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可忽视的儒家精神

合集下载

浅谈儒道文化精神

浅谈儒道文化精神

浅谈儒家文化精神古希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是古代文明的四大发祥地。

而在这四个地区出现的古典文化的昌盛期被称为“轴心时代”。

在这一时期,在这些地方,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都对人类的某些基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依据这些看法和思想,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这些文化传统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精髓。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轴心时代”观念文化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既是中国历史演进的产物,又在深层影响、制约着中国历史的变化和发展。

在先秦的诸子中,儒、道两家的视野宏阔、思考深邃、系统。

二者相较,老、庄更多专注于对形而上问题,尤其是辩证之道的精微感悟,于世事主张避冲突的“贵柔”,于人性主张人天性的“自然”,于人生主张超尘俗的“无为”,而儒家子孔子起,始终坚持“道”与“器”、“理”与“物”视为不可分的浑然一体,对形而上和形而下作有机统一的思考;或者说,更注重人性、伦理、社会、政治等十分切实具体的形而下问题中所蕴含的形而上之道;而认识把握这形而上之道的根本目的又是为有效回答和解决种种切实具体的形而下的问题。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参与构建了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意蕴,儒家思想文化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复杂内涵的不断演变发展的观念文化体系。

儒家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胸襟抱负,直面世事而追求安邦治国平天下之功,并以此对理想人生价值进行定位,进而要求人性超越自然天性而沿道德修养之途,实现人与人和谐有序的互动共存,走向“人文化”的不断完善完美,又以“人文化”的不断完善完美,推进人类社会向着终极完善完美不断发展。

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在纷纭迷乱的世相中准确捕捉人类文化构建最基础、最核心、最具本质性和永恒性的问题:人性和人的关系。

儒学以对人文的极大关怀,来建构起自己的全部学说体系,文化学的轴心和灵魂其实是“人学”。

孔子就是以自己关于“仁”的学说,使儒家文化始建之处,就占据了这样的轴心地位。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摘要】儒家人文精神对美育的影响在塑造个体的品格和修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美育,人们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情感和文化修养,培养高尚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化育之道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通过实践化育之道,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仁爱、孝顺、礼仪等美德,提升自身修养。

在现代社会,儒家人文精神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将美育与化育之道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人们的情感和思想,提升整体素质。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和探讨。

通过总结与展望,可以为实现个体和社会的美好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儒家人文精神,美育,品格,化育之道,传承,影响,塑造,实践方式,现代社会,结合方式,重要性,发展方向,总结与展望1. 引言1.1 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人文精神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倡导尊重他人、宽容包容、推崇孝道、注重教育等。

通过这些核心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弘扬,儒家人文精神在塑造中国人的品格与道德修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道德底线和价值取向。

儒家人文精神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不仅在古代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

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国道德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引领社会风气、推动社会发展、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儒家人文精神,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提升国民素质贡献力量。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中国的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庸”与茶不可分割。

中国“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文化的儒家精神一、儒家的“中和”哲学“中和”是儒家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解释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揭示了“中”与“和”的内在本质及其关系。

“中和”是儒家中庸思想的核心部分,朱熹《中庸章句》注释:“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庸,平常也。

”此中之“庸”言之平常,却难以真正落实。

但它是中国人的人生大道。

孔子甚至把中庸作为一种君子人格。

《中庸》第二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把这种作为君子修身立命的宗旨。

所谓中庸之道其实质用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理论中的质变与量变的关系来说就是“适度原则”。

稳中求进,不急不躁。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指的都是对中庸之度的把握。

可见,从“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到“发而皆中节”的“和”,此中的情与理,代表着中国精神的一种处事为人之道。

“和”字一“禾”一“口”代表一种自然规律。

据郭沫若考证,“和”之本义为乐器,系一种古乐器的形象,后引申为和声之义,和古“乐”字的演化相似。

这无疑使“和”字之义由标示具体之物变成一种具有精神意义的审美认识。

“中和”作为美学观念,它也是阴阳五行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孔子及其后儒,把“中和”思想推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儒家提出的礼序人伦,乐移风俗,也就是音和—心和—政和的逻辑。

二、中华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精神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

[1]我们在这里用的是狭义的概念。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一直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思想,强调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国家发展、道德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伦理道德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是其未来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石。

而要想取得高尚的道德伦理修养,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儒家学说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注上。

这种精神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个人道德标准。

家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教育始终被视为重要的一环。

而家庭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后来的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恰恰是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关注、倾听和尊重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女既能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又能借助父母的经验来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国家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将中国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中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的提升。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一个文明国家的提升与进步,必须以文化文明的提高为前提。

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进行,其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社会公义的努力,更是文化氛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占据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

在面对无数的思想流派和价值观的时候,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便成为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参考。

在中国未来,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必将不断地被传承和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

1998年第1期第35卷(总185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 U RN AL O F P EKIN G UN IV ERSIT Y(Huma nities and So cial Sciences) N o.11998 Gene ral No.185 V o l.35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张学智内容提要 儒家文化的精神可以概括为道德理想主义、普遍和谐、自律和内在超越几个方面。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道德理想主义以道德完美为人生最高追求,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这是贯穿整个儒学发展的基本原则。

