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蒹葭
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文本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一路寻找,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很长时间,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章:反复咏叹,变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中所写的“兼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
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兼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调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滨”,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兼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
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迁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
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淡”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
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兼葭》主旨含蓄,意境朦胧。
“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
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兼霞》朦胧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练习1.有人认为《兼霞》“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我们认为《兼霞》是一首怀人的诗。
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
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
大学语文 《蒹葭》

重章叠句的美感价值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 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 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 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 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 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 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 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 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 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 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补充注释:
1.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 2.意象: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 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 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 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 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大学语文诗经二首蒹葭教案

#### 教学目标1. 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特别是《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内涵。
2. 通过阅读和分析,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3. 掌握《诗经》中的重章叠句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2. 掌握《诗经》中的重章叠句形式,并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1. 介绍《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简要介绍《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背景。
##### 二、解题1. 解释《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标题和内容。
2. 引导学生理解《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和《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意义。
##### 三、研习课文1. 阅读诗歌,整体把握两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表达的爱情主题。
##### 四、课堂讨论1. 讨论两首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分析重章叠句在诗歌中的作用,如何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五、总结1. 总结《关雎》和《蒹葭》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强调重章叠句在《诗经》中的重要性。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关雎》和《蒹葭》的理解。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 二、深入分析1. 深入分析《关雎》和《蒹葭》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2. 分析两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探讨其对诗歌情感表达的影响。
#####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自行翻译两首诗,并尝试用现代汉语表达其情感。
2. 小组讨论:如何将《关雎》和《蒹葭》中的爱情主题与现代爱情观相结合。
##### 四、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章叠句在《诗经》中的运用。
《蒹葭》——大学语文课件

(三)关于诗经的编集
献 诗 说
一 、 《 诗 经 》 简 介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 周语》)
各诸侯国乐工、太师搜集歌谣献 给中央。
(四)艺术表现手法
赋
一 、 《 诗 经 》 简 介
比
兴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蒹 葭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关雎》)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朱熹《诗集传》)
(四)艺术表现手法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一 、 《 诗 经 》 简 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 芣苢》
(四)艺术表现手法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一 、 《 诗 经 》 简 介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风
一 、 《 诗 经 》 简 介
雅
颂
风 :民间歌谣。有15国风,160篇。
《周南》《召南》河南汝河和湖北江汉流域 《邶风》《鄘风》《卫风》河北河南部分地区 《王风》河南洛阳一带。 《郑风》《桧风》河南郑州一带, 《魏风》《唐风》山西部分地区。 《秦风》《豳风》陕西一带。 《陈风》河南安徽一带。 《曹风》山东曹县一带。 《齐风》山东大部分地区。
大学语文(必背)整理版最终版

《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杜甫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蒹葭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的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与《蒹葭》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读《蒹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词,如“蒹葭”、“苍苍”、“所谓”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合作探究1. 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谁?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伊人”的含义。
3.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四、品味诗歌1. 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伊人”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 比较其他古代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蒹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大学语文第一课(王步高老师版本)

