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第二讲 蒹葭

合集下载

《蒹葭》完美版ppt课件

《蒹葭》完美版ppt课件
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尽管心很累 很疲倦 我却没有理由后退 或滞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 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我有所感事, 结在深深肠。 你一定要“离开”才能开展你自己。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 一 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刻意去找的东西,往往是找不到的。天下万物的来和去,都有他的时间。 与善人 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半生
❖ (2)没有着意刻画人物形象,但却十分含蓄地勾 画了双方的形象特征。
❖ 伊人----高洁、美好、可望而不可即 ❖ 3、音乐美。 ❖ (1)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发
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 具感染力。 ❖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 章压i韵。
10
前两句 写景
八句

后六句 抒情


交 融
蒹 葭
三章反复咏叹,追求急切 执着追求不到,无限怅惘
11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 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 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 史上第一朦胧诗。
12
❖ 关于《蒹葭》主题的几种说法: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蒹葭》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蒹葭》

四、《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是人有本事或 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是人的情 感,引起诗人歌唱。
五、《诗经》的思想内容
简单归结为周民族的史诗、 颂歌 、 怨刺诗、婚 恋诗 、农事诗 、 征役诗等。 1、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周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 和英雄史迹。
不渝。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 奈和惆怅。 4.3章12句, 变动十几个字, 芦苇茂盛的状态, 追寻道路
的曲折漫长, 伊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 追求者的执著、坚定。
(三)感受诗的音乐美 • 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 • 韵脚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凄、晞、跻、坻; 第三章:已、涘、沚。 • 叠词 苍苍,凄凄,采采…… 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3、求爱说
①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②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 文等均持“恋歌”说。 ③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 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 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④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 伊人是the lover。
《诗经》是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据地域和音乐 性质的不同,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音乐曲调,“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 特色的乐歌,共160篇。 “雅”,朝廷正乐,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 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周颂》、 《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蒹葭》优质课件说课讲解

《蒹葭》优质课件说课讲解
《蒹葭》优质课件
《蒹葭》译文: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啊, 化做白霜。 我所心爱的人啊,在河水的那一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好象在水中央。
摇曳起伏的芦苇凄清一片,芦苇上的露珠啊, 闪着银光。 我心爱的人啊,在水那边高高的山崖上。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又险又高。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若在水中高地上。 变幻不定的芦苇莽莽苍苍,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我所怀念的人啊,她就在水的那边。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找她,迂回曲折,道路漫长。 若要顺流而下去寻找她,飘然宛如在水中小洲上。
思考:
《蒹葭》中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 有什么作用?
明确: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 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 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 和执著的追求。
讨论一
• 诗经中的爱情都是真挚而热烈的,这 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对爱情的执着的 追求?
讨论二
2. 主人公追寻爱情的道路是如此的漫长而 艰辛,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你对此有 何看法?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讨论三
3、主人公所追寻的“伊人”是否有更 深,更丰富的含义,你认为“伊人”还可 指代 或象征什么?
对理想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 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真善美 的追求。
美在何方?
含蓄美 意境一篇小故事,要求 想象合理,语言优美。
欣赏歌曲《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阻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 她在水的中央

大学语文 《蒹葭》

大学语文 《蒹葭》

重章叠句的美感价值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 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 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 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 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 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 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 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 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 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 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补充注释:
1.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 2.意象: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 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 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 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 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赏析如果把诗中的“伊人”认定为情人、恋人,那么,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然而这首诗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他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难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好诗都能创造意境。

意境是一种格局、一种结构,它具有含容一切具备相似格局、类同结构的异质事物的性能。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河水——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发生同构共振和同情共鸣。

由此看来,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社会人生中一切可望难即情境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他任何障碍。

蒹葭大学语文教案

蒹葭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的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与《蒹葭》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读《蒹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词,如“蒹葭”、“苍苍”、“所谓”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合作探究1. 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谁?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伊人”的含义。

3.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四、品味诗歌1. 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伊人”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 比较其他古代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蒹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文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找到的《蒹葭》教案【优秀6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蒹葭》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

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一、作家作品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中心思想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是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三、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间。

