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网络环境下“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合集下载

“双主体”教学模式探讨-最新作文

“双主体”教学模式探讨-最新作文

“双主体”教学模式探讨传统的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普遍采用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受制于教师,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一致认为,教学活动必须让学生成为主动者,在教学过程中“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教育必须以人自身为出发点,认识主体、尊重主体、热爱主体,把人的本质还给人,以人的方式教育人,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动物式的训练。

所以,必须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专制型课堂,努力构建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式的民主型课堂,大力倡导主体性教育。

但是,在实践中也有人把学生主体极端化,宣扬“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师放到从属的地位,美其名曰“服务”;或者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说是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结果,让学生放了“野马”,教学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其实,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

一、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根据1、教学系统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学生和课程等形成了“人、人与物”之间的特殊结构,既不同于自然界和机器的“物、物”结构,也不同于政治等社会活动中“人、人”结构,更不同于生产等社会活动中“人、物”结构。

在万事万物之中,人是最具有变化性的。

作为教学要素中的教师和学生,均是最具有变化性的。

所以,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应当是教授(教师的活动)最优化与学习(学生的活动)最优化的有机统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双主体”能动性的过程。

2、交往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师生之间有目的的交往活动,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互主体关系。

在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都是彼此间相互关系的创造者,并且都把与自己有关的其他交往者的主动性、自觉性、作为对话、理解和沟通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交往意味着交往双方均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主体。

谈网络环境中的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谈网络环境中的初中数学主题探究教学模式

的培养。 同时 网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各式 的学习 内容和呈现 方式 , 学生可 以完全按 照 自己的需要 获取信息 与处理信 息 , 学生
测试 , 而对数学基础稍好 的学生 , 我 们则多安排思考类 题 目, 这 样我们才能够让每位学 生都 能尝到数学 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
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能在信息处理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因
多媒体教学能 够给学生提供 丰富 的、 具体 的 、 形象 的资源 , 较传 统教 学而言 , 多媒体更容易 突破 教学难点 , 它不仅有利于学
生数学知识的获取与灵活运用 ,而且有利于学生 自主探究能力
间评 价以及教 师给予评价 。 对不同数学水平 的学生 , 我们应有不
同的要求 , 对数学基础稍差的学生 , 我们应多进行辅 导类 的题 目
学 习评价是初 中数学 主题探究教学课 堂不可或缺 的环节 ,
同时也是对学 生已学知识和运用水平 的测试。当然 ,网络环境 下的学习评价不同于一般 的学 习评价 ,它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
各种各样 的素材 , 并针对不同数学层次 的学 习进行测试 , 及时纠
正。 评价 的方式有很多 , 主要是 以下几种 : 学生 自我评价 、 小组之
并通过合作 、 交流、 讨论找到两者之间关 系。教师再利用网络课 件动态显示两者之间的联系 ,最后 由学生概括得 出多边形的内

