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蒹葭》评课稿公开课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2《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蒹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

(难点)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一、导入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

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

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1. 品析细微的“变"(1)漫谈交流话蒹葭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

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

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

(板书:重章叠句)(2)咬文嚼字品微“变"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明确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

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

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2《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秦风·蒹葭》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调整语气和语调,能读出韵律和节奏。

2.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写作艺术,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4.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二、重点难点1.能准确判断“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艺术表现手法,并在写作片段运用。

2.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能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五、学习过程(一)歌曲导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同学们肯定听过不少由古诗词改编而成的歌曲,刚才大家听的那首歌曲就是由一首诗改编而成,同学们知道是哪首诗吗?(《蒹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蒹葭》这首优美的诗歌。

(二)温习《关雎》,回味艺术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相传为孔子所编定。

本只称《诗》,后世才称为《诗经》。

现存305篇,又称“诗三百"。

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类,它们都得名于音乐。

大多皆是西周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其中直陈其事的叙述叫赋;比喻叫比;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叫兴。

“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运用的是比兴手法。

(三)诵读诗歌,品读音韵美1.静听范读,校准字音蒹葭()()溯洄()()晞()坻()沚()湄()涘()2.自由诵读,读准字音3.全班齐读,读出节奏4.分组诵读,发现韵律5.总结:全诗三章,似相同又不同,平仄得当,双声叠韵,韵脚和谐,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此之谓音韵美。

(四)翻译诗歌,置身意境美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诗歌。

2.总结: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苇泛白,清露为霜。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二十四节气白露之后还有寒露。

不违农时。

大概就是农耕生活的真实需要。

曹操在《短歌行》里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暑假里未完成的一个教案,现在重新打开《蒹葭》会不会有不一样的灵感。

此时南方的人早就秋衣穿在身。

人生苦短,你为何苦苦追寻一些东西,求不得,放不下。

人生实在苦。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一、导入师:寒露过后,同学们最近对天气有什么感知呀?生:有点冷师:秋季的凉意,这是真切的感知。

你们穿上了秋季的校服抵御这份秋天的凉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发生在秋季的诗歌。

请你们大声的自由地朗读诗歌。

在声音里感受《诗经.秦风.蒹葭》带给我们的诗意。

二、初读知《诗经》特点师:我发现同学们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一章的时候,你们的声音都很和谐,听起来朗朗上口。

你们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吗?我们找一找每一句最后的一个字,苍,霜,人,方,之,央。

你们写一写这些字的拼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生:苍、霜、方、央。

这四个字的韵母相同。

师:这就是诗歌中的音韵和谐,采用相同的韵母。

原来,同学们在朗读的过程里中就体会到了《蒹葭》的特点之一,音律和谐。

(板书)看人先看外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诗歌的外在,你们有别的发现吗?数一数每一句的字数,几个字?生:四个字比较多,还有五个字。

师:对,这也是《蒹葭》的特点之一:四言为主。

停顿为二/二,二/三(板书)在朗读的过程里,需要注意诗歌的节奏!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位同学你来回答一下?生:《蒹葭》一共有三章,每一章只有少数的字发生了变动。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通用8篇)

•••••••••••••••••《蒹葭》教案《蒹葭》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蒹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 秦风 蒹葭》公开课教案

《诗经·秦风·蒹葭》公开课教案授课时间:白露时节授课对象:高中学生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白露时节的氛围中,感受《诗经·秦风·蒹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2.精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3.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如起兴、重章叠句等,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主旨,分析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多重意象和含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背景音乐、诗歌朗诵视频等)•预习材料(诗歌原文、注释、背景介绍)•互动问答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时节——白露。

在白露这个时节,秋意渐浓,露水凝霜,我们一起来感受这样的自然之美。

在这样的氛围下,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秦风·蒹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思念与追寻。

多媒体展示:•播放白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图片,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氛围。

•提问:“同学们,你们能从图片中感受到什么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蒹葭》有什么联系?”二、初读感知(10分钟)活动设计:1.配乐朗读:播放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分享感受:请几位学生分享初读诗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理解。

多媒体辅助:•播放轻柔的古筝曲作为背景音乐,增加朗诵的感染力。

三、精读分析(20分钟)1.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多媒体展示:介绍《诗经》及《秦风·蒹葭》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文化环境。

