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用光观念的演变
摄影用光
摄影用光光是摄影的灵魂,摄影一词在古希腊文中就是用光线来绘画的意思,至今仍然有很多画家用光线来“绘画”。
用摄影来表达内心的感受,用相机来记录所见所闻。
一、摄影用光与光位1、顺光,亦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跟摄影机拍摄方向一直的照明。
顺光时,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景物的阴影被自身遮挡,影调比较柔和,能隐没被摄体表面凹凸及褶皱,但处理不当会会比较平淡。
顺光照明不利于在画面中表现大气透视效果,表现空间立体效果也较差。
在色调对比和反差上也不如侧光侧逆光丰富。
顺光的优势不但影调柔和,同时还能很好的很好的体现景物固有的色彩效果,在进行光线处理时候,往往把较暗的顺光用作副光或者造型光。
2、侧顺光(斜侧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与摄影机镜头成45度角左右时的摄影照明。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常用作主要的塑形光。
这种光线照明能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
很好的表现出被摄体的产生的立体感。
表面质感和轮廓,并能丰富画面的阴暗层次,起到很好的造型塑型作用。
3、侧光:光线投射方向与拍摄方向成90度左右照明,受侧光照明的物体,有明显的阴暗面和投影,对景物的立体形状和质感有较强的表现力。
缺点是,往往形成一半明一半暗的过于折中的影调和层次,在大场面的景色中往往形成不均衡。
这就要求在构图上考虑受光面景物和阴影在构图上的比例关系。
4、侧逆光:亦称反侧光、后侧光。
光线投射方向与摄影机拍摄方向大约称水平135度时的照明。
侧逆光照明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景物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
在外景摄影中这种照明能较好的表现大气透视效果。
利用侧逆光进行人物近景和特写时,一般要对人物做辅助照明,以免脸部太暗,但对辅助照明光线的亮度要加以控制,使之不影响侧逆光自然照明效果。
5、逆光:逆光与顺光相对,指光源位于被摄体背后,光线照射方向与拍摄方向相反,呈现180°夹角的关系。
在逆光下,被摄体面向相机的一面没用充足的光照,会变得黑暗不清。
影视灯光对人物造型的作用
影视灯光对人物造型的作用灯光照明作为一种造型手段,往往被人忽略,但灯光的造型作用至关重要。
灯光能塑造人的形象、营造基调、形成气氛、具有象征作用。
灯光的色彩变幻无穷,是一种奇妙的造型手段。
本文用纵横交叉式的论述结构,来论述灯光照明在影视作品中对人物造型的作用,并从灯光的运用上来分析照明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
一、对影视灯光的认知人们都知道光,也离不开光,随着历史的演变进化,人们开始制造光源,利用松脂、蜡烛、煤油以及电来照明,进而将光引入影视创作和人物造型创作,构建出一个个逼真的影视作品场景和人物形象,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影视灯光艺术语言。
1.光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
人类最初看到的光无疑是以太阳、星星、月亮为代表的自然光。
人类就是在这种自然光的恩惠中,与光共生存、同进化。
其实,光不单是人类视觉可感知的光,还包括人类视觉感知不到的光,如红外光、紫外光等。
2.影视灯光照明影视灯光照明是人工光源的一种,它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光来造型。
光是影视艺术最原始最基本的表现手段。
其特点是讲求还原客观自然光效,追求光效真实性、合理性,布光时应多考虑摄录设备与光源的协调性。
影视灯光照明本身有其独特的工艺性质和艺术特征。
从工艺上讲,它既不是舞台照明的翻版,也不是电影照明的简单延续。
二、灯光塑造人物的形同一形体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形态。
可以是立体的,也可以是平面的;可以是鲜艳夺目的,也可以是色彩平淡的。
这一切都与光线有关,可以用光来实现。
影视灯光按光位可分为正面光、斜侧光、侧光、侧逆光、逆光、顶光、脚光不同光位有不同的造型特点。
1.不同光位的不同造型特点顺光照射方向与摄像方向一致,因此被摄对象显得明亮、色彩鲜艳、形态清晰。
背光面和投影被自身遮挡,画面显得干净、利落、舒适明快、淡雅。
侧光造型光源、被摄体和摄影机在水平面上成90度角,被摄对象受光面、背光面各占一半,投影在一侧。
亮面、次亮面、暗面、次暗面、和明暗交界线等五种影调层次丰富,立体感较强。
影视布光和知识
/news.asp?BigClass=影视资讯&SmallClass=影视知识/N.aspx?SID=9天诚传媒唯美影视布光人像摄影所应用的很多布光方式是从其它姊妹艺术中借鉴过来的,如从绘画艺术中借鉴了伦勃朗布光。
人像摄影的影视布光法就是借鉴了电影、影视广告等的布光方式,再根据平面摄影的特点进行了简化、概括,从而形成了人像摄影的影视布光法。
一、蝴蝶光布光法(派拉蒙光)蝴蝶光布光也叫派拉蒙光,是早期好莱坞影片或剧照拍摄中惯用的布光法,俗称蝴蝶光。
蝴蝶光是人像摄影中的一种特殊的用光方式。
蝴蝶光从某种意义来说,是斜顶光,也是正面光或者是顺光的一种用光方式。
蝴蝶光的通常布光方式是主光源在镜头光轴上方,也就是在被摄者脸部的正前方,由上向下45°方向投射到人物的面部,在鼻子的下方投射出阴影,阴影似蝴蝶的形状,使人物脸部有一定的层次感。
(一)适用人群运用蝴蝶光拍摄的人像具有一种浪漫的色彩,同时又带有一点点怀旧的味道。
西方早期的人像摄影师都采用蝴蝶光拍摄人像。
这种布光方法比较适合西方人和骨骼分明的人。
这种拍摄手法适用于气质比较优雅的被摄者,这种技术运用在女性被摄者身上要比用在男性被摄者身上的效果更加理想。
运用蝴蝶光拍摄出来的照片会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被摄者的面部中心部位。
至于阴影的深浅和方向要看具体的环境来灵活操作。
(二)具体布光方式1.柔光我们在布蝴蝶光时,主光光质可以是柔光的。
柔光照射面积大、光质柔和、反差小。
蝴蝶光的通常布光方式是主光源在镜头光轴上方,也就是在被摄者脸部的正前方 ,由上向下45°方向投射到人物的面部 ,在鼻子下方形成的阴影(基本位于鼻子与上唇的中间位置)似蝴蝶的形状,使人物脸部有一定的层次感。
由于光在人物的前上方,往往会导致人物没有眼神光,所以,我们要在人物的下方放置一块反光板,这样既可以给人物补光减少反差增加层次,又可以形成人物的眼神光。
