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效率研究 广东证券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当今经济社会中,上市公司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稳定运营和投资者的利益保障。
然而,在实际运作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往往存在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披露不透明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中,会计信息的披露既是外部关键利益相关者获取真实有效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公司内部运行公正透明的基本要求。
然而,现实中一些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却存有诸多问题。
比如,有的公司通过虚假交易、滥用会计政策等手段进行信息操纵,以达到对外界呈现虚假财务状况的目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
管理层需切实履行信息披露的职责,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同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会计专业素质,防止信息披露的操纵和误导。
二、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上市公司应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以保护公司利益和股东权益。
然而,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
比如,少数股东权益受到侵害,高级管理层滥用职权,内外部人员勾结等。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市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明确股东权益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独立董事的比例,引入专业的监事会人员,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
同时,健全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制度,加强股东参与和监督的力度。
三、内部控制流程不严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流程是保证公司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和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
然而,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流程不严密的问题。
比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员工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导致公司运营风险层层递增。
为解决这一问题,上市公司应加强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和实施。
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并建立相应的审批流程和审核机制。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流程的有效执行。
同时,引入第三方审计,对内部控制流程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现状与规范分析
( 韩传 模 , 2 0 1 1 ) 。因此 , 深市~ 市公 司 披 露 的内部控 制评 价报告 更能体 现 内 部 控制 相关法 规 的实施效 果 。
( 一) 深 市 上 市 公 司 内部 控 制 自我
评 价 情 况
我们对年报报 出后以年度报告补 j
在 重 大 缺 陷 或 重 要 缺 陷 ;在 董 事 会 等 类 似 权 力 机 构 对 于 内部 控 制 的 总 体 评 价中, 无 一例 外的得 出 “ 本公 司不 存在
2 0 0 8年 财 政 部 联 合 五 部 委 发 布
《 企业 内部 控 制基 本 规范 》 , 2 0 1 0年
父键 渊 :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指引 评价报告分析
率最 高 的是 “ 完整” 、 “ 有效 ” 、 “ 健全” ;
没 有 一 家 公 司承 认 本 公 司 内 部 控 制 存
一
、
引 言
的 实 施 日期 为 2 0 0 9年 7月 1 日 。 因 此, 2 0 1 0年 是 上 市 公 司 遵 循 该 基 本 规
部 控制 是有 效 的” 结 论。 其中, 7 8家 l =
又 相 继 发 布 了 配 套 指 引 ,我 国 企 业 内
范披 露 内部控制 相关 信息 的第一 个完 整 的会计 年度 。 其二 , 沪 深两交 易所对 在本 所上 市 的上 市公 司 内部控制 信息 披 露 的具 体 要 求 不 同 。深 交 所 2 0 1 0
年 对 内控 自评 报 告 采 取 的 是 强 制 性 披 露 态度 。据统计 , 沪市 2 0 1 0 年 实 际 披
的 方 式 进 行 会 计 差 错 更 止 的 公 闭 进 行 分 析 以 明 确 内 部 控 制 自 我 砰 估 与 财 务报 表 质量 的关 系 。结 果 显爪 , 4 7 2家 深 市 市 公 司 中 , 有 7 8家 L f 公 司 进 行 r不 同 程 度 的 会 计 筹 错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
余控制权 授予 董事会 , 董事 会又授予 经理人员 ; 第二个 问题是搭便车问题。 控 ■权理 论殛 控■权 配置 探 的委托—代 理理沦幕础之上 。这种权 在股权 分散 的情况下 , 散 的股 东没 分 讨 利制 衡关 系源于西方 , 依赖于公 司 并 有或很少有诱 因监督经营者 。因为监 1 、两权 分离 和经典 的公 司治理 分散 的股权结 构 , 股权结 构 的分散 使 督属于公共物品 , 督是有成本的 , 监 所 结 构 的 局 限 大股 东不容 易掌握实 际控制权 , 所以 以每个股东都希望让别人耗费成本监 现代 企业 制度 所有 权 与 控制 权 西 方 公 司治理 的关 键 是代 理 人偏 离 督 , 自己免费 获益 。所 有 的股 东都这 两 权分 离 的系统 研究 始 于伯 利 和米 股东 最大价 值的 问题 。但是 , 年来 样 想 , 果 是监 督等 于零 , 接 近于 近 结 或
