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公开课

合集下载

《蒹葭》公开课ppt课件(18页)

《蒹葭》公开课ppt课件(18页)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疏通诗意 结合注释和参照书,试译全诗。
提示: 诗歌重在联想,想象, 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掌握。
苍苍: 萋萋: 采采: 溯洄: 溯游: 宛: 晞: 湄; 涘: 坻: 沚:
茂盛的样子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水边 水中的高地 水中的小块陆地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切的期盼 的追寻这美好,或许这种追寻最终不 能实现,但路上的风光和希望足以温 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蒹葭
《诗经·秦风》
〔jiān jiā〕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 huí〕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仅仅是女子吗? 还可能是什么?
亲情、爱情、友情、理想、自由、生活、美 好的精神世界……
秦风·蒹葭
闻一多: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 竟是招隐,还是怀春, 只觉得它百读不厌。 〞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 公开课一等奖《菊花》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 公开课一等奖《菊花》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公开课一
等奖《菊花》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蒹葭》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蒹葭》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探讨诗歌的传统和现代意义。

4. 创作相关的艺术作品。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研究诗歌背景:介绍《蒹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意义。

3. 分析诗歌文本: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4. 比较传统与现代:与学生一起探讨诗歌的传统意义和现代价值。

5. 创作艺术作品:鼓励学生以诗歌为灵感,创作相关的画作、
音乐或舞蹈。

6. 分享成果: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并进行互动交流。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
表达能力。

2. 对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包括创意、技巧和表现力。

五、教学资源
1. 《蒹葭》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相关图片和音频资源。

3. 绘画、音乐和舞蹈相关的教学材料。

以上是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的大致内容,希望能帮助您
准备一堂成功的课程!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联系。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蒹葭》公开课课件

《蒹葭》公开课课件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
怀人诗作。 蒹葭的原指
“芦苇”
,生于水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一方:另一边,指对岸。
提示:用红笔 在书本右边划 出重点词的注 释,书本上没 有的请补充上 去。
蒹 葭 萋 萋 , qīqī 白 露 未 晞 。 xī 所谓伊人, 在 水 之 湄 。 méi 溯洄从之, 道 阻 且 跻 。 jī 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 坻 。chí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 水 之 涘 。 sì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 沚 。zhǐ
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 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 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 逸自然,在回环反复中深化了意境,使整首诗情调 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 情,托物兴辞,含蓄委婉。
蒹葭
蒹 葭 苍 苍 ,jiānjiā 白露为霜。 所 谓 伊 人 ,yī rén 在水一方。 溯 洄 从 之 ,sù huí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
蒹 葭 苍 苍 ,jiānjiā 白露为霜。 所 谓 伊 人 ,yī rén 在水一方。 溯 洄 从 之 ,sù huí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 葭 萋 萋 , qīqī 白 露 未 晞 。 xī 所谓伊人, 在 水 之 湄 。 méi 溯洄从之, 道 阻 且 跻 。 jī 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 坻 。chí
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蒹葭公开课精美课件

蒹葭公开课精美课件

1.你发现了诗歌什么特点?
蒹葭苍苍 蒹葭苍——苍—— 蒹葭苍盛 ……
蒹葭
蒹葭苍- -苍- -,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同济中吟诵诗歌之意 2. 赏析诗歌之美 3. 解读诗歌之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他在水中伫立。
结语
邓丽君婉转悠扬的歌声已成绝响,从《诗经》
到《在水一方》,芦花在中国文化中成了爱 情的象征,这些如珠如玉的情句,一经唱响, 便荡气回肠,绵绵不绝。吟诵这些简朴而优 美的诗句,那原始的不经污染的,不受约束 的生命与情感永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把 《诗经》这颗璀璨的明珠装在心里,让这古 老经歌谣传唱不息。
音韵美
即物起兴 重章叠句 双声叠字
2.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啊 ),在水一方

3.你听到了什么?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唉),宛在水中央。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公开课含教案精选教学PPT

