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关系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中日关系一、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主要以对抗、冲突为主具体史实:1.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2.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北京大肆抢劫,并获大量赔款.3.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暂时独霸中国.4.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1932年,建立伪满州国,东北完全沦为日本的殖民地.5.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6.1945.8.15,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被日本占领50年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二.现代史上的中日关系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苏,交往与冲突并存,曲折前进.具体史实:1.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2.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3. 当前中日关系一波三折,出现了”经热政冷”(经济交往热,政治交往冷)的局面.中日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1) 日本右翼分子篡改历史教科书(2) 日本首相、政府官员、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

4.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邀请,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于2006年10月8日~9日对中国进行了为期2天的正式访问,这是日本首相5年来第一次访问中国。

安倍晋三的访华活动被称之为“破冰之旅”。

5.应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07年4月11日~13日对日本进行了为期3天的正式访问,这是中国总理7年来首次访日。

温家宝总理的访日活动被称之为“融冰之旅”。

三、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专题热点连接。

(一)据新华社2007年3月31日电日本文部科学省30日公布了2008年将投入使用的高中教科书审核结果,关于发生在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文部科学省要求对南京大屠杀罹难者数字表述上作出修改,称“要考虑这一数字的多种学说”,这导致日本教科书中的数字与中国的统计数字相差甚远。

近代中日关系[岳麓版]

近代中日关系[岳麓版]
中国。日本在1894年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在 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结果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2)对于这两次战争的结果,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这两次战争一败一胜的结果,感触最深的是对于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地增强 综合国力;团结就是力量,等等
(3)结合材料课本知识,你觉得日本的“第一个老师”应向 “学生”学习借鉴些什么?

3、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对中国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 第一次(甲午中日战争),它的侵略野心得逞了;第二次(抗日战争), 以中国人民取得了完全胜利而告终。试分析这两次抗击日本侵略 的战争--败—胜的主要原因。 战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的腐败和统治者的避战求和、妥协退让。 战胜的主要原因: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在抗战 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国内抗日武装力量的英勇作战;世界反法 西斯的支持和援助。
4、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 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逼老 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 他的第一个老师发动战争。请回答: (1)材料一中日本的“第一个老师”是谁?日本先后对他的第 一位老师发动了哪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果如何?
以史为鉴,关心时政,居安思危,振兴中华
近代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在近代的关系怎样?
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中国抗日为主要特征
同是天涯沦落人
进入近代后中国和日本分别面临什么社会危机?
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 外国侵略者侵略,面临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日本:幕府统治危机,外国侵略者侵略,面临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
浴血奋战 中日两次战争对比 甲午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

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

专题复习 中日关系

专题复习近现代大国关系专题复习中日关系【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中日关系的特点1、近代日本的侵华史实【侵略,获得利益最多】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一战后,形成对的第一次独占;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20世纪30—40年代发动事变,局部侵华开始;制造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形成对中国的第二次独占;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成为中华民族的转折点。

2、现代中日关系【对立,和平交往】(1949--1972)(1)在对华问题上,追随,敌视新中国。

(2)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在中美关系改善的推动下,1972年中日建交。

【近现代中日关系的正确认识】二、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果及原因是什么?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原因:日本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侵华蓄谋已久(客观);清政府政治腐败,制度落后,妥协投降(主观)等2、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战胜利。

(原因见笔记)三、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日关系的发展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根本问题:(1)日本如何正确对待侵华历史。

(2)日本不能正视历史,军国主义势力有抬头、复活的危险。

(3)日本前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

(4)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

启示:见笔记3、如何认识中日关系?回顾历史对我们有何启示?(1)日本侵华史实铁证如山,日本要正视历史,总结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消灭战争珍爱和平,共同发展。

(2)对中国而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走和平崛起之路。

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专题复习法德关系【知识梳理】世界近现代法德关系的史实1、19世纪70年代——一战,法德关系的特征是敌对状态史实:(1)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2)一战期间,法德分属协约国和国,主要战役有,结果国战败。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

