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学说6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中医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表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相对性:比较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事物阴阳属性也会变化(1)阴阳的无限可分性——表现为阴阳中复有阴阳。

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2、绝对性:当对立面固定不变时,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阴阳的交感相错、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五个方面。

1.阴阳交感相错阴阳交感相错,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相互感召交合,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2.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相互联系的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差异或相互斗争、互相抑制和相互排斥的关系。

阴阳对立制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阴阳双方是相对的、有差异的,如上与下、天与地、内与外、气与血等,都具有相对的属性。

凡阴阳所指代的事物,其属性都是对应的,没有两相对应的双方便构不成阴阳。

二是指某些范畴的阴阳,在属性对应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制约、排斥的趋势,两者呈现出你强我弱的态势,如寒与热、动与静、阴邪与阳气、阳邪与阴液等之间都存在着相互抗争、相互“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又相互依存、相互蕴藏、相互资生,而互为根据的关系。

表现为:阴阳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

阴阳互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又相互滋生,相互为用。

阴阳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4.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消长平衡,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彼此消长的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中医学(阴阳学说)

中医学(阴阳学说)
阴阳失调是疾病的病机总纲。 四诊的首务是区别阴阳。
用于疾病的治疗
损有余, 补不足。
阴阳统八纲
“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 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 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 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 矣。”
《景岳全书·传忠录》
互根互用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消长平衡
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
相互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极、重是促进转化的条件。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用于疾病的诊断
偏胜 偏衰 互损 转化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律。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相互对 立的概括,对立统一,是事物的相对属性。既可以 用以分析事物之间,也可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属性
属性划分的一般规律:
“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阳学说概论
如何看待太极图所 传递的关于阴阳的 信息?
阴阳的概念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
古代思想家引申了阴阳的原有含义,看到一切
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用阴阳的概念来解释自然界
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
消长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基本属性,是宇宙的基本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就物质的运动变化而言: “阳化气,阴成形。”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

阴阳学说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构成的。

阴阳的相互作用和平衡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脏腑、经络、气血等都存在阴阳之分,阴阳的平衡与协调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阴阳学说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也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阴阳的盛衰,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治疗。

例如,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脉象沉迟等表现为阳虚,中医会采用温阳补虚的方法进行治疗。

阴阳学说还与中医药物的运用密切相关。

中药按照其性味归属于阴性或阳性,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例如,寒性的中药可以用于治疗阳虚证,而热性的中药则适用于治疗阴虚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也有广泛应用。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来调节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

了解和应用阴阳学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中医,维持身体健康。

同时,阴阳学说也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历史和哲学意义。

中医阴阳学说

中医阴阳学说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机体内在环 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 础。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标志,平 衡的破坏意味着生病。疾病的发生, 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 阴阳的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而 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因此,阴 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学说在病理学上的应用主要是:,
(二)阴阳互根
互根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的相互依 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 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1.阴阳互根是确定事物属性的依据: 2.阴阳互根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3.阴阳互根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盛衰之谓。阴阳消长,是 阴阳对立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的运 动变化。阴阳对立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 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此盛彼衰、此 增彼减、此进彼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其 消长规律为阳消阴长,阴消阳长。阴阳 双方在彼此消长的动态过程中保持相对 的平衡,人体才保持正常的运动规律。 平衡是维持生命的手段,达到常阈才是 健康的特征。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 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 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 特殊精神。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 的图式。其影响且远且大,成为人们 行为义理的准则。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 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 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 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1.分析邪气和正气的阴阳属性:疾病 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 是邪气。所谓邪气,就是各种致病因 素的总称。二是正气。正气泛指人体 的机能活动,常与邪气对称。邪气有 阴邪(如寒邪、湿邪)和阳邪(如六 淫中的风邪、火邪)之分。正气又有 阴精和阳气之别。
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疾病的 发生发展过程就是邪正斗争的过程。 邪正斗争导致阴阳失调,而出现各种 各样的病理变化。无论外感病或内伤 病,其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不外乎阴 阳的偏盛或偏衰。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一种古老而深刻的哲学体系,起源于中国古代。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多个领域,包括哲学、医学、自然观察和宇宙观。

