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七月与安生_女性成长的新境界_陈文远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陈思诚导演,关晓彤和马思纯主演的电影,改编自原著小说《步步惊心》作者桐华的小说《七月与安生》。
该电影讲述了两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生,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谊、爱情与成长。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本文将谈论这部电影的改编是否符合女性主义的理念。
首先,影片中展现出的女性的独立自强,符合女性主义的取向。
尤其是安生这个角色,她在学术上表现出众,兼顾事业和家庭。
而且,安生始终以自我为中心,不受男性或其他人的定义或控制。
她做了自己热爱的和善于的事情,让自己变得更加出色。
七月也有她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尽管起初她可能相对比较轻浮,但她在成熟和失落中不断成长。
这些都展现出了当代女性的独立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以及强烈的自我意识,这与女性主义的理念相符。
其次,影片中渲染的女性之间的友谊,呈现出女性主义的共情和团结。
安生和七月的友谊,在电影中是一条线索。
女性之间并非竞争对手,她们之间所体现的是互相支持、理解、关爱和关心。
这是在当今男权社会中,女性关系很少有的另一面,这也是当代女性主义者所强调的互相支持和合作的重要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电影中对女性唯一主义的描绘不足。
在影片中,女性看起来过于简单、容易受外界影响,往往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
在电影中,男性的角色似乎更有复杂性,而且经常成为剧情的核心。
这种局面有点儿令人困惑,因为女性主义要求的是女性在社会、政治、文化和行为上的平等,而不仅仅是在情感和家庭生活中。
因此,女性主义的平等前提应该是全面的人情和社会权利,包括公民权和工作权等。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似乎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些方面,这是一点儿遗憾的。
综上所述,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论了《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电影中展现出的女性独立自强、女性友谊等方面,体现了当代女性主义的基本原则。
然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女性应该更好地将这些理念贯彻到平日的行为和做事方式中,取得更好的进展,同时还需唤起社会的共鸣,使社会逐步转向完全向女性开放的多样化和平等的社会。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个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青春爱情小说,通过讲述两个女主角的成长故事,揭示了当代女性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困境。
该小说也被成功地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电影改编中,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得到了更加深入的体现。
从《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自我价值的认知。
在小说中,七月和安生虽然有着不同的个性,但都面临着家庭和社会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七月一直被家人看作乖乖女,兢兢业业地完成所有任务,为了家庭的和谐和顺从而压抑自己的内心。
而安生则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孩,她对自己的爱好和追求始终坚持不懈。
在电影改编中,两位女主角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自我认同的能力,她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开始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幸福和成就。
这种自我价值的认知是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电影改编中,女性主义还体现在对于爱情观的重新审视。
在小说中,七月一直迷恋着男主角祁同学,以为爱情可以给自己带来幸福,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而安生则相对成熟一些,她比较理性地处理了自己和男主角的关系,不轻易为爱情放弃自己的追求和人生目标。
在电影改编中,女性主义的观点更为明显。
七月通过与安生的对话和观察,逐渐认识到自己对祁同学的迷恋只是一时的空想和自我欺骗,她决定放手去追求自己真正的梦想与幸福,不再让爱情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应该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爱情,并不因为爱情而放弃自己的成长与发展,电影的改编在这个方面相当成功地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
从电影改编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对女性友情关系的重视。
在小说中,七月和安生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好朋友,她们一起度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也相互支持与鼓励。
而在电影改编中,女性友情的意义更加突出。
七月和安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疏离和误解,但最终通过相互的理解和坦诚,修复了彼此的关系。
她们互相成为彼此的精神支柱,并在关键时刻给对方提供了坚定的支持。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根据会员作者喵星人的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两个女生之间的友谊与成长故事。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在不同层面上呈现了女性主义的一些核心观点和宣扬了女性价值的重要性。
电影中展现了两个女主角七月和安生的自主性和追求自我意识的过程。
七月和安生虽然在十三岁那年相遇,却在一起经历了高中,大学和工作等各个人生阶段。
她们相互鼓励和支持,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也能够给予对方勇气和力量。
这种友谊和互助关系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即女性团结互助。
电影中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们的独立思考和意识觉醒。
七月一开始对学业的追求并不在于满足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而是出自自己对学习的喜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而安生则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立场和人生观。
这些个人的追求和觉醒展现了女性主义强调的女性独立意识的重要性。
电影中刻画了女性在职场和家庭中的挣扎和纠结。
七月和安生在职场中遇到了性别歧视和职场压力,她们面临的工作机会也受到了家庭角色的限制。