见图1、光位图1。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控制与意义塑造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控制与意义塑造光线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照明功能,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影视作品中,光线的运用可以直接影响整体画面效果和氛围的感受。
本文将探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光线控制的技巧及其塑造意义。
第一部分:光线的基本类型与效果在影视摄影中,常见的光线类型包括自然光与人工光。
自然光是指来自自然界的光线,如太阳光、月光等,具有自然的质感和真实感,常用于真实主义风格的影视作品。
人工光则是通过人为灯光进行创造和调控的光线,可以创造各种视觉效果,如柔光、硬光、侧光等。
1.1 柔光柔光是指光线通过扩散或反射产生的柔和效果。
柔光可以使画面细腻、温暖,产生一种柔和的氛围。
在浪漫的爱情片或悲伤的情节中,运用柔光可以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
1.2 硬光硬光是指光线直接照射到被摄体上产生明暗对比的效果。
硬光可以使画面形成清晰的轮廓和鲜明的阴影,具有强烈的对比感。
在动作片或悬疑片中,运用硬光可以增加紧张感和神秘感。
1.3 侧光侧光是指光线从侧面照射被摄体的效果。
侧光可以产生明暗分明的效果,在人物的脸部或轮廓上投下长长的阴影,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在历史剧或古装片中,运用侧光可以营造出古老和庄重的氛围。
第二部分:光线控制技巧及其意义塑造光线控制技巧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合理运用各种光线效果,可以有效塑造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2.1 主光与补光的搭配在影视摄影中,主光是指主要照亮被摄体的光源,补光则是用于填补主光之外部分区域的光源。
合理搭配主光与补光可以使画面更加均衡,并且突出被摄体的轮廓和细节。
例如,在室内拍摄中,可以将窗外的阳光作为主光源,再通过灯光进行补光,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
2.2 颜色温度的运用颜色温度是指光线的颜色属性,不同颜色温度的光线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觉和情绪。
在影视摄影中,可以通过调整光源的颜色温度来塑造画面的氛围。
例如,使用较暖色调的光线可以营造出温暖的氛围,适合用于亲情戏或幸福场景的表达。
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
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光线在影视摄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用来照亮场景,还能够创造出各种效果和氛围,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增强视觉感受。
影视摄影师通过合理运用光线的方向、强度、色彩和质感等因素,来塑造影片的视觉风格,营造出特定的画面效果。
首先,光线的方向对于场景的表达和人物塑造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正面照射的光线会照亮人物的整个面部,展现出明亮、开朗的气氛,适合表达积极向上的情感;背面照射的光线则会形成轮廓,产生神秘、暗示性的效果;侧面照射形成明暗对比,突出一些特定部分,制造出紧张、戏剧化的氛围。
其次,光线的强度可以用来传达人物情感和场景氛围。
明亮的光线通常会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适合表达喜悦、幸福等积极情感;而暗淡的光线则常常与压抑、恐惧等消极情绪相关联,增强场景的紧张感和不安定感。
摄影师可以通过调整灯光的强度,将场景渲染成与剧情和角色情绪相契合的状态,使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此外,光线的色彩也是影视摄影中的关键要素之一、不同色彩可以渲染出截然不同的氛围和感觉。
例如,暖色调如橙色、红色常常用于营造浪漫、温馨的氛围;冷色调如蓝色、绿色则常常用于表现冷酷、孤寂的情绪。
通过灯光的色彩选择,摄影师可以巧妙地营造出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的色调效果,以增强观众的感受力和表达力。
最后,光线的质感在影视摄影中也非常重要。
光线的质感可以通过光源的类型和反射物体的材质不同而呈现出各种效果。
例如,柔光可以产生柔和、温暖的效果,适合表现出人物的柔情脆感;硬光则会造成明暗对比强烈、轮廓鲜明的效果,增强剧情的张力和变化。
摄影师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灯光和调整光源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来塑造出多种质感效果,以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总的来说,光线在影视摄影中具有多种作用。
它能够通过方向、强度、色彩和质感等因素的选择运用,营造出不同的视觉风格和氛围,突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良好的光线效果既可以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感受人物内心世界,也能够为影片增添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光影艺术是一种通过利用光线和影像来创作艺术作品的艺术形式。
它起源于人类的古代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催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作品。
光影艺术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创造的洞窟壁画。
古人们在洞穴中利用火光投射出的影像,在墙壁上描绘出各种形象和场景,再通过自然的光与影的变化,赋予图像以生动与动态感。
这种将光线和影像结合在一起的艺术表现形式,打开了光影艺术发展的大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利用纸张、灯具等材料来制造更加精确的光影效果。
