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伊藤博文在近代中日关系格局形成中的作用
伊藤博文与中国的百日维新
伊藤博文与中国的百日维新伊藤博文与中国的百日维新到底有着何种微妙的关系,以至于这段历史情节留给了后人无尽的遐想与争论?有人说,当初倘若没有伊藤的访华,就不会有慈禧太后的决心政变再度训政,所以伊藤为维新之祸水;还有人说,当初倘有伊藤被命为维新顾问之职务,那么中国或许就能像日本那样在短短三十年内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甚或是如康梁口中的三年而自强。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读史使人明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不妨去还原当年的历史,重新走进百日维新的那段充满动荡与机遇的历史往事,体会历史的真相给我们当今的启示。
历史追溯到明治维新时期。
那时的日本同中国一样,正饱受列强的欺凌,四国舰队炮击下关,倒幕运动兴起,高杉晋作等改革派下级武士起兵,夺得藩政,伊藤借此登上了日本的革新舞台,成为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
倒幕运动成功后他又周游列国,为新政积极地研究各国宪法,为己所用。
而此时的中国正忙着与列强签订一个个不平等的条约,以此来保护自己的势力,纵有洋务运动,也不过是粉饰门面,企图建立近代的军事工业,来镇压内部的人民起义,强化腐朽的统治。
目的如此,必起不了大风大浪。
最终,甲午战败。
这时不仅开明的知识分子,而且一些开明的官僚也开始反思,寻求变革,救亡图存。
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具有改良思想的知识分子走到了历史的前台。
在帝党与后党的争斗、日俄的斗争中,改良派争取到了与帝党的合作与结合,从而为一场壮烈的百日维新拉开了帷幕。
中国的百日维新从一开始就与伊藤博文有着间接的联系。
伊藤博文研究各国宪章,求其所需,确立了本国的宪法。
康有为就曾经向光绪上书过,“昔彼得为欧洲所摒,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美俄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
此二国者,其始削弱与我同,其后底盛强与我异。
问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祥,取而用之,尤益措手。
《上清帝第五书》。
”表达了对日本宪法的高度的推崇,而日本宪法,伊藤博文是做出过巨大贡献的。
可以说,伊藤博文给中国的维新提供了一个宪法的模板。
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
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2009年第3期第23卷(总第152期)日本问题研究JapaneseResearchVr0Z.23No.3Sep.,2009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张艳茹(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100006)摘要:缔结日英同盟是近代日本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当时伊藤博文是元老中的主导者,在外交事务上拥有极大的发言权.伊藤博文对日英同盟采取了怎样的态度,在同盟交涉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此史学界是众说纷纭.本文主要利用日英同盟的提出及交涉期间,伊藤与首相桂太郎,外相小村寿太郎,元老井上馨,驻英国公使林董等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料,来探讨一下伊藤的态度及其在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伊藤博文不反对日英同盟,但主张先进行日俄协商,协商结束后再推进日英同盟.而桂太郎内阁则趁伊藤出访海外之机,全力推进缔结同盟,事实上将伊藤置于决策之外,使其处于被知会者地位,打破了长期以来伊藤博文,井上馨等对日本外交的垄断局面.关键词:元老;伊藤博文;日英同盟;日俄协商中图分类号:D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09)03—0026一O8收稿日期:2009—08—02缔结日英同盟是近代日本外交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但在日英两国交涉期间,当时在日本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元老中主导者的伊藤博文正在出游美欧途中,在访问俄国期间还与俄国就日俄协商进行了交涉.伊藤博文对缔结日英同盟究竟持何种态度,在交涉过程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对此史学界有多种观点存在.有学者认为当时的日本是同时推进日英同盟和日俄协商;还有学者认为伊藤博文是日俄协商论者,反对日英同盟;甚至有学者认为伊藤博文在日英同盟协商期间访问俄国,是与山县有朋,桂太郎等合谋,共同实施的一种外交策略,用这种行动来刺激英国政府,以获得对日本更为有利的条件.本文主要利用日英同盟提出及交涉期间,伊藤与首相桂太郎,外相小村寿太郎,元老井上馨,驻英国公使林董等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料,探讨一下伊藤的态度及其在同盟成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次同盟成立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日本国内政治势力的变化情况.甲午战争后,日本的民族自信心大增,加快了?26?在东亚大陆的侵略步伐,努力想将朝鲜半岛纳为自己独占的势力范围,并扩张在中国的势力.这一时期俄国也积极扩张它在中国和朝鲜半岛的势力,甲午战争后沙皇俄国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 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 1900年,俄国乘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企图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后,俄国极力主张各国尽快从中国撤军,而自己却不撤军,并乘机加紧向朝鲜渗透.这样一来,俄国成为日本在朝鲜和中国问题上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再加上三国干涉还辽的旧恨,两国间关系日益紧张.在如何处理对俄关系上,日本国内出现了通过日英同盟抑制俄国和进行日俄协商两种论调. 在当时的元老中也出现了两种外交思路,一种是山县有朋主张的日英同盟说,认为英国在东亚没有领土野心,通过与英国结盟可以遏制俄国势力; 还有一种是井上馨提倡的日俄协商说,主张避免过度刺激俄国,与俄国订立条约,以承认俄国在中国东北地区的特权来交换俄国对日本在朝鲜特权的承认,以利益交换的方式获得对朝鲜的支配权, 即主张对俄协调.当时在元老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历史纵横张艳茹: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伊藤博文,因此,伊藤博文持何种立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并无明确的文献体现伊藤的立场.井上馨与伊藤是牢固的政治盟友,在重大的内政,外交事务中的立场基本保持一致,从这一点来看,伊藤应该对日俄协商倾向性更强一些.持不同主张的这两股势力也都在进行外交努力.1900年末到1901年初,井上馨的女婿前外务次官都筑馨六和俄国使馆接触,主张就朝鲜问题与俄国协商,并希望通过元老井上馨,促使当时的首相伊藤博文和俄国公使举行非正式会谈.但由于当时外相加藤高明是亲英派,在他阻挠下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另一方面,政府中主张日英同盟者也在加紧活动.早在1898年3月,当时还任驻英公使的加藤高明就认为如果能够缔结日英同盟,就不会出现三国干涉还辽的情况,故提议与英国结盟.1901年3月,德国驻伦敦临时代理公使向当时的日本驻英公使林董建议缔结日英德三国同盟,4月初,林董向日本政府报告了此事,加藤外相指示林与英国政府就此进行接触.元老中对三国结盟提议最早做出反应的是山县有朋,4月下旬,山县提交了名为”东亚同盟论”的意见书,认为要抑制俄国南下,避免和其冲突,有必要与第三国结盟,积极支持三国同盟的构想.但当时英国方面并不热心,日本方面也由于内阁更替无暇顾及此事,三国间没有展开正式交涉.但林董非常希望能够缔结日英同盟,因此开始不断与英国外相兰斯顿等政要就此事私下交换意见.随着远东形势的发展,英国也担心俄国会在事实上独占及吞并中国东北,开始考虑通过结盟来避免此类事态发生,兰斯顿等在与林的交谈中也多次透露有结盟之意.此时,日本国内政局也发生了变化,1901年6月,山县有朋的心腹桂太郎接替伊藤博文担任首相,山县和桂反对进行旨在于暂时妥协的日俄协商,坚决主张日英同盟.桂上台后,随即指示林董加紧在英国活动.7月中旬,英国驻日公使回国休假,顺便拜访了林公使,谈到了为解决远东问题进行结盟的构想,”盟国一方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其他盟国严守中立,若两国以上发生战争时,盟国应共同对敌的构想,这是后来日英同盟的核心内容’,[1].伯.从1901年7月份开始,驻英公使林董多次发电报向政府禀报请示对日英同盟的意见,桂太郎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桂也明白这是重大外交事务,如果没有元老们的许可是无法展开的.在诸元老中,山县有朋是自己的靠山,也是El英同盟的坚决主张者,应会同意进行日英同盟交涉,松方,西乡等与山县比较接近,也没有什么问题,此时的关键是要征得伊藤的同意.1901年8月3日,桂太郎持林董的电报赴大矶沧浪阁拜访伊藤,征求他的意见,伊藤基本上同意与英国结盟,但提出当时提议结盟的是德国,现在单独与英国结盟会不会造成外交上的问题.