《蒹葭》公开课含教案精选教学PPT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逸 自然,在回环反复中深化了意境,使整首诗 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读出自我
诗中的伊人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 吗?
在当下,值得我苦苦追寻的是什么? 在追梦的路上,我也会不辞辛苦、 百折不回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可他们都快活不下去了,您能替他 们减轻 一点税 负吗?” 葛黛瓦 没有妥 协,还 是哀求 地说。 原来,伯爵为了支持英军出征,下令 征收重 税,引 起百姓 对政府 不满, 市民怨 声四起 。两人 因此也 争执起 来,平 静的气 氛顿时 就成了 另类的 战场。
“我是朝廷重臣,理应为国家分忧。 ”伯爵 语气强 硬地说 。 “您从他们身上已经榨取了那么多, 这次就 放过他 们吧。 ” “放过他们可以,除非您赤身裸体地 骑马在 城中大 街上示 众一圈 ,我就 宣布减 税。” 伯爵被 葛黛瓦 的说话 给气翻 了。 第二天清晨,葛黛瓦夫人二话不说, 为了市 民的生 活过得 好些, 她宁愿 牺牲自 己色相 ,也要 为民请 命一次 。于是 她脱去 睡袍, 一丝不 挂地骑 上马, 一步步 的离开 官邸。 伯爵看见葛黛瓦如此坚强,还不雅的 出行, 也很无 奈,很 想上前 阻止她 ,但又 怕葛黛 瓦不高 兴,更 不敢多 说话, 只好骑 着自己 的马, 跟随在 她后面 ,静观 其变。 葛黛瓦大胆的光着身子在街上漫步了 一大圈 ,所有 市民见 状后都 不敢出 门,好 像事先 商量好 的一样 ,大街 小巷都 空无一 人,家 家都关 门闭户 的,如 同死城 一样, 没有一 个人因 为好奇 ,而趁 机窥探 她的隐 私。伯 爵见到 如此情 景,深 感自己 专横跋 扈的不 幸,连 忙答应 了她为 民利益 的所求 。 “您怎么知道他们值得您这样冒险相 助?” 伯爵拥抱着妻子,深情的问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白露之后还有寒露。

不违农时。

大概就是农耕生活的真实需要。

曹操在《短歌行》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暑假里未完成的一个教案,现在重新打开《蒹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灵感。

此时南方的人早就秋衣穿在身。

人生苦短,你为何苦苦追寻一些东西,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实在苦。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导入师:寒露过后,同学们最近对天气有什么感知呀?生:有点冷师:秋季的凉意,这是真切的感知。

你们穿上了秋季的校服抵御这份秋天的凉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秋季的诗歌。

请你们大声的自由地朗读诗歌。

在声音里感受《诗经.秦风.蒹葭》带给我们的诗意。

二、初读知《诗经》特点师:我发现同学们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一章的时候,你们的声音都很和谐,听起来朗朗上口。

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我们找一找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苍,霜,人,方,之,央。

你们写一写这些字的拼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生:苍、霜、方、央。

这四个字的韵母相同。

师:这就是诗歌中的音韵和谐,采用相同的韵母。

原来,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里中就体会到了《蒹葭》的特点之一,音律和谐。

(板书)看人先看外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诗歌的外在,你们有别的发现吗?数一数每一句的字数,几个字?生:四个字比较多,还有五个字。

师:对,这也是《蒹葭》的特点之一:四言为主。

停顿为二/二,二/三(板书)在朗读的过程里,需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生:《蒹葭》一共有三章,每一章只有少数的字发生了变动。

