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 回乡偶书
回乡偶书 教案优秀10篇
回乡偶书教案优秀10篇《回乡偶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会认“偶、鬓、衰”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点难点:诵读古诗,感受诗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复习:我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诗就是一块富有魅力的瑰宝。
同学们,瞧瞧看,这首著名的《咏柳》还记得吗?我们一起背一背。
这首诗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诗人——贺知章。
2、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请大家手书空,和我一起来写诗题。
正音。
3、这首诗就是诗人80多岁回到家乡后偶然写下来的,齐读课题。
4、到底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细细品读。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3、检查词语:鬓毛衰乡音相见相识4、词语读得这么好,相信古诗一定能读得更流利,自己试一试。
5、节奏读(1)标出节奏,指名读。
(2)齐读(3)教师示范,讲方法:一行一行地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品读第一句过渡:让我们先看看第一行。
1、点生读2、师问:少小是什么意思?读。
3、在这行诗中有一个词的意思和它相反,谁找到了?你来读。
4、介绍背景:贺知章十几岁就离开了家乡,80多岁才回到故乡,此时他会是什么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还有谁来读?5、为什么贺知章要时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乡?是的啊,由于种种原因,思念家乡的贺知章却不能回家,他的内心多么的心酸啊,教师范读。
6、此时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读。
7、几十年过去了,他的样貌会发生了什么变化?但是什么没有改变?(乡音)请你读第二行,点评。
教师点评:由于深深地眷念这爱自己的家乡,他无法忘记那一口家乡话。
齐读。
8、从离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牵挂着自己的家乡。
齐读第一句。
四、品读第二句1、过渡:年近老迈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家乡,走在这乡间路上,一切都那么熟悉,看看图,他碰见了谁?(小孩)自由读第二句,听听他们会说些什么?2、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位老爷爷,自然是不认识的。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1回乡偶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贺知章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译文及注释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没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i见、有i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蓄是似不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似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蓄感慨在同题第二不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因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蓄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因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似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因;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因”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蓄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2023最新-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一条乡间的土路上,两旁都是茂盛的柳树,树上有时会有蝈蝈的。
叫声。
这次为您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教案篇一一、课文分析:《回乡偶书》里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太子和百官为他践行,可以说是衣锦还乡。
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表现了一个普通回乡人的真实情感。
二、课时目标:1、复习巩固本文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实情感。
2、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一、背古诗,猜诗人导入。
师:孩子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有无穷无尽的韵味,骆宾王7岁就能作诗《鹅》“鹅、鹅、鹅。
”,相信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能背很多诗给大家听吧!生:进行古诗背诵。
((1)预设一:学生没有背到《回乡偶书》师:孩子们真棒能背那么多古诗了,那你们猜猜这些诗人是谁?生:说出诗人。
师:哇,既然你们知道那么多诗人,那你们认识他吗?(出示诗人图片)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古诗呢?(2)预设二:背到《回乡偶书》,直接导入。
师:那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们,他是贺知章,(板书:贺知章)我们学过他的一首古诗是?)生:自由说,《咏柳》,生背诵古诗。
师:有没有人了解贺知章呢?(出示课件,介绍贺知章有关知识。
请生读)(贺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
唐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
他一生官运亨通,直到八十六岁时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为他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这阔别了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吧!《回乡偶书》(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观看板书并书空),来齐读课题,孩子们大胆猜测一下题目的意思吧。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教案7篇
《回乡偶书》的教案7篇写教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明自己的教学流程,只有与实际的教学状况做好结合,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教案,下面是范文社我为您共享的《回乡偶书》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回乡偶书》的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力量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悲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
他一生仕途顺当,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
当他以一个一般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家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3、揭示题目:今日,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4、据题质疑:(1)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2)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师依据同学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1、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看,你发觉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2、生自学,并在小组内沟通:自己读懂了什么?3、检查反馈:(课件)(1)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订正。
②齐读生字新词。
(2)①指名读诗。
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
④齐读古诗(三)细读品尝,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同学边观看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终全班沟通)(4)师归纳,生质疑: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还回到家乡来?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索。
《回乡偶书》教案(15篇)
《回乡偶书》教案(15篇)《回乡偶书》教案(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乡偶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乡偶书》教案1教学目标:1、会认“客、何、赠、汪、舟、欲、踏、潭”8个生字,重点读准“赠”的后鼻音及平舌音,会写“舟、乘、音、客、何、汪”6个生字。
重点指导“舟、乘、客”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点:同教学目标1、2教学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两课时先学要求:1、自学生字,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如查字典、问大人、联系上下文等等),想想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2、正确流利朗读古诗,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或做上记号。
3、查找有关诗人和古诗的文字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1、复习导入。
同学们,咱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背诵《咏柳》。
