类型:外在的否定和内在的否定。

说“杯子不是墨水瓶”就是一种外在的否定,这个否定不触及杯子,也不触及墨水瓶;说“我不美”就是一种内在的否定,它内在地表现了我的性质,解释了我的伤感。

只有内在的否定才能通过论述甲的不在场而规定乙,它属于自为,它是通过自为来到世界上的。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翻译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翻译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翻译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

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纤妍,数家烟火自为西南边。

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解:①隐沦:泛指神仙。

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反问今就是何世,实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紧顺题意,斥责进山探访隐者。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并作对照,把隐者归隐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敬仰之情。

b.颔联“唯”“始”两个副词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

从章法上看,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四面云山谁纤妍,数家烟火自为西南边”充分运用复述,一问一答,密切契合。

“人”的发生给山色平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尾联以议论作结,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

“朝市”泛指尘世。

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人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

e.全诗语言自然清爽,诗脉抑扬顿挫简洁,意境淡远悠长。

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写,整体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然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6分)参考答案:14.(5分)ad 【评分标准】选a得3分,选d得2分,共5分,选b.c.e不得分。

【解析】a.本题考查对诗歌句意和抒发技巧鉴赏能力。

“诗人将‘隐者’与‘隐沦’并作对照”观点错误。

诗人以“隐沦”指代韦九山人。

d.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内容的分析能力。

“韦九山人为了逃避世俗烦恼以及无法入世的困惑,隐逸山林,实为避祸之举”说法与“标举承平而隐的风尚”前后矛盾。

尘世之中尚为承平之世,不是秦末乱世,韦九山人隐逸山林不是避祸之举,而是天性使然。

15.(共6分后,其中请问出来情感给2分后,分析每点给1分后,意思对即可。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

(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

寻觅生命的栖居处—穿越古今群文阅读《我与地坛》和《赤壁赋》

寻觅生命的栖居处—穿越古今群文阅读《我与地坛》和《赤壁赋》

寻觅生命的栖居处—穿越古今群文阅读《我与地坛》和《赤壁赋》生命的历程总是不尽如人意,虽然有人可以“一马平川”,但多数人人却常常遭遇“壁立千仞”。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因为“有价值”,因为“毁灭”,常常令人荡气回肠而叹息不已。

但有时常常“山穷水尽疑无路”,拐角处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看我们是否懂得“行到水穷处”,有“坐看云起时”的冷静坦然之心。

在教授统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我与地坛》、《赤壁赋》两篇课文,笔者在备课中探寻到“心有灵犀”的种种相似,原来生命可以如此栖居。

遇到“技经肯綮”,未尝触碰,“以无厚入有间”,找到平衡点便“游刃有余”。

1、“同是天涯论落人”,堕入低谷中的悲凉和惶惑。

对于史铁生而言,在青春狂妄年纪时却遭遇残疾的打击,“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迷茫中在地坛中消耗时光,地坛与他而言仅仅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是被人遗忘的世界,亦如被遗忘的史铁生。

当众生忙碌于生计时,而他却被抛离正常轨道,消沉,颓废,而恰恰如此却有了生活在快节奏的人们缺乏的沉静的时空,于是有了对生死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

于苏轼而言,乌台诗案,将踌躇满志,才华横溢,正当壮年的人一下子抛入低谷,自然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苍凉,所以要发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悲凉之音。

于是有了下文对生命是须臾的感慨。

千年之遥却在所谓“宿命”的袭击下产生碰撞。

历尽沧桑的地坛在那儿等待了史铁生四百多年;残破不堪的赤壁也在迎接着受伤的苏轼。

2、“相逢何必曾相识”,阅尽繁华后的平静与释然。

地坛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帝王祭地之坛,更是为其准备的倾吐之地,无论之前是如何神圣与辉煌,而今对史铁生而言仅仅是“废弃”之地,一如他无论曾经如何年少轻狂,而今只是一个被命运抛弃的“废物”。

所以地坛可以无条件包容他,他与它如此相似如此的惺惺相惜,后面又如此的点醒“沉沦”之人,让他能够看到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却能灿烂映照地上的每一个坎坷;在他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为他引吭高歌,虽然叫喊得苍凉但不至于压抑到低空;还可以看到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虽然有“物是人非”之感,但毕竟是孩子的脚印,总是带给人生机和希望;还可以看到那些苍黑的古柏,无论自己是如何忧郁还是欣喜,它们都镇静地站在那儿,直到地老天荒,它们可以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还有一阵阵平常而熟悉的气味--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却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热烈;还有忽至的秋风,再有——场早霜,落叶虽然凋零但给人的感觉却是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微苦却熨帖的味道。