《蒹葭》课堂74640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蒹葭》课堂74640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
24/28
25/28
课堂练习:
解释以下词语。
苍苍:茂盛样子 溯洄:逆流而上 洄:上水,逆流 萋萋:茂盛样子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地方 坻:水中高地 宛:好像、好像 未 已:还没有完 已:停顿 涘:水边 沚:水中小块陆地
伊人:那人,指所爱人 从:追寻
晞:干 跻:高
采采:茂盛,众多
右:弯曲
26/28
蒹葭
1/28
一、自主学习
作品介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搜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 500年间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 被称 为《诗》、或《诗三百》。相 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 弟子,所以以后被尊为儒家“五经” 之一,称为《诗经》。
2/28
朱熹解释
《诗经》三种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发所咏之物也”
14/28
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爱情追求?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 令,衬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情 况。全诗盘旋三叠,重复歌咏。诗人热烈 地追求其所喜爱“伊人”,即使在大河上 下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依然神魂颠 倒,执著专一。
15/28
这首诗各章基本内容是相同,仅仅 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么写是否重 复?为何?请简明说说你理由。
道路又远又长。
•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方向,却见依稀好像, 他在水中央。
• 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波折无已。
•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踪迹,却见好像依稀, 他在水中伫立。
28/28
1、诗歌经过哪些意象再现了诗歌怎样意境?试用
自己语言描述在你头脑中展现画面。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爱情追求? 3、这首诗各章基本内容是相同,仅仅是换了几个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2)精选全文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2)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蒹葭》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蒹葭》,揣摩词意。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诵读《蒹葭》。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播放《蒹葭》的歌曲视频)一段音乐,带我们走进《蒹葭》的世界。

二、解题三、整体感知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及,却仍然执著而专一。

四、诵读,发现《蒹葭》的美(一)诵读体会1、全班齐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2、男女分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③读出节奏④读出感情(美好、追寻)(二)思考问题为什么这首诗读之如此美呢?美在何处?12、二读:音乐美:①押韵(韵脚):苍、霜、方、长、央(ang); 萋、晞、湄、跻、坻(i); 采、已、涘、右、沚(i)苍苍、萋萋、采采;“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3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蒹葭泛白,白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烟波浩渺,空中雾蔼迷蒙,水中小洲,宛然在目。

有一佳人,缦立水边。

五、课堂小结:“伊人”“伊人”不是某一个人,却也是每一个人,她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美好与追寻。

六、诵读展示(一)师生配乐诵读--《蒹葭》要求:看着“建筑美”,读出“音乐美”,想着“绘画美”,带着心中的美好与追寻,有感情地诵读《蒹葭》。

(二)教师配乐展示示范。

(三)学生诵读展示--《蒹葭》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

3、读出感情。

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把《蒹葭》读给你的亲朋好友听。

板书设计:建筑美(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公开课精选优秀课件含教案

《蒹葭》公开课精选优秀课件含教案
我爱深秋、爱这爽朗的天空、爱这有 一丝凉 意的季 节! 6、《秋景》
你悄悄的走来,默默无声,一眨眼, 大地披 上了金 色衣裳 。 你悄悄走来,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 飘,那 亩亩庄 稼,远 看好似 翻滚的 千层波 浪;近 看,麦 子,笑 弯了腰 ,高梁 涨红了 脸、玉 米乐开 了怀, 地里的 人忙及 了,“ 唱一曲 呀收获 的歌, 收了麦 子,收 高梁啊 ,收了 玉米, 收大豆 啊,收 获完了 送国家 啊。” 悠洋的 歌声道 出了农 家秋收 的喜悦 。 你悄悄的走来,带来一见黄衣裳,一 见红衣 裳,瞧 着边的 山,象 是渡上 了一层 金色。 飘飘悠 游从上 面飞下 无数黄 蝴蝶, 一伙在 半空中 盘旋, 不知过 了多长 时间深 黄的衣 裳变成 了浅黄 ;浅黄 又变成 了赫石 ,你看 ,它多 像一个 顽皮的 小鬼, 瞧那边 的山上 ,高梁 如醉, 简直是 一片红 海,遮 盖了半 个天际 ,和霞 光连在 一起, 红的像 火焰似 的燃烧 。这一 黄一红 的连成 一片, 给人一 种说不 出的温 暖,甚 至都忘 了在过 几天, 寒冬就 要来临 了。
景色宜人的秋天,让我们有无限的感 慨和无 限的遐 想! 2、《秋天的公园》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跟着爷爷奶 奶去公 园散步 。 一走进公园大门,我抬头仰望天空, 只见天 空高高 的,蓝 蓝的, 一朵朵 白云像 一只只 即将远 洋的白 帆船飘 荡在大 海中, 一群大 雁时而 排成“ 一”字 形,时 而排成 “人” 字形, 向温暖 的南方 飞去。 我又低 头一看 ,看到 了开得 正旺的 一串红 ,红彤 彤的, 为秋天 的公园 增添了 几分喜 庆。再 往前走 ,只见 菊花绽 开了笑 容,它 们开得 五彩缤 纷,白 的像雪 ,红的 似火, 黄的赛 金,粉 的如霞 ,再看 菊花的 姿态, 有的像 犯了错 的小男 孩,垂 着头, 有的像 直爽的 大姑娘 ,朝你 微笑呢 ,还有 的聚在 一起开 放,真 是美不 胜收! 菊花的 不远处 栽着月 季花, 远远看 去,仿 佛是女 娲补天 用的彩 色石浆 ,又仿 佛是蓬 莱仙阁 的五彩 霞光, 美极了 !咦? 哪来的 香气? 原来是 桂树开 花了, 那小花 金黄金 黄的, 四片花 瓣中央 ,一粒 粒小米 似的鹅 黄色花 蕾发出 一阵阵 沁人心 脾的香 气,使 人闻了 神情气 爽。看 ,枫树 举起了 “火把 ”,一 片片枫 叶像一 枚枚邮 票,邮 来了秋 天的凉 爽。

