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流动儿童指的是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而频繁更换居住地的儿童。
他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接着,本文将深入剖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家长教育水平不高、家庭教育资源匮乏、家庭教育环境不稳定等。
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加强家长教育、优化家庭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等。
本文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离开原有的居住环境,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流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家庭教育现状引起了广泛关注。
家庭环境的多元性与不稳定性: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面临着频繁的居住地变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对儿童的成长和家庭教育的连续性造成了挑战。
由于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许多流动儿童家庭居住环境简陋,生活节奏紧张,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流动儿童家庭往往难以享受到与城市户籍儿童同等的教育资源。
一方面,他们可能面临入学难、转学频繁等问题,导致教育过程的不连贯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可能无法获得优质的教育辅导和课外活动机会。
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和教育观念对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些家长可能更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社交等能力的培养另一些家长则可能因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流动儿童教育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生活。
这些流动人口中,有很多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但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儿童往往面临诸多教育问题。
本文以一名流动儿童的案例为基础,探讨流动儿童教育的现状和解决方法。
二、案例描述小王是一名九年级学生,来自农村,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
小王家庭居住在城市边缘的一个流动人口聚集区,该区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小王的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对小王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且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小王的学习和生活。
小王在学校表现平平,学习成绩一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小王无法参加课外辅导或特长培训,也无法购买足够的学习资料。
同时,小王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新文化的挑战,这使得他在学校中感到孤独和自卑。
三、问题分析根据小王的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出流动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背景差异:流动儿童家庭大多经济条件较差,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儿童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这导致家庭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足够的支持。
2.教育资源不足:流动人口聚集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和课外辅导机构较少,无法满足流动儿童的学习需求。
此外,由于经济条件限制,流动家庭往往无法为孩子购买足够的学习资料和课外读物。
3.文化融入困难: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融入新环境、适应新文化的挑战。
这使得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中感到孤独和自卑,难以与城市孩子平等地学习和交流。
4.教育缺失与不连续: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流动儿童往往面临转学、换校的问题。
这导致他们无法保持连续、稳定的学习环境,也难以与老师和同学建立长期、稳固的关系。
四、解决策略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流动儿童家庭的教育宣传和指导,提高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例如,开展家长培训、亲子阅读活动等,帮助家长了解科学的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概述流动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工作等原因,经常变换居住地的儿童。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资源不足、受教育机会有限、缺乏安全感等。
本文将探讨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的良好发展。
学校文化融入不足流动儿童由于常年漂泊,其受教育机会较少,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够系统完整。
在学校中,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一起学习,但文化上的差异导致流动儿童难以与本地学生融入。
这不但影响了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影响了其在社交方面的表现。
对策: 1. 学校应制定针对流动儿童的适应课程,加强流动儿童的文化学习,让他们能够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
2. 学校应鼓励流动儿童参加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增强其社交能力。
家庭教育水平低流动儿童家庭普遍来自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或外地,其家庭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此外,父母的工作性质使得他们难以给孩子创造一个稳定、愉悦的生活环境,也使得流动儿童缺乏安全感。
对策: 1. 政府应对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加强,提高流动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水平。
2. 学校应积极参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3. 学校组织适当的课程,提高流动儿童的安全意识。
教育保障不足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地点常常变化,这就导致他们无法得到稳定的受教育保障。
一些流动儿童由于所在地没有学校或学校离家太远而无法上学。
对策: 1.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儿童受教育保障的投入力度,鼓励和帮助流动儿童接受教育。
2. 学校应积极帮助流动儿童解决受教育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流动儿童集中的区域设立教育点。
与同龄人交往少由于常年漂泊,流动儿童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其社交能力受到影响。
对策: 1. 学校应加强与流动儿童的交流,帮助他们建立与同龄人的友谊。
2. 学校可邀请流动儿童参加更多的校内外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朋友。
结论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但通过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可以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环境,提高其受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现代化进程中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初中数学班赵丽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
伴随“民工潮”产生了一个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年来“农民工”群体由“单身化”向“家庭化”转变的趋势有所上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子女一起流入城市。
由此,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浮出水面。