的挑 战 。 不 能 回答 企 业 的所 有 权 和 家族 。可 见 , 权高 度集 中型公 司控 股权高度集 中, 它 股 控股股东利用资本多数
控 制权 在新 条件 下重 新 配置 与融合 股 股 东所有权 和控制 权 实质 上合一 , 决原则大量拥有董事会成员 , 经理人与 的趋 势 , 中包括 高科技企业 股权结 即接 近 于完全的控 制权 ; 其 控制性 股东 大股东有很高的关联关 系, 甚至很大一 构 的新特点 ;在股权集 中型公 司 , 控 的控制权 超过其现金 流阜 权 , 凼而存 部分董事长兼总经理。 独立董事基本上 股 股 东或 实际控 制人 独 揽控 制 权等 在所 有权 与控制权 的分离 , 但这 并不 附属于控股股东, 其独立职能的发挥和 问题 。 足 传统意 义上 的 ” 权分离 ” 两 ,是控 运作难以脱离大股东的控制。 监事会由 控 制权 是 指对 上 市公 司 的所 有 制权 远远超过所有权 的分离 。我们认 职工代表 和股东大会选举产生, 由于 但 可供支 配 和利 用 的资源 的控 制 和管 为这 扭 曲了公 司 治理 结 构控 制权 的 各种原因, 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监事会形 理 的权利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 股东 大 合理 配置 , 是控 制权 配置 的独揽 。这 同虚设 , 实际上只是一个受董事会控制 会、 董事会 、 事会 、 监 经理层等 各层组 现 象在 我 国的 同有 控 股和 民 营控 的摆设机构 。
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我国上市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其内部控制现状直接关系到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相对不够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了一些公司在管理方面存在不足,给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有必要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1. 缺乏独立性:一些上市公司董事长兼任CEO,导致了董事长和CEO的职责混淆,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2. 信息披露不透明:部分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完善和不及时的情况,投资者无法获取到准确的公司信息,导致投资风险增加。
3. 职业道德不端:一些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存在利益冲突、违法乱纪等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稳定。
4. 人力资源管理不足:一些上市公司缺乏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无法有效运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1. 问题:缺乏独立性的内部控制结构导致了董事长和CEO之间的职责不明确,难以有效监督和管理公司。
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原始,股权集中在少数股东手中,导致了管理层较为容易地控制公司的决策,并出现了董事长兼任CEO的现象。
2. 问题:信息披露不透明导致了投资者无法获取准确的公司信息,增加了投资风险。
原因:一些上市公司出于商业利益考虑,不愿意公开真实的公司信息。
监管部门的信息披露制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信息披露不透明。
3. 问题:职业道德不端的管理人员影响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经营稳定。
原因:一些管理人员利用自身的权力地位谋取私利,或者违反职业道德进行违法乱纪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内部控制和经营。
4. 问题: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无法有效运作。
原因:一些上市公司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导致了内部控制体系的不足,难以有效保障公司的稳定经营。
三、应对措施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规范董事长和CEO的职责,加强内部监督和管理,有效保障公司的经营稳定和健康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绩效研究——基于经营业绩的分析
是 代 理 问题 的 解 决 方 法 反 而 是 代 理 问题 的 表 现 形 式 。 关键 词 控 制 权 转 移 ; 经 营 业 绩 ; 盈 余 管 理
已 有 研 究 存 在 许 多 不 足 之 处 。 首 先 , 对 资 产 重 组 类 型 的 划 分 比 较 混 乱 , 将 资 产 重 组 、控 股 权 转 移 等 混 在 一 起 ,忽 略 了控 制 权 变 更 和 控 制 权 没 有 变 更 下 单
究 主 要 集 中 在 有 关 并 购 绩 效 的 实 证 研 究 中 , 我 国 学 者 变 动 的 基 准 不 同 , 所 得 出 的 结 论 就 会 产 生 偏 差 。 而 且
对 广 义 并 购 重 组 (广 义 的 并 购 重 组 包 括 兼 并 、 收 购 和 许 多 研 究 对 控 制 权 转 移 业 绩 影 响 因 素 的 分 析 不 足 , 只
