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蒹葭

合集下载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蒹葭-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蒹葭-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蒹葭【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当堂成诵。

2.在诵读、探究中体会《蒹葭》的朦胧之美,鼓励自主表达,了解《蒹葭》在结构上、语言上的特点。

3.激励学生执着追求梦想。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朦胧之美,背诵、默写,如何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读懂、读透诗歌的意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以优美的语言,以生活中古典诗词的魅力,引出诗歌文学的总源头,引出课题。

同学们,当你找到了困惑你很久的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是否有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莫大欣喜当你在求知的道路上遭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是否有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激情自励当你尽情享受“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时,又是否有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遐想而当你面对现代社会的纷繁诱惑时,又是否有过“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冷静抉择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说,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同时,在对诗歌的涵咏与体味中,我们的生活也多了一份浓郁的诗情,我们的人生也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

因此,我们要感谢诗歌文学的总源头《诗经》,是它,让远古的纯净诗河流淌至今。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在《蒹葭》一诗中聆听一下先民们那纯洁质朴的歌唱!二、分享查到的关于《诗经》的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奉为经典,原本只称《》,或取其整数称《》,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篇,分为()、()、()三大类。

其中“风”共()篇;“雅”共()篇,又分()、();“颂”共()篇。

《诗经》句式以()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分别采用()、()、()的表现手法。

()、()、()三种诗歌形式,加上()、()、()三种表现手法,合起来被称为《诗经》的“六义”。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韵味。

1.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自由、放声、纵情朗读。

强调: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节奏,更要读出韵味。

九年级语文蒹葭

九年级语文蒹葭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萋萋:茂盛的样子 , 晞:干,指晒干 。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 , 方 。 跻(jī) :登,上升,指道 , 路往高处延伸,地方险峻, 。 难以登上。 , 坻 。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 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 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 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 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 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 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 无止境的追求。
品味诗的意境美
意象、意境 《蒹葭》意象:


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在水一方。(中心意象) 起兴 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 二次幻觉 虚实相生 “所谓” “宛”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 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意境朦胧,含 蓄不尽之美。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蒹葭》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蒹葭》
《秦风》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生于水边。
Jiān Jiā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白 露 为 霜 。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 谓 伊 人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 Sù huí •溯洄:逆流而上 溯洄从之, 道阻 且 长 。 •从:追寻 溯 游 从 之 , •阻:艰险 宛 在 水 中 央 。 •溯 游:顺流而下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止
zhĬ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 谓 “伊 人 ”指的 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 子吗?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请选用下面的词语,发挥你的想象,为这一
篇经典诗作来做一段诗意的表达呢?
押韵、运用叠词、重章叠句
这首诗描写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主 要 内 容
这首诗描写了在一个深秋的早晨, 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 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之情。
景、人、物
氛围、境界
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营造了一种苍茫凄清的氛围,为 主人公的活动和心情奠定了基础。
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 心情是怎么样的?
•宛:好像、仿佛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jī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初中语文 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通用)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拼音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六首》蒹葭课件 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诗词六首》蒹葭课件 语文版

【全诗三章】
(1)用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 思的心上人相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乞求 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的 深沉的相思之情。
细节感知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之 情,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管锥篇》 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一艺术情 境。
不同点:《关雎》重在“叙事”,它描写的是小伙子 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便在幻想 中得到她的过程。而《蒹葭》主要以抒情为主,抒发 了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而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怅 惘之情。
《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伊人”的形象浑然一体,用作起 兴的事物“蒹葭”“水”和所要描绘的对象“伊人” 形成一个迷茫、朦胧的艺术世界,显示了诗的主人公 心中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
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
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 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 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 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 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板书设计
音韵美
蒹 葭
四字句:二二拍
押韵:ang韵
i韵

ai韵

叠词:苍苍 萋萋 采采
重章:反复咏唱
一唱 三叹
诗情
恋 寻伤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痴痴守望、不畏险阻、可望不可即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及答案(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九年级下册《诗经》同步练习及答案(一)《关雎》【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本诗以()、()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

3.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4.诗中写因思恋而痛苦失眠的诗句是:()(二)《蒹葭》【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是一首典型的()(内容)诗。

