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介入失独家庭电子教案
个案工作介入“失独家庭”的研究以P社区C家庭为例
四、结论与建议
5、持续研究与创新:对个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和发 展,以更好地满足残疾人家庭的需求。
谢谢观看
三、失独家庭需求分析
三、失独家庭需求分析
失独家庭的需求主要包括心理需求、教育需求、医疗需求、社会融入需求等。 心理需求主要是指失独家庭成员需要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完成学业,社会工作者可以链接相关教育资源,帮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2、链接资源: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失独家庭链接各类资源,如教育、医疗、就 业等,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3、开展活动: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各类活动,如兴趣小组、志愿服务等,让 失独家庭成员重新融入社会,减轻孤独感。
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4、维护权益: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失独家庭成员维护自身权益,如申请低保、 住房保障等。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帮助他们了解并行使自己的合法 权益。
P社区的C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失独家庭。家庭成员包括一对年迈的夫妇和他们 唯一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在一次意外中不幸离世,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这 对夫妇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生活陷入困境。
失独家庭:个案工作介入以P社区C家庭为例
在了解C家庭的情况后,一位社会工作者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社工的主要职 责是提供心理疏导、链接社会资源、帮助解决生活困难等。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三、失独家庭需求分析
医疗需求是指一些家庭成员可能因为健康问题需要就医,社会工作者可以协 助他们获取医疗资源并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社会融入需求是指失独家庭成员需 要重新融入社会,参加各类社交活动,以减轻内心的孤独感。
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四、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针对失独家庭的需求,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案心理辅导:社会工作者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失独家庭成员 处理心理创伤,走出阴影。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社工介入单亲家庭教养障碍个案案例
社工介入单亲家庭教养障碍个案案例一、案例背景该个案涉及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家庭成员包括母亲和一个8岁的男孩。
由于母亲长期单独抚养孩子,教养障碍问题逐渐显现,导致孩子在学业、情绪与行为方面浮现了一系列困扰。
二、问题分析1. 学业问题:孩子在学校表现欠佳,成绩下滑明显,缺乏学习动力。
2. 情绪问题:孩子往往情绪低落,容易发脾气,与同学和老师关系紧张。
3. 行为问题:孩子时常违背家规,不听母亲的话,时常逃课、旷课,甚至有过偷窃行为。
三、介入目标1. 提高孩子的学业表现,匡助他建立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2. 增强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提升情绪稳定性。
3. 促进孩子的行为规范,培养他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四、介入措施1. 家访与评估:社工将首先进行家访,了解家庭背景、教养方式和孩子的日常生活情况。
通过与孩子和母亲的沟通,采集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评估。
2. 制定个案计划:根据评估结果,社工将与孩子和母亲共同制定个案计划,明确介入目标和具体措施。
3. 情绪管理培训:社工将组织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孩子情绪管理的技巧和策略,匡助他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和压力。
4. 学习辅导:社工将提供学习辅导,匡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教授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5. 家庭支持小组:社工将组织单亲家庭支持小组,为母亲提供情感支持和教养指导,分享亲子教育经验,增强母子关系。
6. 社区资源整合:社工将整合社区资源,寻觅适合孩子的兴趣班、俱乐部等活动,匡助他扩展社交圈子,培养兴趣爱好。
五、预期效果1. 学业表现提升:通过学习辅导和激发学习动力,估计孩子的学业表现将得到明显提高,成绩稳步上升。
2. 情绪稳定改善:通过情绪管理培训和情感支持,估计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将得到改善,情绪低落和发脾气的频率将减少。
3. 行为规范改变:通过家庭支持小组和社交活动的参预,估计孩子的行为规范将得到改变,逃课、旷课和偷窃等问题行为将减少甚至消失。
六、评估与调整社工将定期进行个案评估,采集数据和反馈,评估介入效果。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研究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研究。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目的。
接着在讨论了失独家庭概念及特点、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必要性、现有研究现状、方法和策略,以及效果评估。
最后在总结了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启示,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并进行了结论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更好的理解和应对失独家庭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和影响力,为失独家庭带来更好的关爱与支持。
【关键词】失独家庭、社会工作介入、问题研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概念、特点、必要性、研究现状、方法、策略、效果评估、启示、未来研究方向、结论、评估。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失独家庭是指由于意外原因导致家庭中某个或某些孩子去世,使得仅剩下一个或多个孩子的家庭。
失独家庭的出现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极大的心理、情感和社会压力,可能导致家庭分裂、关系破裂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家庭关系重要性的重视,失独家庭问题逐渐受到关注。
社会工作者作为社会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帮助解决家庭问题、维护家庭稳定的责任。
对失独家庭进行社会工作介入,不仅有助于缓解家庭成员的心理压力,促进家庭和谐,还能预防家庭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
目前对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有必要对失独家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策略,评估其效果,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所在。
1.2 研究意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可以帮助失独家庭获得更好的心理和社会支持。
失去孩子的家庭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痛苦,社会工作可以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阴影,重新建立自信和生活动力。
研究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可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
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案例一、案例背景小明(化名)是一个9岁的男孩,来自一个单亲家庭。
他的父母离婚后,他与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是一位全职工作者,经济负担重,时间长,经常需要加班。
小明在学校表现较差,成绩下滑,且情绪不稳定,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哭闹或发脾气。
最近一段时间,小明的老师向社会工作者反映了这些问题,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帮助解决。
二、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情况并不稳定,父母离异,母亲经济负担重,时间紧张,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
单亲家庭的不稳定性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小明的心理健康。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表现较差,成绩下滑,情绪不稳定。
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的不稳定性,导致小明在学校学习和情绪上受到影响。