头两句使借景起兴,表面描写的是蒹葭,实是在描写主人公对情人的追求与情感。

三四句点题,描写主人公深切思念,隔河相望,追寻伊人。

《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伊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大学语文课件《蒹葭》

大学语文课件《蒹葭》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四、婚恋诗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 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 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之。
❖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 鲁、齐、韩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 《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 下来的本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 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一、直抒胸臆的特色
❖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dàn )彼两髦, 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 只! ——《鄘风·柏舟》
二、赋、比、兴的手法
赋:铺陈直叙。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是人有本事或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是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
——《生民(一)》
二、颂歌 三、怨刺诗
周道始缺,怨刺之诗起。 ——《汉书》
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 ——郑玄《诗谱序》
《小雅·正月》
………… 燎之方扬, 宁或灭之。 赫赫宗周, 褒姒灭之。
《邶风·新台》
新台有泚(cǐ),河水瀰 瀰。
燕婉之求,籧(qúchú) 篨不鲜。

蒹葭_大学语文教案

蒹葭_大学语文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对象:大学一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掌握《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3.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蒹葭》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理解《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蒹葭》这首诗歌的作者和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蒹葭》这首诗歌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蒹葭》这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 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同学们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什么新的认识?二、深入学习1. 分析《蒹葭》这首诗歌的写作手法。

2.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三、课堂讨论1.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 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蒹葭》这首诗歌,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

2. 撰写一篇关于《蒹葭》这首诗歌的鉴赏文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有较深入的理解。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有了初步的认识。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

大学语文蒹葭原文及译文赏析大学语文中的“蒹葭”原文及译文,展示了一个孩子与大人的对话,抒发了孩子的聪明和大人的智慧,趣味盎然,启迪人心。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译文:蒹葭苍苍,白露成霜。

偶遇她,水边停留。

顺流溯洄,路绵延漫。

悠游水上,她恍若中央。

这首诗通过孩子与大人的对话展现了一个趣味性很强的启示:大人可能会对某些事情已经有了想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

通过对话,孩子将大人引向正确的方向,展现出儿童天资聪颖的本质。

以下是这个对话的解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这是描述草丛中的景象,孩子指出这意味着秋天的到来。

(”白露为霜”的意味着“夜间的露水在草上结冰”,这是秋天的前兆。

)显然,孩子明白自然现象比大人更敏感。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话表达了孩子对远方的向往,探寻未知的想法和热情,完成他的探险计划。

孩子告诉大人,她已经发现一位神秘女子,她的对话语气中透露了对未知探索的渴望和决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两句话是描述寻找她的方法。

孩子向大人解释了在水中游玩时如何找到她——溯洄或者溯游。

这两种方法都能够在水中央找到她。

孩子的思路非常巧妙,充分表现了她的智慧。

这首诗诗选出的就是孩子的天赋,她不仅对大自然敏感,而且具备说服能力和探险精神,是优秀的天才儿童。

同时,它还启示我们,通过让孩子发挥他们的天赋和向往,我们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和探索潜力。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努力发掘孩子的才华,赋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同时,我们应该关注孩子的对话和互动,以理解他们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思想和年龄越大,这种对话就越少。

我们应该牢记,任何时候都要观察和理解孩子们,以便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根据孩子的潜力、兴趣和需求来设计的,为孩子们创造足够的机会来探索未知的领域,成就自己的梦想。

《蒹葭》课件

《蒹葭》课件

《蒹葭》的结构: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
写景:
蒹葭苍苍, 蒹葭萋萋, 蒹葭采采, 白露为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
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有 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又有 主人公凄婉感情的流露。
写人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 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 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 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 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3、余音饶梁:只写追求之难,伊人“宛在”,结 果如何,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难解难分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 浑然一体。 3、主人公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 界相互映衬。 4、“伊人”高洁而有魅力的气质被蒹葭露白、秋 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采采:茂盛,众多
•未 已:还没有完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沙滩 已:停止
Jiān Jiā
蒹 葭 苍 苍 , •蒹葭:芦苇 白 露 为 霜 。 •苍苍:茂盛的样子 所 谓 伊 人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 水 一 方 。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Sù huí 溯 洄 从 之 , •从:追寻 道阻 且 长 。 •阻:艰险 溯 游 从 之 , •溯 游:顺流而下 宛 在 水 中 央 。 •宛:好像、仿佛
学生试译全文。
《蒹葭》参考译文 芦花一片白苍苍, 清早露水变成霜。 心上人儿她在哪, 人儿正在水那方。 逆着曲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 露水珠儿不曾干。 心上人儿她在哪,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逆着曲水去找她, 曲曲弯弯道儿拧。 逆着直水去找她,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

