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蒹葭》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蒹葭》

大学语文教学课件《蒹葭》

四、《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 比:比方,以彼物比此物,是人有本事或 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是人的情 感,引起诗人歌唱。
五、《诗经》的思想内容
简单归结为周民族的史诗、 颂歌 、 怨刺诗、婚 恋诗 、农事诗 、 征役诗等。 1、周民族的史诗 《诗经〃大雅》中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民族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周武王灭商的一些传说 和英雄史迹。
不渝。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 奈和惆怅。 4.3章12句, 变动十几个字, 芦苇茂盛的状态, 追寻道路
的曲折漫长, 伊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 追求者的执著、坚定。
(三)感受诗的音乐美 • 音乐美: 节奏、音调、声情 • 韵脚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凄、晞、跻、坻; 第三章:已、涘、沚。 • 叠词 苍苍,凄凄,采采…… 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3、求爱说
① 近代学者余冠英“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② 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 文等均持“恋歌”说。 ③ 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 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 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④ 翻译家许渊冲就将这首诗译成a love song, 伊人是the lover。
《诗经》是为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根据地域和音乐 性质的不同,分风、雅、颂三大类。 “风”,音乐曲调,“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 特色的乐歌,共160篇。 “雅”,朝廷正乐,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为朝会宴享 之作;《小雅》74篇,多为个人抒情之作。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周颂》、 《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赏析

大学语文诗经蒹葭赏析

《诗经••秦风•蒹葭》文本赏析:《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

于是他一路寻找,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很长时间,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

第一章: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第二章: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第三章:反复咏叹,变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

“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

“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

“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

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

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

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

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

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

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

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

蒹葭原文及注释赏析《蒹葭》是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原文及注释的赏析。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蒹葭,指芦苇。

蒹葭苍苍,形容芦苇郁郁葱葱的样子。

白露为霜,白露是秋天的一种气候现象,而霜则是更加寒冷的冷气所产生的。

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流逝。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伊人指的是诗人思念的对象,水一方则是指对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顺着水流而上。

道阻且长,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曲折。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逆着水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指的是在水中央来回游动。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萋萋,形容芦苇的茂盛。

白露未晞,指的是白露还没有被太阳晒干。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水之湄,指的是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道阻且跻,指的是前路的困难和险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水中坻,指的是水中的小岛。

赏析:《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诗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时间的流逝,暗示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伊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遗憾。

接着诗中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前路的困难和曲折,以及对伊人的执着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身命运和国家兴亡的关切之情。

《蒹葭》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思考,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大学语文 《蒹葭》

大学语文 《蒹葭》

重章叠句的美感价值
一是从情感方面看。诗歌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作用 于人的理智,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 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 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 复方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 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 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得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二、连类生发:一个表现人类悲剧处境、悲剧心态的艺术范型 把‚在水一方‛看作是一个象征性的意境。它具有无限的象征 空间,都可以连类生发,升华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范型。 ‚在水一方‛由三个要素构成:追寻者——河水——伊人。。 伊人:贤人、友人或者恋人,若再连类升华,还可以是福地、 圣境、仙界,以至于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等。 ‚河水‛:高山、深堑、宗法、礼教,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 其他种种障碍。 追寻者:多种相应的角色。
此诗的本事至今无从查考。 所谓本事,指的是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为什么而写 的。因此,诗中的‚伊人‛所指始终难以征信,而以上三种说法也就难以最终定 论。为解读方便,这里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然后再生发开去,看看它的意境 空间究竟能有多大。
补充注释:
1.意境: 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境界和情调。 2.意象: 主观的‚意‛与客观的‚象‛的结合。
内容述评
一、作为爱情诗:四个层次的基本内容 本诗三章重叠,各章均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畔秋色图:深秋 清晨,河水淼淼,芦苇苍苍,露水结霜。 第二层,(三、四句)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 企慕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第三层,(五、六句)分述‚在水一方‛的一种特定情境:逆 流追寻,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终不可达。 第四层,(七、八句)分述‚在水一方‛的另一种特定情境: 顺流追寻,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似真而幻,亦终不可 近。 全诗通过总述、分述、逆流、顺流的反复描述,将在水一方、 可望难即的企慕追寻情境展现得十分清晰,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 执著追求精神和追寻不得的空虚惆怅心情也表现得相当充分。