桂阐述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桂认为英德间已经有协议,没有必要重视与德国的关系.目前英国正在进行英布战争,提出与日本结盟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南下,日本若与英国结盟也可利用英国遏制俄国的野心.这次会谈结束后,第二天,伊藤赴桂的叶山别邸拜访桂太郎,两人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决定先让林董公使进行谈判,其间伊藤拿出了自己起草的给林公使的电训,伊藤电训草案的内容如下:”英国提议之意向,日本政府大体赞同,肯定君与英国外相至今日之谈判,应进一步审视英国政府之意向.今协商成否赖君之努力及手腕,,[.]2船.桂表示同意伊藤的意见,相约在其他元老商议后再采取进一步行动.征求了伊藤的意见后,8月5日,桂太郎在首相官邸召集山县有朋,西乡从道,大山严,松方正义,井上馨等诸元老咨询他们的意见,桂出示了林公使的电报.元老们除井上外都明确表示同意缔结日英同盟,但希望能够通过谈判提出对日本有利的条件.山县有朋在会上反复强调”要以日英同盟作为解决东邦问题的基准.[-3]499.会商后,8 日,当时的日本外相曾祢按照伊藤先前起草的电训的意旨给林公使发出电报.林董接到电报后, 向英国外相表达了日本希望结盟的意向,并就日英同盟的条件开始与英国相关官员进行交涉.?27?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井上馨虽然在元老会议上没有明确反对日英同盟,但担心与英国结盟,最终导致与俄国的交恶,同时担心只与英国结盟会导致德法等国的敌视,对日本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劝说伊藤博文做一些外交努力,尽量和俄国达成协商,避免和其直接冲突.恰在此时,1901年1O月美国的耶鲁大学要举行创立百年纪念会,给各国的知名人士授予名誉博士称号,伊藤就是其中的一位.伊藤想利用这个机会漫游欧美各国,借机休闲一下.井上馨知道了这件事后,8月26日,和桂太郎一起赴大矶拜访伊藤,劝他趁机顺便去访问俄国,试探日俄协商的可能性.井上认为若这次失去推进日俄协商的时机,随着两国关系的恶化,终至发生大事.在26 日的会面中,”(伊藤)公爵先就此征求桂的意见, 桂认为无论是El英同盟还是日俄协商,其目的都是为处理韩国问题,无论怎样都必须和俄国进行交涉.桂离去后,井上留了下来,强调这次尝试El 俄协商是不可错失的好机会.公爵也说针对这件事英国政府对林公使的态度颇不明朗,即使能与常持利己政策的英国结盟,也可能收效甚微,反而会招来俄法的敌视,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井上同意公爵的说法,请求公爵访美后顺便赴俄国进行交涉.”E4]..由此可以看出伊藤虽然不反对日英同盟,但对英国始终持有不信任感,对El英同盟能否达成,同盟的效果如何还是持怀疑态度的.在这种情况下,伊藤一方面表示不反对日英同盟交涉,另一方面也在作日俄协商的努力,要在两方面都作一定尝试,看哪一方对日本更有利.从各种资料来看,桂太郎一直是比较坚定地持日英同盟论,但当时日英同盟交涉还没有正式展开,与俄国协商可以增加一种外交途径.结束会谈后,井上给桂太郎写了封信,就日俄关系的现状及伊藤的出游等陈述自己的意见.桂太郎在回信中写道:”小生对俄之意见无他,盖如您所说以朝鲜之始末为第一,为确证已到手的清国福建省的不割让问题,将来与俄或和或战,与英国结盟或开启对俄谈判,无论如何都必须涉及朝鲜问题,在?28?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必须采取对我国最有利之方策(能够达到我方目的的最简单方法),故小生认为,为取得解决朝鲜问题最简便之方法,有必要以这种方式开启对俄谈判.”[4]5..对于桂太郎和井上一起劝伊藤出国访问的目的,伊东己代治认为, 桂”一方面和山县有朋相谋,一方面又唆使井上, 分析内外之形势,敦促伊藤侯爵外游,这是不可掩盖的事实”[5]2.当时,桂内阁在议会中处处遭遇政友会的抵制,希望通过身为政友会总裁的伊藤出游能够分散政友会的力量,倒也是可能的.在《伊藤博文传》《桂太郎传》《山县有朋传》中都记载有这样一个插曲,就是伊藤预定1901年9 月18日出国,临出国前的9月13日,桂太郎在其三田私邸设宴为伊藤博文送行,同时邀请的还有山县,井上两元老.席间,山县要求伊藤在与俄国协商中不要独断专行,要将协商情况报告政府,同时强调了日英同盟的重要性,这引起了伊藤的不快.桂也担心伊藤会依恃自己的资格,在俄国做出贸然行动,以至于破坏政府的外交计戈0.因此, 宴会上,桂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我本无任总理大臣重任之能,幸得各位前辈援助,才得以担此重任.虽然如此,但作为一国的总理大臣负有辅弼之责,若事无大小均不经熟虑只请示陛下之裁可,则不符臣下之本分.特别是在外交上,对将来国家负有重大责任之事件,一定要事先研究.肯请您注意此点~E6]IO65-IO.事先与伊藤约定凡事要和自己商量.同时互相约定对于日本的外交要严守秘密.伊藤出行前对日英同盟能否成立还是持怀疑态度,对桂,山县的固执日英同盟论以及对自己活动的干预有所不满.9月17日,伊藤从东京出发开始了出游历程.伊藤出国后,在国内的山县和桂立即在人事方面做了一些调整,加紧了日英同盟交涉的步伐.9月21日,将前驻清公使小村寿太郎由北京调回,担任外务大臣.小村是积极的日英同盟论者,和桂太历史纵横张艳茹: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郎在日英同盟问题上观点一致.小村很有个性,不仅依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且也不和元老接近, 不管伊藤策划什么,都不予考虑,而是一味督促林迅速推进同盟交涉.他任外相后,10月8日,给予林董以全权进行日英同盟交涉,两国开始了正式的协商.11月6日,英国政府将日英协约方案交给林董公使,请日本政府讨论协商.当时伊藤访问至法国巴黎,12日,林公使接到小村外相的训电要求他赴巴黎拜访伊藤,14日林抵达巴黎,逗留了四天,向伊藤展示了英国方面有关日英同盟的提案, 并汇报了交涉经过,征求其意见.伊藤对日英同盟交涉进展之迅速表示吃惊,对林说,”我从日本出发时,还未看到政府对日英同盟表现出特别重视.但今日已进展到这般地步,交涉是不可能中止了.,,[]11月17日,桂接到伊藤的电报,伊藤电报大致内容为:基本赞同日英同盟协议草案,对其中一些条项陈述了修改意见;因为和俄国已有事先约定,因此还要赴俄都交换意见,到时候再汇报进展情况;希望桂等到自己和俄国进一步交涉后,权衡利弊再作最后的决定.在此期间希望桂等对日英协约的主旨,细则,字句及将来的效果等进行缜密研究[6]1盯.由此可见,虽然伊藤觉得日英同盟已不可阻挡,但希望在此之前能够作日俄协商的努力.桂接到电报后,11月20日,发电报给伊藤,大致内容是提醒他访俄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并强调若无重大理由不能拖延对英方的回应.林回到英国后,20日,英国外相兰斯顿会见林公使,询问日本政府的答复日期,也婉转询问伊藤赴俄的意图.关于伊藤访俄,林声明伊藤完全是以个人资格,不带有任何政治使命.伊藤在即将到俄国时,小村给驻俄临时公使杉村发出了这样的训电:”伊藤侯爵不久将抵达俄都,侯爵未带任何政府命令, 亦未带有任何与俄国交涉之使命.该侯爵在俄京之言行,完全是侯爵一人之责任.侯爵以个人资格与俄国要员自由,敞开交换意见~9[7]254.桂首相和小村外相因担心伊藤的俄国之行会对与英国的谈判产生负面影响,因而一直强调伊藤是以个人身份出访,不是日本政府的外交活动.之后,桂太郎和林董又发电报给伊藤提醒他在俄国仅限于漫游和交换意见,请他注意在俄国的活动不要妨碍日英同盟交涉.在伊藤赴俄前,林公使又发电报给他,请求他在与俄国的会谈中避开与日英同盟的精神相矛盾之处.11月24日,伊藤发电报给林称”我也认为有继续进行同盟交涉的必要.我在俄都的会谈完全避开与日英同盟精神矛盾之处,,[]1..11月26日,桂接到伊藤的电报,问”林公使请求我访问俄都仅止于漫游,谈话也仅止于交换意见,这是日本政府的意思吗?”_6]1∞.次日,桂回电称希望伊藤不要进行与日英同盟精神相矛盾的会谈.当时桂希望伊藤能够中止俄国之行,但由于伊藤身为元老,桂不便明说.在桂太郎给伊藤发电报通报情况时,井上和伊藤也在通过电报交流情报.11月25日,井上发电报给伊藤,表达了对建立日英同盟的担心.”1,英国之政策突然一变,急速决定建立同盟,令人怀疑其真正意图为何,是不是利用我们避开国难呢? 2,推测德意不会加入此同盟;3,若日英同盟成立,有导致俄,德,法结成对清攻守同盟之忧.,,[631083井上希望伊藤能够审慎考虑,先到俄国观察形势后, 政府再推进日英同盟.11月28日,伊藤给井上的回电中写道:”我完全同意阁下来电中之主张,特别是德意政府之最终态度.我虽然再次提醒内阁总理大臣注意,但未接到其回答.然先前接到总理大臣发到柏林的给我的电报,告诉我日本政府已决定和英国结盟, 并且林男爵也给我发电报至柏林,恳求我放弃和俄国协调的打算,若一味推进日俄协商会使林男爵的同盟交涉陷入困境.[6]1105.伊藤在电报中表示”情势既已如此,虽然已知我来此已完全背离当初目的,但惟有遵从政府之希望,,L]】.伊藤从林公使,桂首相那里获得的信息都是不要和俄国进行深人协商,在给井上的回电中也表示出了对自?29?日本问题研究2009年第3期己无法控制形势发展的无奈.尽管如此,伊藤还是赞同井上的想法,认为还有日俄协商的可能,如果失去现在日俄协商的时机,若Et英同盟结成之后就没有机会了.在电报的末尾写道”请将本电呈桂子爵览,请阁下再与桂子爵进行协商,以能利用此机会.请速回电”_6lJl.伊藤于11月27El抵达俄都彼得堡.在俄国期间,伊藤博文的活动显然超出了漫游和交换意见的范畴,与俄外相拉姆斯多夫就Et俄协商进行了交涉.在俄国期间,伊藤处处受到礼遇,通过与拉姆斯多夫等会谈,认为达成Et俄协商还有希望. 12月4Et,在与拉姆斯多夫和俄财政大臣维特的会见中,提交了有关El俄协定的备忘录,但没有得到俄方明确答复.12月6日,在他向桂首相报告交涉进展情况的电报中,劝桂内阁不要贸然与英国签订同盟,而应该再等一下时机,”依余之所见, 在韩国有利害关系者只有俄国,现在为与之签订协定之最好机会,Et英同盟缔结以后则不可能再有此种协定.”并劝桂”在确定过与俄国之协定能否成立之前,以及无伤害德法之忧前,以暂时迁延Et英同盟之缔结为上策”[7]2.希望桂能够假以时日,以使自己有时间在日俄协商方面作进一步努力.对于伊藤在俄国的活动,桂太郎表现出了不满,认为已经超出了出国前相互约定的范围.