从近代史看中日关系演化中日近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段不幸的历史,这些时间也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现在我们来从近代史看看中日关系演化吧。

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新阶段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岛是日本的领土。

1874年,以台湾原住民杀害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为由,日本出兵入侵台湾。

在美、英、法三国公使的“调停”下中日签订《北京专约》:清朝承认日本出兵是为了“保民义举”,规定日军撤出台湾,中国给予难民抚恤银并购买日军修筑之房舍道路,共50万两。

1879年4月4日,日本废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全吞并了琉球。

现在中日在钓鱼岛事件的纠纷和这个事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日本占领琉球群岛,离钓鱼岛的距离近了,就垂涎钓鱼岛。

当然这个事件也是日本想侵略中国的野心的开始,壮了日本人的胆。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日本取得全胜;曾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不复存在,清政府除乞和外再无出路。

1895年4月17日,清朝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春帆楼签署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割让其东南的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群岛和东北部的辽东半岛给日本;中国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日本人尝到了甜头,大大削弱了中国的经济和中国人的士气。

同时日本占领了台湾岛,让台湾那一片区域暂时脱离了中国的管辖,这也成为了现在中日纠纷中日本的一个借口。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有日本的参与。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

中国虽然免于领土被瓜分,但需要向各国赔偿4.5亿两白银,史称“庚子赔款”,由关税及盐税中扣付。

《辛丑条约》基本挖空了中国所有的国力,也激起了中国人的愤怒,爱国情怀高涨。

为后面的反帝反封建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 引言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化。

从最初的接触和交流,到战争和冲突,再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中日关系见证了两国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2. 接触与交流19世纪末,随着中国开始面临列强侵略和割地求和,日本也逐渐崛起为东亚地区的新兴大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中国割让台湾并赔款给日本。

这次战争对于两国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期,中国爆发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扩张势头,并试图通过对中国实施干涉政策来加强其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入了同盟国一方,并从德国手中夺取了青岛等地。

3. 战争与冲突在20世纪的前半段,中日两国的关系逐渐恶化,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随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成为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

在接下来的八年中,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抗战。

然而,由于日本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的优势,中国最终未能取得胜利。

1945年,随着二战结束和原子弹爆炸事件,日本投降并结束了对中国的侵略。

4. 和解与合作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开始进行和解与重建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日外交关系暂时中断。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实行对华政策转变,中日之间开始展开积极的外交接触。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签署,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此后几十年间,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仍时有起伏。

5. 当前形势与展望近年来,中日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

两国高层的互访频繁,经贸往来日益密切。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旅游、教育、文化交流等。

然而,中日之间仍存在一些敏感问题,如历史认知、领土争端等。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2013年10月26日上午 参拜了靖国神社。这是他第二次就任日本 首相之后第一次正式参拜靖国神社,也是 自小泉纯一 八、随着“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实施,中 国在引领、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自 身也将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中国 的崛起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时代特征。未来 的历史趋势是,中国的整个国际地位将会 得到进一步跃升,中国在中日关系矛盾体 中处于主要方面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大强化, 中日关系在又将如何发展?
近代中日关系史的八个阶段
一、1871年—1888年,是近 代中日建交的试探时期,是 中国看不起日本,日本却在 积聚力量准备侵略中国的时 期。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成 军,引起了日本的高度警觉, 此后加快了日本准备侵略中 国的步伐;
二、1889年—1930年,是日本策划大举进攻中 国并最终形成大陆政策的时期,甲午战争发生, 《马关条约》签订,台澎被割让。日本加入八 国联军,是八国联军中军队人数最多的国家。 占领山东,提出21条。1927年召开东方会议, 形成《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将中国东北 (所谓满蒙)与中国关内(所谓中国本土)相 分离的政策,决定经营满蒙,为下一步大举侵 略中国做准备。1928年发生济南惨案和皇姑屯 事件。这个时期是日本开始转变为帝国主义的 时期,是中日关系历史上日本第一次大举侵略 中国的时期;
七、2010年9月7日上午,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 网渔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 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此拥有充分的 历史和法律依据。但是,日本方面无视大 量历史事实,竟声称钓鱼岛为日本的“固 有领土”。2013年1月10日上午,中国10余 架战斗机飞近日本的所谓“防空识别圈”。 日本航空自卫队紧急出动了多架F-15战斗 机实施空中拦截,但双方没有发生空中摩 擦。这是钓鱼岛争端发生以来双方最接近 战争的一次。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2)历史问题产生的积极作用:
当时日本政界大多数对侵华战争抱有很强的负 罪感,这对推动中日关系发展有利。当时对推 动中日关系发展持积极态度的力量,无论在日 本政界,还是学界、财经界,都绝对居于主流。 由此也可看出,在相关历史问题的态度,对于 中日关系的发展影响很大.
3)贸易支柱:
日本属于外向型,开拓海外市场对它的生存发 展很重要,而当时中国这一有待开发的市场显 然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当时白 费待兴,需要日本的官方援助、直接投资、技 术转让等。中日建交后,贸易额迅猛增长。