大学语文_蒹葭_教案

大学语文_蒹葭_教案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授课班级:XX级XX班授课教师:XXX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 理解《蒹葭》这首诗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教学重点:1. 《蒹葭》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无奈感慨。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这首诗有什么初步的了解?二、课文讲解1. 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如“蒹葭”、“伊人”等。

2. 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如四言诗的特点。

3. 阐述诗中的意象,如“蒹葭”、“白露”、“伊人”等,引导学生思考其象征意义。

4.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最初的追求到后来的无奈感慨。

三、讨论与交流1.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爱情、人生等方面的感悟。

2. 讨论诗中“伊人”的形象,探讨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艺术价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蒹葭》这首诗的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2. 强调诗歌对人生、爱情等方面的启示。

五、作业布置1. 请同学们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蒹葭》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请同学们尝试仿写一首四言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蒹葭》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了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感悟,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在作业布置环节,鼓励学生创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2. 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提高课堂效果。

3. 注重诗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蒹葭》——大学语文课件

《蒹葭》——大学语文课件
(《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三)关于诗经的编集
献 诗 说
一 、 《 诗 经 》 简 介
“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国语· 周语》)
各诸侯国乐工、太师搜集歌谣献 给中央。
(四)艺术表现手法

一 、 《 诗 经 》 简 介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蒹 葭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南· 关雎》)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朱熹《诗集传》)
(四)艺术表现手法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一 、 《 诗 经 》 简 介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 芣苢》
(四)艺术表现手法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一 、 《 诗 经 》 简 介
(二)诗经的内容组成

一 、 《 诗 经 》 简 介


风 :民间歌谣。有15国风,160篇。
《周南》《召南》河南汝河和湖北江汉流域 《邶风》《鄘风》《卫风》河北河南部分地区 《王风》河南洛阳一带。 《郑风》《桧风》河南郑州一带, 《魏风》《唐风》山西部分地区。 《秦风》《豳风》陕西一带。 《陈风》河南安徽一带。 《曹风》山东曹县一带。 《齐风》山东大部分地区。

蒹葭大学语文教案

蒹葭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一教材:《语文》必修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蒹葭》,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2. 掌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情感。

2.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初步感受《蒹葭》的意境。

2. 提问:这首歌曲与《蒹葭》有什么关系?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1. 学生自读《蒹葭》,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生字词,如“蒹葭”、“苍苍”、“所谓”等。

3. 学生分享自己理解的内容,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三、合作探究1. 提问:诗歌中的“伊人”指的是谁?为什么?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伊人”的含义。

3. 分析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等。

四、品味诗歌1. 提问:诗歌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意境?2. 学生自由朗读,品味诗歌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五、拓展延伸1. 让学生发挥想象,以“伊人”为主题,创作一首小诗。

2. 比较其他古代诗歌中关于爱情的描写,分析不同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蒹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蒹葭》的意境,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篇一:蒹葭赏析试题答案】蒹葭赏析试题答案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鉴赏关键点】这首抒情诗借景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意中人的行踪飘忽不定,而追寻者执著的精神不变。

诗的意境朦胧,幻象迷离,引人遐想。

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委婉动人。

全诗以赋的手法,别具一格。

诗人用点染相间的笔墨,展现给读者一幅清幽而朦胧的水墨面,画面中蒹葭白露透射出秋色的凄清和迷茫的气氛。

三个“宛”字,给人以影影绰绰,若隐若现,迷迷茫茫,虚无缥缈,难以捉摸之感。

这样的结果越发使人觉得空灵悠远。

它形象而确切地描摹出热恋中人们的心理,反映出人类内心存在的一组基本矛盾: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名句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

这境界,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

【中考链接】2009 年新疆乌鲁木齐市2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兼葭《诗经》a .《兼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

b .《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 .《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