诗经蒹葭赏析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诗经蒹葭赏析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但教心似金钿坚, 天上人间会相见.
第12页
第13页
曾经有一份真诚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时 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事莫过于此。假如上天能够给 我一个再来一次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假如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2
蒹葭《诗经·秦风》
凝结成.
伊人:这个人.指诗人所追寻人 一方:那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
从之:追寻他.
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游:顺流而下. 宛:宛然,真仿佛.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交接处. 跻:升,高.
蒹葭萋萋,白露未晰。所谓 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赏析
执着追求
第1页
《秦风·蒹葭》
教学目的: 1、理解《诗经》基本知识 2、理解《蒹葭》主题多义性和主题升华意义 3、掌握《蒹葭》艺术特色。
第2页
教学设计:
一、《诗经》简介(课前自学) 二、《蒹葭》诗意欣赏 三、《蒹葭》主题详析
1、三种观点 2、主题升华 3、主题延伸 四、《蒹葭》艺术美赏析(略讲) 五、延伸阅读《湘夫人》、《长恨歌》(课后阅读)
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曲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绕来绕去道儿长。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隔河对岸看得清。像在四周不着水中央。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藏身小岛水中心。 3
第6页
一是“刺襄公”、劝其“遵循周礼” 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

《蒹葭》【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蒹葭》【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右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低回不已,飘逸自然, 在回环反复中深化了意境,使整首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 胧深邃。运用比兴手法,触景生情,托物兴辞,含蓄委婉。
感知内容,再现意境美
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 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感聆 受听 公三 元千 前年 东华 方夏 文先 明民 辉吟 煌唱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 他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 他在水中伫立。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秦风》,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 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 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就是 芦 苇 ,皆生于水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蒹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蒹葭》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2课《诗经》二首的第二首,是一首抒情诗,出自《诗经·秦风》,它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文字简单,重章反复,一唱三叹,唱出了古今多少人的追寻之音。

通过本篇课文的教学,继续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体悟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情分析】通过对《关雎》的学习,学生对于比兴手法以及重章叠句有了一定的理解,这将有利于本课的学习,但是作为农村孩子的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与表达上有很大的不足,需要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学习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从而知道重章叠句所营造出的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2.在诗歌学习中掌握《诗经》经常使用的比、兴手法。

3.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了解诗文大意,并体悟其情感。

难点:学会使用比兴手法及采用重章叠句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活动一:初读课文,理清文意(采取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掌握《蒹葭》的朗读节奏,体悟诗歌的情感。