桂太郎在自传中认为,由于伊藤没有将真实想法告诉自己,两人没有充分沟通,导致了后来的猜疑和隔阂.”一直以来有部分政治势力主张日俄亲近说,若有机会则运作贯彻这种想法,如当时的驻日本俄国公使馆成员巴氏等.日本方面如都筑馨六,栗野甚一郎等,很明显都是持这种论调.只是让我觉得遗憾的是,像伊藤侯爵这样的大政治家, 在如此重大之国际问题进行尝试时,竞不表明自己的看法与我商议.特别是关于Et俄关系,为何一句也不向我透露.一方面我与他谈El英同盟,则和我一起谋划,甚至起草了发向英国的El本政府的意见稿,我也充分领受了其教导,转述了其意思.但另一方面,未和我有任何商量,只在同志问?3O?密谋其事,对作为当局者特别是总理大臣的我没有一言相告,我实觉非常遗憾.~[6]1069-1070实际上伊藤主要是通过井上馨向桂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没有直接商讨.二人在对日英同盟,日俄协商等的根本看法上是不同的.桂太郎是希望在不妨碍缔结日英同盟的范围内进行日俄协商.而伊藤则认为日英同盟签订以前,应尽量先尝试El俄协商,日俄协商无果再想办法推进日英同盟.在伊藤与俄交涉的同时,El本国内也在审议英国提出的方案.11月28日,桂将针对英方提出的日英同盟协议草案的修正草案交付内阁审议,并在内阁通过.桂和小村将修正草案上奏天皇,天皇命桂征求元老们的意见,特别是应咨询伊藤的意见.接到命令后,小村外相一方面将修正草案发电报给林公使,同时派人携带修正草案正文以及给伊藤的电报,急赴俄都征求伊藤的意见.12月3 El,伦敦公使馆的馆员松井抵达俄都告知伊藤事情进展情况.伊藤陈述了他对修正草案的意见,对该草案的一些表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他担心英国通过条约获得在朝鲜与日本同等的地位,从而损害日本的独占地位,认为”不管是英国的协商草案还是日本的修改草案,都有防止他国吞并朝鲜等字样,以前对于朝鲜只是日俄两国有利害关系,与英国则毫无关系,若与英国缔结条约,恐怕英国(对朝鲜)也会有所企图.不仅如此,依据协约案,英国对于朝鲜应基于与日本同等的地位,因此,英国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地位,从这点来看,这个方案是不合适的’,[]1.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慎重对待,不能因为英国要求短期内给予回复,就草率同意英国提案,应再进行交涉修改.12月6日,将自己的意见以电报的形式发回国内.在此之前的12月4日,井上发电报给伊藤介绍国内形势,称元老和内阁成员已经非常有倾向性,主张日英同盟说的占大多数,自己虽然认为修正草案有很多值得忧虑之处,但势单力薄,无法扭转局面.历史纵横张艳茹:伊藤博文与日英同盟12月7日,为征求在京元老对修正草案的意见,在叶山的长云阁召开了元老大臣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桂首相,山县,西乡,井上,大山,松方五元老,以及小村外相和山本海相.小村外相递交了着名的”小村意见书”,反复说明日英同盟的利害关系,与日俄协商进行得失比较.会上,除一直主张日俄协商的井上颇为踌躇外,其他元老则一致赞同修正草案.后来桂告诉井上,伊藤也赞成日英同盟,并请他查阅了有关同盟交涉的外交文件, 井上得知伊藤的态度后很是吃惊,反问最终决议伊藤也同意吗,桂回答是的.会后井上给伊藤发了一封电报,”今日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元老等集会.我将阁下在任首相期间以及新内阁成立之初,桂总理和阁下会面时依阁下之意见发给林公使的电报书信等,进行了详细的查阅.多少有我们向英国政府请求之形迹.我言明只能放弃我的主张,服从多数,会议决定迅速推进缔结该同盟”[].8日,伊藤接到了林公使发来的电报,知道了元老会议的决定,而自己6日发出的电报未能在元老会议召开前送达,伊藤虽然知道日英同盟几成定局,但仍没有放弃努力.伊藤直接发电报奏请天皇暂缓作出对日英同盟修正方案的敕裁,并给林公使发去电报,称由于事关重大,请他设法延期,在通告英国政府前,要预先发电报通报自己.12月8日,桂接到了6日伊藤发出的两封电报,第一封是报告伊藤在俄都和俄国各大臣会谈的状况,认为有希望与俄国达成协定,希望桂拖延给英国的回答;另一封是陈述了自己对修正方案的意见,供桂等参考.9日上午,桂内阁召开内阁会议讨论伊藤发来的电报,大家都表示不同意,认为对英国的回答不能犹豫.会后,桂和小村一起参见天皇,上奏伊藤的电报以及内阁的决议,请求天皇裁定.天皇这时已接到了伊藤的奏请,下命让元老再行商议,元老们又上奏坚持先前元老会议的决定,最终天皇批准了政府的修正方案.10日,小村外相给林公使发去电训,让他提交日本政府的修正方案,同时桂也给伊藤发去了电报,对不能拖延对英国政府的回答表示歉意.11 日,林公使发电报给小村,请示对伊藤发给自己的要求尽量拖延时间的电报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小村回电训:”贵官速遵先前之训令行动”L71]2∞,指出不用理会伊藤的建议,迅速向英国提交日方修订方案.12日,林向兰斯顿提交了日本政府的修正方案,后又经过几轮修订,双方在19o2年1月30日签订了日英同盟.当时伊藤博文正好在英国,还受到了英国政府的隆重接待.一方面,日英同盟已成定势,另一方面,俄国。
日本宪政之父——伊藤博文
日本宪政之父——伊藤博文甲午战争后,中日谈判期间,李鸿章对伊藤博文抱怨说:大清之所以战败是因为没有人才。
伊藤博文回答道:贵国乃人才济济之地,但贵国又是专制之地,无论天才地才一遇专制便成奴才。
如此精确的论断,可见伊藤博文对清王朝看的是多么透彻。
比如甲午战争时,清军一溃千里,日本军部极力主张直取北京、斩首满清政府,这一主张被伊藤博文坚决否决,他认为保留清政府、蚕食中国,远比鲸吞更具有可行性。
李鸿章、伊藤博文都号称是东方的俾斯麦,一个是晚清的第一权臣,一个四次出任日本首相,他们面对千年未有的古今之变,都曾努力奋斗,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美,欧洲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从清廷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但以欧洲的观点来看,他没有接受什么教育,当然算不上文明。
而伊藤博文在欧洲的口碑就厉害的多:明治维新几十年就成为世界强国,伊藤博文就是让日本快速崛起的关键人物。
伊藤博文虽然在日本民间的评价很不错,但在日本史学界和法学界的评价却很低。
原因就是,伊藤博文用一代人的时光建立了让世界惊艳的立宪政体,但他身后的政客和军人们,也只是用了相同的时间,就把帝国带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这是谁之过?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如何评价伊藤博文:是民主的先驱,还是潘多拉魔盒的制造者。
1841年,鸦片战争的第二年,伊藤博文出生在日本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小时候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但他从小就爱书识字、偷偷跟着雇主家的孩子学习,15岁后更是背着父母私自参军,并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引起了日本政治学一代宗师吉田松阴的重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1863年,23岁的伊藤博文前往英国留学,他见识了英国的现代文明和现代化技术,让他明白仅仅是推翻幕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日本的问题,只有学习西方的文明、学习西方的技术。
1864年,伊藤博文回国后,日本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攘夷”浪潮,但伊藤博文却认为“攘夷”不可取,反而应该进一步开放国门、学习西方。
关于伊藤博文与百日维新
关于伊藤博文与百日维新一、关于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后三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四次组阁,任期长期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不过从本质上上说,他在日本统治集团里还算是文治派。
1889年国会组成,又任贵族院议长。
是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战后任和谈全权代表,胁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并一度任台湾事务总裁。
1898年9月曾来中国,维新派欲请其赞助新政,戊戌变法猝发离去。
二、关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三、高杉晋作高杉晋作是日本幕末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长州尊王讨幕派领袖之一,奇兵队的创建人。
幕府末期尊攘、倒幕运动的志士。
长州藩士,通称晋作、东一、和助。
名春风,字畅夫,号东行,化名谷梅之助、谷潜藏等四、这段历史情节留给了后人什么遐想与争论?有人说,当初倘若没有伊藤的访华,就不会有慈禧太后的决心政变再度训政,所以伊藤为维新之祸水;还有人说,当初倘有伊藤被命为维新顾问之职务,那么中国或许就能像日本那样在短短三十年内一跃成为世界强国,甚或是如康梁口中的三年而自强。
五、伊藤博文到底对中国的百日维职业新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中国的百日维新是效仿于日本。
这其中是会受到了伊藤博文的变法思想的影响的,以至于伊藤来华,维新派乃至光绪都是寄予了很大的期望,那就不奇怪了。
“祸害星”伊藤博文
“祸害星”伊藤博文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8年第11期◇ 陈杰伊藤博文被认为是“日本宪政之父”,在推动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一生是日本由幕府时代走向现代的见证,也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过程中的缩影。
