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结核-白塞综合征误诊为白塞病一例

合集下载

梅毒误诊为白塞氏病一例报告

梅毒误诊为白塞氏病一例报告

梅毒误诊为白塞氏病一例报告【摘要】一例二期梅毒,临床表现为反复口腔、外阴溃疡,与白塞氏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后经血清试验,确诊为二期梅毒,青霉素g钠80万单位/日肌注治疗,溃疡逐渐愈合,皮疹消退。

临床上仔细检查,多方考虑,避免误诊。

【关键词】梅毒;白塞氏病;溃疡【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935—02近年,性传播疾病不断增多,在口腔、外阴溃疡的鉴别诊断中要考虑到性传播疾病的可能。

笔者调查1例以白塞综合征入院、后证实为梅毒的患者。

因白塞综合征需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一旦误诊误治,会引起感染的播散。

白塞综合征无特异性抗体,增加了鉴别诊断难度,但只要想到性传播疾病,大部分病人可通过血清学得到证实。

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36岁,反复口腔、阴部溃疡8个月。

患者无明显诱因右唇内侧出现一直径4 mm的痛性溃疡,反复加重,在外院行活检,病理示化脓性肉芽肿,局部抗感染治疗,症状无改善。

5月出现口角、舌尖、舌根、咽周、外阴多发痛性溃疡,表面有脓白苔;头皮、左手腕桡侧数个红色丘疹,丘疹中间有破溃、黄色分泌物,并有结痂、脱屑和轻度瘙痒,无疼痛。

双手近端指间关节(pip 1-5)疼痛,自觉轻微肿胀,无明显晨僵,1个月后自行缓解。

遇冷双侧大腿出现斑疹,数分钟后可自行缓解。

7月左眼角外侧出现红色斑疹。

在门诊查血沉(esr) 70 mm/1h,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ana)(-),类风湿因子rf(-),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无结膜炎,视力无下降,针刺部位无异常。

可疑白塞综合征收入院。

2 查体t 36.8℃,bp 110/70 mmhg。

头皮可见数个红色丘疹,中间有结痂、脱屑,无触痛;左手腕桡侧见一红色丘疹,可刮出大量皮屑;口腔可见多个小溃疡,右侧大阴唇见三个微微隆起的小扁平皮疹,中间有溃疡;左眼角外上侧、右口角见红色充血性斑疹。

心肺腹(-)。

1例白塞病病人的护理

1例白塞病病人的护理
该病人反复发热,应用多种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效果欠 佳,主要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对控制急性症状有效,予口服 强的松治疗 40 mg / d,分 3 次 / d,连续用 3 ~ 5 d 为 1 个疗程; 同时予异烟肼、利福平口服预防结核。因此,用药期间应严密 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出现黑便、口渴、轻度腹痛、血压下降、呼 吸细速,应立即通知医师,同时给病人吸氧,建立静脉通道,抬 高床头床尾,取中凹卧位,合理安排使用局部止血药物,注意病
发热为感染最常见症状。病人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 温最高波动在 38 ~ 39 ℃ ,一般 1 ~ 2 d 退热,热程虽短,但长 期反复高热,病人一般情况欠佳。护理人员除密切观察病人 生命体征、意识等情况外,还应注意观察病人水电解质、血氧 饱和度、血象、血沉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发现病人病 情变化以协助诊断。体温 38. 5 ℃ 以上时,嘱病人卧床休息, 应采取冰敷头部及大动脉处或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使用药物 退热时,应加强巡视,观察用药后降温效果,防止大量出汗导 致的虚脱,同时做好保暖,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保持病室空 气清新。在此期间,应保持营养均衡。 2. 6 药物护理
封管是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输液前用生理盐水冲管,输液结 束时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用肝素钠生理盐水正压封管。 2. 3 输液港使用过程加强观察
输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注射座周围皮肤有无肿胀、刺痛等异 常感觉,认真听取病人主诉,重视每一细节,发生输液外渗时, 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针对原因进行相关处理。
3小结 肿瘤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容易形成纤维蛋白,输液港
·124·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年第 8 卷第 7 期( 上半月版)
1 例输液港输液纤维蛋白鞘形成的护理
张彦茹 冯 蕾 路士搏
doi: 10. 3969 / j. issn. 1672 - 9676. 2011. 07. 066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中医医案——白塞综合征(十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解毒、泄火利湿法治愈狐惑病(白塞病)病案:徐某,男,24岁。

初诊:1964年10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0月1日咽痛,吞咽不利,并有恶寒发热头痛,相继咽及口腔溃疡,口角流涎,阴囊有黄色脓头及溃破两处,说话含糊,难以进食,视力模糊。

在本乡医院治疗十余日未效,故收入住院治疗。

入院后西医诊为白塞病,应用多种抗生素及激素治疗乏效,转邀中医会诊。

诊查:全身状况较差,发热,咽痛;双蛾赤肿,表面白膜不易拭去;口腔溃疡,颌下结核为蚕豆大;两鼻翼外侧及上唇散见脓泡,各如豌豆大;下唇糜烂,皮肤潮润,有脓泡疹散在;阴囊前皮肤有如铜钱大溃疡面;脉象弦数,苔薄腻,诊为狐惑病。