2.诗歌内容分析(10分钟)•起兴手法:分析诗歌开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等句,理解起兴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重章叠句:通过对比不同章节的变换词句,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效果。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

蒹葭公开课教案设计一等奖第 1 篇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聆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学生吟读。

5.教师点评学生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注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记下来就是诗。

2.教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学生小组译读练习。

4.学生译读交流。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一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成功的基础。

)《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

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荐选题,供学生选读。

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蒹葭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蒹葭教案优秀教案第1 篇教材分析:《lt;诗经gt;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诗经》,学生对其特点一知半解。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还给学生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教师要明确具体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写作手法)。

2、借助注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如形成原因,诗歌内容,诗歌特点,写作手法等。

)2、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1)2、体味诗歌中美好感情及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1)3、理解诗经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四、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五、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交流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飘荡,柔美可爱给人宁静的感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起来看看吧!2)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1)齐声朗读:教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2)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学生听读(约2分钟)(3)学生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盛、众多的样子)第二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此处有小小的区别要明确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3、品:品味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第一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

《蒹葭》课堂文字实录与点评师:同学们好!都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为了这美丽的缘分,老师想送给大家一首美丽的歌曲。

(播放《蒹葭》)这曲《蒹葭》是2500多年前秦地的民歌,《蒹葭》讲的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一个深秋的清晨,芦苇青青,河水悠悠,一位痴情的人儿,百转千回的追寻心中的“伊人”,而“伊人”却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深秋的清晨,走进那片长满芦苇的河畔,走进《诗经》中的《蒹葭》,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板题,读题)老师范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情感。

生自由读,齐读:师:读来有音乐美,这就是双声叠韵的魅力。

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哪几句?生:蒹葭/苍-苍-师:一唱三叹,有音乐之美,这种反复的吟诵就是重章叠句。

在朗诵时,你体会出了诗歌怎样的感情基调?生:我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读出了凄凉、惆怅之感。

师:那我们带着惆怅之情,来读诗的第一小节.生:……师: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的音乐美,我们来“和诗”,请一位同学来配合老师。

(师生合作朗读,出示PPT)蒹葭/苍-苍-(师和)苍-苍-……师:请选你喜爱的一小节,找搭档合作朗读。

(生自由合作朗读)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现在请两组同学分别展示一下你们的风采,读得好,大家可要掌声鼓励哦!(请一组男同学配合朗读)生:……师:(掌声)真是声情并茂啊!再请一组女同学展示风采!生:……师:(掌声)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现在我们全班一起配合,男同学读,女同学“和”,老师也来当一会”女同学”。

师生配合朗诵:……师:真是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啊!为了更好的品味诗歌,大家结合课文注解,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大家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合作讨论(如何说的更有诗意之美,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师:有不能理解的词语吗?生:白露未已。

师:谁来解答?生:意思是白色的露水还没有干,可以和“白露未晞”对照,一起理解。

师:还有吗?(沉默)那我考考大家。

“溯洄”怎么理解?生:逆流而上师:“从之”呢?生:追寻那个人,“之”是代词。

第25课 蒹葭 大赛获奖精美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第25课 蒹葭 大赛获奖精美课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这首诗歌抒写了对意中人的倾慕 之情,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 情。歌者思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 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 心情惆怅,无法抑制。时间越久, 阻隔越远,感情越深。
所 谓 “伊 人 ”指的 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 子吗?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重章叠句 起兴手法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 疾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1140-1207), 别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以他“壮岁旌旗拥万夫”这 样的豪语,抒写英雄之词,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雄浑豪 放、脍炙人口 的词章。尤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 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 吟·登建安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为 最著名。辛弃疾是两宋词人中词作最多的作家,共有 六百多首。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了 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 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 在目前。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惊险激烈的战 斗场面。写弓、马都是则面描写,意在衬托人的意
气风发、英勇无畏。 C、雄心壮志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高考总分:711分 毕业学校:北京八中 语文139分 数学140分 英语141分 理综291分 报考高校: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那人正在隔水滩。 逆着曲水去找她, 越走越高道儿难。 逆着直水去找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一片芦花照眼明, 太阳不出露水新。
逆着直水去找她,
心上人儿她在哪,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品味诗歌之美——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品味诗歌之美——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品味诗歌之美——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品味诗歌之美——《蒹葭》教学设计01教学目标1、复习《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并背诵全诗。