运用多媒体创设教 学情境 ,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教学情 境是导入数 学知识 的关键 , 占课 堂时 间 3 - 5分
钟, 虽然耗时不多 , 但却是十分关键 的一环 。 有位科 学家曾说过 , 科学知识 的增长永远是 终于 问题 的 ,问题是学生 学习 的心脏 。 因此 , 数学教师应充Y s " N用 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 让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探究课——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初 中思想 品德主题探究课
双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尝试
贵 州省 贵 阳市 第二 十八 中学
初 中思 想品德课 双主体教 学模式 是在世 界巨变 ,知识经济 凸显的情况 下 ,针对当前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现状 , 遵循教育学 心理 学的基本理论 , 根据素 质教育的要 求 , 结合教学实践 而提 出的 种教学模 式。该模式 以“ 创设 问题情 景 —— 学 生 自主 探 索— — 小 组 讨 论 交 流—— 教师设 适 时点拨——共 同归纳 创新 ” 为 主线 , 以学生 自主探 索活动 为 主体 , 以教 师点拨 为主导 , 以培养学生 学 习 的 兴趣 和 能 力 为 中心 , 以优 化 课 堂 教学 、 培养 学生学科 素质 、 使 每一个学 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 量为 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 这是师生共 同参 与 , 相 互作用 , 创造性地 实现教学 目标 的 多 边 活 动 过程 。在 此 过 程 中 , 教 师是设计 者 、 组织者 、 指导者 , 是 主体 ; 学生是 自我 身心发展 的自主参与者 , 积 极学习的探索者 和创造者 ,也是 主体 。 师生之 间是 一种 民主、 平 等、 合作 的交 互关系。教学课 堂应 自由开放 , 富于合 作性和多样性 。 初中思想 品德课双 主体教学 模式 以学生 自丰探索 活动 为主体 , 以教 师点 拨为主导 , 以培 养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和 能 力为 中心 , 以优化 眯堂教 学、 培养 学生 学科素质、 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 展,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为 目标 的课堂 教学模式 。它包括创设问题情 景、 学生 自主探索 、 小 组讨 论交 流、 教师适 时点 拨、 共 同 归 纳 创 新 等 环节 。 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 师在课堂 中要树立服务意识 , 做 到把 “ 玩” 的权利还给学生 , 把“ 做” 的任 务 派给学生 , 把“ 说” 的机 会 让 给 学 生 , 把“ 创” 的使命 留给学生。努力做到 : 凡 是 能让学生 自己学会的 ,教 师不教 ; 凡 是能让学生 自己去做的 ,教师不替代 ; 凡是能让学生 自己讲 的, 教师不暗示 等 等。 从而将学生 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推 向自主探 索获得知识 的舞 台, 使 学生 真正成为学 习的主人 。 1 . 创设 问题情境 , 激发探 索欲望 心 理学 研 究 表 明 : 学 生 的思 维 总是 由 问题 开始 的,在解 决问题 中得到发 展。 学 生学 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 不断 创设问题情境 ,引起学生认知 冲突 , 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 , 使学生的思 维在 问题 思考与探索 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中学生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 环境 下探究 式课 堂教 学模式形 成 的原 因
1 新课 标三 堆 学 习 目标 . 性 、实践 性 、 合 性 、开放性 。探究 式 学 习的一般 步骤分 为 综 新 课标 以建构 主义 学习理论 为理 论基 础 。建 构主 义学 习 五个 阶段 :① 问题分 析 阶段 :学习 者对 问题进 行独立 认真 的 理论认 为 ,世界是 客观存 在 的 ,但 是对 于世 界的理 解和 赋予 分 析 ,在 已有知识 的基 础上 ,提 出解决 问题 的设想 ,然 后 围
综合 阶段 :学习者对信息进行鉴别 、加工整理 。利用获得 所 以 ,学 习不是 由教师 把知识 简单 地传 递给学 生 ,而是 由学 的信息资料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提 出解决 问题的实际方 生自己建构知识 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 案 ,找 出解决 问题的确实可行 的方法。并将获得的知识进 是主 动地建 构知 识的 意义 。因此新 课 标不再 以学生 获得 知识 行 外化 ,来 解 决 现 实 中 的实 际 问 题 ,让 知 识 在进 一 步应 用
和技 能这一 结果作 为评 价学 生学 习的唯 一标 准 ,而是更 加注 中得 到 巩 固 ,产 生 广泛 的联 结 ,建构 起 牢 固 的知 识 体 系 ; 重学生建 构 知识 的过程 和意义 ,从 而提 出 了从 知识 与技能 、 ④ 抽 象 提 炼 阶 段 :当 问 题 得 到 解 决 后 ,需 要 对 解 决 问 题 过程 与方 法 、情感态 度价 值观 三个维 度来 评价学 生 的学习 ,
就 是 网络 环境 下的探 究式课 堂教 学模式 。网络环境 下 的探 究 乏迁移能力,难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式课 堂教学 模式是 一种 将 网络技术 与探 究式学 习有 机结 合 的 3探 究式 学 习 .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将自主学习方略的思想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方略教学模式:“双主互动”教学模式,并对其教学模式的逻辑规则、教学过程、教学形式、系统应提供的支持工具实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介绍。

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模式,它通过使用各种学习活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因,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

标签: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自主学习;网络环境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能够使创新能力得以实施。

“双主互动”教学模式探究新型的师生互动方式,其设计使学生充满个性的主体性意识得以张扬,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范围更加宽广,当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时,不是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道去探索,在主观上“分享”他们尚未?获得的经验与知识。

这样师生之间追求知识的过程也是精神交流与对话的过程。

他们彼此相互理解和认同,相互接受和汲取、创设着民主、平等与开放的教育氛围,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创造,相互证实自己的存在。

这一模型基本教学过程为:教师导学——网上互动(提出任务——自主学习——交互答疑——练习运用)——评价反馈——课程延伸。

其中教师的督促、指导贯穿在每个教与学的环节中。

一、模型设计的理论基础(1)遵循“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辨证教学观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教学内容(知识类客体)为中介、以知识授受为目的的“主导一客体(教学内容)一主体”关系。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思

