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常见错误分析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实验室、试管、烧杯、滴定管、温度计、压力计、实验桌椅、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化学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溶解度曲线图、实验视频、动画演示、在线讨论平台。
教学手段: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问题解答、课堂练习、实验报告。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溶解度曲线解析》:深入解析溶解度曲线,让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实验探索:溶解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实验探索,让学生了解溶解度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溶解度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课后,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溶解度的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溶解度的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动态。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观察溶解度的变化规律,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溶解度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溶液的概念和性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溶解度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易错类型07 水和溶液“六个”易混点辨析(解析版)
易错类型07 水和溶液“六个”易混点辨析目录一、易错知识梳理二、易错陷阱(六大陷阱)易错陷阱1:溶液的形成易混点辨析易错陷阱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易混点辨析易错陷阱3:溶解度及其应用易混点辨析易错陷阱4:饱和溶液中溶质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易混点辨析易错陷阱5: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易混点辨析易错陷阱6:水的组成和净化易混点辨析三、易错题通关(真题+模拟)1. 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 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
溶质在溶剂中可以以原子、分子、离子的形式存在。
3. 溶解时的能量变化:扩散过程:吸热;水合过程:放热4. 不同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温度降低:NH4NO3;温度升高:CaO、NaOH、浓硫酸;温度不变:NaCl5. 一种物质加入到水中,若能与水发生反应,则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6. 浊液:不均一,不稳定(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2)乳浊液:液体小液滴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混合物。
(3)浊液的应用:悬浊液:“钡餐”BaSO4胃肠病检查;石灰乳Ca(OH)2浊液。
乳浊液:农药。
7. 乳化作用:乳浊液→稳定的乳浊液。
常见的乳化剂:洗洁精汽油去污、热饱和碳酸钠溶液去污不属于乳化作用! 8. 溶液的分类: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称为这种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饱和/不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对某种物质而言。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相同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同一温度下,含有相同溶质的不饱和溶液的溶解度一定比饱和溶液的溶解度小。
9. 溶解性: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不溶是相对的,溶解是绝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以作为溶质,不溶于水的液体也可能可以溶解于其它液体,如碘可以溶解于酒精 10.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剂、溶质的性质;温度、压强11. 固体物质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溶解在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 ) 。
中考化学考点全解 考点十七 溶解度(含解析)-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题
考点十七: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要素: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内因是溶质和溶剂的性质,而外因就是温度。
如果温度改变,则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也会改变,因此只有指明温度时,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里”,需强调和注意的是:此处100g是溶剂的质量,而不是溶液的质量。
③状态:“达到饱和状态”,溶解度是在同一条件下某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标准,只有达到该条件下溶解的最大值,才可知其溶解度,因此必须要求“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溶解度是所溶解的质量,常用单位为克(g)。
易错考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a.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b.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c.可以知道某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d.可以选择对混合物进行分离或提纯的方法;e.确定如何制得某温度时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方法等。
例题分析例题1: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老师演示了以下实验:如图所示是碘或高锰酸钾分别放入水或汽油中.(1)观察①②两支试管的现象,可以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是_____.(2)观察②④两支试管的现象,可以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之一是______.(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还有______.答案:(1)与溶剂的种类有关;(2)与溶质的种类有关;(3)温度.解析:【解答】(1)碘几乎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汽油,所以影响碘的溶解性的因素是溶剂不同,所以与溶剂的种类有关;(2)碘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而溶质的种类不同,所以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还与溶质的种类有关;(3)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加快,所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还有温度.【分析】: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内因)有关,也与温度,压强(外因)有关。
易错点10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表-备战2021年中考化学一轮复习易错题(解析版)
易错点10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易错分析】1. 对溶液、饱和溶液概念把握模糊,如:误认为“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不能溶解任何溶质的溶液”等。
2. 对固体溶解度概念以偏盖全,对溶解度曲线意义理解不清、观察不细。
3. 由于对溶液的饱和与否忽视而出错。
4. 没有真正理解溶液的概念和特征5. 不能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能真正理解相互转化的方法。
6. 对气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
7. 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理解不透,不能灵活应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8. 不能准确使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9. 不能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意义,不能完成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准确配制和完成相关的计算。
【知识清单】考点一:溶液的形成1.溶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液、气体)(2)组成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常为液体,有水时水总是溶剂)注意:溶液从宏观上看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从微观上看是由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溶剂分子构成的。