二、建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 1、1972-80年代初:蜜月期 奠基这种密切关系基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个: 1) 战略合作: 70年代,国际战略态势是苏攻美守,苏联的霸权 主义随其1979年入侵阿富汗发展到了恶性膨胀的 程度,进而成为当时国际和平的重大威胁。作为 同与苏联存在领土问题的中国和日本,共同反对 苏联霸权主义成为双方的共同利益,因而很自然 地成为双方合作的战略基础。当时,不仅限于中 日关系,中美关系也是,共同防苏和联手反苏都 是促进相互合作的一个重要战略条件。
三、其它问题
台湾问题
经济贸易摩擦 反恐怖主义 全球气候问题 政策上表现得亲中的首相执政时间都不长:
田中角荣、福田康夫、安倍晋三等都因丑闻 或其他而黯然下台。
四、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政治: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右翼
势力在日本政界的抬头,中日关系一波 三折,非常敏感。 经济:彼此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贸易 的规模很大、领域很广,同时贸易摩擦。 文化:交流在不断发展,其中包括学术 方面,尤其是对于二战历史的认识上, 民间的学术交流在发展,这对中日关系 的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

论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及演变论近代中日关系一、同在改革路中的博弈(1840—1894)1、日新月异与天朝上国19世纪中叶以前,中国清朝和日本的江户幕府都奉行锁国政策。

1854年日本被美国“佩里舰队”强行打开国门。

日本面临着与中国被列强侵占、瓜分一样的命运,但江户幕府仍然实行保守政策。

可是在1868年,革新派成功推翻江户幕府,开始了一场自上而下的、全面西化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1。

日本由于进行了明治维新在国内引起了一场日新月异的变革,直接促成了近代日本的崛起。

而当时的中国也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被瓜分的命运,当时的清政府也同样进行“维新变法”来学习西方,可是由于守旧派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维新派力量还比较软弱、弱小,所以维新变法失败了。

同样都在同一时期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可是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促成了日本的崛起,而中国的变法却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结果导致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了落后挨打的道路。

2、紧随修好条规而来的阴谋当时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国内产生了矛盾,政治上,由军阀,地主和官僚垄断,人们没有民主。

经济上,由旧式封建特权商人转化来的资本家垄断,封建剥削残余大量存在,劳动人民生活贫困,日本国内市1《简明日本近代史》吕万和,天津人民出版社场狭小。

所以统治集团需要对外侵略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争取国外市场,大力发展军国主义,推行大陆政策,走上“争韩侵华”的道路。

为此确立了三大外交目标:一是修订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二是与朝鲜订约以打开其门户;三是与中国订约建交,谋求在华领事裁判权和通商特权,并为入侵朝鲜创造条件。