网络环境下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思
3 . 1 网络环境下教学的 困难 学生的主动性 和 自觉性 问题 , 这是 网络环境下物 理教学遇 到的第 大难题 。由于网络探究教学强调 以学生为 中心 , 主张 自主学习 、 探究
以多媒体技 术和网络技 术为代表 的信 息技术 进入物理课 堂 , 逐渐 改 变了传统 的课 堂教学模式 , 形成 了“ 自主 一探究 一协作 ” 为特征 的新 的教学模式 。本 文想对 这一模 式提出粗浅的构想。 1 . 网络环境下探 究式教学模式 的教 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 探究式教学 模式力求 以 自主学 习为基础 , 在师生相互 协作的支持下使得学 习以探究 的方式 得以顺利进行 。因而教师 的主导 地位主要体现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上 。 1 . 1设计准备 为 了使媒 体技术更 好地为教学 服务 , 首 先要全盘构 思好建构 主义 学 习理论所倡导 的“ 脚手 架” 教学模式 , 根据问题 、 学 习能力 因素合理搭 建起 “ 脚手架 ” ; 然 后大量搜集 相关资源 , 进 行教学过程 设计 , 制作 教学 网站 。这就要求老师有较高 的信息素养和先进 的学科理念 。 1 . 2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要 力求在物理课程 的知识 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三个维度上均有所作为 , 并且 又能完成教学任务 , 有利于 不 同层 次 的学 习者进行个性 化探究学 习的顺利开展 。为此 , 设 计总体 上可分 为六大板块 I : 引言 、 任务 、 过程 、 评价、 结论 和讨论。 其 中引言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探究 问题 的必要 性 、 目的和意义 , 而且 要 激起学生对 问题的兴趣 , 急迫地投 入到解决 的问题 中去 。在任务 中 指 明特 定课 的教学 目标 , 包括学生要掌握 的知识 要求 , 能力要求 以及情 感 体验 ; 任 务明确而具体 , 使学生 清楚地知道要 达到什 么 目的 ; 整个设 计 过程要遵循思维的发展过程 和特 点。搭 建知识 内容阶梯和互动平 台 是化解知 识难 点促进 自主探究有 序开展 的有 力保障 , 进 而促进学生 进 行有意义 的建构学 习 , 成为学 习的主人 。在需 要学 习的知识 内容上 可 搭建三大 台阶 : 看一 看问题或物 理现象 ; 再来 看看现象 问题 中隐含 的 规律 ; 进 一步地研究 现象 的规律 特点 。在 每个知识 阶梯 上又通过 四个 引领 自主探究学 习的前进模块用 以指引学 习的方 向。即通过看一 看 : 动画虚拟 的情境 和实验 ; 读 一读 : 相关知识的 内容 ; 想一想 : 相 关知识 的 问题 ; 议一议 : 更 加深 入的问题 ; 从而引导学生逐层 、 逐 步地将 问题研究 清楚 , 使学生 能按 照教师事先设计的路径 自主获取知识 , 自主探究实验 ( 虚拟动画实验) 。学生在探 究学习过程 中可能会对 自己的学 习感到疑 惑 或者想寻求 帮助 , 这样 就必 须搭建互 动学 习平 台—— 我 的研究 正确 吗? ( 看看结论 怎么说 ) ; 我真的懂 了吗? ( 自我评价一下 吧 ) ; 还有什么问 题? ( 利用 B B S 讨论 一下吧 ) ; 还有时间吗 ? ( 再看看其 它相关资料 ) 。学 生 在学习过程 中随时可 以通 过这 四个互 动平 台修正 学习的偏差 ( 如看 看结论 ) , 反馈 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 协作解决学 习中的问题 ( 如我们讨论 下吧 , 通过 B B S 生一生 、 生 一师均可实时 、 非 实时地互动讨论 ) 并且可 以进行个性化地拓展 知识 ( 如看看 相关 资料) 。 以上设计 出的教学 网页 、 网站还 可供 学习者课 后进行巩 固复习和 交流 , 这样 网络环境下 的 自主 一探究 一协作学 习的空间就从 课 内扩展 到了课 外 , 不但有利于教学质量 的提 高 , 而且有 利于培养学生 自主探究 学习能 力和构 建融洽 、 协 作的人际关系。 2 . 网络环境 下探 究式教 学模式 的特点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一)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理论1.模式的含义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在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教学观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解释,充分强调了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性以及情境性。

网络环境下探究性教学模式正是以建构主义理论、探究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提供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并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征而设计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了与课堂教学模式相辅的课外探究活动:主题研究。

以实现全日制义务教育高中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目标。

教学模式的核心的思想是: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情境中包含的有意义问题中来学习。

Hiebert等(1996)对教学与课程改革提出了一条原则:应该让学生就学科内容形成问题。

也就是说,在课程及教学的开始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problems)、两难选择(dilemmas)或提问( questions),让学生具有对学习的知识的好奇,想知道“事情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事情怎么会这样?”,在强烈的动机的引导下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解除自己认知上的冲突,主动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

在这里提出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的观念的基础上推进一步,着重强调“怎样提出有关学科的问题”和以“怎样的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实现主动的知识的建构,并且针对高中各学科的本身特点,注重模式的可操作性、更切合高中教学的实际。

在此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较复杂的、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基于几方面因素的考虑:其一,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仍具有的强烈的好奇心能成为学习者主动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其二,学习的内容贴近生活,所以模式中探究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在实施上是有基础的、保证是可行的和必要的;其三,从较复杂的真实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探究的问题的所采用的方法也应是探究学习的一个方面,培养学习者从生活中主动寻找问题的习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

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一、引言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而线上教学的重要性也愈加显得重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线上教学的效果,营造促进学生交流和思考的教学环境,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即通过主体性教学,促进学生互动和探究式学习。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主体-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在线上教学中的应用。

二、主体性教学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将学生作为主体,通过体验、实践与探究来自主构建知识,提高学习者的掌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

随着在线教学的普及,这种教育方式逐渐被应用到了线上教学中。

在在线教学中,主体性教学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线上“实验室”在许多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同等重要。

可以通过线上“实验室”的方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线上个人项目在线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制定一个个人项目。

项目可以同学们生活或者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相关,他们可以通过主动探究和学习来解决问题。

3. 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组织线上课外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实际操作。