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竹制的灯笼或马车车轮上的小孔,将光线引入一个封闭的空间,形成了类似于现代幻灯片的效果。
这种技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盛行,并持续发展了几个世纪,影响了当时的绘画和戏剧艺术。
到了19世纪,光影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由于光学的发展,人们发明了摄影术和幻灯片。
摄影术将现实世界的图像记录下来,并能通过投影将图像放大展示,这对光影艺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
同时,幻灯片的发明也为艺术家创造出更加立体、动态的光影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到了20世纪,电影的诞生进一步推动了光影艺术的发展。
电影通过将静止的影像连贯播放,创造出一种仿佛真实生活的动态效果。
人们开始探索如何通过电影来表达情感、叙述故事,从而将光影艺术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电影工业的发展,使得光影艺术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也让更多的人开始欣赏和创作光影艺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创新。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人们可以利用各种图像处理软件和特效来创作光影艺术作品。
例如,通过数字投影技术,艺术家可以在建筑物上创造出动态的光影效果,使得原本单调的建筑外观变得生动而有趣。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缩影。
从古代洞窟到现代电影,光影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更是人类对于光与影这一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理解。
光影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艺术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表达。
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及其观念变化做简要分析
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及其观念变化做简要分析光线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最为普遍的物质现象之一,它是人类看见、看清周围现实世界的必要条件。
而“光对于摄影师的重要性,就像笔墨对于国画家,油彩、调色板对于西画家,就像语言、词汇对于文学家一样”,显得就尤为重要了。
在影视画面的各种造型手段中,光线运用也一直被当做第一造型手段,具有其他造型手段无可比拟的作用与艺术表现力。
下面本文就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及其观念变化做简要分析,说明影视用光在电影、电视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要对影视创作中的摄影用光有所了解,就必须了解自然界中光线的性质。
按照性质划分,光线可以分为直射光线、散射光线和混合光线。
直射光线,又被称为硬光,是指光源与被摄物体间没有阻碍,光线能够在被摄物体上产生清晰投影的光线。
如晴天没有云彩遮挡的阳光以及白炽灯光等。
在影视创作中,由于直射光造型感强,有利于确定画面中的明暗搭配,因此它一般多被用来作为主光或轮廓光。
散射光线则与直射光线相反,光源与被摄物体之间存在阻碍,光线无法直接投射在被摄物体上,因此在被摄物体上无法产生清晰投影,因此,这种光线柔和,宜减弱对象粗糙不平的质感,使其柔化。
所以散射光线也被称为软光。
如阴天、雨天、雾天、雪天室外的光线以及清晨与黄昏,太阳出山之前或落山之后,天空中的天光等。
另外经过人工柔化处理的灯光和从漫射材料上反射出来的光线等也属于散射光线。
第三种光线则是既包括直射光线又包括散射光线的混合照明光线,我们称之为混合光线。
在影视创作生产中,由于混合光线兼具直射光线与散射光线的双重造型特点,可以通过做到亮度平衡以调节画面的明暗反差,所以其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
影视作品作为视听艺术,画面成为其基本元素之一。
没有光就没有影,没有影就没有形,没有形就没有了我们所谓的视听画面艺术。
对光的使用与构建是至关重要,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们历来总是把对光线的运用与处理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光的本性,通过构建影视画面的特定造型来达到创作者们心中对影视作品艺术表现力的某种强力诉求。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与色彩运用研究
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光线与色彩运用研究影视摄影与制作是一门复杂而又关键的艺术,光线与色彩运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恰当的光线与色彩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情绪氛围,进而深度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本文将研究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光线与色彩运用的技巧和作用。
一、光线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作用光线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它对于创造影片的视觉效果至关重要。
在光线的运用中,不同类型的光源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表达。
首先,光线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
明亮的光线可以让观众感到温和、舒适,适合用在喜剧或者正向情节的场景中。
而昏暗的光线则会带给观众紧张和压抑的感觉,适用于悬疑、恐怖等类型的影片。