它对工具理性发达、人文价值失落的现实文化偏向有匡正作用。

普遍和谐包括自然界本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

这对人的健康发展,人与环境的谐调,建立合理的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自律原则把人的道德选择的主动权、培养理想人格的精神动力提到突出地位,重视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张内在超越。

儒家的价值次序是立德、立功、立言,从中衍生出一系列中国文化的特点。

关键词 道德理想主义 普遍和谐 自律 内在超越 三不朽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二十年来,由于亚洲四小龙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第一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谈谈儒家的“慎独"精神

谈谈儒家的“慎独"精神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1 - 2 8
《 大学》和 《 中庸》言 “ 慎独” ,虽一本之 “ 诚 中” ,一本之 “ 遵道 ” ,然都是教人在独处的时候严
格要求 自己,谨慎地对待 自己的所思所行 ,既不做 有违道义的事情 ,也不让有违道德和人类 良心的邪
作者 简介 :张崇琛 ( 1 9 4 3 一 ) ,男 ,山东诸城人 ,兰州大学文学 院教授 ,中国屈 原学会 副会 长 ,享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形于外” 。而 这 个 “ 外 ” 即外 在 的表 现 ,既 有 在大 庭 广 众 之 下 的 人 与 人 相 处 ,又有 不 为 人 所 见 的 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色 ,此之 谓 自谦 。故君 子 必慎 其独 也 。
又云 :
小人 闲居 为 不 善 ,无 所 不 至 ;见 君 子 而 后 厌
处 ,当然后者是更重要 的,也是更难做到的。这就
然 ,擤其不善 ,而著其善。人之视 己,如见其肝肺
然 ,则何 益矣 。此谓 诚 于 中,形 于外 。故君 子 必慎
其 独也 。
是 《 大学》要反复强调 “ 慎其独”的原 因。 《 中庸》则是从 “ 性” 、“ 道” 、“ 教 ”的角度来 谈 “ 慎独” ,而 所 着 重者 又 是 “ 道” 。“ 道” ,路 也 。
引申以为人们必须遵循 的人生准则。作 为君子 ,即 使在人们看不见 、听不到的情况下也要保持戒慎 , 在隐蔽之处和细小的事情上也不可有离道的表现 , 这就要求君子必须 “ 慎其独也” 。用朱熹的话来说 便是 ,“ 遏 人欲于将 萌 ,而不使 其滋 长于 隐微 之
中 ,以至离道 之远 也 ” 。【 1 】 ( 中 庸 章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三十年来,由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先秦儒家的著名文献《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形上根据。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些道德项目,但没有对这些项目作哲学学理上的发挥。

孟子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心理经验方面论证了道德的本原地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道德作为人本有的属性,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政治纲领和立国根本,强调士君子的修身是施政的基础。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把宇宙的普遍法则“道”、“天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人性、物性是对“道”、“天”的获得,它有自然的和道德的双重含义。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人格修养的最初步骤,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和根据,以“止至善”为修养的归宿。

先秦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后世儒家普遍奉行的原则和致思方向。

两汉是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和阴阳家结合,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为范型笼罩一切方面。

儒家人生哲学的几个基本精神

儒家人生哲学的几个基本精神

儒家⼈⽣哲学的⼏个基本精神儒家的⼈⽣哲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体部分。

儒家学派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以及现代新儒学等⼏个发展阶段,许多理论见解和阐释⼏经嬗变,但其基本精神却贯穿始终,其中包含着儒家关于⼈⽣问题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和基本看法。

可以说,儒家学说的主体就是关于⼈的学说,是关于⼈⽣及其相关问题的哲学。

1,⾼尚的道德觉悟和远⼤的志向儒家⼈⽣哲学的确包含着⾮常丰富、深刻、睿智的⼈⽣哲理。

例如,关于⼈⽣理想和⼈⽣志向的问题。

孔⼦认为,⼀个⼈应该有远⼤的⽬标和理想。

他⾃称“吾⼗有五⽽志于学”,⼜说“博学⽽笃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等等。

如何确⽴⼈⽣理想以及树⽴什么样的⼈⽣志向,是孔⼦和他的弟⼦们经常讨论的问题之⼀。

在孔⼦所说的“志于学”“志于道”“依于仁”中,“仁”“道”“学”等既是⼀种理想,⼜是⼀种志向,孔⼦的弟⼦曾参说:“⼠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任,不亦重乎?死⽽后已,不亦远乎?”在孔⼦与儒家的思想中,“仁”不但是⼀种美好的社会理想和⼈⽣志向,⽽且是⼀种⾼尚的道德觉悟和⼈格境界。

梁启超说:“⼈之⼤患,莫甚⽆恒。

⼀念之明,浩然与圣贤同位,不移时⽽堕于俗流、堕于禽兽。

惟恃志以帅之,然后能贞之以常。

”⼈如果没有理想和志向,也就失去了⼈⽣⽬标,⼈⽣道路上就会缺少克服困难、正视挫折和磨难的信⼼和勇⽓。

所以,王守仁指出:“志不⽴,天下⽆可成之事。

虽百⼯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百⽆所成,皆由于志之未⽴⽿……志不⽴,如⽆舵之⾈、⽆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如果没有⼀定的理想和志向,就如同⽆舵之⾈、⽆缰之马,只能随波逐流,没有⽬标、没有⽅向,最终将⼀事⽆成。