辨证:心火亢盛,湿毒内蕴,心火蚀于咽喉,湿毒腐于阴器,变生狐惑。

治法:清热解毒,泄火祛湿。

处方:双花15g 连翘15g 花粉15g 大贝10g 马勃10g 桔梗10g 板蓝根30g 防风10g 竹叶10g 滑石15g 生地黄20g 川黄连10g1水煎服。

另用:大黄20g、苏叶15g,煎煮取汁浸纱布湿敷患处,继以锡类散、冰硼散混合外扑。

二诊:服方3剂,不见起色,湿毒火邪有炽盛之势。

仍依前法,加重其剂,以抑其势。

前方去板蓝根,加犀角粉3g、赤芍15g、丹皮10g。

三诊:前方进服10剂,病势大挫,体温降至正常,咽痛平;口腔及阴部溃疡逐日向愈,脓泡干瘪;惟见舌质微红,口干少津;有毒热耗阴、津液竭伤之象。

原方加减,去防风、竹叶、滑石、桔梗,加石斛15g、元参20g。

送服珠黄散1瓶。

服上方二十余剂后出院以后追访未见复发。

按语白塞病是西医学病名,与中医之狐惑病极为相似。

此例病人,上部舌糜及口腔溃疡,下部阴囊溃烂渗水,均因心火亢盛、湿毒内蕴所致。

拟以清热解毒、泄火祛湿之法,初服轻剂,药不胜病,以后加重其剂,且内外并举,药证相符,随获佳效而治愈。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55-356,周子芳医案。

白塞病

白塞病

疾病名:白塞病英文名:Behcet disease缩写:BD别名:Behcet's disease;silk route disease;贝赫切特病;贝切特病;贝切特氏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丝绸之路病;Adamentiade;Behcet病;Behcet三联征;Halush-Behcet综合征;Touraine口疮病;白赛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非性病性女阴溃疡复发性等膜炎;仅多性前房积脓性虹膜睫状体炎;前房积脓及口腔与阴部溃疡;色素膜炎;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眼-口-生殖器综合征;oculooral-genital syndrome;白塞综合征;狐惑;Behcet syndrome;皮质-黏膜-眼综合征ICD号:N16.2*分类:肾内科概述: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Behcet’s syndrome),于1937年由土耳其医生Behcet首次报告,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多系统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可侵犯皮肤、黏膜、关节、胃肠、心血管、泌尿、生殖、神经等,其中以口腔、生殖器、皮肤及眼部受累最为常见。

临床典型表现为眼-口-生殖器三联症,即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眼色素膜炎及生殖器溃疡。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年龄为4~70岁,多发于20~35岁,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发病者少见,男女比例报道各家不一,有报道男性多见,男性发病多在25到29岁,女性多在18岁之前或35岁之后发病,男性病情较女性重。

本病多见地中海、中东、中国和日本,欧美少见。

病因:本病病因未明,目前认为可能与微生物(包括病毒和细菌)感染、自身免疫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1.微生物感染学说 由于从病变组织中分离出Ⅰ型单纯疱疹病毒,英国学者认为白塞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我国认为结核感染可能与本病有关,因BD患者中相当部分在过去或现在有结核感染或结核病灶,经抗结核治疗后部分BD患者得到缓解。

【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

【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

【关键字】精品白塞氏病的诊疗规范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全身性、慢性、血管炎性疾病。

临床上以复发性、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又称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白塞综合征、贝赫切特综合征)。

该病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肺、肾以及附睾等器官,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

该病在东亚、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发病率较高,被称为丝绸之路病。

发病年龄大多为16~4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略高于女性。

我国则以女性略占多数,但男性患者中眼葡萄膜炎、血管及神经系统受累较女性多且病情重。

一、发病机制本病发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感染、遗传、环境以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变以侵蚀小动脉、小静脉及微血管为主,病损的血管和周围组织中可见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血管壁坏死、扩张、破裂,腔内血栓形成或纤维增生造成管腔狭窄,病变可累及全身血管,如皮肤黏膜、眼睛以及全身多系统的细小血管炎,多数病例还伴随不同成度的关节症状。

二、临床表现1.症状1.1 一般症状: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或偶感乏力不适,有的可出现关节疼痛、头痛头晕、纳差和体重减轻,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少见,但症状较显著,有的可伴随发热,以低热多见。

1.2 :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复发性、疼痛性,在急性期,复发性每年发作至少3次,溃疡此起彼伏。

多数患者以此为本病的首发症状。

它被认为是诊断本病的最基本必备症状。

1.3 生殖器溃疡:男性多见于阴囊和阴茎和龟头,症状轻;女性主要见于大、小阴唇,其次为阴道,在也可以出现在会阴或肛门周围,疼痛症状比较明显。

约75~80%的患者有此症状。

1.4 眼炎:初发症状为明显的眶周疼痛和畏光、发作性的结膜炎,也有因视网膜血管炎而形成的视网膜炎。

通常表现为慢性、复发性、进行性病程。

眼炎的反复发作可以造成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是本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最常见和最严重的眼部病变为色素膜炎。