一、流动儿童面临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面临的问题很多,涉及生活、安全和教育等多方面,但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教育问题,即流动儿童不能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
有的研究已经发现,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上不了学流动儿童问题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便是上学难问题。
随着进城流动儿童数量的逐年递增,该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大量的适龄阶段流动儿童在流入地不能及时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要么失学在家,要么过早地踏上打工之路。
2.上不起学由于流动儿童所在的农民工家庭经济收入整体低下,对子女教育支付能力有限。
受户籍制度的影响,流动儿童与城市户籍适龄儿童难以享受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城市公办学校在招收流动儿童时都要收取较高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这些不合理的收费成为流动儿童进入公办学校的一道道壁垒,也是影响流动儿童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主要问题和农民工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尽管各地为了贯彻“两为主”的政策,几乎都在取消或降低借读费和赞助费,但教育费用仍然是农民工家庭的最大负担。
据调查,除杂费之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小学阶段一般每学期要交“借读费”、“赞助费”300-400元,中学阶段500元左右,少数城市更高。
此外,还有服装费、保险费、郊游、上网、班费等费用。
进城务工人员从总体上看是一批经济收入比较低下的群体,过高的“借读费”、“赞助费”及其他教育支出,常常使他们难以承受并使其子女对进城上学望而却步。
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
论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社会工作的重要性,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对流动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帮助流动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和福利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成长的品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的作用和意义。
1.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流动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福利保障流动儿童大多来自农村,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福利保障。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发动社会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福利保障。
例如,在城市中开设流动儿童专属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保健和医疗服务,使他们能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2. 社会工作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由于家庭的流动性和贫困,流动儿童常常会面临精神和心理的困扰,由此可能导致学业不佳和与人交往的困难。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儿童心理服务,帮助流动儿童解决精神和心理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
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提高他们的交往技巧,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 社会工作可以为流动儿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不稳定和流动性,流动儿童往往无法接触到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工作机会。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儿童职业技能培训和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职业规划,培养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为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流动儿童走出困境,改善自身环境在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提供儿童安置和生活服务,帮助流动儿童走出困境,改善自身环境。
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和家庭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彼此信任的关系,提高他们接受社会支持和帮助的能力。
总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工作可以帮助流动儿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福利保障,提供心理和精神支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改善自身环境,从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 (2)
流动儿童教育研究课题一、流动儿童教育现状流动儿童,指那些由于家庭迁移、工作变动等原因,在非户籍所在地居住并接受教育的儿童。
他们通常处于城市边缘,或是城乡结合部,面对着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和文化的冲击。
当前,流动儿童的教育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教育资源不均: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教学设施、课程内容等。
教育连续性受损:由于家庭迁移的不确定性,流动儿童的教育连续性经常受到影响,他们可能需要频繁转学,导致学习进度受阻。
文化冲突与适应: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从农村到城市或从城市到城市的文化转换,这种转换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还对他们的心理适应产生挑战。
二、流动儿童教育需求特点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有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稳定性需求:流动儿童需要稳定的教育环境,以减少频繁转学带来的负面影响。
多元化教育需求:由于家庭背景和文化差异,流动儿童对教育内容和方式有多样化的需求。
心理支持需求:面对文化和环境的快速变化,流动儿童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三、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与措施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政策倾斜: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倾斜政策,如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改善他们的教育环境。
教育资源整合: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加强城乡教育合作,提高流动儿童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社会支持: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
四、流动儿童教育实践案例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某市通过实施“流动儿童教育支持计划”,整合各方资源,为流动儿童提供了更加公平和优质的教育机会。
该计划不仅提高了流动儿童的学习成绩,还促进了他们的社会融入和心理健康。
五、流动儿童教育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流动儿童教育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教育公平化:随着政府对教育公平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机会将更加均等。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
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共3篇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1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流动儿童问题在社会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那么,这些流动儿童在社会中的融入到底是怎样的?如何发挥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呢?一、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流动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家庭和社会的爱和支持。
