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科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镊子、滴管等。

2.实验试剂: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等。

3.PPT课件:内容包括实验步骤、现象观察、生活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发现和看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精选7篇)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

如何把教学计划写出新花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篇1一、指导思想: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摘要:一、科学教育的意义1.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2.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的内容概述1.教材特点a.贴近生活b.注重实践c.培养学生探究能力2.教材结构a.生命科学b.物理科学c.地球科学d.科学技术三、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的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2.探究式教学3.情境教学4.合作学习四、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1.生命科学案例2.物理科学案例3.地球科学案例4.科学技术案例正文:科学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

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是针对六年级学生编写的一套科学教材,旨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年级科教版科学教案下册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材结构上,涵盖了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地球科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情境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合作学习则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例如,在生命科学领域,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在物理科学领域,可以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现象;在地球科学领域,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演变过程;在科学技术领域,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科技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验教案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实验一:放大镜【实验类别】分组实验【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实验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2新版)16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2新版)16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022新版)16一. 教材分析《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会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进行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不够敏感,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这些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教学难点: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管、试剂等。

2.实验材料:酚酞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些现象。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观察和记录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现象伴随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如何进行观察和验证?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现象,加深学生的记忆。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教案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了解宇宙的组成和结构,知道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关系。

认识一些常见的天体,如恒星、行星、卫星等。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能够运用多种渠道收集宇宙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和总结。

3、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和成就,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宇宙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太阳系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各天体的特点。

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和主要成就。

2、教学难点理解宇宙的无限性和复杂性。

体会科学技术在探索宇宙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观察法、多媒体演示法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含宇宙图片、视频等资料。

2、太阳系模型。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宇宙星空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宇宙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探索宇宙。

(二)新课讲授1、认识宇宙展示宇宙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自己对宇宙的初步印象。

讲解宇宙的概念,包括宇宙的范围、组成等。

2、常见的天体依次介绍恒星、行星、卫星等常见天体的概念和特点。

举例说明,如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3、太阳系展示太阳系的图片或动画,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各行星的大小、距离太阳的远近等特征。

4、银河系讲解银河系的概念,介绍银河系的形状、大小和组成。

让学生了解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5、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从古至今,讲述人类探索宇宙的发展过程,如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星空来推测天体的运行规律。

介绍现代人类利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宇宙探索的成就,如发射卫星、探测器等。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基于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教学内容涵盖全册章节,主要包括: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技术世界。

详细内容包括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人体的奥秘;物质的基本性质、化学反应、能量的转化;地球的结构、自然灾害、环境保护;以及简单机械、电与磁、信息的传递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命科学中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物质科学中能量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科学中地球的结构与自然灾害、技术科学中电与磁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卡片、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讲解重点、难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检查学习效果。

5.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2)简述能量转化的过程。

(3)分析地球的结构及自然灾害的原因。

(4)探讨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科学书籍、网站、实践活动等,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随堂练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 板书设计的简洁明了;6. 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系统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中的科学第一节生活中的简单机械第二节日常生活中的能量转换2. 第二章探索宇宙第一节认识星空第二节地球与宇宙3. 第三章生态环境与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第二节生物多样性4. 第四章健康生活第一节营养与健康第二节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会关注生态环境,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态环境与保护。

2. 教学重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宇宙知识、健康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演示仪器、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学习资料、实践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解析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用大号字体书写,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内容:列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提纲形式呈现。

3. 图表:用图示、表格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第一章: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和能量转换的应用。

第二章:观察星空,了解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第三章:分析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保护措施。

第四章:调查家庭成员的健康生活方式,给出改进建议。

答案:见教材课后练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最新动态,鼓励他们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拓宽知识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清晰性7.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活与能源(第13节)了解不同形式的能源及其转换过程探究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学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2. 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第46节)研究生物的分类和特征探索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保护措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能源转换过程的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 教学重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生物标本、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实验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如制作太阳能小车、观察动植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能源的种类、转换和利用,引导学生探讨生物的多样性。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以及生物分类和特征。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如制作简易风力发电机、调查当地生物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能源章节:能源种类:太阳能、风能等能源转换:光能→电能、动能→电能节能减排:措施及意义2. 生物多样性章节: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有哪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有哪些?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节能减排的重要性。

2. 答案: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方式包括光热转换、光电转换、风力发电等。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法律法规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等。

节能减排的重要性:节约能源、降低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涉及第3章《电和磁》的第四节《电磁铁》。

详细内容包括:电磁铁的定义与性质、电磁铁的制作、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影响因素、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电磁铁的定义、性质及制作方法,掌握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学会运用电磁铁解决简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铁实验装置、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铁钉等。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铁实验装置、导线、电池、铁钉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磁铁吸引铁钉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钉?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铁钉具有磁性?2. 制作电磁铁a. 将导线紧密地缠绕在铁钉上;b. 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c. 观察铁钉是否具有磁性。

3. 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a. 改变电流的大小,观察电磁铁磁性的变化;b. 改变线圈的匝数,观察电磁铁磁性的变化;4. 电磁铁的应用出示例题,讲解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磁起重机、电磁继电器等。

5.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铁的定义与性质2. 电磁铁的制作方法3.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a. 电流大小b. 线圈匝数4. 电磁铁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电磁铁的定义与性质。

b. 请描述电磁铁的制作方法。

c. 请举例说明电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电磁铁是一种利用电流产生磁场的装置,具有磁性。

b. 电磁铁的制作方法:将导线紧密地缠绕在铁钉上,然后将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物质的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索物质变化的原因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物质和变化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技巧和观察细节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热情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的化学变化。

