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3

河北省衡水第二中学高中历史 1.2 汉代儒学学案人民版必修3学习目标: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罢黜百家局面形成原因及影响。

学习过程:一、“焚书坑儒”批判(一)儒学发展转入低潮原因:1.秦朝统一后,并建立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2.儒生,游士引用,,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二)概况:1.焚书:焚书的范围:+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2.坑儒:警告文化人(三) 评价:1.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2.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3.消极: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使儒学走向低潮。

C、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四)儒学地位变化: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3.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儒家思想逐渐复苏。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政治:王国问题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4)特点:外儒内法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实践,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1.2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1.2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

1.2汉代儒学教案(人民版必修3)一、教学目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儒学兴起是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起具有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甚至汉武帝个人的主观好恶,如果剥离了这些内容,就看不到历史的丰富多彩,反而让学生认为儒学兴起是“想当然”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形成进行客观评价。

三教学方法综合法四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提问:1、“焚书坑儒”发生的时代背景?经过?影响?汉代以来的主流文化对进行了怎样的批判?2、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在确立儒学主导地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谁?你对罢黩百家的文化政策如何评价?3、太学建立的意义?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历程?新授:一、“焚书坑儒”批判1、复习提问必修一的相关内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的哪些?2、完成基础知识提问的相关问题?3、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答案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导入下一目:产生于两千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黩百家1、由学生介绍有关董仲舒的情况说明:董仲舒的名字是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不开的2、指导学生看材料,并提出问题“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摘自《汉书•董仲舒传》问(1):根据材料分析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什么?──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理解,并认识其目的问(2):根据其含义,再思考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学生议论:(可能有各种说法)看法一致、认识一致、思想统一问(3):由此看来“独尊儒术”的实质是什么呢?结合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并补充说明: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汉代儒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
2.了解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3.理解汉代儒学在汉代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及其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4.能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提高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儒学,将儒学的优秀传统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有道德、有修养的现代公民。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学生对汉代儒学的理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董仲舒与司马迁的儒学思想,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体现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影响。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回顾先秦儒学的基本内容,如孔子的“仁爱”思想、孟子的“性善论”等。通过复习,让学生对儒学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中要体现出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展现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5.创设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程教学设计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一、教学构思:备课有一个习惯,就是先翻开书本的目录,从目录当中去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并进而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

为更清晰地梳理本课教学思路,我将本课内容简化为以下结构示意图:1.教材地位:《儒学的兴起》这课是必修三专题一的第2课,上承先秦诸子百家之儒家思想,下启宋明理学之儒学的新发展,及明末清初诸位思想家动摇与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可以说在整个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在专题三第2课中还会再次涉及这一传统思想。

2.知识体系:本课由焚书坑儒的批判、罢黜百家、太学的出现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四目组成,其中“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一目属于学生自主阅读内容,而其他三目内容构成了秦汉时期的几个史实即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建太学。

如果是旧教材的教学则可以按照朝代顺序将几个史实的来龙去脉讲述清楚即可,但新课程的教学少不了一个核心主题,我将之确定为秦汉时期儒学的发展脉络。

3.学情分析:初中的课本中已经学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史实,但仅侧重于史实的描述,而高中生需要更多理性的分析和知识系统的建构,因而在教学中应适当补充史料训练思维能力。

4.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掌握秦汉儒学的发展历程及这一历程中的相关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图片等信息的解读,展示秦汉之际的儒学自“祸”至“尊”的发展轨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

5.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确定为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和原因;本课难点确定为认识思想大一统与政治大一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于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6.教法学法:六年的教学实践,使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教学理念:即一个主题,一条主线。

本课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这种理念,所采纳的教法学法见下列图示:老师将抽象的主题转化为具体的主线;学生通过对具体的主线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主题的理性认识;最后再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和问题的探究达成本课的教学。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教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

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17)

第二课汉代儒学(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本课重点】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

【本课难点】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实质、董仲舒新儒学产生背景。

二、汉代儒学1.原因⑴经济:汉武帝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⑵政治:皇权与相权、中央和地方矛盾尖锐,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加强皇权及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⑶思想: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儒学自身的发展顺应了统治者需求。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知道并进行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科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思想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意识,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学生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可以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内容与过程系统性强:本案例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涵盖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流程。每个环节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教学内容与过程还注重对汉代儒学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现实意义的深入讲解,使学生能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同感。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2.对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
3.强调汉代儒学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学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3.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课题研究和讨论。这种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研究汉代儒学的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反思与评价提高自我提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同时,评价和反思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我还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汉代儒学》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观的塑造。
1.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汉代儒学的辉煌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7)

高二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 (7)

1、2《汉代儒学》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课标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认真阅读课标和学习目标,梳理知识,熟记基础(20分钟),思考完成以下各题目(15分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过程与方法】材料阅读分析法,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儒学发展内容进行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的认识,培养学生重视传统文化、尊崇传统思想文化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难点:罢黜百家局面形成原因及影响[课前预习]一、“焚书坑儒”批判目的:经过:“焚书坑儒”所焚的书主要有、、等。