2与西方列强修约阻力较大,一时难以实现,与朝鲜订约也遭到拒绝,于是明治政府就把与中国订约作为其外交的突破口。

于是,在1871年9月,清朝和日本在天津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和《中日通商章程》,正式确立了对等的国家关系,中日关系也从此进入近代的新阶段,可是要知道这些修好条约只是日本的阴谋而已。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中日两国是地理上相邻且重要的亚洲国家,近代以来中日关系历经风风雨雨,经历过激烈的冲突与和解,对两国人民和整个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描述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第一章:近代初期的中日关系在近代以来的初期,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展开贸易往来。

那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日本还处于封闭的幕府时代。

随着西方列强的进入,中国与日本都面临了来自外部的压力。

战争的爆发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中国与日本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如第一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

这些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两国的地位,中国进一步削弱,而日本开始崛起。

第二章: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波折在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的关系出现了一些波折。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殖民化,并在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如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以及南京大屠杀等。

这导致了两国关系的极度恶化。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进行了内外的改革,并重新与中国修复了外交关系。

两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与交流,重建了互信的基础。

第三章:两国经济合作的蓬勃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持续快速发展。

日本是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并成为中国的最大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国。

双边贸易额不断增加,投资项目不断增多,两国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双方合作领域包括汽车、电子、化工等多个领域,为两国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章:中日文化交流的开展在经济合作之外,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

通过交流活动和互访,两国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学生交流项目、文化节等活动在两国间频繁开展,使两国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

此外,中日两国的旅游往来也日益增长,各类旅游线路和合作项目更加多样化。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最初的敌对到现在的合作与友好。

尽管两国间存在一些历史纠纷和敏感问题,但双方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

中日关系的发展不仅直接影响着两国人民的福祉,也对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

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与互动,是两国民族和历史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世纪末起,中日两国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这种交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背景下发展成为合作、竞争甚至对立的关系。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近代中日关系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明治时期的对决,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低谷与日本近代化的崛起。

此后,中日两国彼此对抗的关系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加深。

二、经济与文化的互动然而,尽管政治和军事关系的紧张,近代中日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却并未完全隔绝。

特别是近代的中国,自洋务运动以来,大量引进了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文化,其中日本的先进经验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赴日本深造,学习日本的新知识和先进文化。

同时,中日经济领域的互动也逐渐增加,日本投资中国、进口中国商品,两国的经济关系逐渐紧密。

三、侵略与战争的冲突然而,在20世纪初,随着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崛起,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严重的对立。

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与战争行动,比如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

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为日本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做了铺垫。

四、战后的走向与和解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日关系经历了新的转折。

中国加入联合国后,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作,其中也包括日本。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标志着二战后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一大进展。

此后,两国经济、文化和人员往来逐渐增加。

五、后续合作与竞争尽管中日两国在经济合作和人员交流方面有所发展,但两国之间的竞争和分歧仍然存在。

特别是在地区安全和历史认识等问题上,中日之间经常出现争议。

例如,中国和日本在东海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持续争端,以及对于二战历史的不同诠释等。

这些问题为中日两国关系带来了许多困扰。

六、中日合作的前景尽管中日关系存在一些阻碍,但双边的合作与互动正逐步扩大。

双方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且在一些重要的全球问题上也展现出合作的意愿,比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_图文

近代史上的中日关系【考点梳理】(1)1894年--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④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3)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4)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并制造了南京大屠杀;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屡败的局面;洗涮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人民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历史感悟】一.中国近代史上,日本曾经发动了哪两次侵华战争?中国在这两次战争中一胜一败,试简要分析这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

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

1.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2)原因:清王朝政治腐败、妥协退让,经济和军事落后,而日本政治制度先进,经济和军事力量强大,蓄谋已久。

2.抗日战争:(1)结果:1937 -1945年抗日战争:中国胜利。

(2)原因:①国共两党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

②中共坚持敌后抗战,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③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牵制了日本进攻。

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

二.近年来中日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或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日本不能正视侵华历史。

