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之令狐文艳创作
“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意义之令狐文艳创作
“教育即生活”的现代意义令狐文艳教育不仅是现实生活的过程,更是实现未来民主生活,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民主性会不断增强,因此,“教育即生活”无法摆脱历史的局限性,而再生产理论正是从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角度揭示出了历史的局限性。
但是,这种历史局限性并不能掩盖“教育即生活”在当今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魅力。
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雷克明锁评价的那样: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美国的教育改革中还会复活并不断发展。
同样,当面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也能够体会到“教育即生活”在我国的复活。
尽管“教育即生活”有其自身的缺陷,但如果我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重新考量它时,如果我们着眼于我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及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即生活”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人一生发展最根本的需求是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如何成功地生活,如何幸福地生活,这就构成了人一生最基本的学习需求。
所以说教育即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大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教育即生活”,我以为应该包含这两层意思:第一,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我们的教育内容就有多广;第二,教育的形式就是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
还“教育即生活”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多彩地学习、自由地学习,然后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杜威指出,最好的教师明白思维是产生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之中的,要经历五个必要的步骤:第一步,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情境;第二步,从这个情境里产生一个问题;第三步,通过观察等心智活动,搜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第四步,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第五步,用行动检验假设。
与思维的五步相对应,最好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不急于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来学习,这种疑问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而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的。
三年级上册课后生字组词之令狐文艳创作
三年级上册生字组词令狐文艳第一课:坪:坪坝、草坪、停机坪坝:大坝、水坝、堤坝戴:爱戴、佩戴、穿戴招:招呼、招待、招手蝴:蝴蝶、蝴蝶结蝶:蝴蝶、粉蝶、蝶泳孔:针孔、孔雀、毛孔雀:麻雀、孔雀、雀斑舞:跳舞、歌舞、飞舞铜:青铜、铜钟、铜钱粗:粗心、粗人、粗壮尾:尾巴、尾声、凤尾竹第二课:耍:玩耍、耍弄、杂耍装:假装、服装、包装劲:使劲、用劲、费劲绒:绒毛、羽绒、鸭绒假(jiǎ):假装、真假朝(cháo):唐朝、朝代些:一些、这些、好些钓:钓鱼、钓竿、垂钓察:观察、检察、察看瓣:花瓣、豆瓣、蒜瓣拢:合拢、拉拢、并拢掌:手掌、掌握、脚掌趣:有趣、趣味、兴趣第三课:爬:爬山、爬行、爬升峰:山峰、顶峰、高峰顶:头顶、山顶、屋顶似(sì):似乎、相似苍:苍白、苍老、苍松仰:仰望、仰慕、仰头咱:咱们、咱俩奋:奋力、奋斗、兴奋辫:辫子、小辫、发辫勇:勇敢、勇士、勇气居:居然、邻居、居住第五课:郊:郊外、郊区、郊游散:散步、分散、散会步:跑步、止步、散步胸:胸口、胸脯、前胸脯:胸脯、鸡脯、脯子渣:煤渣、药渣、面包渣或:或者、或许、间或者:记者、作者、读者敢:勇敢、敢于、果敢惜:可惜、爱惜、珍惜低:低头、低声、低空诚:诚实、真诚、诚恳第六课:基:基本、根基、基础突:突然、突击、突出按:按照、按时、按期摆:摇摆、摆弄、摆放弄:戏弄、玩弄、摆弄准:准备、准时、批准备:设备、责备、装备侧:侧身、侧面、左侧胶:胶卷、胶水、橡胶卷(juǎn):卷起、卷尺辆:车辆、几辆秘:秘密、秘书、神秘杂:杂志、杂乱、复杂社:社会、社区、出版社第七课:著:著名、著作、显著藏:收藏、捉迷藏、躲藏悄:悄悄、悄声、静悄悄闪:躲闪、闪电、闪亮坑:火坑、沙坑、水坑卧:卧室、卧倒、侧卧推:推动、推门、推开旅:旅行、旅游、旅店考:考试、考察、考验秦:秦岭、秦朝、秦始皇纪:纪念、世纪、纪律遗:遗迹、遗产、遗失究:研究、探究、究竟震:震惊、地震、震动第九课:促:促进、急促、短促深:深夜、深红、深浅忆:回忆、记忆、追忆异:差异、惊异、优异逢:相逢、重逢佳:佳节、佳作、佳音倍:倍数、倍增、几倍遥:遥远、遥望、遥控遍:遍地、遍布、普遍插:插手、插入、插花第十课:精:精神、精力、精心希:希望、希求却:退却、却步、推却依:依然、依靠、依旧拼:拼命、拼音、拼写命:生命、命运、命令奔:奔跑、奔驰、飞奔村:村长、乡村、山村抖:发抖、抖动、颤抖丧:丧失、垂头丧气、磨(mò):磨坊、石磨坊:作坊、磨坊、染坊第十一课:扇(shàn):扇子、风扇、扇(shān):扇风、扇动枚:几枚邮:邮票、邮局、邮件爽:凉爽、清爽、爽快柿:柿子、西红柿、柿饼仙:仙子、仙人、神仙梨:鸭梨、梨花、梨子菠:菠萝、菠菜萝:萝卜、菠萝、绿萝粮:粮食、粗粮、粮仓紧:加紧、紧张、赶紧杨:杨树、杨梅、杨柳第十三课:艳:争奇斗艳、鲜艳内:内衣、内外、内部梦:做梦、梦想、梦乡醒:苏醒、清醒、醒目苏:苏州、复苏、江苏湿:湿度、潮湿、湿润娇:娇嫩、娇气、娇小嫩:嫩绿、嫩芽、嫩黄强:强大、强调、要强适:适合、适宜、舒适昆:昆虫、昆明、昆曲播:传播、播种、广播修:修建、修理、装修致:大致、致命、一致第十四课:论:无论、讨论、议论试:实验、考试、试卷验:检验、验算、实验袋:纸袋、袋子、口袋证:证明、证实、证书概:大概、概括、概况减:减少、加减、减轻阻:阻力、阻止、阻挡测:推测、测试、测量括:包括、括号、概括确:确定、正确、确实误:错误、准确无误途:沿途、长途、沿途超:超常、超过、超出第十五课:堂:名堂、课堂、天堂镜:镜片、镜子、放大镜闲:清闲、休闲、空闲待(dāi):待着、待会儿阅:阅读、检阅、阅历腿:大腿、火腿、前腿随:随意、随便、随时调(tiáo):调节、调皮简:简单、简化、简历拜:拜访、拜年、礼拜访:访问、走访、家访具:玩具、家具、工具第十七课:闻:远近闻名、新闻尘:尘土、灰尘、仆:仆人、风尘仆仆纳:采纳、纳税、出纳闷(mèn):烦闷、纳闷丘:山丘、土丘、沙丘迎:迎候、欢迎、迎接等:等候、等待、相等止:止境、停止、止步境:环境、边境、止境授:传授、教授、授课品:品行、品德、人品第十八课:暗:黑暗、昏暗、阴暗降:下降、降落、降雨丈:丈夫、丈人、丈量肢:四肢、肢体、前肢肌:肌肤、肌肉、心肌肤:皮肤、肤色、肌肤辽:辽阔、辽宁、辽远阔:开阔、阔气、壮阔血(xuè):血管、血液液:液体、液化、溶液滋:滋润、滋生、滋补润:湿润、利润、润色创:创造、开创、创立造:制造、造反、造福第十九课:县:县城、县长设:设计、假设、建设、参:参加、参与、参考部:全部、部分、干部横:横跨、横向、纵横跨:跨越、跨栏、跨过举:创举、举起、举手击:冲击力、击打、攻击坚:坚固、坚强、坚持固:固定、牢固、固体栏:石栏、栏板、栏杆案:图案、案件、教案爪(zhǎo):前爪、鹰爪贵:宝贵、贵重、珍贵第二十一课:断:判断、断开、断定楚:清楚、苦楚孤:孤单、孤独、孤立帆:帆船、风帆、扬帆第二十二课:蓝:深蓝、蓝色、蓝天懒:懒洋洋、懒汉披:披甲、