尽管如此,她们并没有放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平等的机会。
这种坚持和努力体现了女性主义主张的追求平等和消除性别差异的理念。
电影还以爱情为背景,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月曾因为对男性的过度依赖而迷失了自我,但她通过与安生的友谊和个人成长找回了自信和自尊。
安生则在感情的纠葛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勇敢地选择了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种强调女性在爱情中的主动性和平等地位的表达,体现了女性主义主张的重要性。
电影《七月与安生》在改编过程中充分展现了女性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宣扬了女性价值的重要性。
通过展现女性自主性、独立思考、职场挣扎和纠结以及爱情中的地位和价值等方面,电影给人们带来了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和启发。
七月与安生小说在线阅读
七月与安生小说在线阅读小说《七月与安生》是由安妮宝贝所创作的一本小说,下面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的免费阅读地址,欢迎阅读!内容梗概: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
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
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
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
女孩的微笑很快乐。
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
只是她心甘情愿。
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注:《七月与安生》也曾收录在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中出版)作者简介:【小说作者·安妮宝贝】安妮宝贝,浙江宁波人,本名励婕,1974年7月11日出生.一名在网络上四处飘荡的人。
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是2000年国内风头最健的网络文学作者。
职业曾经历金融、:、广告,现在从事文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
【漫画作者·鬼鬼】鬼鬼,英文名:GuiGui;生日:1982.4.12;血型:O型;星座:穆羊座;出生地:上海;毕业:上海华山美院动画科;个性:张扬、随意;兴趣:漫画创作、广告设计、动画、旅行、音乐、电影;从事过职业:动画设定、广告设计师;代表作:《七月与安生》;概述:2000年开始从事专业漫画创作、插画、平面设计等工作。
七月与安生读后感一没有谁是不可以离开的,那些总以为自己可以依赖一辈子的人,那些许了太多约定张口闭口说着珍惜的人,走着走着也就散了,刚开始还试图挽救,只是后来大家都累了,也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七月与安生争吵过,赌气过,互相埋怨过,然而最后还是互相离不开彼此,戏剧不比人生,没那么多百转千回,没那么多偶然与碰巧,放手可能就意味着诀别,太多的分离都是沉默的,沉默到我们甚至都已经习惯和接受了这些。
七月对安生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我没有人爱你,两个女生走过青春期的懵懂,走过二十出头的神采飞扬,却在该成熟的年纪放着最狠的话互相伤害,是爱情逐渐划开了她们的友情,可价值观不同却导致了她们的分道扬镳。
七月与安生影评
七月与安生影评《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引发了我许多深思和共鸣。
影片以两个女生的友谊为主线,通过展现她们的成长与变化,揭示了现代女性在家庭、友情和爱情之间的挣扎与追求。
首先,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令人印象深刻。
七月和安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她们的性格和价值观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月一开始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女孩,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茫和不安。
而安生则是一个自信、勇敢的女孩,她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激情。
通过她们的友谊,我看到了自己和身边的朋友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相似的困惑和挣扎,这让我感到很有共鸣。
其次,电影中的情节发展紧凑有趣。
导演通过描绘七月和安生的友谊,展示了她们在不同环境中的成长和变化。
从高中时期的烦恼到大学时期的迷茫,再到成年后的选择和面对,每一个情节都让我深思。
特别是在她们面临爱情和亲情的时候,她们的决策和抉择都让我感到震撼。
这让我思考起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最后,电影的视觉表现和音乐配乐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的画面色调温暖而柔和,营造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氛围。
音乐配乐恰到好处,既能增强情感的表达,又不会过于煽情。
这些细节让我更加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中,与角色们一起共同经历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总的来说,《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
它通过展现两个女生的友谊和成长,引发了我许多深思和共鸣。
无论是角色塑造、情节发展还是视觉表现和音乐配乐,电影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张嘉佳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凸显了女性角色的自主和追求平等的主题,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与呼吁。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自主和平等。
小说和电影中的七月和安生,作为女性主角,在经历种种困境与挑战后,最终都选择了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追求自己的梦想。
七月是一个乖巧、服从传统观念的女孩,但她不满足于女性的传统角色,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事业。
安生则是一个标新立异、反叛现实的女性,她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力图找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意义。
她们都在尝试打破社会对女性的框架和束缚,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平等。
小说和电影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女性的权益在历史上长期被忽视和压抑,女性的地位一直受到限制。
在《七月与安生》中,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制于男性的意志和决定。
如七月的父亲计划与王俊凯举办婚礼,安生的父亲勉强她与张波定下婚约。
女性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而男性的利益和决定却被放在首位。