但是,由于他们经常需要更换居住地和学校,常常失去家庭与社会的关爱和支持。
这些孩子经常亲身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助感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
流动儿童往往感到自己处在社会边缘地带,其社会认同感和对未来的期望受到影响。
他们需要经历良好的教育,以了解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许多国家即时面临的问题。
由于经常需要更换学校,他们很难获得适当的教育和学位。
许多流动儿童也无法享受到公共教育。
这导致了流动儿童越来越难以融入社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建立具有流动性质的学校,并为流动儿童提供教育援助。
三、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人们关注的另一个方面。
由于自身经济状况、家庭因素、教育状态等差异,流动儿童在融入社会时存在一定困难。
许多流动儿童很难找到工作,失去了成为自立人的机会。
更进一步,许多流动儿童无法适应良好的社交环境,难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也不知道如何与当地人交往,建立合适的社会信任关系。
因此,为了帮助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和儿童发展项目等,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交技巧和社交智能。
四、流动儿童的社会作用尽管流动儿童在面临许多挑战时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在社会中也具有独特的作用,甚至富有潜力。
在中国,流动儿童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流动,促进了各地区的有序转移。
此外,许多流动儿童在农村地区的家庭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经济支持和社会角色。
这些孩子在家庭、社区和学校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共3篇
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共3篇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研究1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群体日渐壮大。
而这其中最为脆弱的群体,莫过于他们的随迁子女。
这些孩子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由于父母因务工到城市而背井离乡,他们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治理的一种手段,可以为这些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定的心理辅导和情感关怀。
这些孩子在与父母分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例如孤独、焦虑、抑郁等。
而对于他们来说,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支持。
如果没有家庭的温暖和陪伴,这些孩子很容易感到迷茫和孤独。
因此,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个别谈话、团体活动等形式,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情感环境,提高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和生活质量。
其次,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教育和职业指导。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更加不均,造成许多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些孩子往往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同时在学校中也面临着与城市孩子的文化差异和适应问题。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义务辅导、学习指导、职业规划等方式,提高这些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最后,社会工作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一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保护。
由于存在着各种问题,例如低薪、劳动强度大、工作不稳定等,许多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随迁子女往往承受着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需要关注农民工权益保障的问题,促进对这些孩子的法律援助和保护,提高他们的保障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的来说,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监管和社会治理的手段,可以为随迁子女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简单来说,社会工作意味着关爱、关注和支持,将为随迁子女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保证。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这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积极探索相关的时间管理和资源整合方式,以更好地满足随迁子女的需求和期许综上所述,随迁子女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但同时也是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
家庭教育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14
家庭教育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14 哎呀,说起这个话题,我就觉得心里有点儿小激动呢!毕竟,咱们都是做父母的人,关心孩子的成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话题,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流动儿童。
所谓流动儿童,就是指那些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孩子。
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可能经常搬家,或者在城市生活的时间比在农村长。
这样的孩子,往往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困难,比如适应新环境、建立新友谊、学习新知识等等。
作为家长,我们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成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如何给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建议:1. 保持沟通: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家长都应该尽量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
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况。
这样,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和帮助。
2. 培养独立性:流动儿童需要学会独立生活和自主学习。
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和支持。
3. 注重情感陪伴:家长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予他们温暖和关爱。
可以一起做饭、看电影、玩游戏等,增进亲子关系。
还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排解烦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创造良好家庭氛围: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要努力营造这样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安全。
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
5. 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这样,孩子既能结交新朋友,又能学习新知识,全面提高自己。
6. 注重素质教育: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家长还要关注孩子的品德、兴趣和特长等方面。
要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家庭教育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尤为重要。
家长要用心去关爱、用爱去教育,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谈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提升