单独视盘水肿提示脑静脉血栓,由白塞氏病所致的颅内血管病变可导致视野缺损。

白塞氏综合征1例

白塞氏综合征1例
【 中图分类号] R 4 5 3 【 文 献标 识 码】 B 【 文章编号] 1 o o 2 —3 7 6 3 ( 2 o 1 4 ) O 8—0 1 9 l 一叭
0 7 2 7 5 0 )
患者女 , 4 5岁 , 于2 0 1 3年 1 o月 主 因“口腔 内反 复 出现 溃疡 2年 余 ” 至我科就诊 。 栓 部 分 病 人 可 有 手 脚 不 灵 活 、 头疼头晕、 恶心呕吐 、 手 脚 感 觉麻 木 、 疼 痛 或 无 力 等 神 患 者 自两 年 前 口 腔 内 出 现 多 发 性 溃 疡 , 颊、 唇、 舌、 上 腭粘膜可 见大量 溃疡面 , 此 起 彼 经 系 统 症 状 , 严 重 的 可 出现 抽 搐 、 翻 白眼等类 似” 抽 羊角风 “ 的表 现 。不 少 病 人 伴 乏 伏, 反复发作 , 疼痛剧烈 , 影 响 进 食 及 睡 眠 。患 者 面 容 憔 悴 , 精 神萎靡 , 因 长 期 进 食 差 力 、 纳差 、 低热和消瘦等全身症状 。 造 成 患者 营 养 不 良 , 中 度 贫 血 。患 者 精 神 负 担 重 。患 者 于 当 地 医 院 就 诊 , 诊 断 为“ 复 诊 断 诊断需到风湿免疫科进行专科检 查 , 包括 医生的体格 检查 、 抽 血 化 验 及 其 发 性 口腔 溃 疡 ”, 给 予“ 补充维生素 , 口腔溃疡散外 敷” 等 处理 , 患者症状无 明显 缓解 , 它一 些 辅 助 检 查 。 检 查 内 容 包 括 一 些 自 身 抗 体 如 抗 核 抗 体 、 抗 内皮 细胞抗 体等 , 血 遂 至 我 科 就 诊 。查 体 可见 口 内 上 下唇 内 侧 黏 膜 、 舌、 牙龈 、 颊 粘 膜 可 见多 处 溃 疡 , 溃 疡 沉 、 C一 反 应 蛋 白 等 炎 症 指 标 , 结 核、 病 毒 等 感 染 指 标 及 脏 器 功 能 指 标 等 。其 它 辅 助 面大小不一 , 轻者仅黏膜发红 , 触之疼痛 ; 重者 呈弹坑样 , 表面 可见伪膜覆 盖 , 触 之 疼 检查 包 括 眼 科 的 特 殊 检 查 、 血管彩超 、 脑部核磁共振 、 关 节 B超 等 。 痛 。进 一 步 询 问病 史 , 患 者 2年 来 外 阴 部 出现 过 数 次 溃 疡 , 下肢 偶有红斑 , 按 压 时 疼 白塞病常用的诊断标准为 : 在 反复 发作的 口腔溃疡 基础之 上 , 加 上 以 下 任 何 两 痛, 反复发作。 因症 状 轻 微 , 患者未 予重视 。我科请 风湿免 疫科会 诊 , 确 诊 为 白 塞 氏 条 : 反复生殖器溃疡 、 皮肤损害、 眼 部 受 累及 针 刺 反应 阳性 病, 给予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 。 白塞 病 需 要 与其 它 许 多 疾 病 进 行 鉴 别 , 包括 : 讨 论 白 塞 病是 一 种 全 身 性 免 疫 系 统 功 能 紊 乱 疾 病 , 可侵害人 体多个 器官 , 主 要 ( 1 ) 其 它 原 因 导 致 的 口腔 溃 疡 : ~ 些 口腔 科 局 部 疾 病 或 全 身 疾 病 可 导 致 口腔 溃 表 现 为 反 复 口腔 和 会 阴 部 溃 疡 、 下肢结节红斑 、 跟部 虹 膜 炎 、 食道溃疡 、 小 肠 或 结 肠 溃 疡 , 如 口腔 感 染 、 维生素 缺乏等, 需 与 仅 表 现 为 口腔 溃 疡 的 早 期 白塞 病 进 行 鉴 别 ; 疡 及 关 节 肿 痛 等 目前 该 病 的 发病 原 因不 完 全 清 楚 , 可能 与遗传、 感 染、 生 活 环 境 都 ( 2 ) 其它原因导致的虹膜炎 : 如 眼部 结核 感 染 、 眼科局部疾病引起的虹膜炎、 其 它 有关系. 风 湿 免 疫 病 导 致 的虹 膜 炎 等 , 需 与 仅 表 现 为 虹 膜 炎 的 白塞 病 进 行 鉴 别 ; 常见的临床表现如下 : ( 3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本 病 可 表 现 为反 复 口腔 溃疡 、 虹膜炎 、 关 节炎 、 皮疹等等 , 需 1 好 发 人 群 : 该病可见于我国各类人群 , 中 青年 更 多 见 , 男女均可发病 。 要 与 出现 多 个 器 官 受 累 的 白 塞病 进 行 鉴 别 ; 2 . 口腔溃疡 : 患者 主要 表 现 为 反 复 口腔 溃 疡 、 疼痛 , 溃疡面较深 、 底 部 多 为 白 色 或 ( 4 ) 病毒感染 : 如 HI V病毒感染等 , 可表现为皮疹、 口腔 溃 疡 、 全身乏力 、 消瘦等 , 黄色 , 可 以 同 时在 多个 部 位 出 现 溃 疡 , 包括 舌、 口唇 、 上 颚、 咽 部 等 多 数 溃 疡 可 自 行 需 要 与 以 全 身 症 状 为 主 要 表 现 的 白塞 病 进 行 鉴 别 。 好转 , 但 常反 复发 作 , 严重者疼痛剧烈 , 影响进食。 治 疗 白塞 病 的 治疗 以 药 物 治 疗 为 主 , 多 数病人需 要较长期 服药 , 主 要 是 免 疫 调 3 . 生殖器溃疡 : 除口腔溃疡外, 患者还可 出现外阴部 溃疡, 如 男 性 及 女 性 生 殖 器 节 药 或 免 疫 抑 制 药 , 包 括外 用 药 物 、 口服 糖 皮 质 激 素 、 甲氨蝶呤 、 秋水仙碱 、 沙利度胺 、 溃疡 。 硫唑嘌呤 、 环磷酰胺 、 环 孢 素 和 抗 肿 瘤 坏 死 因子 拮 抗 剂 等 。在 药 物 治 疗 之 外 还 可 选 择 4 . 眼部病变 : 部 分 患 者 还 可 表 现 为 眼 睛病 变 , 出现眼睛红肿 、 疼痛、 畏 光 或 视 力 下 手 术 治 疗 或 介 入 治 疗 , 但都 应 以 药 物 治疗 为 基 础 降、 视物不清 , 可 以 一 只 或 两 只 眼 睛 受 累 预 后 不 同 表 现 的 白塞 病 患 者 预后 不 同 , 多 数 患 者 病 情 长 期 处 于 缓 解 一 复 发 交 替 5皮肤表现 : 表现 为面部、 胸背部或其它 部位“ 青春痘“ 样皮疹 , 或类似 于“ 疖子” 的状态 , 部分 患 者 经 有 效 治疗 后 能 达 痊 愈 。 仅 表 现 为 口 腔 溃 疡 或 皮 疹 的 患 者 预 后 较 的表现, 可 自行 好 转 , 但 易 反 复 发 作 。还 有 病 人 下 肢 会 出现 反 复 发 作 的 红 斑 , 大 小 不 好 , 表 现 为 系统 受 累 者 , 如眼部 、 神 经 系统 和 肠 道 受 累 , 不治疗 则预后不好 , 严 重 者 导 可以从黄豆大小到铜钱大小 , 按压时疼痛 , 这种 现象称为“ 结节红 斑” 。 有 的 病 人 致 失 明 、 肠 穿 L 或死亡 , 所以需积极治疗 , 并 且 治 疗 越早 、 效果越好 。 在输 液或抽血针眼局部会出现 红肿或水 疱或脓疱 , 多 数在 注射后 2 4 ~7 2小 时 内 出 目前 没 有 很 好 的 预 防 方 法 或 药 物 , 建 议易 感患者尽 量避 免感染 、 精 神 紧 张 和 劳 现, 这种现象被称为“ 针刺反应“ 阳性 。 累。平时注意均衡营养 , 进 易 消化 的 食物 , 忌辛辣 油腻和“ 上火” 的食物 , 保 持 良 好 的