虽然伊藤博文对日本的历史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且正面的作用,但是对于日本周边国家来说,尤其是中国与朝鲜,他却扮演着一个残忍的侵略者的角色。
他一步步将朝鲜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使其一度彻底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他虽然不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始作俑者,却是旅顺和威海卫城屠城的计策制定者、占领台湾的罪魁祸首;他是中日《马关条约》的日方全权代表,利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狠劲,从孩童时代就已显现伊藤博文于1841年10月16日出生于日本周防国熊毛郡束荷村。
他出生时家境穷困潦倒,其父亲十藏在束荷村村正家里做帮工。
由于十藏生性粗放、不擅长理财、好逸恶劳,不久便债台高筑,被村正辞退。
此时,十藏的收入已经不足以养家糊口,因此便将伊藤博文寄养在他的岳父家中,自己独自去外地谋生,这时的伊藤博文年方7岁。
家境穷困却又过着寄居生活的伊藤博文养成了一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习性,正如伊藤博文的老师吉田松阴所说,“年轻的伊藤博文就具有了周旋家(外交家)的风度”。
当时的日本农村流行着一种类似于警察与土匪的游戏,孩子们分成两队从事作战游戏,年幼的伊藤博文总是喜欢做一队的队长。
而由于其性格坚强、机智诡诈,他也总是得以成为队长指挥年长的少年们。
他命令大家将对方引诱到枯槁的芦苇丛中,集中大量队员堵住“敌人”的退路,然后从上风处点火。
最终的胜利自然归属于伊藤博文一方,但是好几个小孩都因此被火烧伤,他的母亲不得不带着他到受伤的小孩儿家里赔礼道歉。
这件事证明了伊藤博文身上所具有的狡诈、不择手段的基因,这在其以后参加的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活动中深有体现。
伊藤博文直至成长到十四五岁还只是一个童仆,在乡下过着平庸的村童生活。
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看近代中日发展史
题目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看近代中日发展史姓名学号年级专业指导教师从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看近代中日发展史摘要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而伊藤博文则是日本近代化的指导者。
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国家,他们都面临着摆脱列强侵略、富国强兵的历史课题,两个人的表现影响了两个国家的命运。
李鸿章的洋务运动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取得成功,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清朝的灭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然而,伊藤博文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指导者,在他的主导下,日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为当时东亚的第一强国。
虽然一国的成败不能完全归因于他们个人的影响,但通过对他们的比较是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发展。
本文,我主要从社会意识形态、个人素养与追求、社会阶层与处境三个方面对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进行一个比较,力求为近代中日史发展的轨迹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李鸿章伊藤博文社会意识形态近代化一、人物简介1.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出身于安徽合肥一个书香门第。
父亲李文安与曾国藩是同科进士,后长期在刑部任职。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李鸿章在中举后,奉父命拜曾国藩为师。
后又中进士,在翰林院任职。
李鸿章可谓官运亨通,在他对抗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展现了经世奇才,成为名噪一时的人物。
于1870年至1895年间,他长期“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而且从1875年初起,一直是被列为首席大学士的文华殿大学士,并曾被赏戴三眼花翎,清代从没有一位“汉臣”有过如此的官运和殊荣。
且不说是好是坏,李鸿章确实影响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国运。
2.伊藤博文伊藤博文(1841—1909),出生于长州藩熊毛郡的一个贫贱武士之家,“足轻”出身。
他早年以武士服役,在长州藩的诸队起义及整个“开港倒幕”活动中表现出色。
后凭借其开阔的视野,出色的能力,在财政和外交等方面注力甚多。
在七十年代后期“明治三杰”先后去世后,伊藤很快成为日本政局中的首要人物,后来成为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
历史趣谈:伊藤博文是如何分析近代中国的改革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伊藤博文是如何分析近代中国的改革的?导语:1884年,日本劫持朝鲜国王。
袁世凯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粉碎了日本人的阴谋。
为了这件事,伊藤博文来到天津与中方代表谈判。
在这次谈话中,伊藤1884年,日本劫持朝鲜国王。
袁世凯应朝鲜政府的请求粉碎了日本人的阴谋。
为了这件事,伊藤博文来到天津与中方代表谈判。
在这次谈话中,伊藤博文分析中国改革,认为中国地大物博,变革要逐步推进。
回到日本后,伊藤博文对国人也分析了中国改革。
首先,伊藤博文肯定了改革初期中国取得的效果,认为三年后中国会强大起来。
但是,日本不必担心中国的发展,因为中国改革必然要遭到内部的阻力。
中国的局势只要一有变更,那些文官就会不断上书劝说皇帝。
伊藤博文安慰那些被袁世凯震撼住的日本人说,中国的军队看似整顿了,但是这没有什么用。
中法在越南发生战争后,中国发愤图强,可是没几年后斗志又会磨灭,就像西方说的,中国又要睡觉了。
至此,伊藤博文对中国改革有两个看法。
一中国想要强大就必须要改革,但是改革必将遭到内部压力。
二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改革必须逐步推进。
关于这两个看法,一直贯穿伊藤博文对中国改革的讨论中。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决定加大改革力度,一批代表前往日本考察当地的政治制度。
中国代表接受了伊藤博文的讲课。
伊藤博文对这些学生说,中国想要通过变法改革,必须先立宪。
伊藤博文强调了中国改革稳妥渐进的重要性,如果政府朝令夕改,只会给国家带来损害。
几年后,伊藤博文分析中国改革,认为中国各方都忙于争权夺利,中央政府衰落,慎重和调和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按照目前的改革一定会失控。
果不其然,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人物:明治维新中的关键人物
历史人物:明治维新中的关键人物引言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变革,标志着江户时代的结束和现代日本国家的建立。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关键人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本文将介绍其中几位在明治维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
1. 明治天皇(孝明天皇)明治天皇(1852年-1912年),原名神武、后改名德纬;乃从长子裕仁亲王宣统皇帝至嗣子光宣亲王,须遵奉圣谕矣。
他是日本明治时期的第一位(1867-1912)新政府覆灭幕府、实行西式制度,并大力推动现代化改革。
他高度珍视教育、工业和外交事务,在其统治下,日本迅速赶超西方强国,并成功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
2. 伊藤博文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是明治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在整个维新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他曾担任内阁首相和陆海军大臣等要职。
伊藤博文提出了“兵制改革”、“教育改革”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为日本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他还参与起草了《五交条约》,帮助日本恢复了对外主权并建立了现代国家体系。
3. 大久保利通大久保利通(1838年-1878年)是明治维新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政治家。
他与伊藤博文共同组成了“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的政治联盟,被誉为“明治时期两大名臣”。
大久保利通在官僚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政府的现代化和法制建设。