这种男权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忽视,引发观众的思考,催生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
《七月与安生》还探讨了女性情感和友谊的力量。
七月和安生的友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她们在人生的低谷中相遇,并共同经历了成长的痛苦和磨难。
她们互相鼓励、支持,共同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女性之间的友情在传统的爱情故事中常常被忽视,但《七月与安生》却将其赋予了极大的力量和意义。
这种对女性之间情感的探讨和强调,使得女性主义的主题在故事中得以彰显。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凸显了女性自主和追求平等的主题,表达了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与呼吁。
女性角色在小说和电影中通过坚持追求自由、平等和友情,打破了传统观念和社会对女性的限制。
通过这种探讨和呈现,观众引发了对女性权益的思考和关注,推动了社会对女性的平等和尊重。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桐华创作的青春小说,讲述了两个女孩在青春期的友谊和成长故事。
这部小说曾经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而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小说的改编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女性主义强调了女性的权利和地位,主张男女平等。
在《七月与安生》中,女性主义的观点体现在两位女主角的性格和命运上,她们面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的困境,以及对自我的追求,都展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强。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独立。
在小说中,七月和安生都是独立的女性。
七月在深爱着男友的也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事业。
安生在家庭的压力下,也努力争取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她们都展现了独立自主的品质,显示了女性拥有自己的意愿和追求的权利。
女性主义倡导女性坚强。
在小说中,七月和安生都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但她们都没有被击倒,而是变得更加坚强。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她们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这正是女性主义所倡导的。
并且,她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气,努力追求自己心中的幸福,这展现了女性所具有的力量和勇气。
女性主义关注女性自我的追求。
无论是七月还是安生,她们都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七月梦想成为一名作家,而安生则向往着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她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女性角色,而是追求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
这展现了女性主义强调女性自我价值和追求的观点。
在改编电影和电视剧时,应该更注重展现女性的独立、坚韧和自我追求的品质。
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应该避免过于强调男性的视角和情感,而是着重展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应该注重展现女性在家庭、事业和爱情中的挣扎与坚韧,以及她们对自我价值的探求和追求。
也应该避免过分强调女性的传统角色和形象,而是注重展现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多样性和自由选择。
这样的改编才能真正体现出女性主义观点,让女性观众感同身受,找到共鸣。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观点的作品,从改编的角度来看,应该更注重展现女性的独立、坚韧和自我追求的品质,避免过于强调传统的女性角色和形象。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根据人气作家《广万里》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它以两位女主角七月和安生为主线,讲述了两个青春期少女的成长故事。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在很多方面都展现了女性主义的思想与理念。
电影中的两位女主角都是独立、自由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七月和安生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个性,她们不愿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束缚,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七月是一位独立自主的摆渡人,她用自己的努力和勇气,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平等和自由的生活空间。
而安生则是一位渴望有自由的思想和追求自由的少女,她不愿成为一个被家庭和社会期望束缚的女性,因此选择了远离繁杂的生活去追求内心真正的自我。
电影中展示了女性之间的友情和互助。
七月和安生的友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她们从最初的素不相识到最后成为彼此的知己。
在彼此的帮助和鼓励下,她们共同成长,一起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她们不仅对彼此失望,而且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对方力量和支持,展现出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电影还通过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的自主和婚姻观念。
电影中,七月对于婚姻抱持着独立和自主的态度,她决定将婚姻看作是一个合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依附于男性的生活方式。
她拒绝了母亲强加给她的婚姻安排,并在结婚前就向未婚夫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条件。
安生则是一个对爱情和婚姻持怀疑态度的人,并选择了远离婚姻的生活方式。
她在最后选择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电影《七月与安生》通过展现两位女主角的成长故事,探讨了女性自主、友情和婚姻观念等女性主义的话题。
它呈现出了女性在社会中寻求平等和自由的愿望,同时也传递了女性之间的团结和互助的力量。
这样的影片不仅对女性观众具有启发和鼓舞作用,也能让男性观众更加了解和尊重女性的价值和权益。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改编自曹文轩的同名小说的电影,该电影以两个女主角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为主线,探讨了女性在家庭、学业和感情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并通过女性主义的视角呈现出女性的价值和力量。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七月与安生》的改编,探讨它在推动性别平等与女性解放上的意义。