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互动式教学线上教学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学生更容易出现自我封闭,甚至是“逃避现实” 的情况。

而互动式教学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一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在线教学中,互动式教学有以下优点:1. 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各种工具和平台,如在线聊天室、手机APP等,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

2.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能够与同学和老师更紧密地互动,这样可以更加快速和深入地掌握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3. 跟踪学生反馈通过互动式教学平台,老师可以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探究式学习线上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育方式。

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双主体论”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课堂教学“双主体论”研究
电化教 育研究
Cn 。。 I v ̄ Ha h 。 na n:; i a n \ :d o:
信 息 化 条 件 下 课 堂 教 学 “ 主 体 论 ’研 究 双 ’
孙 兴 奇 ( 第二 炮兵青 州士官学校 山东青州 2 2 0 ) 6 5 0
摘 要 : 堂教 学中师生之 间的关 系一直是教 育思想 讨论的 热点 问题之 一 师 与学生 在课堂教 学 中都具 有主体地 位, 堂教 学是双主 课 教 课 体 交互 作 用共 同发展 的 活动 ,应 该贯 彻“ 主体 论 ” 双 。 关键词 : 信息化 条件 课 堂教 学 双 主体论 中 图分 类号 : 2 G4 0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6 3 9 9 ( 0 00 ( ) 0 9 ~ 1 l 7 - 7 5 2 1 ) 5 a一 1 1 O
纵观教 育发展 史特 别是现 代教 育史 , 课 堂 教 学 中师 生 之 问 的 关 系一 直 是 教 育 思 想 讨 论 的 热 点 问题 之 一 。 国 现 行 的 教 育 我 学 教 材 多 强 调 “ 导 主 体 说 ” 即在 教学 过 主 , 程 中 学 生居 于 主体 地 位 , 师起 主 导 作 用 。 教 近 年 来 , 着 素 质 教 育 和 主 体 性 教 育 的 发 随 展 , 育界 对 这 一 观 点 提 出 了 质疑 , 论 的 教 争 焦 点 在 于 教 师 是 否 也 具 有 主 体 地 位 , 及 以 怎样 看待 “ 体地 位 ” 我 们 认 为 , 信 息 化 主 。 在 条 件 下 , 师 与 学 生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都 具 有 教 主 体 地 位 , 堂 教 学 是 双 主 体 交 互 作 用 共 课 同 发 展 的 活 动 , 该 贯 彻 “ 主体 论 ” 应 双 。 毋 庸 置 疑 , 在 重 视 学 生 主 体 地 位 的 同时 , 文化 基 础 太 低 了 , 但 没法 给 他 们 讲懂 , 些 则 有 不能 弱化 、 视 教 师 的 主 体 地 位 。 忽 说 当 教 师 是 个 良心 括 。 些 想 法 的 产 生 有 这 2. “ 主体 论 ” 符合 现 代主 体 间性 哲学 客观 原 因 , 1 双 更 究其 根 本 , 是 教 师 主 体 意识 不 还 哲学 经 历了 由前 主体性 到 主体性 再 到主 够 。 师 不 应 以 学 生 基 础 差 作 为 理 由而 降 教 体 间性 的历史过 程 。 古代 哲学是 本体 论哲 学 , 低 完 成 任 务 的 热 情 和标 准 , 如 战 士 不 应 就 属于 前主 体性 哲学 。 近代 哲学是 认识 论哲学 , 因手 中武 器 差 而 消 极 避 战 一 样 。 建立 于主 体 、 体二 分基 础上 , 客 属于 主体性 哲 ( ) 师 主 体 意 识 是 其 关 爱 学 生 的 基 2教 学。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 主体性 哲 学的局 限性 日 础 。 想 的 师生 关 系 应 该 是 民 主 、 等 、 理 平 合 益 明显 。 一 , 体性 哲 学 主客 二分 , 人 的 作 、 爱的 。 第 主 将 互 爱具 有 感 染 性 和 迁 移 性 , 堂 课 生存 活 动界 定 为 主体 对客 体 的征 服 和 改造 , 教 学 以 “ ” “ ”, 心 是 对 学 生 的 尊 重 爱 育 爱 核 不能真 正解 决人 的生 存本 质问题 。 第二 , 主体 和 信 任 。 师 确 立 主 体 地 位 , 不 仅 仅 以 教 而 性哲 学局 限于认 识论 , 仅仅 关注 主客体 关系 , “ 导 ” 思 想 对 待 学生 , 够 增 强 其 对 学 主 的 能 忽视存 在的 更本 质方面——主 体 与主 体之 间 生、 对教 学 工 作 的 满腔 热忱 。 