(3)特征:均一性。
(指任意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如密度、浓度等均相同)稳定性。
(指温度不变、溶剂不减少,溶质与溶剂不分离)注意:①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如:碘酒是褐色的。
CuSO4溶液是蓝色的(因含有Cu2+)。
FeCl3是黄色的(因含有Fe3+)。
FeCl2是浅绿色的(因含有Fe2+)。
②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蒸馏水、酒精等纯净物。
③注意:加速物质溶解的措施:搅拌、升温、将固体研碎(4)读法:一般读作“xx(溶质)的xx(溶剂)溶液”,水溶液常省掉溶剂水的名称。
【温馨提示】①均一、稳定的液体并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
②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③一种溶剂里可以溶解多种物质。
④能与水反应的物质放入水中,生成物为该溶液的溶质。
2020年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复习:溶解度(含答案)
2020 年中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复习:溶解度一、选择题1.(2019•安徽)压强为101k P a下,硝酸钾和氨气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B.0℃时,K N 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1.6%C.60℃的KNO3 饱和溶液降温至30℃,有晶体析出D.NH3 的溶解度与压强大小无关【答案】C【解答】解:A、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氨气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故 A 错误;B、20℃时,K N O3的溶解度是31.6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故 B 错误;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 60℃的 KNO3 饱和溶液降温至 30℃,有晶体析出,故C 正确;D、NH3 是气体,NH3 的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增大,故 D 错误。
故选:C。
2.(2019•铜仁市)下表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请结合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甲>乙>丙B.随着温度变化,甲的溶解度变化最小C.0℃时,10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6.3gD.分别将 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答案】D【解答】解:A、比较溶解度必须在同一温度下,故 A 错误;B、由表中的数据可知,随着温度变化,丙的溶解度变化最小,故 B 错误;C、在30℃时丙的溶解度是36.3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30℃时,100g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6.6g,故C错误;D、由于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在 T℃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分别将 50℃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 正确。
故选:D。
3.(2019•株洲)如图为K N O3和N a C l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20℃时,K N O3的溶解度为31.6gB.a点处K N O3和N a C l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C.40℃时,100g水中可溶解K N O3固体63.9gD.0℃时,N a C 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5.7%【答案】D【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K N O3的溶解度为31.6g,故A 正确;B、a点处K N O3和N a C 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a点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 正确;C、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100g水中可溶解K N O3固体63.9g,故C 正确;D、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7g,所以N a C 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35.7%,故D错误。
8种常见液相色谱峰解析常见原因及解决办法
8种常见液相色谱峰解析,常见原因及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个身经百柱的实验人员来说,液相色谱图是他们打开未知物质世界的大门,科研中的很多问题都能从色谱图中得到很好的反映,有些问题可以通过改变设备参数得到解决,而有些问题则必须通过修改操作程序来解决,毕竟,正确选择色谱柱和流动相才是得到好的色谱图的关键。
小编在此根据大家实践中可能会经常遇到的一些图谱问题进行了整理汇总,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1、拖尾峰1、筛板阻塞:柱子两头的过滤筛板如果堵塞,样品就会在筛板部分受阻而形成时间延迟,使得样品在柱后流出时峰型形成拖尾。
需要通过反冲色谱柱,或者更换筛板。
2、色谱柱塌陷:是指色谱柱由于其它原因引起了柱效率丧失,不能对物质形成保留,使得物质不在固定相上保留而随流动相流出,但是又还有一点柱效,因此形成拖尾。
需要重新填充色谱柱或者更换色谱柱。
3、有污染:即样品不在同一起跑线起跑,从后面开始跑得到达终点稍晚,表现出拖尾。
更换色谱柱或者采用有机溶剂梯度洗脱1h以上,以冲洗柱子。
4、流动相PH值选择错误:如某PH下有的样品存在分子型和离子型的动态平衡,离子型的陆续向分子型转化就会表现出拖尾。
调节PH值可抑制分子解离,改善拖尾,对于碱性化合物,相对较低的PH值更有利于得到对称峰。
2、前沿峰1、样品过载:被保留的样品在正常出峰时间前陆续出来,形成前沿峰。
降低样品含量。
2、样品溶剂选择不恰当:当样品溶剂的洗脱能力大大强于流动相时会出现前沿峰,例如,在反相色谱中用已腈做样品溶剂,而流动相的洗脱力较弱时会出现前沿峰。
选择流动相或者接近流动相的比例作为样品溶剂。
3、色谱柱损坏:色谱柱柱效损失,不能对物质形成保留。
更换色谱柱。
4、在大峰前有小峰出现,假象前沿峰,即大峰前包埋了没有分开的小峰。
调整流动相洗脱梯度。
3、倒峰1、样品折射率小:示差折光检测器测的信号是折射率,出现倒峰的原因是组分的折射率小于流动相。
2、密度的原因:密度不一样,出来的峰正倒不一样。
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08溶液与溶解度-
专题08 溶液与溶解度考点归纳一、溶液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 一、 的 。
2.溶液的组成及其特征:溶液由 和 ,最常用的溶剂是 ;另外常用的溶剂还有 、汽油。
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 、 。
3.溶解过程: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 过程,此过程热量,另一种是 过程,此过程 热量,氢氧化钠、 、生石灰等物质溶于水放热, 等物质溶于水吸热, 、蔗糖等物质溶于水温度不变。
4.乳化现象:洗洁精、洗发液等因为具有 作用,所以可去油污,它们使油类物质以细小的液滴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分层、比较稳定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 现象。
(用汽油洗掉油污是 作用,形成 ;用洗涤剂洗油污是 作用,形成 。
)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 ; 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的 。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对大多数固体物质)、减少溶质、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增加溶质、 、改变温度二、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1.溶质质量分数定义: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化学上常用 来表示溶液的组成。
它是溶质与 溶液的质量之比。
2.其定义公式为: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100%。
3.变形公式:溶质质量= × ;溶剂质量= 的质量—的质量4.溶液的稀释问题(1)通过向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中加入水或蒸发水,改变其溶质质量分数,在此过程中,浓稀溶液中的质量不变。
(2)稀释前浓溶液质量×浓溶液=稀释后稀溶液质量× 稀溶液三、配制溶液(例如:配制50g16%的氯化钠溶液)1.步骤(1)计算;需要食盐克;需要水克;即42毫升。
(2)称量;用托盘天平称取食盐8g,用量取42毫升水。
(3)溶解;先将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将量取的水加入,并用不断搅拌。
(4)装瓶存放;将配好的溶液放入试剂瓶中,注意标签(注明药品的名称和)向外。
如何判断一个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如何判断一个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但也有例外,如氢氧化钙在温度较低时溶解度较大,而在高温时溶解度减小。
2.压强:对于气体物质,压强对其溶解度有显著影响。
一般来说,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大。
然而,这一规律并不适用于所有物质,如二氧化碳在压强增大时,其溶解度反而会减小。