(2分)2.本诗以()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2分)3.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分)4.简要分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一)1.雎鸠荇菜 2.窈窕淑女 3.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4.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1.《诗经•秦风》爱情 2.蒹葭 3.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4.通过描写“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而不得的冷落的思想感情。

5.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

诗经《蒹葭》原文与译文(含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间。

芦苇初生茂盛,白色露水还没干。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坡陡。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小沙洲。

芦苇初生鲜艳,白色露水还没完。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那头。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道路艰难又曲折。

逆流寻找她,仿佛走到水中的沙洲。

【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

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

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蒹葭》拼音版(含译文及赏析)诗经蒹葭拼音jiān jiā蒹葭《诗经·国风·秦风》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wéi shūang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huícóng zhīdào zǔqǐe chá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wèi xī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jī溯洄从之,道阻且跻;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ch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wèi y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sǔo 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sùhúi cóng zhīdào zǔqǐe yòu溯洄从之,道阻且右;sù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zh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全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蒹葭》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蒹葭》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诗经·秦风》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东周时的秦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大部及甘肃东部。

其地“迫近戎狄”,这样的环境迫使秦人“修习战备,高尚气力”(《汉书·地理志》),而他们的情感也是激昂粗豪的。

保存在《秦风》里的十首诗多写征战猎伐、痛悼讽劝一类的事,似《蒹葭》《晨风》这种凄婉缠绵的情致却更像郑卫之音的风格。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

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

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

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

在白居易《长恨歌》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

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

《国风·周南·汉广》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

九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课件:16.蒹葭(共33张PPT)

九年级语文上册苏教版课件:16.蒹葭(共33张PPT)

2.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诗人在重复
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 水而逐渐干完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 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3.虚实结合。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
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 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 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 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 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 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译文: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
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 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原文: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未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
一 读一读字音




部分来自《点拨》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82021/9/18Saturday, September 18,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82021/9/182021/9/189/18/2021 6:35:22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82021/9/182021/9/18Sep-2118-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82021/9/182021/9/18Saturday, September 18, 2021

语文九年级(初三)蒹葭拼音版原文翻译及诗意

语文九年级(初三)蒹葭拼音版原文翻译及诗意

出自先秦的《蒹葭》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国风·秦风·蒹葭》诗文内容及注音如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jiān jiācāng cāng ,bái lù wéi shuāng 。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yīfāng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qiěcháng 。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yāng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jiān jiāqīqī,bái lù wèi xī。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méi 。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sù huí cóng zhī,dào zǔqiějī。

sù yóu cóng zhī,wǎn zài shuǐzhōng dǐ。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jiān jiācǎi cǎi ,bái lù wèi yǐ。

suǒwèi yīrén ,zài shuǐzhīsì 。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蒹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蒹葭体裁:诗题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作者:名字:佚名年代:未知描述:翻译: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译文: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原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译文: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原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译文: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原文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原文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译文: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原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译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译文: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原文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译文: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原文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译文: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原文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当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

”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赏析二:思想内容《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三篇】

初中语文诗经《蒹葭》课件【三篇】

【导语】语⽂教学课件的应⽤和其他学科教学课件的应⽤⼀样,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式,让教学时间化。

优秀的语⽂教学课件还能充分提⾼学⽣学习的积极性,丰富语⽂教学内容,深化语⽂教学的内涵。

下⾯是整理分享的初中语⽂诗经《蒹葭》课件,希望对你们有帮助!初中语⽂诗经《蒹葭》课件篇⼀ 教学⽬标: 1.知识技能 (1).让学⽣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学⽣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蒹葭》塑造了⼀个不懈地追求⼼上⼈的执著的形象。

教学中,对诗中所表达的男⼥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好讲授的分⼨和尺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这⾸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美的意境。

通过歌曲《在⽔⼀⽅》和诗歌的⽐较,感受美。

并能由此归结出本⽂写作特⾊。

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景导⼊课⽂。

采⽤问答法、⼩组讨论法、⽐较法和图表演⽰法学习课⽂。

教学媒体: 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化的宝藏。

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活,政治风云,⽆不在诗词中体现。

任凭时光流逝,岁⽉更替,古⽼的诗词仍以它⽆限的魅⼒超越时空。

品中国古典诗词,⽆不让⼈沉醉⼼迷。

今天,让我们⼀起学习《蒹葭》这⾸诗歌,再⼀次⽤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灵。

(放幻灯⽚1) ⼆.解题 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三.朗读欣赏 1.⽤⼼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 把⾃⼰认为应该注意的⽣字画出来 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词应该注意的,说⼀说。