的关 系 。 现代 条件下 , 在 人们 扬弃 了主体 性哲 () 3教师 确立 主体地 位可 以更好地 发挥 表 学而 建立 了主体 间性 哲学 , 在被 认 为是 主 率 作用 。 为人 师 , 存 学 行为 世范 ; 李不 言 , 自 桃 下 体 间的 存在 , 主体 间性 即交 互主体 性 , 主体 成蹊 。 师不 仅 要言 传 , 是 教 还要 身 教 ; 不仅要 引 间的 交 互 关 系 。 导 知识 , 还要 用 自己认真 的工作 态度 、 良好 的 将 主 体 间性 哲学 理论 应 用 到 教 育 理 论 人 格魅 力、 尚的 品行修养 、 烈的使 命意识 高 强 之 中 , 以 认 为 课 堂 教 学 中教 师 与 学 生 都 去 感 染学 生 。 些可 以认 为是 更 深 层次 的教 可 这 具 有 主 体 地 位 , 们 之 间 的 活 动 是 主 体 与 学 , 他 是课 堂教学 中挖 掘到的 钻石 。 教师 自身的 主 体 之 间 的 交 互 , 生 关 系 从 根 本 上是 主 素 质通 过学 生 的传 递 会 产生 良好 的影 响 , 师 这 体与主体之 间的平等关系。 也 是教 师价 值的 更 大发 挥 。 有 了主 体 间 性 理 论 , 们 就 可 以 不 被 我 认 识 论 下 的 “ 客 体 关 系 ” 局 限 , 确 对 3 课 堂 教 学 贯 彻 “ 主 体 论 ” 原 则 主 所 正 双 的 待 “ 体 地 位 ” 主 。 3 1教 学相长 . 2. “ 主体 论 ” 助于 充分 发 挥教 师的作 2 双 有 信 息化 对 于 师 生 都 是 新 课 题 、 挑 战 。 新 用 信 息 化 条 件 下 的 课 堂 教 学 中 , 师 不仅 要 教 教 师 是 办校 冶 学 的 主体 , 学 校 可 持续 传 授 旧 知 识 , 要 研 究 新 知 识 ; 前 提 倡 是 更 以 发展 的 根本 , 师队 伍的 整体 素 质直 接 影 响 “ 烧 了 自己 , 教 燃 照亮 了学生 ” 蜡 烛精 神 , 的 现 人 才培 养 质 量 和 办 学 水平 。 课 堂 教 学 中 , 在 更 应 该 提 倡 “ 在 照亮 了 学生 , 华 了 自己 ” 升 教 师的 主体 性 主 要 体 现 在 以下 几 方 面 。 的 新 的 教 师 境 界 。 生 双 主 体 间的 交 互 是 师 () 1教师 是课 堂 教 学的 设 计者 。 师 在教 现 代 教 育 的 关 键 。 教 学 之前 必须理 解教 学 目标 , 识教 学对 象 , 认 钻 3. 2和而不 同 研 教 学 内容 , 择教 学 方法 , 计 教学 程序 。 选 设 和 谐 的 课 堂 教 学 是 时 代 所 需 。 师 主 教 ( ) 师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组 织 者 。 师 要 体 性 与 学 生 主 体 性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 方 共 2教 教 双 充 分组 织 各 种 教 学 因 素 , 分 发 挥 学 生 的 处 于 一 个 活 动 统 一 体 中 和 谐 的 课 堂 应 该 充 主 体 性 因素 , 证 教学 活 动 的 顺 利 进 行 。 保 是 充 分 尊 重 教 师主 体 与 学 生 主 体 , 重 师 尊 ( ) 师 是 课 堂 教 学 的 主 导 者 。 师 要 生 之 间 、 3教 教 学生 与学 生 之 间 的 各种 差 异 , 每 让 传 授 知 识 、 答疑 问 , 使 学生 内化 和 运 用 个 个 体 都 能 感 受 到 自立 的 尊 严 , 受 到 独 解 促 感 知 识 , 要 根 据 学 习情 况 的 反 馈 , 断 修 正 特 存 在 的价 值 。 还 不 自己的教 学 内容 、 法 , 步实 现教学 目 方 逐 3 3创 新发 展 . 标 。 师 要 在 传 授 知 识 和 培 养 人 才 中 充 分 教 创 新 是 民 族 进 步 的 灵 魂 , 国 家 兴 旺 是 凸 显 自 己的 主体 性 。 发 达 的 不竭 动 力 。 堂 教 学 也 应 体 现 出 创 课 2. “ 主体 论 ” 助 于更 好地 实现 学生 的 新 发 展 的 时 代 精 神 , 胆 改 革 , 于 探 索 , 3 双 有 大 勇 主 体 地 位 培养有个性 、 创造性的人才。 有 信息化 条件下课 堂教 学应该贯 彻“ 双 信 息 化 条 件 下 课 堂 教 学 要 培 养能 够 适 应 信 息 化 社 会 的 高 素 质 人 才 , 决 定 了 学 主 体 论 ” 贯 彻 以人 为 本 , 度 重 视 教 师 和 这 , 高 生具 有 必然 的 主 体 地 位 。 然而 , 生 主体 地 学 生 的 主 体 地 位 。 学 位 的 实 现 不 是 自发 的 , 离不 开 教 师 主 体 作 用的发挥。 参考 文献 ( ) 师 主 体 意 识 是 其 理 解 学 生 的 基 【]丁 杰 , 守纪 . 教师 的 主 体性 【】教 学 1教 1 王 论 J. 与管 理 , 0 2 7 . 2 0 () 础 。 师 要 想 准 确 理 解 教 学对 象 , 教 必须 找 准 自己的 站 位 , 确对 待 肩负 的 使 命 。 正 经常 听 [】尹 瑜 新 , 媛 媛 . 于 师 生 关 系 的 哲 学 2 赵 关 思 考 [ . 国军 事 教育 ,0 42. J 中 ] 2 0 () 到 一 些 教 师 特 别 是 新 教 师 抱 怨 ,限 性 辨 析