以下是阴阳学说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1.基本概念:
阴阳:阴阳是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代表了宇宙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阴阳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互补的。

2.阴阳的象征:
阴:往往象征负面、阴沉、柔软、寒冷、passivity(被动性)等特质。

阳:常常象征正面、明亮、热烈、刚强、activity(主动性)等特质。

相互转化:阴阳之间不是静态的对立,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相互转化的过程。

阴阳的动态平衡被认为是宇宙和自然的基本规律。

3.五行:阴阳学说与五行理论相结合,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与阴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的宇宙观。

五行理论与阴阳学说相互补充,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体的变化。

4.应用领域:
医学: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用于解释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

哲学:阴阳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包括道家、儒家、佛家等不同学派。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交感的过程实 质上是阴阳二气在运动 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这 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 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 程中的协调平衡,即古 代哲学家所说的“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 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 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庄子外篇田 子方》)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 其形,合而以为人,和乃生,不 和不生”(《管子内业》)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 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属中国古代的一对 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 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和形成 1.从日光向背观察到对自然现象 的抽象概括。(西周及以前) 《说文》:“阴,暗也,水之南 山之北也。” “阳,高明也。”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 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 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 化矣。”(《素问六微 旨大论》)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 者亲下。”(《周易乾 传》)
天气虽在上,但内涵地之阴 气,即阳中有阴,有亲下之势, 故天气在其所涵地之阴气的作用 下下降于地;地气虽居下,但内 寓天之阳气,即阴中涵阳,有 “亲上之势”,故地气在所涵天 之阳气的鼓动下上升于天,如此 则“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 相错,而变由生也。”(《素 问天元纪大论》)
2、阴阳学说区别于一般
辩证法的第二个特点是: 在认识对立互根、 消长转化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阴阳学说具有与 一般辩证法所不同的阴 阳运动规律。
(1)、阴阳的属性 规定 即:对立双方具有属 性规定,不能反称。

[自学中医]阴阳学说(续)

[自学中医]阴阳学说(续)

[自学中医]阴阳学说(续)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前篇说过阴阳二字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出了一系列阴阳的衍生义,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更进一步学学阴阳学说具体的内容。

那么它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

我们不需要去背,理解即可。

俗话说“理解万岁!”,当然人民万岁也对!所以关乎人民健康也很重要。

6个方面: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③阴阳互根、④阴阳消长、⑤阴阳转化、⑥阴阳自和。

(一)阴阳交感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相互作用。

之前我们说过气一元论的时候提到过,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嘛!就是媒婆。

那么阴阳二气也是气的一种。

所以阴阳二气就产生了联系。

阴阳交通相合,彼此交感相错,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举个栗子,在自然界中,《内经》中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聚而为地。

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万物。

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形成云、雾、雷电、雨露,万物得以化生。

那么在人的身上,人处于天地之间,天气和地气的交感,生命就此产生。

如果没有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就没有自然界万物,也就没有生命。

阴阳交感是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动力。

说来说去,交感到底是什么意思?新华字典中这么解释“交感”二字,①相互感应;②性交。

所以这点就明白了,阴阳二气交感,就会产生宇宙万物。

男女交感,就会产生新的生命。

(二)阴阳对立阴阳对立,指阴阳“一分为二”,即对待、相反的关系,是事物或现象固有的属性。

阴阳学说认为,对立相反是阴阳的基本属性,宇宙间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存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

举个栗子,在自然界中,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都是相互对立的。

在人的身上,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对立建立在上篇我们说的阴阳特性中的规定性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上篇也提到过,【凡是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都属于阴】我们可以按照这个标准人为地进行划分。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易经》中,它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的基本哲学思想,是对宇宙间各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探究。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概念、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生克制约、阴阳的应用等方面。

一、阴阳概念阴阳概念是阴阳学说的基础,它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属性。

阴阳概念最早出现在《易经》中,阴阳是一对相互对立的概念,是宇宙中最基本的两个方面。

阴阳的概念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描述,更是对人类生命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

