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专升本协议班讲义--法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议班讲义

第一部分:《法律基础》的大纲
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
2、法的概念、本质与历史类型;
3、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4、刑法的基本原则、刑罚和犯罪;
5、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6、诉讼法的概念、种类和原则。
第二部分:历年真题讲解
07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8.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人民政府 C、人民法院 D、广大人民群众
9.李某到同学家宿舍玩耍,看到桌子上有一双款式新颖的手套,临走时,他趁人不备,顺手把手套放入口袋带走,其行为属于( )
A、不当得利 B、无因管理 C、侵权行为 D、犯罪行为
10.下列刑法方法中,既能独立适用,又能附加适用的是( )
A、管制 B、拘役 C、有期徒刑 D、没收财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8.在下列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中,属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是(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平等权 C.人身自由权 D.宗教信仰自由
E.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19.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有效条件包括( )
A.行为人必须具有民事权利能力 B.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C.行为人意思表示必须真实 D.行为不得违背法律
E.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20.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 )
A.当是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辩论原则 C,处分原则
D.依法自愿调解原则 E.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三、辨析题
23.我国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08年真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3、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首先是 ( )
A. 祖父母、外祖父母 B. 父母
C. 兄姐 D. 其他近亲属
14、 犯罪最本质、最基本的特征是
A.社会危害性 B. 人身危险性 C. 刑事违法性 D. 应受刑法处罚性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诉讼的是()
A.某饭店因某乡镇人民政府拖欠其10万元人民币就餐费提起的诉讼
B.某公司因不服某市地税局行政处罚决定提起的诉讼
C.公民王某因对某公安派出所不允许其改名而提起的诉讼
D.个体户田某因在一次卫生执法检查中被执法人员殴打致轻伤而提起的诉讼
二、不定项选择题:
2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客体是()
A.国家权利 B. 国家机关
C. 国家事务 D. 经济文化事业
E. 社会事务
24. 依据债的发生根据,可以把债划分为()
A. 合同之债 B. 侵权行为之债
C. 不当得利之债 D. 无因管理之债
E. 借贷之债
25.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

定,法人成立的基本条件为()
A. 依法成立 B. 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C.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 D. 在法律上享有特权
E.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三、辨析题:
28.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意志决定的。
09年真题
一、单项选择
12、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男女分别不得早于
A.20周岁和22周岁 B.22周岁和20周岁
C. 20周岁和20周岁 D.22周岁和18周岁
13、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在于
A.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B.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D.法律具有维护和巩固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的作用
14、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行为的是
A.某教师到商场购买了一台电脑
B.某校系主任与校长订立了一份学生安全责任书
C.某公安机关对某甲作出行政拘留7日的处罚决定
D.某甲殴打某乙致乙重伤
15、人民法院发现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确有错误,对案件依法重新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属于
A.第一审程序 B.第二审程序
C.审判监督程序 D.执行程序
二、多项选择
24、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社会经济权主要包括
A.财产权 B.劳动权
C. 休息权 D.选举权
E.物质帮助权
25、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属于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有
A.停止侵害 B.罚款
C.恢复原状 D.赔偿损失
E.支付违约金
三、辨析题
28、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刑罚体系由主刑和附加刑构成。
2010真题
一、单选题:
12、我国依法治国的依据是( )
A社会道德 B宪法和法律 C社会礼仪 D风俗习惯
13、( )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A宪法 B民法 C行政法 D刑法
14、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
A主犯 B从犯 C胁从犯 D教唆犯
15、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A某公司到税务部门缴纳税款
B司机甲交通肇事逃逸致公民乙死亡
C公民甲与房屋开发公司乙签订一份商品房屋买卖合同
D某省政府向灾区拨款
二、多选题:
23、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是( )
A具有中国国籍 B年满十八周岁
C享有政治权利 D年满十六周岁
E拥有一定财产
24、刑罚是( )
A由刑法规定的
B由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的
C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
D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E可以用罚款替代的
25、我国现行诉讼法的种类包括( )
A仲裁法 B刑事诉讼法
C民事诉讼法 D行政诉讼法
E行