三、社会工作介入1. 了解情况: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与小明及其母亲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家庭情况和小明的心理状况。
通过深入了解,找到问题的根源。
2. 提供支持:社会工作者需要向小明和他的母亲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支持和咨询,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小明可能面临的紧张和情感问题。
3. 提供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为小明和他的家庭提供相关的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师、家庭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家庭和个人生活中的问题。
4. 建立支持网络: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小明和他的母亲建立一个支持网络,包括亲朋好友、学校老师、邻里社区等,让他们感到有更多的支持和关爱。
四、结果评估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跟进和评估小明的情况,观察他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并与学校、母亲及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沟通。
通过长期的跟进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小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态。
五、总结与展望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通过专业的介入和支持,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未来,社会工作者需要持续关注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更多有效的帮助与支持。
“点亮心窗,重燃生命之光”社工站社工介入失独长者个案服务社工案例计划
“点亮心窗,重燃生命之光”社工站社工介入失独长者个案服务社工案例计划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作者 | 曾宪琳、廖文琳、陈燕妮单位 | 海口市友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一、案例背景资料(一)个人基本情况案主(以下尊称梁阿叔,化名),男,现年77岁,属于失独家庭,海南户籍,目前退休在家,退休金1800元/月。
梁阿叔目前与妻子居住在贷款买的房子,平时有需要时,夫家兄弟的儿子会给予帮助。
梁阿叔家住在一楼,通风好,出入方便,家居环境整洁。
梁阿叔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养老问题堪忧,平时身体不是很好,需要社工帮助办理商业医疗保险理赔。
(注:认定梁阿叔为失独家庭,是因为在国家规定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时候,梁阿叔的儿子已经去世。
)身体情况:总体上来说,梁阿叔的身体比较健康,生活方面能够自理。
但由于年龄的原因,身体各方面的机能逐渐衰老,抵抗力也大大下降。
梁阿叔患有腰痛、糖尿病,很少出去散步,严重时需要住院治疗。
心理状态:梁阿叔因独生子过世加上腰痛,不方便出门,长期在家,情绪低落悲伤,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
认知层面:梁阿叔自诉因计划生育,儿子去世日后养老问题堪忧,房子也是贷款购买,日后生活也有困难。
(二)经济状况梁阿叔和其爱人以前是职工,所以两人均有退休工资,每月有3500元左右,经济情况一般,能维持两个人的生活,还要吃药,经济压力相对很大,生活很拮据。
(三)家庭成员状况及关系梁阿叔与妻子共同居住,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失独。
妻子刘英花65岁,平时刘英花会与一名退休的阿姨出去公园散散步,聊聊天,偶尔在水塔种种菜等。
刘英花身体稍胖,咳嗽,脸色不佳,与人说话吐字不清晰。
(四)社会支持网络梁阿叔正式支持网络有民政局、社区居委会、社会工作者等,非正式支持网络只有妻子以及侄子。
梁阿叔的个人经历非常坎坷,但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比较好,侄儿侄女对她和外孙也很好,都会经常来看望他们,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一些帮助和照顾。
社区的工作人员,在政策方面也会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支持,帮助他们申请一些救助和补贴,适当增加他们的收入。
家庭社会工作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和政策体系的完善,单亲家庭的社会工 作介入的机遇日益增多。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建议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以探究单亲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
建议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推动单亲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 。
建议重视单亲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以提升社会工作的服 务水平和效果。
促进子女健康成长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开展亲子活动、教育辅导等,增进单亲家庭子女与家长的交流 与沟通,为其提供全面的成长支持。
03
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个案工作介入
目标
旨在运用个案工作技巧,为单亲家庭提供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 走出困境,提高生活质量。
流程
从评估单亲家庭的需求入手,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开展个案辅导 ,提供心理、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支持。
实用技能等。
社区工作介入
目标
旨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提高 单亲家庭的社区归属感,促进
社区凝聚力和发展。
流程
组织单亲家庭参与社区活动、提 供信息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融 入社区生活、增强社区居民对单 亲家庭的理解与支持。
技巧
包括组织社区活动、协调资源、倡 导平等与尊重、鼓励居民参与等。
04
案例分析
案例一:个案工作介入
05
结论与反思
研究结论
单亲家庭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 ,如经济困难、心理压力和社
会孤立等。
社会工作介入能够有效帮助单 亲家庭应对挑战,提升其生活
质量和福祉水平。
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策略需 要针对单亲家庭的特点进行优
化和调整。
社会工作介入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存在诸多挑战,如资源有限、服务 对象不配合等。
家庭社会工作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通过小组活动,单亲家长们可以分享 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共同应对生活中 的困难,并获得情感支持。
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社工介绍了小 组的目的和规则,并鼓励家长们分享 自己的故事。在随后的活动中,家长 们逐渐敞开心扉,分享了他们在生活 和工作中的挑战以及应对方法
04
单亲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反思与展望
社会工作介入的反思
03
单亲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的实践案例
个案案例
个案背景
小王是一位单亲母亲,由于丈夫早年 去世,她独自抚养着儿子小明。然而 ,小明在学校表现不佳,经常违反纪 律,甚至涉及校园欺凌。小王因为工 作和照顾儿子,感到压力巨大,无助 且焦虑。
个案目标
通过提供心理和社会支持,帮助小王 解决面临的压力和困扰,改善小明的 不良行为,并促进母子关系的和谐。
单亲家庭的数量及分布
单亲家庭数量逐年上升
由于现代社会离婚、丧偶等事件不断增加,单亲家庭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单亲家庭分布不均衡
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单亲家庭分布情况有所不同。
02
单亲家庭的社会工作介入
介入的理论基础
系统理论
单亲家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受到家庭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系统理论强调家庭成员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沟通,以及家庭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家庭治疗理论
家庭治疗理论强调家庭结构和互动模式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将家庭成员视为一个整体,注 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对单亲家庭的影响,关注单亲家庭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 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单亲家庭也积极塑造和影响社会结构。
介入的方法与技巧
01
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是一种提供服务的方法,将单亲家庭置于服务中心,为其提
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3篇