白塞病1例报告

白塞病1例报告

[] 1 乐杰. 妇产科学. 6版. 第 北京 : 民卫 生出版社 :1 人 19—1 1 2.
[ ] 国卫生专业技术 资格考试应试指 南编委会.0 7全国卫生 2全 20
专 业技 术 资格 考试 应 试 指 南 一护 理 学 专 业 . 京 : 民 卫 生 北 人
出 版 社 :9—7 . 6 3
时 间 。
结节性红斑 , 阴囊 见数个米 粒大小溃 疡 , 肤针刺试 验 阳性 。影 皮 像学检查 : 胸部 C T提示右肺下叶肺门旁病变 , 右Nf I块 并压迫 l ̄
支 气管 , 肺 炎 性 病 变 , 轻 度 肿 大 。电 子 气 管镜 检 查 : 下 叶 内 两 睥 右
前基底段管腔狭 窄, 黏膜充血肥厚。活检病理 : 黏膜慢性 炎症 , 伴
4 体 会 对 笔 者 所在 医院 4 0例 异 位 妊 娠 患 者 术 前 术 后 的 整 体 护 理 ,
【 收稿 日期 】 20 1 — 1 09— 0 2
使笔者体会 到护理T作的重要性 , 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熟 练的技术
. l It ・ IlitI”Ii 1III1 1”I 。 tIt * l I ’ , I 11, III ,I
黏 液 腺 体增 生 及 问 质 水 肿 , 见 肿 瘤 。 实 验 窜 检 查 : C9 2× 未 WB .
l 1 N0 6 6 H 9g I m沉 5 m h 肝 肾 功 能 正 常 。痰 多 0/ .5 , b8 / , , 9m / ,
参 考 文 献 [ ] 任 高 , 再 英.内 科 学.第 6 版. 京 :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 1叶 陆 北 人
【 收稿 E期 】 20 —1 — 6 l 09 1 2
2 4: 2 —9 8. 00 9 4 2