他也是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关键人物之一。
4. 坂本龙马坂本龙马(1836年-1867年)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他在明治维新前夕积极参与了倒幕运动,并致力于推翻幕府统治。
坂本龙马秉持着民主平等的理念,提倡国家现代化和人民权利的保护。
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维新派,并对日本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 木户孝允木户孝允(1833年-1889年)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之一,也是伊藤博文和大久保利通的早期导师。
他积极参与了倒幕运动,并在维新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农商工业大臣和外务省首席大臣等。
木户孝允推动了现代化改革,特别注重军事力量建设和国内经济发展。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和演变受到了许多关键人物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在1894年至1945年间对中日关系产生显著影响的人物及其入选理由:1. 李鸿章:-理由:作为清朝洋务运动的领袖和晚清重臣,李鸿章主导了北洋海军的建设。
甲午战争(1894-1895年)期间,他代表清政府与日本谈判,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中日两国力量对比,并且导致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严重损失。
2. 伊藤博文:-理由:作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领导人之一,伊藤博文是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后来又参与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促使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新兴的帝国主义强国,加深了对中国的控制。
3. 孙中山:-理由: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活动与日本有着密切联系。
在日本的支持下,孙中山多次在日本策划反清起义,并与日本政界和民间保持了复杂的关系,这对当时及之后中日两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长远影响。
4. 蒋介石:-理由: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领导了中国的全面抗日斗争。
这一阶段中日两国处于全面冲突状态,蒋介石的政策和战略直接影响到战时以及战后初期中日之间的关系。
5. 裕仁天皇:-理由:裕仁天皇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其作为国家象征和最高统帅,在决定对外扩张政策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对中日关系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6. 毛泽东:-理由: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领导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并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抗战胜利后推动建立新中国,从而彻底改变了中日之间以及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这些人物的选择涵盖了政治、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各自的方式深刻塑造了近代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关系,或友好交流,或激烈对抗,或影响深远的和平协定与冲突事件。
伊藤博文的语录
伊藤博文的语录伊藤博文,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和现代化先驱者,他对于近代日本的发展和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思想和智慧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伊藤博文的语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思考。
1.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尝试。
" ——伊藤博文这句话强调了尝试和冒险的重要性。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免不了会面临失败和挫折,但是在伊藤博文看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敢于尝试,才有可能实现成功。
2.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知识是永不干涸的泉源。
" ——伊藤博文伊藤博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业,而知识则是不断进取的动力和源泉。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
3. "顾全大局,勇于变革。
" ——伊藤博文这句话表达了伊藤博文对于改革的态度。
他认为,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人利益,而应该从整体出发,考虑大局。
同时,我们也需要勇于变革,才能应对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4. "以德治国,以文养民。
" ——伊藤博文这句话强调了治国的两个关键要素,即德治和文明。
伊藤博文认为,政府应该以德行为基础来治理国家,注重培养和践行道德标准。
同时,文化的发展和提升也能够促进民众的进步和发展。
5. "和平交流,促进共同发展。
" ——伊藤博文这句话体现了伊藤博文对于和平和发展的重视。
他认为,通过和平的交流和合作,不同国家和民族可以互相促进,实现共同发展。
伊藤博文主张国际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实现全球的和平与繁荣。
6. "培养青年,创造未来。
" ——伊藤博文伊藤博文注重青年的培养和成长,他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通过为青年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机会,可以培养出更多有能力和有责任心的人才,并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7. "道义高于一切,诚信为重。
伊藤博文简介
伊藤博文简介
伊藤博文(1841年-1909年),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日本现代化的重要推动者。
伊藤博文出生于长崎市一个医生家庭,年轻时学习西方医学,后来却投身政治。
他曾担任日本政府的多个高层职务,包括内务大臣、外务大臣和首相等,尤其是在领导日本国内外政治事务的同时,还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
在外交上,伊藤博文担任了日本驻英国、法国、俄国的大使,曾参与签订《琉球条约》、《日英通商航海条约》等重要条约。
他是日本最早的一批学习西方文化的人士之一,带领日本活学活用了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制度,使该国得以在现代国际外交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伊藤博文被誉为日本政治的奠基人之一,在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中树立了卓越的功勋。
他的鲜明个性、卓越领导能力和坚定的外交立场使他成为日本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中朝日近代关系史论文-浅谈伊藤博文的政治人生
浅谈伊藤博文的政治人生[摘要] 伊藤博文,日本近代政治强人,四度出任首相。
他的功业是建立一种有生命力的立宪制度,这种制度使日本人能够有序地进行政治上的和平演变。
他又是一个军国主义者,制定和推行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政策。
在伊藤内阁主持下,日本终于发动了侵略朝鲜、中国的甲午战争。
1909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杀。
伊藤博文是日本现代化的缔造者和推动者,同时又是军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开疆辟土,发动中日甲午战争,迫使清政府接受《马关条约》,既而发动日俄战争,是明治维新的元老,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
[关键词] 军国主义者《马关条约》野心坐大狂热的侵略分子一. 尊王攘夷伊藤博文(1840——1909年),长洲藩人,生于日本天保十一年,幼名利助,后改俊辅,又改博文,号春亩。
生父为一农民,名林十藏。
后过继于下级武士伊藤家为继子。
幼年就学于吉田松阴创办的松下村塾,崇信尊王攘夷思想。
伊藤博文的青年时代,接受了当时最进步的“尊王攘夷”的思想,参与到明治维新的浪潮中,成为维新志士。
尊王攘夷原指拥护周天子讨伐入侵的未开化外族。
孔子的儒家思想非常推崇这个观念。
在日本幕末,指给予天皇权利对强迫扣关的外国人予以征讨的政治诉求活动。