阴阳概念的具体内容如下: 1.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

阴阳是对立的,但不是对立的两个单独存在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

阴阳两者相生相克,相互转化,互为一体。

2.阴阳是相对的。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阴或阳,只有相对的阴和阳。

阴阳的相对性是指它们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只有在相对的关系中才有意义。

3.阴阳是宇宙间事物的基本属性。

阴阳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生命、社会现象等各个方面。

二、阴阳的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指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转化,阴阳不断地在宇宙间交替出现。

阴阳的相互转化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变化规律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阴阳交替。

阴阳交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阴阳两个方面不断地交替出现。

在自然界中,昼夜交替、四季更替、潮汐涨落等都是阴阳交替的表现。

2.阴阳互化。

阴阳互化是指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阴阳互化的过程中,阴阳两者的性质和位置发生改变。

例如,白天的阳光变成了黑夜的阴影,阴影又变成了阳光。

3.阴阳相生。

阴阳相生是指阴阳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生长。

例如,太阳的阳光照耀在植物上,植物就能够生长,这就是阳光促进植物生长的过程。

三、阴阳的生克制约阴阳的生克制约是阴阳学说的又一重要内容,它是指阴阳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涵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一对范畴。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不是说一提到阴阳就把他和迷信联系到一起。

其实阴阳学说也可以理解为“事物的矛盾性”。

日常中一般的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寒热、动静、明暗是阴阳的标志性属性,而水火皆具备,故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一体观,阴阳一体,指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也就是通常说的: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观念。

阴阳一体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含义:①阴阳虽然对立相反,但在一个统一体中协调共济。

如气分为阴阳二气,以成天地,天地阴阳二气交感合和,产生冲气,推动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

人体之气也含有阴气与阳气两个部分,阴阳二气协调,则一身之气冲和畅达,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②统一体中阴阳双方相互依赖而存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

这就是阴阳的相互依存。

③统一体中的阴阳双方,每一方都涵有另一方,阴中含阳,阳中寓阴,所谓阴阳互藏。

阴阳一体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统一体中”。

2.阴阳对立制约: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3.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的互根关系遭到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生”,甚则“阴阳离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阴为阳守持于内,阳为阴役使于外。

阴阳学说内容

阴阳学说内容

阴阳学说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万物皆有两个相反但又互相依存、相互转化的方面——阴和阳。

阴阳双元论是阴阳学说的核心概念,该理论认为,阴和阳是宇宙中两个最根本的、相对的、互相矛盾的存在,也是事物变化、演化的基本动力。

阴阳学说,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

据《周易·系辞传》中的说法,太极是宇宙万物的始源,由太极而生两仪,即阴和阳。

阴性代表女性、地、水、负荷、黑暗等因素,阳性则代表男性、天、火、发散、光明等因素。

但是阴阳并不是绝对的对立,而是处于相互转化、制约和补充的关系中。

如阳性盛极则会转为阴性,阴性渐盛则又会转为阳性。

在中医医学中,阴阳学说也被应用广泛。

人的身体健康需要阴阳平衡,阴阳不平衡则会导致身体的不适,甚至病痛的发生。

比如,人体的阴阳平衡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时,会引起各种失调和疾病;如果人体内阳气过盛,会引起头痛、口渴、便秘等症状;如果人体内阴气过盛,则会导致腹泻、口干、少气等症状。

因此,中医医生会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身体病痛的目的。

此外,阴阳学说还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建筑学中,阴阳学说被应用于建筑物的设计、方向、布置、风水等方面;在音乐学中,阴阳学说被用来解释音乐的起伏变化、情感的表达方式等。

阴阳学说还对中国的天文学、历法学、政治学、人文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阴阳学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超越了中国,影响和影响着许多东亚文化。

阴阳学说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宇宙万物的运作和演化,也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身体健康、文化历史和各个领域中的现象和问题。

虽然这一理论曾经有过流行和没落的历史,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泛的应用价值,仍然为人们所赞扬和钦佩。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什么阴阳理论,在中国的古代盛行已久,代医学家将阴阳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成为中医学基本理论之一。

店铺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阴阳学说,供大家学习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其基本的变化关系。

五行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

(中医)阴阳学说的内容(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学说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和阳两个方面,即为阴阳对立。