资 产 剥 离 、 资 产 置 换 、资 产 重 组 等 ;狭 义 并 购 则 指 兼 是 简 单 分 析 了 不 同 重 组 类 型 等 对 绩 效 的 影 响 ,没 有 充 并 和 收 购 ; 控 制 权 转 移 特 指 狭 义 并 购 中 的 目标 方 ) 绩 分 研 究 控 制 权 转 移 方 式 、 第 一 大 股 东 性 质 变 动 、 高 管 。 效 的 研 究 较 多 ,研 究 样 本 包 括 了 资 产 重 组 等 形 式 的 重 更 换 等 因 素 对 公 司 控 制 权 转 移 绩 效 的 影 响 。 另 外 , 已 组 , 而 有 关 上 市 公 司 控 制 权 转 移 ( n r lTr ns e 有 研 究 将 单 一 指 标 或 者 综 合 指 标 直 接 用 于 衡 量 公 司 业 CO to a f r) 绩 效 的 研 究 则 较 少 , 有 关 并 购 绩 效 的 研 究 并 没 有 取 绩 的 变 动 ,缺 少 对 控 制 权 转 移 中 可 能 存 在 的 盈 余 管 理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双汇集团为例》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问题研究——以双汇集团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和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成为衡量公司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还有助于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和风险防范能力。
本文以双汇集团为例,探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总体趋势向好,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建设,并积极进行信息披露。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披露内容逐渐丰富。
上市公司开始从简单的财务数据披露转向更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介绍,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方面。
2. 披露形式多样化。
除了年度报告外,上市公司开始采用临时公告、内幕信息等方式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3. 监管力度加强。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推动了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三、双汇集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案例分析双汇集团作为我国知名的上市公司,其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以下是对双汇集团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案例分析:1. 披露内容双汇集团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内容较为全面,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情况、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等方面。
然而,在具体细节上仍有待完善,如对关键业务流程的描述不够详细等。
2. 披露形式双汇集团主要通过年度报告和临时公告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在年度报告中,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在临时公告中,公司及时披露了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变化和风险事件。
3. 存在问题尽管双汇集团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部分信息披露不够及时、透明度有待提高等。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和投资决策。
四、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双汇集团的案例以及其他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存在以下问题:1. 披露内容不够全面和详细。
广东上市公司现状分析及治理研究
图l :广东上市公司行业分布图…
李 晋
锋
( ) 二 股权 结 构
至 20 00年底 , 东上市公司总股本仅有 4 7亿股 ( 去年底 17 广 8 按 2 家
上市公 司计算 , 总资产为 3 3 34亿元 ) 只相 当于上海上市公 司总股本 的 , 7 .% 【 】 上海上市公 司总 资产 为 43 84 2 ( 44亿元 ) 比上年增 长 2 . %。 , 65 4 广东上市公 司国有股 占总股本的 比例在 2 %-9 8 - %之间 , 2 不到总股本 的
、 , 程, 至今 为止 , 已有 16家上市公 司。 3 广东省政府对上市公 司的 规范运作 十分关 注 , 去年 以来 分别下发 了若干提高 上市公 司质 量、 促进上 市公司规范发展的意见 , 较好地 规避 了广东上市公 司的经 营 风险 。但是 , 广东上市公 司的经营仍然存 在着 不少隐患 , 今年省政府开
维普资讯
『 国上 市公 司经 历了一个从 极不规 范到逐 步规范 的曲折发展 历 、
程, 上市公 司的健康发 展对 国民经济有着越来越重要 的影 响。
广 市公 状分 治理 东上 司现 析及
1 y 广东上市公司与全国上市公司一样也经历了 1年的发展历 。 0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公司治理效率——基于股权分置改革的研究
O
科T 技_ 一 §
和 y
中 图分 类 号 : 2 6 6 F 7 .
பைடு நூலகம்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 7 2 1 ) 7 0 9 7 1 7 —1 0 ( 0 0 0 ~0 6 —0
存量 资 源的 整合 功能 , 我 国资本 市场 丧 失 了持续 发 使 业山
展 的 内在 动力 。2 0 0 5年 4月 , 监 会 发 布 的《 于 上 证 关
市 公 司 股 权 分 置 改 革 试 点 有 关 问 题 的 通 知 》 标 志 着 ,
我 国股权 分 置改革 正 式启 动 , 国证券 市场 从此 突 破 我 基础性 障 碍 , 流 通 时 代 正 式 开 启 。股 权 分 置 改 革 , 全 使非 流通 股 东和流 通 股东 的利 益趋 于一 致 , 理顺 了证
司 治 理 中 占 据 着 重 要 地 位 , 着 重 要 作 用 。无 论 是 新 起