浅谈社会工作者如何介入流动儿童的抗逆力提升摘要:流动儿童相较于一般儿童,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常常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在同样的逆境和挫折下,有的流动儿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压能力,面对挫折和障碍时能够自我调整,积极应对,适应环境;有的则不然。
有学者指出,这种应变逆境和挫折的能力是可以被塑造、激发出来的。
本文以抗逆力理论为分析理论,研究流动面临的逆境及他们目前的抗逆力状态,分析影响流动的内外支持因素,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讨论如何培养及提升流动儿童的抗逆力。
关键词: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1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民工也成为城市的重要人口组成,为城市的建设贡献巨大力量。
农民进城务工,很多农村的儿童便一起随着父母去城里生活和学习,流动儿童就变成学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虽然农村儿童进入城市,获得了更多的资源与发展机会,但也会面临生理、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应。
由于流动人口与城市本地的儿童缺乏朋辈的交流和沟通,常常比城市本地儿童具有更深的孤独感和抑郁感。
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流动儿童都会出现这种问题,有的流动儿童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环境,获得良性的发展。
研究发现,流动儿童这种克服逆境顺利适应新环境从而获得成长的能力为“抗逆力”。
流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其自身的抗逆力所影响,因此从提升抗逆力角度解决流动儿童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1核心概念(1)流动儿童流动儿童这一概念,以1998年我国教委颁布的《流动儿童就学暂行办法》为准,是指6到14周岁或7到15周岁,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至少半年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
(2)逆境事件本文所指的逆境事件是指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遭遇的负性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对他们的心理、生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文献回顾目前在抗逆力方面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该领域中细致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帮助。
主要有:(1)达成对抗逆力的理解的共识;(2)研究抗逆力的提升路径;(3)将抗逆力与社会工作实务相结合;(4)针对不同群体的抗逆力进行研究与对策建议。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
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流动儿童,是指随着父母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通常是在城市间流动),或在一个地方定居的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儿童。
由于其特殊的身份,流动儿童在教育、医疗、安全等方面面临许多困境和挑战。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具体的调查中,我们以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为例,开展了一系列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深圳市民乐社区的流动儿童及其家长。
我们共向该社区的400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的320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收集与分析。
2.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问卷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民族、教育水平等基本信息;•因何原因来到深圳以及在深圳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2)生活状况•调查对象父母的职业和收入情况;•家庭成员的医疗、住房及日常生活条件等。
3)教育状况•调查对象的学校类型及就读情况;•对于没有在正规学校就读的儿童,其受教育情况如何。
3. 数据分析1)样本基本情况经过统计分析,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年龄段人数占比0-6岁37 11.56%7-12岁99 30.94%13-18岁184 57.5%性别人数占比男172 53.75%女148 46.25%根据表格数据呈现出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13-18岁的儿童,其次是7-12岁的儿童。
在性别上,男女比例大体持平。
2)生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从事于生产性工作,收入相对较低,家庭条件也相对较差。
其中,以服务业和建筑业为主要就业行业。
同时,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的居住环境比较差,缺少基本的医疗、住房和日常生活条件。
以下为详细数据:父母职业人数占比生产性工作282 88.13%服务业54 16.88%建筑业46 14.38%家庭月收入人数占比2000元以下89 27.81%2001-5000元159 49.69%5001-8000元45 14.06%8000元以上27 8.44%3)教育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流动儿童在深圳并未入学,且未拥有任何学籍。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
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5篇第一篇:关于流动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的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很快进入了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重要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外出打工,从2005年以来流动人口剧增,流动人口由最早独自(或携伴)外出打工,逐渐过渡到举家外出打工。
城市中进城务人员及其子女的数量逐年递增,如何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就学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之一,已引起社会的会广泛关注。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和工作性质,使其子女在受教育权利的保障上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进城务工人员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层次、潜在的不良影响。
应该高度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受教育权利问题,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普及和质量提高,从长远来看,还有助于国家的繁荣富强。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公平;制度保障一、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打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有它的必然性,随着政策的调整、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城里人对这些孩子的接纳和教育体制的改变,这些学校会自然消失。
”长期从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和研究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史柏年如是评说。
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一变化,政府始料未及,造成大批务工人员子女无学可上。
史柏年的调查发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到城里的一所非重点小学上学,每年要交纳2000元左右的借读费,6年小学就需要12000元的借读费,这个数目对于刚来到城里而且处于社会底层收入微薄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
除了借读费,还有名目繁多的赞助费、服装费、春游费等各种费用。
所以,城市公办学校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吸纳毕竟是少数。