通过控制光线的亮度和角度,摄影师可以准确把握不同场景的氛围需求。
其次,光线还可以突出角色和物体。
通过合理运用光线的明暗分布和对比度,摄影师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影片中最重要的元素上。
例如,在拍摄一场重要战斗场景时,摄影师可以使用强烈的灯光照亮主角,使其与背景相对独立,增强观众对主角的关注度。
最后,光线还有助于表现时间和空间。
通过改变光线的颜色和亮度,摄影师可以给观众传达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化。
例如,在黄昏时分拍摄柔和的黄色光线,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夕阳西下的时刻,增加情感的张力和戏剧性。
二、色彩在影视摄影与制作中的作用色彩是影视摄影与制作中另一个重要的视觉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感受。
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首先,冷色调和暖色调分别给人不同的感受。
蓝色、绿色等冷色调常用于表现寒冷、孤独、恐惧等情绪,而红色、橙色等暖色调则常用于表现温暖、活力、浪漫等情绪。
通过选择合适的色彩调子,摄影师可以在视觉上传达出所需的情感。
其次,色彩还可以用于区分不同的场景和角色。
通过对比色彩的使用,观众可以更容易地分辨出不同的场景和角色。
例如,在一个黑暗的场景中加入鲜艳的色彩,可以帮助观众在视觉上更容易地辨认到关键的元素。
最后,色彩还可以用于表达主题和象征意义。
浅析影视摄影中光线的运用
浅析影视摄影中光线的运用影视摄影中,光线具有其鲜明性、形式感、气氛感、美感,使观众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认同,这应成为视觉传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终极追求目标。
光对于电视摄像来说是获取画面影像的必要条件,使准确曝光成为可能。
同时也可以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塑造场景造型、营造环境气氛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光是电视摄像艺术的生命所在。
标签:影视摄影;光线应用;要素一、影视摄影中的画面创作画面的创作中有最重要的六个要素和手段:光线、运动、构图、色彩、景别、角度。
光线作为最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可以说光线就是影视画面创作的灵魂。
每一个镜头画面的信息传达,都依赖于光线的表述与传达,人们从视网膜的生理场转换为形象思维的心理场,也无不是从光线上得到领悟。
所以说光线是镜头画面视觉信息和视觉造型的基础。
摄像师对光线的选择、利用以及再现,一定要既重视技术又重视技巧。
只有这样,拍摄完成的画面的光线效果才会突出,视觉形式才会鲜明。
即首先让观众在画面的外部形式上,在画面光线的视觉效果上捕捉到视觉美感,又同时感受到光线作为灵魂的存在和技术上的唯美追求。
光线具有它特殊的功能:完成摄影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控制画面亮度水平和反差关系;决定场景气氛效果;突出、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为影片确定视觉基调;揭示被摄主体的形态、体积、轮廓、形状、大小等视觉特征;形成一定的明暗影调效果和关系;帮助画面构图;创造环境、显示环境特点和空间关系等场景特征;构成画面视觉造型风格。
现今的影视创作中,光线应该具有其鲜明性、形式感、气氛感、美感,使观众在生理上、心理上产生认同,这应成为视觉传媒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终极追求目标。
光对于电视摄像来说是获取画面影像的必要条件,使准确曝光成为可能。
同时也可以对于表现人物形象、塑造场景造型、营造环境气氛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光是电视摄像艺术的生命所在。
一部影片的照明是十分考究的,如何布光有其严格的规矩。
照明的焦点在何处,用光的强度大小、角度如何,这些都极有选择性。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光影艺术,又称影像艺术,是利用光线和影像元素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
它起源于早期摄影技术的发展,并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领域。
下面是光影艺术的发展历程:早期摄影:19世纪初,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为光影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摄影技术还相对简单,但摄影家们通过对光线和影像的捕捉,开始尝试在照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创作思想。
黑白摄影的兴起:随着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黑白摄影成为了最早的光影艺术形式之一。
摄影家们开始利用光线和阴影来塑造画面的效果,从而创造出更具艺术性的作品。
实验摄影:20世纪初,一些摄影家开始尝试利用非传统的摄影技术和光影效果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他们借助曝光技术、多重曝光、底片处理等手法,创造出了许多视觉效果独特的作品,开创了实验摄影的先河。
电影的兴起:20世纪初至中期,电影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媒介迅速发展,并对光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电影中的光影运用成为了艺术家们广泛借鉴和探索的对象,同时电影技术的改进也为光影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
数码摄影的崛起:20世纪末,数码摄影技术的崛起使得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
艺术家们可以通过数码摄影技术更自由地探索光线和影像的表现方式,创造出更具个性和创新的作品。
视觉艺术的融合: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光影艺术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融合。