里 改善经 营 管理 的潜 力更 大 。
2 上 市 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公 司 治 理 效 率 的 实证
研 究
2 1 研 究 假 设 .
古 典 的公 司控 制权 市 场理 论 , 是 现 代 以 “ 制 权 私 还 控 有 收益 ” 核心 的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理 论 , 把 公 司控 为 都
手段 获得具 有控 制 权地 位 的股权 或委 托 表决 权 , 以获 得对公 司控 制 而相 互 竞 争 的市 场 。不 同 的利 益 主体 既可 以是 公 司股东 , 可 以是 公 司外 部 力 量 , 可 以 也 还 是 这两 者组 成 的利 益 集 团 。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在 公 ]
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优化配置研究
改革本身没 有改变 国有 股东 的“ 虚置 ” 状态 , 可 以通 过形成 但 的控制权市 场推进股权的多元化 、 分散化 , 改变国有控股股 来
东的“ 虚置” 状态 。 () 1培育私人大股东 。随着国企上市公司非流通股 的逐步 “ 解冻 ”流通 股的比例越来 越大 , , 股权一 定会加速向少数人集 中。私人大股东在公 司权力机关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 并最 终影响公 司决策 。私人大股东进入决策层 , 发挥“ 经济人” 的逐 利性 , 尽心尽 力关注资 本经营和收益 , 严格 约束经理 人员 , 这
立性 是 当务 之 急 。
股东的行为也会受到法人股东 的限制。比起中小投资者 , 法人 股东在企业有较多 的利益 ,更有动力去搜集有关企业 的信 息 和监督经理 , 并且 由于拥有较多 的投票权有能力撤 换经理 , 更
能对经理人员形成压力 , 有利于改变 国有股权虚置 的现状 。
() 1独立董事在董事会 中应 占多数 。独立性 是保证董事会 按全 体股东利益行事的关键 ,而增 强独立性 的有 效方法 是增
类机构包括 : 资产管理公司 、 券投资基金 、 证 证券公 司、 信托投 资公司 、 务公 司、 FI社保基金 、 财 Q I、 保险基金 、 企业年金 等。 3建立适应全 流通 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 . 国资管理体制是
1 . 优化股权结构 , 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 国际上看 , 从 股权
能 真实 地反 映企业 的价值 ,为股东提供 了考 核公司经营者 的
市场化标准 。股票 价格将公 司高管人员和股东捆绑一起 , 从机
行公司股票 的法人 。引入外资 战略投资者 , 以存量购买和增量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e 。 ∞l 20 2] 20 小 i 4 0 5 (6 0 07 卡
13 8
16 1
3 6
3 5
6 g
6 8
9 8
8 8
19 6
13 1
14 8
1 O1
29 1
14 2
14 8 14 8
9 7 14 3
3 6 64 O 9
{9 日 44 8
如 何 健 康 发 展 、 控 制 权 市 场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能 否 得 到较 大 程 度 的 提 高等 问 题 上 来 。 本 文 就 我 国上 市 公 司控 制 权 市 场 的 资 源 配 置 效 率 进 行 了 实证 研 究 ,
得 出 了股 权 分 置 改 革 前 后 我 国上 市 公 司控 帝 权 市 场低 效 率 的研 究 结论 。 )
置 问题 的研 究 ,应从 是 否 改革 、如 何 改
场竞争结构 ,这是西方市场经济 国家 常见
的情形 。另一个是在需 求增长 、供给能力 扩张时期 的成长型产业 内,通过纵 向、横 向或相 关业务强强兼并收购。 控制权市场可 以让现金 比较充裕或具 有融 资能 力的公 司收购 与现有业务不相关 的新业务 ,实现公 司业务战略转移和持续
我 上 公 控 权 国 市 司 制 市 资 置 研究 场 源配 效率
■ 许 萍 副教授 郑晓鸿 ( 州大学管理学 院 福 福 州 300 5 18)
◆ 中 图分 类 号 :F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80
长性产业和公司 ,股票市场的价 格信 号能
内 容摘 要 :股权 分 置 改革后 ,对 股权 分
现了更有利的投资机会 ,或者意识到相 同 行 为的竞 争后 果 ,否 则总 是希 望对 手先 退 ,从而在整个行业 内产生延迟过度能 力
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效率研究综述及未来前景展望
二 、事件研究 法文献评述
事件研 究法 , 是指运用公 司股票价格数据 计算上市 公司的超 资本充足率的增加往往 代表着股 东的利益 。高的资本 充足率帮助 常 收益, 从而测定某一事件对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事件研 究法 使得公司变得独立 , 这不单因为它使得高管的位置更加牢固 , 还因 考察发生在 特定事件 前后的二级市 场股价变动 , 并 以此研究此事 为它让高管致力于做 出潜在入侵者可能做 出的改善 。He a l y ( 1 9 9 0 )
~ ~ . 一 ~ 一 一 ~ ~ 一 = 耋 ' 一 ~ ~ 。 一 . = ~ 一 薹 一 一 ~ ~ 一 ~ 一 一 ~ 一 一 ~ 一 ~ 一 ~
h t t p : // w w w. p c w o r l d . c o m /a n . i c l e /2 6 1 5 7 8 /i d c — i b m _ h p _ s e e — s e r v e r — r e v e n u e —
[ 1 6 ] w u F .Y e n i y u r t S .& K i m D .( 2 0 0 6 ) .T h e i m p a c t o f i n f o r m 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o n s u p p l y c h a i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f i r m p e r f o r ma n c e: A r e s o u r c e - b a s e d v i e w. 1 n d u s t r i a Ma l r ke t i n g Ma n a g e me n t. V 0 I . 5 5. N 0. 4.
