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蒹葭》中心思想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

《蒹葭》知识点归纳

《蒹葭》知识点归纳

蒹葭知识点归纳※一.文常《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理解大意;译文:(1)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遥远。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3)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全诗三章(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蒹葭之美: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二次幻觉虚实相生“所谓”“宛”•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凄清哀婉苍凉幽缈•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3.含蓄美(人物形象)(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中所写的“兼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

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兼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调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滨”,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兼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

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迁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

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淡”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

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兼葭》主旨含蓄,意境朦胧。

“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

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兼霞》朦胧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练习1.有人认为《兼霞》“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我们认为《兼霞》是一首怀人的诗。

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

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

大学语文 《蒹葭》

大学语文 《蒹葭》

重章叠句的美感价值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 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 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 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 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 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 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 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 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 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 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补充注释:
1.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 2.意象: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 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 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 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 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语文复习资料

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简答题与赏析1.《蒹葭》1.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

这种向往与追求表现为两种状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跻、右);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坻,沚)”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及,“伊人”不可得,令人产生追求不得而失望,惆怅。

2.诗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3.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理解:孔子问弟子志向,曾点就作了这样的回答,它表现的是曾点的人生理想,但孔子接着说“吾与点也”,所以这理想也可看成是孔子理想的一部分。

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这句话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应该重视与自然的接触,和儒家传统的天地人之道相符.这句话也代表了孔子的人生态度。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一、作家作品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中心思想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是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三、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间。

头两句使借景起兴,表面描写的是蒹葭,实是在描写主人公对情人的追求与情感。

三四句点题,描写主人公深切思念,隔河相望,追寻伊人。

《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伊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

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蒹葭》的主要内容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站在河边,面对着茂密的芦苇丛,望不见对面伊人所在的惆怅与凄婉之情;《蒹葭》的中心思想:全诗用象征的笔法,以“在水一方”的情境比喻人生中普遍可望而难及的追求,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心中思慕的恋人而不可得惆怅之情。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蒹葭》作者是无名氏。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秦风·蒹葭》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

蒹葭这首诗全诗及注释全诗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释义: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大学语文 期末复习重点(完整版)

大学语文 期末复习重点(完整版)

一、《蒹葭》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原名诗或诗三百。

《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赋比兴:诗经表现手法。

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即起兴、发端。

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3、风雅颂:诗经分成的三部分。

风多为地方民歌。

雅多为王朝正歌,为贵族和士大夫所作。

颂多为宗庙乐歌,用于宗庙祭司。

4、《诗经·秦风·蒹葭》中“兴”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意指芦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溯洄”的含义是逆流而上;“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含义是迂回曲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湘夫人》1、在楚辞中,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后经屈原加工而成的是《九歌》2、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是《离骚》,作者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楚辞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3、《湘夫人》选自屈原根据楚国民间巫歌改写的组诗《九歌》,典型地反映了楚辞的“以景现情,寓情于景”风格特色。

《湘夫人》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其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种“帝子”指的是湘夫人。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4、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诗。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纂,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

它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翻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复沓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向高潮推进的作用。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人生中一切可望却不可及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那般的贤才、可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般的友人、也可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类似的情人;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追逐的事物都可以是诗中的“伊人”。

白露的状态变化表达了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伊人”在水中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寻找“伊人”的道路变化,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了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这首诗以水、芦苇、白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假设“伊人”指的是情人的话,作者所追求的人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岸边。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