1例白塞病的辨证护理体会

1例白塞病的辨证护理体会

1例白塞病的辨证护理体会林嘉鳞(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214001) 关键词:白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2353(2008)06Ο0089Ο01 白塞病(BD )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并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病理改变的特征是血管炎。

本病临床不多见[1],中医学没有相应的病名,根据临床症状,多数医家都将其归于中医学之“狐惑”病。

无锡市中医医院风湿科于2008年6月收治1例白塞病患者,经过辨证治疗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7岁,因“口腔溃疡、发热6月余、皮疹1月余于2008年6月7日由门诊拟以“贝赫切特综合征”收住入院。

患者6月余前出现口腔溃疡,疼痛明显,发热,有针刺反应,近1月来患者又出现头面部、胸背部红色皮疹,触痛,化脓破溃,近5d 患者又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2℃,出汗较多,咽痛,无畏寒、寒战,无尿频、尿急、尿痛,无腹痛、腹泻,自服阿司匹林、罗红霉素可退热,但旋即复起。

头面部、胸背部红色皮疹,触痛,发热,咽痛,纳可,夜寐欠安,二便调,舌红,苔薄,脉弦数。

辨病辩证依据:盖因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日久化热,瘀结经络,发为狐惑病。

西医诊断:白塞病即贝赫切特综合征(诊断依据:①口腔溃疡。

②针刺反应。

③皮疹)。

中医诊断:狐惑病(湿热瘀结)。

经过中药清热利湿,凉血通络及抗炎、抗感染、激素治疗,于2008年6月18日好转出院。

2 护理体会2.1 心理护理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发病年龄为20~45岁[2],患者因病情反复发作,溃疡疼痛并影响外在形象,故焦虑情绪明显。

因此在其住院期间需将心理护理贯穿于全过程,注意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做好解释及疏导工作,让患者认识到本病的危害性,从而积极配合治疗[3]。

在此基础上,专业护士与患者及家属要及时沟通,做好疾病的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配合,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4]。

探究白塞综合征的病因与诊治

探究白塞综合征的病因与诊治

探究白塞综合征的病因与诊治摘要:白塞综合征也称贝赫切特综合征,是一种全身性的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此病机制尚不明确。

本文笔者首先探究了白塞综合征的几个可能存在的发病原因,阐述了白塞综合征患病的临床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临床治疗白塞综合征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白塞综合征;发病原因;临床诊治白塞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损害及眼部病变,还可累及关节、肺、中枢及消化系统等器官[1]。

此病多发于16~40 岁,美国和西欧地区比较少见,中国、日本和韩国比较常见。

加强对白塞综合征患病因素的研究,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帮助白塞综合征患者获得康复,是现阶段我国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白塞综合征病因分析在当前的医学领域,对白塞综合征发病原因的研究还不完善,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来指明白塞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现阶段,主要有三种比较常见的发病机理,分别是:微生物感染、自身免疫以及遗传。

(一)微生物感染学说对于白塞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很多医学研究者认为是微生物感染因素造成的,对于这一观点,不同地区的医学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

中国的医学研究者通过大量的病例分析和比对,认为白塞综合征与结核感染有关,因为很多患有白塞综合征的患者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或者现在都患有结核感染或者结核病灶,在进行相关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患者的白塞综合征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英国学者认为,白塞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病毒感染有关,主要是因为从患有白塞综合征的患者的病变部位分离出了疱疹病毒;日本的医学研究者认为白塞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链球菌感染有关,主要是因为白塞综合征的发病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症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检测出了较高滴度的抗溶血性链球菌抗体[2]。

(二)自身免疫学说现阶段,随着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不断发展,很多医学研究者通过对白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发现,很多患有白塞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机理与其自身的免疫系统有关[3]。

众所周知,由于人的个体差异,个体之间的自身免疫系统是存在差别的,有一些人自身存在的免疫系统抵抗能力比较强,可能不易出现一些疾病。

肠结核-白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肠结核-白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肠结核-白塞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李欣李芳樊凯李小峰张卓君王晨李昕武鹏艳DOI :10.11655/zgywylc2019.24.070作者单位:10114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内分泌代谢与免疫性疾病中心(李欣);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芳、樊凯、李小峰、张卓君),病理科(王晨、李昕、武鹏艳)通信作者:李芳,Email :sunshine5670@肠结核-白塞综合征是一种由结核感染引起的类似白塞病肠道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由于结核感染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自身抗体,进而出现类似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其在临床工作中极易与肠白塞混淆。