现在想想,⾦钱所造就得的时代不知道摧毁和埋没了多少青年⼈的梦想,在现实和利益⾯前,多少曾经有梦之⼈、怀揣抱负之⼈都倒下了,这也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代悲哀了吧。

2,⾃强不息的奋⽃精神在孔⼦及儒家的⼈⽣哲学中,所倡导和表现出的是⼀种⾃强不息、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的奋⽃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各种民族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与其他文化相比具有独特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一些行为态度和价值观为核心而形成的。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方面的探讨。

一、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把道德看作一种社会认同,使道德成为一项必需的伦理理念。

其中最重要的道德是“仁爱思想”,即爱人、尊重人、关爱人。

中国文化承认人性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因此强调人性弱点的克制和优点的发扬。

其次是“谦卑态度”。

谦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地位和贡献有清醒的认识,以礼相待他人。

这种行为是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和谦逊态度。

二、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珍视人的智慧和个人品质,认为人的品质要重于个人才能。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和言语活动,都应该符合社会公正和正义。

同时,他们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备相应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观,并且透过责任观的特质才能展现自我价值。

最后,儒家精神还表显出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教育的重视,认为教育是仁爱的源泉,是品德修养的根基。

三、礼仪文化中国文化强调礼仪,依据社会等级、工作职责和年龄差别用不同的礼节规范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代表着一种尊重和文化价值的传递。

不仅如此,礼仪还承载着重大的信仰与人伦关系:只要遵循礼仪,社会就会形成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帮助的价值观。

四、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审美观念,将美视作一种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一切存在都应该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当所有的事物存在于一种和谐中时会达到美的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物质和命运都可以被改变,但为了遵循道德准则,美是一个不变的概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了道德、儒家精神、礼仪文化和审美观念等几个基本方面。

这些文化价值的传承,对中国及世界大有意义。

只有将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的原创性和创新性才能在文化上充分体现。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生的苦难。

其中,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的诗歌作品涉及到许多儒家思想的主题,如仁爱、忠诚、礼敬、民本等。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成为他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思想基础。

首先,杜甫诗歌中的仁爱思想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和对生命的尊重。

例如,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表达了他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希望为他们提供帮助的心情。

其次,杜甫诗歌中的忠诚主题是儒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国家、对君主的忠诚。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国家的热爱和对君主的忠诚。

例如,在《春望》中,他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热爱。

此外,杜甫诗歌中的礼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礼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对长辈、对君主的尊敬和对人际关系的尊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长辈和君主的尊敬,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

例如,在《三吏》中,他赞美了三位清官的品德和行为,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赞扬。

最后,杜甫诗歌中的民本主题也是儒家精神的重要体现。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品质之一,强调的是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杜甫的诗歌中,他常常表达对人民的关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例如,在《兵车行》中,他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和对社会秩序的破坏,表达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

综上所述,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体现在他的仁爱、忠诚、礼敬和民本等主题中。

这些主题贯穿于他的整个诗歌创作过程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研究这些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诗歌作品和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

儒家精神最高境界——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精神最高境界——知其不可而为之

儒家精神最⾼境界——知其不可⽽为之有许多⼈认为明知不可为⽽为之是傻⼈做法,从⽽指责儒家迂腐其实他们根本没有明⽩这句话的含义,许多儒学⼈⼠也不明⽩这句话的伟⼤意义。

⼈活在世上,不光是为了利益,有的时候,光为利益,只会损害⾃⼰的利益。

试想孔⼦要是在春秋⼤乱时期,明知儒家⾔论不会被列国采纳,那么后世很可能就见不儒家学说了,但他还是这样做了,注定了他⼀⽣坎坷,⼀⽣潦倒,但却换取了后世儒学的正统地位。

可谓是以长远利益换取了眼前利益。

只要有所存在,就有所成功。

当时不允许,那么后世呢?所以,⽣存下去就最重要的。

其实这句话,提出儒家更⾼的精神实质⼀是信仰⾼于⼀切,为了信仰可以牺牲利益,那怕是⾃⼰的⽣命。

可见,儒学把信仰放到了⼀个很⾼的⾓度。

但正是有⼀些⼈,不重视这句话,认为儒学是⽆信仰的。

这就⼤错特错了。

⼆是牺牲⾃⼰去影响别⼈,甚⾄是这个国家。

正是因为这句话,⼤⼤影响后世的中国。

想想中国历史上有多少明知不可为⽽为之的⼈物,史可法,⽂天祥,他们在当时的确⽆⼒挽救国家,但他们却⽤⾃⼰的死感动了世⼈,证明这个民族是⾎性的,是不可征服的。

这就是很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信⼤家都看过《勇敢的⼼》,那么华莱⼠⼜何尝不是明知不可为⽽为之呢。

