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式教育
摘要:人口众多早已造成中国的教育环境陷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争状态。
近年来,中国孩子的生活越来越枯燥无味,越来越忙,忙于学习,忙于穿行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价值观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是,一昧地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
孩子们根本就没有自由时间,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时间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这样的“中国式教育”无疑会对中国的发展不利,要知道教育关系着民族的复兴,祖国的明天。
“中国式教育”对于中国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照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只有改变“中国式教育”的现状,才能促进中国的长远发展。
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指出了其弊端,并做出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能给各界教育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字:中国式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一、家庭教育
(一)当今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
现如今,家长总是把获得高分当作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目标。
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会有出息的标准,将能不能上大学作为孩子能否有个好出路的标准。
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好,父母便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而完全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孩子在性格上,在道德上出现巨大的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等等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再注重家庭教育,只是一昧地将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以为这就是在教育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毫不质疑,父母这样做确实是在培养孩子,在处心积虑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足够美好的未来。
但是父母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是有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而不是精心安排和规划他们的人生。
(二)贫富差距观念下的家庭教育模式
在我国的贫富差距下,家庭教育模式的差距也很大。
贫穷家庭里的孩子基本上属于留守儿童,他们大都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学习生活,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挣钱。
对于这类孩子,他们的家庭教育很贫乏的。
家里的爷爷奶奶基本上都是没有读过书的,这无形之间给这群孩子形成了代沟。
在外的父母,只能暂时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而精神层面却无法满足。
父母与子女的密切互动以及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子女的关爱、教育和引导,对孩子健全
人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对孩子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留守儿童大都处于道德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特别需要父母感情上的慰藉和关爱,都有一种渴望被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的归属需要,但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挣钱养家,与子女联系不密切,对子女的关心关心不够,留守儿童不得不生活在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这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1]。
在外的父母无法伴随着孩子成长,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确地引导,不能更多地和孩子沟通交流,更不要说和孩子分享成长道路上的悲喜。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自闭,越来越不清楚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而且更会他们的心里产生很严重的阴影,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变得心理扭曲。
他们处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下,爷爷奶奶的照顾也远远代替不了父母的贴心照顾,这样会让孩子疏于管教。
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由于缺乏自制力,在品行方面难以克服一些恶习,有的上网成瘾不能自拔,有的经常逃学脱离学校管理。
长此以往,孩子会越来越叛逆和孤独,最后走上了歧途。
根据统计,留守儿童犯罪的几率已经越来越大。
然而在富裕的家庭教育中又会出现另外一些问题。
在家庭条件宽裕的环境下,孩子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长大的。
而这又会出现另一个很严重的极端。
这样的环境下,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就会越大。
这样的期望迫使他们逼着孩子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
他们已经无暇顾及孩子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接受,只是一昧地让孩子学这学那。