政复议法
三、辨析题(5分)
28、民事法律行为又称民事行为。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
法理部分
一、 法的一般原理:
1、法的概念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本质(阶级性和社会性统一)
法体现了国家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阶级性),由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性)。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的意志,由我国现阶段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3、法的历史类型
(1)法律的历史类型是从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分类。先后出现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前三者为剥削阶级类型法律,后者为非剥削阶级类型法律。
(2)资本主义两大法系:
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法为基础,在欧洲大陆以法国1804年《法国民法典》和1898年《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发展起来的法律总称。
英美法系,是以英国自中世纪至资本主义时期的法律传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律总称。
4、法的特征
(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5、法律的渊源
即法律的表现形式,我国现行法律渊源主要有:
(1)宪法。
(2)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
(4)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制定地方规章。
(5)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和法规。
(7)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
(8)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6、法律关系
是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一般由三要素组成
(1)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自然人和法人(非法人组织)。主体要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3)法律关系内容,即具体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7、法律事实:能过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客观情况就是法律事实。包括法律事件(与人的意志无关)和行为(合法、非法)两种。
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1、法治与人治
法治和人治的最初分歧主要运用法律,还是依靠个人和善良的道德来教化治理国家。现代法治与人治的分歧在于当法律与当权者的个人意志发生冲突,是法大还是权大。
2、依法治国理论
(1)依法治国的概念
所谓依法治国,

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内容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
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顺利进行。
(3)依法治国意义
依法治国是党和人民群众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社会主义法制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
执法必严,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
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保障。
4、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1)法的制定
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及其法律文件的活动。
一般经历四个阶段,即法律议案提出;法律草案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2)法的实施
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实现的活动。
包括法律的执行(行政执法);法律的适用(司法);法律的遵守(守法)。
(3)法律实施的监督
5、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性措施。
宪法部分
一、 宪法概述
1、宪法概念和特征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法。其特征:
(1) 内容上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
(2) 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 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2、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49年《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先后颁布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四部宪法,后经历了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修宪。
3、宪法的基本原则
西方各国宪法基本原则有:
(1) 人民主权原则
(2) 基本人权原则
(3) 法治原则
(4) 分立与制衡原则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
(1) 人民主权原则
(2) 基本人权原则
(3) 法治原则
(4) 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 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1、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

性质,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实质上即无产阶级专政)。
政体是指政权的组织形式,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是法律规定的关于选拔和推选国家代表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有: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秘密投票原则;
有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接受监督。
3、国家结构形式
单一制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制度。
(2)特别行政区,其特殊性表现:
享有高度自治权;
保持原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
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由该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组成;
原有资本主义性质法律不变。
5、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三、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1、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应享有的最主要的权利
和应履行的最主要的义务,亦称宪法权利和宪法义务。
2、公民和人民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按照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民范围大于人民。
3、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六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和示威)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狭义指公民人身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广义还包括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不受侵犯。
(5)社会经济权利:财产权、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的保障权和物质帮助权。
(6)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妇女、儿童、老人和华侨及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
(8)监督权利:对国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4、公民的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5、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特点
(1)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广泛性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6、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不允许滥用权利;
(3)要自觉履行义务。
刑法部分
一、 刑法概述
1、刑法概念
刑法就是规定什么是犯罪和对犯罪处以什么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1997年刑法典。
2、刑法的任务: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
3、刑法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拉丁法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刑责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与犯罪分子所犯罪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4、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普遍性管辖权。
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
二、 犯罪
1、犯罪概念和特征
犯罪是指违反刑法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2、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与犯罪对象区别。
(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罚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和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法人。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精神病在发病期间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醉酒的人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4)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后果的主观心态