在《七月与安生》中,女主角七月和安生都是个性坚强、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七月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对于自己的人生追求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不愿意被家庭和社会的期望束缚。
她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力争赴美留学,追求独立自主的人生。
安生则以文艺青年的姿态出现,她追求自我的审美和艺术追求,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她们的形象突破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展现出女性在精神追求和独立思考上的力量和自主性。
电影中还以家庭作为女性问题的切入点,展示了女性在家庭中面临的束缚和压力。
七月的母亲对女儿的期望压力很大,期望她成为一个完美的女孩,承担家庭和社会赋予的角色。
影片中反映了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并被传统的家庭价值观所束缚。
女性主义强调女性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倡导尊重女性的个人选择和自主权利,电影通过展示七月在家庭中的奋斗和努力,呼吁人们关注女性的内心需求和追求,并推动家庭中性别关系的平等和尊重。
影片中也将女性的学业与个人发展置于重要位置,探讨了女性教育问题。
七月和安生在学业上都面临挑战,但她们表现出极大的坚持和努力。
七月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她不甘于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下放弃自己的梦想。
安生在艺术领域有自己的创造力和追求,而不愿意接受传统的教育和评判标准。
这些女性在追求个人教育和职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到了不少困难和阻碍,但她们通过坚持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种对女性教育与职业发展的关注,加强了女性主义对于性别平等与女性解放的追求。
电影还突出了女性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强调女性的互助与支持。
七月和安生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她们相互支持、鼓励在困境中互相扶持。
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内容简介
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内容简介1.《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的一部青春文学作品。
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在互相竞争和成长中,最终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七月生活在单亲家庭,父母离异后,她不愿再受伤害,变得孤僻自卑。
而安生则成长于富裕家庭,但她内心深处却缺乏真正的关爱和安全感。
七月和安生在高中时相遇,开始了彼此的纠缠与斗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七月努力改变自己,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和幸福感。
而安生则沉溺于受伤与恐惧之中,在追求名利之路上堕落。
最终,她们通过一次突发的事件,重新认识自己和彼此,从而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与目标。
2.《七月与安生》是一部描写情感纠葛的青春小说。
在安妮宝贝精心构建的故事中,七月和安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但却因为竞争与妒忌而交织在一起。
七月是一个安静内敛的女孩,对于友情和爱情都抱有着执着的追求。
而安生则是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女孩,为了成功不择手段。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她们都失去了自己原本纯真的初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七月和安生都慢慢成长起来,学会了放下过去的困扰和痛苦。
她们最终明白到,友情和真爱远比名利更重要,只有踏实追求内心的梦想,才能真正获得幸福与满足。
3.《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的一部畅销作品,以真实、细腻的文字展示了两个女孩在青春时期的成长与探索。
七月是一个文静的女孩,一直隐藏着内心的痛苦和孤独。
她面对生活的困境和人际关系的挑战时,选择了逃避和沉默。
安生则是一个激情四溢的女孩,她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却被现实的残酷击打得丧失了方向。
在彼此碰撞与相互警醒的过程中,七月和安生逐渐懂得了珍惜友情和家人的重要性,也在错误中认清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最终,她们积极面对生活,敢于追寻自己的梦想,展现了坚强和进取的品质。
这部小说给予了读者希望和勇气,让人感受到青春的美好与成长的力量。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巩俐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七月和安生两个女孩的成长故事。
这部电影根据张嘉佳的小说改编而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女性主义观点在现代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强调了女性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两个女主角在影片中有着不同的性格和经历,但都经历了成长和内心挣扎。
七月是一个聪明、独立的女孩,她渴望自由和独立,不愿被家庭和社会规范所束缚。
安生则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孩,但她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影片通过她们之间的友情和成长经历,深刻地描绘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电影通过女性视角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呈现出了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选择。
女性主义观点在《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中也体现在影片的剧情和情感表达上。
电影中,女主角们所经历的成长故事和情感纠葛,贴近了许多女性观众的内心。
影片中展现了她们在追求自由和独立的道路上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们在友情和爱情中所面临的抉择和挣扎。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能引起女性观众的共鸣,也使大众更加关注女性成长和独立。