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考个好大学,有个好工作,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孩子能有一个足够美好的未来。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这样的培养方式,孩子是否受得了?多数孩子虽然也顺着父母去了补习班,但是在他们的心里是不愿意的,而这种不愿意又不能反抗的心理,让他们开始越来越叛逆。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重,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也会使他们的心理变得扭曲,这样的心理,让他们极度想挣脱父母的束缚,从而误入歧途。
轻则离家出走,重则轻生自残,这些例子已经越来越多。
而有些父母则全盘包办,将孩子将来的一切全数规划,他们则教导孩子听候安排即可。
毫无疑问,这样的包办式成长,这样地溺爱孩子,这样“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确实是让孩子少吃了很多苦。
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更加抹杀了孩子成长的机会,让孩子变成实实在在的“啃老族”“寄生虫”。
这样的家庭教育是残缺的,甚至可以说是变态的。
歌唱家李双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轮奸被刑拘一事就是典型的案例[2]。
李双江对孩子的过度宠爱,导致孩子出现道德沦陷。
李天一虽然个子高大有特长,但其在道德思想上却是不及格的,他的社会化水平存在严重缺陷。
在此之前,李天一还曾开无照宝马殴打一对夫妻被收容教养一年,李双江为儿子的行为出面道歉。
而这无疑给了孩子“免死金牌”,认为无论有什么事都有父母为其撑着,以至于后来发生更加严重,更加违背道德常理的事。
这就是父母过分包办孩子的人生所造成的结果,这样过分宠溺的家庭教育方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其实是在长远的伤害他。
真正的家庭教育,重要的是给孩子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是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而非物质。
而现在,无论是贫穷家庭,还是富贵家庭,他们都忽略了要给孩子精神上和道德上的教育和引导,导致了孩子在精神世界里出现了误区,以至于犯了毁其一生的事。
而父母只能追悔莫及。
一段段惨痛的教训,一段段满含血泪的事迹,不得不发人深省,引人唏嘘。
青少年犯得种种的事,最终都应该归结于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如果一个家庭充满了平等,充满了爱,父母能够照顾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不是过分追求孩子所谓的成绩,或许这种种的案例都不会发生。
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要求应该是要有健全的人格,要用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属于他自己的人生,或好或坏,幸福或是灾难。
而不是一昧地去帮他扫清一切障碍,让他永远在你的臂弯里做幸福的绵羊。
(三)改变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
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统计资料表明,近年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暴力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14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专家对135名违法犯罪青少年调查,他们中父母和家庭成员中有劣迹行为的占76%,父母离异的占34%,父母教育不当的占91%,其中溺爱型的占48%,放任型的占34%,粗暴型的占13%。
无数事实说明:未成年人犯罪,绝大多数都与家庭教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3]。
研究发现:一个好学生,一个走上社会后品格高尚、有成就的人,大都与他从小受到的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各种家庭惨剧案例。
有的青少年网瘾受害,有的一味追求孩子考高分忽视基本生存生活技能,有的溺爱孩子造成孩子变态人格,有的离异家庭子女由于缺乏家庭关爱而失足甚至犯罪,许多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家庭教育失败等等。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造成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更是触目惊心。
由此可知,改变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迫在眉睫。
(四)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
1.家长应该把重心放在孩子的身心健康上,而不是学业上。
要知道一个好学生,只有有了强健的体魄,美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他才能称得上是好学生。
不仅仅只是成绩好。
2.家长应该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交流,要学会与孩子交朋友,不要永远以大人长辈的身份去与孩子沟通交流。
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只有读懂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大人和孩子才能交心。
3. 家长面对孩子犯错的行为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及时纠正,不要总是打骂孩子,也不要总是溺爱孩子,为他排除万难,要学会放手,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他需要自己去经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才会成长起来。
4. 多与孩子进行互动,多参与孩子之间的游戏,多换位思考,即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大人和孩子之间总会有代沟,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孩子的心情,这样大人和孩子才能真正地靠近。
5. 父母应该要多从生活上,从小事上教育孩子,而不应该只关注所谓的“大事”,而忽略生活的细节。
二、学校教育
(一)应试教育下的考试制度
教育,是按照社会良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和完善人的活动。
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这应该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而中国的应试教育是用通过孩子的成绩来选拔学生,评价学生的,这与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孩子从小到大就是不断地“考”大的。
小到平时测试、中期考试、期末考试,大到中考、高考。
孩子真的越学越聪明了吗?我不得而知。
只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变成了“高分低能”,越来越多的孩子明明在学校是“优秀”的,而走出社会后,却接连碰壁,一无是处。
因为他们能拿得出手的除了成绩,别无其他了。