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3篇篇一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孤残儿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孤残儿童是指由于身体或智力等方面的缺陷,无法与正常家庭生活的儿童。
他们在生活、教育、康复等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社工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人员,可以为孤残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康复训练、教育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项目目标1. 为孤残儿童提供个性化的社工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2. 提高孤残儿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 促进孤残儿童与社会的融合,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提高社工的专业服务水平,增强社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项目内容1. 心理支持:为孤残儿童提供心理支持服务,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疏导、情绪管理等,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韧性。
2. 康复训练:为孤残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包括身体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教育辅导: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辅导服务,包括文化教育、艺术教育、职业教育等,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职业技能。
4. 社会融合:为孤残儿童提供社会融合服务,包括参加社会实践、参观博物馆、与志愿者互动等,帮助他们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融入社会生活。
四、项目执行1. 招募社工:通过网络、报纸、社区等渠道招募具有社工专业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的社工,对招募的社工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社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
2. 开展服务:根据孤残儿童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为孤残儿童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
3. 定期评估:对服务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服务计划,确保服务质量和效果。
4. 建立档案:为每个孤残儿童建立服务档案,记录服务内容、服务效果等信息,为后续服务提供参考。
五、项目预算1. 社工薪酬:每月[X]元,共[X]人,总计[X]元。
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哲学渊源、方法和个案实.doc
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哲学渊源、方法和个案实8800字社会工作叙事治疗模式介入失独家庭重建的哲学渊源、方法和个案实践一、问题的提出叙事治疗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代表人物为著名的澳大利亚家庭治疗师麦克怀特(Michael iddot;爱普斯顿(David Epston)。
被认为主流且科学的传统个案辅导坚信:社工必须透过为服务对象进行预估诊断和对问题及其原委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社工与服务对象进行对话并挑战当中的不合理信念,协助服务对象反思自己的信念和情感,才能与服务对象确定一起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工作流程中,社工处于专家和权威的地位,掌控着整个辅导过程的话语权,而服务对象被定位为有问题的人。
根植于后现代主义及社会建构论的叙事治疗,挑战和反思这样的传统,认为服务对象并非是有问题的人,叙事治疗强调人是人,问题是问题,服务对象是拥有智慧和资源的专家。
这种新颖的观念使社工在个案辅导中可以与服务对象一起共同建构新的生活,给服务对象新的希望,而不是削弱服务对象的能量。
[1]怀特强调家庭治疗应深入探索人们解释世界的方式,给予服务对象更富独立意义的人性关怀,并在辅导过程中不断外话服务对象的问题。
爱普斯顿另辟蹊跷地透过辅导过程中的讲故事和揭示故事的隐喻来保存服务对象成功克服被问题困扰所屏蔽的资源。
[2]此后,叙事治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几乎风靡北美甚至全球,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工作难以解决的家庭问题及一些群体的亚文化建构。
失独家庭问题在西方的婚姻家庭辅导案例中并不多见,在社会工作界也不会被视为是一件严重而复杂的问题。
而在中国却不然,在长达30多年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主导下,数以亿计的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出现。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因子女意外伤亡的失独变故而不仅要陷入长期的心理压力或悲惨状态,而且将不得不面临无儿养老的悲惨境地。
[3]究竟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有多少,至今尚未有确切的统计数据。
但从学者的一些研究推断来看,这个群体的数量不仅庞大且正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
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3篇
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3篇篇一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一、背景与需求二、目标与理念1. 目标为孤残儿童提供全面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促进孤残儿童的自我认知和发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建立家庭支持网络,提高社会对孤残儿童的关注度。
2. 理念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需求。
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
三、服务内容1. 个案工作为有特殊需求的孤残儿童提供一对一的个案服务,包括心理辅导、康复训练、学业辅导等。
2. 小组活动组织各类小组活动,如兴趣小组、艺术治疗小组、康复小组等,促进儿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家庭支持与孤残儿童的家庭建立密切联系,提供家庭咨询和培训服务,增强家庭的照顾能力和责任感。
4. 社区融入开展社区融合活动,如户外拓展、志愿者服务等,帮助孤残儿童更好地融入社区。
四、介入策略1. 需求评估通过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孤残儿童的需求和问题。
2. 资源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孤残儿童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3. 专业培训为社工提供专业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
4.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孤残儿童的故事和需求,提高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
五、工作计划1.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成立项目团队,制定工作计划。
开展需求评估,建立服务档案。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沟通合作事宜。
2.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按照服务计划,开展个案工作、小组活动等。
制定后续发展计划。
六、预算安排1. 人员费用:[具体金额]2. 服务活动费用:[具体金额]3. 宣传推广费用:[具体金额]4. 其他费用:[具体金额]七、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社工伦理和职业道德规范,保护孤残儿童的隐私和权益。
2. 与相关部门和机构保持密切合作,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3. 关注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及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篇二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一、背景与需求孤残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3篇
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3篇篇一《孤残儿童社工介入策划书》一、背景孤残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着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
为了帮助孤残儿童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制定了这份社工介入策划书。
二、目标1. 提高孤残儿童的生活质量,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3. 促进孤残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介入策略1. 建立专业关系通过与孤残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为后续的介入工作奠定基础。