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女性成长故事,更是在呼吁社会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女性主义观点通过影片的剧情和情感表达得以充分展现,并引发了许多观众对女性话题的思考和讨论。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也对女性角色的形象塑造和价值观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表达。
影片中的女主角七月和安生都是有着独立思想和追求的女性形象,她们不愿被社会的传统观念所束缚,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
她们的形象展现了现代女性的坚强和自信,也呈现了女性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勇敢和坚强。
影片中也体现了女性对于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和体验,展现了女性对于感情和人生的独特见解。
这种对女性角色形象和价值观念的探讨,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并对当代女性的成长和价值观念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影响。
论《七月与安生》中女性的自我成长
一、作品中女性个性的分析(一)安生——有力量但不温暖作品中安生的性格是倔强而充满力量型的女生,成长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并没有让安生变得软弱。
正是因为她成长的家庭中缺少了应该有的温暖,这也让安生的生活少了一些束缚,让她积极的迎接生活中的所有挑战,不断的探索生活中的未知。
性格如火的安生可以一个人随性地去流浪,为了掩盖内心的脆弱,她把自己包装的坚硬又充满力量。
面对爱情和友情的选择,安生豪迈的选择友情。
这样倔强勇敢的安生,唯独少了一份乖巧和柔软。
(二)七月——温暖而无力量安静的七月,做着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规划好毕业后结婚、买房、生小孩儿。
七月的性格很符合长辈们对乖孩子的期待,她按照自己的规划进行着人生的每一步,紧紧地抓着手里的爱情,即使最好的姐妹也丝毫不能退步。
七月在父母搭建好的屋檐下她不需要过多努力就可以得到温暖和爱。
七月的家庭对她呵护备至,面临生活选择的时候七月选择的也是安稳,在小县城里生活,期待着平淡中的小幸福。
生活的平静安稳,却丝毫没有力量。
二、互补的性格下二人友情的形成(一)对彼此性格的向往七月与安生从童年时期的第一次相遇,就注定成为朋友。
渴望温暖的安生,在七月那里找到了心中渴望,内心向往自由又不敢尝试的七月,在安生那里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于是她们不可阻挡地成了朋友。
七月与安生在此后的生活中互相跟随着对方,成为彼此的影子。
(二)对彼此青春的分享互补的性格让她们对对方的世界充满好奇,不断地分享着彼此的生活,关于青春中的成长和爱情。
七月与安生完全不同的性格,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她们也互相羡慕着彼此,期待了解对方的一切。
安生漂泊在外,不忘给七月寄明信片,讲述自己的路上的经历、见到的人和事;七月也不断期待着安生的来信,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
这段青春里最好的友情,见证了彼此成长路上的忧伤与幸福。
三、女性成长中的爱情与自我(一)原生家庭和爱情的影响原生家庭在女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把自身的问题推向恋爱中的对方。
论小说《七月与安生》中的女性观
论小说《七月与安生》中的女性观作者:李青颖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5期摘要:《七月与安生》是安妮宝贝的代表作,体现了安妮宝贝早期创作中的女性观。
在她的早期小说中一直存在着安稳居家与漂泊沉沦两种女性形象,体现了她的女性主体意识:始终徘徊在对父权制度的反叛与从另一半身上寻求代偿的纠结心理中,对女性身体的描写体现了她对女性难以摆脱传统命运的悲观态度。
安妮宝贝女性观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家中女性亲属善良、母性而勤劳的特点影响了她对于家的概念的定位,在乡村的童年生活使她追逐自由、向往漂泊,同时也让她体会到了孤独寂寞与安全感的缺失,并最终形成了她早期的女性观。
关键词:安妮宝贝《七月与安生》女性观2016年,安妮宝贝的第一本书《告别薇安》以庆山的笔名再版。
在自序中,她说:“十六年之后的我,随着阅历、生活的变迁,在许多心境和感受上,已与那个阶段迥然不同,但它代表的是青春,代表针对青春的最早期的写作。
”{1}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促使她甘愿将如此为人所熟知的笔名“安妮宝贝”改为“庆山”。
安妮宝贝作为第一批在网络上写作的女性作家,除了具有网络写作的特点之外,还带有女性特色的写作风格。
透过她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她赋予了笔下的女性人物怎样的精神内核。
《七月与安生》作为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可以说集合了她早期的创作特点。
一、安稳居家与漂泊沉沦:安妮宝贝早期创作中的两种女性形象在《告别薇安》的十八个故事里,安妮宝贝设置了两种类型的女性角色:安稳居家与漂泊沉沦,《七月与安生》也是如此。
有时,安妮宝贝让一个角色在两种类型中得以转化;有时,安妮宝贝在小说中设置两个不同的角色,并让二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实,无论是一个角色的性格转化还是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角色,都是安妮宝贝性格的体现。
看似完全不可融合的性格冲突,才是一个人真正的心理状态。
在《七月与安生》中,安妮宝贝塑造了七月与安生两个女性角色。
七月虽叫七月,却安稳娴静。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故事,描绘了两个女主人公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
这部作品以女性的视角反映了当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
而改编成电影后,如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重新塑造这部作品,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首先要明确的是,女性主义并不仅仅是关于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更是一种对性别不平等的批判和反思。
在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改编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论女性主义的角度:1.女性角色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原著小说中,七月和安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和自主意识的女性角色。
她们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并且在追求自己的梦想过程中经历了各种挫折和困难。
电影改编时,应该更加突出这两位女主人公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表现她们在家庭、事业和爱情中的坚定立场。
这样的塑造不仅可以激发女性观众的共鸣,也能够向社会传递女性应该拥有的自由和权利。
2.女性友谊的重要性《七月与安生》中,七月和安生之间的友谊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核心。
她们在成长过程中互相扶持、互相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样的女性友谊在电影中同样应该被强调和展现。