结果:。

影响:预习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焚书坑儒的导火线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①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②以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③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

④汉武帝初年,起用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①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实践,推行教化,养士求贤等。

②董仲舒的“”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③汉武帝时代,完成了、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的转变。

(3)评价:(1)确立了思想的统治地位(2)结束平等竞争的局面(即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4)开始重视、、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1)性质: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教案

二儒学的兴起第二节儒学的兴起【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及汉代的政治、经济状况来理解这一问题。

并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

二、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多方涉猎相关材料,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多与同学交流,请教教师以补充自己的论据和拓展观察视野,使自己的认识,理解和分析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教学建议:本节教材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第一目,汉代以来对“焚书坑儒”的批判。

第二目,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儒学获得独尊地位。

第三目,太学的出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第四目,科举制的实行,儒学因此而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2)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2)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1-2汉代儒学(教案2)[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除《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积极:在当时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和维护统治。

(2)消极:①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②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

(4)汉武帝起用儒学之士,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1)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等。

(2)董仲舒提出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3)汉武帝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由此开始提升。

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概念阐释]天人感应: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认为如果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

[易混易错]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体系。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由此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探究点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材料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作业布置时,注意分层设计,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和行动。教师将在下次课堂上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1.学生在认知方面:对于汉代儒学的发展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观点,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在兴趣方面:高二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于具有故事性、现实意义的内容更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内容,融入相关故事和现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在能力方面: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比较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相关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其思维能力。
-注重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梳理汉代儒学的发展脉络,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儒学对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介绍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如董仲舒、司马迁等,详细讲解他们的主要思想和贡献。
3.分析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如“天人合一”、“忠孝之道”等,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读。
4.对比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强调汉代儒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选择题:针对汉代儒学的基本观念和代表人物,设计一些选择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
2.简答题:让学生运用汉代儒学观念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第一篇:【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1-第2课《汉代儒学》示范教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人民版必修1)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罢黜百家的基本史实;知道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理解罢黜百家的目的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历史视频观看,对罢黜百家感性认识,理性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影响。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点及实质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情景体验法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幻灯片展示:《趣味百家》孔子说:我仁;荀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墨子说:别打了!过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社会大变革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

然而,儒家学说德治、仁政的观点,由于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而未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设计意图:用通俗、简练、幽默的语言概括各家学说,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旧的知识。

秦灭六国后,秦帝国开创法家挂帅的時代,法家成为当时的国家意识形态。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进而“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在劫难逃。

播放视频:“焚书坑儒”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找出“焚书坑儒”的背景、焚烧的书籍实质及如何评价。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一方面拉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视频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

这样能使学生更深刻形象的感知历史。

同时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点拨:一、焚书坑儒(秦朝)——儒学受打击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2、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评价:有利于国家统一,巩固秦朝统治极大地摧残了文化,儒学发展因此走入低潮过渡: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王朝,穷兵黩武,暴政苛刑,很快走上了灭亡之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识故事,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起源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会选择独尊儒术?”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汉代社会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汉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五经》的整理与传承、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如仁政、礼制、孝道等)以及汉代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掌握儒家经典《五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汉代的发展与传承;
3.形式多样: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丰富板书内容,提高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汉代儒学思想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出现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代儒学思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历史ⅲ人民版1.2汉代儒学学案

历史ⅲ人民版1.2汉代儒学学案

历史ⅲ人民版 1.2 汉代儒学教案情形问题切入2017 年 9 月 26 日,在中国古代“至圣先师”孔子寿辰2555 周年之际,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宣告建立“孔子奖”。

这项由济宁市申请建立的“孔子奖”,被结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最高等别国际奖项。

这一初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最高等其他奖项,主要奖赏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

孔子为何有这样高的地位?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建立“孔子奖”“奖赏世界上在教育、文化、哲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总统、部长和专家”?学习目标引领课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要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难点剖析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的原由及影响。

整体构造感知本课第一目“焚书坑儒批评”主要叙述秦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的“焚书坑儒” ,儒家文化进入低潮期间。

本课第二目“罢黜百家”主要叙述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适应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确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主流地位。

本课第三目“太学的出现”主要叙述儒学为统治者所接受,从而渐渐制度化、宣传化。

本课第四目“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主要叙述跟着科举制的推行,儒家思想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它的政治作用日趋明显。

四目关系图示以下:【答案】①圣贤言论②焚书③大难④低潮⑤专制主义政治系统⑥文化共同体⑦汉武帝⑧同等竞争⑨学术思想⑩民族文化○11 汉武帝○12 汉昭帝○13 国家培育政治管理人材○14豪富豪○15 文化流传○16察举制○17 科举制○18 儒学经典○19文化政治舞台○20 执政者奴化臣民○21 重学民风○22 官僚队伍○23重难疑点研究1.如何认识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黄老政治的实行使西汉初年社会稳固、经济发展、国力富强。