公司治理、控制权配置与公司价值、控制权收益——控制权价值效应国内研究透视与展望
( u ndn nvrt o oe nSui ,s ol m ngm n,G aghu500 ,C ia G ag ogU i sy fF rg tde c o o a aeet unzo 10 6 hn ) e i i s h f
Ab t a t n r c n e r , t e c r o ae c n r l a e n o eo e h t s e e r h tp c i e f l fc r o ae sr c :I e e ty a s h o p r t o t sb e n f o t t s a c i n t ed o o p r t o h h t e r o h i
周 瑜 胜
(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 工商 管理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0 ) 广 10
摘
要 :公 司控 制权 的价值 效 应 ,特 别是控 制权 与公 司价 值之 间关 系是 近年 来公 司金 融、公
司治理领域的热点研究主题 。文章通过对近十年 来中国学者对公司控制权与公 司价值领域研 究的 文 献 的收 集与 整理 ,对其研 究 内容 与研 究 方 法进 行 了更 细 的划 分 ,并 在 此基 础 上 做 出评 述 与展 望 ,未来 的研 究将更 加 重视制 度嵌入 性研 究以及 结构动 态 演化研 究。
l e au e n l s tn y a s c n u t d a mo e al d ca s c t n, a d o h s b sst k re o i r t r si a t e e r , o d ce r d ti l si a o t e e i f i n n t i a i o ma e b ifc mme t. ns
i n e a op rt o e n e .T i i o e td a d c odn td t hn s c oas Sc ro ae c nr f a c d c roaeg v m a c s hstpcc l ce n o r iae eC iee sh lr ‘ op rt o t l n n o l h o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问题探讨
公 司聘请 职业 经 理人 从 事公 司 的经 营
相 应地 也 就控 制 了公 司 的经 营方 向和 公 司 的实 际运 营 。这一 点 也被 现实 所 证 实 ,根据 不 久前 一份 中国上 市公 司 治 理 的 问卷调 查 显示 ,来 自第 一 大股 东 的董 事 人 员 己 达 到董 事 会 的 5 %。 0
公 司资 源 的权力 ;另 一种 是 基于 合约
的 不完备 而产 生的剩 余 控 制权 。 以合
约 为基础 的控 制 权配 置 消除 了代 理成
职业 经理 人 之 间就 存在 委托 和 代理 关
系。 这种 委托 代 理关 系 可 以说 是客 观 存在 的,也是 不 可避 免 的 ,更 不 以哪
。
,
;
,
要 注 意控 股
权 与所有权
、
控 制 权 的 内在 联 系
控 股 权 是 股 东 通 过 投 资 达 到 控 股 地 位 的状 态 但 并
F O R W A R D P O S I T I O N I N E C O N O M IC S
Fe b& M
a L
2 008
I1 1 3
维普资讯
对
。
对 公 司 所 拥 有 或 可 支 配 的 资 源 进 行 调 配 和 管 理 的权 利
具 体 有 以 下 几 个 层 次 的含 义
1
、
。
以控 制 权 为 基 础 的经 营管 理 决 策权
,
公 司 所 有 权 的核 心 是 剩 余 索 取 权
权
。
全 部 的 所 有 权 拥 有 合 同权 利 之 外 的 剩 余 控 制
中国控制权市场现状及其效率评价
判 角 色 。现 有 的 文 献 研 究 表 明 , 并 和 收 购 通 常 是 实 现 公 司 实 施 并 购 交 易 。从 整 体 来 看 , 国 企 业 并 购 市 场 发 展 很 快 , 兼 中
控制权转移最有效 的方式 , 具体 包括 善意的协 议并 购和敌 意 上 市 公 司 并 购 交 易 次 数 不 断 增 加 , 场 规 模 增 长 迅 速 。 市
对 城 商 行 来 说 就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 更 为 紧迫 。 也
3 3 坚 持 细 分 市 场 。 行 差 异 化 服 务 和 特 色 化 经 营 . 实
大科 技力量投 入 , 快提高信 息 化水 平 , 尽 建立 高效 、 捷 、 快 顺 畅 的 信 息 技 术 平 台就 显 得 相 当 关 键 。
现代商 贸工业
No.1 2 1 5, 01
Mo enB s es rd n ut dr ui s T a eId s y n r
2 1 年 第 l 期 01 5
中 国控制权 市场现状及其效率评价
吕 玉 宝
( 门海 沧保 税 港 区投 资 建 设 有 限公 司 , 建 厦 门 3 1 0 ) 厦 福 6 0 0
9 3年 的 上 市 公 司 并 购 第 一 案 — — 宝 安 公 司控 制权 市 场 ( re fr op rt nC nr1是 指 通 人 快 速 发 展 阶 段 。 19 Mak to roai o to C o ) 股 的 标 过 收 购 兼 并 、 理 权 争 夺 、 接 购 买 股 票 等 方 式 实 现 控 制 权 收 购 延 中实 业 风 波 和 “ 票 发 行 管 理 暂 行 条 例 ” 颁 布 , 代 直 志 着 中 国控 制 权 市 场 形 成 的 开 端 。 在 近 2 O年 的 发 展 过 程 交 易 或 转 移 的市 场 。Jne a sn和 R b c 相 关 文 献 回 制 权市 场 的发展 现状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绩效关系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绩效关系研究[摘要]控制权配置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流通股逐渐转变为流通股,但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仍具有优势掌握控制权。
本文以2005年深、沪两市1 16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集中度指标(H10指数)、第一大股东的控制能力与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特别指出若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法人,则治理的效果更差。
[关键词]控制权配置;绩效;第一大股东;股权集中度一、引言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实践的核心问题。
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近几年,国内对于控制权研究的文章也越来越多,主要是针对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展开的,大部分是进行的理论研究。
殷召良(2000)从公司控制概念入手,分析了控制与控制权、控股权的关系,探讨了对管理层控制权的约束机制,分析了控制权的法律保护。
翟宝忠(2003)构建了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综合模型,分析了由模型得出的基础性组合模式及其特征,并从效率与垄断、效率与竞争以及效率与代理等视角对基本组合模式进行了探讨和选择,为控制权配置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肖滕文(2000),董秀良和高飞(2002)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结构和问题进行了描述性分析。
而对于控制权配置与绩效的实证关系分析基本没有涉及,成为我国公司治理的薄弱环节。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以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与绩效为研究主题,对控制权配置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进行研究。
二、研究样本和变量(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以2005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为依据,分析了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公司绩效的之间的关系。
为了保证所搜集数据的有效性,本文对原始样本进行了筛选: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剔除了发行B股、H股和其他流通外资股和优先股的上市公司,只保留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剔除了股权收益为负的上市公司。
《2024年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研究》范文
