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蒹葭》中心思想

合集下载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

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诗经蒹葭读后感400字(精选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

秦风。

蒹葭》。

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

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

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

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

《蒹葭》知识点归纳

《蒹葭》知识点归纳

蒹葭知识点归纳※一.文常《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

“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二理解大意;译文:(1)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凝结成霜。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的另一边(对岸)。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遥远。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2)芦苇长得很茂盛,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河的岸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高而陡。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高地上。

(3)芦苇长得茂盛鲜明,清早的露水还没有干。

我所说的所爱的人,就在水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三.《蒹葭》结构内容:全诗三章(1)、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2)、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3)、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四.诗歌赏析,蒹葭之美:1、绘画美: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一个画面。

答: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

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

“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意境美:意象、意境《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起兴气氛渲染、心境烘托(环境凄清,心情寂寞)•二次幻觉虚实相生“所谓”“宛”•景秋晨雾霭烟水迷离凄清哀婉苍凉幽缈•情如痴如醉如梦如幻神情恍惚惆怅失意•全诗读来情调凄婉、境界幽远, 神韵缥缈,情景交融,令人遐思, 呈现出朦胧迷离之美。

※3.含蓄美(人物形象)(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蒹葭课后题及答案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以景起兴,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诗中所写的“兼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心中思慕的“伊人”,主人公知其地,而莫定其所。

他就不断克服艰难险阻,希望与“伊人”一遇。

诗的每一章开头都用“兼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用清秋萧瑟的景象来烘托主人公空虚和调怅的感情。

2.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本诗所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有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而且有层层推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寻时间的延伸:“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滨”,体现了空间的移动,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虽然只用了几个字来表现,但其间的微妙变化和幽深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描绘兼葭的繁茂,三章分别用“苍苍”、“凄凄”“采采”三个同义的叠词,表现道路的艰难。

分别用“长”、“跻”、“右”,描述道路的遥远、陡峻、迁曲,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

分别用“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淡”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等句子,显示“伊人”位置的移动。

在重复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重复。

4.意境朦胧,含蕴不尽。

《兼葭》主旨含蓄,意境朦胧。

“伊人”飘忽不定,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

其实,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它就涵盖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

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回响,也就都可以从《兼霞》朦胧的意境中得到感应。

2.练习1.有人认为《兼霞》“是一首怀念情人的诗,诗中的情人望之而不可即,求之而不可得。

”你对此是怎样理解的?我们认为《兼霞》是一首怀人的诗。

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怀念情人”的诗,失之主观偏颇。

至于所怀何人,因年代久远而不可考,但从诗人所流露的情绪来看,全诗只有敬慕之意,只有渴望愿见之思,而无儿女之私。

大学语文 《蒹葭》

大学语文 《蒹葭》

重章叠句的美感价值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 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 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 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 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 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 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 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 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 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 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补充注释:
1.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 2.意象: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 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 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 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 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语文复习资料

语文复习资料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一、简答题与赏析1.《蒹葭》1.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

这种向往与追求表现为两种状况:逆流追寻,茫茫秋水,纵横间隔,山高水复,“道阻且长”(跻、右);顺流追寻,痴情恍惚,若有若无,幻象迷离,“宛在水中央(坻,沚)”两者的结果都是可望难及,“伊人”不可得,令人产生追求不得而失望,惆怅。

2.诗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

3.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

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

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

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翻译::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理解:孔子问弟子志向,曾点就作了这样的回答,它表现的是曾点的人生理想,但孔子接着说“吾与点也”,所以这理想也可看成是孔子理想的一部分。

有的是从积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的政治主张相符,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另一种是从消极方面理解的,认为曾皙是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这句话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应该重视与自然的接触,和儒家传统的天地人之道相符.这句话也代表了孔子的人生态度。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蒹葭一、作家作品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有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305篇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二、中心思想对这首怀人诗,历来解说不一。

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

我们是把这首诗看作爱情诗,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她的情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三、课文串讲第一段: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翻译:芦苇初生青青,白色露水凝结为霜。