(学⽣⾃由发⾔) 3.教师认为学⽣应该掌握的⽣字词多媒体展⽰。

并集体读两遍。

4.让学⽣⽤⾃⼰喜欢的⽅式⾃由朗读。

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或⾼声畅读。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蒹葭》课件

冀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课《蒹葭》课件

写景多是为了抒情,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 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 烟波万状,空中雾蔼迷蒙,弯弯的河道,水中的小 洲,宛然在目。
“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再 现意境,把情感推向高潮。
因为诗的朦胧美,丰富了诗的内容,想一想: 1.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真挚而热烈的,例如我们学过的《关 雎》,那么这首诗又是怎样表现主人公执着的爱情追求的呢?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 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 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 兴。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 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 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2.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什么样的人?是否有更深 一层的含义?
“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清雅高洁,可亲可爱。 一种目标,一种尽善尽美的象征, 一种指向理想的超越!
再读诗歌,感受结构美: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 仅仅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重复 吗?它们是否可以调换位置?为什么?
感谢您对文章的阅读跟下载,希望本 篇文章能帮助到您,建议您下载后自 己先查看一遍,把用不上的部分页面 删掉哦,当然包括最后一页,最后祝 您生活愉快!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苏教版)第三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

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

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设计: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蒹葭》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0.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20.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冷寂、凄凉的晚秋图。

21.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体现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分析】20.此题考查对诗歌景物描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阅读此诗,从秋景的特点入手,特别是“苍苍”“姜萋”“采采”等词,还有对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描写,给人以苍凉凄迷的感觉。

2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强化情感的作用。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渎”,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层层推进,强化情感,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选,案例分析题]男性,35岁。因鼻塞、流涕3天伴咽痛、咳嗽两天就诊。自服"感冒通"等稍好转。无明显发热、咳痰及胸痛等。查体:T37.3℃,神志清,呼吸平顺,唇甲无发绀,咽稍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叩诊清音,未闻明显干湿啰音。患者行血常规示:WBC2.8×109/L,N L47%;胸片无异常。目前可给予以下哪些治疗()。A.首选抗菌药物治疗B.首选抗病毒治疗C.对症治疗D.选用对症的中药治疗E.给予第一代头孢菌素F.给予大环内酯类药物 [单选,配伍题]属于躁狂症是()。A.童样痴呆B.情感高涨C.睡眠障碍D.强制性哭笑E.情感倒错 [单选]()的功用是将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活塞往复运动的机械能,再通过连杆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对外输出动力。A、配气机构B、曲柄连杆机构C、燃料供给系D、润滑系 [单选]在氢氧化钠碱性条件下与铅离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用于()A.苯巴比妥的鉴别B.司可巴比妥的鉴别C.硫喷妥钠的鉴别D.戊巴比妥的鉴别E.异戊巴比妥的鉴别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发绀的决定性因素是()A.心脏有右向左分流B.心功能衰竭C.红细胞数量D.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的绝对量E.血压过低 [判断题]‘细水雾’是相对于‘水喷雾’的概念,所谓的细水雾,是使用特殊喷嘴、通过高压喷水产生的水微粒.A.正确B.错误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舌弓指()A.第一鳃弓B.第一鳃沟C.第二鳃弓D.第二鳃沟E.第三鳃弓 [单选]字典、词典的特点不包括()。A.检索的专指性强B.解释简明、规范C.有一定的前瞻性D.以条目为基本单元 [单选]气管异物产生的临床表不准确的是()A.咳嗽、憋气、窒息B.双肺呼吸音不一致C.暂时缓解D.呼吸音粗糙E.颈部声门下拍击声 [单选]催生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在动力,在于()。A.高速发展与迅速普及的数字技术B.数字阅读造就的巨大市场需求C.数字娱乐造就的巨大市场需求D.传统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
杏耀代理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