通过她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观众感受到女性友谊的珍贵和可贵,同时也对于女性之间的支持和理解提出了一种新的审视。
3.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关注在改编电影中,可以通过角色的塑造、情节的设置等方面展现对女性命运的关怀和关注。
比如描绘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公平待遇,或者是对女性身体权益的维护等等。
通过这样的展现,不仅可以使观众对女性所面临的挑战有更深的理解,也能够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和资源。
电影《七月与安生》的改编应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更加深入地挖掘和表现原著中描绘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
通过电影的展现,为当代女性的发展和平权运动提供更多的助力,让女性在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注。
希望在电影的改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女性主义的精神,为当代女性发声和呐喊。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谈《七月与安生》的改编《七月与安生》是由郭敬明执导的一部改编自九把刀小说的电影,讲述了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和安生的成长故事。
影片在上映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尤其在女性主义的角度上,影片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描写,都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谈谈《七月与安生》这部电影的改编。
从影片中主角七月和安生的性格特点来看,可以看出影片对于女性的刻板印象。
七月是一个内向,温柔,阳光的女孩,而安生则是一个张扬,刚烈,不拘小节的女孩。
这两个形象在影片中呈现的很极端,似乎在传达一个信息,就是女性只有这两种极端的性格才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种刻板印像对于女性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因为女性同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无法被简单的归纳为这两种极端类型。
改编之后的影片应该更多地给予女性更多的性格可能性,让观众看到更多样的女性形象,让女性不再被定义。
影片中女性的命运和人生价值被重重束缚。
在影片中,七月和安生的人生轨迹几乎都是被男性决定的。
七月在高中时就被一个男性给打败,决定了她以后的人生,而安生也是因为一个男性而离家出走。
这种以男性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无疑是在延续对女性的压迫,让女性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
这是对女性自主权的侵犯,也是对女性价值的贬低。
改编的影片应该更多地让女性主导自己的命运,展现女性的独立和自由,不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
女性在影片中的表现也呈现出一定的性别歧视。
在影片中,女性一直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压迫,被限制在家庭的角色里,被要求成为一个好妻子,好母亲。
这种性别歧视在很多地方都会被体现出来,比如在关于事业,婚姻等方面。
改编的影片应该更多地去追求女性的平等,女性应该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不被社会的规则所束缚。
从影片的情感表达和故事情节来看,也体现出了对女性的一种偏见。
七月和安生在影片中的恋爱关系几乎都是被动的,是男性来决定的。
而且在影片的结尾,两个女性还是分别成全了男性的婚姻。
_七月与安生_女性成长的新境界_陈文远
FILM DISCUSSION 新作评议035在价值合理性的追寻上得以实现。
结语好电影不仅具备文化担当,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影片《湄公河行动》取材于禁毒的公安类侦破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眼花缭乱的追逐打斗戏,展现了中国公安保家卫国、维护人民生命尊严的决心,同时也展现出国家公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组织严密、团结有力、科技创新等特色的国家形象。
值得说明的是,不同于以往中国电影在商业、艺术、主旋律的类型取舍上简单化、单一化的处理模式,影片《湄公河行动》在文本的主流价值表述在经历了暑期档的短暂低迷后,9月,一部《七月与安生》悄然出现在银幕上。
它以丰富的剧作手法和灵动的镜头语言塑造了一对鲜活的女性形象,借助出离常规的画面构图和“有意味的”的场面调度,讲述了一个为爱情而留守、为世界而出走的故事。
该片以难得的洞见体察女性世界的百转千回,是对女性命运触及血肉的一次深度抚摸。
它的出现,使得本来已陷入自我重复、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中的青春电影再度呈现出新鲜的情感气息以及灵动的视觉表现,令观众心头重又燃起希望的火花。
在近年的国产电影中,讲述青春、爱情以及女性成长的影片中,《七月与安生》也许不是做得最优秀的,但它一定是最特别的。
忠于灵魂的人物塑造小说《七月和安生》最早收录在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200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
当年的安妮宝贝粉如今已过而立,安妮宝贝本人也更名为沉稳厚重的庆山。
因此,IP 的时效性和话题性从来就不是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出发点。
电影的改编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对咫尺天涯的双生花,两者互为镜像,既是两个独立个体,同时又隶属女性灵魂的两面。
小说中,安生是故事的绝对中心,她爱上了好朋友七月的恋人。
她为此漂泊流浪,刻意逃避爱情的旋涡。
在安生的精神乱世中,七月既是她的受害《七月与安生》:女性成长的新境界陈文远/Text/Chen Wenyuan人,也是她的救世主。
电影七月与安生简介
电影七月与安生简介《七月与安生》讲述“七月”和“安生”两个女孩从13岁开始相识相知、相爱相杀的成长故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电影七月与安生简介,供大家参阅!电影七月与安生基本信息《七月与安生》是由极客影业、嘉映影业、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陈可辛监制,曾国祥执导,周冬雨、马思纯主演的青春爱情电影。
该片根据作家庆山(安妮宝贝)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七月”和“安生”两个女孩从13岁开始相识相知、相爱相杀的成长故事。
该片于2016年9月14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在第53届金马奖上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并获得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七项提名;在第36届金像奖上获得最佳电影、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12项提名。
同时,除开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之外,周冬雨也荣获第2届金砖国家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和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最佳女演员。