3.溶液的组成:溶液的组成也会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例如,某些物质在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而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较小。
4.物质的状态:物质的状态也会影响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通常较小,而液态物质的溶解度较大。
5.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溶原理认为,极性物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物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预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6.实验方法:测定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
常用的方法有静态法、动态法等。
实验时,需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压强条件下进行。
综上所述,判断一个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压强、溶液组成、物质状态、相似相溶原理以及实验方法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行为,为化学反应、提取分离等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中考《溶解度》的经典例题及解析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液;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2.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理解(1)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相转化的。
(2)其次,要明确“某一溶质的”饱和还能溶解KNO 3,此时的溶液是NaCl 的饱的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有些物质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1)一般规律:此转化条件适合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液(2)特殊情况(如氢氧化钙):极少数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溶液时,要升高温度;若把饱和溶液转化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地,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未溶解的溶质二、固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 溶剂里度。
如果不说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2.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需要抓住的四个要(1)条件:一定温度。
因为物质的溶解度溶解度溶液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理解一定量的溶剂”。
因为改变溶剂量或温度时,饱和溶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例如,在一定温度下不能再的饱和溶液,对KNO 3来说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了互溶,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没有饱和溶液。
化条件 的溶液,因为大多数固体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最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熟石灰),此类物质转化成不饱和溶液,要降低温度。
少量原溶质,如果不能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该溶不饱和溶液。
或者在一定温度下,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的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固态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四个要点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不指明温度时,溶解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互不能再溶解NaCl 的溶液,可能液了。
因此必须指明是哪种溶质解的最大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019(通用版)中考化学重难点易错点复习讲练突破溶解度之高频疑点(含解析)
学习资料专题突破溶解度之高频疑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定义在一定的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判断依据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条件下,加入某种物质是否溶解,一般来说,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同种溶质,若不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若继续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3. 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此法适用于绝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上升)特殊情况下:(此法适用用Ca(OH)2固体和气体,溶解度随着温度上升而下降)注意:(1)无论哪种情况,NaCl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般不能通过升降温度来改变。
(2)通常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物质的溶解现象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3)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只是考虑的角度不同,它们之间没有必须的联系。
饱和溶液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是浓溶液,也可以是稀溶液。
只有在相同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才比其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
(4)彼此互溶的两种物质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如酒精和水能以任意比例互溶,酒精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
二、固体溶解度1. 概念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 四要素例如: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
这句话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1)表示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的氯化钠;(2)表示20℃时,36g氯化钠溶解在100g水中,能得到136g氯化钠饱和溶液;(3)表示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m(质)∶m(剂)∶m(液)=36∶100∶136。
三、气体溶解度1. 概念:某气体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氮气在0℃、101kPa时的溶解度为0.024,表示在0℃、101kPa时1体积水中最多只能溶解0.024体积的氮气。
【化学】溶液 溶解度知识点总结
7.如图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3℃时,取相同质量的 A、B、C 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 tl℃,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变成 不饱和溶液的是 C B.t2℃时,A、B、C 溶液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l℃时,将 A、B、C 各 10g 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均相等 D.取 12gA 放入 t1℃时的 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 A 溶于水时吸热。 【答案】A 【解析】A、t3℃时,取相同质量的 A、B、C 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 t1℃,由于 A、B 溶解度 都随温度降低而降低,所以都有晶体析出,但是 A 受温度影响较大,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而 C 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无晶体析出而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故正确; B、t2℃时,由于不知道 A、B、C 溶液是否饱和,无法确定质量分数是否一定相等,故错 误; C、tl℃时,A 的溶解度为 10g,即 10gA 物质在 100g 水中恰好饱和,将 A、B、C 各 10g 放 入 50g 水中,A 不能完全溶解,充分搅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故错误; D、tl℃时,A 的溶解度为 10g,即 10gA 物质在 100g 水中恰好饱和,取 12gA 放入 t1℃时的 100g 水中,充分搅拌后全部溶解,说明溶解度增大,温度升高了,说明 A 溶于水时放热, 故错误。 点睛: 固体溶解度曲线的作用可从点、线、面和交点四方面来理解: 1.点: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个点(即饱和点)表示的是某温度下某种物质的溶解度。即曲线 上的任意一点都对应有相应的温度和溶解度。温度在横坐标上可以找到,溶解度在纵坐标 上可以找到。溶解度曲线上的点有三个方面的作用:(1)根据已知的温度可以查出有关物 质的溶解度;(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也可以查出它所对应的温度;(3)可以判断或比较 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或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2.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