。包括故意和过失。
判定一个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以上要件缺一不可。
3、正当行为
(1)正当行为是指某一行为从形式上看似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基于特殊原因而实质上没有社会危害性,因而不构成犯罪。
(2)种类
主要有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依法履行职务行为、执行命令的行为和取得权利人同意的行为。
(3)正当防卫
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但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
(4)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但避险过当应负刑事责任。
4、故意犯罪的形态
(1)犯罪预备
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就是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
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意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犯罪行为。
(3)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4)犯罪既遂
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5、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其构成条件:
(1)必须二人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必须二人有共同犯罪行为。
(3)必须是二人具有共同的故意。
根据其在共同犯罪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6、刑事责任
是指行为人对其违反刑事法律义务的行为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后果的一种应有的否定评价。
三、刑罚
1、刑罚概念和特征
刑罚是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一种强制性的法律制裁措施。
特征:
(1)只能适用犯罪分子。
(2)必须有刑法明文规定。
(3)只能由国家审判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决定。
(4)是最严厉的制裁措施。
2、刑罚体系:
主刑:管制(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拘役(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20年)、无期徒刑、死刑(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对于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其中剥夺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六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

担任企事业、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四项权利。
3、刑罚目的
特殊预防(针对犯罪分子)和一般预防(社会一般人)
4、刑罚的具体运用
(1)累犯
一般累犯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
特殊累犯是指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
(2)自首和立功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早点摊,如实供述自己罪行,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立功是指犯罪分子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的行为。
(3)缓刑
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改表现,暂缓执行刑罚不致危害社会;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4)减刑
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
(5)假释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危害社会,可以附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6)追诉时效
依法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的有效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20年。
5、刑罚消灭
基于某种法定原因,致使国家对特定犯罪人的刑罚权归于消灭。
(1)刑罚执行完毕。
(2)缓刑考验期满。
(3)假释考验期满。
(4)犯罪人死亡
(5)超过追诉时效
(6)赦免

民法部分
一、 民法概述
1、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基本原则有: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 诚实信用原则。
(3)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原则。
(4)禁止滥用民事权利原则。
2、民事法律关系
是由民法调整的、在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权利人、义务人)
客体: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内容:具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3、民事法律事实
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事实或现象。
(1)行为:取决于人的主观意愿。(合法行为与非法行为之区别)如订立合同、侵权行为。
(2)自然事实即法律事件:非人的

主观意愿所决定的事实。诸如人的死亡、时间的经过等现象。
4、代理:
(1)指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在代理权限内与第三人为法律行为,其法律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法律制度。
(2)代理适用范围:除了法律规定和当事人约定应当本人亲自进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外,皆可以适用代理。(具有人身性质的民事行为不可代理)
(3)代理的种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后两种只适用于被代理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二、民事主体
1、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具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出生以户籍证明为准,死亡有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行为能力因人的年龄和智力发育不同而不同,民法规定年满18周岁智力发育正常的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年满16周岁能够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自法人成立到法人终止同时具备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其范围一致,取决于在工商部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为限。
三、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
通常,民事行为成立时即具有法律效力。也有特殊情况,如遗嘱和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
一般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行为能力的规定)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
(3)行为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
特别生效要件:如房产合同买卖必须办理过户手续,产权才发生转移。
具体有:民事法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显失公平和重大误解)、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
四、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1、民事权利
民事主体所享有的利益。
(1)民事权利的种类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债权是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权利人请求义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包括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
人身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特定的人格权和身份权。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定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总称。主要有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继承权是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2)民事权利分类
根据有无财产内容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
根据权利作用分为支配权

、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
根据权利效力范围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
根据权利之间关系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
2、民事义务: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依法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
依据义务发生的原因不同分为法定义务和约定义务。
依据义务人的行为方式不同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五、民事责任
1、概念:
民事主体不履行民事义务而应该承担的不利的法律后果。
2、根据发生的依据不同可分为合同责任、侵权责任。
合同责任是因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违反合同法规定的义务而产生的责任。其构成要件:
(1)行为人有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的行为;
(2)违约行为造成了损害事实;
(3)违约者有过错(故意或过失)
侵权责任是行为人的不法行为侵害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而应承担的责任。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
(1)行为违法性;
(2)损害事实存在;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民法通则规定的8类特殊侵权行为
3、民事责任方式
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和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4、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诉讼法部分
一、 诉讼和诉讼法
1、诉讼
诉讼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以裁判或其他方式解决案件而进行的活动。
根据案件性质不同,诉讼主要的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
2、诉讼法
诉讼法是指在诉讼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有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之分。
二、三大诉讼法普遍适用的原则
1、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3、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4、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原则。
5、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公开审判、合议、回避等制度原则。
6、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7、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三、刑事诉讼法及其基本原则
1、刑事诉讼法
就是规定刑事诉讼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规定国家司法机关、案件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职权、职责、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1)公、检、法依法行使职权的原则
一方面是指对于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