缘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一些进城务工人员自己办起了专门招收打工子弟的学校,并迅速发展。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家庭是幼儿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是在流动性较高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问题一:缺乏稳定性
流动性高的家庭,孩子的环境会频繁地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孩子缺乏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不良影响。
对策一: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
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
例如,在搬家时应该尽量避免频繁搬家,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问题二:缺乏亲子交流
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或者因为搬家频繁,孩子很难和父母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亲子交流,这对孩子的语言、情感和认知发展都有不良影响。
对策二:建立亲子关系
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玩耍、阅读、谈论等方式来促进亲子交流。
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孩子保持联系。
问题三:缺乏教育资源
流动性高的家庭往往无法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在学前阶段的学习可能会受到限制。
对策三:寻找教育资源
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资源,例如在线课程、教育软件等。
同时,也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公共图书馆、活
动中心等,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综上所述,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稳定性、缺乏亲子交流和缺乏教育资源。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应该尽可能地建立稳定的家庭环境、促进亲子交流、寻找教育资源,为孩子的身心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尤其是农民工。
他们的随迁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这部分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就读困难和成才难等问题已成为流动儿童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孩子们的教育水平,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议题。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学业问题流动儿童的学业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往往不高。
由于父母不懂得如何陪孩子学习,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孩子在学习方面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其次,流动儿童短时间内频繁地转学,每次转学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在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是难以避免的。
最后,由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很多流动儿童不能得到良好的学习资源支持,他们不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此成绩差是必然的。
2. 心理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缺乏亲子陪伴,加上持久的适应困难,流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比一般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及自卑情绪的出现,会扰乱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自我认识,更会对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产生负面影响,这种长期的心理压力,对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一定的障碍制约。
3. 社交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长期处于异地状态,没有稳定的生活环境,缺乏良好的朋友圈和人际交往经验,由此导致了流动儿童的社交问题。
虽然现在能够通过手机等手机维系远距离的联系,但是由于本身的异地环境,社交交流的机会很少,有时也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和关注,这往往会导致流动儿童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流,缺乏与同龄人互动的机会,这些更会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二、解决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1. 加强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要让流动儿童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旁人无法替代的地方,就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家庭教育技能。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落实到家中,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家长,应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养育水平,让他们学习如何陪伴孩子学习,如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一、论文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在城乡间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
其中,受带着孩子来到城市工作的流动人口的影响,城市中儿童流动人口也日渐增多。
据统计,2019年我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2.9亿,这其中就包括很多带着孩子的家庭。
这些孩子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
儿童流动人口家庭在城市中处于边缘化、较为贫困、社会资源供应不足的状态,造成了孩子接受教育的困难。
在外面工作的父母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而在城市中的环境与孩子们的家庭背景差距较大,造成了孩子的适应问题。
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论文旨在探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得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的孩子在城市中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其所在地缺乏足够的教育资源,这意味着孩子接受合适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和优化,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遇到了子女流动人口的需求,容易让资源不足的情况出现。
2. 家长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由于孩子的流动,很多时候都无法在一个城市生活超过一年,不同地域的家长教育观念不同,即使是同城不同区域也有很大的区别,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另外,由于很多家长没有时间去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导致孩子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3. 孩子的适应问题由于孩子生活的环境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差异很大,孩子们常常难以适应新的城市和学校环境。
一些孩子因为来自穷困家庭,甚至还存在着基本的生活条件问题,这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生活压力非常大。
4. 参加学校的困难有时候,由于家长繁重的工作习惯或者低收入等原因,孩子们没有机会进入正规的学校系统,而只能接受较为简单的自我学习,这使得孩子们的学习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三、教育干预方案1. 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政府部门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解决孩子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调查,把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列入政府教育计划中,为孩子们提供适宜教育资源。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对于提 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儿童的教育 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 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问题