(老师背上句,学生接下句。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老爷爷,他的名字叫贺知章,这位老爷爷啊活了85岁,相传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求学,离开家乡后,和父亲两人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他和爱喝酒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喝酒、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村口遇到孩子们时的情景会是怎样的?3、揭示题目: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解释题目:通过预习,知道题目的意思吗?(指导理解“偶”“书”各是什么意思?)二、学习生字1、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2、请学生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评价、正音。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古诗原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年代:唐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作品赏析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土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土,故土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反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2篇(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以供借鉴。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客、何”2个生字,会写“音、客、何”3个生字。
2、情感目标:理解领悟诗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力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1、谈话、激发了兴趣: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你愿意背给大家听吗?(学生自由背诵)2、导入新课:同学们背诵的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国诗歌是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明珠,徜徉在这艺术的河流中,我们心旷神怡,今天就让唐代著名的诗人贺知章老爷爷带领我们再一次走进古代诗歌中。
3、作者生平贺知章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这位老爷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去外地求学,他克服困难用功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
后来他到京城去当了大官。
他和唐代的另外一位著名的诗人的李白是好朋友,两人常常在一起作诗,相处得十分融洽。
八十三岁那年,贺知章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村口会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就知道了。
(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4、师:读了课题你知道“偶”“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吗?(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书:写,偶书:随便写的诗。
)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5、师:你真能干!那么诗人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去看一看吧。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1、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115页,自由地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师:老师发现你们读得可认真了,接下来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比比谁的字音读得准。
3、师:好了是吗?那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能把字音读准了。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
回乡偶书意思全解【原文】回乡偶书贺知章〔唐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经很久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回乡偶书诗文赏析
回乡偶书诗文赏析导语:贺知章,字季真,会稽永兴人。
少以文词知名。
擢进士,累迁太常博士。
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家。
《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这首诗写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写出晚年安逸生活的情趣。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回乡偶书的诗句及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回乡偶书》首一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首二唐·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诗句译文《回乡偶书》首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首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诗词注释1、老大:年纪大了。
2、乡音:家乡的口音。
3、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4、衰(cuī):减少,疏落。
5、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诗句赏析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回乡偶书(古诗带拼音) hu xiāng ǒu shū回乡偶书sho xiǎo l jiā lǎo d hu ,xiāng yīn w gǎi bn mo cuī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r tng xiāng jin b xiāng sh ,xio wn k cng h ch li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腔调没有转变而鬓发却已花白。
孩子们观看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解释1、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乡音:家乡的腔调。
无改:没什么转变。
一作"难改'。
3、少小离家:贺知章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4、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削减,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削减,疏落。
5、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6、偶书:随便写的诗。
7、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8、相见:即观看我;9、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10、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家乡熟识而又生疏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境颇担心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我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衬托转变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家乡,家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
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回乡偶书》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 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 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回乡偶书》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回乡偶书古诗 译文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
【译文】: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诗句】:
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简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诗词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诗词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_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改一作: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鉴赏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回乡偶书》全文带拼音
《回乡偶书》全文带拼音húi xiāng ǒu shū山北乡, 山南乡 ,shān běi xiāng, shān nán xiāng,路庚黄,道阔窄。
lù gēng huáng, dào kuò zhǎi.孤帆远, 不见归来?gū fān yuǎn, bù jiàn guī lái?悠然自適, 未逢他。
yōu rán zì shì, wèi féng tā.邻音南, 邻音鲁 ,lín yīn nán, lín yīn lǔ,吟魏吟, 吟缑吟。
yín wèi yín, yín gōu yín.钓渔翁, 桃花台。
diào yú wēng, táo huā tái.纷杂烟, 楼船霾。
fēn zá yān, lóu chuán mái.楚国吴都, 怀旧念思。
chǔ guó wú dū, huái jiù niàn sī.jíng xiǎng jìn shū zhèng shēng fāng静想今书 , 正声方fǎ xiàng jiǔ yǒu, diǎo duǒ xiāo发笑旧友 , 瞖掉泪zhàn zài lóu shàng, gāi hāi yuē wàng占在楼上 , 该孩约汪qǐ fàn gù chéng wéi, chá yǔ tú wù xiāng 起凡故城谓 , 镂玉图乌相不复雨, 不复风 ,bù fù yǔ, bù fù fēng,百足少腹, 中鱼寄鸿。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的诗意《回乡偶书》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1、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
”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
”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
”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cuī):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减少。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鉴赏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
作品大多散佚,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什 耳边的头发 么改变 花白稀少了
乡音无改鬓毛衰。
(自己)说话的口音没有什么改变, 可是两鬓的头发都已经斑白、稀疏了。
小孩
认识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小孩儿见了我都不认识。
哪里
笑问客从何处来。
笑着问我,是从哪儿来的。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 笑能不能改为“请问客从何处来”?