公安机关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侦查、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其他任何机关、团体个人都不能行使这些权力。
另一方面规定公检法进行刑事诉讼,本身也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2)公检法机关进行诉讼活动必须依靠群众。
(3)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4)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行使法律监督。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6)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
四、民事诉讼法及其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法
是国家为调整发生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1)民事诉讼当事人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2)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3)当事人自由处分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原则。
(4)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监督。
(5)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五、行政诉讼法及其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法
就是在有关行政诉讼活动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基本原则
(1)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行政行为有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之分,对于具体行政行为才能提出行政诉讼。
(2)合法性审查原则
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理(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罚行为例外)。
(3)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原则。
(4)不适用调解原则。
第四部分、重点知识串讲
一、法理学主要知识点:
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人们权利和义务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行为规范体系。
(1)法是一种行为规范,具有规范性。
(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法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的本质:法体现了国家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阶级性),由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所决定的(社会性)。
3、法的渊源:即法律的表现形式,我国现行法律渊源主要有:
(1)宪法。
(2)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
(3)国务院制定的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各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
(4)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制定地方规章。
(5)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和法规。
(7)经济特区制定的法规。
(8)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
4、法律关系三大要素:是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一般由三要素组成
(1)法律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自然人和

法人(非法人组织)。主体要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2)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和人身利益。
(3)法律关系内容,即具体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5、法律事实(行为、事件)
6、依法治国理论: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事务,经济文化事业。
依法治国的标准是宪法和法律。
依法治国的方式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治理国家,确保依法治国顺利进行。
二、宪法学主要知识点:
1、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体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法。其特征:
(1)内容上规定国家的根本问题;
(2)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3)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更为严格。
2、选举制度基本原则:
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
秘密投票原则;
有物质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代表对选民和原选举单位负责,并接受监督。
3、公民的基本权利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六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
(3)宗教信仰自由:
可以信教,也可以不信教自由;可以信此教,也可以信彼教自由;可以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自由,也可以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自由
(4)人身自由:
公民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拘禁、逮捕;(狭义)
此外还具有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不受侵犯
(5)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者劳动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
(6)教育、科学、文化权利和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
(8)监督权利:
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
4、国家机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
三、刑法学主要知识点:
1、刑法三大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责相适宜原则。
2、刑法的效力范围
空间效力:属地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普遍性管辖权。
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
3、犯罪及其特征:犯罪是指违反刑法具有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1)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最本质特征
(2)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行为应受刑罚处罚。
4、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应当具备的一切主客观要件的总和。包括犯罪客

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与犯罪对象区别。
(2)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罚规定的犯罪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客观事实。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和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
(3)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法人。有特殊主体和一般主体区别。
我国刑法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14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负刑事责任。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精神病在发病期间不负刑事责任。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醉酒的人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4)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后果的主观心态。包括故意和过失。
判定一个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以上要件缺一不可。
5、故意犯罪的形态
(1)犯罪预备
是指行为人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遂
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意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犯罪行为。
(3)犯罪中止
是指在犯罪过程中,犯罪分子自动放弃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4)犯罪既遂
6、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两个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其构成条件:
(1)必须二人都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2)必须二人有共同犯罪行为。
(3)必须是二人具有共同的故意。
根据其在共同犯罪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
7、刑罚种类
主刑:管制(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拘役(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不超过20年)、无期徒刑、死刑(对犯罪时不满18周岁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对于外国人可以适用驱逐出境。
其中剥夺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六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企事业、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四项权利。
8、刑罚具体适用
缓刑: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改

