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我党为中华民族描绘的美好愿景,也是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国家建设的布局不断科学合理进步完善。
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
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1986年,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科名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
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
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
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
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用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其具体阐述该理论的发展过程、集体要求及重要意义,并且谈谈作为在校大学生,如何做到为之努力奋斗?答: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新的国家发展战略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便正式转为“五位一体”。
这无疑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又迈出了巨大的一步,表明了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五位一体”的重大发展战略对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但是“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一步步地迈向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个前进的道路上,无疑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而中国正在努力抓住这种机遇,进行着中国的发展。
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有了今天较为完善的“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能够准确的指导中国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首先提出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大文明建设,即“两个文明一起抓”。
在此基础上,1986年,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很据国家的发展国情,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整合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并确立了经济、政治、精神文明为一体的“三位一体”发展战略。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上,中国共产党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变化的国内格局,为了顺应历史发展和时代变化的要求,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位一体”战略被深化拓展为包括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战略建设新格局。
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此,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位一体”终于又有了新的内容,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发展完善为今天的“五位一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
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
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
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如何阐述的
26.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如何阐述的?党的十七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 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阐述,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一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动摇。
(2)紧紧抓住和着力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物质基础。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制度前提和政治保证。
巩固和完善社会制度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治保证,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二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
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也对今后规划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新时期一开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建设扩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
为何要提“四位一体”现在为什么要在政治、经济、文化之外,加上“社会”这一项呢?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此,我们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
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相对来说,社会和谐方面的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了,如社会阶层分化,收入分配差距特别是城乡差距、行业收入差距拉大等,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群体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尤其是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的物质利益矛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面对这样的情况,社会的和谐发展问题自然要提到比过去更为重要的位置。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时期,往往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矛盾不断增加,社会稳定问题非常突出的时期。
处于这一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有两种前途:“黄金发展时期”和“矛盾凸显时期”,我们要争取“黄金发展时期”的前景,就不能不高度重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武汉 武汉钢铁公司 贵阳 柳州
十年建设时期的 主要建设成就
黔桂铁路
改革开放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
“计划多一点还 是市场多一点,不 是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
——允许和鼓 励一部分地区、一 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逐 步实现共同富裕。
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两个文明)
“快”的代价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 存在。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集中表现 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过大,投资增 长过快、过热倾向。 直接的后果是:投资消耗大,资本 品需求大,通货膨胀压力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5日在 京召开)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 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 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双防” 将正式担纲今年调控主线。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政 治
社会 经济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文 化
三大文明建设与四位一体
富强 民主 奋斗目标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四位 一体
党 的 基 本 路 线
文明 和谐
实现方法 中心 核心内容
经济建设 四项基本原则
立国之本
基本点
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 “三步走”图 示 二○二○年预
1956年毛泽 东同志发表《论十 大关系》,论述了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总体布局。
《论十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中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四位一体”新格局
中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四位一体”新格局摘要:本文从发展战略的角度,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变化过程,新格局形成的依据和如何推动新格局向纵深方向的几方面举措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中国社会新格局发展从“两手抓”到“四位一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
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又一次理论升华。
一、中国社会总体新格局的形成理论依据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和社会系统的整体性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使人类的社会和谐理想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曾在阐述社会发展时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2.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全面现代化的社会。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使社会建设成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崭新层面,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中国社会总体新格局的形成现实依据“四位一体”的社会总体新格局是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基础上形成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长让世界瞩目。
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世界的位次连升两位,跃居第四。
五位一体是什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
五位一体是什么?“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内容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八大报告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落实这些新要求,需要全党全国人民加倍努力。
附件列表:。
“四位一体”全面推进
1.我国为发展经济采取了那些措施? 2.取得了那些成就?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紧 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深刻认识加 快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坚定不移地促进国民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 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 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之上。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深化财税 8.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8.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时慧小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理论上经历了由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初步形成到逐步明确,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渐进发展过程。在工作安排上,社会建设的具体内 容一直不同程度地体现在总体布局之中,越来越为党和国家所重视。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三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具体内容的“边缘性”和“模糊性”, 客观上要求突破总体布局原有的框架。四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社会主要矛盾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应对社会变革和发展新特征的理论创新, 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一种理论上的宏观把握和工作安排上的 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并就此作出了新的部署。 在这次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中,增加了四 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内容,将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 会建设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战略目标四位一体 及与此相应的全面改革,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总体 布局在理论上的认识和工作上的部署进行历史考察,并对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 依据予以分析。
2013最新版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经济体制改革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经济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 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江泽民建议党 的十四大把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作为经济体 制改革的目标,得 到邓小平的赞同。
为主要内容,改革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意义: ①增强企业竞争力,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②解放社会生产力,国有资产大副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
稳定和健康发展。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国有企业改革——现代企业制度 1997年10月-----2003年10月
对国有企业实行战略性改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 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采用改组.联 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 企业的步伐.”
