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都市红花套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三个部分为其内容的分类;赋、比、兴三部分为其表现形式。“风”指"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相当于后来的叙事诗。
“比”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课题
《诗经》二首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
目标
1、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富有韵味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把握《诗经》的艺术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品味和欣赏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创造美的热情。
重点
1、仔细品味这两首诗,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2.、在品味诗歌的基础上,提高诗歌鉴赏能力,领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3、“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体现了小伙子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点拨:这两句诗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4、爱慕之深,以致夜不成寐,可见相思之苦。那么男子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找出文中原句,然后加以解释。
点拨:(书中原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解释:如此煞费苦心先“友之”:亲近她,再“乐之”:取悦她。结果大概可以猜到了,很楞能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明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示例:伴轻柔音乐,深情描绘:“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精品】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蒹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4 诗经两首》蒹葭教学目标①初读诗歌,感受《蒹葭》一唱三叹的节奏美;②听读诗歌,联系文本深入体会《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③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④齐读诗歌,多角度品《蒹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重点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④齐读诗歌,多角度品《蒹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难点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蒹葭》为《秦风》中的一首著名的抒情诗,这里表现的是一个寻求友谊(或者爱情)过程中最终失望的心理活动,深情抒发了寻求伊人而不得的诚挚感情,形象地描绘了此时此地的凄怆处境。
《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通过意象感悟诗歌仍然是初三学生的一个重要训练点,所以我的教学重点为目标②;学生可能只会将它视作一首爱情诗,所以教学的难点是目标④——如何将《蒹葭》中的伊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板书设计写景思人蒹葭白露伊人情景交融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创设情境:播放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明确:是电视剧《在水一方》的主题曲《在水一方》(琼瑶词,邓丽君演唱)。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
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三、(一)、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
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三、研讨
理解诗意: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读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学生口头描述所想象到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在秋天的寒气笼罩下,呈现一派萧瑟之感。晶莹的露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寒霜。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茫茫的秋水泛起点点的寒波。
四、探究
鉴赏诗境:诗中怎样表现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执著追求?引得我们如此心旌摇荡的伊人,他是谁?
男女生交替读全诗,读出美感,读出诗意。
欣赏古曲吟唱,唱一步体会诗意。
七、作业
选取《蒹葭》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利用网络查找阅读《诗经》中的其它篇目
利用网络课后拓展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抓住九年级学生正值青春期这一心理特点,伴着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在水一方》,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通过校园资源音乐库的视频音乐,实现助学助教功能。听读、自由读、赛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利用校园资源音乐库功能,自选音乐配乐朗读,不同的音乐选择,代表了学生对阅读文本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互相讨论,教师适度点拨及时调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领悟诗歌主旨。利用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诗歌主旨,突出重点,理解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之《蒹葭》教学设计.docx
《诗经两首》之《蒹葭》教学设计九梓学校王灯一、引入课题由邓丽君歌曲《在水一方》情境导入二、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一)感受音韵美1. 全班齐读诗歌,要求学生结合上一课时介绍的关于《诗经》的艺术特点,体会《蒹葭》的音韵美。
2. 听学生朗读后,教师正音,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3. 教师明确:《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 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3) 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4. 请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自己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感知内容1. 联系旧知识:我们知道诗歌有写景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等类型,那么《蒹葭》属于哪一类的作品呢?(——抒情诗。
)抒什么情?(——爱情)是不是这样?我们来看看原文吧。
2. 请学生结合注解,尽量用优美的语言翻译作品第一章的内容后,引导学生对比第二、三章的内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复?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明确:三章所写的内容是相同的,表现了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爱恋、追求和求之不得的伤感。
三、想象诗歌的画意美。
1. 引导:唐代的王维,不仅是有名的诗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人们曾用这样的话语赞誉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诗情画意”这四个字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这样一幅精美的图画。
下面,请先听老师配乐诵读,大家边听边想象,看看脑海中会有怎样的画面?2. 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自由想象。
3. 小组自由讨论、沟通、交流4. 个学习小组选派一位同学描绘自己脑海中的画面,教师明确描绘时应达到的要求:有什么景物?有什么人物?他们的衣着打扮?各自的活动?而且发言时应该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蒹葭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
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3、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2、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导语:大家都知道,《诗经》是从华夏先民的心中长出来的,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圈点生字。
2.抽学生朗读本诗,师生共同评价。
注意停顿,语速放慢,语气舒缓。
(屏幕显示停顿、长音标记。
)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速、语调。
4.学生自由朗读本诗,把握语速、语调,理解诗文大意。
5.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
(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屏幕显示停顿、长音标记。
)6.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么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三、再读——想象诗歌的意境美,把握人物的形象美。
1、从景物描写的变化中体味情感,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创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诗经》两首创新教案从容说课《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
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
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
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
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
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品读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蒹葭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蒹葭》教学设计[课文品读]品《蒹葭》的美这是一首抒情诗。
选自《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秦风”就是古秦国的诗.原址在犬戎(今陕西兴平东南),统治区大致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
《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以在秦风中,有一种在别的风诗中少见的尚武精神和悲壮慷慨的情调。
而此诗是其中少有的一首抒情诗。
风格委婉动人。
《蒹葭》的美,美在情深.这首诗可以看成怀念情人的恋歌,也可以看成是对贤者的探访,但无论是哪一种主题,其情之深足以动人。
作者所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
然而,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在“溯游从之”的回环往复中彰显的是对永恒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锲而不舍,历久弥坚!尽管千年已过,可这份真情依然是那样生动,那样明媚,那样真切感人。
《蒹葭》的美,美在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契合而长生的艺术境界。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2022年部编版
24 《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诗经》的根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根底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关雎》一、导语设计《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一、资料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局部。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局部。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
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
其中以一个组为主。
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
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
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
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
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
距离产生美感。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
只选一个场景。
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蒹葭白露道伊人
苍苍萋萋采采霜
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关睢
蒹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