表现,暂缓执行刑罚不致危害社会;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减刑:是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其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或有立功表现的可以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一种刑罚制度。
假释:对于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后,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危害社会,可以附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四、民法主要知识点:
1、民法概念: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民事法律关系
是由民法调整的、在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主体:民事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权利人、义务人)
客体:民事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
内容:具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
3、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公民从出生到死亡具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出生以户籍证明为准,死亡有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
行为能力因人的年龄和智力发育不同而不同,民法规定年满18周岁智力发育正常的人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年满16周岁能够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和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
不满10周岁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4、判断民事行为生效要件
一般生效要件: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
(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真实的。
(3)行为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共利益。
特别生效要件:如房产合同买卖必须办理过户手续,产权才发生转移。
5、民事权利种类: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债权是依照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权利人请求义务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包括合同之债、侵权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
人身权是民事主体所享有的特定的人格权和身份权。
知识产权是民事主体对其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定财产权和人身权的总称。主要有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
继承权是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
6、侵权责任构成要件
侵权责任是行为人的不法行为侵害他人人身权和财产权,而应承担的责任。其构成要件:
(1)行为违法性;
(2)损害事实存在;
(3)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7、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
五、三大诉讼法的特有

诉讼原则
法律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分):
1、法律的本质是( A)。
A、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B、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C、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阶级性和合理性的统一
2、规定人们可以自行抉择做或不做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称为( B)。
A、禁止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义务性规范 D、命令性规范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是( B )。
A、有法必依 B、有法可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4、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指( B )。
A、统治阶级中掌握领导权的集团的意志 B、统治阶级的整体的意志
C、统治阶级中主要领导人的意志 D、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相加
5、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渊源中,法律是由( A )制定的。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全国和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
C、国务院 D、各类国家机关
6、在我国现行选举制度中,间接选举适用于选举(B )。
A、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B、县级以上(不含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C、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
D、均不适用而一律适用直接选举
7、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 )。
A、社会主义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是( D)。
A、结社自由 B、示威自由 C、信仰自由 D、迁徙自由
9、我国现行宪法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D )。
A、1954年宪法 B 1975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10、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 )。
A、人民 B、国民 C、公民 D、平民
11、我国宪法规定,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标志是( A )。
A、工人阶级的领导 B、工农联盟 C、爱国统一战线 D、政治协商制度
1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 B )。
A、三权分立为原则 B、民主集中制为原则
C、无记名投票为原则 D、多党合作为原则
13、在下列各项中,既是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的是(B )。
A、选举 B、劳动 C、批评、建议 D、控告、检举
1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私营经济是(D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补充 B、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补充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下列案例中哪一项属于犯罪中止( C )。
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
B、乙为了

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乙只有一颗子弹,因此没有继续开枪。
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
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高声叫喊:警察来了。丁信以为真,立即逃离现场。
16、犯罪客体指( C )。
A、犯罪所侵害的对象 B.犯罪造成的危害后果
C.刑法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D.犯罪所使用的手段
17、某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其行为也已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某甲在主观上并不具有故意和过失。某甲对其行为( A)。
A、不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
C、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18、下列处罚措施中,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的是( A )。
A、剥夺政治权利 B、拘役 C、罚款 D、管制
19、某甲在夜间潜入某住宅窃取财物后,纵火灭迹。他明知该住宅里有人睡觉,起火后可能被烧死,但他仍然放火烧房,结果大火烧死1人。某甲放火致人死亡的行为属于( B )。
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 D、过于自信
20、甲与乙有仇,甲想杀乙,甲携带匕首去乙家杀乙,乙不在家,甲只好返回,甲的行为属于( B)形态。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21、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是( A )。
A、不满14周岁 B、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C、已满16周岁 D、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22、甲欲毒杀乙5岁的儿子来报复乙,甲买来毒药,并带着毒药来到乙家中,不巧,乙的儿子到外婆家去了。甲的行为属于(B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既遂 D、犯罪中止
23、我国刑法规定,对累犯应当( D )。
A、加重处罚 B、减轻处罚 C、从轻处罚 D、从重处罚
24、李某驾车前发现汽车车闸有点失灵,考虑道路宽敞,路程又不远,就将车开走,路上将行人撞成重伤,李某的行为是( B )犯罪。
A、疏忽大意的过失 B、过于自信的过失 C、间接故意 D、意外事故
25、某甲欲杀害其妻,某日饭前在其妻的饭碗中放了毒药,其妻饭后,某甲感到后悔,即将其妻送往医院抢救,但因抢救无效而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 D )。
A.犯罪预备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既遂
26、关于刑法的规定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我国刑法采取( D)
A.从新原则 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27、某甲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其行为也已发生了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某