但现在的招聘单位,注重的并不是硕果累累的成绩,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中考、高考已经被封为孩子必不可少的大考了,孩子为了考试,不断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逐渐地丧失了原本的活力和创造力。
2006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可见改革创新的重要性,即提高青少年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应该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虽然近年来,国家都在大力宣传要提高创造力,各个地方也都在积极响应,各种各样关于创造力的竞赛应接不暇。
但总的来说,却收效甚微。
本质上还是无法改变大量的孩子已经丧失了创造力这个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孩子从小到大接受到的学校教育。
他们永远只会听老师说,看书上说,照本宣科。
这种根深蒂固的影响又岂是举办几个富有创造力的比赛能够消除的。
他们的思维已经被大大小小的课本禁锢了,无法扩展和延伸。
即使有些富有创造力的孩子有一些很奇特的想象力,但在这种都被固化了的思维世界里,他们这种奇特的想象只会让他们被老师和同学嘲笑,而他独特的思维,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会这样的环境中被无情地扼杀,终究还是变成了嘲笑他的那类人,而他又会学着去嘲笑其他的人。
这样对一个人的扼杀,变成了对一群人的扼杀,再后来,变成对整个国家的扼杀。
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孩子为了考试,为了家长老师们口中的“金榜题名”,不得不去上大大小小的补习班,不得不夜以继日地看书做作业。
他们按照中考要求,按照高考要求,不断地将一些自己根本看不懂的东西揉进自己的脑袋里。
他们放弃了在阳光底下跑步打球的时间,放弃了和同学一起去郊游散心的机会,只能一天到晚呆在无人问津地角落里独自地对着“赢在中考”或是“赢在高考”这样的练习册里学习、学习,再学习,争分夺秒。
更有部分孩子因为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轻生,这样
做的后果只会让父母抱憾终身,追悔莫及。
(二)老师的教学模式
老师是中国式教育的产物,所以教育出来的学生,无疑也是。
他们不断地复制教育模式,没有丝毫地创新。
不同科目的老师,在从不同层面上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老师,一昧地让学生背诵这篇课文,又背诵那篇古诗。
学生对于“语文”的定义就变成了背诵,不停地背诵。
这样将知识灌在学生的脑袋里,真的有用么?我不得而知。
我只知道在背诵了那么多的课文,如今能想起来的却屈指可数。
大多数的都是在考试完了之后,就尽数还给老师了。
能真正记下来的,都是让自己有感触的,有兴趣的。
有很多小学或是中学学过的课文,拿到大学来才真正看懂。
而我最无法理解的,就是孩子从小学就开始研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老师就开始将鲁迅先生在旧社会时的“战斗经历”全数灌输给了这群在新社会新中国长大的,还正在发芽的孩子。
老师跟孩子提“旧社会的黑暗”,提“人血馒头”,八九岁的孩子哪能理解到旧社会的黑暗,哪能理解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情呢?他们会懂那时处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中国人的心吗?更无法理解的是试卷上那些莫名其妙的阅读理解题,问得最多的往往都是对文章里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
而不同的人读同样的文章,感触和想法都是不一样的,理解的意思当然也有偏差,而这样类型的题居然和数学题一样有唯一的答案!语文居然会有唯一的答案?怪不得有人发出感叹“贻误天下苍生是语文”,这无疑彻彻底底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只能无奈地跟着答案走。
数学老师本应该是教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拓展思维,而他们却注重如何解答出问题。
更有甚者,在教学生如何解答问题的同时,还规定学生必须使用哪种方法,美其名曰“现学现用”,但其实是在扼杀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难道老师就能保证用这样的方法解出的答案就是最好的?如果不能保证,又为何必须要使用这样的方法呢?我觉得学数学更多的应该是要提高思维,而教数学,更多的应该是讨论问题,提出不同的方案,得到不同的答案。
在国外,就是使用的这种开放的教育方案,他们注重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不让学生局限在一种思维里,他们的老师会不断地鼓励学生多思考,甚至会发出感叹“你这样的思维是正确的”。
而在中国,这样的情景是少见。
当然不能把所有的一切归结到老师的身上,这不公平。
从古至今都是用“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赞扬老师,如今为何又把所有种种归结于老师呢?其实,老师本没有错,只是这样的教学模式出了问题。
老师们同样也是迫于升学的压力,迫于这样的教育制度。
在这样的制度下,最无奈的其实要数老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实在不易,实数无奈。
因为很多的老师,明明知道这样的教学模式有问题,明明知道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是强制性地将所有的东西“教”给学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地学生丧失了创造力,眼睁睁地看着本来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书呆子,可是却无能为力。
他们必
须要给所有的学生打等级,打分数,必须以这些东西去衡量孩子的能力。
而学校也以这些成绩,这些等级来衡量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种种的无奈,只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怪任何人。
而应该如何改变这样的无奈,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三)如何提高学校教育的期望值
1.考试制度的改革
中国式教育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培养孩子吸收知识的学习行为和接受能力,中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学、多练、多记、多考,美国式教育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创造性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美国基础教育的“童子功”是多看、多问、多想、多干[5]。
对于外国的教育模式,我觉得我们应该秉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借鉴他们的可取之处,说不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应该改变如今的应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的发展。