电影七月与安生剧情简介“13岁” , 奏响了青春序曲的第一个音符。
七月与安生从踏入中学校门的一刻起,便宿命般地成为了朋友。
她们一个恬静如水,一个张扬似火,性格截然不同、却又互相吸引。
她们以为会永远陪伴在彼此的生命里,然而青春的阵痛带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对同一个男生的爱——18岁那年,她们遇见了苏家明,至此,成长的大幕轰然打开。
电影七月与安生幕后制作剧本创作该片改编自庆山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监制陈可辛表示,由于《七月与安生》篇幅很短,剧本改编会着重放在对情节和细节做“加法”上,会用真实和真诚去讲述青春、爱情、友情和宿命。
演员选择导演曾国祥表示,周冬雨和马思纯的组合是让他觉得最合适的。
不仅因为她们适合剧本角色,并且在讨论中有自己的想法非常聪明,而且兼备人气、演技。
服装设计剧组邀请多次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及金马奖最佳造型设计的吴里璐进行《七月与安生》的服装造型,影片所有的服装、造型都是对应故事进行年代的款式、用色挑选。
拍摄过程该片于2015年12月12日在南京正式开机,并先后在南京、遂昌、上海、北京、俄罗斯取景拍摄,2016年2月24日,剧组于俄罗斯正式杀青。
七月与安生到底讲什么七月与安生
七月与安生到底讲什么七月与安生安妮宝贝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七月与安生”。
那年在某出版社编辑室见到她时,我们都很激动,怯生生地,拿着她的新书,用轻得只有自己听见的声音说:“你能给我签个名吗?”她很快签好,用估计连她自己都听不见的声音说:“签好了,谢谢。
”青涩啊,水嫩啊,当时想,这份水嫩,就是青春了。
一晃多少年过去,当初那个坐在墙角里不怎么说话的穿灰白牛仔裤的作家女孩,如今已为人母,探讨婴儿奶粉和尿布的用法应该占去了她不少时间。
也说明无论生活的大潮多么波澜壮阔,个人的生活都还得按部就班地走,我们都是普通人而已。
少年时读《三国演义》,每每看到刘备摸着大腿上的“贱肉”感叹时不我待,就激动不已,心想英雄就是英雄――我们摸大腿时咋就没想到呢?或者,我们咋就压根没想到去摸大腿呢?后来这一段看多了也就愤愤不平了:这些人物就是事儿多,要是腿上没肉了,他肯定也会感叹:你瞧我都瘦成这样了,还没马踏中原啊!关二弟你的刀还快不快?而且学习他摸大腿,操作起来很有难度:大腿很享受,别人很狼狈――你没摸错地方,他以为看错地方了。
后来书看得更多了。
转而佩服起金庸小说里的少林和尚来,一个武功最高的人,很可能就是在寺院里默默扫了十年的地,少林和尚清一色地勤奋低调,从来只见江湖高手上少林来挑战,哪里见少林和尚去找江湖高手挑战的7于是从哪里弄来一把扫把,学习扫地,最后怎么着忘记了,反正扫把没破头先破了――你弄脏了人家的院子,怎能不打你啊?一晃也是多少年过去了,“80后”的首要任务已经变成了制造“08后”,真是时光荏苒,跑了都要给你抓回来。
七年前的七月我正好在北京,13号的晚上听到鞭炮齐鸣――我们申奥成功了,记得当时激动之余又觉得很遥远:2008?数一数,伸出一只手不够,还得加上一只脚。
料是年年今夜,月华如练,明月夜,短松冈。
青春,青春应该是个挺无奈的字眼,无奈到连感叹一下缅怀一下的时光都没有,若还能长吁短叹,只说明还未走出青春期,抬头仰望一下星空,眼里饱含一下泪水,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2022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七月艳羡安生的自由,安生艳羡七月的平稳。七月为什么并 没有留安生下来,是因为七月胆怯 安生会抢走她的生活、抢走 她向往的将来。安生也并没有选择留下来过平稳的日子,或许是 因为她感受到了家明对自己的感情,也或许是她对自己当时的生 活也还有余温。两个好挚友,曾经一起度过了青春的悲欢离合、 喜怒哀乐,却始终把自己那颗心掩埋了起来,直到那个名为家明 的男人出现。
像大多数人一样,对周冬雨的印象还停留在张艺谋导演的《山 楂树之恋》中,青涩羞涩,质朴的小女孩样子,当得知由她出演 安生的时候,内心不是没有惊异的,好在影片中表现出彩,也打 消了这个疑虑。
“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 七月,一个安生。她不只是出现在大荧幕中编剧所勾画出来的样 子,而是真真实切的存在过我们的青春甚至陪我们走到现在那些 挚友们。每个女孩少时也许都会有这样一个玩伴,她似七月温婉 安静,或者如安生般自由不羁,我们一起吃饭玩耍上下课,一起 共享彼此的小心情,甚至会连对男生的品尝都大同小异,可是时
真无望啊。 这是一部别出心裁的电影。 大部分的中国电影情愿,顺理成章。而这部电影,是为了结 局而讲故事。前面的铺垫,都是为了最终残忍的爆发。两个女孩 性格的.铺垫,也都为了最终那视死如归的流浪。 两个女孩,仿佛是一个人。但是安生艳羡七月的平稳,七月 又艳羡安生的自由。 可是安生不知道,七月的平稳是牺牲了全部关于自由的幻想, 而七月也不知道安生的自由是牺牲了全部关于平稳地依靠。两个 女孩在不同的风格中凝视着对方,并想成为对方。可他们并没志 气朝另一个自己迈开一步。 安生胆怯 失去自由,七月胆怯 失去平稳。 直到安生发觉自由久了,想回来平稳,老天都会和你作对; 直到七月发觉,想始终平稳,却注定被平稳抛弃。 无论什么样的日子,过得太久,日子就会嫌弃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ILM DISCUSSION 新作评议035在价值合理性的追寻上得以实现。
结语好电影不仅具备文化担当,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责任。
影片《湄公河行动》取材于禁毒的公安类侦破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同时通过英雄人物的塑造、精良的武器装备以及眼花缭乱的追逐打斗戏,展现了中国公安保家卫国、维护人民生命尊严的决心,同时也展现出国家公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具有组织严密、团结有力、科技创新等特色的国家形象。
值得说明的是,不同于以往中国电影在商业、艺术、主旋律的类型取舍上简单化、单一化的处理模式,影片《湄公河行动》在文本的主流价值表述在经历了暑期档的短暂低迷后,9月,一部《七月与安生》悄然出现在银幕上。
它以丰富的剧作手法和灵动的镜头语言塑造了一对鲜活的女性形象,借助出离常规的画面构图和“有意味的”的场面调度,讲述了一个为爱情而留守、为世界而出走的故事。
该片以难得的洞见体察女性世界的百转千回,是对女性命运触及血肉的一次深度抚摸。
它的出现,使得本来已陷入自我重复、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中的青春电影再度呈现出新鲜的情感气息以及灵动的视觉表现,令观众心头重又燃起希望的火花。
在近年的国产电影中,讲述青春、爱情以及女性成长的影片中,《七月与安生》也许不是做得最优秀的,但它一定是最特别的。
忠于灵魂的人物塑造小说《七月和安生》最早收录在安妮宝贝的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2000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中。
当年的安妮宝贝粉如今已过而立,安妮宝贝本人也更名为沉稳厚重的庆山。
因此,IP 的时效性和话题性从来就不是电影《七月与安生》的出发点。
电影的改编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对咫尺天涯的双生花,两者互为镜像,既是两个独立个体,同时又隶属女性灵魂的两面。
小说中,安生是故事的绝对中心,她爱上了好朋友七月的恋人。
她为此漂泊流浪,刻意逃避爱情的旋涡。
在安生的精神乱世中,七月既是她的受害《七月与安生》:女性成长的新境界陈文远/Text/Chen Wenyuan人,也是她的救世主。
七月心甘情愿成为爱情的输家,因为她对安生有着无法抗拒的依恋。
在小说的基础上,电影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准和妙趣的影像元素来加强这一对亲密姐妹的形象塑造——赤裸。
利用“赤裸”的视觉冲击力来增强人物关系的亲密感并非《七月与安生》的首创,但将“赤裸”与女性元素结合是《七月与安生》的独创。
在影片中,“赤裸相对”以不同形式分布在两个人物的各个人生阶段,形成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节链,清晰地划分出七月与安生从如影随形到分道扬镳,再到无情清算和彼此承担的关键节点。
