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德育渗透教学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有效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其中,也可在阅读教学中、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语文课上德育因素是通过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共同完成的。
关键词:德育联系生活渗透情感共鸣蕴含德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其它学科,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
语文教材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长期以来,一直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己任。
语文课本所选入的文质兼美的文章,为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抓住语文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那么在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呢?一、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关照和对社会的爱心,她们的智商很高,情商却很低,不能也不会把自己的情感移植给他人,怎么来改变他们的这种观念呢?在古文《陈情表》一文的学习中,同学们明白了李密为什么放弃高官厚禄而在家侍奉年迈多病的祖母,是因为李密知恩图报,孝敬老人。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都认为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5·12四川汶川地震之后,我及时收集报纸,图片资料,每天都组织学生们观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灾情,当同学们看到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后,被震撼了,感动了。
有的同学哭着对我说“一定要把他们平时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捐献给灾区,灾区的人民太需要帮组了。
有的同学说,一定要珍惜今天学习和生活,毕业后当一名武警官员或一名医护人员,去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到祖国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在学校举行的捐款仪式上,我班同学纷纷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我班的捐款最多。
通过这些实际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把德育工作渗透其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语文课本中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反映我国西部建设成就,歌颂新一代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忠于职守、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赋予革命传统教育以新内涵的《桥》,有表现一个孩子实现纯真善良心愿的《梦想的力量》……方方面面无所不有,但每篇都有侧重面,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的渗透重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论文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在教学工作中,学科内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关注,同时渗透教育也不断地发挥它特有的德育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教学都可以渗透德育,但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所负担的德育任务更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
这是因为:首先,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其次,语文既不像数学、物理学科等那样,学科知识的教学、技能的培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明确的分工,也不像思想品德学科那样,学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德育过程。
作为表情达意工具的语言文字,“文”和“道”总是相互交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因此语文课既不能上成思想品德课,也不能脱离思想品德教育单纯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寓育人于学文之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探索如何渗透德育势在必行,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努力实践。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一、从思想上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青少年,其中有许多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负面信息,如电视、电影、互联网中出现的大量凶杀、暴力等镜头及言论,容易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产生模仿效应,以致引发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或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但是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仍有部分老师只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认为考试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忽视了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样往往导致许多学生考试能拿高分,可是在思想品德方面就有许多不良的倾向,如打架、偷窃等。
据了解,我校每个学期因违反校纪被学校批评教育的就有30多人。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因此必须摆正位置,克服德育教育与语文无关思想,认真探索,力求取得实效。
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如何渗透论文
浅议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如何渗透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把这些内容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中。
”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通过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抓住鲜明深刻的典型形象,向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既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又要切忌只教书不育人,处理好语文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关系,使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在对立中达到统一。
一、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习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学不光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对少年儿童的语言文字训练,使之在学习识字、听话、说话、阅读、习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道德行为的启迪,在幼小的心灵里注入先进的思想。
因此,作为启蒙者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在传授知识时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先进性、指导性,使传授知识和进行德育渗透同步进行。
如教学《示儿》时,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句,从而理解诗人陆游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道德观、生死观、荣辱观等方面的思想教育,让他们的人格逐渐完善、成熟起来,明白要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深刻道理。
同时,在准确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时,应该根据语文课的特点,抓住文章突出思想内容的关健性词句,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
二、把握文章的主题,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中渗透德育教学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只是仅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语文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及各种语文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做到寓德育于知识教学中,使二者融为一体,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德育渗透语文阅读作文教学无论对一个生命个体还是对一个民族整体而言,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战略全局的需要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努力推行的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新课程改革,对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也不断发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通知。
网络游戏使学生迷失自我,跳楼殒命;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不堪外界压力,青少年对父母亲人屠刀相向;羡慕物质浮华,崇拜丑陋低俗,是非观念、美丑意识混乱颠倒。
这一系列现象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从反面提醒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强化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那么在这项重要的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学应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这是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一、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