如内与外,外为阳、内为阴;动与静,动为阳、静为阴;出与入,出为阳、入为阴;升与降,升为阳、降为阴;热与寒,热为阳、寒为阴;数与迟,数为阳、迟为阴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阴阳是代表了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并且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或现象之中。

阴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统一是对立的结果;对立是二者之间相反的一面,统一是二者之间相成的一面。

没有对立也就没有统一,没有相反,也就没有相成。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抗。

通过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对抗的结果,取得了统一,达到了阴阳之间的相对动态平衡。

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及温、热、凉、寒四时气候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的变化,这正是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相互制约、相互推移变化的结果。

如:夏季正当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冬季正当阴寒盛,而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寒冷之阴。

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之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之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寒冷之气的缘故。

阴阳对立,就是通过阴阳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抗,促进了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贯穿于人体生命过程的始终。

基于此,事物才能不断地发展变化,自然界才会生生不息,生物才有生长化收藏和生长壮老已的变化,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人体在正常生理状态中,阴阳两个方面也不是平平静静各不相关,而仍是处在阴阳相互制约、相互对抗的动态平衡之中,《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阳的相互对立无所不在,通过相互对抗达到相互制约;在相互制约、相互对抗中取得动态平衡,以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阴阳学说的内容

阴阳学说的内容

阴阳学说的内容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主张:“天下万物云集阴阳之性,形为两仪,二仪合璧,则万物荣辱,调和相成”。

定位于伦理思想,倡导兼顾,表征与调和,因而被称为“大中和论”,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

阴阳学说是以“先天的太极”为立论的依据,把“先天的太极”进一步分裂为对立的“阴”和“阳”,并将其描述为“阴阳成神”。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相互参与支配着万物的出现、运行及衰落,称为“阴阳五行论”。

据此,易经认为:“生气者阴,明气者阳。

”,也被称为“天人合一”,认为阳气是由天气产生的,阴气是由地气形成的。

他总结出“天地阴阳,五行生克”的道理,这包括五行具有生克相克的各自特征。

阴阳学说今天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之一。

它源远流长,给我们的文化传统积淀了丰富的思想养料。

它为国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实践,直指五行和八卦所追求的自然秩序、协调与和谐,以此促进民间信仰、文化价值观以及特色造就了和谐社会。

阴阳学说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定义及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定义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定义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体系,是指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划分为两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对于塑造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

在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日夜交替、四季更替、生长衰败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具有明显的对立性和变化性。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人们逐渐形成了“一切事物都有两个方面”的思想,并将其归纳为“阴”、“阳”两个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 阴阳之道阴阳之道是指通过对自然界中各种事物进行分类,把它们划分为阴性和阳性两种属性,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阴阳之道认为,阴阳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个属性,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只有通过对阴阳属性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才能掌握自然界的本质规律。

2. 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指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将自然界中所有事物划分为五种属性: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属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

3. 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阴性和阳性两个属性保持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如果阴性或者阳性过于强势,就会导致生态失衡或者社会动荡。

因此,在实践中要注重调节和平衡各种因素,以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

4. 阴阳变化阴阳变化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各种事物都具有不断变化的趋势。

这种变化不是单纯的线性变化,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在阴阳学说中,阴阳变化被认为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5. 阴阳互补阴阳互补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阴性和阳性两个属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这种依存关系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只有通过阴阳两个属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才能保持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 (6)

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 (6)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指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消减和增加的运动变化之中。

消,就是减少、减退;长,就是增加、增长。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阴阳消长学过物理学的同学都知道“运动是绝对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也认为阴阳双方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中,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阴阳双方彼此的消减与增加的变化在一定的范围、限度、时空之内,保持着动态平衡。

正是由于阴阳的消长变化,自然万物才能够维持相对、动态的平衡。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四)阴阳消长阴阳消长属于量变过程中进退、增减、盛衰的运动变化。

其形式包括两种:1.阴阳互为消长2.阴阳同消同长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是此长彼消,指阴或阳某一方增加而另一方随之出现消减的变化,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