2. 提供生活照顾为孤残儿童提供日常生活照顾,包括饮食、住宿、卫生等方面的服务,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3. 开展心理辅导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4. 组织社交活动5. 提供教育支持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包括学习辅导、兴趣培养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培养兴趣爱好。
6. 加强家庭支持加强与孤残儿童家庭的联系,提供家庭支持和服务,帮助家庭更好地照顾孤残儿童。
四、实施计划1. 第一阶段(1-3 个月)(1)与孤残儿童建立信任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2)为孤残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和心理辅导服务。
2. 第二阶段(4-6 个月)(1)为孤残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2)加强与孤残儿童家庭的联系,提供家庭支持和服务。
(3)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孤残儿童提高就业能力。
3. 第三阶段(7-9 个月)(1)组织孤残儿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1. 定期对孤残儿童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了解他们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服务策略和计划,提高服务质量和效果。
六、注意事项1. 尊重孤残儿童的意愿和需求,保护他们的隐私和权益。
3. 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孤残儿童提供服务。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方案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方案概述离异家庭中,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和协调常常受到挑战,这些挑战可能导致各种问题,包括争吵、孤独感、绝望、焦虑和失落感。
社工作为一名专业的家庭辅导员,可以通过介入帮助离异家庭成员缓解矛盾,重建沟通,增进理解,帮助他们在适应新生活的过程中走出困境。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的步骤第一步:了解家庭的情况社工要了解离异家庭的情况,包括离异原因、离异后家庭成员的生活状态、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
了解这些情况,可以帮助社工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能够为后续的介入提供基础。
第二步:和家庭成员建立信任关系作为社工,建立信任关系是社工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在介入离异家庭之前,社工需要先建立与家庭成员的信任关系。
社工可以通过与家庭成员聊天、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活情况、了解他们目前的困境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让家庭成员愿意与社工交流感受并接受社工的帮助。
第三步:了解家庭成员的需求社工通过和家庭成员交流、了解他们的困境和痛点,掌握他们的需求。
了解家庭成员的需求,可以帮助社工更加精准地提供帮助,满足家庭成员不同层次的需求。
为了了解家庭成员的需求,社工不仅可以与每个家庭成员单独交流,还可以通过家庭小组会议的形式收集大家的意见和需求。
第四步: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根据家庭成员的需求,社工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合适的解决方案。
例如,对于儿童的问题,社工可以组织学习小组,帮助他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对于家长的问题,社工可以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与指导,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和孤独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社工可以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重建信任关系和沟通桥梁。
第五步:维护家庭稳定通过社工的介入,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可以得到更好的维护,同时也增进了家庭成员间对社会服务的认识。
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社工需要在介入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家庭成员的隐私,确保家庭成员的安全和福利。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的价值与意义帮助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在离异家庭中,家庭成员往往面临各种问题,例如孤独感、失落感、焦虑等。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方案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方案背景离婚是人生中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仅对夫妻双方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对孩子的影响更是长远的。
在离异家庭中,常常涉及到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探望时间等问题。
争吵、冷战及落泪的情景时常发生。
这种非常之中,调解人员的介入非常重要。
调解人员通过与离婚家庭的人沟通、协商,帮助他们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案,进而让离婚方案顺利的达成。
介入策略1.沟通和协商沟通和协商是介入离异家庭的最重要的环节,调解人员需要倾听双方的不满,需求和反应。
准确掌握双方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引导他们达成和谐解决方案。
沟通和协商的主要目标是让双方了解对方的意见并尊重他们的需求。
调解人员应该尽可能充分考虑双方的利益,提供最好的妥协方案。
2.关注子女的情况和利益考虑到子女的处境和利益,调解人员应该在谈判的过程中非常谨慎和敏感。
如今,在离异家庭中,子女成了家庭和平的牺牲品,他们的情况有必要被关注和理解。
在调解离婚案时,调解人员应该确保子女的权益得到保护,如探望时间,抚养权等。
3.寻找能促进合作的方式在介入离异家庭的过程中,调解人员应该试图描述能够帮助双方达成共识和协作的方式。
对双方来讲,这些方式应该有助于解决问题和减轻紧张的气氛。
4.确定达成协议的保密性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社工需要保守协商的保密性。
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双方希望明确公开他们达成的协议,但有些情况下,离婚协议可能涉及到隐私等问题,社工必须完全尊重双方的决定。
5.提供必要支持调解人员的任务不仅是协助双方达成与决议,还应该向协商的人提供必要的支持。
在专业层面上,社工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并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其他的支持和资源。
介入社工的作用起到介绍者的角色,沟通家庭情况;起到转化者的角色,促进家庭成员理性思考及正确处理情况;起到矫正者的角色,引导离异家庭成员消除情感障碍,掌握情绪,避免爆发;起到规划者的角色,协调和规划今后家庭成员的生活;起到教育者的角色,引导孩子分析现实,正视问题,面对问题,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社工介入单亲家庭教养障碍个案案例
社工介入单亲家庭教养障碍个案案例一、案例背景1、个案背景:11岁的儿子由于几次逃学事件,被学校劝退.今年4月,案主把儿子从老家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一一镇某社区,暂时与孩子一起生活.案主期待在这段时间内自己能更好教导孩子,让其可以保持学习水平,下学期顺利上学.在案主和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案主儿子出现了几次离家出走、晚上在外逗留不回家的情况.曾发生一次案主儿子在一位居民家处过夜,第二天该居民去治安队报案的事件.为保证孩子的安全,案主选择在上班期间用锁链把其禁锢在家.今年5月中旬,区妇联将该个案转介到镇个案治理效劳中O2、案主及其家庭背景:①根本情况:37岁外地户籍男性,小学文化水平,身体状况良好,在镇某工厂上班.②婚姻家庭情况:离异,两个孩子都归案主抚养.13岁大女儿和11岁小儿子,长期由在老家的案主姐姐抚养长大③感情状况:没有再婚,在老家有一位交往几年的恋人.④工作情况:常年在外打工,较少回老家.每天工作12小时, 周期性轮换早班和晚班,没有假期.3、案主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①提及儿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案主会很愤怒.案主每天不下三次骂孩子,更生气的时候就会打孩子,有时候会通过锁住孩子,不让其出门,作为惩罚.②儿子会骑自行车到居住地以外的地方玩,让案主对儿子的安全很担忧,又害怕他出去闯祸,和本地居民起冲突.案主认为自己无可奈何,只有锁住孩子才是最好的方法.③进行屡次教育,但儿子依旧没发生明显改善,案主越来越认为自己没有方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会觉得“很累〞,表现出没有信心和绝望.曾如此“真想把他送去劳改〞、“我什么工作都可以干得下去,除了孩子,真的是举手投降〞表述过.④老家的亲戚知道案主儿子的情况,认为案主只顾着赚钱而不教养孩子,劝其带孩子一起回老家,让案主背负很大压力.4、案主处理和社会支持系统:①案主所住出租屋周边没有熟悉的朋友或亲戚,有一个堂姐,偶尔会把孩子带去堂姐家照料几天.房东偶尔会将自己观察到孩子情况主动告知给案主.②案主曾带儿子来到工作地方的宿舍,希望他在自己上班期间原地呆着,但孩子还是会跑出去.③周边社区的社工曾与案主达成临时托管、停止家暴协议,由案主每天上班前带儿子去社工效劳点,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来.实施第一天案主将其接回家后,孩子再次成功离家出走,后来案主放弃临时托管的执行.