所恋的那个心上人,在水的另一边。

逆着弯曲的河道寻找她,路途艰难又漫长。

顺流寻找她,仿佛走在水中间。

头两句使借景起兴,表面描写的是蒹葭,实是在描写主人公对情人的追求与情感。

三四句点题,描写主人公深切思念,隔河相望,追寻伊人。

《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那茫茫的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气。

在这一苍凉幽缈的深秋清晨的特定时空里,诗人时而静立,时而徘徊,时而翘首眺望,时而蹙眉沉思。

他那神情焦灼、心绪不宁的情状,不时地显现于我们眼前,原来他是在思慕追寻着一个伊人。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句,交代了诗人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表现了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地张望、寻求。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思之可及,行之不易,仿佛看到了伊人的身影在水中央晃动。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蒹葭》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心情。

全诗流溢着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著追求以及追寻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蒹葭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蒹葭》的主要内容描绘了深秋时节,诗人站在河边,面对着茂密的芦苇丛,望不见对面伊人所在的惆怅与凄婉之情;《蒹葭》的中心思想:全诗用象征的笔法,以“在水一方”的情境比喻人生中普遍可望而难及的追求,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心中思慕的恋人而不可得惆怅之情。

蒹葭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蒹葭》作者是无名氏。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

《秦风·蒹葭》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

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

蒹葭这首诗全诗及注释全诗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释义: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人儿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大学语文 期末复习重点(完整版)

大学语文 期末复习重点(完整版)

一、《蒹葭》1、《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原名诗或诗三百。

《诗经》约编成于春秋中叶,相传由孔子删定。

在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多用赋比兴手法。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赋比兴:诗经表现手法。

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

比,即比喻。

兴,即起兴、发端。

先言他物。

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3、风雅颂:诗经分成的三部分。

风多为地方民歌。

雅多为王朝正歌,为贵族和士大夫所作。

颂多为宗庙乐歌,用于宗庙祭司。

4、《诗经·秦风·蒹葭》中“兴”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意指芦苇,“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溯洄”的含义是逆流而上;“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右”的含义是迂回曲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湘夫人》1、在楚辞中,原为战国时楚地的民间祭歌,后经屈原加工而成的是《九歌》2、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宏伟壮丽的长篇抒情诗是《离骚》,作者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有巨大成就的诗人。

楚辞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

3、《湘夫人》选自屈原根据楚国民间巫歌改写的组诗《九歌》,典型地反映了楚辞的“以景现情,寓情于景”风格特色。

《湘夫人》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其首句“帝子降兮北渚”种“帝子”指的是湘夫人。

《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水神的乐歌。

4、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后的一种新诗。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纂,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

它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翻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蒹葭》读后感_1

《蒹葭》读后感_1

《蒹葭》读后感《蒹葭》读后感1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即,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

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

吾尝闻弦歌,弦止而余音在耳;今读《蒹葭》,文止而余情不散。

蒹葭者,芦苇也,飘零之物,随风而荡,却止于其根,若飘若止,若有若无。

思绪无限,恍惚飘摇,而牵挂于根。

根者,情也。

相思莫不如是。

露之为物,瞬息消亡。

佛法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情之为物,虚幻而未形。

庄子曰:乐出虚,蒸成菌。

一理也。

霜者,露所凝也。

土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

求佳人而不可得,于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坚。

故曰“未晞”,“未已”。

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

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系着,所谓伊人。

然在水一方,终不知其所在。

贾长江有诗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夫悦之必求之,故虽不知其所踪,亦涉水而从之。

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

且道路险阻弯曲,言求索之艰辛,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

然终于“两处茫茫皆不见”,所追逐者,不过幻影云雾,水月镜花,终不可得。

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

“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痴人耶?梦境耶?每读到此,不由喜《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

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冲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脐’、‘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低’。

‘水中让”,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

《蒹葭》赏析【导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诗歌的永恒主题。

《诗经》中描写爱情和婚姻的篇幅占了很大的比重,大约有60篇,将近占全部的五分之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热烈而真挚,纯朴而自然,描绘了古人对爱情幸福的渴望与追求。

而《诗经》中最被人熟知、也最为人称道的爱情篇章,除了首篇的《关雎》,便是这首《蒹葭》了。

一、【创作主旨】《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00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由于“伊人”的身份不明,历来意见不一,目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