⾃由在那个时代根本就是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但他以⾃⼰的告诉世⼈。

⼈的⾃由很重要。

他的死感动了苏格兰整个民族。

三是⾯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要去顾及命运如何。

⼼中有了这个信念,就要为了信念⾛下去,不要去问命,不要去怕困难,甚⾄⼀国家,也是如此。

孔⼦曾经说过这句话:“未知⽣,焉知死。

”你连⽣前的事也不能完全明⽩,为什么要去知道死后的事情。

其实就是这个含义。

他告诉我们,不要去问⾃⼰的命运如何,只要⼼中有信念,就⾛下去,⾃然会有意义。

俗话说的好,船到桥头⾃然直。

论到⼀个国家,只要政策符合民族利益,就⽤下去,⼀个国家也必须有⼀种信念,不能政令朝⽴⼣改。

汉朝的政策离春秋时代还算近,儒家学说⼤概还能保持⼀定的纯真性,所以终汉⼀代,国家政策连贯性保持还可以。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1)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1)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1)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蕴体现在很多
方面,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爱之道,即尊重人的尊严、关注人的福祉、
推崇道德的完美。

儒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际关系
的和谐与和睦,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走上道德的高峰。

二、修身齐家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修身和家庭教育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儒家主张人
应该注重道德修养,以修身致远,亲近父母,尊重师长,关怀家人。

同时,儒家还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善良的家
庭环境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维护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礼仪文化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礼仪文化。

这种文化不仅包含着对美好
道德理念的弘扬,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儒家强调的礼仪可以
涵盖从起床到就寝,从见面礼节到社交礼仪的方方面面,通过尊重他人,体现自己的尊贵和文化修养。

四、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把道德教育视为人们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
品德修养、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儒家认为,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
传递,同时也是人格塑造。

通过道德教育,人们可以获得自身的道德信仰、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并且摆脱对于物质的追求。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蕴体现在仁爱之道、修身齐家、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种文化呈现了一种德治之道,既在道德领域引领整个社会,也在文化领域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在不断地发展和演进,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一)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一)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一)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副本概要儒家思想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

它强调人的修养、道德、礼仪、孝道、忠诚等,是一种集个人道德、社会伦理、政治治理、国家道路等方面为一体的哲学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仁爱:人文关怀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儒家强调“仁”,认为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建立人际关系的根本。

仁爱的核心在于关心别人的需求、感受和福祉,在于关注人类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家命运共同体。

二、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倡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以此为基础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儒家不仅关注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也注重个人在家庭和国家中的角色和责任。

三、分层秩序:儒家思想强调了分层秩序的重要性,例如尊卑、上下、长幼等等。

这种分层秩序是基于“礼”的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关系中的服从,以此促进社会和谐。

四、教育:儒家思想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儒家强调勤奋、自律、持之以恒、学无止境等,鼓励个人通过学习和持续的自我提高来推动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五、现实主义:儒家思想强调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

它认为,思想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有意义。

儒家倡导实践主义,强调实际行动和实践是应对现实问题和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有效手段。

六、宽容和自省:儒家思想鼓励人们宽容和自省。

宽容意味着接纳不同的观点、信仰和文化,自省则是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修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精神内蕴集中体现了仁爱、爱国主义、分层秩序、教育、现实主义、宽容和自省等方面,这些理念不仅对个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启示。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和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主要由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所创立和传承,强调道德伦理、人际关系、教育以及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价值观念。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强调了道德伦理。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孝顺”等价值观念成为了中国社会道德的基石。

儒家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相互尊重,强调个体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植根,影响了中国人民的行为方式。

在家庭中,孝顺长辈和尊重他人是儿女的天职;在社会中,互助合作和团结互助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这种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使得中国社会具有了较高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教育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家强调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在儒家思想中,教育被视为塑造人格和培养品德的关键。

儒家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体等多方面的素质,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这种教育观念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得到广泛传承和应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和现代的教育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秩序的塑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主张君主专制和社会等级制度,强调尊重权威和遵守规则。

这种思想观念使得中国社会具有较强的秩序感和稳定性。

儒家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为民众谋福祉。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推动了很多好的政治改革,例如南宋时期的“理学复兴”和明代的“思想解放”。

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秩序和政治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提倡“君子”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使得中国人民注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完善。

儒家文化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倡顺应自然和保护环境。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中得到了体现,例如中华传统医学、太极拳等文化传统的发展。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

古代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古代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影响深远,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也对世界哲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影响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儒家哲学思想的内涵1. 仁爱自由“仁者爱人,贤者自强”,“君子以仁为本”,“内圣外王”等是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理念。

儒家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了“仁”这一高尚的品德,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关系,是人类行为的终极价值。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在儒家观念中,“仁爱”与“自由”一起构成了人的最高境界。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哲学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的,因此,要推行“仁政”,需要先推崇“修身”的个体价值观。

儒家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方面:修身是指自我约束,保持良好的品德,齐家是指维护良好的家庭关系,治国是指维护整个社会的安定,平天下是指建立一个和谐的国际关系。

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影响中国社会的长达几个世纪,被中国历代君王所取代。

3. 孔孟之道儒家哲学的传承与发展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中,孔子和孟子是儒家学派中尤为重要的人物。

孔子提出了“无心于得物”的思想,认为精神世界中的自由和解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

孟子则提出了“天性善”的思想,认为人类天生善良,需要通过爱的力量来唤醒和保持人类的本性。

二、儒家哲学思想的影响1. 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哲学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其基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哲学思想。