二、分析预估1、案主所面临的困境:案主用打、骂和禁锢孩子的教养方式,去应对儿子包括离家出走、晚上不回家、乱丢垃圾等不良行为,但这些方法都无效,且家暴本身就是违法行为.2、困境所导致的负面影响:①引发负面情绪与行为:案主失望和愤怒的情绪受到刺激,引发次数更多的打骂和禁锢外出等行为.同时,案主的行为引发儿子的负面情绪,其会做出离家出走的行为.②破坏亲子关系:案主对儿子失去信任,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没方法良性沟通.孩子不敢也不愿意和案主进行沟通,在案主面前小心翼翼说话,大多时候不回应案主,偶尔会成心做一些案主不喜欢的事情让其生气.3、困境背后原因分析:①案主作为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亲职教育不到位,没能在孩子良好行为养成此事上尽责.案主在儿子年纪很小时就离异,后来忙于生计,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本应担负的抚养和教育孩子责任转接给案主的家人,孩子一开始在案主的父亲身边长大,当案主父亲去世后,孩子被交给案主的两位姐姐.孩子长期处于事实孤儿、寄人篱下的情况,缺乏平安感,渴望陪伴.据了解孩子在老家时已出现类似晚上从家里跑出来的行为,但案主没能意识到及早干预的紧迫性,没能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机协助其进行良好习惯培养.②案主对孩子良好行为养成和效果存有非理性认知,期待过高,急于求成.案主认为儿子在自己身边几个月,就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是案主工作时间较长,真正和孩子相处时间并不多,下班后的劳累也让其对孩子的教养有心无力.案主“以一概全〞认为孩子就应该像小时候的自己,像其他单亲孩子一样,认真学习乖乖听话,被打了就应该不再犯错,但是他没有认清每个孩子及所处环境的独特性.③案主对孩子缺乏正向的教养方式和良好的沟通方式.案主与孩子之间长期疏离,原有的感情并不稳定.案主比拟心急,对孩子缺乏信任,当孩子不回应、不做解释的时候,案主愤怒的情绪极易被激发,下意识认为孩子一定是做错事情了才不敢出声.案主儿子渴望案主的陪伴和肯定,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案主习惯性的打骂,也让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想法.案主习惯性关注负面信息,放大孩子的缺点,把问题归咎于孩子身上,很少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优势.4、需求分析:结合案主需求自述、社工前期资料收集,评估确定以下需求.①首要且紧急需求:停止案主禁锢孩子的行为,停止案主儿子离家出走、晚上不回家的行为,保证其人身平安.家暴是违法行为,也对孩子身心健康开展和亲子关系具有很大负面影响,需要立即停止,保证孩子平安.孩子离家出走等行为, 有平安隐患,案主假设没其他有效方式应对,依然会采用链子限制孩子人身自由.②次要但重要需求:学习正向教养方式和良性沟通方式,促进案主儿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案主打骂和禁锢的负面应对方式,没能有效让孩子养成好习惯,也刺激孩子负面情绪,习惯性离家出走.当案主看到儿子跑出去,又会继续打骂和禁锢,这是可预见的恶性循环.所以让案主学习正向应对方式,是一旦处理完毕就能造成全方面改善的需求,会让案主用有效方式去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最终可以真正停止案主的家暴行为和孩子离家出走等行为.三、效劳方案1、总目标案主掌握正面的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并在过程中改善亲子关系.2、分目标及具体表现①案主停止禁锢孩子的行为,并协助孩子制定平安方案,教授其如何应对危险情景,逐渐停止离家出走行为.②案主学习至少两种情绪治理方式,先处理自我情绪再处理孩子的事情,逐渐降低打骂孩子的行为频率.③案主学习至少两种正面的教养方式、沟通方式,促进案主儿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改善父子间关系.3、理论支持①家庭系统理论:家庭是由各家庭成员共同组成的,在家庭系统中,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出现了问题或遇到了困境都是由于家庭各成员之间沟通不畅、互动不良引起的,并且会对整个家庭系统造成影响.当整个家庭面临困境时,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从自身找问题并进行反思、改良,而不只是某一个成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善.此个案中,案主认为孩子是问题的根源.案主认为是孩子没有做自己要求的事情,所以自己才会打骂和禁锢孩子.事实上,案主给孩子的任务大多是超出孩子的水平范畴,孩子没有方法短时间完成.父子间沟通不畅,孩子即便没方法做到,也从没和案主表达. 社工需要引导案主去反思自己在事件中的行为,愿意并做出改变, 并改善两人的沟通.②认知行为理论:由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整合而成一注重认知在环境与行为之间的桥梁作用,强调认知在改善情绪、行为时产生的影响,认知决定情绪,情绪反作用于认知,人的行为改变又受到认知改变的影响.理论的应用具有以下特点:聚焦当前的问题;强调人对不合理认知的掌控性,并且认同人有改变不合理认知的能力;主张运用改变认知的手段来改变情绪或行为.其中,曰lis的理性情绪治疗模式是认知行为理论代表模式之一.此个案中,案主对孩子持有过高期待,当看到孩子没根据自己要求开展时,就会容易激发负面情绪,出现打骂的行为.当发现打骂也不奏效的时候,案主会认为孩子没方法改变,产生失望的情绪,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社工需要引导案主看到和反思自己不合理认知对情绪、行为的影响,并开始建立和增强理性认知.4、效劳策略①推动与案主信任关系从建立到增强,从而让案主在过程中愿意更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感觉到社工是与其站在同一立场, 理解其感受与行为.②在关系稳定阶段协助案主看到和反思自身非理性的认知,并认清其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强化其改变自己的动机.③协助案主学习和掌握正向的教养方式、良性互动的亲子沟通方式,在过程中给予情感支持与方法指导,减少行动的阻力,不断强化理性认知.④带着案主回忆整个行动过程,总结成功经验,稳固理性认知和有效行为方式.四、介入过程此处省略社工初步取得案主、案主儿子的信任,并收集案主教养方式、案主儿子行为表现等资料的介入阶段.1、介入前期:重点是非理性认知的澄清与反思①进一步了解和信任,觉察出案主存有的非理性认知.社工通过同理、真诚等关系建立的态度和技巧,说明社工对案主的接纳,从而鼓励其更多表达自己对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并从中分辨出案主独特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案主常常向社工埋怨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不满,比方“孩子都来这边两个月了,却总是记不住把垃圾扔进去垃圾桶,而是从楼上扔下去〞,他认为孩子应该早就学会,应该每一次都能做到〔认知〕,而不是偶尔还会“犯错〞,所以就会去骂打孩子〔行为〕.案主绝对性认为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学习成效要根据自己的方式来进行,需要立即可以满足自己的期待〔认知〕,否那么就无法忍受这些事,会很沮丧和生气〔情绪〕.社工同时关注到的是,这绝对化的认知也衍生了其他类似的认知,比方只注意负面讯息,案主会习惯性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比如灾难化认知该事件,案主会觉得事情很严重,孩子没方法改变.②保持和案主儿子的沟通,主要和孩子进行平安教育.案主儿子的平安需求是首要且急迫需要满足的,但案主与孩子之间存有沟通障碍,孩子认为“爸爸骂自己的时候,自己不敢说话〞.让案主在该阶段就可以与孩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平安方案,是很困难的.此阶段由社工与案主儿子进行平安教育,并让案主从旁协助.案主儿子较容易和他人建立初阶的信任关系,在社工面前大多时候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案主儿子在老家就经常出去玩,他意识不到危险,而且一个人在家会觉得无聊,没有人陪伴,就想跑出去.案主儿子认为自己“玩习惯了,想改但是改不了〞 .由于孩子身心开展还未成熟,对于自省、反思等行为没方法做到,且专注力容易分散、自制力缺乏,需要成年人的监督以及正面鼓励,找到适合他们的可行性方法.社工和孩子约定晚上十点前回家〔符合案主的要求〕,并让孩子想想回家后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 孩子提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一听音乐,自己可以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作业,“有音乐就感觉有人在陪着自己〞.社工肯定孩子的建议,并让案主提供音乐支持,尝试该方法是否有效.案主一直以来会对孩子做平安教育,告诉孩子可能存有的危险,可以如何应对.社工告知案主,孩子会分享给自己关于案主对其的平安教导,肯定案主在过程中的付出,并鼓励其继续沿用该安全教育,双管齐下强化孩子认知.③关系稳定阶段,协助案主认清非理性认知以及其对自己情绪的影响.社工带着案主去回忆过去自己和孩子的矛盾事件,并在其中看到问题的结果、触发问题的诱因事件,让其反思自己需要担负起较大的责任.社工让案主尝试自我分析儿子离家出走原因,案主会认为“当我打他、骂他的时候,他就会生气,趁我不留神就跑出去不会来了〞,认为自己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要注意的是,此时的案主只是暂时同意认为自己负有较大责任,但仍然更多觉得是孩子出了问题.社工运用一系列的引导式问题,让案主去思考为什么诱因事件能促发问题,背后是出于什么信念.有时候案主没方法思考清楚, 社工可以提出一些留有余地的假设,比方案主是否可能期待过高有点太着急看到成效得到案主的肯定后,然后再通过提问“继续这样做或想,会对你有什么影响吗会不会觉得自己压力很大,情绪很不好〞、“这样做或想,益处大于伤害吗 " ,案主对自己所持的信念开始产生疑心,自我反思这些信念、行为能否帮助自己去到想达致的目标.2、介入中期:重点是行动与认知的相互作用,增强动力①用行动去实践正向的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并从中强化理性认知和行动的动机.社工鼓励案主和自己一起头脑大风暴,尽量想出更多的应对方法.社工会适时的自我表露,分享自己与案主儿子的接触过程,提供有效的经验供案主参考.然后,再对这些方法进行筛选,选出较为符合案主价值观和水平的方案,再去实践.比方案主工作时间较长,也没方法中途去接送孩子,如果建议案主和孩子多一点参加亲子活动或是相关的小组,学习相关沟通技能或增进感情,是不大可能实现的.所以社工在这阶段会承当更多教育者的角色,为案主直接提供正向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的指导.