可是仍旧存在几点隐患:南北边疆不宁、王国威迫中央、阶级矛盾激化。

这些都要求经过进一步增强中央集权来解决。

明显,主张“无为而无不为”的黄老之学已不可以适应增强中央集权局势发展的需要。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素养,使其在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为后续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汉代社会风貌,如服饰、建筑、礼仪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汉代文化氛围。
2.创设历史场景,如还原汉代儒家学者讲学、辩论的场景,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儒学的发展过程。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汉代儒学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历史地位,让学生掌握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历程。
2.通过分析汉代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学说,阐述儒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运用历史案例,展示汉代儒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儒学的现实意义。
4.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汉代儒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对儒学价值的思考。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代儒学的兴起、发展和影响。这一时期,儒学逐渐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学生难以直观感受汉代儒学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案例以实际教学为背景,结合学科和课本内容,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汉代儒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本章节的教学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和人性化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本案例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方法多样化:本案例采用了问题驱动、情景创设、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儒学,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得以兴起的社会背景。

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和科举制等重要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通过本课探究式、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思想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导入师: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过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为“诸子百家”之一,成蔚然大宗。

那么,到了秦朝,儒家思想的命运如何?引用唐朝诗人章碣《焚书坑》(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兴趣)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一历史事件?为什么当时会出现这种历史局面?追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你怎样评价“焚书坑儒”?一、“焚书坑儒”批判投影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打击学生讨论、组织答案,解答二个问题后,老师通过投影参考性小结。

A.为什么要“焚书坑儒”?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文化氛围由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B.对“焚书坑儒”的评价①实质:是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③消极影响:a、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

c、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有人称之为“灭学之祸”。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灵活穿插提问“学习思考”: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学生回答: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过渡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儒学思想,是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主流思想。

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化过程中,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对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孔子、董仲舒和朱熹。

而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并对其做出了重大发展。

二、“罢黜百家”(这是本课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②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如何评价。

)“学习思考”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

在我们以前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历史成就吗?知识链接注意知识的回顾迁移。

学生讨论、交流,组织答案后回答。

教师通过投影小结: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奴和设立三郡;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师:通过上述措施,汉武帝达到了政治、经济上的“大一统”。

原因:投影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张与实现国家“大一统”有什么关系?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原始材料来分析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投影、学生阅读和思考)投影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要点点拨老师:上述材料中包含董仲舒的哪些主要观点?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主张?学生先解析材料,后思考、讨论、组织答案后回答。

教师投影小结:观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观点。

(材料三)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的观点。

(材料一和二)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提倡轻徭薄赋的观点。

④针对统治秩序问题,提出“三纲五常”的观点。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继承、发展并改造了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

原因:投影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新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师:从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我们可以看出,他改造了的儒家思想从理论上满足了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所以被汉武帝采纳,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也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本质上相同,都是文化专制政策,都是为了巩固统治,这是他们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共性。

问题探究(投影问题)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学生比较归纳,个别班级学生解答困难,则用投影显示让学生浏览一遍)不同点:政策:秦排斥、打击;汉尊崇。

原因: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汉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影响:秦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同点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文化专制适应了当时国家统一的需要,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推行了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三、太学的出现学生回答:(学生得出下列答案不难,关键是老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汉武帝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在中央:创办了太学,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在地方: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3.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听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师: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主要包括奴隶社会的王位世袭制、两汉的察举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教师提问】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师生互动】主要有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种。

世官制:始于夏商,盛于周,终于战国。

周世官制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均遵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世代垄断官职,占有封地。

春秋战国时,社会开始大变革。

出于争霸斗争的需要,一些大国突破世官制的框架,实行明贤制度,世官制时代结束。

察举制: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的选官制度。

它肇基于高祖刘邦,初步形成于汉文帝,定制于汉武帝,东汉末年因战争频仍而无法推行。

此制选官,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

荐举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即“选贤使能”。

考核能力的办法是“对策”:皇帝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做策问,被逐级举荐到朝廷的人把答案也写在竹简上,叫做对策。

皇帝根据对策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下。

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得到汉武帝赏识的。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把持乡举里选,使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

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教师提问】科举制是怎样的一种选官制度?【归纳总结】科举制:一种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起迄:此制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大发展于北宋,极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废除。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

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灵活穿插“学习思考”。

投影古代儿童启蒙读本中有这样的内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现象?今天我们应当怎样来看待这种文化现象?【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追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概括和对“学习思考”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通过汉武帝的种种措施,西汉把读儒家书、考试儒学内容和人仕三者结合在一起,上至皇帝,下至民间都非常重视儒学,儒学的正统地位得到巩固。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西汉时期儒学的兴起。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贤良之士”的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儒学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板书设计一、秦朝儒家的历史命运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太学和郡学——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四、察举制、科举制度——儒学的正统地位进一步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