《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在上市公司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股权激励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还有助于优化公司的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控制权配置作为股权激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股权激励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将针对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进行研究。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在股权激励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不够科学、控制权配置不合理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股权激励效率低下,甚至引发企业内部矛盾,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研究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有助于优化股权激励方案,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治理水平,对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法,梳理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和控制权配置的相关理论;其次,运用实证研究法,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数据,分析控制权配置对股权激励效率的影响;最后,结合案例分析法,对典型企业进行深入剖析,验证研究结论。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相关研究报告以及权威数据库。
四、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效率的关系控制权配置是指在企业中,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分配。
合理的控制权配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决策效率和治理水平,进而影响股权激励效率。
本文认为,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效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具体而言,当控制权在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合理分配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从而提升股权激励效率。
反之,若控制权配置不合理,可能导致企业内部矛盾激化,降低股权激励效果。
五、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控制权配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股权结构不合理,大股东控制力过强,小股东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董事会独立性不强,难以发挥监督和决策作用;最后,管理层激励不足,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研究》范文
《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逐渐成为企业治理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
然而,股权激励的效率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控制权配置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以期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和公司治理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股权激励是激励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通过授予员工股权,企业能够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然而,股权激励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控制权配置是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基于控制权配置的股权激励效率问题,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促进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三、文献综述前人关于股权激励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的动机、效果及影响因素等方面。
其中,控制权配置对股权激励效率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
控制权配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股权激励的效率和公司的治理水平。
合理的控制权配置能够使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关系更加平衡,从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因此,本文将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控制权配置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其次,结合案例分析,深入剖析控制权配置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的具体影响。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公开的财务报告、数据库和相关的研究报告。
五、控制权配置与股权激励效率的关系控制权配置是影响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合理的控制权配置能够使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权力关系更加平衡,从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
在股权激劢中,控制权配置主要体现在股权结构、董事会结构和高管持股比例等方面。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作者:刘婷马铰铰李银杰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21期上市公司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在增加税收与改善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市场竞争也变得尤为激烈,上市公司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想实现公司健康长久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完善内部控制,通过完善内部控制来使公司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在我国经济繁荣的背景下发展壮大。
截至2020年,我国上市公司数量总和共计4000多家,2021年又新增上市公司500多家。
在这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部分企業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忽略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造成企业管理与经营相脱节,进而导致企业发展战略不能顺利实现。
另外,我国对上市公司监管严格,所以更凸显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因此,企业若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健康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完善企业自身内部控制制度,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来努力实现企业发展战略。
二、内部控制相关概念(一)基本概念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
(二)基本要素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
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在不断发展的道路上,无疑会遇到一些未知或者是不确定的因素。
因此,企业若想实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辨别问题,防范风险。
3.信息沟通和交流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也是一个信息沟通和交流的过程,这里所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不仅包括内部信息沟通也包括外部信息沟通。
中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特征与效率研究