典型例题:溶液质量分数的计算1
溶液质量分数计算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例1:已知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问:
(1)将50克硝酸钾加入60克水中,经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解:C%=(50/50+60)≈45.5%
(2)将60克硝酸钾加入50克水中,经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常见错误:解:C%=(60/60+50)×100%=54.5%
分析:浓度只有在物质溶解度范围内才有可变的意义,当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溶液时浓度已达到最大值,因此保持不变。
(2)中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
应根据60 ℃时溶解度计算出50克水最多能溶解55克硝酸钾。
求解一:
C%=(55/55+50)×100%=52.4%
求解二:(利用溶解度计算)
C%=(S/100+S)×100%=(110/110+100)×100%=52.4%
例2:向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中,再加入3克氯化钠和12克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25% B.20.5% C.20% D.无法求解
常见错误:一般认为20%的氯化钠溶液质量未知,不易求出混合后溶质和溶液的总质量,故此题无解,选D。
分析:抛开20%的氯化钠溶液,先求出3克氯化钠溶于12克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3/12+3)×100%=20%。
相同质量分数的同一溶液混合其溶质质量分数仍然不变。
故正确答案为:C
1∕1。
化学常见错误原因
化学常见错误原因化学实验中常见的错误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操作不规范:化学实验需要精确的操作步骤,操作者在进行实验时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不能随意操作。
如果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或者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2. 称量错误:化学实验中常常需要进行物质称量,如果称量不准确,可能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造成称量错误的原因可能有:天平不准确、称量时不注意读数、称量容器未脱水等。
3. 溶解不彻底:在一些实验中,需要将某些物质溶解到溶液中。
如果溶解不彻底,可能使实验结果出现偏差。
造成溶解不彻底的原因可能有:溶质未充分搅拌、温度不适宜、溶质溶解度不高等。
4. 实验设备不洁净:化学实验要求实验设备干净,如果设备不洁净,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造成设备不洁净的原因可能有:实验前未清洗设备、设备存放不当、实验过程中容器未及时清洗等。
5. 温度控制不准确:在一些实验中,需要控制温度以获得准确的实验结果。
如果温度控制不准确,可能导致实验结果误差增大。
造成温度控制不准确的原因可能有:温度计不准确、外部环境温度变化等。
6. 实验结果记录错误: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需要准确地记录实验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记录错误,可能使数据分析出现偏差。
造成实验结果记录错误的原因可能有:实验记录不及时、实验记录不准确、实验数据计算错误等。
7. 实验条件不准确:一些化学实验需要使用特定的实验条件,例如湿度、光照等。
如果实验条件不准确,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误差。
造成实验条件不准确的原因可能有:实验环境不稳定、实验条件调节不当等。
8. 实验操作不熟练:化学实验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如果操作者不熟练,可能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造成实验操作不熟练的原因可能有:缺乏实验经验、操作不规范等。
9. 实验材料未储存妥善:化学实验中使用的实验材料需要储存妥善,如果储存不当,可能导致实验材料的质量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造成实验材料储存不妥的原因可能有:实验材料未密封保存、实验材料暴露在湿气或阳光下等。
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原因分析
初中化学解题中的常见错误原因分析王锋(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孝友中学215520)摘要:初中化学解题中有很多常见的错误,是学生经常容易出现的,分析学生易犯错误原因,寻找改善策略,是初中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中以一个实验性问题为实例,对学生化学解题中常见的错误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为一线化学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常见错误;原因;解题策略;初中化学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0)02-0095-02收稿日期:2019-10-15作者简介:王锋,男,江苏省常熟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化学教学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学科教学质量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科教学情况的重要指标,其中,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完成情况和学生通过做题的检验情况,其中学生解体质量的高低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指标,分析学生的解题状况,能够发现学生在教学中存在的多种问题,教师根据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一些预防性的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年中考后,考试院都会对学生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了解此次出题的难度和不同地区化学教师的教学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地区的化学教学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相应的练习对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把握学生的学习弱点和教学难点,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问题设计下列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部分知识后展开的:在实验室中,常用下列方法来制取一氧化碳.草酸H 2C 2O 4和浓硫酸混合加热能够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如下:H 2C 2O 4H 2SO 4→ △CO ↑+CO 2↑+H 2O ,下图所示为该反应制取一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在装置的后方设置了氧化铁的还原装置,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来还原氧化铁,并检验反应产物.(1)通过上图会发现在A 、B 两个装置内都装有浓硫酸,请回答A 、B 两个装置中浓硫酸的用途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请分别说明它们的用途.(2)在装置C 中发生了什么样的化学反应?请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形式写出来.(3)为验证该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小明觉得应该在A 、B 两个装置之间再加一个如图所示的洗气瓶装置,请问该洗气瓶中应该加入什么样的溶液?该溶液在整个实验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4)将实验中生成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再向水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能够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溶质的化学式是什么?二、答题情况分析这一问题在复习课中出现,难度相对较小,但是除去第二题以外,其它三个问题学生的出错率较高.为了便于问题的分析,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问题一中,很多学生将浓硫酸也列入了反应物的行列,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将浓硫酸纳入反应物行列的学生将题目中“用草酸和浓硫酸混合加热来制备一氧化碳”的描述误认为浓硫酸也参与反应.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引入二氧化锰与高锰酸钾加热制备氧气的实验,通过类比,让学生回忆二氧化锰的作用,学生就会非常容易想明白,原来浓硫酸和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用来作催化剂.之后,教师总结:如果某一物质是作为催化剂出现在化学反应当中,那么在化学方程式中,它会出现在反应箭头的上方.