披风、披肩划:划船、划算、划桨威:威武、威风、威力武:武术、武力、练武拣:挑拣、挑肥拣瘦颜:颜色、颜料、容颜形:形状、外形、形式状:告状、状态、形状渔:渔业、渔夫、渔船料:肥料、材料、资料辈:祖祖辈辈、长辈第二十三课:汇:汇成、词汇、汇报欣:欣赏、欣欣向荣赏:奖赏、赏光、欣赏映:反映、放映、映照挡:挡住、阻挡、遮挡视:视线、电视、视力线:直线、路线、电线浸:浸泡、浸入、沉浸献:献出、贡献、奉献药:药材、药品、吃药材:木材、材料、药材软:又松又软、柔软刮:刮风、刮胡子、刮脸舌:舌头、口舌第二十五课:矛:矛盾、长矛、矛头盾:盾牌、金盾、后盾集:集合、收集、集中持:主持、保持、坚持般:一般、这般、般配架:招架、书架、担架龟:乌龟、龟壳、龟甲攻:进攻、攻击、攻打炮:炮口、大炮、炮火坦:坦克、平坦、坦白战:战争、战场、打战神:大显神威、神话兵:士兵、步兵、兵法退:退步、进退、后退第二十六课:挖:挖土、挖苦、挖掘鞋:冰鞋、鞋子、皮鞋斧:斧头、斧子、板斧锯:手锯、锯子、锯条免:免得、免费、免除屋:房屋、屋顶、房屋抢:抢走、抢夺、抢答难:难过、困难、为难初:当初、初中、起初管:管理、管道、管子敌:敌人、敌方、敌军阶:台阶、阶梯、阶段懂:懂得、不懂、懂事第二十七课:陶:陶罐、陶器、陶醉谦:谦虚、谦让、自谦虚:虚弱、虚心、空虚嘴:嘴巴、嘴角、嘴唇恼:恼怒、苦恼、烦恼怒:发怒、怒气、怒吼吵:争吵、吵架、吵闹感:感动、感叹、感人荒:荒凉、荒地、开荒捧:吹捧、捧着、捧场朴:朴素、简朴、朴实素:色素、素食、素颜值:价值、值日、值班受:难受、接受、忍受第二十九课:愿:愿意、愿望、心愿姿:姿势、姿态、身姿势:势力、形势、手势投:投入、投票、投球况:情况、状况、况且吞:慢吞吞、吞没、吞吐烈:热烈、强烈、烈日绪:情绪、头绪、思绪述:讲述、陈述、口述普:普通话、普及、普遍通:通过、普通、通行鼓:鼓励、打鼓、鼓掌励:奖励、勉励、鼓励第三十课:育:教育家、体育、生育瓶:瓶子、花瓶、瓶口系(jì):系扣、系鞋带绳:绳子、跳绳、绳索茶:茶杯、喝茶、茶水危:危险、危机、安危险:惊险、险情、险要顺:顺利、顺从、顺心俩(liǎ):咱俩、俩人索:绳索、线索、索取激:激动、激励、感激堵:堵车、堵塞(sè)获:获得、收获、获胜第三十一课:予:给予、授予、准予担:担心、担保、担任宽:宽裕、宽广、宽容裕:富裕、充裕、宽裕买:买卖、购买、买票猜:猜测、猜谜、猜想糖:糖果、白糖、冰糖即:立即、即使、当即卡:卡片、卡车、卡通盼:盼望、盼头、期盼仁:仁爱、仁义、果仁贴:体贴、贴心、张贴。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仁者爱人思想是其核心价值观之一。
这一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共融,以及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仁者爱人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什么是仁者爱人思想?仁者爱人思想是儒家学说中最基本的理念之一,也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
儒家认为,仁者爱人是人性的根本特征,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仁者爱人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基本善良和对他人的关爱。
仁者爱人思想要求每个人都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在行为上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
在家庭、工作、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仁者爱人思想都提醒我们要关注他人的需求,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2.仁者爱人思想的实践意义2.1增进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仁者爱人思想是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
通过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建立起互相尊重、互助合作的关系。
在家庭中,爱人之心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在工作中,关心他人可以增进同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在社区中,乐于助人的精神能够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2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仁者爱人思想提倡人们在行为中体现善良、正义和真诚,以此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能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出宽容、耐心、友善等美德,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和谐相处。
2.3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仁者爱人思想在社会层面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心他人的行为和精神,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社会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互助,而仁者爱人思想正是强调了这一点。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才能够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借鉴和思考的重要价值观。
通过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我们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仁者爱人的思想去影响和改变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社会。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
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简介中国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仁者爱人思想在社会伦理和个人道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仁者爱人思想的定义、起源、核心观点和现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仁者爱人的定义仁者爱人,即为善良和慈悲为怀之人。
儒家强调个体应努力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和幸福,更要关怀他人的疾苦和福祉。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仁者爱人是一种高度理想化的品质,被视作人们追求的目标。
仁者爱人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杨朱、荀子等先秦时期的思想家。
然而,真正对仁者爱人思想有着极大贡献的是孔子。
孔子被认为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奠基人,他主张以“仁”为核心的伦理观念。
孔子强调个体应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践仁者爱人之道。
仁者爱人思想的核心观点1. 以仁为本儒家将仁视为伦理道德最高标准,认为只有具备了仁心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社会成员。
仁即善良之心,是一种对他人体谅、关怀和帮助的情感行为。
在儒家伦理观中,以仁为本是实践仁者爱人思想的基础。
2. 和谐共存儒家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存。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任何价值观都要受到“礼”的约束,以达到亲和力和社会秩序。