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二、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注意与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公民意识、爱国意识等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非常重要的内容,但决不是它的全部内容,德育教育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是对一个人行为习惯影响最大的一个时期。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摘要: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
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
只是怎样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德育标准。
不同的人才需求,影响并产生了不同的语文教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逐步接轨,需要怎样的人才的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思考。
作为启蒙主义的语文教材,又一次分担了任务。
语文新教材和新课标,加强了人文性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这让人感到:语文,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凭借;它,也是观照社会、观照时代、观照人生、观照自我的窗口。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责无旁贷努力探索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识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但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如同拼音教学一样是枯燥乏味的,几乎每堂课上都要周而复始地识字写字。
识字教学,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很重要,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在识字教学中,还要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联系生活识字本身就是一个有很多机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过程。
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避免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的过程。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阶段的课文含有许多育人的素材,有的渗透着先人的高贵品质,还有的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等。
这些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因素的课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适时、适地、适当地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等,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的,德育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特点随机进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义务教育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德育培养目标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型人才。
这说明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举足轻重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就是要吸引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文章之美,同时受到思想道德、政治情操等德育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关系犹如鱼和水的关系,两者紧密联系。
所以,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一、课前德育渗透平时,在每天的语文课开始之前,我会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小材料进行说话训练,如《我的爸爸》《难忘的一件事》……而且每次我都要点评,不仅给予一些方法指导,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再如学生讲成语小故事,我们知道成语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理。
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极好的教材。
因此,学生在讲完成语故事后,我并不是走走过场了事,而是让班里的其他学生说说该成语所讲述的道理或者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得到了思想品德的教育。
像“水滴石穿”“闻鸡起舞”等成语故事就告诉学生做事要持之以恒,就会有所成就的道理。
有时候我还会让学生对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一些小贩卖菜缺斤少两”等等,然后趁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启发学生运用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来看待问题。
二、教学中德育渗透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媒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中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都不是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深藏在每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
三、渗透在剖析词句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剖析和琢磨课文里的重点词句,以找出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道德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素质修养的重要条件。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大代表会议上阐述的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政策。
综观古今中外人们品人、赏人、用人无不是把一个人的品德放在第一位。
毋庸置疑,德育教育已成为我们教者首当其冲的工作。
从我的语文教学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这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渠道之一。
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以达到教育的目的的。
一、在课文教学中传递德育。
语文课文的教学,以识字、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情感为目的。
语文课文大都具有鲜明的思想特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
课文宣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这些观点的分析、识别、判断、取舍中,学生也会把它当作自己人生的参照,使思想高度得到提升。
这些特性使得语文课拥有了特殊的德育效应,甚至有时不是品德课所能完全达到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进行教学的同时,给学生良好品德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的身心在语文课教学活泼的氛围中得到真正完善。
如八年级(下)席慕容《长城谣》一诗,借长城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日日夜夜牵挂的情怀。
写出了长城在作者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作者把长城当作自己的根基与灵魂,有挥之不去的情结。
诗中句子“…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读起来回肠荡气,令人感慨。
教学过程中,我在学生们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向学生剖析“伟大壮丽的万里长城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象征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民族精神。
为此,我们应对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充满热爱。
”我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我们民族美好生活的欢乐和追求。
从思想上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家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精神。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下)中的《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时,通过作者对石缝间“不能再找到泥土”却顽强生存的小草;“因山风的凶狂”“因山石的贫瘠”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蒲公英;在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却为了自己占有一大片天地而不惜“扭曲”、“旋转”枝干的松柏这三个顽强生命的描写,我教育学生们学习这些生长在石缝间的不屈不挠的生命精神。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摘要语文课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课,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
学习语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不能不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加强思想教育教学方法一、在讲读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讲读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这是由语文融思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特点决定的,所以,在讲读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思想教育必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谈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是一篇思想性较强的议论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从分析语言入手,剖析语言的思想意义,从而使学生在阅读分析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
课文的第二段“:有人把语言比作一面镜子。
这面镜子不但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而且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