在第三问中,很多学生认为增加的洗气瓶中应该放入澄清的石灰水,其原因是因为草酸和浓硫酸在加热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应该使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证明.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次将问题的最后几句话读一遍,认真体会题目中“下图所示为该反应制取一氧化碳气体的装置,在装置的后方设置了氧化铁的还原装置,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来还原氧化铁,并检验反应产物”的涵意.通过再次回顾问题,学生就会发现该实验用来检验的是CO 还原氧化铁的产物,而不是检验草酸分解的产物.—59—究其原因,很多学生表示,在看到题目中的CO 2就想当然的认为是检验草酸反应产物中的CO 2,另外,题目中提出“为了验证该反应后的产物”,就很快想到了在洗气瓶中加入Ca (OH )2来检验CO 2.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在整个实验装置中的D 部分,应该加入什么物质?此时学生就知道该处的装置是用来检验CO 还原氧化铁的产物CO 2的.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在A 、B 之间加入洗气瓶中的溶液应该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草酸和浓硫酸加热反应中会有二氧化碳生成,会影响后面CO 还原氧化铁的效果,所以,A 、B 之间洗气瓶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去除CO 2的,所以该处洗气瓶中应该装有NaOH 溶液”,教师紧跟着提问:“为什么这里不能够使用Ca (OH )2溶液?”.“Ca (OH )2溶液的溶解度太小,难以完全吸收反应生成的CO 2”.此时,教师又引导学生回顾了溶液溶解度大小的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在第四问中,很多学生写成了CO 2,为引导学生改正,教师提出问题:CO 2能够和水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那么CO 2和碳酸那个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紫色的石蕊试液之所以变红色是因为遇到了酸性的物质,CO 2并不呈现酸性,而是它与水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碳酸呈现出酸性,使得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因为没有看清楚题目要求,受以前所做过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将化学式写成了化学方程式,三、解题错误原因分析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来看,部分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原因在于态度不端正,没有认真读题,发现题干稍长的问题就失去耐心.有些学生由于没读清题目要求,外加做过相似的问题,会想当然的去填写问题的答案.从知识能力的角度来看,学生出现解题错误的因素较多.第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准确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审题不清,难以把握出题者的意图.第二,部分出错学生对化学的相关概念和规律把握不准确,他们想当然的认为混合加热的物质都是反应物,也不知道导致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根本原因.第三,刻板印象留在大脑中的题目印记导致负迁移,很多学生拿到问题后,一看相貌相似,就会利用头脑中那些模糊的记忆片段去解决现在的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是“形似质异”,导致做题出现错误.如:在第三问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检验什么产物,学生要认真阅读题目才能够清楚,在平时的做题当中,常用Ca (OH )2溶液去检测CO 2气体的产生,所以很多学生一拿到题目就想到了利用Ca (OH )2去消除草酸分解产生的CO 2气体,受“形似质异”问题负迁移的影响,导致了解题错误.第四,对化学中相似的词语、物质、句子细节把握不准,在第三问中,很多学生出现解题错误,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Ca (OH )2和NaOH 溶液的特点.Ca (OH )2的溶解度较小,能够与CO 2反应生成白色的沉淀物质,只适合用来检测CO 2气体.NaOH 溶液的溶解度较大,但是与CO 2气体反应并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只适合用来吸收CO 2气体.学生只有把握准确两种相近物质的特性,才能够准确完成解题.第五,学生对部分化学知识掌握不全面,对知识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如,有的学生在问题中看到Ca (OH )2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来检测CO 2气体的存在,而有的时候,还可以借助Ca (OH )2来检测尾气中的CO 2是否消耗殆尽.还有的学生一看见CO 2就用Ca (OH )2,根本不知道什么目的.四、应对策略1.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一,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标注,以此来提示自己.例如,在上边问题的审题过程中,将“化学式”、“在装置的后方设置了氧化铁的还原装置,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来还原氧化铁,并检验反应产物”等关键信息标注出来,避免出现审题错误.第二,通读和重点阅读相结合,提高自身审题能力,在此次列出的问题中,学生只有完全理解了题目的意思,才能够正确作答.但是当遇到一些题干描述较为繁琐的情况时,学生如果一字一句认真阅读的话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时需要学生采用通读和重点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过滤掉无用信息,阅读重点信息.第三,强化学生读题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耐力,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在平时的练习中,不要过多的追求做题的数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一起阅读,当遇到关键语句的时候,引导学生大声的读出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耐力.第四,教授学生分解问题,当遇到题目较长的问题时,可以将这一长题目分解为多个小题目,减轻学生的阅读压力.2.深入理解化学知识,减少机械训练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重在理解,避免死记硬背,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另外,还要减少机械的做题训练,避免学生出现审题疲劳.经过大量的做题训练后,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式,一旦出现相似问题,就不愿意再继续仔细阅读题目,会想当然的对题目的信息进行改变,最终出现审题错误.3.消除“形似质异”对大脑的影响,避免负迁移针对“形似质异”类题目进行专题训练,引导学生总结寻找“质”的方法,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区分“形似质异”题目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下去认识同一本质问题.还要加强对化学“形近词”的辨析,在化学中有很多外形相似但是本质不同的用语,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化学表达式等,学生容易混淆这些词语的意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加强对这些词语的辨析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形似质异”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1]马金斌.初中化学有关溶液计算的教学改进[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10):39-41.[3]孙文伟.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研究[J ].学周刊,2018(35):51-52.[责任编辑:季春阳]—69—。
2020-2021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 易错 难题)及答案
2020-2021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一、初中化学溶解度1.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B.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C.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D.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答案】A【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和降低,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后AB两种物质仍然为饱和溶液,C为不饱和溶液,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 的质量分数大于A 的质量分数,C 的质量分数小于B的质量分数,故错误;B、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B 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故当A中含有少量B 时,可以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正确;C、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正确;D、由图可知,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正确。
故选A。