例如,光影艺术家开始利用投影技术在建筑物上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与建筑艺术相结合,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光影艺术经历了从早期摄影到实验摄影,再到电影和数码摄影的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光影艺术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在创作中展现出更广阔的可能性。
光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
光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
在影视摄影领域,光的作用至关重要。
它是拍摄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拍摄美丽场景
和细节的基础,能有效地增强观众的视觉效果和拍摄如电影等更有戏剧性的作品所必需的。
因此,对影视摄影的光的理解和使用是一项艺术,它需要着重训练,要晓得一切关于光的
知识,甚至积极利用一种称之为光学镜头的设备。
光在影视摄影中有很强的表现性,可以创造出感官上的有趣景象。
通过改变光源和安
装摆放的位置,可以调节卡司,营造出平和、明亮、苔藓、凝固、凹凸等表象性的景象。
有时,导演会通过暗淡的背景照明来降低场景中的活力,激发观众的感受,让他们专注于
主角的演出,从而实现由戏剧性的变化到真实传达的目的。
光还可以帮助拍摗师丰富场景,如使用明暗对比增加深度,使空间看起来丰富有层次,还可以利用色彩对比营造出更多感情,从而实现更加有戏剧性的拍摄效果。
此外,光还用于警示观众,将他们引向表现的令人难忘的片段,以便观众辨别出拍摄
的任何暗示或视觉模糊,看到创作者把观众带进那些有意思的细节。
总之,光拍摄是影视摄影领域不可缺少的部分,能有效地改变观众的情绪,从而增强
影像的真实感,让创作者更容易引导观众进入他们想象的世界。
故而,拍摄者需要更加关
注光芒,了解它在影视摄影中的重要性,积极利用,以求拍摄更加精彩绝伦的场景和故事。
光学影戏的概念
光学影戏的概念光学影戏是指利用光学原理以及影像技术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通过运用光与影的变换,形成一系列视觉错觉,以此给观众带来视觉的欢愉和震撼。
光学影戏的概念源于19世纪末的摄影术与动画技术的发展,它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同时也在教育和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光学影戏利用光学原理来产生视觉上的错觉。
其中包括了多种技术手段,如借助光线的折射、反射以及透镜等的作用来创造出影像效果。
比如透镜的变焦、投影光线的反射等技术,可以通过调整焦距或者镜头的移动,使画面的大小、远近产生变化,从而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效果。
光学影戏还可以利用光线的颜色和亮度的变化,来表达情感或者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些技术手段,使得观众可以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沉浸于其中,体验到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
其次,光学影戏是一种创作艺术。
通过使用光学影戏的技术手段,艺术家可以在电影、电视、广告等媒体中表达自己的艺术创造。
光学影戏的拍摄过程需要仔细的筹划和构思,包括摄影机的位置、镜头的使用、光线的设置和影像的后期处理等方面。
艺术家可以通过调整这些要素,实现对影像的艺术表达。
同时,光学影戏也需要运用创新的手法和艺术的想象力,使得观众能够通过影片获得艺术的享受和思考,同时也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此外,光学影戏在教育和科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在教育方面,光学影戏可以被用来解释一些抽象概念和科学原理。
通过光学影戏的形式,可以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的图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光学影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科学领域,光学影戏可以用来模拟实验过程或者展示研究结果。
通过使用光学影戏的技术手段,可以将科学原理和研究成果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观众,从而更好地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
总结起来,光学影戏是一种运用光学原理和影像技术创造出的艺术形式。
它利用光与影的变换,形成视觉上的错觉,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欢愉。
影视光线赏析
影视光线赏析是电影和电视制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塑造画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能传达情感,营造氛围,增强叙事效果。
在电影和电视的制作中,光线的运用是一个高度艺术化和技术化的过程。
顺光、侧顺光、逆光、侧逆光等不同的光线投射方向和照明方式,都会对被摄体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
顺光,也称正面光,光线投射方向和摄影机拍摄方向一致。
被摄体受到均匀的照明,成像清晰,但立体感较差。
因为景物的阴影被景物自身遮挡住,使得拍摄空间会减弱纵深感,画面显得平淡没有起伏。
顺光可以比较完整地交待一个形象或者细节,但比较平淡,缺少变化。
侧顺光,光线投射水平方向和摄影及镜头光轴成水平角45°左右的照明。
这种光线照明能够使被摄体产生明暗变化,很好地表现出被摄体的立体感、包面质感和轮廓,并且能够丰富画面的明暗和层次。
在电影中,这种光线常常用作主要的塑型光。
除了照明方式,灯光的颜色和强度也会影响画面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暖色调的灯光可以传达温暖和舒适的感觉,而冷色调的灯光则可能产生冷漠或紧张的感觉。
灯光的强度也可以用来强调某些元素,或者创造一种特定的氛围。
