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之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2)苏教版必修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案
[目标点击]
初步了解悼词的基本特点。
寻找并借助文中承递性的词句和过渡句段,理清文中结构层次。
揣摩关键词语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表达作用。
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
[基础积累]
一、字音
芜杂(wú)即使(jí)诅咒(zǔ)
估量(liàng)豁然开朗(huò)卓有成效(zhuó)
二、字形
三、词语
1、词语解释
空白:空着,没有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
肤浅:表面的,不深刻的。
要素: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衷心:出于内心地。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竞相:互相挣着做。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占有的价值。
豁然开朗:一下子就开朗了。
浅尝辄止:(知识、问题等)刚入门就不再研究。
坚韧不拔:坚固有韧性。
卓有成效:效果十分显著、突出。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2、虚词辨析
①对对于
这两个词都是介词,都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一般情况下,二者可以通用。
凡能用“对于”的地方均能用“对”,但用“对”的地方,有些不能用“对于”,如以下情况:表示人与人之间关系只能用“对”。
例如,“小李对我笑了笑。
”“我们对你是有信心的。
”强调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意味的,只能用“对”。
例如,“他对工作很负责任。
”“叔叔对我好极了。
”
“对”可用在助动词前、副词前或后,也可用于主语前(有停顿),意思相同。
例如,“我们会对这件事做出安排的。
”“我们对这件事会做出安排的。
”“对这件事我们会做出安排的。
”“对于”不能用在助动词、副词后。
②因为由于
二者都是连词兼介词,都可表示原因,作连词时,都可连接分句。
“因为”常和“所以”搭配,不同“因而”、“因此”搭配;“由于”可以同“因而”、“因此”搭配。
“因为”可以用于后一分句,“由于”不可。
作介词时,都可以和后面的词语组成介宾短语,放在主语
的后面或前面,在口语里,“因为”比“由于”常用。
“如他不能来上班,因为他病了。
”“由于工作太忙,因而照顾不了孩子。
”
③甚至以至
两个词都是连词,都能连接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指明范围由小到大,数量由少到多,程度有低到高,后面都可跟上“于”。
“以至”强调程度的加深,相当于“到、直到”的用法,还能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结果。
“甚至”强调的程度重,还可以作副词,如“他激动得甚至说不出话来。
”
四、修辞知识——讳饰
“讳饰”修辞是指不直接说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婉转的语言把本意暗示出来,使之意在言外的一种修辞方式。
“讳饰”一般可分为美饰和掩饰两种。
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
如: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
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
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
如:
“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
”(《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
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
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就好了。
”(《药》)
句中的“乌黑的圆东西”,指的是灶里烧过的“人血馒头”,即所谓治痨病的“药”。
华大妈最怕说痨病,所以不是明白地说,而是用含混的话去掩盖。
可见,讳饰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只要说与听、写与读的人之间了解说写的对象就可以了。
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五、悼词的相关知识
我国古代称为“诛词”“哀辞”“吊文”“祭文”等。
现代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
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会上对死者表示敬意、寄托哀思的专用哀悼文体。
本文属于后者。
结构分为四个部分:介绍去世者的姓名、去世时间、地点、享年等;介绍去世者的简历;颂扬去世者的主要业绩和主要的优秀品质等,肯定其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给去世者以综合评价,寄托哀思,并向去世者的家属表示慰问。
[文章导读]
一、知人论世
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
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市。
1843年迁居法国巴黎。
中学毕业后,先后入波恩大学、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历史学和哲学。
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
当时,英法两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1848年法国巴黎无产阶级的起义震动了
整个欧洲。
就在这样的历史时代,1844年9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见(恩格斯于18 20年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
从此“这两位朋友的毕生工作,就成了他们的共同事业”。
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
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年,他们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共同草拟了该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864年,马克思在伦敦创建了国际工人协会(在第二国际成立后才称第一国际),奠定了国际组织的基础。
从1870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住在伦敦,“他们两人始终过着充满紧张工作的共同的精神生活”。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运动规律,他的最伟大的著作《资本论》就是这方面研究的结晶。
作为马克思伟大事业的终身战友的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以后,出色地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整理出版工作,卓越地领导了国际工人运动,直至1895年8月5日因病逝世。
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
二、思路探究
文章开头先是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概括地指出马克思的逝世给全世界无产阶级造成的巨大损失。
用两个“对于”,从革命斗争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说明马克思的逝世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空白”一句,极言损失之大。
文章的主体部分,具体论述了马克思一生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一生的革命精神。
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总结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首先,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指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意识形态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重大发现,作者将之与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即物种起源学说相提并论,从而生动地说明了这一发现的划时代的意义。
而剩余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它的提出,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这一切深刻地说明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其次,作者认为马克思还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
他概述了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如办报、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等,热烈地赞颂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的伟大成果和顽强的斗争精神。
而不同阶级对马克思截然相反的态度,恰恰证明了马克思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
对于他的逝世,世界各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都表示了深切的哀悼和尊敬。
最后一句总结全文,马克思的事业和英名将永垂不朽。
三、探幽揽胜
(一)文章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的?
理论贡献:第一,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第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
这是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一面。
实践功绩:创办报纸杂志,组织各种工人活动,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等。
这是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一面。
(二)这篇悼词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课文分析。
如第一部分的第一层,详细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接着具体描写了马克思逝世时从容安详的神态:“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第二层用议论的方式阐述马克思的逝世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巨大损失。
通过叙述描写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感人的印象——马克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人是坐在安乐椅上逝世的。
这些叙述和描写是为下面的议论服务的。
第二层的议论是在第一层
叙述、描写基础上进行的。
这部分叙述、描写、议论的综合运用,使演讲词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逝世无比悲痛的感情,使听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和震撼。
对马克思的革命实践活动,多用叙述形式;对马克思的各种贡献、发现的阐述和评价,采用议论形式;而在叙述和议论之中,又运用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或修辞手段,抒发了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的真挚感情。
叙述可以记清事实,议论可以阐明观点,抒情可以吐露情怀,三者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演讲词的观点和材料高度统一,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