二是此消彼长,是阴或阳某一方消减而另一方随之出现增加的变化,即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阴阳互为消长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为什么阴阳会互为消长呢?这是由于它们相互制约,阳长制约阴则阴消,阴长制约阳而阳消;若阳消对阴的制约减弱则阴长,阴消对阳的制约减弱则阳长。

故阴阳互为消长是阴阳对立制约关系表现出的运动变化,而阴阳相互制约又在互为消长过程中实现。

阴阳互为消长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以自然界四时气候为例,《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互为消长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从冬季寒冷,至春天温暖,再到夏天暑热,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阳长阴消”的过程; 由夏季暑热,到秋天凉爽,及至冬季寒冷,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阴阳互为消长 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阴阳学说10 第二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年当中,阴阳消长处于一定范围和限度,形成相对的动态平衡,则有四时寒暑交替推移、周而复始的正常规律。

阴阳互为消长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就人体生理活动而言,子时一阳生,平旦阳气渐盛,日中阳气达到极盛,随着阳气的增长阴气随之消减,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阳长阴消”的过程;午时一阴生,黄昏阴气渐盛,夜半阴气达到极盛,随着阴气的增长阳气随之渐减,人体的生理功能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阴长阳消”的过程。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原创2019-09-17 11:31·国故学哲学讲的是宇宙万物普遍的、一般的规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放之四海皆准”。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准”,不代表“有用”,广泛的规律如果不做具体化的概念定义,是没办法拿来使用的。

前者侃侃而谈,怎么说怎么有道理,但是如果不能跟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话,只不过是一些“对的废话”而已。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说、五行说、精气说、气血津液学说、经脉学说、脏腑学说、病理病机学说等,其中前三者讲的是人作为生命体的一般规律,是用来分析问题的思维,而后者传统哲学思维指导下的具体分科。

这种学科上的特色导致了中医“易学难精”的特点,稍微知道一点古代哲学的人都可以对中医侃侃而谈,而要修炼“妙手回春”的本身,则需要名师指导和丰富的行医经验。

我们只负责侃侃而谈,不负责治病救人,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要深入学习的人还是要访名师拜高贤的。

阴阳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直接观察,抽象出来的哲学观念,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相互对立事物属性的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在普遍意义上跟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一回事,但是不如西哲表述的规范。

唯物辩证规定了对立的五组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因为阴阳学说缺乏这种规定性,被后人不断地夸大,导致闹出很多胡乱联系,胡乱断阴阳的笑话。

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这种思维,一、整体和局部的思维,人是天地的一部分,五脏六腑奇经八脉是人体的一部分。

二、普遍联系的思维,个人的阴阳跟天地万物的阴阳是具有相关性的,比如人上火了,通过清凉阴性的药物可以调和阴阳。

从对“太阳”、“太阴(月亮)”的命名来说,阴阳思想是非常悠久的。

一般认为《周易》的成书标志着阴阳学说的集大成,《易经》是古代的占卜之书,其中有哲学内涵,而《易传》是系统揭示其哲学内涵的著作,以儒家基本观念为立场进行诠释,其中又包含占卜的思想。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的定义

阴阳学说的定义引言阴阳学说是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起源、发展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两个极端因素组成的。

阴阳是对宇宙一切事物的描述性概念,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

阴阳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的变化转化、阴阳的相互依存等。

阴阳学说的起源阴阳学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和神话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中,人们将宇宙万物分为阴阳两个方面,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和变化都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神话观念中,阴阳分别象征着天地、日月、山水、男女等二元对立的事物。

这些思想逐渐形成并体现在古代哲学思想中,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的发展阴阳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和丰富。

最早出现在《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后来逐渐发展为道家、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中的重要思想。

在道家思想中,阴阳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了解释宇宙生成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概念。

而在儒家思想中,阴阳的思想被用来解释社会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墨子则将阴阳看作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强调阴阳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阴阳学说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应用阴阳学说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部分,它还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医学中,阴阳学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通过观察身体的阴阳失衡状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治疗方法。

在农业中,阴阳学说对种植和收获时间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

在建筑和风水学中,阴阳学说被用来规划和布局建筑物,以达到和谐平衡的效果。

此外,阴阳学说还在文化、艺术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宇宙万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生、发展、变化着的。