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和灯光师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和情感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光线。
有时候环境比较复杂,光线自然就不是特别理想,这时候要选择一个最
佳的角度和位置,调整距离,把光线反照到的一面和背面打到,再拍出来,效果也会很不错。
光线在影视摄影中的作用
促使他去思考。导演把这个人物处理成始终处于内心矛盾之中,脸上的阴影,衬托了其内 心的矛盾阴影。库内兹:库尔兹面部的光线则像黑夜的月牙,半边亮,半边暗。这种用光 有强烈地表意效果,用以刻画库
尔兹是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的人物,他渴望能够解脱,但他摆脱不了黑暗。基尔伐:基尔 伐的光线则是灿烂的阳光,是个专爱闻汽油弹视战争为游戏的战争贩子形象。
阴影、颜色,若改变一部影片的光的基调,便能改变整个影片给人的感受,也会影响影片 情节。所以说摄
影师也是作家,不过她是用光写作”。(《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87.1期)
斯特拉罗谈过他对《末代皇帝》人物光线处理的总体构思:“中国皇帝生活在特定的界限-城墙之内,总
是处在屋顶、阳伞的阴影下。我们为影片确定了一种半阴影基调。而光则体现一种自由精 神。光,对于总
(3)表现人物情绪用光来揭示剧中人物情绪,在许多优秀的影片中展示了它的艺术魅力。 早在五十年代世界各国黑白电影中
已经得证明。电视剧及其它艺术性节目完全可以直接吸取电影摄影积累的功成经验。范例 一:在黑白影片《奥赛罗》中奥赛罗受卡肖的挑拨和蒙骗,误认自己的的妻子有了外遇, 情感无法自拨,他鲁
莽地决定先杀死她再爱她。当他亲自动手杀死自己的受妻之后,室内的烛光熄灭,一片漆 黑,显得十分恐
明可以产生不同的造型效果。用光塑造、刻画人物就是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人物性格的 变化,发挥光线
对人物的描绘作用。现代影视用光排斥搞美人照的做法。而是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采用不
同的光线处理,
以表明创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态度。世界著名的电影摄影师斯特拉罗(《现代启示录》《末
代皇帝》摄影师
)认为电影摄影是“用光写作”。“用文字写一部电影剧本有它的素材,用光写作也有它的 素材,如光线、
三点布光的演变
三点布光演变与三度布光延伸2012-02-21 10:12转载自mei辰风最终编辑mei辰风三点光是写意性演播室布光演变过程的先驱;三点光是影视剧照明演变的灵魂;三点光是构成三维物体与空间在二维图像中的立体形状的基石…… “三点布光早已淘汰了”。
我想持这种观念者,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三点布光的演变过程,就不难让模糊观念重新复苏。
三点布光,是影视剧、演播室等布光中的核心原理。
无论你是摄影、摄像、照明还是照明设计,只要弄明白三点布光原理,你在布光中就有了方向,你对光的定位就有了设计依据。
就像影视剧中的拍摄“轴线”,被称之为“三角形原理”一样。
编摄人员围绕被摄对象进行镜头调度时,为了保证被摄对象在影视画面空间中的正确位置和方向的统一,摄像机要在轴线一侧180°之内的区域设置机位、安排角度、调度景别,这即是摄像师处理镜头调度必须遵守的“轴线规则”。
那么,遵守轴线规则的原理,便是“三角形原理”。
弄明白了三角形原理的演变过程,轴线规则也自然就明白了。
三点光原理、三角形原理,虽一个是照明、另一个是摄影摄像,但它们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好,下面就要我们剖析三点布光法的原理与演变过程。
一、三点光的起始根源三点光是照明前辈们传下来的传统布光法,70年代的师傅是不教原理的,你要问他为什么,他会说“你的眼睛”呢?所以逼着你去想、去悟、去琢磨。
通过多年的布光实践我终于明白了师傅总说“你的眼睛”的含意了。
照明这个行当,必须要用眼睛善于观察,观察万物被光线照射后的千姿百态,观察自然光线透过窗户,对室内形成的光影变化。
因为照明是为视觉艺术服务的,人和物再美,人身材再好,若不借助光线的照射,是不可能在影视画面里显影的,这个最简单的道理,人人都心知肚明。
浅析电影中光的运用(精选)
浅析电影中光的运用从文化形态的角度看,由电影和电视所构成的影视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美学、艺术和艺术学、传播学等多种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综合性文化。
从文化价值取向的角度看,影视艺术体现了高雅艺术和大众通俗艺术的综合。
从影视传播的独特性和受众面的驳杂和无所不包的角度看,影视艺术拥有最广泛驳杂的受众群体,也可以说体现了各个不同文化阶层、族类、群体、性别、年龄的综合。
当然理论界一般而言的综合主要是从电影艺术对其他艺术的艺术手段的综合的角度说的。
恰恰是这一点,是值得慎重对待的。
辨证地说,所谓“综合”,虽是“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但决不是简单地拼凑、排列和相加在一起。
借用一个哲学概念来说,这种综合是一种“异质同化”,即同化不同质地的其他事物而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即化合或整合。
因而,影视艺术既非某种或多种独立的艺术样态的演出之记录,也并非只是各种艺术或非艺术形态的简单的相加或叠合。
归根结底,影视艺术的一个必具的、核心性的元素或者必经的阶段是摄影或摄像,也即影视化。
也就是说,影片中的各种艺术元素都是通过机器录制在胶片上的影像和胶带上的声音或音乐、音响的一种整合。
各门艺术进入影视艺术之后,都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都“此一时,彼一时也”——都失去了独立存在的意义,它们都已经变成为组成影视艺术的基本元素:声、光、色、画面、运动、剪辑等等。
很多所谓的似曾相似,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无法从学理上进行实证。
从某种角度说,光称得上是影视艺术的第一要素,是影视艺术赖以存在的基本媒介,因为正是光使我们得以“看见”。
但光还具有表现性,光也是表意的,也是电影语言要素之一。
从电影画面的角度说,光也是一种构图或造型的因素。
导演同样也可以通过光来诱导观众的注意力和知觉方向。
电影用光的方法有多种。
按光位分,可分为顺光、侧光、顶光、底光等。
按光质分,可分为聚光、散光、软光、硬光等。