课文研读
➢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答: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 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 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 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课文研读
译读完这首诗歌,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歌内容。 概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秋天的河边,芦苇苍苍、白露茫茫,男子在苦苦 寻觅心中的伊人却终未寻到。
初读诗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萋萋:茂盛的样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指岸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郁;
托物寄意;
巨鹿之战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象可见。
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
《蒹葭》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 是富于变化;
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 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思考:诗中的“伊人”可以是什么呢?
爱情: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 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理想: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 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 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惜时: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 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

溯sù 洄huí/ 从 之 , 道 阻 / 且 长 。 溯 游 / 从 之 , 宛 在 / 水 中 央 。
Hale Waihona Puke 蒹葭/qī





/

晞xī



/





/

méi
湄。

chí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zhǐ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印 蒹葭
学习目标
1.诵与画,体会蒹葭句式特点,感受其音韵旋律美。【重点】 2.探与析,利用重章叠句、比兴等艺术手法,探索主角“伊人” 与“我”形象。【难点】
·壹诵·
任务一:听读诗歌, 解决疑难字音,从 音节、字数、押韵 体味其旋律美。
诵读诗歌,明晰旋律
jiān 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说说主要内容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 后六句写人。
而对 不意这 可中首 即人诗 的的描 惆急写 怅切了 失追一 望求个 之和热 情可恋 。望者
齐读:赏析诗的意境美
1 、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并说说景物 描写的作用。
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 写 通过芦苇、白露秋霜、秋水等意 景
象营造了一个凄清的意境 ,烘托主人 公凄婉的感情。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 追求的?

《蒹葭》PPT精品课件

《蒹葭》PPT精品课件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 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 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 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 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 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赏析

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赏析

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赏析《诗经••••秦风•蒹葭》文本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一路寻找,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很长时间,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章:反复咏叹,变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大学语文《蒹葭》

大学语文《蒹葭》

返回
教学重点
1.《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即的 朦胧意境,体会‚在水一方‛的意境 之美。 2.《蒹葭》中意象的时间、空 间变化。
返回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 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以后始 称为《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 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一百 六十篇,多为民歌;‚雅‛有《大雅》、《小雅》,一百零五 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颂》、《鲁颂》、 《商颂》,四十篇,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在内容上,《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 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 统治阶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在艺术 上,《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 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重在反 映并表现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表现手 法的灵活交叉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返回
艺术赏析
一、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蒹葭》的作者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虚化了,正因为如此, 《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二、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的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 三、一唱三叹、层层推进的美感形式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而且产生出将诗意层层推进的作用。 时间的不断推移: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 ‛,再到‚白露未已‛。 地点的转换: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 ‛。 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表现形式。它的美感价值,主 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 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 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 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 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 宗庙的舞乐,分“周颂”31篇、 “鲁颂”4篇、“商颂”5篇,共 40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 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 为政第二》
2、《诗经》“六义”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 ——刘勰《文心雕龙· 比兴》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据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一书 中的解释是: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 也”,铺陈直叙,叙事和抒情,即描写 景物时用白描,叙事时直接陈述,抒情 时直抒胸臆。
, (1)苍苍:茂盛的样 子 。 , (2)伊人:那人,指 所爱的人 。 (3)溯洄:逆流而上 , 洄:上水,逆流 。 (4)从:追寻 , (5)阻:艰险 央 。 (6)溯 游:顺流而下

(7)宛:好像、仿佛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意象与意境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都 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是情与物的产物, 但又有区别,从形式上,意象与词句有关, 意境与全篇对应。
一般来说,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有 无意蕴,主要看意境。离开了意象,就无以 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 点是意境。
景语即情语!
拓展阅读
在当代文艺作品里,有没有采 用这种方式表达情思的?