2.室温下,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有少量固体析出,这是因为()A.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了B.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了C.溶剂质量减小了D.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了【答案】C【解析】A、温度不变溶质的溶解度不变,错误;B、析出溶质后溶液仍为这一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变,错误;C、饱和食盐水露置在干燥的空气中,水分会不断蒸发减小,正确;D、析出溶质的溶液所剩溶液一定饱和,错误。
故选C。
点睛:在本题中蒸发溶剂,溶质会析出,始终保持室温时的饱和溶液。
3.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t2℃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B.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等于乙C.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D.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2℃时,甲的溶解度=50g,而乙的溶解度<50g,故在两个各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甲能全部溶解,而乙有剩余,故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正确,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不一定等于乙,错误, C、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较小,故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错误,D、没有指明高温时的溶液是否是等质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错误,故选A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4.在0 ℃时,配成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如图所示。
溶液 溶解度考点+例题-全面解析
溶液溶解度考点+例题-全面解析一、溶液选择题1.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20℃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一定小于乙溶液B.20℃时,可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C.20℃时,100 g水中加入20 g甲得到不饱和溶液D.50℃时,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答案】D【解析】A、20℃时,甲溶液中溶质质量不一定小于乙溶液,与甲乙溶液的总质量有关,错误;B、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含义是20℃时,100g水中最多可溶解乙的质量为30g,可得乙的质量分数为30100%130gg=23.1%,小于30%,故20℃时,不可配制到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乙溶液,错误;C、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20g,故向100 g水中加入20 g甲,甲不能完全溶解,得到饱和溶液,错误;D、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故甲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乙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正确。
故选D。
2.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B.t2℃时,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C.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D.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答案】C【解析】【详解】A.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此选项正确;B. t2℃时,a的溶解度是50g,即t2℃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a,将50ga物质放入100g水中溶解可得a的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C. t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b>a=c,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此选项错误;D. 由溶解度曲线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除去a中少量的c,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此选项正确。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易错难题)及答案解析一、初中化学溶解度1.下图为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5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甲和乙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大B.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最好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C.将5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D.向100g 50℃的水中加入65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可能是因为甲物质溶于水显著放热【答案】D【解析】A、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分别将等质量的甲和乙溶于适量的水恰好配成饱和溶液,所需要的水甲比乙少,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比后者小,错误;B、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明显,当甲溶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采用降温结晶提纯甲,错误;C、50℃,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时,不知三种溶液质量大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质量多少,错误;D、向100g50℃的水中加入65g甲固体,发现全部溶解,一段时间后又有部分甲的晶体析出,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先溶解则说明温度升高了,后析出则说明温度降低了,甲溶于水会放出显著热量,正确。
故选D。
2.下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溶解度曲线得出以下几条信息,你认为错误的是()A.t1℃时,M、N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B.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D.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有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t1℃时,M、N两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B选项N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t2℃时,M物质的溶解度大于N物质的溶解度D选项由t1℃升温到t2℃时,N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可能改变是正确的叙述,看是否加入溶质;故选A考点:溶解度曲线3.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增加C.溶液浓度不变D.溶解度增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生石灰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同时还会放出大量的热,A、溶剂质量应变小,而不是不变,错误,B、由于饱和溶液水分减少,故溶质会结晶析出,故溶质质量也减少,而不是增加,错误,C、因为最后冷却到原来的温度,成为同温下的饱和溶液,故溶液浓度不变,正确,D、温度没变,溶解度也不变,错误,故选C考点:溶液的成分,氧化钙的化学性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4.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B.t2C时,把50gA物质放入50g水中得到100g饱和溶液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D.将C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答案】D【解析】【详解】A、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但并没有指出它们饱和溶液的质量,所以无法比较二者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故A项错误;B、t2C时,A的溶解度为50g,也就是100g水最多能溶解A的质量为50g。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溶解度教学反思以下是初中化学课溶解度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溶解度教学反思一:在本节内容中,虽然说难度不大,但在习题中,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很多,原因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的准确理解和掌握上,学生容易出现错误,根本在于对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以及对溶解度影响因素掌握和理解不是很准确,在做题的时候,感觉难度不大,自己觉得是做对了,但实际上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学习饱和溶液时,强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饱和溶液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