按光的方向分,可分为前置光(光源在前)、侧光(光源在侧)、背光(光源在后)、底光(光源在下)。
从布光的万般变化看电影的发展
从布光的万般变化看电影的发展对于摄影而言,调节画面影调色调最重要的工具就是光线造型,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荧幕上的光线造型的形态,都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得来的。
无论是我们拍摄电影时使用的灯具或者照明设备,还是我们对于布光的理念,都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
今天我们就沿着电影的发展轨迹来认识我们现在的电影布光理念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相信不管是摄影师还是调色师都可以从历史当中得到自己有用的东西。
光人类对于光线的崇拜和传说几乎和人类本身的历史一样长,光线象征着生命力与能量,因此每个民族的远古文明中都有太阳崇拜和对于光芒的敬畏感,不论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埃及神话中的太阳和天堂的象征还是中国古典传说中的夸父逐日,都是人类对于光线崇拜的一个缩影。
从原始文明形态中对阳光和火焰的崇拜,到工业革命后,人类逐步掌握了电光源的秘密,人工光源才逐步出现。
尽管科学家们努力地普及着光学的基础知识,希望人们能对光有更为理性、更科学的理解,但在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视觉感知力中,依然难免将光线看成某种独立与物体自身的性质。
影像的形成与光息息相关,如果没有光,物体便无法为我们所见,如果没有充分的光线环境,影像便无法在感光材料上得以保存,光是影像的生命力的源泉。
长久以来,人类总是痴迷与光影“交流”。
墨子留意到光线通过小孔可形成倒立影像,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论问题》中,提及暗箱的概念。
布鲁内莱斯基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进行临摹,开创了透视绘画法。
达芬奇在《大西洋手稿》中留下了暗箱的草图。
其后由出现了可以随身携带,且装上镜头,具有对焦机构的暗箱,1839年法国人L.J.M达盖尔改进了前人的技术,发明了银版照相术(Daguerro Type),这种用方法在充足的阳光下,通过卤化银与光线反应,只要15-30分钟便可以在金属板上形成较为清晰单幅的影像,大大缩短了之前动辄几百小时的曝光时间。
银版照相术的感光原理也为后来乔治伊斯曼发明方便携带的赛璐珞胶片提供了技术支持,1888年,柯达公司的创始人美国人乔治·伊斯曼推出了能把图像串连起来的正色型黑白赛璐珞胶卷。
影视摄影光色应用的深层干货
影视摄影光色应用的深层干货今天我在这儿讲的并不是电影摄影的基础理论,而是针对摄影专业观念的较深层次的探讨。
它是我多年来关于电影摄影的思考和感悟,也可以称作我的摄影观念。
有些观点可能令人感到惊奇,甚至改变“三观”,亦或不以为然。
无论如何,仅作为一家理论,供大家参考。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几个观点,并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
而详细的论据和论证就不能一一展开。
01两个根本性话题1、摄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教科书上传统的摄影基础理论对摄影的定义是:摄影是使用专门设备对实物进行其影像记录的过程,是一门真实记录现实的艺术。
也就是说纪实性和真实性是摄影的本质。
但是有一天你会突然意识到,摄影艺术更为核心的真谛其实并不是仅仅复制和纪录现实,反而恰恰是改变和创造我们眼中的现实。
当你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才是小学毕业了。
2、摄影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书到用时方恨少,捡到篮里都是菜。
”所以说,素养多多益善。
这里别的不说,只谈绘画的修养,这是最最基础的,也是摄影师能否成为研究生的必要素养。
你不一定会画画,但一定要懂得绘画原理,比如素描的影调原理和色彩的冷暖关系原理。
当然,如果不经过绘画的实践,你是不会对这些原理有深层的体会和感悟。
如果你对这些影像原理的理解不深,你就基本上不可能达到一个至高的摄影水平。
02光色应用是四大摄影造型手段之一我们先画出一个框架,弄清光色应用在摄影造型中所处的位置。
教科书将摄影造型手段分成四大类,而划分的方法有两种:1,构图、光线、色彩、运动;2,构图、光学、光色、运动。
第一种方法是传统的分类,我们读书时就这样学的。
第二种方法认为光和色是一种无法分割的手段而将光和色合而为一。
另外增加了光学。
光学主要指摄影的成像元件,也就是属于实体工具的镜头、滤色镜等。
同时也是指在摄影创作中使用这些光学工具的方式方法。
其实,造型手段就是指方法和技巧组成的技艺总和而并非实体工具。
因此第二种划分中的光学造型手段,不包括定义为实体工具的光学部分,只指向非实体的方法、技巧所构成的手段。
摄影光线造型观念的演变
摄影光线造型观念的演变
张朝阳
【期刊名称】《视听界》
【年(卷),期】2005(000)006
【摘要】影视摄影光线造型观念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现代生活审美需求的变化,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光和影的关系,成为摄影艺术不可分割的元素。
要找到现
实中光和影的关系,当今已把这一层面看作是摄影创作往深层领域的、摄影师表情达意的重要层面。
《日瓦戈医生》(38届奥斯卡摄影奖)以后,奥斯卡得奖摄影
师都在研究这一层面。
《克莱默夫妇》中摄影师阿尔芒都也在考虑深层的东西,但比起斯图拉罗Ⅸ现代启示录》的玩命激情,摄影的变化则少得多。
斯图拉罗创造了一种幻觉,他对光线造型的把握令人震撼。
“把光作为表现对象”,使好莱坞摄影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张朝阳
【作者单位】南京电影制片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2
【相关文献】
1.探究文物摄影中光线的运用
2.影视摄影教学中光线造型的基本技巧
3.浅析自然风光摄影中的光线运用
4.浅析自然风光摄影中的光线运用
5.浅析光线在产品摄影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摄影用光观念的演变
回顾电影、电视的历史,可以明显地看出,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影视用光的观念也在变化。