蒹 葭 凄 凄,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 。 , 。 , 。 , 坻 。
(1)萋萋:茂盛的样
子 (2)晞:干 (3)湄:岸边,水草 交接的地方 (4)跻(jī):高 (5)坻(chí ):水中高 地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采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5、《蒹葭》结构层次分析
《蒹葭》共分三章。每章均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每章前四句。首两句借景起兴, 三四句点明主题,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第二层,每章后四句。描述追寻伊人而 不可得的境况:道阻且长;幻象迷离。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 执着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每章1 、2句:以景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 心情:凄凉、落寞 “苍苍”、“萋萋”、“采采” :渲染气 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为霜”、“未稀”、“未已”:时间的推 移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 女词”,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 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 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翻 译 家 许 渊 冲 就 将 这 首 诗 译 成 a love song,伊人是the lover。
2)重章叠句深化诗歌感情
白露 之“ 为霜”、“未稀”、“未已” 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 与追求者的执着。 道路的 “阻且长”、“阻且跻”、“阻 且右” 从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 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和比拟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词也”,就是说,兴是先借用别的事 物或所见的眼前之景起头,然后引出要 歌咏的人或事。
《蒹葭》作品串讲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4)诗意不定说
宋代朱熹作《诗序辨说》指斥《毛诗序》 穿凿附会,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 人,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 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 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闻一多
5)人生哲理说
《蒹葭》具有丰厚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哲理意 味,它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遂 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人生无常、 精神失落的悲哀等等心灵的回响,都可以从诗的意 境中得到感应。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缥缈的目标,他(她) 或许是诗人思念追寻的爱人,或许是千载难逢的知 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 想……似可知但又不得而知。

3、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 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 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皆生于水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苍 为 伊 一 从 且 从 水
苍 霜 人 方 之 长 之 中
“赋”:直陈其事,反复铺陈叙述。 每 章后4句为赋。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诗 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 且右”说明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 “ 宛 在水 中 央” 、 “宛 在 水中 坻 ” 、 “宛在水中沚 ”表达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 即的无限情意。
每章3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伊人” ,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在水 之涘” ,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追寻 的对象飘忽不定。 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
每章后4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
追求者:执着,坚定
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
“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
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
3)感受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 韵脚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萋、晞、跻、坻; 第三章: 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重章 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 袅
4)意境朦胧、优美,含蕴无尽
1、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动静结合 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人。 意境: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 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 称为“意境”。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意境”就是诗词中所描绘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感 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境界。
的内心情感,隐约飘渺的身影,把作者“欲
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讨论1:这首诗中的三段从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来看
就是有一定变化的,变化在哪里?这些变化
具体说明了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
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蒹葭》的艺术特色分析
1)“赋”、“兴” 手法的运用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即感物起兴,类似于联想。 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 苍,白露为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 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 诗的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诗 人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采 已 人 涘 之 右 之 中
, 采采:茂盛,众多 。 未已:还没有完 已: , 停止 。 涘(sì ):水边 , 右:弯曲 。 沚(zhǐ):水中的小块 陆地 , 沚 。
4、《蒹葭》诗意主旨的多义性
本诗之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说,爱情诗;
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 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没有确定的解 释),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 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 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戴望舒《雨巷》
2)求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 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 “贤才”。 清代学者姚际恒:“此自是贤人隐居水 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认为“伊人”是 春秋时代的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 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 隐者避而不见。”
3)求爱说
第一课 蒹葭
1、概说
该诗选自《诗经· 秦风》,《诗经》 是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 点和源头。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 作品305篇。
《诗经》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的作 品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 《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 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 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 失传,只剩下诗歌了。
1)讽刺说
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 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这首诗是讽刺秦襄公 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 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 故国人未服焉。”所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 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今人毛东天的《诗经辨义》:“在水一方”的 “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 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 “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 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 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 三部分。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 “十五国风”,是指各地方的民 间歌谣,是《诗经》中的核心内 容,有160篇。
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 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 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 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 小雅74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