用阴阳学说认识世界的关键在于分析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相反相成的阴和阳两种物质势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变化规律。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学术繁荣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

首先,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并以此构筑他的宇宙论、本体论哲学,对阴阳学说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淮南子·天文训》解释道:“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为阴阳,阴阳合而万物生。

”即“一”为混沌之气,气自身又分为阴阳两种,阴阳二气相互交感产生万物。

由此老子肯定了宇宙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互相冲荡,而以和谐为最佳状态。

战国时期,阴阳不仅被用于阐发宇宙生成论的思想,而且更多地运用在宇宙构成、运行法则方面。

《管子·四时》明确指出:“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

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管子·乘马》说:“春夏秋冬,阴阳之更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变化也。

”认为阴阳变化是宇宙有节律运动的最根本的原理与法则,阴阳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万物的生长收藏也受阴阳的支配“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阳)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阳)气毕下,故万物藏”(《管子·形势解》)。

《易传》在广泛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以阴阳范畴来解说卦象、爻象以及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并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这说明先哲们已经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一种基本规律,不但认识到存在于事物内部的阴阳两方面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还认识到阴阳双方的对立统一、相互转化关系,并且运用阴阳双方的这一关系解释宇宙万物的形成,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以说,这时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阴阳学说已经形成。

从战国到秦汉时期,阴阳学说被逐渐引入于医学领域,并与中医理论中许多具体学术内容相结合,熔铸成一体,形成了既源于哲学认识,又有所不同的中医学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的成书可谓其标志。

综上所述,通过对阴阳学说形成的考察,可见古代的阴阳范畴,是实体、形式、属性的统一,也是自然现象、行为义理、宇宙图式的统一。

阴阳范畴的涵义,即可指客体存在的质料或要素;又可指具有冲突、融合、变化功能的实体,它们把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形式,是一动态结构;还可指一切客体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属性是表示事物性质的客观存在。

阴阳的含义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既可表示自然界相反相成的两种事物、现象及其属性,也可表示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的两个方面。

前者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等;后者如寒与热,升与降,明与暗等。

一般而言,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兴奋的都属于阳,而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凉的、晦暗的、有形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认为水与火这一对事物的特性,最能代表和说明阴阳各自的特性,如水性寒冷、幽暗而趋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阴的属性;火性炎热、明亮而向上,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阳的属性。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将阴阳的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则把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滋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

阴阳范畴的特性1.抽象性抽象性,指阴阳是从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凝炼为反映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具有更一般意义的抽象概念,因而阴和阳不再特指某一具体、个别的事物或现象,其本身已无实物可指。

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阴阳被用以标示事物或现象的某些相对属性,其本质是一种关系说明。

2.广泛性由于阴阳标示事物抽象的属性,所以可以借用阴阳关系以说明自然界事物的普遍联系,诚如《素问·阴阳离合论》言:“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认为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阴阳矛盾的展开和体现。

3.相对性阴阳的属性虽有其规定性,即当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则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否则它的属性也随之改变,而表现出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阴阳的可分性。

可分性是指根据事物表现出的不同层次,阴阳的划分也是有层次的,阳不是绝对的阳,阴也不是绝对的阴,阴阳两者互含互藏。

而且由于事物的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因此阴阳的划分也不断地按层次递进。

如以昼夜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属阳的白昼又有上午、下午之分,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属阴的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其二,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或处在一定条件下,原先以阴占主导地位的事物转化成以阳占主导地位,反之亦然。

这样,事物的总体属性就会发生改变,原来属于阳的事物变为阴,原来属于阴的事物变为阳。

所谓“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其三,阴阳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事物的阴阳属性总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相比较而确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即随着划分前提和依据的改变,事物的阴阳属性可随之变化。

例如六腑位居体腔之内,四肢显露于机体之外,二者相对,六腑属阴,四肢属阳。

但在内部脏器中,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腑以通为用,脏以藏为主,故就脏与腑来说,则脏属阴,腑又属阳。

4.相关性所谓阴阳的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对象应当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事物或现象。