影视用光观念的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电影初创时期,用光仅从技术上考虑,以完成曝光任务为目的。
主要光源是太阳光,并不追求任何造型和艺术表现效果,这一时期称为“无光效阶段”。
时间大约截止在三十年代;第二阶段是从无声片后期开始,特别是三十至四十年代,被称为戏剧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用光受舞台照明的影响,形成了戏剧光效的风格。
这时强调人造光的运用,布光讲究造型美,故称为“戏剧光效”阶段;第三阶段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开始,主张用实景拍摄,多用外景,启用非职业演员,在用光上强调真实自然,少用或不用人工光,强调真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光效,被称为“自然光效”阶段。
戏剧光效:是一种用光方法,也是一种用光观念。
这种用光方法强调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气氛的渲染。
注重用光揭示人物的内心情绪以及用光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是运用光线手段,实现特定的戏剧、绘画造型意图的用光方法。
它是由舞台照明演变而来,它的美学标准是以戏剧美、绘画美为尺度,它的产生和情节电影、明星制以及黑白片的历史有密切联系。
情节电影要求用光来表现戏剧时间和气氛。
如好莱坞的明星制的确立,为了招引观众,制片商十分重视漂亮演员,演员有权指定摄影师,而摄影师必须把演员拍的漂亮才能保住饭碗。
因此,人物肖像光、环境光处理形成了规范化、风格化,追求画面精美华丽,用光技巧娴熟,在黑白片阶段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如美国影片《魂断蓝桥》的用光就是如此。
戏剧光效用光方法对世界电影、电视用光影响较深,特别是对我国电影、电视摄影(像)影响很深(主要指故事片)。
在前苏联和欧洲的早期电影中,十分注重光的戏剧美和绘画美,如《夏伯阳》、《政府委员》、《波罗的海代表》、《伊万雷帝》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
六十年代以后前苏联经历了重大转变。
在一些电影中表现为戏剧光效和自然光效的融合,既有戏剧光效追求造型美的特征又有自然光效真实自然的特征。
如《乡村女教师》、《第四十一个》、《雁南飞》、《未寄出的信》等。
我国电影从三十年代以来一直是用戏剧光效拍电影。
如建国后的优秀电影《林则徐》、《青春之歌》、《枯木逢春》、《聂耳》等都是戏剧光效的代表作。
老一辈电影摄影艺术家黄绍芬(《林则徐》摄影师),许琦(《阿斯玛》摄影师)、聂晶(《青春之歌》摄影师)、朱今明(《在烈火中永生》摄影师)、钱江(《林家铺子》摄影师)、王启民(《独立大队》摄影师)……在辛勤的艺术实践中为我们创造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电影摄影精品。
在这些作品的摄影创作中,戏剧光效的追求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戏剧光效有如下明显特征:
(1)用光的风格化和假定性,不拘泥于光线是否真实合理,可用假定光源,精于用光技术的规范化,十分注意光的造型效果和对人物的美化。
五光俱全的布光法,追求画面的锐目感;
(2)善于利用轮廓光,常用光来弥补演员脸型的缺陷,追求用光美化人物形象;
(3)真实性有一定限度,仅仅注意主光方向的真实,不讲究真实再现光源亮度关系和光源的性质再现。
当环境光对人物不利时使用假定光源,不考虑环境光对人物光的制约作用。
是一种夸张性用光方法。
自然光效:
电影、电视用光观念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用光方法的改变。
六十年代,随着彩色片性能的不断改进(感光度100-400℃,宽容度1:128)促进人们用光上进一步探讨。
很多中外摄影师认为,在黑白片中为了画面层次,为突出主体过多地使用假定光源,是必要的,而在彩色片中可以不用或少用。
可用色彩差别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尽量不用假定光源,以增强电影艺术造型的真实性。
随后,出现了自然光效的用光方法。
自然光效,指的是一种带有纪实美的用光方法。
其实质是增强用光的真实感。
即根据剧本提供的日、夜、黄昏、黎明、阴雨、晴天等时间条件,经照明手段加工,如实地再现真实自然的光线效果。
不能把阴天拍成晴天效果,真实再现光源性质、亮度关系、色彩关系。
这是当前影视艺术用光的主流。
《黄土地》、《秋菊打官司》都是自然光效的代表作。
世界著名摄影师阿尔芒都(《天堂的日子》、《去南方》《克茉默夫妇》摄影师)反对把黑白片用光方法(戏剧光效)搬到彩色片中来。
他认为:“四五十年代打逆光,光彩夺目,现在不允许这样做。
因为电影已变得极其自然和真实。
拍黑白片可以搞风格化布光,因为黑白片本身就不真实,是风格化了的,为此常用轮廓光和假定光源,特别是对演员的美化,使人物光在一部影片中不分场景定型不变。
选成模式化,而失去光线的真实性……我越来越倾向于运用单一光源。
我在彩色片中绝不用包括主光、辅助光、轮廓光、修饰光和背景光五光俱全的那种照明。
光源必须合理,我把这做为一条原则”。
(《北京电影学报1987.1期》。
阿尔芝都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自然光效的丰富经验,他不用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照明,他的用光原则就是光源必须有根据。
这一原则目前已经被全世界摄影师所接受。
《克莱默夫妇》高度生活化,自然流畅的摄影风格和用光风格都体现了他“摄影贵在真实”的名言。
他十分强调写实,追求光线的视觉真实。
因此,被我国电影界称为写实的摄影大师。
自然光效的特征:
综上所叙,自然光效是真实自然、纪实性的用光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光效逼真,附合人们在生活中看到的光线效果。
油灯像油灯、电灯像电灯。
室内自然光附合自身的照明规律;
2.拍内景不用假定光源,拍外景使用辅助光时以再现室外自然光三种形态为依据。
3.多用自然光,不用五光俱全的照明方法。
画面中尽量不露人工光痕迹。
美国影片《克茉默夫妇》我国影片《香魂女》、《秋菊打官司》是自然光效代表作。
其中《秋菊打官司》自然光效体现得最为明显。
这和该片纪实性的摄影风格有关,因为要用拍新闻片的拍摄方法—偷拍、抓拍,在外景不便使用辅助光修饰。
在内景也不用轮廊光美化人物。
真实自然的光效和演员生活化的表演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