礼即以礼待人,在行为规范上追求安定、公正、忍让等美德,并将其传承于后代。
3. 知行合一儒家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知行合一。
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在社会中的作用。
个体通过实践来增加自己在仁者爱人道路上更多方面的修养与经验。
仁者爱人思想的现代价值中国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1. 个体道德指导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儒家的仁者爱人思想提供了一种对个体行为进行道德引导和评判的标准。
它鼓励个体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尽力帮助他人,提高整个社会关系网络的和谐度。
2. 社会和谐稳定儒家思想主张“以礼治国”,这意味着减少冲突与矛盾,并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持稳定。
通过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和意见,在社会层面上促进共识、合作与和谐共存。
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意义
新校园XinXiaoYuan浅谈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意义米晓春(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文化教育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正处于文化与价值观彼此碰撞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显得至关重要。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岁月的沉积,在当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分析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儒家仁爱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仁爱思想;价值观;意义一、儒家仁爱思想的内涵1.爱人是仁爱的重心孔子认为爱人即是仁,这里所指的人,并不是指特殊的阶级或者是某一部分的人,而是全部的人,孔子对全部人都产生了仁爱之心。
孔子在对“泛爱众”进行强调的同时也指出了要爱施德行善之人,不能对为非作歹的人施行仁爱,假如混淆了善者和不善者,那么付出相同的仁爱就丧失了其实质意义。
2.孝悌是仁爱的基本孔子认为爱人需要分清前后顺序,孝悌作为一种天然的情感是仁爱的重要根本和基础,只有树立好这一根基,才能够促使仁爱之苗长成参天大树。
但是孝悌自身具有复杂特点,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逐渐从低级的孝上升至高级的孝,这样的孝道才是最圆满的。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利益制度的驱使,造成一些大学生产生了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弱化了长远目标,扩大了拜金主义思想。
(2)过度享受追求物质,造成一些大学生在评价价值时,日趋表现出世俗化的标准,弱化了人生的理想,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
(3)突出强调了自我实现,造成在价值主体上一些大学生对自我化过分强调,淡化了集体主义理念,个人极端主义思想迅速萌芽,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将个人得失作为选择标准。
2.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1)市场经济制度造成的影响。
市场经济能促进公平竞争,通过劳动创造财富,鼓励人们对自己的最大化利益进行追求,这样能激发大学生不断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令狐文艳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具准备教学资料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导语设计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一)现代诗歌的特点1、分行排列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莫要跑到外面去,去到外面有人骂,只怪爸爸连累你,乖乖儿,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经过一夜的不平静,决定把这颗心,贴上八分邮票,寄出去就是了。
《尚介绍模板》概说之令狐文艳创作
《尚书》概说令狐文艳赵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五经当中的《尚书》。
一、《尚书》的内涵与名称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远远早于其他文明,这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而我国的历史典籍当中有五经(诗、书、礼、乐、春秋),而在这五经当中有两部是跟历史有关系的,这两部就是《尚书》跟《春秋》。
《汉书•艺文志》在介绍我国古代等历史传统时这么讲,“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古代的这些王者他们每一代都有史官,“君举必书”,国君有什么样的行动,他们一定会记录下来,“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记录下君主的行为,为了什么?为了谨慎君主的言行,为后代留下法度和典范。
紧接着“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君主的身边有两位史官,一位记录君主的言语,而一位记载君主的行为,也就是记言和记事,而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
历代的帝和王都有这样,都有两位史官记录他们的言行,而记言是今天我们要讲的尚书,我刚才讲中国古代具有很悠久的历史传统。
但这里也要交待一点,我们古代所说的史官,尤其是古之两史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一般认为的历史学家。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可以看古代的史官他记的是君主的行为,其目的是慎言行,昭法式,也就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学家所要做的考证事情,记录事情是不太一样的,他有很强的道德目的和道德性在其中,所以《尚书》这部书既是部历史著作而又是一部德行道德著作。
那么《尚书》为什么叫做“尚书”?我们来介绍一下尚书的名称问题。
其实如果我们先看先秦的经籍,不管是经书还是子书,并我们正我们今天所说五经当中的尚书为尚书的,他们怎么称呼,一般直接说书曰,或者直接引用《尚书》当中的某一篇的篇名,比如说康诰曰。
当然墨子的《明鬼》一篇也提到了“尚书”一词,但它的意思是“上古之书”,是一个泛称,并不是专指五经当中的“尚书”。
最早用“尚书”这一词来指称五经当中的“尚书”是汉代人伏生,也就是我们下面要讲到的传尚书的伏生。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令狐文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儒道佛三家各自的核心价值观;其二,是指儒道佛三家共同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道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道法自然,逍遥齐物。