1.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雎》,我们知道了“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相思及追求的故事,从而知道了《诗经》常用的比兴手法。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蒹葭》,什么是蒹葭呢?诗歌借蒹葭又将抒写什么样的情感呢?2.朗读诗歌初读《蒹葭》,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齐读《蒹葭》,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并纠正读音。

听读《蒹葭》,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教师范读并展示朗读节奏之后组织学生再次按朗读节奏朗读。

3.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情感?(师生讨论得出结果:一个热恋者对伊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之情。

)活动二:精读课文,把握特点(通过对诗歌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蒹葭》诗歌的特点。

《蒹葭》公开课课件

《蒹葭》公开课课件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选取你喜欢的句子,读出主人公真挚而又 复杂的情感变化。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请用一 句话概括。
深秋的早晨,一个年轻男子在水边遇见 爱慕的女子,上下不断追寻,最终没有追 到她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深化惆怅的情感
为伊憔悴
主人公追求的执着是怎样 表现的呢?结合词句分析。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驿路梨花》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景物:选择秋水茫茫、霜露清冷、泛白的蒹葭。 洁白纯净的世界烘托伊人冰清玉洁、清丽脱俗。

蒹葭公开课教案

蒹葭公开课教案

蒹葭公开课教案教案标题:《蒹葭》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蒹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能够正确朗读《蒹葭》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蒹葭》的意境和情感。

2. 正确朗读《蒹葭》这首诗歌。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

2. 《蒹葭》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3.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蒹葭》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蒹葭》这首诗有了解吗?它是属于哪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二、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分享《蒹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境?三、诗歌欣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蒹葭》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语。

2. 学生跟读并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朗读一段诗歌,强调情感表达。

4. 学生自由朗读:鼓励学生自由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展示个人的理解和情感表达。

四、诗歌分析与讨论(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促进学生对诗歌意义的理解和探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蒹葭》被称为经典之作?五、诗歌创作(15分钟)1.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以《蒹葭》为主题进行创作。

2. 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互相欣赏和评价。

六、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楚辞》等,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展览或演出,加深对古代文学的感受和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 所 溯 溯
葭 谓 洄 游
采 伊 从 从
采 人 之 之
, , , ,
白 在 道 宛
露 水 阻 在
未 之 且 水
已 。 涘 (sì) 右 。 中 沚 (zhǐ) 。
蒹 葭
突破字词难点: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1)苍苍:茂盛的样子 (2)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3)溯洄:逆流而上 (4)从:追寻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上下求索,不怕艰 难险阻,矢志不渝的 青年。
想象“伊人”的形象
• 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是怎样的一 个形象呢?大家是如何感受到这种形 象的?诗中并没有描写伊人的面貌, 甚至连她的大致轮廓都没有,你们为 什么觉得她就是美丽高洁的?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方位) 空间推移, 伊人身影更模糊,更扑朔迷离 朦胧,虚幻,求之不得 美丽高洁
男或女词。”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伊 人是the lover。 2、“明志说”:“伊人”象征高洁品质,代表自己对美 好高洁品质的追求。 3、“讽刺说”:汉代《毛诗序》中说“《蒹葭》刺襄公 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意思是说这首诗是讽 刺秦襄公的,因为他不遵守周礼,因此将招来亡国之祸。( 东汉郑玄《诗笺》:“秦处周之旧土,其人被周之德教日久 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所 谓“伊人”是“知周礼之贤人,乃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 远”。) 4、“求贤说”:清代学者姚际恒认为 “伊人”是春秋时 代一位隐居水边的贤人,该诗表达了君主求贤招隐之意。 5、“人生哲理说”: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 人生境遇:情人难得、知音难觅的怅惘,仕途坎坷、功业未 遂的忧思,理想幻灭、前途渺茫的失望。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2 表现时间推移的诗句: 3、表明诗人对爱情追求愈来愈艰难的诗句: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4、表现寻觅思念伊人的道路险阻漫长的诗句: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5、 诗人以秋景发端,道尽了对自然,人和事的无限思 念与惆怅,给人以无限的忧思、悲凉之感的句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渲染出清秋萧瑟,朦胧迷离之感, 用了这 些景物起兴,引出追求"伊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惆 怅情感. 全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 第一章:对伊人( 憧憬 )的感情; • 第二章:对伊人( 焦急 )的感情; • 第三章:对伊人( 失望 )的感情。