正确的使用语言,既要讲文明,又要讲规范。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分析复句入手,抓住“镜子”、“不但而且”、“既要又要”这些能够反映语言的重要性的词语和复句着重分析,然后结合课文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为什么要规范语言的文明和健康?使学生们认识到,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是一个人心灵美的表现,是一个人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的表现,讲究语言的文明和健康是每一个人的社会责任。
在课堂讨论时,同学们结合实际,对自我进行深刻剖析。
说明文如何加强思想教育呢?在阅读《书籍的变迁》这篇语言精练,内容丰富的文章时,首先让学生回顾我国四大发明以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然后,在阅读过程中抓住说明的时间顺序以及说明方法,并在黑板上列表,使书籍变迁史一目了然。
如果单纯学习这些知识是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的。
基于此,我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本文从时间上看,对历史的发展为什么重点写中国?通过启发,有的同学回答“说明祖国的化历史悠久,光辉灿烂。
”有的说“说明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新课标规定了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可以说都与德育分不开,都是德育。
而语文有其特点,“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此中之“道”就是指思想内容,既“德”的内容,文章的语言和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语文教学自然要重视文道关系的处理。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呢?一、注重双向研究,渗透思想教育。
处理好文道关系,需从“文”与“道”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文”的教学是语文课中语言文字的训练,离开对语言的理解,则道无所悟;“道”的教育是学生探索文中思想内容,形成正确观念的过程,学文不悟道,语文教学成为单纯的说文解字,则文无所归。
因此,二者互相联系辩证统一于语文教学过程,文道结合是重要的语文教学思想。
文道双方内在个性决定其结合的方法是渗透。
一方面,语文教学中的道既不能简单等同于文章的思想性,也绝非广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指语文教材所固有的和依据材料的指向而产生的可及的思想教育目标。
另一方面,文以载道,文以传情又通俗的语言文字体现其工具性和情感性。
所以,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外加的,也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必须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以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润物无声为特点。
二、选准渗透途径,不失语文特色。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途径多样,不离“语言文字”这一根本点,方能体现语文特色。
单纯强调思想教育,将思想教育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将语文课上成品德课,或片面重视语文知识技能训练,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都有失偏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范文(共3篇)
初中教师德育论文范文(共3篇)摘要:教学“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实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
所以语文课堂上,既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知识,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德育。
侧重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方法在初中教学中进行“传道”方法很多。
经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教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呢?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有针对性在初中阶段,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通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和《绿》,老舍先生的散文《济南的冬天》等。
2.可以通过充满爱国主义的文章和诗篇,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做》,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3.还可以通过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的文章,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好习惯。
如:《老山界》《金色的鱼钩》《草地晚餐》等。
二、利用课外阅读教学实施德育课外阅读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调动学生积极参加内容丰富而新颖、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读书活动,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性格,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
当然,课外读物五花八门,学生一定要有选择地去读,教师也一定要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给出有价值的书目供学生参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并且及时加以指导,使他们真正地热爱阅读,主动阅读。
三、名言警句的积累和理解学校工作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主”。
“德育为首”要求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任务。
本文主要探论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人文性、社会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学科。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是著名作家的经典文章,而且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有科学领域的、有自然领域的、有人文领域的、有哲学领域的等等。
不管是那个领域内的文章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崇尚科学的、有保护环境的、有表现人性美的、有感悟母爱的、有价值观判断的。
语文教学中科以借助文章中所反映的道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才能不断的提升。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德育教育中更应该摆在优先的地位。
语文学科中蕴含着生动的,丰富的爱国主义因素,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科学是美丽的》是物理学家沈致远写的,课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事例,阐发了对科学的思考。
描写了物理学之美、天文学之美数学之美,揭示了科学美的意蕴,展现了科学世界的无穷的魅力。
在学生感受到科学之美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让学生明白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是无比高尚的,也是为人类、为社会造福。
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也有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遭到极大的破坏,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气候恶化等。
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也是迫在眉睫的《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环保主义的先驱——利奥波德写的。
文章从狼的“嗥叫”写起,接着让人们客观聆听狼的嗥叫,最后以狼的“嗥叫”所隐含的内涵作结。
显示了作者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忧患意识。
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让学生树立一种环保的意识,而且要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只有保护好我们身边的环境,才能保护好我们人类的环境。
一个人要完善人生,离不开对人性美的感悟、发现和追求。
人性之美或美在境界,或美在善良,或美在爱的付出,或美在对爱的感恩。
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摘要】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二者是统一得,相辅相成的。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语文教师需通过有效的教育途径,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一、渗透的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需要,它符合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的教育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要负担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任务。
为此,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是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德育因素。
它反映了语文与思想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在语文教学内容及语文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民族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具有民族文化凝聚的特点,语文教材始终保持着特有的民族素质标志的思想道德积存。
对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材料。
如秦牧的散文《土地》,通过写历代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珍重,与背井离乡的人们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向往,写边防战士为保卫祖国土地而做出的奉献与牺牲,表达具有中华民族特质的热爱祖国土地和土地上的劳动者的情感,从而启发人们热爱、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土地的感情。
再比如《最后一次演讲》中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和民族气节,等等。