论穆旦诗歌中的“自我”意象

论穆旦诗歌中的“自我”意象

论穆旦诗歌中的“自我”意象蒋裕银;杨东【摘要】穆旦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诗中充满着对自我和社会的拷问。

人的内心困境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望是他诗歌的主体。

他那“丰富而又丰富的痛苦”是九叶诗人共同的人生体验和时代感知。

穆旦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凝炼出一个现代的“自我”意象。

文章将通过穆旦诗歌中最富代表性的“自我”意象进行综合性解读,通过结合穆旦的人生经历,分析“自我”意象的形成及内涵,以此更好理解穆旦诗歌中的真正意义,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

【期刊名称】《南方论刊》【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3页(P78-79,87)【关键词】穆旦;诗歌;自我【作者】蒋裕银;杨东【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530222【正文语种】中文穆旦是现代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一位诗人。

他的创作显示了20世纪中国新诗走向现代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历程。

他同时也是“九叶诗派”的代表,历史证明,他们“已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于西方现代的融合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1]。

自1945年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出版后,穆旦便如“宝石出土,便放出耀眼光辉,当时就受到不少读者的赞美”[2]。

“自我”意象是穆旦诗歌的主体。

在穆旦的诗歌中,“我”向来是“不完整、不稳定、甚至带有争论性的”。

正如梁秉钧所说:“他不要塑造表面的英雄形象,而是要无所顾忌地探究人性中复杂的,甚至是混乱、不贯彻或非理性的部分。

”[3]对穆旦诗歌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自我”进行解读,从而得出“自我”意象形成的原因、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穆旦第一部诗集《探险队》中的《园》是诗人告别过去的开始,“当我踏出这荒芜的门径/关在里面的是过去的日子,/青草样的忧郁,红花样的青春。

”由此看出诗人走出过去的心灵,开始了对于“自我”的追求。

他试图说出自己的内在空间——品梁潮的诗集

他试图说出自己的内在空间——品梁潮的诗集

作者: 素灵[1]
作者机构: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541004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29-3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2期
主题词: 梁潮;独秀作家群;诗歌创作;心理生活;敏感
摘要:梁潮是广西师范大学独秀作家群的一位诗人,诗歌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在岁月的长河里,他一直不停地坚持自己的诗意活动,为了不让精神生命遭到窒息、扼杀,丰富的欲望有一个精神世界来承接,他努力使自己的心理生活对外在世界有更高程度的敏感,尽量将心灵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他通过写诗来亲证自己的存在,让存在变得愉悦,能够发现惊喜。

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

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

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回顾方觉人生就如一场讽刺的戏——浅析穆旦的《冥想》穆旦,一个苦难与忧思铸就的诗魂,一个抹去了“诗”与“生命”界限的诗人.他为了自己祖国的安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自己祖国的建设,不惜放弃物质条件优越的西方选择自己热切期盼却是极度贫乏的故国家园;为了自己未竟的事业,不惜忍辱负重承担一切来自政治上的压迫与迫害。

这位在四十年代最能体现中国新诗派反叛与异质的诗人,在自己晚年回顾自己一生,却笼罩着一层阴翳的色彩,忠诚憨厚的他觉得自己生命意义在于在诗歌上贡献点什么。

他做到了,从1976年他重新拿起笔开始,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多时间里,写出了28首探索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诗篇。

这一阶段,他延续了早年对于现代主义诗艺的追求,同时注重吸取中国古典诗歌和民间诗歌的长处,显示出了随时间而来的“诗”的智慧。

这种智慧最直接地体现在以深沉的思考为题的《冥想》上。

诗人通过冷峻的笔锋讽刺性地道出了“我的全部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的人生意义。

正如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中所说的那样:“世界本身的确毫无意义而言,但世界的虚无恰恰应该是被否定的对象。

必须使虚无的世界充满意义,这就是诗存在的意义。

”而穆旦的这首诗并未使世界充满意义,却是使之更具有现实性与戏剧性。

从人称上看,在这首诗中,作者贯穿全篇使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既保持了叙述的一致性,也给读者认识到了作者对自己一生总结的自嘲口吻。

但是夹杂其中的也出现了第二第三人称的称谓,它们如果不能说是斗争,起码也是一种不协调的状态。

一开篇,作者就用我们这一人称来引起我们的共鸣,并用第二人称的你来作为表达对每一个万物之灵的反诘与反省,虽然是陈述的语气,但是这种反诘的语气却是溢于言表的。

第一与第二人称的转换是一种内省的标志,是一种扪心自问的态度。

紧接着第二节,我们未能从文字中看出第一第二人称的存在,反而出现了第三人称它们。

在这里,其实手就已经是万物之灵的人的具体形象化,它就代表了第一节的我们本身,这也是第一人称的转折称谓,这里我们已经看到了虽然第一人称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它们的斗争状态开始显露。