中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特征与效率研究家族企业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而且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族企业通过IPO和借壳的方式成为上市公司。
但是随着家族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的快速扩张,其公司治理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主要的治理问题是——家族控股股东凭借超强的控制权肆意剥夺中小股东利益。
这一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家族资本的发展壮大,而且危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因此本文从公司治理的核心即控制权理论的视角出发,论证分析我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特征与公司效率的关系,进而探寻完善家族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高治理效率的对策措施。
本文研究从控制权的三维理论入手,即投票权、董事会控制权和管理者控制权三维配置的视角来研究公司控制权的内涵及其在家族上市公司的配置特征和配置效率;将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配置特征与公司效率作理论和实证分析,主要分析检验家族上市公司的控制权特征与公司效率的关系,即家族上市公司家族掌握控制权的比例特征、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的实现方式特征以及家族控制权的取得途径特征这三个方面对公司效率的影响,并且从第二类代理问题的视角,来论述非创始型家族上市公司(间接上市)所面临的公司控制权配置效率,具体是以我国家族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家族上市公司家族掌握控制权的比例特征对公司效率的影响,间接上市的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性家族投票权比例与公司效率负相关,间接上市家族上市公司的家族董事成员比例与公司效率负相关,间接上市家族公司直接担任或指定管理层职位与公司效率负相关;中国家族上市公司控制权实现方式特征对效率的影响,间接上市家族公司现金流权与投票权分离与公司效率负相关;家族控制权取得途径特征对公司效率的影响,直接上市的家族上市公司的公司效率优于间接上市的家族上市公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证券交易所第六届会员单位、基金公司研究成果评选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现状与效率研究D 上市公司类二等奖胡天存 杨鸥广东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内容提要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实践的核心问题。
这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以公司控制权为主题的实证分析文献却很少,也不够深入,成为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以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及其效率为研究主题,这对深化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现实中究竟是谁掌握公司控制权,对这一问题的实际考察是有关实证研究的一个主要难点,很多公司控制权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或者只能对控制权问题做出简单的实证,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能对公司实际控制权主体进行有效地界定。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提出假设:除个别情况外,在总体上,不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高低,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事实上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里。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1、除极少数情况外,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掌握在第一大股东手里。
这一结论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笔者的经验判断和本文的假设,应该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主体的现实,这为我们进一步展开有关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前提。
2、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主体的配置现状。
在1066家样本公司中,控制权主体性质可以划分为4类:国有性质(包括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股东),民营性质(含自然人),外资性质,非国有、民营、外资性质的一般法人股性质,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是74.20%、14.82%、0.56%、10.41%。
3、控制方主体性质对公司经营效率及价值有不同影响。
在国家控制、民营资本控制和一般法人控制三类企业中,民营资本控制相对而言积极作用显著,国家控股企业与一般法人控股企业在控制权主体作用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企业的市场价值方面,市场亦对控制方主体性质作出了相应预期:对民营资本控制的企业市场的期望值明显高于国家控制和一般法人控制的企业。
4、综合绩效评价中,外资控制企业的综合绩效最佳(但样本公司太少,没有足够说服力),国家控制和一般法人控制企业绩效居中,民营资本控制企业的综合绩效最差,民营企业整体落后的一个重要是相对于国家控制和一般法人控制企业的规模劣势。
5、在控制方主体控股集中度与企业经营效率研究中,发现国有控制主体控制权集中度同时与企业股本规模及企业经营效率正相关,随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控制方控股程度越高,经营效率也越高;而民营企业和一般法人控制企业这种关系则不存在,即民营企业和一般法人控制企业中,控制方持股比例的高低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
目 录1、文献回顾1.1、国外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1.2国内研究现状1.3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及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2.1公司控制权界定2.2样本选择2.3变量描述2.4样本与变量的处理及本文研究方法的说明3、实证分析3.1上市公司控制权主体实证检验3.1.1提出假设3.1.2假设证明3.2控制权主体性质及其效率检验3.2.1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主体的配置现状3.2.2控制权主体性质与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均值分析3.2.3控制权主体性质对公司绩效影响分析3.2.4控制权主体性质对公司价值影响分析3.2.5主成份分析法对控制权主体效率的检验3.3控制权主体控制权集中度及其效率检验3.3.1全样本分析3.3.2国有资本控制公司分析3.3.3民营资本控制公司分析3.3.4一般法人控制公司分析4、主要实证结论参考文献1、文献回顾1.1国外关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1932年,美国学者伯勒(Berle)和米恩斯(Means)通过对美国200家最大非金融公司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理论。
1966 年,勒纳(R. L erner) 运用伯勒和米恩斯的标准调查了美国1963 年最大的200 家非金融公司的控制类型, 进一步验证了伯勒和米恩斯的结论。
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围饶所有权与公司控制权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理论或实证研究。
例如,根据耐特(Knight)的理论,风险承担者(他保证企业内其他人的收入)必须拥有控制权,以保证企业内被保险人不会滥用他们所得到的保障。
普特曼(Putterman)还进一步指出,尽管存在所谓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但是终极控制权始终在股东手中,也必须由股东拥有。
对于股权分散引起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象,德姆塞茨(Demsetz)认为并不是所有者放弃了控制权。
“所有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会把宝贵的资产的控制(权)拱手交给他人,除非此人与自己具有共同利益”,“拥有财产,其作用就在于彻底解决(企业的)控制问题”。