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是该条件下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时也强调固体溶解度的三个条件:一定温度、100g溶剂(水)、达到饱和时溶解的溶质质量(所有单位是克)。
在理解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强调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温度,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图分析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不同情况:大多数固体物质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熟石灰)(并且要求学生记住特例)。
在此基础上理解制取晶体的两种方法以及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变条件、提纯物质。
在学习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温度和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对于溶解度曲线图,作为初三的学生绘图应该说难度不大,着重指导学生从溶解度曲线图中分析和概括信息。
在此基础上,加上适当的练习,在练习时再强调知识点,多数学生能正确和准确分析题目。
个人认为在本节教材的处理和教学中,应该是基本成功的,望各位同仁提出指正意见和建议。
溶解度教学反思二: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而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
当精确地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时,就需要一把衡量的“尺子”──溶解度。
要比较溶解能力就必须在同一规定条件下,比较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最多量。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
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泰州市九龙实验学校王震宁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化学学科的骨架,是从大量化学变化的现象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
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要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过程。
在这些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产生影响。
以下我就针对学生在学习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中常见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供老师们参考。
1、物质的类别搞不清例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下同),属于混合物的是,属于氧化物的是。
错因分析:本题“属于单质的”不少学生错选了B,“属于混合物的”不少学生错选了D,属于氧化物的不少学生错选了C和E。
初中学生往往对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理解不清,在给出具体物质进行分类时经常出现错误。
对策:教师在教新概念时必须及时帮学生复习所涉及的旧概念。
如学习“化合物”这一概念,就必须理解和掌握好“元素”、“纯净物”两个概念,在学习“氧化物”时,就必须注意“化合物”这个前提。
许多概念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隶属关系。
如氧化物隶属于化合物,化合物隶属于纯净物,纯净物隶属于物质,教师可通过和学生一起绘制概念隶属关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搞清它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有利于准确理解和掌握。
2、物质的组成和构成搞不清例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B、氢原子结合成氢气C、碳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一氧化碳分子,一氧化碳分子聚集成一氧化碳D、氯原子和钾原子得失电子形成氯离子和钾离子,两种离子相互作用构成氯化钾错因分析:本题正确答案是B。
学生错误较多的原因是学生对物质的构成找分子、分子的构成找原子这样一个关系搞不清楚。
对策:①使学生明确“物质组成”找“元素”,“物质构成”找“微粒”,“分子构成”找“原子”。
溶解度单元易错题测试题试题
溶解度单元易错题测试题试题一、选择题1.根据如图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能得到不饱和溶液B.t1℃时,甲溶液、乙溶液的溶质质量相等C.t2℃185g甲溶液降温至t1℃时,能析出49g晶体D.将26%的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答案:D【解析】A、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剂或者是改变温度。
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不能得到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B、由图可知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t1℃时,甲溶液、乙溶液是否饱解析:D【解析】A、将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剂或者是改变温度。
将乙的饱和溶液过滤,不能得到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B、由图可知t1℃时,甲、乙溶解度相等。
t1℃时,甲溶液、乙溶液是否饱和不清楚,溶质质量是否相等无法判断,说法错误;C、t2℃185g甲溶液是否饱和不清楚,故将t2℃185g甲溶液降温至t1℃时,能析出49g晶体,说法错误;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6g,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36 36100gg g×100%=26.5%,所以将26%的甲溶液从t2℃降温到t1℃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正确;故选:D。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2.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结合图表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aOH Na2CO320℃40℃20℃40℃水109g129g21.8g49g酒精17.3g40g不溶不溶A.图表示Na2CO3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B.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液中,无明显现象C.40℃时,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形成饱和溶液D.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大于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答案:C【解析】【详解】A. 根据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数据可知,图表示NaOH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此选项错误;B. 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溶液中,2NaO解析:C【解析】【详解】A. 根据NaOH、Na2CO3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数据可知,图表示NaOH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曲线,此选项错误;B. 将CO2通入所得NaOH的酒精溶溶液中,2NaOH +CO2=Na2CO3 +H2O,由于碳酸钠在酒精中不能溶解,所以会有白色晶体析出,此选项错误;C. 40℃时,NaOH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则将50gNaOH投入到100g酒精中,能形成饱和溶液,此选项正确;D. 20℃升到40℃时,NaOH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129g-109g=20g,20℃升到40℃时,Na2CO3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是49g-21.8g=27.2g,所以Na2CO3的溶解度变化较大,此选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1/24
24
溶解度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考察了学 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书面表 达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仅要 重视对概念的建立与识记、还需要在平常的练 习中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学 会灵活的运用知识,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从而 培养学生的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使之做到学 以致用,把会做的题做对!在考试中考出比较 好的成绩!