诗是哲学之目的和意义r——咀嚼梁潮诗歌的生命况味

诗是哲学之目的和意义r——咀嚼梁潮诗歌的生命况味

诗是哲学之目的和意义r——咀嚼梁潮诗歌的生命况味
袁柳;崔萌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16(031)005
【摘要】梁潮是一个有专业理论功底的学者型诗人,他在人生的路途上行走,抒写对生命因缘的感触与思索,力求穿越时间的迷雾,重返百年千秋的过去情境,反思历史的逻辑困境或意义迷宫,与此同时,还探索死亡哲学这一千古谜团和人生难题,以其有思想深度和哲学意味的诗作,表现诗歌的终极目的与最后意义.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袁柳;崔萌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桂林 54100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4
【相关文献】
1.问诗哪得意悠远,源有课堂况味深——以《雨巷》为例,探讨中职学校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 [J], 武宗群
2.诗是哲学之目的和意义——咀嚼梁潮诗歌的生命况味 [J], 袁柳;崔萌;
3.具有纯艺术精神的齐梁诗歌——论齐梁诗对诗歌发展的开拓 [J], 李文
4.从二元补衬的视域看梁潮诗歌的诗性哲学 [J], 李涵颖;王卫云
5.从二元补衬的视域看梁潮诗歌的诗性哲学 [J], 李涵颖;王卫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_《家》金句5