本文就1例肠结核-白塞综合征的病例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病历资料:患者男性,52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3次/年,伴右足跟疼痛,症状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

1年前出现外生殖器溃疡,伴视物模糊,无皮疹,无头晕、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症状可自行好转,未予诊治。

6月前患者出现腹痛,位于下腹部,伴反酸,无恶心、呕吐,无里急后重,无黑便,无寒战、发热,就诊于当地医院,行胃肠镜检查提示:胃窦部糜烂,回肠末端多处溃疡。

予奥美拉唑、美沙拉嗪治疗后,腹痛好转出院。

院外不规律服药药物,仍有间断腹痛。

1月前自觉腹痛症状较前加重,口腔溃疡及外生殖器溃疡复发,无发热、盗汗,无腹泻,无恶心、呕吐,无咳嗽、咳痰等,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科。

1.2实验室检查: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2次/min ,呼吸:18次/min ,血压:128/74mmHg (1mmHg=0.133kPa ),神清,肺脏、心脏听诊无异常。

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

针刺试验阳性。

入院相关检查:C 反应蛋白(CRP )3.12mg /L (正常值<8mg /L );红细胞沉降率(ESR )10mm /1h ;抗ENA 抗体谱:(-);PPD :(-);结核杆菌抗体:(-);胸片:未见明显异常。

白塞病合并结核感染1例

白塞病合并结核感染1例

多 功 能 的 “ 脂 信 使 ” u等 ¨ 的研 究 发 现 , P 可 以 作 为 诊 磷 。X 2 LA 断妇科 恶 性肿 瘤 的生 物学 指 征 , 别 是 早期 诊 断卵 巢 癌 , 特 比
C 2 更 灵 敏 。本 文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P 对 卵 巢 癌 早 期 诊 断 A1 5 LA
性 率 和特 异 性
联 合检 测 两 项 及 两 项 以上 肿 瘤 标 志 物 时 , 早 对
期 卵 巢 癌 诊 断 的 阳 性 率 、 异 性 见 表 3 特 。
表 3 联 合 检 测 两 项 以上 标 志 物 的 阳性 率 和特 异性
早期 诊 断有着 很好 的临床 价值 。 本 文 的研 究 结果 表 明 , 相 关 体 检 中利 用 L A、 A15 A P 在 P C 2、 F 联合 检测 , 于卵巢 癌 的早 期发 现有 着重 要 的诊 断价值 。 对
检 验 医 学 与临 床 2 0 0 8年 1 2月 第 5卷 第 2 3期
L bM e l , cmb r20 , 15No 2 a dCi Dee e 0 8Vo. , .3 n
2 2 L A、 A1 5 A P单 项 检 测 对 早 期 卵 巢 癌 诊 断 的 阳性 . P C 2 、 F 率 和 特异 性 单 项 检 测 上 述 L A、 A1 5 A P 阳 性 率 见 表 P C 2、 F , 2 特 异 性 分别 为 9 (4 3 ) 7 % ( 73 )5 (0 3 ) , 4 3 / 6 、5 2 / 6 、6 2 / 6 。
究 结 果 表 明 , 期 卵 巢 癌 组 的 AF 的 含 量 明 显 地 高 于 良性 肿 早 P
瘤患组 和 健 康 对 照 组 的水 平 , 异 均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差 P<

白塞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白塞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04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为白塞病的 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依 据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影像学检查
通过X线、MRI等影像学检 查观察关节结构改变和炎 症程度。
实验室检查
检测类风湿因子、抗CCP 抗体等生物标志物,预测 关节损害风险。
消化道损害风险评估
消化道症状
评估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等 症状的严重程度和频率。
内镜检查
通过胃镜、肠镜等内镜检查观察 消化道黏膜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检测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红 细胞沉降率等,评估消化道炎症
提高对白塞病的认识 和诊断水平,减少误 诊和漏诊
阐述白塞病的临床表 现、诊断标准和鉴别 诊断
汇报范围
01
02
03
04
白塞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 、病因和发病机制
白塞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和鉴别诊断
白塞病的治疗和预后
白塞病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2023
PART 02
白塞病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特点
地区分布
遗传因素
白塞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分布,但发 病率存在地域差异。土耳其、日本和 地中海地区是白塞病的高发区,而欧 美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
白塞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HLAB51基因阳性者发病风险增加。此外 ,其他免疫相关基因也可能与白塞病 的发病有关。
年龄与性别
白塞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 女性,但女性患者病情往往更为严重 。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白塞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此外 ,还可累及关节、心血管、消化道、神经系统等多个系统。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白塞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西医治疗:根据病理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手术、放疗、化疗等治 疗方法。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结果,选用针对性的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治 疗方法。
综合治疗:将西医和中医治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制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 治疗方案。
3、术后调理
西医方面: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术后康复计划,如营养支 持、抗感染等治疗。
5、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生 活指导和健康宣教,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综合评估病情
西医方面:通过病理学检查明确肺癌的类型和分期,通过影像学检查了解肿 瘤的大小、部位和扩散情况。
中医方面: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了解患者的体质、症状和证候,辨 证分析肺癌的中医病机。
2、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和中医辨证结果,制 定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后调理:手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和恢复情况,采用中医调理方法, 如食疗、中药汤剂等,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4、放疗和化疗配合:在放疗和化疗期间,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适 当的中药制剂,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随访: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专家建议
1、白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急性发作期以西药 治疗为主,缓解期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复发率。
4、其他疗法:如针灸、中药外敷等。针灸可选用曲池、足三里等穴位进行 刺激,以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外敷可选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外敷患 处,以缓解局部炎症反应。