精选课件
21
《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精选课件
22
四、婚恋诗
“婚恋”指以恋爱、婚姻为主题的诗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 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 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 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 之。
献诗说
•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 以颂美或者讽刺
精选课件
10
采诗说
• 周代设采诗官到民间采诗,以了解 民情。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 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艺文志》
精选课件
11
•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 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 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 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周南·关雎》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 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精选王课件风·采葛》
23
五、农事诗《七月》
六、征役诗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1.《诗经》本名《诗》,是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 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 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 称《诗经》。
诗经“六义”:
• “《诗》文宏奥,包韫六义。”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
• 指风、雅、颂、赋、比、兴。
精选课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你认为《蒹葭》的中心意象 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 二、以《蒹葭》为例,请谈谈你 “伊人”象征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 的人生境遇 对诗歌中存在的“朦胧美”有何看法。
返回
资料链接
相关评论 教学参考 补充注释 扩展阅读
歌 曲
返回
相关评论
《蒹葭》刺襄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也。(《毛诗大序》) 言秋水方盛之际,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宋•朱熹《诗集传》) 曰“伊人”,曰“从之”,曰“宛在”,玩其词,虽若可望而不可即;味其意,实求之 而不远,思之而即至者。(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明•钟惺《诗经评点》)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 “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下一“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 睛欲飞,入神之笔。(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细玩“所谓”二字,意中之人难向人说,而“在水一方”亦想象之词。若有一定之方, 即是人亦可到,何以上下求之而不得哉?诗人之旨甚远,固执以求之抑又远矣。(清•黄中松 《诗疑辩证》) 三章只一意,特换韵耳。其实首章已成绝唱。古人作诗,多一意化为三叠,所谓一唱三 叹,佳者多有余音。(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境颇似象征主义,而含有神秘意味。(陈子展《诗经直解》)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传》: “一方,难至矣。”按《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论之曰:“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 则慕悦益至。”二诗所赋,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 “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德国古民歌咏好事 多板障,每托兴于深水中阻。但丁《神曲》亦寓微旨于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阻沧海。 近代诗家至云:“欢乐长在河之彼岸。”……(钱钟书《管锥编》)
返回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 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 象征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是福地、 圣境、仙界,乃至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如此一来,《蒹葭》一诗的整体内涵,就应当说是世间一 切因受阻而可望难即境况的艺术写照,而“在水一方”则是表 现人类悲剧处境(当然人类还有喜剧处境)和悲剧心态的一个 艺术范型。在这里,追求精神是可佳的,但结果是可悲的,前 途是渺茫的。
艺术赏析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古今民歌常用的表现形式。它的 美感价值,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于 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 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 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方 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 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 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蒹 葭
诗 经
本诗选自《诗经·秦 繁盛的样子。后 逆流 风》。秦:周朝时诸 两章“萋萋”、 而上 侯国名,在今陕西中 “采采”义同。 部和甘肃东部一带。 蒹葭:芦荻,芦苇。
宛:好 像
凝结成
蒹 葭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蒹葭苍苍, 在水一方。溯洄 从之, 道阻且长。溯游 那一边 从之, 宛在水中央。 岸边,水与 指露水尚未被阳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所谓伊人, 草交接之处 光蒸发完毕 在水之湄。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溯游 水中的沙 从之, 宛在水中坻。 滩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所谓伊人, 水边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 从之, 宛在水中沚。
返回
三、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诗词追求的是:创造一个怎样的意境范例,才能够令人感 悟得更多,联想得更多。 钱钟书先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在水一方”的范例, 他将但丁探索人生、人类追求理想、男女思慕佳偶、帝王追寻 仙山、佛教寓禅彼岸、哲人寓理形神等诸多异质同构情境,都 归纳到“在水一方”的意境空间之中,确是一个通过连类生发 来论析诗意的典范。可以说,诗词意境的意义不在本事,而在 它的可连类生发空间,如果排除了它的连类空间,实质上也就 等于取消了诗词。
返回
教学参考 《诗小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
焉。”《诗沈》中说:“盖下游为雒京,士之在周者,如见其在水中央, 而不可得也。上游为汧渭,士之在秦者,道阻且长而可致也。”认为该诗 主旨是求隐士。总之由于主题的模糊性,先哲时贤对该诗主旨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本来“诗无达诂”,这一模糊,就更加见仁见智。但正是这种 朦胧、模糊、多义性,切合诗家三昧,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 “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于 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 见作手。”清代叶燮更有一套模糊的诗论:“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 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 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 以为至也。”(《原诗》)可见古人对诗中的朦胧美早已心仪神往,而且 见解十分精辟独到。然而。该诗在这种旨意模糊和不确定中,毕竟还有确 定的东西在。“深企愿见”之情是确定的,执着追求之意是确定的,求之 不获仍不放弃追求也是确定的。这就给读者的想像、再创造起了导航的作 用。
教学 目的 教学 重点
这个人。指诗人所 追寻他 顺流而下 水中小洲, 追寻的人。 升, 小岛 干 迂回曲折 高
。
作品 简介
背景 内容 简介 述评
艺术 赏析
思考 练习
朗读 欣赏
资料 链接
退出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诗经》的一些基本 知识、基本概念。 2.掌握《诗经》的主要内容;学 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复唱的章法。 3.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美, 能够结合具体作品分析《诗经》的艺术 成就。
返回
补充注释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 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 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 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 括现在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 大都是东周读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返回
背景简介
《蒹葭》选自《诗经· 秦风》,大约是2500年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秦是周朝王族的发祥地,当时农业发达。 《蒹葭》主题,历有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讽喻周王礼制说。汉代《毛诗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 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二是“招贤”说。 “伊人”即“贤才”。 三是“爱情”说。 “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 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四是“怀人说”。清代学者汪凤梧:“《蒹葭》怀人之作也。” 五是“诗意不定说”。宋代朱熹认为:“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伊人, 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此诗的本事无从查考。所谓本事,是指此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 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 而以上五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论。既然诗意难定,亦可看作朦胧诗。
返回
返回
艺术赏析
一、虚幻难实、神秘莫测的朦胧意境 《蒹葭》的作者似乎故意把其中应有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都虚化了, 正因如此,《蒹葭》的意境也就呈现为一种不粘不滞、似花非花、空灵蕴 藉、含蓄多藏的朦胧美。 二、意在言外、连类无穷的象征格局 《蒹葭》一诗的象征,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的辞格或手法,而是意境 的整体象征。 三、一唱三叹、层层推进的美感形式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 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而且产生出将诗意层层推进的作用。 时间的推进: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xī干) ”,再到“白 露未已(完全消失)”。 地点的转换: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méi,水边)”,再到 “在水之涘(sì水边)”。 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chí 水中高地)”,再到“宛 在水中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 ”。 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jī上升 )”,再到“道阻且右 (高陡)”。 返回
返回
课文解读
一、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四层: (一)(1、2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 秋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二)(3、4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三)(5、6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 着旋流去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四)(7、8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 顺着水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 亦终不可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 一方、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 公对“伊人”的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 现得相当充分。
返回
教学重点
1.《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即的 朦胧意境,体会“在水一方”的意境 之美。 2.《蒹葭》中意象的时间、空 间变化。
返回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周初至春秋中叶 诗歌305篇。原名《诗》或“诗三百”,汉始称《诗经》,约编 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全书分“风”“雅”“颂” 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民歌;“雅”有《大 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夫所作;“颂”有《周 颂》《鲁颂》《商颂》,40篇,为宗庙祭祀诗。 内容上, 《诗经》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政治矛盾、 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层的剥削 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艺术上,《诗经》以四 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 赋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和赋、 比、兴等艺术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