证据有二,分别来自《毛诗序》和今人苏东天的《诗经辨义》。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

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诗经辨义》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

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

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

‘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认为“伊人”即“贤才”。

《诗经通论》云:“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诗经原始》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

支持此说的人最多,有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都认定“伊人”为恋人、情人、心上人。

如吕恢文说:“这(《蒹葭》)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

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二、【诗文简析】开篇两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从蒹葭和白露的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展现了一种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的色彩,因而对下面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烘托作用。

【初中文言文】《蒹葭》赏析1000字

【初中文言文】《蒹葭》赏析1000字

【初中文言文】《蒹葭》赏析1000字《蒹葭》选自《诗经.国风.秦风》,大约是255年以前产生在秦地的一首民歌。

人们对这首诗的内容一直意见不一。

综上所述,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刺杀相公”说。

《毛诗序》说:“剑家,刺相公也。

不使用周礼,就没有办法巩固自己的国家。

”今天的苏东田在《诗经》中解释道:“所谓的‘伊拉克人’(圣人)“水边人”是周朝礼制的隐喻。

如果你反对周礼统治国家,那就意味着“路堵而长”,“肚脐”和“右”,这意味着你无法通过,也无法治愈。

如果你遵守周礼,它的意思是“正好在水的中央”和“水的低”。

“让水来”意味着有希望治理国家。

第二个是“招贤纳士”论。

姚继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原始诗经》都说这是一首招贤纳士的诗,“彝族”就是“人才”:“贤人隐居在水边,人们欣赏和思考它。

”。

或者说:“寻求逃跑和隐藏,不要使用它的方式,而隐士避免并消失。

”。

“第三个是“爱”的理论。

今天,兰菊友、杨仁之、范书云、高婷和吕惠文等人都持有“情歌”的理论。

例如,吕惠文说:“这是一首情歌。

”。

因为他追求的情人遥不可及,诗人陷入困境。

这是一个含蓄的比喻,说这条河被堵住了。

"由于此诗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

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简家属于秦式。

周朝萧王统治时期,秦始祖飞子被封为秦谷(今甘肃天水)。

平王东迁时,秦襄公派兵护卫,功勋卓著,并在岐山以西获得大片土地。

后来,秦朝逐渐东移,都在雍(今陕西兴平)。

秦地包括从陕西关中到甘肃省东南部的区域。

秦风有十首曲子,其中大部分是东周时期该地区的民歌。

【层次结构】这首诗有三个重叠的章节,每个章节可分为四个层次: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请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

请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

请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蒹葭》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以蒹葭一种植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写,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表达出了一种崇尚自由、追求真善美的中心思想。

本文将会探讨《蒹葭》诗中的中心思想,并致力于总结其中包含的意象、符号和对人性以及社会的思考。

首先,从《蒹葭》诗中可以看出一种追求自由的中心思想。

诗中提到的蒹葭一词,指的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它生长在江河湖泊的边缘,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诗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表达了诗人对蒹葭自由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人们追求自由的希望。

诗人用蒹葭来比喻人们以及他自己,希望他们能够像蒹葭一样,追随内心的声音,摆脱社会的枷锁,追求自由的生活。

其次,诗中的《蒹葭》表现出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诗中写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途云亦舒。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们盲从现象的批判。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人盲目追随权威,追求权力和金钱,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自由。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更加独立思考,找到自己真正的追求,并勇敢地去追随。

此外,诗中还有一种对人性的思考。

诗中写道:“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通过对蒹葭的描写,诗人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

人们往往追求虚荣和名利,而忽视了内心的声音和真正的追求。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看清这种虚荣的本质,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找到真正使人感到活着、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通过蒹葭这个意象,《蒹葭》诗还寓意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中写道:“蒹葭之思,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执着。

蒹葭的意象象征着美好、纯洁和自由的追求,而伊人的形象成为了这种美好追求的象征。

诗人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并追随美好的事物,培养对美好的追求,并通过追求美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结起来,《蒹葭》是一首表达了追求自由和美好事物的中心思想的诗。

通过蒹葭这个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呼唤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追随真善美,并通过追求美好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