儒家的思想在文学、艺术、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影响了中国社会儒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中国社会得到了长期的反映,并被运用于中国的政治、教育、社会道德、职业道德等方面。

儒家的思想被运用到中国广大民众的生活实践中,在中国社会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对于世界文化与哲学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文化之一,是中国文化的”教父” ,把中国的文化哲学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重解高中语文名篇中之儒家精神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重解高中语文名篇中之儒家精神

这 篇 小 说 揭 示 人 生存 现 状 的本 质 ,指 出 人 存 在 的方 式 和 诗 篇 。 明 陈 洪 绶 《 痛 饮 读 骚 图 》 作 于 明 代 灭 亡 前 夕 ,郁 愤
“ 痛饮美 酒,熟读 《 离 价 值 ,使 人 在 所 谓 无 中 心 、无 深 度 的后 现 代 中 ,精 神 有 归 之情溢 满全纸 。近 代粱 启超 常说 :
在 自然 的大智慧 中,人 的智 慧显得如 此的贫弱 。但是和 宇
面 对 世 界 和 人 生 , 中西 哲 人 的 看 法 是 相 通 的 , “ 为 ” 可 能 宙 万 物 相 比 ,人 在 短 暂 的时 间 中 , 已经 走 得 这 么 远 ,攀 得

无 所 获 ,但 是 ,有 所 获 并 不 是 “ 为 ” 的条 件 , 人 应 该 在 这 么 高 , 凭 的 是 什 么 呢 ?凭 的 就 是 我 们 这 种 灵 魂 的 尊 严 , 精 神 的 坚 持 。人 正 是 凭 借 着 这 种 “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的
“ 但 求 耕 耘 ”的信 念 中追 求 价 值和 意义 。
《 老 人 与 海 》 在 西 方 享 有 很 高 的 地 位 甚 至 被 奉 为 精神,才一代代生存、延续和发展 。 当代 “ 圣 经 ” ,小 说 中 的 老 人 则 是 存 在 主 义 英 雄 的代 表 。 《 离 骚 》 是 许 多 文 人 在 个 人 和 国 家 陷 入 困 厄 时 爱 读 的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重解 高中语文名篇 中之儒 家精神
。童 燕
《 论 语 》 中奚 卫称 孔 子 “ 知 其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 这 了,而 且一 点补 救的方法 都没有 ”。在反 思什 么打败他 时 说 是 孔 子 一 生 艰 辛 奋 斗 史 的 总 结 。为 了 传 播 仁 道 , 十 四 说 “ 什 么 也不 是 ” “ 是 我 走 得 太 远 了 。 ” 不 推 诿 , 不 沮 年 奔 波 流 离 于 列 国 , 屡 遭 各 国 的 冷 遇 甚 至 迫 害 , 以 至 于 丧 。 我 们 相 信 下 一 次 的 搏 斗 中 , 老 人 还 会 这 样 “ 跟 它 们 斗 “累 累 如 丧 家 之 犬 ” , 可 算 是 “ 不 可 为 ” 了 。 但 是 他 于 到 死 ” , 因 为 “ 可 就 是 打 不 败 他 ” ,这 个 “ 他 ”是 “ 具 有 陈 、 蔡 之 间 , 被 围 七 日 ,至 于 面 有 “ 菜 色 ” ,依 旧 “ 弦 歌 灵 魂 尊 严 ” 的人 , 他 是 老 人 ,也 是 作 者 塑 造 的 理 想 人 格 。 不 绝 ” , 于乐 天 知 命 中 坚 忍 地 坚 持 自己 的 信 念 , 可 谓 “ 知 小 说 塑 造 人 物 的 用 意 在 于 , 通 过 不 同 性 格 、 地 位 的人 物 的 其 不 可 为 而 为 之 ” 。 至 无 望 于 乱 世 中 实 现 仁 道 , 退 而 论 不 同 命 运 ,表 达 作 者 对 世 界 、社 会 、 人 生 的 看 法 :世 界 是 道 授 业 , 笔 耕 不 辍 ,诲 人 不 倦 ,终 开儒 学 万 世 基 业 ,成 就 否 公 正 ,社 会 是 否 合 理 , 人 生是 否 有 意 义 ; 世 界 和 社 会 应 中 华 文 明 规 模 范 本 。 现 代 西 方 社 会 中 , 由于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该 是 什 么 样 的 , 人 类 应 该 怎 样 生 活 , 即作 者 的 世 界 观 、 人 的 影 响 , 理 性 和 基 督 信 仰 随 之 进 一 步 陷 落 ,世 界 在 人 眼 中 生观和价值 观 。这篇 小说 中所表 现的世 界,因为 内心 和外 成为 “ 荒 诞 ” 的 , 充 满 矛盾 悖 论 , 不 能 用 理 性 把 握 的 。存 在 环境 的困难而充满着 苦难和危 机 ,而人 要在和各种 困难 在 主 义 哲 学 就 是 面 对 这 种 世 界 对 人 生 的 思 考 。 无 论 是 海 德 争 斗 中 , 具 有 屡 败 屡 战 的 坚 毅 , 以卵 击 石 的 勇 气 , 这 种 坚 灵 魂 的 尊 严 ” 的 追 求 , 只 有 具 有 格 尔还 是 萨 特 , 都 认 为 世 界 是 残 酷 、 荒 诞 的 , 不 可 用 理 性 毅 和 勇 气 都 来 自于 对 “ 解 释 , 是 让 人 畏 、 烦 的 , 使 人 焦 虑 、 恶 心 的 。 但 是 面 对 这 样 的 人 生 ,人 依 旧要 “ 本 真 ”地 活 着 , “自 由地 选 择 ” , 直 面 这 样 的人 生 , 负责 任 地 活 着 , 活 得 有 价 值 ,有 意 义 。 “ 灵 魂 的尊 严 ” ,精 神 的 高 度 , 人 生 才 有 价 值 。在 宇 宙 万 物 中 ,人 是 渺 小 而 脆 弱 的 , “ 无 爪 牙 之 利 ,筋 骨 之 强 ” 。