甲在客观上并不具有故意和过失,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某甲对其行为( A )。
A.不应负刑事责任 B.应负刑事责任
C.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8、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于( D )。
A.10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出生
29、从年龄上划分,我国民法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指( C )。
A.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 B.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
C.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 D.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
30、依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在下列各项中,属于当然无效的民事行为的是( A )。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B.代理人超越代理权限所实施的民事行为
C.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D.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31、下列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是( C )
A.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
B.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
C.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D.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32、债发生的最主要最普遍的依据是( A )。
A.合同之债 B.侵权行为之债
C.不当得利之债 D.无因管理之债
33、下列属于我国民事诉讼法特有原则的是( B )。
A.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B.辩论原则和调解原则
C.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D.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
34、下列案件中,一律不公开审理的是( A )。
A.强奸案件 B.特别残忍杀人的案件
C.14岁以上不满16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
D.有不良社会影响的案件
35、下列各项中,属于民事诉讼特有的原则或制度是( B )。
A.两审终审制度 B.调解原则
C.公开审判制度 D.回避制度
36、在下列的诉讼法原则中,只适用于民事诉讼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是( D )。
A.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B.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C.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原则
D. 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37、在下列的诉讼法原则中,只适用于行政诉讼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是( C )。
A.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B.公民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C.合法性审查原则
D.公开审判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法律制裁的种类包括(ACD )。
A.刑事制裁 B.经济制裁 C.民事制裁 D.行政制裁 E.人身制裁
2、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宪法关于公民应当享有的经济生活和物质利益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 ABDE )。
A.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B.休息权
C.安排工作的权利
D.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
E.物质帮助权
3、选举原则是选举制度的精髓,其内容包括( A

BCD )。
A.选举权的普遍性 B.选举权的平等性
C.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D.秘密投票
4、下列选项中具有权利和义务双重性质的有(BC )。
A.选举 B.劳动 C.受教育 D.服兵役 E.纳税
5、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AC )。
A.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人身自由
C.言论、出版、集会自由 D.宗教信仰自由 E.劳动的权利
5、犯罪的预备阶段是指为了犯罪而( BC )。
A.表示犯罪意图 B.准备工具 C.制造条件
D.消除犯罪痕迹 E.排除犯罪障碍
6、犯罪构成的要素包括( ABD )。
A.犯罪客体 B.犯罪的客观方面
C.犯罪对象 D.犯罪主体 E.犯罪动机
7、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下列哪几种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ABCE )
A.故意杀人 B.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 C.强奸 D.盗窃 E.抢劫
8、无效民事行为包括( CDE )。
A.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
B.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
C.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D.意思表示不真实
E.行为内容违法
9、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 AB )
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B.合法性审查原则
C.合理性审查原则 D.调解原则
E.行政损害赔偿责任原则

三、辨析题:
1、法律的产生只能通过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出来。

2、依法治国的标准是我国现行所有法律规范。

3、宪法是我国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4.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宪法和法律不允许私有制经济存在。

5、已满16周岁的自然人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因此可以适用死刑。

6、醉酒的人处于意志不自由状态下,因此可以不负刑事责任。

7、张三因间谍罪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并处剥夺政治权利3年,张三刑满释放后第二年,出版了一本自传体小说。

8、所有的自然人具有平等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9、民法通则规定年满18周岁的自然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年仅17岁的打工仔张三在上海购房的行为无效。

10、劳动权既是宪法规定基本权利也是基本义务。

三、辨析题:
1、错,法律的产生由立法机关通过创制和认可两种途径。
2、错,依法治国的标准是我国的宪法和法律。
3、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4、错,我国宪法规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5、错,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不适用死刑。
6、醉酒的人应该负刑事责任。
7、错,剥夺政治权利包括政治六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主刑期间不具有政治权利,自刑满释放后再计算时间。
8、错,民事权利能力从出生到死亡平等一致,但行为能力因年龄和智力不同因人而异。
9、错、司

法解释规定,年满16周岁以自己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
10、对,宪法规定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具有权利义务双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