白塞病临床表现及诊断

白塞病临床表现及诊断

白塞病临床表现及诊断一、概述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疾病。

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为常发病部位,病情一般较轻。

如累及心血管、消化道、肺、肾及神经系统,则病情表现较重。

既往称之为“白塞氏综合征”,1981年第三次世界Behcet病会后,拟统称为Behcet病。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一异质性疾病,涉及感染、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

其发病机制仍未能阐明,多数学者认为免疫异常,嗜中性粒细胞功能亢进及透发性血管内皮细胞损害或其功能紊乱,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白塞病在中医学称之为“狐惑,”指出“蚀于阴为狐,蚀于喉为惑,”其记载始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篇中,认为是一种温毒病。

继后,《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金匮要略方论本义》等医籍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均有阐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进行了一些探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及治疗方法,对本病的认识较前有所深入。

但纵观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基本一致,其病因为湿热毒气或阴虚内热,惟“虫”引起的见解尚属推测。

在症状方面强调口、眼、外阴溃烂是本病的特点。

治疗上以清热解毒为主的治则及外治法的应用,也已为多数医家所肯定。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明确指出,本病“皆湿毒所为也,初得状如伤寒,或因伤寒变成斯病”。

元代赵以德提出本病的发生,乃湿热生虫所致。

清代魏荔彤认为:“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治虫者,治其标也;治虚热者,治其本也。

”《医宗金鉴》指出其病因:“每因伤寒后余毒与淫蛊之为害也;或生斑疹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