网络交互环境下的双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网络交互环境下的双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总 结 探 究 的结 果 。
圄 1 双主合 作探究式教 学模式 的基本框 架【二 为 网络环境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也很少 运用经济理论 分析 和研讨 社会 中经济 现象和经济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 出来 的学生 , 缺 乏主动思考问题 的动力 , 缺乏独立分析和解决 问题 的积极 性 , 更缺
砑 i 2. (旬) 放l 。I 上于 - 。, 8 c 4
口 刘 魏
( 重庆 广播 电视 大 学渝 中区分校 重庆 40 1 005)
l 翻
网络交互环境下的双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
摘 要 网络交互环境 下《西方经济学》 主合作探 究式教 学模 式是一种新 型的合作式教学模式 , 双 它既能发挥教 师的主 导作 用 ,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地位 的。在 此基础上 , 我们对 西方经济 学的教学 内容、 学手段、 学方法和评 价体 系进 教 教 行 了 面改革 , 在增强学生的学 习兴趣 , 高学生的知识和技 能水平 , 养学生的综合 能力 。 全 旨 提 培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双主 合作探 究式 教 学模式 网络交互环境
论、 模型支撑着 , 对同一个理论还 有不同的学派 观点。这一切都 针 使得电大学生无所适从。 三、 双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及实施策略 所 谓双主 合作 探究式 教学模式 , 指在 “ 是 以教 师为主 导 , 以学 生为认知 主体 ” 的指导 思想下 , 教学过程依靠 现代教育技术和 网络 技术 , 充分利 用多种 媒体教 学资源 , 在教师 的启发 引导下 , 以学生
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设计研究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设计研究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设计研究当前流行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教师的主体作用,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它们在教学的主体性认同上各有侧重,因而在设计中所体现出来教学主体性作用也各不相同。

利用上述两种教学设计模式指导教学实践,不能兼顾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基于此种考虑,本文提出利用“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来实现师生的“双主体”作用。

标签: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师;学生1 引言在三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历经了由函授教育到广播电视教育、从广播电视教育到现代远程教育三代。

发展远程教育意义重大,它适应了不断变化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和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在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方面作了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是在借鉴传统课堂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伴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教育方式。

2 “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内容阐述“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这是它区别于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主要特征。

模式步骤实施顺序依次分为分析、设计和评价三个阶段。

2.1分析阶段。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双主体”教学设计模式的开始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要研究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最终确定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以及学习主题。

2)分析学生特征。

师生特征分析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师生特征,为后续的教学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主要包括师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变量。

了解师生的基础知识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网络课程中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

对基础知识的确认可通过预备技能和目标技能进行测试、分析的方式进行,也可采用“分类测定法”和“二叉树探索法”。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创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创建“双主体”教学模式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前言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尝试以“双主体”教学模式替代传统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共同探究知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建适合“双主体”教学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双主体”教学模式“双主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共同探究和发现知识,学习成果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更是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锻炼。

双方的角色都不是被动接收和传递知识,而是彼此互动、互相支持、共同进步的过程。

信息技术能够为“双主体”教学模式提供什么支持提供便利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双主体”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更便捷地分享学习资料和经验,避免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分享所学知识的笔记、文献及相关案例,从而提高其课堂表现和学习效果。

促进互动和反馈“双主体”教学模式中,师生互动非常重要。

而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互动,如在线交流、实时问答和心理疏导等。

此外,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还可以获得实时的学习反馈,帮助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计划。

优化学习环境和方法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双主体”教学提供更加多样化和自主化的学习环境和方法。

例如,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虚拟实验和多媒体资料等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认识。

如何创建“双主体”教学模式营造互动学习氛围“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更加自由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师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双主体”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减少一方面单纯的讲解和重复,而是以提出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问题,最终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寻找答案,从而锻炼其创造性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支持信息技术可为“双主体”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可以使用全球信息网搜索更广泛的信息。

谈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探讨

谈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探讨

谈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探讨本文主要就双主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尝试,展开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

双主体教学模式顾名思义便是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当中,同时存在有两个主体,一个主体是学生一个主体是教师,其中教师负责教学活动,学生负责学习活动,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此种教学模式转变了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标签:双主体教学模式;计算机教学;启发式教学0 引言在传统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直是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唯一主体,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教学活动当中过于注重教师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地位,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式的学习环境之下,无法自主掌握自身的课程学习,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而双主体教学模式则重点突出了教学活动的“双主体”地位,在这一教学理念之下,师生双方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更加高涨。

据此下文之中将主要就如何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及其具体的应用价值展开深入的讨论,其具体内容如下。