中国佛教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在处理与其他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时,普遍体现出融合会通、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
一、儒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儒家非常重视仁,将仁视为“生生不已”的“天地之大德”。
孔子甚至提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表现出强烈的生死以之的志趣和情怀。
此德赋之于人,则成为人的本性。
率性而行,即成为道。
儒学就产生于对此道的传授与修习之中,因此儒学常被说成是“修己治人之学”,其所蕴含的即是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修己”、“内圣”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应不断充实自己的仁爱之心,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努力形成圣人的品格和能力;“治人”、“外王”云者,就是说儒家学者要当仁不让,仁以为己任,自觉承担起治理国家和服务社会的责任,为天下国家的平治尽心尽力。
宋儒张载要求儒家学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对儒家学者所具有的这种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最好的阐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彖》),就是说儒家君子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负起自己的责任,奋发图强,永不止息;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彖》),则是说君子应具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容纳和善于接受不同意见和建议,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
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仁人志士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种价值观念的熏陶之下,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谱写了天地间一曲曲波澜壮阔的正气歌,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虽历经艰难险阻而不断奋起的发展态势与善于容纳和接受异质文化的宽广视野。
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之令狐文艳创作
内部辅导0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串讲笔记令狐文艳第一讲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
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
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
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
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
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
“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
“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
“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
“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
《文心雕龙》听课笔记之令狐文艳创作
1、《文心雕龙》南朝著作。
明代时,开始逐渐受到人们关注。
80年代后期达到高潮。
37000字。
研究文心雕龙的文章超过5000篇,400部。
最长的4000000字令狐文艳2、20世纪三大显学:甲骨学、敦煌学、红学。
上个世纪100年中形成热潮:诗经学、楚辞学、金学、唐诗学、宋诗学、李白学、杜甫学、西游学、水浒学、三国学不婚:家贫、对佛学的信仰文心:关于文学、写文章的研究的,文章的写作用心、写作规律。
前人也用“心”做书名《琴心》道家的音乐理论著作。
雕龙;自古文章都是经过雕刻,像雕刻龙纹一样精心雕琢出来的。
邹衍——谈天衍、邹氏——雕龙氏(像雕刻出的龙纹华丽的词句去揭示文章写作的规律、用心、美丽的文章)文章的写作像雕龙一样、古来的文章都是像雕刻龙纹一样,雕刻出来的,我来论述他们的写作用心。
像雕刻龙纹一样美丽的文章即美文(文学:审美的文章),我来论述他们的写作用心。
——文学(美文)的写作原理。
精心构思、巧妙的语言。
出类拔萃靠先天的智慧和后天的技术留名后世:德行、言论儒家思想浓厚离孔子1500年,文章写得越来越不像话了,作家文章言辞浮华诡异。
所以自己要论述文章,正本清源。
对前人文章泛泛而谈,不做具体论述。
论文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偏激)陆机文赋巧而碎乱,挚虞精而不实用。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1~5枢纽,以儒家圣人为老师,以儒家思想为源各个文体的始末,名字来源,选其代表,论述写作特点6~25.论文序笔:文章的纲领。
论述文章始末、名称的实在意义、选择各种代表性文体进行论述,铺展开来理论,概括的论述各种文体写作特点。
25~44下半部。
深思篇,揭破文章内在的情到外在的(文)采。
45-50.文章写作到他那个年代的文学史,说明文章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押韵的叫文,不押韵的散文叫笔。
写作动机、目的、原因。
1、不虚度年华、虚度岁月,要有一番作为。
2、近代文学创作上出现了问题,要正本清源,为作家点出路子,回到儒家、圣人当时的要求。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
儒家文化中的仁爱思想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仁爱”。
在儒家经典之中,仁爱被视为是治理社会,维护道德秩序的关键要素。
那么,仁爱思想在儒家文化中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它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仁者爱人“仁者爱人”,这便是儒家文化中最为基础也是最为贯穿的核心思想。
在儒家经典中,仁被定义为一种行为规范,是一种为他人着想,尽力帮助他人的精神状态。
而根据儒家思想,“爱人”并不是一种感情上的倾向,而是一种伦理上的责任。
这就是说,“爱人”是儒家人必须承担起的一种行动责任。
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仁爱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第一个提出了“天下为公”的思想,提倡大公无私。
而在后来的儒家思想中,仁爱的范围也被不断扩大,逐渐涵盖了从小家庭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
因此,对于一个儒家之人来说,仁爱不仅是一种行动规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仁爱的实践在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
在这种实践之中,强调的不仅是对他人的爱和帮助,更是对自身的修养和自律。
高山青,一位著名的贫困互助组织的创办者,便是一个证明了仁爱实践的典型例子。
对于高山青来说,他一直都以儒家文化为指导,不断将仁爱的思想注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儒家之人,应该不断向其他人伸出援手,助人为乐。
因此,他创办的贫困互助组织便是一个可以彰显仁爱思想的实践。