如:修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以及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的归属问题等;三.如何正确处理目前的中日关系?(或对中日关系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

中日关系概述一、近代史上中日关系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存在国家的交往,同时,民间领域的交流也在频繁展开。

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常被称为朝贡关系。

如果周边国家向中国派遣使节并进献贡品,中国就承认该国国王的权位,并回赠礼品。

之后,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和外交就不再进行特别的干涉。

16世纪后期以后,中国与日本已经不存在朝贡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主要以商品贸易为中心展开。

在这种大的框架下,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欧美各国为了顺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取原料,开始侵占亚洲各地。

这一时期东亚的历时就不能不在欧美各国的强大压力下展开。

中国试图击退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倾入,但是在战争中失败,被迫以不平等的关系同西方国家交往。

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的消息是日本幕府政府感到震惊。

在10年后,即1853年,当美国军舰来到日本逼迫其开港的时候,幕府在第二年就结束了持续200余年的锁国政策而开国了。

接着日本也相继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1868年日本武士中反对幕府的势力上升,推翻了将军的政权,建立了新政府。

幕府被推翻,新国家诞生,这一政治、社会的巨大变化被称为“明治维新”。

新政府成立后积极向欧美学习,从而逐步实现现代化的仿真。

为此,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政府聘用了许多外国人作教师,并把留学生派往欧美。

日本新政府在成立四年后拍使节团前往欧美学习,用1年零10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普鲁士、俄罗斯等12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情况后回国。

使节团的出访清楚地表明了日本要走的道路,即脱离亚洲,加入西洋强国之中。

因为这时的主导思想是:亚洲比西洋落后,应将亚洲“先进”的日本的支配之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与中国的抵抗通过明治维新建立了新国家的日本,随着实力的增强开始动用军队对东亚地区实施侵略。

1895年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取得胜利后,遂将台湾变为殖民地;1905年日俄战争取得胜利后,又将韩国变成保护国;在控制大连、旅顺和库页岛等南部地区的同时,日本又开始加速对大陆进行侵略。

中日关系专题

中日关系专题
中日关系专题
1、近代中日关系
(1)主要特点:侵略与反抗 (2)主要史实
①1894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割台湾给日本,并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中国人民的反抗:黄海大战——邓世昌 ②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
洗劫 廊坊狙击战 北京 平型关大捷 南京大 台儿庄战役 屠杀 百团大战
三、中日关系演变的因素:
一 中日间的敏感问题 1、历史问题 2、台湾问题 3、钓鱼岛问题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5、战争赔偿问题 6、靖国神社问题 7、教科书问题。
二 中日关系的影响因素 : 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综合国力, 国家利益,历史和现实问题
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开始了局部侵华战
1932年在长春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进行殖民统治
中国人民的反抗: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在 占山领导下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在东北组织抗日游 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局部抗战
④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并 占领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犯下了滔天罪行 反抗:佟麟阁、赵登禹等爱国将领率军奋起反抗,取得平型关 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 ⑤1945年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了抗 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3)谈对近代中日关系的认识 近代中日关系体现了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努 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2、现代中日关系的发展 特点:1949——1972年,敌视与对抗 1972年后,中日邦交正常化
当今时代:竞争与合作

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

近代历史上中日关系

@马丁.内莫勒
时间
如从1894年算说,到1945年共有52个年 头,日本在中国动武共10次占35个年头; 也就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的半个 世纪内,有将近70%的年份日本在中国进 行武装侵略。
军国主义的下场
一个国家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另一个主权 国家,不但在中外关系史上独一无二, 而且在全国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武力侵略是一种赤裸裸的侵略方式, 是侵略的最高最剧烈的形式。日本在中 国使用这种手段最多最频繁,有力地证 明了它的侵略最凶残最野蛮,充分反映 了日本的军国主义特性。
日本对华侵略的特点