往事依稀浑似梦,都随风雨到心头_《家》金句5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中国人的 认识论,“道”是可以被追求的,只 不过通过自然语言建模恐怕不行, 因为“名可名,非常名”,这是形式 逻辑的缺陷。
丹尼尔·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一 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 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2-2
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辛夷坞
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辛夷坞
60%
40%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
Your Title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杂诗》
02 Part Two
2-1
对于三十岁以后的人来说,十年八 年不过是指缝间的事 而对于年轻人 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十八春》
有三种简单然而无比强烈的激情左 右了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 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忍受 的怜悯。——罗素(英国数学家、 逻辑学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 主)
2-3
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 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费因曼(美国)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 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生最美是清欢》
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 带着一颗心的羁旅。——李敬 泽「适用于:热爱等」
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泰戈尔示 例:与其沉入痛苦的深渊,不如正视挫折,对 未来充满信心;与其被外部的力量推着走,不 如积极地面对坎坷,勇往直前。就像泰戈尔那 句名言所说:世界吻我以痛,要我报之以歌。
1-2
赛博朋克的本质特点是高科技、低生活。
1-3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 于性。——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Your Tit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荒诞性的主题
因缘、青史、孤独和生命等母题本该具有严肃的 意味,但是,严肃的转折便是荒诞,便是诗人梁潮对存 在不同视域的思考。在上述重大主题面前,人与存在 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人显得非常渺小,并且对它们 的存在与运转表现得无能为力,人对它们产生的作用 看上去存在着巨大的偶然性。我们换位来看,从存在 自身的角度而言,它们巨大的力量无所不在,它们自 身产生了无所不能的权力,存在发生的运转便成了必
第 33 卷第 2 期 2018 年 4 月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Vol.33 No.2 Apr.2018
“不断否定已经是的自己”
——论梁潮诗歌的荒诞与虚无
简卫杰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299)
摘 要:梁潮以诗人的眼光表现文化哲学思考,抒写因缘、情意、历史、智慧、思念、孤独与生命等主题,他诗作中的
荒诞是揭示存在和反抗无意义的形式,荒诞性的主题与形式相互交融,造就他的荒诞感和虚无观念。他诗里的虚无是
一种特有的自我否定的结构,不断引导读者去面对尚未把握的未来,朝着尚付阙如的未来的无限可能性,以此展示人
的自由,使其获得对人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梁潮;独秀作家群;荒诞性;虚无观念;存在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126(2018)02-0102-06
梁潮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独秀作家群的一名 重要诗人,从事新诗创作 40 年。他是一个用心血写 作的诗人,出版过诗集《也许流行的歌——梁潮诗抄》 《心尖杂志——梁潮诗历年编》,第三部诗集《灵魂深 处的样子——梁潮的诗歌及其评论》即将出版。他还 出 版 了《新 东 方 文 学 史》《媒 体 填 平 代 沟 共 通 意 义 空 间》《78 级大学生活记录》等多部著作。他的诗作几乎 都是近来重写或者新写的(本文中注明出处的诗作除 外)。他笔下的荒诞性主要体现在因缘、青史、孤独和 生命等母题上。他运用戏剧家似的眼光表达深邃的 哲学思考,包括对因缘、情意、历史、智慧、思念、孤独 与 生 命 等 问 题 的 审 视 ,表 露 出 他 的 荒 诞 感 和 虚 无 观 念,而且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这种荒诞感和虚无观念与 日俱增。荒诞观念是他对待时间与死亡哲学问题的手 段,是其一直无法摆脱的存在,也是其存在的依据。
然的事情。无论是偶然性,还是必然性,都深深地渗 透着荒诞的意味,只有两者的结合才是真实的、更为 复杂的表现。因此,在对待这些严肃主题的态度上, 诗人梁潮便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他的诗作生成的荒诞 性与严肃观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诗人梁潮对于前述那些母题的书写,多多少少都 蕴含着荒诞的意蕴。在“因缘母题”这一类型诗作中, 他表明了自己对事物因缘的怀疑,认为一切因果关系 都是虚妄的,比如《被卖命》体现了生存与死亡的随机 性, 《台词》表达了人生如戏的生命体验。这些偶然性 与随机性折射出人在最高真理面前的无奈与没有把 握。他的“因缘母题”诗作总体透露出幻灭感和虚无 观念。关于生命,他在《末梢》中这样写道:
在对命运的认识上,更能显示出梁潮的戏剧家特 质。比如《被卖命——如何什么怎样地》一诗:
一条被放生的鱼 跳出菜市场的水池 水莲放下手上的活儿 心疼得像抢救自己 鱼尾在地板上拼命扑腾 绝不能现在投胎去 生死存亡的关头 比慌忙还狂乱 断断续续 本诗展示了命运的随机性与荒诞性,死亡与投胎在命 运面前的无足轻重。诗人梁潮以小见大,以鱼的生命 来代表人和万物的生命,说明不同的死亡方式带来不 同的存在价值,向读者展示出一片死后的存在景象, 让人体悟到向死而生的存在状况。他在本诗中并没 有使用理想型诗歌中的抒情元素,而是在紧凑的篇幅 里以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段子说事,诗中紧张的矛盾冲 突展示了命运的强大和个体的弱小,题目“被卖命”正 好 和 诗 作 本 文 互 相 应 和 ,让 读 者 感 受 到 命 运 的 强 制 性,让身为生命个体的我们无从抵抗。诗中充斥着大 量的戏剧元素,并萦绕着让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让 我们切身体会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无法掌控自身命运 的“鱼”,而我们之中只有极少人是“水莲”。本诗的菁 华在于无秩序与秩序的结合,无秩序体现在情节的折 腾与慌忙狂乱,在内容的生死关头的突发性、命运与 意志的强烈冲突,给读者传递出紧迫感和危机感,而 秩序则显示在对命运强大与生命弱小的安排上,仿佛 一切生命轨迹都是有据可循的。然而,恰恰是无秩序 与秩序的结合,才加深了本诗的荒诞感,因为无秩序 与秩序都是对生命的抵抗。存在主义哲学家把人生 归结为在无意义的世界之中寻找自身存在意义的努 力,这正呼应了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本质上就包括:
去无边的丛林 走在后来回来的路上 靠近露台边喝茶 桂花的小叶子干了 差一点掉在 蜘蛛的神经末梢 疏影斑斓使阳光飞舞 投下柳絮的影子和脚印 漫天的云丝 还没分化风烟的 飘落摇椅① 这些表面上看似轻快的语句,体现出诗人梁潮的虚无
[收稿日期]2018-03-09 [作者简介]简卫杰(1991—),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①本文未注明具体出处的诗为梁潮近年新诗作,尚经是的自己”——论梁潮诗歌的荒诞与虚无
观念,以及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他对生命巨大的空虚感 和追问之思。诗中的“末梢”是对生命终点的隐喻,而 “无边的丛林”正是空虚给人巨大的投影。他的荒诞 观在此诗中表现得较为朴素,此诗并不试图对人指明 有效的出路,而是呈现出作为一个焦虑的个体的人。 这正显示出诗人之为诗人的真实,个体的焦虑才更容 易接近本真的现实。生命不仅仅包含生存与死亡,它 更多的显示出个体的存在方式,有操劳、烦忧、焦虑、 恐惧、喜悦等等。诗人梁潮以一种坦然的口吻叙述了 人生的悲喜,他并没有被存在的历程变得麻木,而是 以超脱的、清醒的态度来看待生死存亡,他在普遍的 存 在 当 中 ,仍 然 具 有 普 通 人 所 具 有 的 操 劳 、焦 虑 、悲 欢。诗人是一个游离于现实生活的人,既具有平常人 的一面,但又必须具有诗人的特质,只有这两者的有 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完美的诗人。梁潮正是这样践行 这个文化诗学法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