高山青的鲜明事迹再次证明了儒家文化中“仁爱”的重要地位。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也应该在生活中实践仁爱思想,用我们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去传承和发扬这种美好的品质。
结语仁爱思想作为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了中国五千年不断演进的历史。
在当代,仁爱思想的意义也变得更加深刻。
我们需要学习和传承儒家文化的精神,走向人类文明的更高境界,创造出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字学概要笔记详细之令狐文艳创作
一.文字形成的过程(P1~P9)令狐文艳1.文字的定义狭义文字:文字是纪录语言的符号。
(本书采用的立场)广义文字: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2.汉语“文字”的所指文字个体~文字体系(有必要称为文字体系以区别于文字)文字个体——指一个个的字文字体系——用来指记录某种语言的文字符号的整个体系。
3.文字形成的过程前文字阶段文字画:具有文字性质或功能的图画——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曾经用画图画和作图解的办法来记事或传递信息,通常把这种图画和图解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按照文字的狭义用法来看这个名称不恰当)文字产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P1:通常要到阶级社会形成前夕,表示数量的符号与数字的区别P2:四道线或四个点,可能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天时间,在另一场合代表四个人,在某一场合代表四头鹿,它们所代表的对象不确定——记数符号亖鹿——数字独立创造文字体系形成的描绘:只能勾勒一个粗线条的轮廓:如方(口)◆文字图画混合使用的原始阶段(古老文字必经的阶段)——即文字和图画长期混在一起使用最大特点是表意手法的残存──×表意字随语言环境改变字形×文字排列方式与词序的关系文字体系的形成过程表意字(记号字)象形字假借字P4形声字◆表意字a最先产生的文字是表意字_意义难以用一般的象形方法产生(数词、虚词、形容词、简单图画无法表现的具体事物)b文字画阶段就有表意方法:象征等曲折表达的方法c.表意字和抽象表意图画的本质区别d记号字以及表意字和记号字的局限◆假借字a产生直接原因:克服记号字和表意字局限性造成的困难~表音b假借的道理是谐音──谐音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经在语言中广泛存在了c表意和假借这两种造字方法的产生在时间上的关系──几乎是同时发展起来的d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e假借造字法的优点和劣势优点:适应性强+提高了文字记录语言的能力劣势:假借字担负的意义过多造成理解困难,影响表达明确性◆形声字a形声字产生的必然性──克服假借引起的字义混淆b形声字产生的途径表意字符加在假借字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古汉字中区别一形多用的表意字的方法有二:一上表意字符上加声符,二是字形分化)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后期)c形声字的意义:在文字发展中的重要性◆原始文字发展为完善文字体系二、汉字的性质(P10—P20)(一)分析汉字的性质,重点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
孟子仁政思想之令狐文艳创作
论孟子“仁政”思想对国家治理的借鉴意义令狐文艳内容摘要:“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中的核心思想。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心下》)提倡“王道”政治,目的是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孟子认为,天下基础是国家,国家的基础是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个人。
在现实社会中,孟子的“民本”思想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本文从孟子的民本与仁政思想出发,阐述了孟子关于国家政治的看法。
关键词:民本;仁政;性善论;关于“民本”思想,孟子有具体阐述。
他说:“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其贤,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之可焉,然后去子。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梁惠王章句下》)孟子推行仁政王道,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梁惠王章句上》)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
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
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
从这段文字中,孟子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老百姓的利益,而不是像孔子对民人小施恩即可。
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孟子强调:“省刑罚,薄税敛。
”重刑罚、暴敛税,是历代统治阶级与人民的矛盾焦点。
孟子提出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
在现实社会中,法律很多,国家正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
向农民纳税,这是几千年来一直不变的国家财税政策。
读后感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华文化》读后感令狐文艳在中国古代文化概要课上老师推荐的书目中,我读了曹顺庆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上编。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导读大纲”,下编为“经典选读”,“导读大纲”一共包括40个有关传统文化的专题,如中华始祖、儒家思想、道家精神、礼乐教化、科举制度、古典小说、姓氏源流、饮食服饰、传统节日等等,这些专题基本囊括了有关传统文化的主要方面,是一部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全面认识和研究中华文化的读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我也只能从其中撷取一二来谈谈我的感受。
《中华文化》专题之一“古典小说”对我启发很大,我们是文学院的学生,大多时候我们只看通俗读物和一些西方爱情小说,对于中国古典小说几乎很少涉足,对于中古古典小说的忽视可以说不仅是我们学文学的学生还包括广大中国人的一种损失。
很多人对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认识仅限于四大名著,但是不然,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荀子·正名》中有“小家珍说”的说法:“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
”汉代桓谭认为:“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经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汉代班固也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裨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可见从先秦至两汉,小说是“君子不为”的“小家珍说”和“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的“从残小语”,具有强烈的价值偏向,带有贬义。