这些都是民族优良的传统思想道德的反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和研究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及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其中的人物形象及所阐述的事理,就能启发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懂得是非、美丑、善恶,并依此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渗透的方法语文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语文课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但它并不像政治课那样系统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受到正确思想的熏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塑造学生完美的性格,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师的职责尤为重要,以教材为依托,教师不进行单独的说教,结合教材,以教材为主开展德育教育。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再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吸收其内涵,。
语文教学不仅是对语文知识有基本的掌握,还应抓住里面的人文色彩陶冶情操,让知识改变学生的整个观念,积淀价值规范,提高道德。
下面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际谈一下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情境教学中进行德育意识渗透中学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是一定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如:在教学中融合诚信教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诚信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
但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日臻提高的今天,我们却很遗憾的发现,当代社会陷入诚信不足的困境。
诚信缺失不仅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也严重危及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为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担当者,我们在此方面的教育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因此,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融入诚信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作深入探讨的。
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基于文言意思的厘清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语言的品析上,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积极参与探讨并借此把自己对人物的看法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着意插入这个问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生活体验各抒己见,并最终归结到“信”、“礼”二字。
至此,我们的教学很自然的落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
诚信问题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讨论中。
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诚信意识得到了升华。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道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工作。
语文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工具,更是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品格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为媒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下面就让我们来浅谈一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和方法。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不仅是学习语言文字的地方,更是传承文化、培养人格的重要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更能够接触各种文学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具体该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首先要注重选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渗透德育的重要载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挑选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情感、道德力量。
可以通过讲解《红楼梦》中贾宝玉的世界观、妙玉的纯真情感、林黛玉的矛盾心理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性、人生、情感等问题,从而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
要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
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身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优秀的道德品质,用自己的行为和言行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向德善的方向发展。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德育素养,才能够能够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
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情感的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在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针对作品中的情感和道德问题进行引导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情绪和道德观念,让学生在情感和道德上得到提升。
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检验和评价。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需要通过评价来进行检验。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综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效果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道德修养的提高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德育渗透的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德育渗透作为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德育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以及德育渗透的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对语文教育中德育渗透的重视。
一、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既是传授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品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机会。
语文是传承文化的基础学科,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伦理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语言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为其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教师言传身教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着重要的榜样作用。
教师言传身教,言教不如身教。
教师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德育的渗透,要做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感染学生。
教师在言语中要讲究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带给学生真诚、善良和宽容的力量。
在言传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感悟诗文的情感、品学的高尚、行为的雅致,引导学生去学会文明礼仪、尊重他人、互助合作等品德修养。
2. 课堂文本的选择和设计语文教学中,课文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在德育渗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当注重选取那些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文本,着重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中的道德情操和价值取向。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文设计,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道德情感、人文情怀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使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
3.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引导。
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讲解其中的人文意义和道德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课文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精选集(共10篇)013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摘要:文章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指出当前小学语文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渗透意识淡薄、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育人内容“假、大、空”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德育意识《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
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
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
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