儒家的精神内涵

儒家的精神内涵

儒家与道家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落实到现实社会中 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儒家与道家同样都讲无为,但儒家的无 为是经过一系列的有为努力而实现的, 无为只是儒家的理想,而儒家的努力处 在于有为。道家思想中,有为只是徒劳, 所以开始就要无为。
儒道思想其实是事物的两个向度,儒家 主人要有一种阳刚的精神生存于世,道 家主张以柔克刚。
孝、慈、悌
是一种人伦规范。人作为人, 必须在不同的家庭、家族角色 中担当起不同的责任。
仁、义、礼、智、信
这是儒家著名的五行。 仁是最高的德性范畴,仁统义、礼、智、
信。 义是“宜”,做什么事都合乎礼,经常
以礼义相称。讲究见利思义。 礼指礼仪,宋代指循天理。 智指见解、智慧。知者不惑。学而知之。 信指诚实。
《大学》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 新”。
(二)通权达变的行为艺术
儒家非常重视经与权的关系,认为 “经者,道之常也;权者,道之变 也。”经是不能变常道,但是不能 固守经,许多时候应该“反经为 权”。
孟子对权变有许多的论述。如男女 授受不亲;杨墨执一为举一废百;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之所在; 伯夷、伊尹、柳下惠做官的态度等 等。
荀子认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
汉代 ,将儒家思想用仁、义、礼、智、 信诸范畴表述。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在先秦,儒家思想只是百家中 的一家。在与其他各家思想的 论争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显 学。
秦朝统一中国时,儒学遭到了 第一次大灾难。
(二)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四)中庸的做人标准
中庸指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一看似 平常而又极高明的标准。
孔子非常强调做人的“中”,“中庸之 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 矣。”“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 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不得 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也。”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

儒道法家思想精髓一、孔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仁义" 。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

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

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

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

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大。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这是中国古代所宣传的儒家为人思想之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净无为。

分析:老子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掉落,而舌头永远鲜嫩。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精神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仁爱精神摘要:儒家的核心思想即为仁,仁爱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

仁爱是一种人道思想,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

]早期儒家的仁爱观与现代和谐社会的以人为本有着根本的区别。

但是其中的博爱精神和仁德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一、给出仁爱精神的定义解释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

仁爱不仅要爱人,也要爱生物兼爱万物,方才称得上大仁大贤之人。

对孔子所提倡的“仁爱”,学者们普遍认为就是人要有爱人之心,这当然不错。

但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是指对人要有仁爱之心,同时也指对万物要有仁爱之心,对自己也要有仁爱之心。

所以严格说来,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包括这三个层次的。

这三个层次的思想,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身与心的关系。

1、儒家仁爱说爱自然,爱万物,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思想基础为天人合一论,主张“格物致知”论来认识世界,熟悉世界,与世界达成良好的和谐关系。

朱熹明确说“《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入于圣贤之域。

”( 《朱子语类》卷15《大学二·经下》)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人得以与自然达成和解,融于自然之中,这即是古代特殊的一种科学方法。

这种思想批判了人本中心论,是当时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结果。

2、儒家仁爱的第二个层次即人与人之间的仁爱。

儒家重礼,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看重社会和谐、家庭和谐、群己和谐,而实现这部分和谐目标的最重要手段就是“礼”。

儒家对礼教的重视程度之最,体现在方方面面。

比如最为广泛流传的三纲六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都鲜明的体现了这一点。

3、儒家仁爱也提倡爱自己,这与之前作为主流价值观的佛教价值观所提倡的“业果”不同,替代了宗教精神中对于自身的贬低态度。

爱自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肉体,也是爱自己的精神。

儒家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说中,修身养性是放在首要位置的。

儒学与中国精神

儒学与中国精神

儒学与中国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之一,儒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儒学对于中国精神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

首先,儒学对于中国精神的形成与建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孝”、“仁”等核心理念,正是儒家思想的熏陶。

儒学主张的“仁爱”、“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这种思想体系可以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得以传承的重要精神财富。

其次,儒学还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儒家思想所传承的优良传统,如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尊重契约等,既培养了中国社会成员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也将个人行为纳入了社会规范之中。

这样的价值观可以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另一方面,儒学还对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现代社会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道德沦丧、人性扭曲等,而儒学所强调的教育、礼仪、家庭观念等方面,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有益的借鉴。