西汉王朝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系,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大规模收集整理文化典籍,文化出现多样化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逐步演变为部分士大夫感兴趣的文学类型和进化为有一定内容厚度、思想深度和叙事技巧的艺术作品。
如汉代《燕丹于》、《越绝书》、《吴越春秋》等杂传体小说,《列仙传》、《蜀王本纪》、《徐但王志》等传说类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分裂战乱,“独尊儒木”的局面解体,玄学勃兴并深刻影响士大夫,道教和佛教都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大景记载神仙方术、妖魅鬼怪的志怪小说和记载人物琐闻轶事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如如《搜神记》、《搜神后记》、《拾遗记》、《幽明录》,志人小说如《世说新语》。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学、“仁爱”、“亲亲”、“仁民”、“爱物”、现代意义、I:“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儒家传统的思想精髓即是:仁爱思想。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一,“亲亲”之为“仁”: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里仁》) 可见“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
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
三,是要“爱众”,即要爱国君身边的士大夫。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高中适用版,中国)之令狐文艳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总令狐文艳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升和孔尚任。
(《长生殿》《桃花扇》)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著名的代表。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之令狐文艳创作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令狐文艳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进修学院的全体教师于2012年6月底开展了游孔子故居,学儒家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
在孔子故居曲阜,我们先后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体会到儒家文化的气息,也感受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
尤其在孔林,当看着一位位游客恭恭敬敬地参拜孔圣人,听着孔子弟子子贡自愿为老师守陵6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教师应该学习孔圣人的教育思想,将儒家文化代代相传。
由于参观的时间有限,在感受了儒家文化气息后,我决心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体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
通过几天的自学,我对孔圣人的思想有了以下几点体会:一、以德为本,是育人的前提和核心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
其中以“仁”为核心。
我们可以从以下言语中体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
)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而如今的青少年,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有的迷恋明星、追求时尚,何谈道德教育;思想好一些的也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何谈为父母分忧解难;一些所谓的学习优等生只是一味地投入学习,至于做家务恐怕什么都不会,何谈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回过头来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或德育小故事作为教育学生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就不光是头脑聪明的人才,还会是人格健全懂得“礼、义、仁”的全面人才。
教育学名词解释之令狐文艳创作
教育学原理名词解释1、令狐文艳2、实验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基本观点是:反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思辨的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主张用试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方法,走上了“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3、文化教育学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基本观点是: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要采用精神科学或者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和“唤醒”,要发挥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积极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学色彩。
另外,过分夸大了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了教育中客观规律的存在。
4、实用主义教育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在批判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课程的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5、批判教育学20世纪70年代之后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等。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四种理念之令狐文艳创作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渗透四种理念令狐文艳郑绍莲(仁寿中学;四川眉山 620500)摘要:随着“90后”成为高中生的主体力量。
在教育要素发生变化的当下,如何适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来有效地教育和培养他们,成为了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育要素变化以及其对高中语文教师的影响,接着阐释了高中语文教师为应对此变化而采取了渗透教育的理念,强调只有把“德育”“人文关怀”“素质拓展教育”“美育”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要素;德育;美育;人文关怀;素质拓展教育语文是百科之母。
它是其他科目教学的基础,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