只有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才能构成一对矛盾,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否则,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能对其属性进行阴阳划分。

例如,方位中的上与下是同一范畴概念,温度的冷与热等为同一层次的现象,决不能把上与冷、下与热作为对立面划分。

阴阳范畴与矛盾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为阴阳的互根互用,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与矛盾范畴有相同之处。

但矛盾范畴对于各对立面的性质除了指出它们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外,不加任何其他限定,其抽象程度最高。

对立统一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矛盾范畴适用于一切领域,是各种事物相互关系的最抽象最一般的概括。

阴阳范畴除具有对立统一的属性外,还具有另外一些特殊的质的规定,即前述以水火为征兆的属性规定,故在无限的宇宙中,阴阳范畴仍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一般在自然界中,若研究的事物超出了直观所能达到的界限,阴阳范畴就可能会失去效力;至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复杂矛盾,就更难以用阴阳来概括了。

因为阴阳范畴要求所研究的事物不仅要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对立双方还必须符合阴阳属性的规定。

也正由于如此,阴阳和矛盾的区别也表现为取象思维和概念思维的不同。

其次,现代矛盾范畴纯粹是一种关系范畴,而阴阳由于与气的结合,尚带有实体范畴的痕迹。

因此,矛盾作为哲学范畴,对各门科学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它并不直接介入于具体自然科学之中。

阴阳范畴除对于一些直观自然现象研究有指导价值外,并直接介入于中医学之中,成为中医理论的有机构成部分。

中医阴阳学说将阴阳与脏腑、六气、经络等统一起来,并进一步把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把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等六个层次,同时探讨了它们的特殊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以及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等。

由此可见,阴阳是介于矛盾范畴与具体科学之间的概念,它一方面体现了矛盾运动的一般法则,另一方面又与医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作为中医学的方法论,传达和体现对立统一规律对中医学的指导作用,并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再次,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斗争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调和矛盾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并且不是从根本上解决矛盾的途径。

阴阳学说虽然也承认阴阳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但更重视、强调二者的调和、中和、和谐,即统一。

另外,在阐述事物的对立关系时,阴阳学说缺乏矛盾法则的明晰性、系统性和逻辑的缜密性。

例如阴阳学说虽然认识到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矛盾关系,却没有概括出这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具有严格规定的哲学概念。

阴阳学说虽然认识到对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却不能从螺旋式上升和向前发展方面明晰地提示事物的发展,而往往停留在原地或从循环的方面去阐述。

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特殊内容,阴阳学说一方面把矛盾运动的一般法则运用于医学,另一方面将其特殊内容与医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在研究阴阳学说时,既要注意它的哲学一般性,又要关注它在医学领域中的特殊性。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是阴阳学说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1.阴阳交感相错阴阳交感相错,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的相互感召交合,即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

阴阳学说认为,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相互对应的两个方面,阴阳双方的相互作用,是自然万物得以发生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前提条件。

早在先秦时期,荀子就指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

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是以天之阳气和地之阴气的交感相错,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相互发生作用为前提条件的。

阴阳学说对阴阳双方的交感相错十分重视,认为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能否正常进行,决定着宇宙万物的生化乃至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与否。

《易经》有“天地交,泰”和“天地不交,否”的论述,指出天地阴阳能进行相互交感,自然万物就通畅、安康、生机勃勃;否则,天地阴阳不能相互交感,就会痞塞、失常、了无生机。

《内经》继承了这一思想,指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如此,机体各脏腑组织及功能活动之间,惟有始终发生相互作用,生命过程才能正常。

如就脏腑而言,肾属水脏为阴,心属火脏为阳,心肾两脏的阴阳始终处于上承下济、相互交感的状态;否则将导致一系列心肾不交的病变。

就整个人体而言,阴阳二气在布达周身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相互作用。

一旦交感受阻,就可因阴阳之气不相顺接而导致厥(或闭或脱)等严重病证。

诚如《伤寒论·厥阴篇》说:“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阴阳交感相错,是对阴阳两方面不断相互作用的概括。

阴阳两者只有不断发生交互作用,才会进一步呈现出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特性或趋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