针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相对较少, 且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户籍制度对流动儿童教育的影响
01
02
03
户籍限制
户籍制度限制了流动儿童 在城市接受教育的权利, 导致他Βιβλιοθήκη 无法享受到与城 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机会。
学籍管理困难
由于户籍不在城市,流动 儿童的学籍管理存在诸多 困难,如转学、升学等问 题。
社会保障缺失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和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基础知识和实 践能力的培养。
改进教学方式
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提高教学效果和 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家校合作
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
流动儿童在入学机会、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公 平现象。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包括深入探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源和影响,比较分析不同地 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流动儿童教育情况,以及开展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合作等。此外,还需要关注 流动儿童教育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调整和优化相关政策和措施。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心理压力大
流动儿童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部分孩子可能会 出现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与解决研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2亿,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劳动力。
他们在城市里谋生,但很多人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而他们的子女又如何接受教育呢?本文将谈一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及解决研究。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问题1.入学难流动人口子女的平均年龄较小,他们需要接受教育,但由于流动人口常常不具备常住户口,在城市里的入学难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一些大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问题十分突出,由于没有常住户口,他们在城市里的入学相当困难。
一些学校甚至不接受非本地的学生,那么这些流动人口子女的就会失去读书的机会。
2.教育质量低由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身份不稳定,他们往往只能就读于一些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导致学校的名师名校资源很少。
而贫困的学校很难保证教育的质量,这让流动人口子女很难得到良好的教育。
因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低的现象常常发生。
3.学习环境差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所生活的地方通常环境较差,环境不好,自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同时,在可能存在的长期的人际隔离和流动性也不利于他们接受适当的教育,更会加剧“贫困循环”的现象。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改善的解决研究1.政策解决研究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
例如,在就业时,对流动人口的学历不应该加以限制。
其次,在公共服务中,不应该加以区分,不应该因为教育问题而对他们优先权加以限制。
在入学的问题上,政府应该废除城市常住户口制度,推出普及公共教育的整合政策,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优先录取。
同时,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推行“两免一补”政策,教育资源的均等化分配可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水平。
2.社区支持研究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在发挥社会能量和发挥公益作用方面的研究发现,应当充分利用使用非政府组织的公益力量,搭建一个友好的交流平台,让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生活和发展中获得支持。
家庭教育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14
家庭教育级《流动儿童家庭教育》14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
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些孩子跟随父母从农村或其他地区来到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和诸多挑战。
流动儿童的家庭往往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父母为了生计奔波,工作时间长、强度大,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十分有限。
这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
比如,当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时,父母可能无法及时倾听他们的烦恼,给予有效的建议和支持。
经济条件也是限制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收入有限,家庭可能无法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课外书籍、学习工具等。
同时,可能也难以承担孩子参加各类兴趣班、辅导班的费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教育观念的差异也给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困扰。
一些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只要能在学校上学就足够了,忽视了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作用。
他们可能更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成长。
流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也常常不够稳定。
频繁的搬家使得孩子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圈子和友谊,这对他们的性格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且,在新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面临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适应。
为了改善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首先,家长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意识。
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即使工作再忙,每天也应该与孩子进行简短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其次,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习惯和兴趣爱好。
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生活能力。
社会也应该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支持。
社区可以组织各类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教育讲座和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
学校可以建立与流动儿童家庭的密切联系,定期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