《蒹葭》描绘了一男子在岸边对“伊人 ”的渴望和苦苦追求,女子隔着岸隔着雾, 看不真切,若隐若现,男子想要渡过河去, 又苦于征途漫漫,水流险阻。 • 引申到生活中“伊人”可以是朋友、所 爱之人,也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表达 了一种可与而不可求的痛苦和无奈。
·
展:
1、台湾女作家琼瑶有部改编成电视剧的长篇小说《在水 一方》,此片名出自本诗中原句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导:旧知巩固:
1、《诗经》三大内容: 风(民间歌谣) 雅(宫廷正乐) 颂(祭祀歌辞) 2、《诗经》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述) 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
3、《诗经》六义:
风、雅、颂; 赋、比、兴
正音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sù huí )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xī)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二、伊人在水中央 ——可望不可及 三、上下求索的青年——执著追求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王国维《人间词话》“《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 曹丕“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苏轼“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一、蒹葭、霜露、秋水 ——凄清的秋景(渲染气氛)
韵律和谐: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 秋季而且是深秋。 2.诗中哪几句是写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
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3、这里的景物描写运用了《诗经》中哪种表现手法?
运用的是起兴手法,“兴”是《诗经》中比较 独特的手法,多为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 4.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 种怎样的氛围?
分析“伊人”的多层内涵
“所 谓 伊 人 ”指的仅仅 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 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 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 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对伊人 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主题的多 义性。那么,大家是怎么理解 “伊人”的?诗歌的主题是什 么?
1、“爱情说”:近代学者余冠英认为“这篇似是情诗,
1、四言二拍:四言为主,节奏感强,整齐美
2、双声叠韵,讲究押韵
韵脚:苍、霜、方、长、央、萋、晞、跻、坻 已、涘、沚 蒹葭(jiān jiā)
3、运用叠词 如:苍苍、萋萋、采采 4、重章叠句,反复咏叹:
产生了一唱三叹,余音绕梁的效果
不同形态 苍苍 凄凄 采采
不同时间 为霜 未睎 未已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5)阻:艰险
(6)溯 游:顺流而下
(7)宛:好像、仿佛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萋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萋 晞 人 湄 之 跻 之 中
, (1)萋萋:茂盛的样子 。 (2)未晞:还没有干 , 。 (3)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 。 (4)跻(jī):地势高 , (5)坻(chí ):水中高地 坻 。
•蒹 •白 •所 •在 •溯 •道 •溯 •宛
葭 露 谓 水 洄 阻 游 在
采 未 伊 之 从 且 从 水
采 已 人 涘 之 右 之 中
, 采采:茂盛的样子 。 未已:还没有干 , 涘:水边 。 , 。 右:弯曲 ,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沚 。
阅读提示中写道: “全诗节奏分明、 琅琅上口,和谐悦 耳”你们在读时感 到了没有?为什么 会有这种效果?
蒹 葭 (jiān
蒹 所 溯 溯 蒹 所 溯 溯 葭 苍 苍 , 白 谓 伊 人 , 在 洄(sù huÍ 从 ) 游 从 之 , 宛 葭 谓 在 道 宛 露 水 之 在 露 水 阻 在 为 一 , 水 未 之 且 水
jiā)
霜 方 。 道 阻 且 长。 中 央 。 晞 。 (x ī ) 湄 。 (méi) 跻 (jī) 。 中 坻 。 (chí )
jiān jiā
解题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 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 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 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皆生于水边。
旧知巩固:
《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西周初年 到春秋中叶间的作品。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 。原称“诗”或“诗三百”,没有明确的作者 ,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