通过彰显思想生态中传统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与现代性,促进儒家文化的再现、重建,给现代人民提供精神支撑和道德引导。

可以说,儒学对于中国精神的塑造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

然而,在当今世界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儒学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面对新的挑战。

继承传统儒家文化的同时,尝试探索儒学在当今世界中的独特价值,对于后人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实现儒家文化的全面振兴,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元素,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儒学在中国精神中的作用,为现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在中国文化进入世界舞台的今天,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儒学的精神内核——即人本主义、和谐价值观、道德准则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普遍的适用价值。

因此,儒学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也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先行者。

总之,儒学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单纯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文化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不可忽视的儒家精神《左传》成书于我国的战国初年,此时各种学派层出不穷,他们都希望自己的思想变成未来主流的思想。

各学派的著作中都尽力鼓吹自己的学说,《左传》作为一部传世的历史巨著也一定有它的思想归属。

经过细致地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左传》中浓厚的儒家学派思想色彩。

“十一年春,腾侯,薛侯来朝,争长。

薛侯曰:…我,周之卜证。

薛,庶姓也。

我不可以侯志。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腾君,辱于寡君。

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造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君,则愿以腾君为请。

‟”(隐公十一年,腾侯,薛侯来朝)。

众所周知“礼”使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在儒家思想及日后的儒家文化中有着极强得尚礼风气。

这片引文不同于《左传》中的其他外交辞令,它是在外交礼仪场合使用的一种独特的外交辞令,本引文的主要人物是两位诸侯国君和一位鲁国的外交官,而争论的核心话题是关于外交典礼上的尊卑次序,而鲁国外交官羽父外交辞令的核心目的是为了维护周礼在外交领域的存在,鲁国作为周王朝的中亲属国,无论是出于宗族情感,还是为了维护本国的政治影响力,其都一定会去尽力维护周礼的尊严,于是在本文中才出现了羽父请薛国却位的一幕。

这种外交辞令虽然没有过多的智慧成份存在,打他却映射出《左传》外交辞令中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地位,这种儒家思想是存在于那个独特的历史时代背景下的,王朝的思想核心从商代的“重祀”巫文化古都到了以“重礼乐”为代表的理性文化时代,即所谓的“礼”,这是存在于人心之的软力量,是维护证券之间均势的一条隐线,从这一点我们也看出以后统治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的儒家思想就是当时礼乐文化的发展与延伸,而儒家思想在以后中国漫长历史舞台上所发挥的作用与当时也是大同小异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形成“一秦独强而六国皆弱”的国际局势,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政权统治者,所以作为儒家思想前身的礼乐文化还是各国之间协调利益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晋人惧其无礼于公也,请改盟。

公如晋,及晋侯盟。

晋侯飨公,赋《菁菁者莪》。

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

君贶之以大礼,何乐如之。

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

‟晋侯降,辞。

登,成拜。

公赋《嘉乐》。

”这是一个当时诸侯国之间宴会场面,双方在酒桌上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而并没有在席间展开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而是用了十个座位表达自己心意的工具。

众所周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整理编定了《诗经》,历代儒家学派都将《诗经》作为井定著作来看待,而在《左传》的外交辞令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诗词在外交场合的使用既是周王朝时代精神力越文化的体现,更使儒家文化的一种表达。

综上所述,在《左传》外交辞令中儒家思想的存在始终是不可被忽视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儒家思想是整个《左传》外交辞令的灵魂之所在,特是整个《左传》全书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

二外交辞令中的生存法则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春秋战国时的时代主题,那么我认为用生存这个词来形容是在合适不过了。

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竞争中,如何在外交活动中尽可能的保全自己损耗敌人,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外交手段增加自己的生存几率。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形成“一秦独强而六国皆弱”的国际局势,那么各国的又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暂时性的,所有的诸侯国无论大小都可能面对破国的危险,在后面我们将用《左传》之具体的例子来说说明这一点,外交使节在自己国家的军事政治力量已经不能保护自己国家安全的时候就在历史风云舞台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必须面对历史的考验,他们必须用自己的机智勇敢来化干戈为玉帛。

成功的外交辞令是能够抓住对方心理防线的弱点,并改变对方原有意图,已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目的的外交言语。

我们从外交家的个人素质来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一个成功的外交家不知要拥有一条有特殊材料制造的三寸不烂之舌,更为重要的他们还要有一双能够东西对手内心世界的慧眼,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那些在《左传》中出现的应用外交家们都可以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人类心理分析专家。

我们下面将举出许多不同类型的例子,它们既包括效果与大国的关系,还包括大国同大国之间的纷争,还有小国与大国之间的抗争。

“秦晉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者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晉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晉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缺秦,将焉取之?缺秦以利晉,唯君图之……”本文中途下了效果的生存指导,作为本文主角正果外交官烛之武在面对起近两大强国联兵一处,郑国亡国在即的情况下,首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突破口,他清楚地认识到秦晋两国联兵的核心原因是利益而不是友谊,那么在联盟的内部就存在着一条隐性的利益链条,那么如何打断这条利益链条就沉为了郑国自救的关键所在,通过细致分析,他发现了在联盟内部秦晋两国的利益地位有所不同这一隐性事实,造成了联盟内部一定的隐含利益落差,既是在这场战争所得的可预见性利益中,晋国所的立意很可能大于秦国,秦国的国家利益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接下来烛之武就用自己的智慧向秦王展开了攻势,烛之武在与亲王谈话的第一部分中,合理地分析了在此次战中秦晋两国之间的利益得失,语言客观深刻,完全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出现,这次进攻是很成功的,秦王的心理防线已经出现动摇。