为保证行动渐进性,让案主能更容易投入到行动中,社工优先从案主过去使用的教养方式中提取优势,以此为根底逐渐增加新的内容.比方案主习惯和孩子讲道理和规矩,这既表达了案主责任心的优势,但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当事人厌烦,依旧保持原样的情况. 社工让案主在对孩子进行一番说教后,自我观察孩子的表现,认知到自己方法的无效.此时社工会先肯定案主对孩子不厌其烦的耐心,提醒其只要再把握住时机即可有效,再教导其对孩子情绪的察言观色.这些和案主一起商讨确认的方法,在每次面谈结束后社工都会再次重复、总结和提醒,案主需要以任务形式去实践.在下次面谈中会检查任务完成情况,一起讨论效果和意义,探讨是否存在困难,并加以修正.比方关于用物质奖励孩子,这种激发外在动机的方法只能限时使用,案主发现用多了也没效果,疑问下次该有什么东西奖励.社工会建议案主更多尝试用言语方式鼓励孩子正面行为,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物资奖励那么作为辅助工具.当案主主动向社工反映孩子近期发生了好的变化“房东告诉自己儿子会叫人了〞,认为是社工的功绩.此时社工会引导案主回忆自己所做的建设性行动,清楚改变这一切的主导者是其本人,并不断重复该观点,令其不断强化认知“当自己改变,孩子也会随之改变〞,增强动力.②为案主在行动过程中提供支持和鼓励,增强目标达成的助力.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是困难的,案主在行动过程中会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加上急于看到成效,信心受到打击,阻碍目标达致.案主向社工反映“明明上班很累了,想轻松一下也没有时间, 还得回来对着孩子,监督他做这个做那个,一看到在玩,我就会很生气〞.社工此时会用同理态度来表达对案主的理解,认同其当下的感受,认同其需要处理情绪.当案主感受到社工站在其一边后,案主提出自己的负面情绪应对方式:“所以我现在先会在楼下坐一下再上去〞.社工会肯定案主的处理方式,“很好的方法呢!先休息一下,再回去见孩子,不着急!〞并鼓励他可以继续做下去,让其情绪得以缓解并持续有效应对行为.社工除了提供空间让案主宣泄负面情绪,持续性表达同理,让案主感知社工是站在案主的立场;协助案主看到自己的优势经验, 给予肯定和鼓励;也会让案主从周边人的评价中觉察到儿子的优点和进步,增加其行动的希望,相信儿子是可以有好的改变.3、介入后期:重点是稳固与运用①稳固案主掌握的教养和沟通技能,不断调整,降低行动的阻力.进入该阶段,案主已逐渐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社工让案主从几次的行动过程再次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看法、自己的感受.此时案主会观察到孩子不良行为减少了,出现了更多正面的行为,即便孩子偶尔会“犯错〞,但案主发现自己可以忍受,能成认孩子的进步,负面情绪的强度减弱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社工会继续布置任务让案主去实践,再和案主一起评量和反思实践过程,进一步稳固所学.案主虽然学习了新的教养和沟通方式,但由于其原有想法和行为是长期使用且曾起作用的,要其短时间完全舍弃,不受旧认知影响是可能性很低的事情.所以中间会遇到很多障碍,效劳会在前进与倒退中反反复复.社工与案主虽然共同协商了家庭任务,但有时候案主并不能完成,会再次回到前期的情况,表示对孩子的不满,表示不理解孩子为何做不到他要求的事情.社工需要保持耐心,接受这种没方法一路顺畅的现实,继续先同理,让案主宣泄情绪,再让他回忆自己在过程中的想法和情绪,引导案主反思自己是否再次回到过去的认知,让案主思考方案是否超出了孩子的水平或案主本人的水平,需要如何调整.社工也会告知案主任何人行为的改变并不容易.不管如何讨论,最后需要确定案主可以找到自己愿意去做可以做的方案.②协助案主应对突发事件,反复强化理性认知.虽然该阶段案主在不断增加自己的正向教养行为,孩子也在朝着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开展,但仍会遇到一些意外事件, 阻碍了案主行动的进程.此时社工会先处理案主的情绪,再协助案主从所谓失败行动中重新再看到自己急于求成的非理性认知,再一次调试自己的期待,提出这个阶段适合的行动.效劳过程中案主女朋友的出现,让案主的专注力由儿子转移到女朋友处,减少了对孩子的监督和良性互动后,孩子的行为随之改变,开始重蹈覆辙,再次出现离家出走等情况,动摇了案主对孩子的信任.社工引导案主回忆诱因事件发生前后的变化,在分析困难中强化其“行为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培养〞理性认知,并协同案主一起再回到行动方案,做适宜的调整,继续去实践.五、总结评估1、总结:亲职教育的无视,父亲角色的长期缺位,让孩子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上存有障碍.当父亲采用不适宜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改善孩子现状的困难程度会大大增加.尤其案主采用了禁锢方式,严重损坏孩子的身心健康,亦造成孩子人身平安隐患.以上种种长远来看会破坏本已脆弱的亲子关系.社工在评估本次个案情况及需求后,确认个案首要的需求是案主孩子的人身平安保证,次要但重要的需求是案主教养水平和沟通的提升.结合认知行为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社工主要通过让案主澄清非理性认知,看到其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影响,再协助案主学习和实践正向教养方式,治理自我负面情绪,在行动中不断增强理性认知,从而逐渐去实现案主减少打骂孩子频率、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改善亲子关系的目标.在社工跟进的三个月内,虽然过程有反复,但总体上案主停止了禁锢孩子的行为,孩子不按时回家的情况也减少,案主能开始分享孩子的优点,给予孩子肯定.今年8月中旬,案主回老家开展,已不在中央效劳范围,故提前结案,社工后续进行回访.遗憾的是,介入时间不长,未能进入稳固成效阶段,案主进一步掌握正面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2、评估:①案主自评:案主在几次面谈中向社工反响孩子有好的转变:“儿子情况有变好,出去了还会知道回来,以前是不会这样的,看到我还躲起来,第二天才回来〞“以前是每天都要起码骂3次以上.现在就减少了,当他表现好的时候,也会给予物质奖励,给他买零食〞;“最近周边的阿姨和我说,说我儿子会打招呼,会主动帮助了〞.案主在社工回访中提及孩子的情况:“比预想的好多了,孩子在家很少出去玩,学习不懂就会问人〞.“在家近期比拟听话〞.②过程评估:〔社工主要比照介入前后案主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情况〕案主一开始接触社工的时候,大多是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沮丧和愤怒,只能看到孩子的缺点,觉得“毫无方法〞、“举手投降〞在结案之际,案主虽然还未能完全掌握正向教养方式和沟通方式,意外事件也时有发生会阻碍进程,但从案主与社工交谈的话语和语气,能明显感知到负面情绪的强度降低了,频率也减少了,也会主动和社工分享孩子的优点.在最后两次面谈中,案主表示自己看清孩子的情况,不会对他有更多要求,并告知社工自己回老家后方案如何教养孩子,询问社工的建议.六、专业反思1、关于关系建立关系建立是贯穿于整个效劳过程,而不仅仅在介入前期,所以这里的关系是指从接案开始到此时此刻.同理心是社工的效劳态度,也能很好促进关系的建立.当社工去让案主澄清自己非理性认知时,其实就是在做建设性的挑战,引导其反思,从而有后续的行动.要注意的是,由于案主长期用这种方式思考很久,会认为它就是有效的.当社工提出挑战,容易会带给案主不舒服的感觉,。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方案
社工介入离异家庭方案背景介绍离异家庭是近年来社会越来越常见的一种家庭类型,离婚带来的对孩子、父母、以及家庭、社会的影响逐渐显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工介入离异家庭并提供相关方案助力其重新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成为了一项紧迫而有意义的工作。
确定工作目标社工介入离异家庭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离异家庭共同面对分手造成的伤害和影响,并尽可能地协助家长为孩子建立稳定、健康的成长环境。
通过社工的夹缝中介作用,协助建立起更为和谐、有爱的家庭关系,是社工的工作核心。
设计方案认知危机干预离异家庭中,父母往往处在一种认知危机之中。
他们缺乏对离婚所带来的影响的理性认识。
那么社工可以给予家长有关长期相处的建议,以及协助他们正确认识离婚后应当如何处理孩子与家庭关系等问题。
近年来,“认知重组”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离异家庭中,通过帮助家长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家长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孩子的生活质量。
心理疏导离异家庭往往会给孩子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如分离焦虑、情感障碍等。
如果不及时给予帮助,这种影响有可能是长久的。
因此社工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心理状态和需求,为其设计出一种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心理疏导方案。
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有效地减轻内心的痛苦和压力,促进其良好的发展。
辅导家庭通过无歧义的沟通,社工应该帮助家庭审视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以此建立一个更为沟通畅通的家庭关系。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将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彼此,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信任。
此外,社工还应该通过教学传授交流技巧,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进而避免日常沟通中的摩擦,构建一个和谐、互求共赢、相互支持的家庭关系。
实施方案与效果通过上述方案的介入,离异家庭能够在社工的帮助下,实现尽早的认知危机干预、心理疏导、辅导家庭等重要步骤。
社工在实施方案时也应该十分注重效果的评估,以此确定自己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效果,避免在工作中偏离方向。
结语社工介入离异家庭,不仅需要严谨的理论基础以及强大的专业能力,也需要一颗高尚的心灵和真心实意的付出。
单身母亲社工介入
引领“单亲妈妈”群体走出困境寄语:失去了相依相伴的丈夫之后,她们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压力。