作为近代日本一个主要缔造者的伊藤博文,其一生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与中国密切相关。
早在1885年,他就作为日本政府特命全权大使来到中国与李鸿章进行谈判,最终签订中日《天津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在朝鲜问题上几乎与清政府相等的权利。
十年后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际,正是由他第二次担任内阁总理,实际上是由他的政府一手策划、发动和进行了这场战争,伊藤博文遂成为侵略近代中国与朝鲜的主要元凶。
到1909年10月,伊藤博文抵达中国哈尔滨,试图与沙俄方面密谋侵略中国与朝鲜,却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在哈尔滨车站站台,时年69岁。
其实,伊藤博文最早来到中国,还是在明治维新(1866年)前三年的1863年(清同治2年)。
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19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
作者: 刘学照
作者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近代史研究
页码: 16-33页
主题词: 李鸿章;伊藤博文;近代化运动;明治政府;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产业政策;日本;梁启超;19世纪
摘要: 论李鸿章和伊藤博文──19世纪中日近代化轨迹的投影刘学照近代化不仅是一种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自在的历史运动,而且也是一种明显地凸现出社会主体主观能动性的自为的历史运动。
在近代化运动中,人们的社会观念、尤其是居于运动前沿的领导人物和领导集团的主导意识,深刻...。
读书随笔: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5-1)
读书随笔:伊藤博文近代日本奠基人(5-1)题外话:因2019年开设敝号时,不懂操作,早期几十篇随笔都没有做原创保护,以致出现了几次被盗用情况。
所以后来对这些文章进行了原创保护,需要再发一次。
因此长期关注敝号的朋友会发现偶尔有老文章重发情况,即是如此,见谅。
伊藤博文是2020年读的重磅传记,值得以五篇的篇幅详述。
记得90年代初中学时期的历史课本中,伊藤博文就是一幅凶狠嘴脸——还没有吞下去,饿得慌。
整个历史课本描写他的,就这么一句。
另一番景象则是——1863年,五个小年轻,井上馨、伊藤博文、野村弥吉、远藤谨助、山尾庸三从横滨偷偷登船前往伦敦。
当时江户幕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出国就是死罪。
历经数月抵达伦敦后,五个人完全为英国社会的发展程度所震撼,如同海绵般吸收学习各类知识,完全放弃了攘夷思想。
回国后,这五个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留学生,彻底改变了日本差点走上大清国道路的命运,为日本的近代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想想这个景象。
这本传记是伊藤之雄的力作,六百多页的大部头,给大家省时间。
当然,建议有兴趣还是看原著。
伊藤博文的强悍和伟大,体现在他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元勋,第一任首相,第一位贵族院议长,日本宪法的创制者,君主立宪体制的创制者,中日甲午战争的主导者,先后四次组阁,缔造了近代日本的国体和政体。
他代表的,乃是一个理性发展的日本,他的被刺身亡,直接导致向往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山县有朋的崛起,为军国主义主导日本政治积蓄了力量,使得原有的伊藤-天皇体制让位于帝国主义,自此日本一头扎进了黑暗的昭和时代,走上了一条歧路。
不得不说,明治维新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日本幸运地在那个时代拥有了以伊藤博文为代表的一群杰出政治家,他们依托天皇一系权威所提供的稳定社会基础,展开了面向西方的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的成功,常常需要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动荡的社会政治环境常常不会带来理性的改革成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中国就是例子。
伊藤博文的眼界,与同时期中国的革命者和改革家们最大的差异,在于他深刻认识到,政治理论必须因地制宜,要精确地把控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平衡,借保守的力量维持稳定,借进步的力量改造旧体。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
2.主要人物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3.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其他因素
正文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人物对两国关系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人物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有所建树,而且他们的行为和决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首先,李鸿章是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清朝末年的名臣,李鸿章主张借鉴西方科技和制度,推动中国的近代化改革。
然而,他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得清朝的国际地位严重受损,也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在李鸿章之后,袁世凯、段祺瑞等北洋政府领导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中日关系。
其次,日本方面的人物对近代中日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伊藤博文是日本明治时期的重要政治家,他曾担任日本首相,并主导了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扩张政策。
在伊藤博文之后,山县有朋、桂太郎等日本政治家和军阀继续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关系。
除了以上提到的人物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影响了近代中日关系。
例如,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竞争加剧了
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民族主义情绪在两国国内迅速升温,进一步导致了中日关系的恶化。
总之,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通过各自的行为和决策,对两国关系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治维新”推动者,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考察日记
“明治维新”推动者,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考察日记
2017-03-26 11:07
这本日记是伊藤博文(1841–1909 年)于 1873 年 3 月(明治六年)在德国普鲁士游历期间写成的,其中包括对欧洲各国议会和选举制度的详细注释。
伊藤博文曾四次担任日本首相。
在此之后他以《普鲁士宪法》为蓝本,主持日本了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该宪法于1890 年宣告正式生效。
伊藤博文成为日本历史重要的首相。
1871 年 12 月(日本明治四年阴历十一月),在全权大使岩仓具视的带领下,包括副大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以及伊藤博文在内的岩仓代表团离开日本,开始巡游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和其他欧洲国家。
此次巡游历时近两年时间。
他们的目的之一在于推行“明治维新”,希望日本可以获得国际认可。
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德川幕府在 1868 年倒台,日本恢复天皇亲政,重新建立帝国政府。
岩仓代表团还希望借此深入调查其他国家的体制和文化,采纳可适用于日本的部分,并寻求修改外国势力强加于日本的“不平等条约”的可能性。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这次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开端,是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小议伊藤博文
小议伊藤博文小议伊藤博文我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褒贬人物,论说功过,朋友们也好听我的“高谈阔论”,然而有个人我却很难说清楚,那就是伊藤博文。
对一个人的客观评价首先要对他有全面的了解,先让我们看看他的生平。
伊藤博文生于天保12年9月2日即1841年10月16日(网上有很多资料说他生于1840年不知为何)。
青年时参加“尊王攘夷”运动。