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精选教育文档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文献综述一、引言目前社会流动的规模愈来愈大,社会流动的主要形式是从贫穷的农村流到现代化的城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
然而由于他们割舍不下对孩子成长的关心或者在家乡找不到合适的能够对孩子行使监护责任的监护人等,所以不得不将自己的孩子也带到他们打工的城市,从而造就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流动儿童的产生。
流动儿童是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国民素质。
流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影响到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且关系到社会均衡及其结构的合理化,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然而,虽然这些儿童依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表面上来看在生活、学习上得到了父母的照顾,但是由于受到父母工作环境、生存环境和所在城市教育政策制度的限制,这些流动儿童并未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受到应有的公平教育。
基于此,本研究对已有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探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新思路,以期能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有所贡献,为该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抛砖引玉。
二、文献回顾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名方面都有所涉猎,并得出了众多有益的结论。
纵观各方学者的研究,大致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一)以流动儿童的教育政策为切入点:以“两为主”为原则,王小聪、李丽萍(2008)对相关政策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提出,不仅要因地制宜在“城中村”地区建立公立学校,并指出要着力鼓励公办学校提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管理形式,以提高流动儿童对新的教育环境的适应性。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周国华(2012)从已有的社会实践和政策目标出发,探讨性地提出流动儿童教育权利、教育经费、学籍管理、教育监督和教育教学五大保障制度,从而促进目前的流动儿童教育制度从二元化走向一元化。
雷万鹏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审视流入地政府责任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理论架构,并指出流入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分担不同责任,以满足流动儿童多元化教育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介入下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出现,我国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和结构产生了大幅度的变化。
随父母一起迁入父母所在务工地区的子女数量在不断增加。
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到3581万人,江苏省流动儿童数量为70.68万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新区是一片刚开发的土地,需要广大的劳动者来建设,这就出现了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新海新区内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父母务工、子女随迁造成了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安全问题、生活问题等),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越轨等)。
从实际情况着手,深入、全面地关心流动儿童的各种问题迫在眉睫。
流动儿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家庭层面:一方面,家庭结构完整,家庭有所关爱;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有所缺失,集中表现在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示范功能,学习环境不佳,出现在工地或者小吃摊边做功课的情况。
②自身层面:由于难以融入城市,流动儿童会出现自我评价、自尊水平低、自卑心理严重,沟通能力、亲子关系、学习方面存在障碍,对城市生活缺乏认同感,孤独感强烈的现象。
一、流动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未成年阶段是人的品德、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
所以,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人生目标的树立,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及人格的发展都是有决定意义的。
亲子关系不良,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社交活动,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形成,对现阶段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对家长本身也会有较大的影响。
经过实地走访,发现普遍情况为: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家庭教育观念。
亲子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关系生疏。
(一)家长方面存在的问题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由于其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家庭教育意识,往往保留着自己父辈时的经验,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仅限于学习成绩的优劣,忽略孩子的心理成长,通过所谓的“批评式教育”打击孩子的自信心,阻碍了孩子身心的成长。
由于工作繁忙,家长基本没有时间管理和教育孩子,与孩子的相处时间很少。
缺乏亲子沟通,家长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心理得不到家长的关心,产生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
在外务工的家长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接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缺少接触到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的机会,容易进入家庭教育误区,在家庭教育方面产生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对于孩子阶段性的成长问题无法迅速反应。
当与子女发生冲突时,有近半数的家长会选择指责与打骂。
(二)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不理解父母。
孩子认为,家长忙于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并不关心,最多只是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当自己犯错误时反而更能引起家长的关注。
另外,孩子与父母共同相处时间较少,认为父母只爱工作不爱自己。
2.缺乏归属感。
孩子跟随父母来到陌生的城市,离开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脱离了熟悉的社会网络,对新城市的认同度不高,对所处的环境也缺乏归属感。
二、问题解决:社工介入策略
可发展“学校主导、社区倡导、社会关注”的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广泛动员学校周边社区街镇单位、各高校团委等相关社会力量参与。
整合流动儿童身边的资源,促进资源共建,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得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参与到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流动儿童能体验到社会对他们的关心,以积极的心态接纳连云港的城市发展与建设。
通过开展社工活动,提升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习成绩,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和潜能,使流动儿童感受到连云港城市的关怀与温暖,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感恩情怀,加强亲子关系,积极融入城市。
利用社工专业技能针对缺失家庭教育知识的家长开展定期讲座,帮助他们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
家庭教育的有关知识和技巧,加强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让家长与儿童共同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