侵略特点
1)起步晚,发展快,后来居上。 《修好条约》——《马关条约》(24年)——《二十一条》 (20年)——“9.18”(16年)——“7.7事变”(6年)
侵略特点
2)侵略中国和侵略中国的领过仅仅联系在一起。日本主要通过秦 律朝鲜并于此相联系的中国台湾和东三省。另外,日本侵略中国 和侵略中国的领过的结合并没有局限于近代早期以及中国的东南 和东北边疆,随着他的侵略势力发展到东南亚,后来也扩大到了 中国的南部和根本目标,以割裂中国领 土分而治之为建立其霸权的基本形式。
谢谢观赏
当他们(纳粹)把魔掌伸向共产党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犹太人时,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把魔掌伸向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后,他们把魔掌伸向了我, 这时,已经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中 在近代历史的关系 日
席凤义 高三历史讲义
中日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从1871年两 国订约算起,到1945年,共 有75个年头,期间日本对中国 动武,包括对中国发动战争或 者在中国同其他列强打仗,对 中国实行军事干涉,占领中国 领土等共11次,占36个年头 ,有将近一半的年份内日本队 中国实行武装侵略。 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个人不是没有名誉感,但“耻感文化”下的个人趋于 把
名誉看得比正义、善行更为重要。对传统的日本人来
说,“永恒不变的目标是名誉”。为了名誉,可以不 顾
事实,不分善恶。它发展到极至,就是武士道拼命鼓
吹的“死亡哲学”——为了自己避免受耻辱,就选择 消
灭自我。在日本,由于公司破产,老板自杀的不在少
数。情人们如果姻缘难了,也喜欢选择手拉手蹈海。
农民一旦在约定的时间内还不了债务,也会选择自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杀,以避免失去信用。
耻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在本土文化发育水平很 低的时代,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发达的中国古典文明, 变成一种“杂交文化”,“先进”和“落后”杂糅于
一体,显 得“矛盾”和“奇怪”。这种状况存在于日本文化的
许多领 域,如性文化。
尚 未真正摆脱功利主义和情绪化的弱点。
就中日关系而论,一方面,人们热衷于谈论日 本,而不愿认真了解日本,对日本的看法和策略难免 隔靴搔痒。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历史和文化入 手,真正看清楚这个“讨厌”的邻居;另一方面,
“厌日” 的情绪更多像是爱国的pose,曾经的英雄和死难同胞 并未得到应有的照顾和近纪代以念来中。日关这系 样的“民族主义”对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
三、现代化视野下的中日文化
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启动力量都来自外部。在西
潮东渐之初,处于衰落期的中国古典文化在极度腐朽
的满洲贵族的统治下,内向、自负而文弱,缺少学习
新知识的能力,所以中国的现代之路坎坷不平,经历
了一个长期的”反传统”过程。时至今日,能否找回 “自
我”仍是复兴道路上的头号难题。与中国相比,幕府 末
B、“他律”道德。道德不是靠“内心良知“的约 束而是 靠“外部”强制(如嘲笑和羞辱)加以保障。“耻辱感在 日

中日近代关系

中日近代关系

中日关系的“政冷经热”人们把近年来的中日关系形容为“政冷经热”。

尽管“政冷经热”不是一个十分严密的概念,但也大体反映了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

政治关系与经济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成正比关系,但其毕竟是经济外因素,而起决定作用依然是经济因素。

不可否认,近两年中日之间的“政冷”开始影响到经济关系,并且已经出现局部“经冷”现象,而且,这种局部“经冷”被放大许多,“政冷经凉”的说法似乎成为目前舆论的主流。

但是,笔者认为,对局部“经冷”的无限放大,可能会造成舆论压力直接影响到具体企业的实际投资行为和贸易行为,因此,对当前中日经济关系做出全面客观评价十分重要。

对中日经济关系的判断,首先需要明确几个问题:第一,应当从长期和中期数据考虑,而不能仅凭一年甚至半年的指标为依据;第二,需要从综合指标分析,而不能只从单一数据判断;第三,不仅要看到中日经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还要看到对日本的影响;第四,经济关系的局部降温究竟是经济自身原因还是政治原因。