有效的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形象化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问题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发生了重大变化,给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语文教育要素的变化㈠教育主体的“年轻态”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者由以“50后”、“60后”为教育骨干力量转变为以“70后”、“80后”为教育骨干力量,他们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且他们和学生之间代级差比较小,比较容易和学生沟通,学生也愿意向他们敞开心扉,因此他们容易掌握学生思想变化的实际。
但不容忽视的是,相比于上一代老教师,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刻苦钻研精神,部分教师过多地依赖教参和各种辅导书,不易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规律。
从2006年开始,“90后”高中生逐渐活跃在校园,他们充满竞争精神、民主与平等意识,他们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他们是多元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一代。
网络文化的触角已深入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网络用语成为部分学生的主要表达方式,“咆哮体”、“知音体”、“梨花体”、“红楼体”频频出现在他们的周记当中,玄幻小说和穿越小说成为他们的作文素材,传统语言习惯和写作方式逐渐被消解。
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注释与练习之令狐文艳创作
初中16篇重点文言文原文、注释与练习令狐文艳(一)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课文下面注释: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令狐文艳“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仁爱”思想包涵三个不同的层次含义:“亲亲”、“仁民”、“爱物”,其中,“爱物”可以说是儒家“仁爱”思想的完结。
“仁爱”思想在不同的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达,但是其依旧未脱离这三个含义。
儒家的“仁爱”思想,对于当今世界及中国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的生存困境问题、人的异化问题、和谐家庭的构建等问题,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学、“仁爱”、“亲亲”、“仁民”、“爱物”、现代意义、I:“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础。
儒家传统的思想精髓即是:仁爱思想。
那么“仁”到底是什么呢?儒家“仁爱”概念的内涵,历史的来看,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即“亲亲”、“仁民”、“爱物”。
虽然儒家的这种“仁爱”不论如何发展,其中心依旧是个体自身,但是,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它体现了人之“仁爱”范围的不断扩展,体现了儒家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进步,带来的要求道德进步的不断的回应,事实上也体现着人类道德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儒家的这种“仁爱”具有普适性和普世性价值。
一,“亲亲”之为“仁”:子曰:“仁者,人也”,可见,孔子认为“仁”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既然“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可见,在孔子看来,“爱人”本身便是一种人之为人的道德义务,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其本身具有绝对和普遍的意义,否则就不是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里仁》) 可见“爱人”是有差等的爱,由里至外分为四个层次之爱。
一,“爱人”始于“爱亲”,即始于“孝悌”,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此处,我们可以看到,在孔子看来,“孝”是事实、是规范,是用,是末;“仁”是本、是体。
二,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论语·宪问》)这是要求人们在在爱亲之外,去爱君,忠君。
三,是要“爱众”,即要爱国君身边的士大夫。
四,子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论语·雍也》)“仁民爱物”,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民”,“爱民”就是要实行仁政、德政。
孔子在把“仁”进一步具体化时,提出了“忠恕之道”。
把“忠恕之道”作为实行“仁”的一条根本途径,他的学生曾参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以说精到的领会了孔子的本意。
那么“忠恕之道”更明确的是说什么呢?所谓“忠恕之道”无非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子贡与孔子的这一问一答,说明了孔子所言的“忠恕之道”具有普适性与普世性。
而其普适性与普世性的价值,在于它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于人。
“忠恕”即是将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种基本的原则是普世价值建立的本体基础。
总的来看,虽然孔子对于“仁爱”的阐发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着重停留在“亲亲”的层面。
孔子主张“事亲为大”,“立爱自亲始”(《礼记&祭义》),“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
在孔子看来,当爱他人与爱亲人发生冲突时,应该"舍忠以取孝",他认为亲亲之情是至高无上的,血缘亲情是普遍仁爱的根本基础,“亲亲”在孔子的“仁爱”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二,“仁民”之为“仁”:孟子继承孔子“仁爱”的思想,在孔子“亲亲”之“仁爱”的基础上,提出“仁民爱物”的思想,将“仁爱”的外延进一步扩大,突破了以血缘亲情为最终的界限。
孟子曰:“仁,人心也。
”( 《告子》)孟子认为“仁”是一种先天的东西,“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公孙丑》)孟子这里所说的这种先天的“人心”指的是人的“恻隐之心”。
处于“恻隐之心”这“仁爱”,势必要求要将“仁爱”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君子之于万物也,爱之而弗仁。
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孟子·尽心上》)即是说,也要将“仁”推己及物,这是一种博大的情怀和高尚的道德之精神。
因此仁者之爱应在满足血缘亲情之后,将爱心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地外推。
这就是“亲亲而仁民”。
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仁民”,虽然孟子也有讲到“爱物”,但是,孟子只是将万物狭义地理解为有生命的自然物,且将其看成是外在于自身的“他物”,如不爱对人并无损害。
故而,孟子的“仁爱”中的“爱物”思想并不彻底,也不完善。
三,“爱物”之为“仁”:宋明时期理学家们进一步提出“万物一体”的观点,克服了孟子的“爱物”思想无法落实的缺陷。
从而使得儒家的“仁爱”内涵真正达到了“爱物”,“爱物”也可以说是“仁爱”思想的完结。