没有人可以诉苦,没有地方撒娇,于是她们变得喜怒无常或难以接近。
但在内心深处,她们和所有女人一样,渴望爱、渴望幸福。
女性在经历婚姻之后重新单身,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心态的变化也很复杂。
单身而又需要抚养孩子,使得她们在生活的压力下不得不去适应、求变。
(一)案例:离婚后,妈妈变得喜怒无常父母离婚时,并没有向女儿解释他们为什么要分开。
小敏只知道以后爸爸就不和她跟妈妈一起生活了。
没有爸爸的日子起初并没有太多不同,但小敏逐渐发现妈妈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以前,妈妈脾气很温和,生活中也比较随和,跟小敏很玩得来。
现在她一回到家,妈妈一会儿非要她洗手吃东西,一会儿盘问她作业写了多少了,一会儿又嫌她把房间弄得太乱、音乐声太响,搞得小敏不知怎么做才能让妈妈满意。
一天放学后,小敏在班里做卫生,晚回家半个小时。
妈妈居然以为她路上出事了,给班主任老师和同学狂打电话,害得小敏第二天被同学笑话了好半天。
小敏还发现妈妈有时躲在房间里自己偷偷哭泣。
她很难过,也不敢像以前一样在妈妈面前任性撒娇了。
因为稍有点事,妈妈就会发火,要不就掉眼泪。
哎,妈妈怎么变成了这样了呢!像男人一样去拼搏小龙心目中的妈妈是一个优雅、文静、温柔的女性,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会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
爸妈离婚后,妈妈换了一个工作,从此也仿佛换了一个人。
因为工作需要,妈妈经常要参加一些应酬活动,很晚才能回家,有时还会喝很多酒,回来倒头就睡。
以前可不这样,她一定要仔细洗漱之后才上床的。
除了应酬多,妈妈说话也不似从前那样温柔了,很大声而且口气强硬,有时还跟人针锋相对地吵。
前段时间小区里供暖不达标,邻居们还推举妈妈作为业主代表去跟物业谈判,那股干练劲儿小龙从来都没有见过。
别人都夸妈妈能干,但是小龙不喜欢,他觉得妈妈变得粗鲁、庸俗、不可爱了,他甚至有点讨厌她,不再接受妈妈的亲密动作。
小龙的冷淡和拒绝让妈妈很伤心,她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愿与自己亲近了。
单亲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解析
单亲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解析单亲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介入解析一、案例背景(一)基本资料服务对象姓名:小希(化名)性别:女年龄:9接案时间:201x年12月1日结案时间:201x年5月15日(二)个案背景资料1.接案原因:社工在四点半课堂发现服务对象,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多才多艺,学过舞蹈、绘画,架子鼓,成绩名列前茅。
后来接触中发现,服务对象孤傲、偏执,朋辈关系紧张。
随后社工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
2.家庭资料:服务对象跟妈妈一块生活,爸爸在其七岁时自杀,单亲家庭,母亲一人承担全部家庭重担,权威主义(专制型)家庭教养模式。
妈妈过于偏重对孩子的智慧才艺教育,尽管经济困难,还花4000多的学费给孩子报架子鼓培训班。
对服务对象学习方面要求严格,教育投入很大,但是忽视了孩子道德培养和社会化能力的培养。
3.行为表现:服务对象表现为偏执、孤傲、希望引起他人注意,不希望别人说自己不乖,有时具有轻微攻击性。
4.人际关系:同学、朋辈关系紧张。
和妈妈交流沟通也很少。
5.支持网络:只有一个住楼上的王某和服务对象关系较好。
因为王某的妈妈教育王某,要关照小希。
二、问题分析经过与服务对象多次沟通交流,社工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通过家访、面谈,资料收集,社工较全面了解服务对象基本情况,并对其问题做出了诊断分析:1.单亲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父爱,服务对象缺乏安全感。
2.服务对象本身比较乖,加上妈妈权威式家庭教育,服务对象比较害怕妈妈,但又渴望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偏执、纠结。
3.朋辈交往能力欠缺,对待喜欢的同学。
朋友常采取一些极端措施,导致朋辈关系紧张。
三、服务计划(一)服务理念——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结构家庭治疗理论1.优势视角理论立足于发现、寻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优势和资源,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
2.社会支持理论指个人能够从中获得资源和支持的自然人际关系网络,主要包括家人、亲戚、邻居和社区互助小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工介入失独家庭摘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
养老问题凸显,“失独家庭”的老人,正面临养老困境,如何使“失独家庭”的人,能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
当前我国失独家庭大量存在,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困难重重。
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以及助人技能为介入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介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独家庭的养老状况,提高失独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失独家庭; 问题现在; 社会工作介入一、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一)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生育在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三十余年,全国少生 4 亿多人,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
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失独家庭正是风险之一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
(二)现实原因——生存安全隐患如今社会进入高风险的时代,生存安全隐患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如食品危机、卫生安全危机、交通安全危机、突发性危机事件等,使的每一个生存者能够正常的生活变得愈来愈难1. 疾病。
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人类的生存面临更多的挑战,而疾病是这些挑战中十分突出的一项因素。
如 2003年的 SARS,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而且死亡率很高。
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失独者。
2.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尤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失踪,必然会造成失独者。
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 年青海玉树地震和 2010 年甘肃舟曲泥石流都造成了大量失独者。
以汶川地震来说,按照四川省政府公布的数据,共计 5335 名学生遇难或失踪。
死难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 4000 多的失独者产生。
3.犯罪。
犯罪率的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犯罪率在近两年居高不下。
而青年人犯罪又占犯罪中很大一部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其父母就成为失独者。
4.其他原因车祸、工作、生活、溺水等意外事件也是造成失独者的重要原因。
近两年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产生了很多失独者。
在工作生活中的火灾、水灾、意外伤害以及自杀也会造成大量失独者。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体制下,独生子女家庭具有多方面的脆弱性。
独生子女家庭的最大风险就是子女的唯一性,因而独生子女家庭具有高度的结构残缺风险和父母养老的风险。
一旦独生子女遭遇不测,对家庭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二、失独家庭问题1.经济困难、养老资本的匮乏我国老年人获取养老金的途径主要有儿女赡养费、退休金、养老保险等。
相对于城镇,贫困偏远农村地区失独家庭养老资本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但是当家庭失去了未来的重要劳动力,而且父母又逐渐年老、体力不支时,这时家庭的养老资本匮乏严重。
单靠政府以及社会那微薄的经济救助是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2.精神困境(1)很多失独者不愿意再去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不少人出现焦虑、多疑、失眠、恐惧、暂时性失忆。
(2)子女的早逝让他们长期建立起来的家长身份认同消失,自我认同不完整、不完善,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精神易处于崩溃状态。
(3)出于对没有照顾好子女的自责心理,失独父母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惩罚的情绪,进而对人生意义全盘否定,并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其晚年生活。
(4)长期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
家庭是一个包括经济、抚养、赡养、教育、情感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对个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生活空间,更是个人身份和情感的归宿,因为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