2018/1/24
20
2018/1/24
21
4、图1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室温时
将盛有a、b饱和溶液的试管分别放入烧杯内 的水中,均无晶体析出。当向烧杯内的水中加 入硝酸铵固体或浓硫酸后,图2试管内所示现 溶 象正确的是 a 解
度 /
g
b
0
固体物 质要看 仔细啊!
硝酸铵 水
温度/℃
图1
浓硫酸
0
溶 解溶 解 度度 (g 克 )
甲
甲
乙
D.t2 ℃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0
\ t1 t2
乙
温度/℃
t1 ℃
t2 ℃
2018/1/24
8
分析: 1、07年中考24题,是以选择题 的形式考溶解度的题目难度不大。 2、答案:D
2018/1/24
9
2、 北京市08年中考32题
写成 溶质! 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 。 (2)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31.6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向100 g水中加入40 g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 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4)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 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 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 有固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冰 B.浓硫酸 C.硝酸铵 D 干 E 氢氧化钠 F 氧化钙 易错! 漏选!
2018/1/24 10
(3)80 ℃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为 。 (4)当温度由20 ℃升高至60 ℃时(不考 虑水分蒸发),B烧杯中固体质量增加,则B 烧杯溶液中的溶质是 。
易错点
2018/1/24 19
分析: (4)问: 乙物质的溶解度是随着温 度的升高 而逐渐降低;其饱和溶液 中一定有物质的固体(或晶体)析出. 答: 乙
2018/1/24
3
二、知识的储备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注意抓住四素:定温;100克溶剂 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克) 2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内因: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的改变
2018/1/24 4
3、 常见固体物质溶解度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变化 的情况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 升 高而增大--- (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 响变化较小 —(如:氯化钠) 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 高而减小 --(如:氢氧化钙)
2018/1/24 16
4、08年溶解度的考察是以填空题的 形式出现,难度增大了得分不容易
了?
2018/1/24
17
再看看其他区县的模拟考题?
2018/1/24
18
3、【 朝阳】右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液 A、B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20 ℃时上述两种物质的饱和溶 请 回答下列问题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 (2)40 ℃时,甲物质与乙物质的溶解度 。 。
分析:
看看答题错在哪里了?
2018/1/24
11
2018/1/24
12
溶质? 溶剂?
2018/1/24
13
溶解度的概念不清楚!
2018/1/24 14
32.(4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 解度。
温度/℃ 溶解度 0 13.3 20 31.6 40 63.9 60 110 80 169
/g
(4)右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 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 固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冰
B.浓硫酸
C.硝酸铵
F.氧化钙
答案:A C D D.干冰 E.氢氧化钠
2018/1/24
15
易错点分析: 1 、不细心审题容易答成 :水 2 、第4问 :不定向选择,学生容易 漏选或选错。 原因:物质溶于水吸热和放热的知 识记忆不准确或不知道。 3、解决方法:需认真落实溶解度的 概念,会应用溶解度的知识解决一 些问题。
2018/1/24 25
谢谢!
2010.9
2018/1/24
26
关于溶解度考点与易错点 的分析
2018/1/24
1
2010年(北京)中考要求: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溶 解 性
2、利用溶解性或溶解度曲线查阅 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了解结晶现象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 现象
以上内容的简单综合
2018/1/24 2
一、明确中考要求: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性或溶解度曲线, 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水
硝酸铵
水
浓硫酸
水
a溶液
A B
a溶液
b溶液
b溶液
D
C
图2
2018/1/24 22
分析: 从溶解度曲线看,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B物质的溶解度随 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浓硫酸溶 水会放出大量热.
答案:
A
2018/1/24
23
[反思]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掌握不牢; 审题不认真; 能力欠缺,主要表现在识图能力、 分析能力不足。
2018/1/24 5
4、 物质溶于水时的吸热和放热 ①溶解放热 氢氧化钠、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②溶解吸热 硝酸铵溶于水 5 、溶液的组成及质量分数相关知识
2018/1/24 6
北京近年 考题再现
2018/1/24 7
07年北京市中考
24.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B.t1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t2 ℃时,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