二程曰:“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
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
”①在二程看来,天地万物一自身血肉相连,浑然一体,人必须如爱身体般的去爱护天地万物。
王守仁进一步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②“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③相比于二程,王守仁进一步强调了人所负担的维护万物的责任。
如此,宋明理学家,真正将“仁爱”的对象扩展到了整个世界,使得“爱物”得以真正的实现。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明晰,儒家“仁爱”思想,其内涵大致为“亲亲”、“仁民”、“爱物”三个方面,但是,由于“仁爱”思想是儒学的主线与精髓,所以,“仁爱”在整个包容万象的儒学体系中,在不同的层面上,它都有着不同的表达。
虽然“仁”在不同层面的具体表达各异,但是,它们却依旧围绕着“仁”的三个内涵展开。
以“亲亲”为“仁”之意涵,“仁”在家庭层面表现为提倡“孝悌”,重手足之情,重亲情。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时,强调友善,为他人着想,理解,宽容,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仁民”为“仁”之意涵,“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表现为对“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在这里,“仁”是价值目标,“礼”是工具手段。
在政治上,“仁”就是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政,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爱物”为“仁”之意涵,“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表现为“天人合一”观念的追求及实践。
通过“爱物”之“仁”的体验与认识,儒家认识到,天地万物与人是统一的。
主张人应当爱护自然,用科学的精神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问题,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这便涉及到儒家的“格致之学”,朱熹说“《大学》物格、知至处,便是凡圣之关。
物未格,知未至,如何杀也是凡人。
须是物格、知至,方能循循不已,而人于圣贤之域。
”(《朱子语类》卷1 5《大学二-经下》),朱熹阐明了格致、爱物与成圣之间的关系。
由格致而知爱物,由泛爱万物,最终成圣。
《大学》开篇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即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德育的目标取向。
这种结构类似于“同心圆”,以“修身”为“圆心”,向家、国、天下等更大的“圆”延伸和扩展;根本上来说“修身”又必须以仁爱为核心。
可以说,《大学》中提到的一整套儒家的实践规则,其出发点和归宿依旧是以“仁爱”为核心。
至此,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仁爱”思想是整个儒学的核心和基础。
II: 儒家的“仁爱”思想的发展,体现了其博大精深和其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持久的和永恒的生命力。
对于当今之中国及其当今之世界,儒家的“仁爱”思想,依旧就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亲亲”之“仁”与家庭和谐的建设:儒家“仁”的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悌”、“敬长”道德观,要求人们遵守人类社会五伦秩序,即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亲缘关系中讲究亲情、互尊互爱、父慈子孝的人性和仁爱之心。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这正是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最为缺失的精神。
二,“仁民”之“仁”与人的“生存危机”问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际交往关系高度契约化的现代社会,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情感疏离,产生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空虚感。
从而使得,人被置于对自身的物化及其造物的依赖之中, 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社会对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原子弹,而是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灵性与物性、目的与手段相分裂,德性、情感乃至整个内心世界被严重轻视甚至漠视”。
没有信仰,唯一真实的只有本能的冲动和享乐,在迷茫中,我们忘记了如何去做人,如何有热情有意义的去生活。
而儒学,正如钱穆先生说:“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
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或说是一种人文教,只要是一人,都该受此教。
不论男女老幼,不能自外。
不论任何知识任何职业,都该奉此教义为中心,向此教义为归宿。
在此教义中,如孝、悌、忠、恕,如仁、义、礼、智,都是为人条件,应为人所服膺而遵守。
”儒学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了意义,为我们如何去生活,指明了方向。
对金钱的崇拜,对个人享受的追求,使人们不仅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失去正义感、使命感、公德心,而且在亲缘关系中也失去了亲情、人性和仁爱之心。
使得我们的社会显得是那么的冷漠和黑暗,“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
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改变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实现社会自律性的秩序,恢复社会应有的良心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仁民”之“仁”与全人类的友爱、和平梦想的建设、努力。
没有人类友爱,世界的和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
而全世界各个民族如此的不同,要想达到人类的友爱和平,就必须培养人类的同类感,提倡人类友爱的这一普世价值。
张世英先生曾说过,“仁者爱人,就是体现人所具有的同类感。
”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我们致力于全人类的福祉,提供了思想源泉!四,“爱物”之“仁”与当今中国环境问题的缓解: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与当代的生态学完全一致,表现出热爱生命、泛爱万物的强烈情感。
在当今在全球变暖,中国生态环境整体也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依照儒家天人一体的思想,吸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起一种实用性强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能够走出现今的发展困境,走向生态发展之路的优秀思想资源。
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1也,非求其报也。
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