在正常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父母会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迎接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情境,但是,当唯一的独生子女死去,对父母来讲,首先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打击,因为永久失去了孩子这一家庭最大精神支柱。
3.养老困惑对于“失独家庭”来说,随着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这一传统的养老方式也随之瓦解。
在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谁来为他们养老送终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困惑。
从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数量比较少,商业性养老机构收费标准比较高。
4、社会失衡(1)失独老人缺乏社会支持,未能很好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直接导致其社会交往的家庭化影响社会资本和身心健康,突出表现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度降低,缺乏社区融入。
(2)一些失独者对他人充满排斥和敌意,害怕与人交往,不愿意看到他人圆满的家庭,甚至抵触、拒绝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友善帮助。
这种“两难”境况恰好反映了失独家庭的社会失衡状态,他们既渴望外界的支持,又害怕触及内心深处的伤痛。
5、家庭成真正空巢或者解体(1)独生子女死亡后形成的空巢是实质性的空巢。
相对“失独父母”形成的空巢,有子女父母的空巢更多只是形式上的空巢,父母一旦有需要,子女可随时来到身边,但是,“失独父母”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不能再指望子女;(2)“失独空巢”是永久性空巢。
对有子女的空巢父母,他们空巢有时可能是暂时的,存在空巢家庭向核心家庭等家庭结构转变可能。
对“失独父母”来讲,几乎不存在这种转变6、医疗服务的不足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一般都比较差,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诸多病痛和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心状况越发堪忧。
由于失去子女赡养这一重要的经济来源,家庭自身难以满足养老任务,尤其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难以得到满足。
他们只能依赖社会服务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7、日常照料的缺位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发生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老人对养老支持需求越来越多。
然而目前我国的照料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老龄人口的日常照料大部分是由子女承担。
而这些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则是一种奢望,而很多的养老机构都不愿意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
加之我国目前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数量还极为稀少,难以满足众多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的几个路径(一)个案工作方法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为个人或家庭提供“一对一”辅导服务的专业方法,主要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实现思想、心理、行为等内在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
在失独家庭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与其建立专业关系,为其提供相应的个案辅导服务:(1)是情绪支持。
对于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扰,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倾听、表达同理心、适度的安慰和鼓励等方式,帮助失独者宣泄负面情绪,逐步走出哀伤的情境,使其能够正视现实。
(2)是思想引导。
针对许多失独者比较自卑、觉得低人一等的思想特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善自我对话和再构的方式,帮助失独者看到黑暗背后的光明,重新肯定自己,及时走出思想的迷途。
(3)是行为引导。
针对一些失独家庭的现实困难和需要,比如就业、就医、再生育、收养子女等,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提供相应的信息和资讯,帮助他们圆梦。
总之,只有失独者自己跨越心理障碍,积极参与社会,才能达到社会支持的最终目的;相反,如果自己不能够从痛苦中走出来,外界支持再多也无济于事。
因此,个案工作方法需要失独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小组工作—形成互动团队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这些团体时,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调动相关资源,组建失独家庭关爱小组。
在小组中,社工应当引导组员进行经验分享和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
开展专题性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成为活动的制定者、引导者和服务者。
鼓励失独者自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自身潜力。
小组工作能够帮助失独者形成互动团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开始全新的生活。
(三)社区工作———建立支持网络社区工作是运用社区的资源,促进服务对象与社区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社区提供归属感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支持,从而降低失独者的精神风险,能通过社区的支持网络完成社会养老网络的构建,降低失独者的生存风险。
(1)是帮助进行医疗服务。
失独老人在遭遇心灵伤痛时,身体也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设置于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对失独老人进行医疗服务,这更有利于失独老人的身心疗养;(2)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充当日常照料的指导者。
向服务者传授专业的服务技巧和知识,以缓和与老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失独老人得到专业的、高水平的日常照料;(3)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丰富社区生活的建设者。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失独家庭的特殊心理,开展形式多样、有利于保护失独家庭切身利益的活动,帮助失独群体打开心扉,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
良好的社区生活有利于失独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逐步恢复身心健康。
(4)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使失独家庭的需要与社区资源连接起来。
(5)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比如横幅、宣传专栏等形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失独家庭的存在,营造关怀失独家庭的社区氛围。
(6)组织发动社区专干、志愿者、热心人士等,积极为失独家庭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经济保障、神关怀等方面的辅助性服务,这是失独家庭走向“自助”的保障。
(四)社会行政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微观层面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宏观层面比如制度和政策的影响。
社会行政方法就是通过扮演“倡导者”的角色,把服务对象个人和群体在权益保障方面的诉求及时反映给有关政府部门,督促其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改进或完善。
虽然我国各地陆续出台针对失独家庭的关怀措施,比如经济补助、心理疏导、养老服务,但是必须承认,现有的政策和制度还存在尚需完善之处。
(1)社会工作者因为和失独家庭有着比较密切的接触,可以通过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向各级计划生育、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促进计划生育、计生家庭特别经济扶助、居家养老、收养子女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帮助失独家庭在宏观层面获得基本的保障。
(2)社会工作者可以把失独家庭的需求及问题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反映,以会议提案的形式对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制订施加一定的影响。
(3)可以联合媒体、公益组织等开展一些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失独家庭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
(五)政府1、提高经济救助补偿标准(1)各地财政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失独家庭的救助补偿标准,保障其能达到当地绝大多数人群的生活水准,不能让他们因失去子女而陷入精神困境的同时也陷入物质生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