在谈话的第二部分中,烛之武又强调了这样以一个事实:如果秦国退出联盟使郑国得以保全,那么秦国所得的利益要远大于现在可能得到的。

在谈话的第三部分中,烛之武又强调了秦国与晋国往日的交往中,晋国一向的失信于人并贪得无厌的形象,由此引出秦国的国家安全及领土完整正在被晋国威胁的事实。

由此三步地分析,烛之武成功的打断了秦晋联盟之间的利益链条,使郑国转危为安。

这篇引文非常有代表性,在本文中单纯依靠郑国的国力来赢得这场战争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郑国就不具有与对手讨价还价的本钱,再次使郑国的国家生存问题就单纯化了,生存还是毁灭只有一种选择,那么烛之武要考虑得个多是对手的所欲所求。

这就是典型的小国生存指导,他们出于兼并战争的最底层,处于被猎杀的地位。

他们的核心外交思想只有一点,就是不断寻找到国之间的利益焦点,用自己来填充大国之间的利益缝隙,已达到自保的目的。

用一个形象地比喻来形容小国的生存状态,它们的生存就像是在鸡蛋上跳舞,一个鸡蛋也不能猜坡,否则就有随时亡国危险,它们在不断运照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的投靠新的阵营,从而保住自己的统治。

下面我们再看另一个例子“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

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

无禄,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

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师。

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

郑人怒君之疆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

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

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

文公恐惧,绥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

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

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

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

君若不施大……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

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

夷与孤之二三臣相及于绛,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

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

”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

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

义无二信,信无二命。

君之赂臣,不知命也。

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

死而成命,臣之禄也。

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

‟(成公十三年)。

众所周知,我国又以一个叫“秦晋之好”的成语,说的是秦晋两国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盟国,秦王曾经帮助晋文公复国,晋文公也曾迎娶过秦国的公主。

春秋终归是春秋,战国终归是战果,如果将国家关系放在利益层面来看,那么所谓的盟国就不过是暂时利益集团的代称而已。

这篇外交辞令通篇是驴象一人的言论,是一片成功的绝交宣言。

绝交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很难处理得棘手事件。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双方一旦结盟,若其中一方率先无理绝交,那么在诸侯国之间就会被冠以背信弃义的恶名,在春秋战国的时代,一旦某个诸侯国被冠以此等恶名,就会遭到众多诸侯国以次为借口的讨伐。

在此次绝交外交行动中,晋国要首先断绝与秦国的联盟关系。

那么吕相在陈述绝交理由的时候,就始终把晋国放在一个“有理有义”,但屡遭侵害的受害者地位上,而起过不断的背信弃义,不断的由负于晋国。

吕相在他的言论中还非常注意全面性,他的例证不但数量多而且翔实丰富,很难被人认为是一面之词。

这样做晋国就始终处于一个受害者的地位,吕相的言论就是让诸侯各国相信晋国不是有意联盟关系,而是秦国不义在前,晋国一忍再忍,绝交也是最终无奈的办法,这样一来晋国在舆论上争得了更多的同情,吕相的言论中还以楚国这样的诸侯大国为例,来讲诸侯各国面对秦国不义行为时候的反应,进一步说明晋国与秦国的绝交行为中,天下公理站在了晋国一边,晋国是以正义的形象与秦国绝交的,由此在道义上为晋国珍的了主动,也是那些不安分的诸侯国失去了战阵的口实,是晋国的下一步外交公略得以顺利实施。

这篇外交辞令的成功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从中也看出大国虽然国力强盛,但他们也必须遵守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那就是,在国际上时刻要收敛自己的锋芒,任何场合尽量将自己粉饰成无辜者,以退为进才是上上之策。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则引文“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曰:…寡君即位三年,召蔡侯而与之事君。

九月,蔡侯入于敝邑以行。

敝邑以侯宣多之难,寡君是以不得与蔡侯偕。

十一月,克灭侯宣多而随蔡侯以朝于执事。

十二年六月,归生佐寡君之嫡夷,以请陈侯于楚而朝诸君。

十四年七月,寡君又朝,以蒇陈事。

十五年五月,陈侯自敝邑往朝于君。

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也。

八月,寡君又往朝。

以陈、蔡之密迩于楚而不敢贰焉,则敝邑之故也。

虽敝邑之事君,何以不免?在位之中,一朝于襄,而再见于君……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命之罔极,亦知亡矣。

将悉敝赋以待于鯈,唯执事命之。

‟”(文公十七年)这篇引文是郑国给晋国的一份外交信函,起因是晋国与郑国之间发上了外交危机。

但是晋灵公不肯与郑穆公相见,是人为郑国与出国有勾结。

当时对比晋国与郑国的综合国力,晋国对郑国产生的不信任,这对郑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此是郑国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