1 构建双主体教学模式作为日常课程教学的主要载体,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所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双方同步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够实现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因而作为教学内容的教授主体,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活动的教学设计之中,使得学生尽可能最大程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将是教师所应当思考的重点,同时围绕这一目标实施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便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着手,一旦学生对于所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便会涌现出强有力的求知欲望,因而也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活动当中,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知识内容,其中不乏有许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而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知识不免会出现厌烦的情绪,那么怎样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出来?运用一些深入浅出同学生日常生活所相接近的内容,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种方式能够使得教学内容化繁为简,变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1. 引言1.1 翻转课堂的定义和特点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上的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过来。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知识点,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或者听讲。

而翻转课堂则是让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方式自学相关知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等互动的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

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资料、视频等方式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互动讨论、解决问题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翻转课堂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解释知识点,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听讲。

而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讲解环节移到课前自学,使得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师生互动、实践操作,提高了学习效率。

翻转课堂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单向的,而翻转课堂则是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探究精神的培养。

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1.2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强调学生参与。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和建构者。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出问题、展示观点、分享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还注重师生平等。

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与学生保持平等的沟通和互动,共同构建知识的共同体。

双主体教学模式还强调个性化教学。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和多样化的评价手段,教师可以更好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实现针对性教学,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提高学习效果。

这些特点使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成为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先进教学模式,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互联网+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实现学生在课堂之外学习的途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

这一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环境自主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习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不再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时间和地点。

2. 课堂教学更加灵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而翻转课堂将课堂上的时间用于讨论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更加平等。

3. 学习方式多样化: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字资料、参与在线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通过互动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模式。

它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参与度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和主体。

2. 教师引导性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3. 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在积极参与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更加显著,因为他们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互动交流,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很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实质性学习。

由于翻转课堂模式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2.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都是注重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并且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 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比较单一,而通过互联网+的翻转课堂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和多样化。

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学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

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学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

浅谈网络环境下数学学科“探究式”教学模式作者:朱坤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2年第10期朱坤(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在新的形势下利用网络学习是新世纪公民应具备的素养。

利用网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网络学习;兴趣研究;理论思考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10—0090—02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生活也成了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通过网络与外界交流,已经是当代青少年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网络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手把手”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授课方式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改变了。

数学学习不再枯燥了,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研究数学问题的愿望。

下面就《编码规律与应用的探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一课谈一下笔者对数学学科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的一点认识。

一、总体思路《编码规律与应用的探究》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探索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中得出规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学籍号码。

通过以上内容的实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改变生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体会可以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对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分类、排序、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体会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会对他人及自己的成果作出适当的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七年级的学生。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身边的事物都怀有浓厚兴趣;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互联网,基本能够达到懂得在网上搜索信息、进入留言板讨论等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所以他们对这种媒体非常熟悉,这就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可能。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大量信息的能力,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本节课我选择以网络为呈现方式。

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主体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主体探究教学模式构建

网络环境下初中科学主体探究教学模式构建摘要: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再认识,使得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经历一场从教学过程到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

本文从科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主体探究科学教学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无疑将影响教育教学的现状。

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是从教师那儿学,也不再仅仅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而是多方面多层次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知识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网络逐步成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活动的有利资源,并成为教与学双方的重要手段。

网络教育正向我们走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横跨时空的全新的教学方式,而且促进了教学观念、教学过程、教学模式等的深刻变革。

二、利用网络环境,构建主体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

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主动搜集和分析有关的信息资料,对所学的知识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在建构性教学中,使用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能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并利用网络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

2.人本主义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

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具体来说,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人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教学都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目标。

3.探究学习理论最早提出在学校科学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双主体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

初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双主体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计

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探究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我们泰州现在推行的双主体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我在具体实施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中发现问题的设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浅显的认识。

1、自主学习问题的设计自主学习的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一般这类问题往往是学生自学时所用的,因此问题的设计可以紧扣课本,问一些基本的概念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和努力,对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史实有个基本的把握。

同时也要注意问题设计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下面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打好基础。

2、小组讨论和大班交流问题的设计与前者相比较,小组交流的问题的要求层次要高些,学生在前者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能够生成问题答案并能产生新的问题;大班交流的问题是课堂终结目标问题,以高层次的问题为主。

这些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精心准备。

(1)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始终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做到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生成新的问题(2)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价值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所设问题不少,但真正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不多。

所谓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就是能够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否则,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因此,教师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各种矛盾冲突,使学生心中有疑,因疑而生问。

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欲望。

(3)、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割断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学习并不只是了解古人的陈年旧事,而是在认识过去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人类社会、观察现实世界。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互联网+”的翻转课堂与“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研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开始出现了“互联网+”的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成为了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对这两种模式进行研究,并探讨它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理念和特点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态,提倡学生在家中通过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预习课程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实践和交流。

这种模式的理念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多地参与到互动式的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

翻转课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在家中通过视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学习课程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

2. 课堂互动性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实践和交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方式,它突破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增强了学习者的参与感和自主性。

“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师生互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而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强调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合作等方式,共同构建知识体系,促进思维碰撞和交流。