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德育渗透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以认知活动为载体的情感活动。
语文的这种情感和道德因素的天然结合,使语文成为了德育的一个有效载体。
“以文悟道,因道学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立足课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使文道统一落到实处,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德育渗透;以道育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
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所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教师教书的最高境界。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
一、立足课本、钻研教材,发挥语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它们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寓理于情,形成一种浓厚的情感气氛,使学
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教育与启迪。
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这些古今山川景物记,能让学生领略到中华河山的壮美,激发他们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些特征教会学生睹物思情,触景生情,因事激情,知理明情。
又如《紫藤萝瀑布》、《敬畏自然》、《生命生命》、《谈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能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要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思想以及孟子的民本思想;可以认识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的抱负。
其次,让学生钻研教材,整体感知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有所悟而有所“德”。
如在学习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在生活上讲攀比、图虚荣的现象,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类似菲利普夫妇的小市民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这样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对待金钱,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在校要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课文,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善于挖掘教材蕴含中的情感因素与心理教育因素,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点化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对其情操进行“陶冶”与“熏陶”,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现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统
一。
二、抓好语文课堂,注重诱导点拨,重在自然渗透。
加强德育渗透要重视语文课堂,教师在授课中要适时诱导点拨,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为自己的内心体验,最终转化为自身修养、道德情操的形成,实现我们的育人目的。
(一)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文章内容,体验文中情感。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学生可以感受语言的优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领会文章的主旨、神韵、风格,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如《出师表》一课,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或语气恳切、语重心长,或声音低缓,表情沉重。
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更好地了解、接受、感触、欣赏诸葛亮的忧国忧民之心。
朗诵优美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发现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学习古文《三峡》时,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
许多学生被三峡的优美景致所吸引,感受到雄奇旖旎的自然美,并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二)创设情景,营造气氛,熏陶渐染。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展示一种以景传情的情景,就可以很好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情弦,感染他们的情绪,达到情景交融,以景化情的境界。
创设情景教学,可以让学生表演展示文学艺术中的典型形象。
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内心世界。
在教《变色龙》一课时,我就运用了表演课本剧的形式。
把课文中的精彩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内容,使文章
更富感染力。
如分角色扮演《皇帝的新装》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人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不要贪慕虚荣。
其次,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法,如运用插图、挂图、幻灯、录音、录像、演示和语言描绘等方式,启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和联想,再现作者刻意追求的意境,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与熏陶。
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先后出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用轻快、优美的音乐伴奏进行配乐朗诵。
同学们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伴着联想,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于迷人的春景之中,领略了大自然的无限美好,产生了一种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美好情感。
再次,教师可通过问题设置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内化为自己的高尚品格。
如在教授《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悟透文章蕴涵的深情,我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背影’是在一个怎样的家庭背景下产生的?这样的背景与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学生置身于情境当中,细心体会朴实语言中蕴涵的深情。
又如在讲述《心声》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下几个问题:
(1)“写的是谁的心声?”
(2)“他的心声是什么?”
(3)“为什么以‘心声’为题”
(4)“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
(5)“如果你遇到了和李京京类似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当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李京京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指导学生理解记忆名言警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在初中教材中,有许多历久不衰、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格言或名句,它们涵盖了德育教育思想的许多方面。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
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
语文老师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把它抽出来重点分析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摘录成册,作好读书笔记。
每天记一句两句,日积月累,会受益终身。
三、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口语交际教学一直是被中学语文教师忽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
其实,由于口语交际课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口语交际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的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
如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口语交际课《我爱我家》,通过学生的讲述,教师除了分享他们的故事,还
应该让学生明白:在世界时上的多种爱中,至深至纯的是父爱和母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爱,永恒的爱,不求回报的爱。
家,是我们的情感栖息地。
我们在家中享受亲情和温暖,我们热爱自己的家。
又如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让世界充满爱》,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课《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团结合作的精神。
通过这些口语交际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从而有意识地完善自己。
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是“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
陶行知先生一生始终把德育放在重要地位。
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找准语文思想教育中的切入点,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使之和谐统一。
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涵,使学生的人格修养达到“真”、“善”、“美”的统一,达到以道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5期
[2]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杨成章、谷生华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刘兵《语文教学与思维》,《语文学习》[J],1995,(6)
[5]《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