”在治疗上认为用甘草泻心汤与证不符,可能是后传之误。

清末医学家唐容川则认为,甘草泻心汤用于本病,疗效卓著。

一、临床表现(一)症状本病以16~40岁青壮年多见,女多于男(1:0.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61-966. DOI: 10.1302/0301-620X.93B7.26337. [9] Unsal E, Arici AM, Kavukcu n-
dylitis erosiva in adolescents. Two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Pediatr Radiol, 2002, 32(3): 183-187. DOI: 10. 1007/s00247-001-0629-8. [10] 李霞, 乔琳, 李梦涛. 北京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十四届学术 年会会议纪要[J].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5, 19(2): 142-144. DOI: 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5.02.019. [11] Dave BR, Ram H, Krishnan A. Andersson lesion: are we misdiagnosing it?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o-radiolog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of short segment fixation[J]. Eur Spine J, 2011, 20(9): 1503-1509. DOI: 10.1007/s00586-011-1836-0. [12] Hermann KG, Bollow 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the axial skeleton in rheumatoid disease[J]. Best Pract Res Clin Rheumatol, 2004, 18(6): 881-907. DOI: 10.1016/j.berh.2004. 06.005.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年 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Chin J Rheumatol, February 2016, Vol. 20, No. 2
·123·
[4] 刘新宇, 郑燕平, 原所茂, 等. 强直性脊柱炎 Andersson 损害 伴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骨化 1 例报道附文献复习[J]. 脊柱外科 杂志, 2012, 10(5): 318-320. DOI: 10.3969/j.issn.1672-2957. 20 12.02.017.
综上所述,针对该误诊病例,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① 当肺部有类似结核的影像学改变,但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结果暂不支持时,早期行支气管镜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 于支气管结核起病缓慢,临床症状多样,其可致病变支气管纤 维性狭窄,造成不可逆性呼吸道损伤,严重者可因继发性感染 而死亡[11]。 因此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而支气管镜检查现已 成为早期确诊及治疗气管、支气管结核的主要方法。 ②若无 法鉴别白塞病与结核-白塞综合征时,可取溃疡处分泌物查抗 酸杆菌,必要时可行皮肤、黏膜活检用于明确诊断。 ③应详细 询问病情,尤其对于有无输血史、寄生虫感染史、传染病史的 询问尤为重要。 同时应进行相应实验室检查,及时排查艾滋 病、梅毒、寄生虫病、恶性肿瘤等疾病。 ④高度怀疑结核感染, 但达不到诊断条件时,可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
·124·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16 年 2 月第 20 卷第 2 期 Chin J Rheumatol, February 2016, Vol. 20, No. 2
菌阳性(见图 3),确诊为支气管结核,继发性肺结核,左上肺 不张,白塞病。 入院后予规范四联抗结核治疗联合抗感染、激 素及支气管冷冻治疗 64 d,咳嗽、咳痰症状较前减轻,体温恢 复正常,复查胸部 CT 示:左上肺病灶减少,左侧胸腔积液减 少,痰查抗酸杆菌转阴。 目前患者继续抗结核治疗,泼尼松口 服剂量为 10 mg/d,无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复发,并定期于 我院门诊随访。
DOI:10.3760/cma.j.issn.1007-7480.2016.02.011 作者单位:030001 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李 欣、刘贵艳、李芳、李小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309 医院病理科(梁玉 梅) 通信作者:李芳,Email:sunshine5670@
定 A2SFCs/2.5×105 PBMCs,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IFN-γ 测定 B1SFCs/2.5×105 PBMCs。 胸部 CT 示:左肺上叶炎症较前明 显加重,鉴于结核病院之前已排除肺部结核感染的可能,故 当时考虑除外肺部感染就是白塞病、肺部受累可能性大,及时 予以抗感染、泼尼松 30 mg/d、地塞米松 5 mg/d(住院期间)、 来氟米特 10 mg/d、 沙利度胺 50 mg/d 及环磷酰胺 0.2 g/3 周 治疗,口腔、生殖器溃疡愈合,复查胸部 CT 病灶无明显变 化。院外门诊规律复诊,每 2 个月复查 1 次胸部 CT,病灶变化 不明显。 泼尼松逐渐减为 10 mg/d。 9 个月前出现咳嗽、咳痰, 伴乏力、盗汗、发热,体温约为 39.7 ℃,无咯血,行胸部 CT 示: 左上肺不张,左尖后段及下叶斑片状高密度影,伴空洞。 为求 进一步诊治就诊于上级医院。 入院查体:体温:39.2 ℃,脉搏: 100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100/75 mmHg,神清,左上 肺呼吸运动增强,触觉语颤减低,叩诊实音,呼吸音低,可闻及 哮鸣音,余肺野无明显异常。 心脏听诊无异常。 腹软,无压痛, 肝脾肋下未触及。 入院后查血常规:血白细胞 8.68×109/L,中 性粒细胞 0.84,血红蛋白 104 g/L,血小板计数 258×109/L;CRP 163.7 mg/L;ESR 58 mm/1 h;痰查抗酸杆菌(+++);结核分枝 杆菌 DNA(+);胸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左侧胸腔积液;胸部 CT 示:①两肺结核,左肺部分支气管扩张;②左侧胸腔积液、胸膜 增厚;支气管镜检查:见气管上段结节样新生物,中下段左侧 壁见大量白色附着物, 左主支气管大量白色物质, 管腔狭窄 (见图 1);支气管病灶活检示:大量坏死组织(见图 2);抗酸杆
(本文图 1~3 见封 3) 参考文献 [1] Mat MC, Sevim A, Fresko I, et al. Behçet′s disease as a s ystemic disease[J]. Clin Dermatol, 2014, 32(3): 435-442. DOI: 10.1016/j.clindermatol.2013.11.012. [2] 黎小玲, 李惠. 白塞病合并系统损害研究进展[J]. 中华风湿病 学杂志, 2015, 13(13): 149-152. DOI: 10.14033/ki.cfmr.20 15.13.076 [3] Seyahi E, Melikoglu M, Akman C, et al. Pulm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and associated lung disease in Behçet′ s disease: a series of 47 patients[J]. Medicine(Baltimore), 2012, 91(1): 35-48. DOI: 10.1097/MD.0b013e318242ff37. [4] Ceylan N, Bayraktaroglu S, Erturk SM, et al. Pulmonary and vascular manifestations of Behçet′s disease: imaging findings[J]. AJR Am J Roentgenol, 2010, 194(2): W158-164. DOI: 10. 2214/AJR.09.2763. [5] Lally L, Spiera RF. Pulmonary vasculitis[J]. Rheum Dis Clin North Am, 2015, 41(2): 315-331. DOI: 10.1016/j.rdc.2015.01. 004. [6] Sharma A, Dogra S, Pinto B, et al. Poncet′s disease presenting as Pseudo-Behçet′s disease[J]. Int J Rheum Dis, 2013, 16(4): 483-485. DOI: 10.1111/1756-185X.12121. [7] Cantini F, Niccoli L, Goletti D. Tuberculosis risk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non-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 targeted biologics and recently licensed TNF-α inhibitors: data from clinical trials and national registries[J]. J Rheumatol Suppl, 2014, 91:56-64. DOI:10.3899/jrheum.140103. [8] 衍同, 潘丽. 结核-自身 免 疫 综 合 征[J]. 临床荟萃, 1997, 12 (4): 149-151. [9]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白塞病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风 湿病学杂志, 2011, 15 (5): 345-347. DOI: 10.3760/cma.j.issn. 1007-7480.2011.05.015. [10] 彭卫生, 王英年, 肖成志. 新编结核病学[M]. 2 版. 北京: 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376-379. [11] Xue Q, Wang N, Xue X, et al. Endobronchial tuberculosis: an overview[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1, 30(9): 1039-1044. DOI: 10.1007/s10096-011-1205-2.
(收稿日期:2015-06-25) (本文编辑:胡志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