说一说 请同学们尝试着把整首 诗的意思说一说。
3. 体会诗情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刚刚回到久别的家乡时 的情景作者抓住回乡时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 家人既亲切又陌生的感情,流露出无限的感慨。
将这首诗改编成简单的情景剧,
进行朗诵表演。
4. 练习检测
(1)试着把这首诗编个故事, 再演一演。 (2)从诗中摘录两组反义词 (少小)—(首诗以 后,请同学们说 一说你的收获。
拓展阅读
回乡偶书(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三)
稽山罢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 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
《回乡偶书》赏析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开家乡,直到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才辞官 还乡。他是一个性情飘逸的诗人,据说在长安初次见到李白,就十分 欣赏李白的才华,把李白称为“谪仙人”,就是被罚到人间的天上仙 人。从此他和李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李白在贺知章去世后曾经写诗 怀念他,说他“迷花不事君”。大诗人杜甫写诗描写贺知章说:“知 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井底眠”。贺知章晚年告老还乡,唐玄宗把 山阴的鉴湖赐给他养老,这首诗就写在他还乡之际。此时他已经八十 多岁,离开家有五十年了。一个性情真挚的诗人,在垂暮之年回到久 别的家乡,此时的心情无疑会产生最好的诗作。那么,这首小诗妙在 何处呢?久别还乡,人老了,可是家乡话一点儿没变,言外之意就是 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一直没有改变。可是,自己毕竟离开家乡太久了, 天真的孩子们已经把自己当成客人了。这首诗写的是一种惆怅,但我 们要理解,它的好处就在点到惆怅就收了尾。忧郁的诗人遇到这样的 惆怅,很可能就一步步走向凄凉和愁苦,回忆起自己许多的漂泊、不 幸,可贺知章不是,他的惆怅为的是告诉读者他终于回到了家乡,回 到了他最爱的地方,因此虽然惆怅,而终究是轻快的。这就是许多初 唐和盛唐诗歌的好处,它们总是怀着希望。人生的痛苦、失意总是难 免的,但放在一颗怀着希望的心灵里,感觉就不一样了。
肖剑
贺知章
(约 659 年—约 744 年)唐代著名诗 人字季真,自号“四名狂客”。越州 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轻的小时 候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 草书和隶书性情爽直,豁达而健谈。 武则天证圣元年中进士,后官至秘书 监。他写的诗清新通俗,《回乡偶书》 《咏柳》等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 的不朽名篇。
ǒu yīn 偶 然 乡音
bì n 鬓 毛
shuāi kè hé 衰 老 客人 何处
组词游戏
组词游戏
音
客
何
2 .理解诗意
偶然
回乡偶书
作者辞官回家后,感慨很深, 于是出于偶然写了这首诗,写 了自己还乡时的感触。
年轻的时候
年老的时候
少小离家老大回,
(自己)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老了 才回到家乡。
家乡 的口音
咏 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自学提示:
1 .请你大声正确朗读一遍古诗。 2 .同桌互相说一下你都知道了什么。 3 .以小组为单位,试着说一说每句诗 的意思。 4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做记 号。
1 .熟读诗文
回乡 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