2、了解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特点。

0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形象美。

03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2、《诗经》相关知识复习回顾二、初读,感受诗歌音韵美1、字词正音。

2、学生齐读,初步感受诗歌音韵美。

3、观察诗歌结构、用词特点,体会诗歌音韵美。

教师总结:①韵:苍、霜、方、长、央;萋、跻、坻;已、汜、坻。

作用: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叠词:苍苍、萋萋、采采;作用:读起来富有韵律美。

③重章叠句:诗歌每一节内容相似,只有几个字不同。

作用:回环往复,结构清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美、音乐美。

4、学生齐读,进一步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三、再读,理解诗歌大意结合书旁注解,依照范例,将《蒹葭》改编成白话诗,组内分享。

要求:1.注意文辞优美、含蓄,尽量押韵;2.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想象有创意地表达;例:河边芦苇青苍繁盛,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四、细读,探究人物形象美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问题:①追伊人/追求者是怎样的形象?要求用上句式:从_______(原文)可以看出,伊人/追求者是_______的形象。

教师总结:伊人:美好,隐隐约约,若即若离,可望难即追求者:向往爱情,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2、学生演读:女生读红色行,男生读黑色行。

五、拓展延伸“伊人"是否还能有其他的理解?思考提示:教师总结:“爱情说”→意中人;“政治说"→贤能之人;“理想说”→理想【课堂总结】无论伊人指的是何人,在何处,主人公在追求伊人的过程中都经历了许多的波折,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即,不管追寻后是否有结果,追寻的过程本来就很美!我们心中的伊人、理想也在水一方,尽管前路漫漫,我们依然要不断奋斗,书写我们无悔的青春!。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精编版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执教:余映潮评点:杨雪桥时间:2013年5月3日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请把导语读一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

“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

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

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

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

语言优美,营造氛围。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

继续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

“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

“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

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

“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

高中课文《蒹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蒹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蒹葭》。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2)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蒹葭》。

(2)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蒹葭》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深度剖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蒹葭》的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2)教师深入剖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学习成果。

(2)学生回答课后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蒹葭》。

2. 深入研读课文,分析作品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生僻词语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帮助学生入境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对比分析:将《蒹葭》与其他爱情诗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独特之处。

公开课一等奖 郭慧-《蒹葭》

公开课一等奖 郭慧-《蒹葭》
男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学生展示《蒹葭》
作业布置:
讨论
二读
为什么我们能够把它读得这么美呢?
音乐美
1、押韵 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句
苍苍、萋萋、采采
“所谓伊人······”、“溯洄从 之······”、“溯游从之······”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是《诗经》的特点。
三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蒹葭泛白,
白露为从霜,这瑟两瑟秋句风诗,苇中丛,起伏,茫 茫空中秋你水雾看,蔼清迷到澈蒙了澄,明水什,中么水小中洲画烟,面波宛浩然?渺在,目。
有一佳人,缦立水边。
绘画美
Hale Waihona Puke 小结:“伊人”❖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心中的美好与追寻
配乐诵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思考
为什么这首诗
读之如此美呢?
美在何处?
一读 蒹葭 美在何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特区高级中学 郭慧
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十五《国风》的 秦风,属秦国民歌。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2023最新-《蒹葭》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蒹葭》教案【优秀6篇】

《蒹葭》教案【优秀6篇】《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蒹葭》教案【优秀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蒹葭》教案篇一集体反思指与同事一起观察自己的、同事的教学实践,与他们就实践问题进行对话、讨论,是一种互动式的活动,它注重教师间成功的分享、合作学习和共同提高,有助于建立合作学习的共同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九年级语文《蒹葭》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今天上了《诗经》中一篇经典篇目《蒹葭》,下课很久了,我和学生们却沉浸在主人公愁肠百结,幽情难解的相思之中。

这节课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和学生都被诗歌着优美的旋律所吸引,被他那反复咏叹的的深情和浓浓的愁思所感染。

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如下:(一)、教师活动:1、朗读过程贯穿整个课堂诗的韵律美感染学生一开始,教师配上音乐(有一点淡淡忧伤的轻音乐)朗读,触发学生情感;然后让学生多种方法反复读,以便理解诗歌内容,充分体会其中的情感。