3. 注重学习过程:模式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多样性以及自主性。

三、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翻转课堂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在翻转课堂中增加“双主体”互动:翻转课堂提倡学生在课前通过多媒体学习课程内容,而“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展开更多的讨论和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网络环境下“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石景山教育信息网
摘要
由于计算机及其网络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和再认识。

使得我国的学校教育正在经历一场从教学过程到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

本文从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对传统教学模式批判吸收的基础上,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构建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网络教学教学模式双主体教学探究式教学
张大光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信息中心
邮编:100043 电话:88924005 88912055—8428
E-mail: bj_zdg@ zhangdaguang@ 21世纪是人类又一部千年史册的开端,在这一时代的转折点上,人类正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导致学校教育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

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面对这种日新月异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小学应该重点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我国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宏伟夙愿。

通过参与教育部师范司“Intel未来教育”实验项目的活动以及对系统论、学习论、教学论等有关教学理论的研究,我们以发挥和发展传统教学理论为基础,吸收建构主义、探究式教学等理论的先进理念,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方法。

结合我区“班班通”的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建构“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双主体”即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与生的关系。

在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总设计师和导演,教师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影响学生的活动,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是居于教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的建构者,是教学过程中学的主体。

有关“双主体”的教学理论
前人已研讨多年,其成果已为人们所接受。

“探究式”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

其“头脑风暴”对发散思维的形成是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

“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搜集、甄别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电子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小组内成员之间交流、协作,小组与小组之间以问题的方式进行质疑、辩论,最终达到全班同学都能共享任何一组的学习成果。

这一模式不但能培养学生个别化学习、协作学习、搜索资料、甄别资料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实现自我建构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综合能力。

尽管学生探究的结果是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再发现,但通过参与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掌握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一模式不是教给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是教给他们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是让他们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杨振宁教授在讨论中西方哪种教育方式更好的《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一文中有如下的阐述:“如果你在讨论的是一个美国学生,那就要鼓励他多学一些有规则的训练;如果讨论的是一个亚洲学生,他的教育是从亚洲开始的,那么就需要多鼓励他去挑战权威,以免他永远胆怯。

”这正是我们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努力的方向及达到的目标。

根据这种认识,在2001年1---6月,我们区的几位青年教师进行了基于网络环境的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探索活动。

在这些课堂中体现了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和各自作用发挥的空间。

如:张丽英老师的一节《Christmas Day》英语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有教师的讲解分析、生词领读、板书设计,又有学生根据圣诞节这个主题,在Internet上查找相应资料,并应用学过的单词和语法,用演
示文稿形式表现自己或小组对圣诞节的理解和认识。

既体现了传统英语教学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杨秀群老师的一节《高度繁荣的宋元文化》历史课,老师在完成旧知复习、课堂导入后,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分别研究火药、造纸、指南针。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师网站提供的基本资源,也可以到互联网上去查。

最后每小组派出2—3名学生为代表,利用演示文稿的形式向班级其它组同学讲述本组的研究结论,其它组的同学在共享这一组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发表不同的见解,供大家讨论。

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涉及到不同学科的知识,甚至涉及前端科学的知识,很有代表性。

最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用高度繁荣一词来修饰宋元文化呢?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过程中,完成了知识建构。

使得原本听起来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趣了。

我们在课后通过组织学生座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跟踪。

学生普遍接受这种教学模式,认为开阔了思路,学到了很多知识。

1个月后调查时,学生仍对当时课堂内容记忆犹新。

可见,这种教学模式不论是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效果都是比较理想的。

应用“双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题化。

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分析教材,然后确定系列课题,供学生选择。

选题时,①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有事能做”;②要与学生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有事可做”;③要与学生的兴趣相结合,让学生“有事愿做”。

2.自我学习、小组学习成果作品化。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定要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并在班级交流。

因为学生根据选定的课题,在研究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头脑中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让其制作成电子作品时,他们会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3.组间交流问题化。

每个小组研究的课题不尽相同,为了使全班
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其目的有三:①全班同学共享其研究成果;②其研究的成果会存在不完善甚至错误认识的可能,通过展示会为其他同学或教师所发现,并通过解答其他组同学的疑问,使问题探讨的程度加深,认识更加合理;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和向其他组提出问题的过程,使学生倾听、观察、分析、概括、归纳、讲解、提问、辩论、思维等能力得以提高。

4.评价标准客观化。

评价标准不但起事后评价作用,还起到事前引导作用。

由于学生研究的课题不同,研究的方式、方法不同,传统的考试、问答等评价方式在这里已很难适用。

因此,要想正确地引导和评价学生,必须先创建一个客观的、公正的评价标准或方法,并把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并自我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问题的注意力。

评价标准可以从研究方法、资料的数量、可信度、提取信息的准确性、电子作品的质量等方面去设计。

在本次实验探讨活动中也暴露出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①教师制作支持材料费时费力,急需建立教育资源库提供保障和支持;②教师负担过重,目前,每位教师的周课时数均在15课时以上,有些教师的课时竟达24课时之多;③学生课业较多,探究思维时间有限;④学校信息技术教研组的工作力量有待加强和提高,以保证学校设备的完好率和教研指导能力。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也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理论,以上仅是我们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希望得到广大同仁的赐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