1863年留学英国学习海军,回国后与高杉晋作等积极从事倒幕运动。
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后,任外国事务局判事,以后历任大藏少辅、民部少辅、工部大辅、工部卿、内务卿等职。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伊藤博文出任首任总理(1885-1888)。
1888年,实行枢密院官制,任该院议长。
1890年,日本召开行宪后的第一届国会,伊藤博文任贵族院议长。
1891年,伊藤博文连任枢密院议长。
1892年,第二次出任总理(1892-1896)。
1898年,第三次出任总理,同年辞职。
1900年,第四次出任总理(1900-1901)。
1903年,再度出任枢密院议长。
1905年,设置韩国统监府,伊藤博文被任命为首任统监。
1909年,辞统监,第四次出任枢密院议长。
1909年,在哈尔滨火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击毙。
以上简单描述了他的生平,下面说说他的所作所为。
<1>任大藏省少辅,第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向英商借款100万镑,修筑东京至横滨间的铁路。
这条日本最初的铁路于1872年9月完工。
第二件事是确立货币制度。
他提议建立新的统一货币制度,为此于1870-1871亲赴美国考察银行和公债制度,从而促进了日本新货币的发行。
<2>任工部大辅,大力“劝奖百工”。
<3>任工部卿兼参议,首先着力矿山和铁路建设,并开设各种传习技术的“模范工厂”。
还通过银行对民间企业和个人发放“劝业贷款”,推动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70年代中期起,扶持三菱会社等航运企业与英、美等国轮船公司开展国际航运竞争,又采取多种示范与保护措施,把出口工业转向民间,使“殖产兴业”达到了新阶段。
伊藤博文语录
伊藤博文语录伊藤博文语录:追求进步与改革的力量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以其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一些语录,如“学问之道,循序而进;政治之道,变通而行”、“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等,展示了他对进步和改革的不懈追求。
在伊藤博文的眼中,进步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他认为,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竞争力。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进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伊藤博文强调,进步和改革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
他认为,学问之道是循序渐进的,只有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进步。
而政治之道则需要变通和灵活的行动,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伊藤博文的政治生涯中,他坚持不懈地推动各种改革,包括军事、教育、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伊藤博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重的原则。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尊重人民的权益和需求,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民生改善,积极推动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为社会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伊藤博文的语录不仅仅是一些简短的句子,更是他对进步和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他的思想和行动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推动着他们不断追求进步和改革。
正如他所说:“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
”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进步和改革依然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可以借鉴伊藤博文的思想和行动,不断追求进步,积极参与社会改革。
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不断变革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让我们牢记伊藤博文的语录,坚定追求进步与改革的力量,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幸福而不懈努力。
伊藤博文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伊藤博文: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伊藤博文好女色,曾写下名诗:“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
”他曾对身边人说,“我对你们什么也不指望。
在我终日为国事操劳而头痛之时,与其晚餐时让你们给我倒杯酒,服侍我换衣服,大概还不如天真漂亮的艺伎的玉手可解我心宽呀。
”日本近代政治家,长洲五杰,明治后三杰,明治九元老中的一人。
日本第一个内阁首相,第一个枢密院议长,第一个贵族院院长,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
四次组阁,任期长达七年,任内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使日本登上了东亚头号强国的地位。
伊藤博文是使日本迈进现代化国家、成为近代世界列强之一的功臣,但由于其一贯奉行对外扩张政策,在日本国内外都有著截然不同的评价。
而伊藤博文的性好女色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
虽然他是日本历史上的大政治家,但也因好色而与丰臣秀吉并列青史。
他所交往的女性大多是艺妓,他的梅子夫人也是艺妓出身。
仅凭直觉无法深刻了解一个人。
比如大多数人对山县有朋元帅的印象是“冷彻”、“派阀缔造者”、“民众之敌”,对伊藤博文的印象则是,虽然他有很强的权力欲和名利欲,但至少在表面上还有一点稚气。
伊藤博文主持建造的沧浪阁等建筑简直就像一座地方政府机关办公楼,毫无艺术气息。
E.贝尔茨曾这样形容他:“此公爱酒、女人和烟草,而且从不隐讳,常对身边人说:‘我对你们什么也不指望。
在我终日为国事操劳而头痛之时,与其晚餐时让你们给我倒杯酒,服侍我换衣服,大概还不如天真漂亮艺妓的玉手可解我心宽呀。
”’(春亩公追颂会《伊藤博文传》下卷)据冈义武称,尾崎行雄曾说“伊藤公把女人视为庙会上的花一样”(冈义武著《近代日本的政治家》)。
伊藤博文淡泊金钱,据末永胜介介绍,伊藤博文与田沼意次不同之处在于公务之余的爱好:田沼爱金银财宝而伊藤迷恋女人。
(末永胜介《挪用明治天皇机密费玩女人的伊藤博文》,载于《宝石》1967年11月号)伊藤基本不问女人的美丑,像对待庙会上的花一样,只要他心血来潮,就会成为他猎取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16496/ k i.rbyj.2000.03.014日 本 研 究二○○○年第三期试论伊藤博文在近代中日关系格局形成中的作用四川大学 林 敏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打破了江户时代以来二百余年的“锁国”局面,逐渐走向国际政治舞台。
纵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整个近代历史,其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即“称霸亚洲”,把本国近代化的成功建筑在了牺牲亚洲邻国利益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伊藤博文的中国观和对中国的政策。
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头号政治家,四任首相,参与了明治时期所有对中国的政策制定,是明治政府称霸亚洲政策的直接策划者和实践者。
通过对他的分析,可以明确日本在对中国政策上所实行的长期的、一贯的、有计划的侵略立场,这一立场还决定了近代中日关系非对等的格局,即侵略与被侵略的格局。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日关系与甲午战争时期的伊藤博文 明治初期的日本与中国一样,处于西方列强侵略的危机中。
尽管日本在国内着手实行“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等诸种改革,然而,外交上修改不平等条约的课题却未能实现。
在探寻摆脱危机的过程中,明治初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思潮:一是主张通过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制度,使日本脱离亚洲与列强为伍;一是主张联合亚洲各国,特别是中国、朝鲜以共同对抗西方的侵略。
后者认为日本人不应该轻视同文同种的中国,两国应该共同争取富强。
正如“东洋连衡论”所代表的那样:“带着同样的厉害关系,去联合亚洲各国,创造出亚洲特别的国力,以此维持欧亚的平衡,以此杜绝弱肉强食的隐患。
”① 那么,这种观点在政府内部是否也存在呢?1884年朝鲜发生了“甲申事变”。
事后,伊藤博文作为日本全权代表赴天津与李鸿章交涉善后问题。