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详解《诗经·蒹葭》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怀人古体诗。

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

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

以下是诗经《蒹葭》详解,欢迎阅读。

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注释1、蒹(jiān):没长穗的芦苇。

葭(jiā):初生的芦苇。

苍苍:鲜明、茂盛貌。

下文“萋萋”、“采采”义同。

2、苍苍:茂盛的样子3、为:凝结成。

4、所谓:所说的,此指所怀念的。

5、伊人:那个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6、一方:那一边。

7、溯洄:逆流而上。

下文“溯游”指顺流而下。

一说“洄”指弯曲的水道,“游”指直流的水道。

8、从:追寻。

9、阻:险阻,(道路)难走。

10、宛:宛然,好像。

11、晞(xī):干。

12、湄: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边。

13、跻(jī):水中高地。

14、坻(chí):水中的沙滩15、涘(sì):水边。

16、右:迂回曲折。

17、沚(zhǐ):水中的沙滩。

赏析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感情,是一种自发的不由自主的情感冲动,同时也是个体的一种自我选择。

朦胧的境界怅惘的情思——《诗经·蒹葭》赏析

朦胧的境界怅惘的情思——《诗经·蒹葭》赏析

朦胧的境界怅惘的情思——《诗经·蒹葭》赏析朦胧的境界怅惘的情思——《诗经·蒹葭》赏析川雪《诗经》中写男女思念的诗各具特色,这一首也有它的独到之处。

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思念之情与秋晨的景色描写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融情入物,使情致更加婉转,意味更加深长。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用王国维的这一著名论断来分析《兼葭》中的景物描写是很贴切的。

这首诗直接描写景物的虽只有每章的前两句,却已勾勒出一幅深秋晨景图:一片繁茂的芦苇,在秋风吹拂下摇曳起伏,冰冷的露水洒在芦苇上,凝结成了片片霜花。

这是一幅多么清冷的画面啊!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所追求所思念的那个人就站在水的那一边。

这就像电影中的推拉镜头,由眼前的芦苇慢慢摇向远方广阔的背景,最后定格在水那边的“伊人”身上,既交代了“伊人”所处的环境,又向读者推出了意中人若隐若现的身影,同时还进一步扩展了画面,为下文抒写对这个意中人的苦苦追访提供了活动的场所。

由于这个意中人置身在一片清冷的水光晨色中,她既为诗人的追求带来了希望,也以其缥缈不定的行踪预示着诗人追求的难有所得。

于是为霜露覆盖的芦苇自然着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给人一种凄清冷寂的感觉。

这样,诗中的景和抒发的情达到了和谐统一,起到了情景相生的作用。

这首诗的另一个特色是从诗人追访意中人而不可即的行动中显示出朴朔迷离的境界,使全诗具有一种朦胧美。

这种朦胧的意境在“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人物隐现中即已出现,而在“溯洄从之”以下四句的诗人追访“伊人”的行动描绘中表现得更为充分。

这四句的意思是:如果沿着弯弯曲曲的水道逆流而上去追寻意中人的踪影,那道路险阻而又漫长;如果顺着直流的水道逆流寻找,那意中人却仿佛被水包围在中央。

意中人究竟位于何处,似乎难于确定。

于是有的论家认为:“彼人所在的地点似是一条曲水和一条直水相交之处。

诗人如沿直流上行,就看见彼人在曲水的彼方,好像被水包围着;如走向曲水的上游,虽然可绕到彼人所在的地方,但道路艰难而且遥远。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

《蒹葭》读后感《蒹葭》读后感1《蒹葭》选自《诗经秦风》是周代秦国的一首民间诗歌。

初读这首诗,便被诗中那种淡淡的清新的惆怅所打动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曾说“《诗经蒹葭》最得风人深致。

”这句应算是对《蒹葭》的最高评价了。

这首诗历来被人们当作爱情诗来解读,但我以为,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

从思想内容看,这首诗确实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现了追寻者急切、焦盼和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失望心情。

从中我们的确可以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但诗中的“伊人”仔细品来,又不仅仅指心上人,它若隐若现,它影影绰绰,它可望而不可及,似乎更像极了我们心中一种唯美的向往。