3、最终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00000
20000
40000
60000
80000
0
国民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我国20世纪50年代-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数据变化图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19 1952 1954 1956 1958 1960 1962 1964 1966 1968 1970 1972 7 19 4 1976 1978 1980 1982 1984 1986 1988 1990 1992 1994 1996 2096 00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权威精品]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权威精品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包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创新。
[关键词]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的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鲜明的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的不断深入、自觉性的不断增强,反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问题,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实践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丰富。
社会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地提出了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周恩来在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的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在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中,邓小平结合建设实际,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资文明的同时,也要进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思想。
什么是四位一体(概念解读体会)
---------------------------------------------------------------范文最新推荐------------------------------------------------------ 什么是四位一体(概念解读体会)什么是四位一体(概念解读体会)十七大报告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专家解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贺福:这正是我们党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标志。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两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再到今天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始终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大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伴随。
代表热议: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代表:十七大报告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明确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设任务。
研究型大学要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引进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推进中国特色社1/ 4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6.25讲话学习心得体会“6·25讲话”是胡锦涛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在十七大召开之前发表的一次极重要的讲话。
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这个讲话。
第一,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
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
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第九自然段中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内容。
这就在执政党的章程中,明确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十七大对党章做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奋斗目标、具体任务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个阶层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指导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
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
“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
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四位一体是的内容
四位一体是的内容
四位一体是指四者合一的理念,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这一理念强调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在经济建设方面,强调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在政治建设方面,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社会建设方面,强调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等,保障人民权益,增进社会和谐稳定。
四位一体的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原则之一,旨在实现国家全面发展和人民全面幸福的目标。
这一理念的实施需要各个领域的协同合作和持续努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完善四位一体总体格局。
1.在政治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同时党也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二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三是坚持民主专制,它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的利益,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统一与稳定。
四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它能够确保国家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当家做主的宗旨。
五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现了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
六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它维护了国家主权统一,有助于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
七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的基本特征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通过平等竞争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挥计划和市场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制度科学的法治观念为支撑,以国家宪法为核心,以集体协商、民主监督、法制行政、司法保障为基本方式,实施依法行政、促进党的领导,调动全民参与治理,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道德监督和社会法制保障。
它以国家立法及其实施、司法判决和执行、行政管理及其审查实施、民主监督及检查反馈机制为核心,以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社会组织、人民生活等各方面构成,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有许多特色和无可比拟优势的。
其中,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四位一体”平衡发展架构,即国家立法、行政管理和司法审判三权分立,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主义法制化、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集中制。
从政治体制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科学立法、全面实施、严格执行的国家法制政体。
在立法上,国家建立了健全、完备、先进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改法律,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秩序。
在行政执法上,国家通过建立严谨的管理机制,确保行政部门依法管理和行使职权。
另外,在审判阶段,国家建立了独立中立的司法机构来实施司法独立,保护公民和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贯彻了“以德治国”的思想,通过强化社会公德意识的化育和普及,使全体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更加遵从法律和法治理念,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投身到社会秩序建设的行动中,发挥良好的社会公德模范作用,推进社会各项活动的正义性和合法性,增强全民族的道德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新时代民主法治精神融会贯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是“四位一体”,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第一,“四个服从”的原则,“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第二,民主选举的原则。
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和基本要求之一。
第三,定期报告原则。
第四,相互沟通的原则。
正确处理党内上下级组织之间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五,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3.入党为什么必须严格履行入党手续?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党员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
4.试论端正入党动机的极端重要性。
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
切实端正入党动机,是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
第一,端正入党动机,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思想基础。
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是 ()
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是()
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复兴的任务如下: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进步。
党的七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电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这一总体布局的重大战略调整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就是要通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实现祖国统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华民族的领土和主权不容分割。
没有祖国的统一,就不会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要贯彻“和平统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切实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努力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三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的潮流。
一个民族的兴盛,一个国家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我国要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加强团结,密切合作,携手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的十二大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这次大会第一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概念,从而使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善为“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始终坚持了这个发展目标。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首先,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保障。
其次,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没有政治建设,就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三方面的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
第三:文化建设,就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文化建设,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
最后,社会建设,主要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其他三个方面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其他三个方面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里,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把我国的发展目标概括为“四个建设”,是对“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提炼,进一步完整揭示了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要求。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决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文件中使用了“科学发展关”的概念。
200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
“四位一体”提出的时代背景: 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任务,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任务;相应地,四大建设的目标要求也更加明确了,由富强、民主、文明三个方面扩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正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所说:从“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在“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四个方面的建设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建议中,进一步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来表述,使四个建设的表述更加简明。
因而,可以说“四位一体”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结晶,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总目标。
2、“四位一体”的辨证关系
同时,为了实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第九自然段还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
“四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是党领导人民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构想。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为使全党同志都能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层分别详尽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涵。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位一体的”含义
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位一体”的形成及其辨证关系
1、与时俱进的“四位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完善,再实践、再认识、再完善的发展过程。
党的十六大根据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式的新变化,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政治文明”这个概念,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就使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为包括政治文明的“三位一体”目标。
需要强调的是,“四个建设”的中的经济建设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与我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相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四位一体”发展目标,就是其具体的体现。强调“四个建设”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十七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第九自然段中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奋斗目标时,增写了“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新内容。这就在执政党的章程中,明确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十七大对党章做这样的修改,有利于全面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奋斗目标、具体任务更加明确;有利于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个阶层更好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利于指导和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同时,为了实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第九自然段还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
“四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是党领导人民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构想。
“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
为使全党同志都能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层分别详尽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涵。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