国家应该出台几个强有力的政策,迫使每个人去实行。
比如:学校应该每个星期安排两到三节体育课,让学生增强锻炼,现在大多数学生体测成绩达不了标,这也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2.教师教育体制的改革
老师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老师的作用是引导,不是决策。
唐朝文学家韩愈早就为老师下了这样的定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千百年以来,老师按这个准则要求自己,尽到了师者的义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可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新技术扑面而来,再按照古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已不适宜。
而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的新型人才,是人们一直探索的问题。
所以老师应该要加快自身的转变,重新定位自己,解放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做创新型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4]。
3.学生对自身的认识
学生也不应该墨守成规,应该朝着自己的兴趣发展,不应一昧的听老师的,听父母的,要知道“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应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善于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并朝着这个方向坚持下去,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
而不是一昧地仰仗父母,依赖父母。
学生应该要尽可能地自己规划属于自己的人生,树立理想,并为之奋斗。
要努力做一个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这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会真正成为一个为社会为祖国的有用之人。
三、社会教育
如今,我国的中学辍学率已是越来越高,除了个别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来自社会风气。
现在,广大农村流传着“读书无用”,这里有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还有个别农村家长现实的想法。
有些家长说,上学也是为挣钱,有的孩子上了大学,还不如初中毕业外出打工呢!如此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好多将来有为的孩子
夭折了。
从人才市场上看,大学生就业工资和农民工工资基本持平,但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实属不易,二者的投资成本有那么大的差别,学生辍学就不难理解了。
再者,网络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为重。
网络已经逐渐从县城向乡镇发展了,虽有国家职能部门的严查,但仍然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仍有不法者,为毫无自制力的中小学生行方便之门,让他们进入网吧,沉迷于网络。
致使我们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推行缓慢,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流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因此,要加强社会的改革,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让全社会人员行动起来,为儿童和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为社会储备创新型人才。
所以,培养出新时代的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培养,还需要全社会人员的支持与配合。
只有这样,社会教育才能完善,孩子才能有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结
当今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力飞速发展,但要问鼎世界,持续发展,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如今的中国式教育根本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计划背道而驰。
因此,中国式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中国应该面向世界,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结合祖国的需要,加快创新教育,改变应试教育,提高素质教育,关注家庭教育,把各个阶段的教育科学地安排,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同时,也应该号召社会,多关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
而家长和老师则应该多沟通交流,共同教育孩子。
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找出一条适合新时代孩子成长的路,找到适合培养孩子成长的方式,孩子才能成长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金峰,宁锦歌.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 继续教育研究. 2012(01)
[2] 杨保臣. 关于“中国式教育”的思考[J]. 成功(教育).2011(08)
[3] 教育部等人. 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01)
[4] 曾颖. 对解决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5] 尹晓军.“中西合璧”或许才是好教育[J].甘肃教育.2011(07)
[6] 杨保臣. 关于“中国式教育”的思考[J]. 成功(教育). 2011(08)
[7] 孙云晓. 忠告天下父母四句话[J]. 中关村. 2013(10)
[8] 齐永平,李小朋. 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和课程设置系统思考[J]. 2014(04)
[9] 赵阳. 探析子女的家庭教育经费管理与规划[J]. 才智. 2014(13)
[10] 张国霖. “教育均衡”之惑[J]. 基础教育. 2014(02)
[11] 杨小微. 教育评价需要怎样的“尺度”和“魂灵”[J]. 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11(07)
[12] 方锐,姜学洙.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 才智. 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