这种向往虽然看起来渺远迷茫,但却充满着强烈的诱惑和激励,它引领着我们每一个人为之“上下求索”,即便求索的过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我们宁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如此往复,历尽磨折与艰辛却不改初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为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中第一小节里,一开始就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画面:深秋的早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重重霜露,烘托了气氛,也在一开始就给全诗定下了一种凄清苍凉的基调,同时,它又是主人公凄切悲凉心境的自然流露。

后面小节中的前两句写景作用相同,但在景物的描写上更细腻,并与第一小节的两句形成了时间上的有序推移,也逐层强化了主人公失落惆怅的`情绪以及不懈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每次吟诵“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几句时,总有一种凄然心动的感觉,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投入到那样凄清而唯美的情境中去。

难怪古人王恺运评说《蒹葭》时总说:“写情入物,而苍凉凄动,如洞庭秋风之句。

(指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当称千古伤心之祖。

”也难怪很多文人诗客后来写就凄清之景时总喜从这两句中生发,现在想来,后代诗人有许多经典诗句皆缘于此处,原来并非没有道理。

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

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

总结蒹葭的中心思想蒹葭(jiān jiā)是古代诗人屈原创作的《离骚》中的一首篇章,它以借物寄托情怀的方式表达了屈原对国家动荡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愤慨。

蒹葭的中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蒹葭强调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蒹葭是一种菰蒲,形态虽小却丰富,它通过自身的东南西北四面的分枝分叶,暗示了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屈原在诗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里的蒹葭可以被解读为个体,而伊人则象征着集体。

个体与集体相互依存,无法割裂。

蒹葭的存在与发展需要伊人的。

其次,蒹葭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疾苦的忧虑。

蒹葭的生长环境在江水之滨,其成长过程中常被水淹没。

屈原借蒹葭的遭遇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愤慨和无奈。

他写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他以蒹葭作为个体,象征百姓,表露了对人民受苦之泪。

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屈原要呼唤春秋时期的君主们关心百姓的苦难,重视百姓的利益,而不是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与忧愁之中。

此外,蒹葭还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动荡的担忧。

作者通过蒹葭的遭遇,揭示了国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他在诗中写道:“谁谓功成,奏尽忧来。

”他以蒹葭为象征,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混乱的关切。

作者借用蒹葭的困境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未来的担忧,期望君主能够警醒,改革现状,通过调和国家的动荡来实现社会稳定。

最后,蒹葭展示了一种追求自由与坚韧精神。

蒹葭生长在水中,但它通过坚韧的生长方式表达了追求自由的精神。

它顶天立地,不断向上,不畏水势的冲击。

这种精神是蒹葭的标志,也是屈原希望百姓能够拥有的。

他在诗中写道:“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表达了希望人民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迎难而上,追求自由和幸福。

总的来说,蒹葭是屈原在《离骚》中表达政治观点的一首重要篇章。

它通过借物寄托情怀的方式,表达了对个体与集体关系、社会疾苦、国家动荡以及追求自由和坚韧精神的思考。

这些思想对于屈原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大学语文课件《蒹葭》

大学语文课件《蒹葭》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蒹葭》作品串讲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之《秦风》,属秦国
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 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 的怀人诗作。
《诗经》的艺术特色
2、语言形式上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唱,反复
咏叹 3、直抒胸臆的特色 以抒情诗为主,抒情平和,有节制,温柔敦 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诗经》的流传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 之后,散佚很多。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 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汉代传习《诗经》 的有齐、鲁、韩、毛四家,即齐之辕固、鲁之申培、 燕之韩婴、赵之毛苌。前二者取其国名,后二者取 其姓氏。毛氏说诗,以《左传》、《尔雅》为依据, 被称为“古文经学”,其余三家被称为“今文经 学”。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使毛诗盛行, 鲁、齐、韩三家诗于魏晋后亡佚。现在我们读到的 《诗经》,就是《毛诗》,即汉代毛公讲解和流传 下来的本子。
至春秋中叶(约前6世纪)大约500 年间的的作品305篇。
收录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诗
经》概 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儒家“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点和源头。
《诗经》存目311篇,《南陔》、《白华
》、《华黍》、《由庚》、《崇丘》、 《由仪》六篇有目无辞,被称为“笙 诗”,因此《诗经》实际上只有305篇。