德姆塞茨十分反对对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会使经营者决策不代表股东利益的指责,他认为,一旦有必要,分散的所有权可以充分地集中起来,对不称职的经营者给予恰当的指导,直至把他们“炒掉”。
他认为所有权重新“集结”的形式可以是企业接管,可以是公司的一批股东倒戈,或者是一个或几个大股东把公司收购过来。
詹森(Jensen)和默克林(Meckling)认为经理并不是所有者的完善代理人,当经理是唯一的所有者时,投入企业的资源有最高回报。
曼尼(Manne)认为实际接管是改善公司绩效的有效手段,只有接管活动为公司经理间的竞争效率提供了一些保证并借此为大量没有控制权的小股东的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护。
1.2国内研究现状公司控制权是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实践的核心问题。
主流经济学认为公司控制权来源于所有权,并且是所有权的体现和实现形式。
在经济学看来,公司控制权的归属问题集中体现为企业职务权力的配置上,由此得出企业控制权主要是投票权,谁掌握了董事会投票权谁就应该掌握公司控制权(张维迎,1995)。
国内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的研究比较充分。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政府通过控制董事会实现对公司的最终控制,只有通过效忠政府这一非经济的途径来争夺董事、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
外部董事制很不完善,由于外部董事是由董事长或总经理选聘,因而失去了其独立发挥监督作用的制度基础。
国家股股东对公司在经济上趋于“弱势”控制,而在政治上则是一种“强势”控制。
因此,这必然导致作为代理人的经理行为表现为政治上的机会主义和经济上的“道德风险”,由此引起的内部人控制也不可能被限定在合理范围内,甚至由于契约的政治性倾向,还会造成对内部人控制的轻视和默许。
国企上市公司在治理上的主要问题及其主要根源,在于其将控制权授予不主要追求经济目标的“不完全股东” (剧锦文,2001)。
何浚(1998)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与股权集中度呈高度的正相关。
控制权呈现出向控股股东单方向高度集中的畸形状况,董事会成员多数来源于控股股东,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呈现出膨胀状态,对上市公司具有着超强控制能力;同时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大股东和内部人具有高度的重叠性,内部人控制是大股东控制的一种表象(董秀良、高飞,2002)。
1.3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评述及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综上所述,经济学对公司控制权的归属问题进行了严密的逻辑分析。
各国法律也普遍规定股东和股东大会是公司一切权力的来源,股东大会掌握公司控制权。
但是由于所有权结构的复杂性,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对股东大会进而对董事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出现以所有权结构为基础的公司控制权配置状况多元化的现实。
资本结构与公司控制权也互为影响。
因此,对企业控制权的实际归属以及不同控制主体的效率等问题需要通过对实际情况的描述来加以概括。
另一方面,公司控制权又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对现实中公司控制权的考察要远比理论分析复杂。
这几年,国内关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文献越来越多,但是以公司控制权为主题的实证分析文献却很少,也不够深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公司控制权实证研究是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本文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以上市公司控制权配置及其效率为主题展开实证分析,希望从实证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问题作一个比较清晰的描述和分析,这是本文的基本立意。
2、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2.1公司控制权界定在企业理论中“控制权” 一词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伯勒和米恩斯的名著《现代企业与私有财产》,他们把控制权定义为选举董事会多数董事的权利;二是出自产权理论的“不完全合约理论”中的剩余控制权,该理论从企业的合约性和合约的不完全性出发来理解所有权关系,并认为企业所有权的核心是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
在现实中,公司控制权是一个严肃的法律概念,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有关条文都涉及到这一问题,但都没有清晰的定义,《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在附则中专门对实际控制问题作出了明确、具体的界定:“收购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构成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1)在一个上市公司股东名册中持股数量最多的;但是有相反证据的除外;(2)能够行使、控制一个上市公司的表决权超过该公司股东名册中持股数量最多的股东的;(3)持有、控制一个上市公司股份、表决权的比例达到或者超过30%的;但是有相反证据的除外;(4)通过行使表决权能够决定一个上市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成员当选的;(5)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显然,我国对公司控制权的界定指实际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构成对一个上市公司实际控制的人就是实际控制人。
本文对公司控制权的界定指实际控制权。
值得一提的是,实际控制人不一定是最终实际控制人。
例如,依据上述标准,A控制B,B控制C,那么C的最终实际控制人就是A,而不是B,也就是说,最终实际控制人应当追溯到自然人。
2.2样本选择到2002年12月31日止,深沪交易所共有A股上市公司1204家。
按照国际上实证研究一般作法,排除金融类公司,同时剔除经营状况异常的ST、PT 类公司,最后选择1066家上市公司作为本文的全样本。
根据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所披露的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性质,将全样本划分为4个子样本,其中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家股、国有法人股的791家,第一大股东为民营性质(含自然人)的158家,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外资的6家,第一大股东为非国有、民营、外资性质的一般法人共111家。
样本观察值的所有财务数据以及公司治理变量的所有测度数据来自巨灵证券信息系统和上市公司2002年年度报告。
2.3变量描述本文的研究变量主要包括控制权性质变量、股权结构变量、公司经营绩效变量、公司价值变量,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由于第一大股东为外资的样本只有6个,数量太少,所以在控制权性质变量设计中没有描述。
表1 变量描述控制权性质变量 COL1,COL2分别为虚拟变量,(COL1,COL2)代表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性质,(0,0)为国家控制企业;(1,0)为民营资本控制企业;(0,1)为一般法人控制企业;由于外资控制企业数量太少,控制权变量研究中没有将这类企业包括在内;股权结构变量 H1: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2: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H3:前三大股东持股比例;H4: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lnH5:总股本对数值;经营绩效变量 NR:净资产利润率;TR:总资产利润率;SX:经营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MAAV:每股管理费用;MASA:每百元销售收入的管理费用;公司价值变量 TQ1:以市场价值计算的托宾Q值,以市净率替代;TQ2:以净资产值代替非流通股份价值计算的公司流通与非流通股份的加权平均托宾Q值;2.4样本与变量的处理及本文研究方法的说明分析过程中,为消除个别样本指标值极端差异的影响,本文将全部样本根据控制主体性质的不同分为国有(含国有法人)、民营、一般法人三个子样本组,再按每组中第一大股东所持股份比例以5%为间隔分为一组,这样共取得45个样本组,然后分别计算这些样本组的平均持股比例和相关平均指标,以此作为基础分析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