13岁的两个女孩在浴池里赤裸相对,其义气堪比男性世界里的歃血为盟。
16岁的她们在新出租的小破屋面对面地脱掉外衣,赤条条的身体在睡衣里若隐若现,“赤裸”进化为“赤诚”,与平躺的姿势合并为两人的标志性意象。
再之后,两人无论是在浴室里短暂地言归于好,还是在昏暗的厕所场景中无情清算,直至她们最后一次平躺依偎,都是在反复地出示“赤裸”的意象和“赤诚”的概念,在叙述逻辑上贯穿始终。
“赤裸”这个细节的选取,妙在一种原初力,不仅改善了原著小说中情节琐碎、结构松散的问题,还创造出一种出于原始本能的情感召唤。
在结构上,电影文本进行了重新规划,将这对姐妹形象推向新的极致——好姐妹不仅是共生的,还是通灵的。
两个人的世界不仅是可以彼此理解的,还能彼此到达。
这不仅是对俗世情感的一次超现实和意识形态表达中,一扫以往主旋律电影价值观断裂的困境和宏大叙事的模式,而是通过英雄形象、武装力量这些具体的表意符号,以及价值观念、价值理性、人性展示这样抽象的语义符号完成国家形象的表述和建构,从而在电影的商业属性与主旋律表达中架构起意义的联结。
从这一点上而言,电影可谓在终极价值层面实现了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整合。
精良的制作、流畅的影像叙事也使得整部影片具备了“中国大片”的格局。
对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而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表述,需要什么样的主流电影,《湄公河行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照、能够依循的现实路径。
(赵博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430073)Soulmate : The New Boundary of Female Growth的升华,更是对“你我”概念的一次有意识的挣脱。
火车站台上,家明的玉佩从探出车窗的安生的衣领中滑落出来,七月停下送行的脚步,这是镜头前的七月对安生第一次产生“你我之分”。
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你我之分”由轻到重,从暗转明,“你的”和“我的”彻底将友情撕裂,惨烈的分崩离析势不可挡。
灵魂困顿而无处寄居,于是她们钻进了彼此的皮囊,完成了一个漂亮的转身。
七月放下婚姻的执念,背起行囊,去追赶安生的成长;而安生抵制爱情的诱惑,去体验安定的幸福。
一对姐妹脱胎换骨成对方的样子,“你我”的概念在这一刻被消解,超现实意味的灵魂互换造就了友情的终极梦想。
终极梦想昙花一现,然后被一层又一层的故事形式包裹藏匿,暗示了美好的灵魂互换最终只能存在于故事的故事中,成为安生为七月编写的最好的结局。
而真正的结局在电影独特的叙事架构中娓娓道来。
无论是家明听到的不辞而别的故事,还是安生独自承受的生命交付的故事,真相都不是重点。
结局的三次反转并非耍花腔,而是在一重又一重的崭新诠释中,七月与安生的“你我”不仅被消解,而且被重构了——从此不是我们活成了彼此,我们就是彼此。
相比“有你我而不分”,这似乎是更为彻底的命运的结合。
影片上映之后,安妮宝贝在访谈中说:“故事变了,魂还在。
”这个“魂”指的就是双生花形象以及形象背后独树一帜的友情的终极形态。
女性视角的题材定位《七月与安生》中所涉及的一切青春观、爱情观和成长观的表达,都有着鲜明而坚定的女性视角的前提。
它所言的青春是自由不设限的、不含事业理想抱负的女性青春;它所言的爱情是女性意识形态中的追求和现实生活中的羁绊;它所言的成长是专属于女性命运的自我认知过程。
影片对并不新鲜的题材元素的创新性运用,使整个故事情感充沛、触觉敏锐,可谓当下国产同类题材电影中难得一见且言之有物的破题之作。
《七月与安生》对青春形态的包容,带着过来人对年轻生命的无条件欣赏。
借七月和安生两个角色,电影展示了两套截然不同的青春体系——清爽单纯但毫无悬念的校园青春,以及特立独行但无人侧目的社会青春。
前者令人安心,但有点乏味;后者令人着迷,但有点危险。
它们共同构筑出青春形态的两极,而生命被认为是在边界广阔的青春阈限里游动和变形,而非从始至终都是确定的状态。
这种对青春概念的叙事想象,比任何其他青春片中笃定的某一种“好的青春”更宽容,也更具说服力。
与以往青春爱情电影中恋人属性总是超越世间一切亲子、伙伴、师徒、宿敌等人类属性,主宰着人物关系的关键性变化相比,《七月与安生》对爱情的表达非常节制和冷静。
影片一直在把爱情拽离出套路,使其退回到一个本分——爱情很重要,但它绝不是生活的全部。
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女性,不需要也不应该像人们鼓吹的那样为爱情而活。
苏家明在影片中作为爱情的符号,被物化成一个诱惑——被七月喜欢而没有能力拒绝,受安生吸引但不知进退。
当七月在家明北京的小屋门口撞见宿醉的安生时,七月的矛头直指安生,家明被拒之门外不得介入。
深夜的操场上,安生与家明告别,态度决绝,不容家明挽留。
甚至家明给七月与安生带来了象征宿命羁绊的女儿瞳瞳,但他依然不可获知真相。
这个人物的局外人身份从根本上消解了女性欲望受恋人支配的陈词滥调,也是《七月与安生》在一众爱情片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之一。
也因此,《七月与安生》中成长的达成是通过对女性心灵归宿的追问而实现的。
当爱情不再包揽女性欲望的诠释,女性的生命课题究竟还剩下什么?《七月与安生》中的几次关键性的人生选择,正影射着对这个课题的深刻思考。
安生的人生轨迹是以七月为圆心的一次向世界尽头的挺进,当圆心消失,她就乖乖地摘掉流浪者的身份,安稳地停驻下来。
而七月的人生轨迹是对安生成长的一次忘我追赶,她的离开是包裹着死亡内核的出走。
两个人物的命运,无论是直达终点,还是兜兜转转,都专注于女性对其生命意义的追寻——要自由,还是要归宿?在“出走”和“留守”的人生交替中,两个女孩各自成长,又共同诠释出女性人生的新境界——她们不再是被青春爱情绑架的小女孩,她们对生命的自由有更为深刻的向往和追求。
感性细腻的镜语表达《七月与安生》中这一对个性鲜明的好姐妹形象跃然银幕,除了叙事技巧的精雕细琢以及题材元素的变通采用之外,充满视听趣味的细节处理也令影片的质感与众不同。
这些细节通过感性细腻的镜头表达呈现出来,与两位主人公活泼聪颖的个人气质不谋而合。
影片以细节动人,首先表现在对告别与重逢这一组人物行为的细致描摹上。
在这组行为本身固有的“分离”与“团聚”的含义基础上,影片不动声色地向常规戏剧情境中加入特定人物关系的配方,其交互产生的化学反应跳脱以往套路,令人耳目一新。
换言之,《七月与安生》的创意不在于特殊情境的打造,而在于常规情境下的特殊化叙事——火车站的告别本应是姐妹情感流于浅层的一次表演,却意外发展成了直达矛盾中心的有口难辩的误会;结尾处互为套嵌的三次告别与重逢本应是层层递进的由梦想过渡到现实的常规叙事设计,但影片摈弃了这样的低落结局,最终奋力上扬,用远航的女孩和隔镜相逢打破定式,创造出强烈的“梦想大于现036实”的女性愿望。
所以,告别与重逢这一组行动,虽然在《七月与安生》中反复上演,但却并无重复之感,正在于它从不停留于人物行为的表面,而是将人物命运细致地编织进去,打造不可替代的、专属于人物自身的“驻守”或“出走”。
影片中的通信往来也是一个本将流于俗套,却意外充满新意的段落。
人物独白围绕着人物境遇,低调朴实地陈述事实,极少抒情感怀。
而与人物独白的朴素理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画面的丰富感性。
这种声画搭配一方面迅速推进人物命运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并不敷衍时间的流逝:观众能够清晰地从画面中分辨出季节、天气、地理风貌、人物身份、生活环境以及人物的成长与变化。
独白显示的是人物略超出同龄人的早熟和敏感,画面显示的是女性视角所独有的对世界的事无巨细的观察。
不只是对常规叙事元素的创新表达,《七月与安生》的感性细腻还表现在对人物关系和人物状态的揭示上。
影片对女性世界的复杂性充满好奇心和表达欲,以致于它所制造出来的矛盾情境总是外部平静,内部暗涌。
比如,两个女孩在上海餐厅里的不欢而散,就是一场看似庸常的外部氛围下逐渐铺垫出的节奏感分明、分寸感准确的戏。
两人从勉强维持人物表象到酒后吐真言,一把扯掉人物面具的过程中,借用的叙事道具不仅是酒,整个场景和场景中的人都成为她们在内心世界开战的导火索。
她们在言语的世界中兵戈相向,但在现实世界中,她们并无肢体碰撞,因为她们的矛盾是意识的矛盾,她们的冲突是情感的冲突,不是肢体能解决的问题。
身体绝不冲动,这就是分寸感的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