2、集中指导阅读理解第一节诗,二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体会主人公情感的逐层深入和强烈3、充分发挥多媒体让学生感悟到各种美(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主人公形象,并根据主人公形象,引导学生扩充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主题。

(二)学生活动:1、同学们,朗读、自主学习、讨论积极主动,气氛好2、自学后,总结了本诗以晚秋凄凉之景起兴的好处3、通过反复朗读读,学生想到了一副绮丽的追求图,学生加深了对诗歌的感悟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那就是让学生自学体会的时间安排不够,教师有关灌输嫌疑,以后当改进。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

《蒹葭》教案(5篇)第一篇:《蒹葭》教案《蒹葭》教案一、导入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改编者是台湾作家琼瑶,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初读·感知1配乐朗读文,体味感情。

2读后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描述情境。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还有其他的理解),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学生欣赏、感受)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三、品读·欣赏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各抒己见)示例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示例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示例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嘛!示例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点拨】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

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学生讨论、交流)【点拨】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含蓄。

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

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蒹葭》评课稿

《蒹葭》评课稿

《蒹葭》评课稿一、透出生活的鲜味语文课要善于注重“打通”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变万化的。

学生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均表现于现实生活,生活给了人们认识,使人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并且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

范老师的这堂课更是深深地透露出了生活的鲜味。

从诗歌主题的确定——爱情,到“你读到了怎样的追寻者”,再到“说说你心目中的伊人形象”等,所有的问题都是围绕学生的实际体验来进行的。

作为初中学生,对于爱情甚或其他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他们的某些想法更带着时代的气息。

因此教师的预设问题也主要围绕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展开,所以学生有话想说,也有话可说。

在这些环节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学生独到的视角,透出生活的鲜味与美味。

如,在朗读诗歌时,有合作朗读,有演唱,有读唱结合,这些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渗入生活的元素,更诠释了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刻理解。

二、品出词句的真味语文的味道是“品”出来的。

“品”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

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

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范老师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精妙之处的深入推敲和潜心体悟。

在课堂的第二环节中,范老师通过特殊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悟文本,这是一品。

“你读到了怎样的追寻者”,品人物;“你觉得追寻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品情感;“为什么要选择蒹葭来写”品方法,品思想,这是二品。

在课后拓展中,发挥想象,你觉得追寻者会对伊人说什么呢?选取一个意象来作一首诗。

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境。

这是三品,对文本的一种提升。

“语文味”并非标新立异,它是很普通很明白的概念。

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都能像范老师的课堂一样,真正充满语文的鲜味与真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更多魅力。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月《蒹葭》评课稿公开课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有幸聆听了钟丽冈老师执教的《驿路梨花》一课,感触颇深,整节课中给我们营造了浓浓的诗意,带领我们缓缓“溯洄”在那凄清的芦苇岸边,钟老师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下面我就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1、教学环节紧凑,把握课堂教学能力强。

钟老师的教学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钟老师的语言富有激情,非常的饱满热情,符合低年级的生理特点,发挥了学生主动积极性。

2、设计精妙,层层推进。

个性化非常鲜明。

整节课贯穿一个“美”字,设计了“读——看——听——感”四个层次,恰切地诠释
了诗歌的形式美、节律美、情感美,且能从文本中走出来,巧妙解读“伊人”,自然地深化了主旨,游老师的三个问题的设计很显然是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想象,引导学生用精美的语言把画面慢慢的舒展开,从而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很好的呵护了课堂的诗意。

3、精彩语言,渲染诗意。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有效的、诗意的课堂更离不开钟老师精彩的语言。

游老师善于在导入时动情述说着这个凄美的故事,仿佛把学生带入到了那个情境中。

为下面环节很好的蓄势。

4、充分利用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

钟老师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
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5、成功的朗读指导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

钟老师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读出了诗歌的韵味,品出了语文的真味,尤其是品美、加字的悟请,我感受最深,学生的感受和教育也最切。

6、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钟老师在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老师通过组织、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读书、质疑、讨论、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7、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钟老师多次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它真正为教学服务,我们都明白学生的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老师努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整堂课老师教授的过多,学生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钟老师放手给学生更多空间让他们发挥,这样整堂课才会活起来,钟老师讲起来也轻松,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琐碎之言权当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指正,钟老师多多包涵,敬请指正。

谢谢大家!(202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