在谈判席上,伊藤希望日中两国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不给西方列强以可乘之机。
他把日、中两国比作“鹬”、“蚌”,把西方列强比作“渔人”,称“西力东渐之势不可遏止,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②在伊藤赴天津前,明治天皇的侍讲元田永孚也在给伊藤的信中写道:“独诸葛孔明能解怨为和,与吴结盟,以图中原大计。
”③两者是乎都表达了愿与中国结盟的主张。
然而,了解了当时日本国内的状况,便可知伊藤等人并非真正的“东洋连衡论”者。
甲申事变以后,日本国内无论民间还是政府内部主张对清开战的强硬意见为数不少。
然而,就日本当时的财政、军备状况而言,日本并没有战胜中国的把握。
尤其是1882年以天皇诏敕形式下达的大规模军备扩张计划才刚刚起步。
④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伊藤博文及明治政府不得不采取一时的缓兵之计,强调中日和平的重要性,说服李鸿章与日本签订条约。
事实上,中日《天津条约》的签订,使朝鲜局势获得了短暂的平静。
日本正是利用这十年时间,扩军备战,在军事上为甲午战争做了充分的准备。
下表是1880年至1893年日本军事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表。
⑤ 从表中可以看出,1885年军事费为一千多万日元,而从1886年起便超过了二千万日元,且一直占财政支出的30%左右。
同时,《天津条约》规定:将来朝鲜若发生重大事变,日清两国或其中一国派兵朝鲜时,必须相互照会,事变一经平息,应立刻撤走军队。
对日本来说,该条约是“表明日清两国对朝鲜具有同等权力的唯一的明示”,⑥并被日本利用,成为甲午战争时派兵朝鲜的依据。
如果说“东洋连衡论”只是某一特定时期“昙花一现”的思潮的话,那么,与之对比的则是“脱亚论”。
1885年福泽谕吉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社论“脱亚论”,指出:“我日本尽管处在亚洲的东部,但我国民的精神已经从亚洲的陋习中脱离,吸收了西洋文明之风。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有两个邻国,一曰支那、一曰朝鲜。
……唇齿相依是比喻邻国相互援助的古训,而今日的支那、朝鲜于我国毫无援助可言。
……我国不能等待邻国的开化去共同振兴亚洲,而应该从中脱离与西方文明国共进退。
对待支那、朝鲜也不能因邻国之缘有所特别,而应该采取与西方相同的作法。
亲近恶友者亦不免染上恶名。
我们必须从内心拒绝东方亚洲的恶友。
”⑦他把中国和朝鲜看成是野蛮之邦,是日本的恶友。
正是这一成为国民舆论主流的“脱亚论”,决定了日本近代化的方向并为日本推行争霸亚洲的国策提供了思想上的依据。
1885年“脱亚论”的出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日本对邻国朝鲜的觊觎早在明治初年的“征韩论”论争中就已明确。
然而,清朝政府对朝鲜的影响力一直被日本视为解决朝鲜问题的障碍。
尤其是1882年、1884年在朝鲜发生的“壬午事变”和“甲申事变”更加深了中日两国的对立。
两次事变后,在朝鲜的日本势力被排挤、削弱的事态大大地刺激了民间和政府内部的对中强硬派。
不明真相的一般舆论反清情绪激昂,一些青年学生还上书伊藤博文,认为清国的行为损害了日本帝国的名誉和权威,要求征讨清国“以扬国威”。
⑧“脱亚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笼的。
它是对明治维新以来反清、蔑清意识的一次大总结,也是与中国彻底决裂的公开宣言。
“壬午事变”的同年11月,明治天皇下达诏书,明确规定“保护”朝鲜是日本的国家利益并为此制定了八年间以海军建设为中心、投入六千万日元军费的财政预算案。
其实,在政府内部,以中国为假想敌国的军备扩张早已着手进行。
1880年陆军参谋总长山县有朋在呈天皇《邻邦兵备略》中写道:“清国的形势已非咸丰、同治时期可比,……观近日之清国,不断着手兵制改革,”为此,日本的军备扩张已是“燃眉之急。
”⑨伊藤博文也声称,邻国的军备扩张“已不可坐视”,日本应尽全力,“随时提高警惕。
”10 甲午战争前,与中国彻底决裂的“脱亚论”宣言从思想意识上为侵略中国作好了准备,而长期的军备扩张又为日本挑起甲午战争作了充分的军事准备。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这是日本对明治维新以来的中日、日朝关系的一次大清算。
然而,尽管以中国为假想敌国的军备扩张已具规模,但在远东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对一个老大帝国进行军事上的挑战,还是具有一定的冒险性。
那么,首相伊藤博文是怎样领导甲午战争的呢?笔者认为其战争指导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外交上,利用英、俄在远东的对立关系,采取“以英制俄”的策略。
甲午战争前夕,远东集中了各列强国的矛盾,为了避免列强介入战争,使战争只局限在日中两国之间,伊藤博文与外相陆奥宗光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开始打“英国牌”,一直利用英国去牵制俄国,1实现了“开战外交”。
二、军事上,采取了一条与清政府相反的策略,即“军事优先、外交辅助”的策略。
在关键时刻,首先掌握军事主动权,12以军事上的胜利为外交作强有力的后盾。
三、内政上,利用天皇的绝对权力控制政党、国民特别是军队,确保了全国上下“一致对外”战时体制的实现。
从历史上看,日本人尚武的传统非常浓厚,军人势力一直在国家权力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伊藤也深知:“尽管日本军人忠勇义烈非他国军人所比,但实在难于驾驭。
”13如何在战争中宏观控制军队,这使伊藤博文颇费苦心。
下图是对明治天皇制国家权力机构的一个说明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明治宪法除规定了在天皇绝对权力之下三权分离以外,还规定了唯有天皇才有对陆海军的统帅权。
1878年12月,制定了参谋本部条例,设置参谋本部,这是天皇直辖的军司令部,用兵、作战等军令事项内阁不得干预。
这就意味着在天皇大权下面,内阁成了与陆海军平行的机构,要控制军队,唯有通过天皇这一渠道。
正是基于这点,伊藤博文才在战争一开始就借助天皇的大权,宏观地控制军队14,实现了军事与外交的协调。
正是因为第二次伊藤内阁从军事、外交、内政上有效地指导了甲午战争,才使日本得以打败腐朽的大清帝国。
甲午战争对日本影响深远,它确保了日本在朝鲜的势力,为日后控制朝鲜打下了基础;割占台湾、澎湖列岛意味着与其他西方列强一样拥有了海外殖民地,实现了“海外雄飞”,“脱亚入欧”的梦想;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为日本甲午战后的军备扩张提供了财源,也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出发点。
战后,形成了日中关系上侵略与被侵略的格局。
明治以后的日本政府承袭并发展了明治政府的侵略政策,使日中关系上这种非对等的格局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
二、甲午战后日本国内政治新局面的形成 甲午战争从根本上改变了日本人的中国观。
战后,日本人蔑视中国的意识达到了顶点。
同时,凌驾于亚洲之上的“东洋霸主”意识亦被赋予了新的含意。
伊藤博文公开指出:“甲午战争的结果意味着东洋的事情应该由东洋自己来处理。
”15“做东洋和平的霸主是日本和日本国民的天职。
”16伊藤强调了甲午战后日本的特殊地位,表明了日本要以东洋霸主的身份对待亚洲问题的积极心态。
正是怀着这一信念,伊藤博文在1898年第三次组阁失败后开始了考察中国之行。
9月1日伊藤到达天津时,恰逢中国“戊戌变法”。
对正欲模仿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革的改良派人士来说,明治维新元勋的到来,无疑给他们带来了希望。
对在天津受到的礼遇,伊藤作了如下描述:“清国上下对吾的欢迎之情不胜言表,明日赴北京,据悉皇帝陛下早已期待吾的到来,进京后定会马上被召见。
今在天津早晚忙于宴会,众多的支那人求见,请求为其国家的改革尽力。
”1720日,伊藤在勤政殿谒见光绪皇帝,回答了光绪帝就改革的顺序、方法等的提问。
然而,与改革派的期待相反,对于中国的变法,伊藤博文的看法是消极的,“一到此地就知道那件事情(指戊戌变法——作者注)从一开始就不会成功。
……要在支那大国持续数千年之久的文物、制度、风气习俗上进行有效的改革,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
”18伊藤在预示了顽固的封建体制必将导致改良失败的同时,也对改良派急于求成的心理进行了批判。
那么,伊藤博文考察中国的目的到底何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分析当时日本国内的状况以及远东的国际形势。
1898年初成立的第三次伊藤内阁为了确保以军备扩张为中心的财源问题,向内阁提交了增税案。
在6月10日的特别议会上,板垣退助的自由党与大隈重信的进步党联合提出反对案,以247票对27票的大差否决了政府提案。
为了与自由、进步两党对抗、伊藤欲马上组建新党。
然而,这一主张遭到了山县有朋等人的反对。
山县认为:“政党内阁制有悖我国的国体,不符合钦定宪法的精神。
”19在此情况下,第三次伊藤内阁仅存在五个月即宣告解散。
继而成立的隈板联合政府也由于不能解决政府内部的各种矛盾,仅仅存在了四个月多。
对于一年内政府两次被解散这一动荡不安的国内政局,伊藤博文忧心忡忡。
从国际形势来看,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896年6月,俄国通过清俄密约获得了铺设东清铁路的权力并在1898年3月租借了旅顺、大连一带。
1898年,德国租借胶州湾,获得胶济铁路铺设权。
同年,法国获得广州湾租借权及云南铁路铺设权。
英国也在同年租借九龙、威海卫。
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新局面。
日本怎样才能打破“三国干涉”后的外交孤立,加入列强分割中国的行列呢?抱着对国内政治的忧虑及外交的危机感,伊藤开始了中国旅行,目的在于:“考察中国的实情,为今后的政策提供借鉴和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