2.难点: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物质的变化,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物质变化的本质和原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物质变化所需的实验材料,如水、盐、糖、醋等。

2.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显微镜等。

3.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和变化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物质变化的实验现象,如冰融化、水沸腾、盐溶解等,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重要性;学习生物的分类及特征;探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课时:4课时2. 第二章《遗传与变异》:认识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学习基因、遗传规律和变异的类型;了解遗传与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课时:4课时3. 第三章《科学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学习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时:4课时4. 第四章《环境与资源》:了解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学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探讨可持续发展之路。

课时:4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和重要性;(2)了解遗传与变异的概念、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3)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具备一定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4)认识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掌握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措施。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2)运用分类、比较、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3)学会合作、交流、分享,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生物多样性,增强环保意识;(2)认识遗传与变异现象,培养科学探究兴趣;(3)珍惜环境与资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重要性;(2)遗传与变异的类型及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3)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4)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重点:(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2)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遗传规律;(3)科学探究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4)环境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生物多样性挂图;(2)遗传与变异教具;(3)科学探究实验器材;(4)环境与资源图片。

2. 学具:(1)生物多样性学习手册;(2)遗传与变异学习卡片;(3)科学探究记录表;(4)环境与资源调查表。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培养学生运用放大镜观察微小生物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教学难点:运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细节特征。

三、教学准备1.放大镜2.昆虫标本3.昆虫图片4.观察记录表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一些昆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特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昆虫的了解和认识。

2.昆虫的特征(1)教师简要介绍昆虫的基本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对复眼,胸部有三对腿,腹部有一对翅膀。

(2)学生通过观察昆虫标本,了解昆虫的这些特征。

3.昆虫的分类(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昆虫的特征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类别。

4.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教师示范如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昆虫进行观察。

(3)学生记录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如颜色、形状、纹理等。

(4)学生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昆虫的特征和分类。

5.实践活动:制作昆虫模型(1)教师发放制作昆虫模型的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2)学生根据观察到的昆虫特征,制作昆虫模型。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昆虫特征和分类。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昆虫,记录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2.家长协助孩子完成观察记录表的填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昆虫标本、图片,以及运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让学生对昆虫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制作昆虫模型,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昆虫的分类仍存在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讲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昆虫的三个身体部分分别是什么吗?”学生:“头、胸、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七节探索宇宙一、教材分析《探索宇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太阳系的结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节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课堂上采用探究性学习,多提供影像一些资料,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

二、学情分析一般在小学时,学生对探索宇宙方面的知识已有初步认识,如他们对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银河系、太阳系等知识已有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太阳系中除了九大行星之外的其他成员的了解,对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的认识还远远不够,而且往往是凭直觉猜测。

“银河系和宇宙”是本章第7节《探索宇宙》中的第二课时,教科书把《探索宇宙》编排在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基于学生在学习了前面几节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作铺垫这一原因;而且“银河系和宇宙”又是在学生了解了第一课时太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故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谓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会根据哈雷彗星的周期计算它出现的时间。

3.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4.了解宇宙的构成及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对资料、信息的获得和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1.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

2.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认识到宇宙是广阔无边的,培养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排列顺序;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难点: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的空间三位概念。

五、教学课时共2课时六、课前准备查阅太阳系、九大行星、银河系及宇宙的资料,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夏季星空》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夏季星空》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夏季星空》教案【教材简析】星座相当于夜空中星星的平面坐标。

由于本课教学时间临近我国的夏季,选择夏季星空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更好的实践意义。

教科书中让学生根据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以便夜间确定方向。

由于北极星位于地球自转轴北端所指的中心,所以北极星始终在北方,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夜晚观察活动,北斗七星和北极星都是可以观察到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天文兴趣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

制作活动观星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星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星座的位置关系来认识星座。

由此,学生在实际观察活动中认识到星座在天空中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因地球自转时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因地球公转而形成的星座逐渐西移现象。

这里的活动观星盘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提前制作。

【学生分析】学生对星座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能说出几个星座,但对认识星座在生活中的作用不太清楚,而且缺少实际观察星座的方法。

但是学生对有关星座的神话传说非常感兴趣,对星星的研究的兴趣也非常大,这些都是有利于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因素。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根据北极星辨认方向,尝试根据星座的特征观察认识星座。

2.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运用到实际的观察中去。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意识到我们可以利用工具更好地认识宇宙。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几种观星方法。

难点:制作活动观星图,并能利用它在夜晚进行观星。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活动观星盘、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观星软件等。

【教学过程】一、聚焦1.看图引入。

教师出示几张星座图,提问:“你知道他们是什么星座吗?”学生自由分享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人员: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张素珊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王芳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董茂娉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曾小红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靓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 放大镜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3 放大镜下的晶体4 怎样放得更大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8 微小世界和我们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 我们身边的物质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5 铁生锈了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8 物质变化与我们第三单元宇宙1 地球的卫星——月球2 月相变化3 我们来造“环形山”4 日食和月食5 太阳系6 在星空中(一)7 在星空中(二)8 探索宇宙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1 一天的垃圾2 垃圾的处理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4 分类和回收利用5 一天的生活用水6 污水和污水处理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资料:奇妙的晶体/bjkpzc/kxcl/wk/qnkxjkpwk/cl/9444.shtml 什么是晶体/lm/511/52/83943.html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question/30813200.html 教学后记: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