《诗经》的作用:
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 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 名。” ——《论语·阳货篇》

大学语文——《蒹葭》中心思想

大学语文——《蒹葭》中心思想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复沓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向高潮推进的作用。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人生中一切可望却不可及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那般的贤才、可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般的友人、也可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类似的情人;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追逐的事物都可以是诗中的“伊人”。

白露的状态变化表达了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伊人”在水中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寻找“伊人”的道路变化,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了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这首诗以水、芦苇、白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假设“伊人”指的是情人的话,作者所追求的人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岸边。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蒹葭》读后感24篇

《蒹葭》读后感24篇

《蒹葭》读后感24篇《蒹葭》读后感篇1诗心如水,道不尽的相思离愁,语不完的哀怨彷徨;诗音如画,说不尽的水畔蒹葭,雨巷丁香;诗思如烟,散不尽的伊人姑娘,凄清惆怅。

在《蒹葭》中,白露秋霜,秋水缭绕。

深秋的寂寥,蒹葭上已经化霜的白露,水中孤独的沙洲,河岸对面缥缈的伊人之影,可望而不可求。

即使不惧艰难险阻,溯洄,或是溯游找寻,亦是了无结果,反而让内心的惆怅更增几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与宇宙比起来过于短促的一生,却和人类崇高的理想交织在茫茫秋水之畔,人生如是,唯有叹息和将满腔思绪化作小小的一首诗。

在《雨巷》中,丁香芬芳。

雨的哀怨,寂寥的雨巷,油纸伞上有增无减的凄凉,巷中的默默彳亍,雨巷中飘过的姑娘,一偶遇而无再续。

即使再次寻找,走尽雨巷,她的芬芳,也已消失在雨的哀曲中,反而让寒漠,凄清和惆怅涌上心头。

“此情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与生命中的那个她相遇的一瞬间,不懂得珍惜,最后空留一腔遗憾。

在曾经的地方,悲伤过往,回忆成为永恒,谱写成诗。

人生在世,总有心中那一份属于自身的忧思。

阅尽人情世故,才能将忧思的美好谱写成诗,铸就一颗如水的诗心。

让那一份忧思永存,成为最美好的回忆。

诗心不灭,思念永存。

《蒹葭》读后感篇2凯南,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韵,都说江南“水美,船美,人也美!”“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江南,仿佛就是梦中仙境,世外桃源。

那小船划过河水,漾起阵阵的清波。

船旁的一栋栋小屋,炊烟随风飘过,留下一缕甜美的风语。

悄悄的,天空中绵绵的雨点下起,打在游人的心里,激起思乡的旋律。

如此美丽的风景,令人陶醉。

可是,我怎么都没有想到下面的这首诗篇出自《诗经·秦风》,出自飞沙走石的地方。

作者能在秦地写出如同江南一般的美景,令人折服。

可能,这更是诗词神秘的地方,几千年前的陕西人民,歌唱那位伊人,在水一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每每读到这宛转悠扬的诗句,《蒹葭》,仿佛闭眼就能想见那一片片的芦苇摇摆的景象!一个痴情的男子,驾船在潺潺的流水中几度逆流而上,又几度顺流而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复沓效果,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向高潮推进的作用。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达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共鸣。

由此看来,我们不妨把《蒹葭》的诗意理解为一种象征,把“在水一方”看作是表达人生中一切可望却不可及的一个艺术范型。

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萧何月下追韩信”那般的贤才、可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这般的友人、也可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类似的情人;大自然里一切美好的,值得人们去追逐的事物都可以是诗中的“伊人”。

白露的状态变化表达了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伊人”在水中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寻找“伊人”的道路变化,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主人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表现了主人公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这首诗以水、芦苇、白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

假设“伊人”指的是情人的话,作者所追求的人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现在岸边。

寻找不到,急切而又无奈的心情正如蚂蚁爬一般痒,又如刀绞一般痛。

就象我们常说的“距离产生美感”,这种美感因距离变的朦胧,模糊,不清晰。

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