根据以上原则,笔者通过中日双方公布的1990年至2005年15年的长期数据以及中日之间“政冷”凸现的2001年以来的5年中期数据,对双边经贸关系加以综合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中日经贸关系仍处于健康发展之中,“政冷经热”状态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这种状态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双边贸易和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数量不断上升日方统计数据第一,日中贸易迅速增长。

1990—2004年,日中贸易从2.6万亿日元,增长到19.0万亿日元,增长7.3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4.6%,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3.6%的平均增长率。

2001-2004年4年期间,日中贸易从10.8万亿日元,增长到19.0万亿日元,增长76.3%。

年平均增长率达21.2%,远高于同期日本外贸4.6%的平均增长率。

2005年日中贸易达到20.8万亿日元,同比增长14.4%,也高于日本外贸11.0%的增长。

第二,日中贸易占日本外贸的比重迅速提高。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近代中日关系史料汇编
1、1840年-1894年
明治维新前,中日关系挺好的,都闭关锁国,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同时展开洋务运动,中日竞争。

2、1895年-1949年
甲午战争之后,中日战争开始揭开序幕,北洋时期:部分军阀投靠日本,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力扩大,民国时期,蒋*** 是亲美的,与日本矛盾日深,最后爆发八年抗战。

战败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交往,并没有爆发战争。

扩展资料:
近代以来,日本侵略成性,侵华动作一直不断。

远的来讲,1874年日本侵袭了台湾;5年后又强行吞并中国藩属国-琉球王国;1894年他又挑起甲午中日战争。

1904年日本硬是借助日俄战争侵犯我国东北领土和*** ,以及后来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战争,一项统计表明,近代以来日本共对外发动14次侵略战争,其中10次针对中国。

从技术上来讲,日本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尽先机,往往在战争前期全速开进;但好在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一旦战事全线拉开,打一场持久战也是再自然不过,而这对于一个后备供给不足的岛国来讲是几乎是要命的。

从这个层次上来讲,日本的侵华战争注定要失败的。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青少年应怎么做 • ①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 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使祖 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 ③呼吁日本右翼势力,深刻反省历史,不能 再把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拖人战争泥潭。
日本之路
社会发展和进步,学习改革与创新;
侵略害人又害己,日本教训要牢记;
制定政策应适当,科技教育强国路!
图说历史:中日关系
一战期间,日本参加协约国,成为战争受益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南京国 民政府 统治时 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7、7、7日本全面侵 华战争(七七事变、南京 大屠杀)
从局部侵华 到全面侵华
图说历史:中日关系
1929—1933年:日本受经济危机影响,打击沉重
条约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 民地化程度。
北洋 军阀 统治 时期
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 本企图使山东的权利合法 化,引发了中国的五四运 动;签署《凡尔赛和约》。 1921--1922年的华盛顿会 议上,被美国所排挤,签 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 《九国公约》。
与美国争夺, 逐渐形成独霸 中国的局面。
日本是东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 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东临太平洋, 西与中国、朝鲜半岛以及俄罗斯隔海相望,首都东 京。日本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政体。
日本简史及中日交往三篇章
一、日本的崛起 二、近代中日关系 三、现代中日关系
崛起篇:
19世纪中期,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矛盾重重。 日本实行哪次改革?又是向谁学习的?内容是 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间: 1894—1895 重大战役: 黄海大战 威海卫战役
邓 世 昌
甲 午
结果: 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中 条约内容: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最能说明大大加深了中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1)东京审判认定日军在 1937年占领南京时,杀害了 许多中国民众(南京事件)。 关于该事件,资料上有许多 疑点,见解各种各样,目前 有关的争论也还在进行。
(2)因为是在战争期间,即 是发生某种屠杀,也并非 ‘大屠杀’ 一类的行动 。
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 在与来访的南京代表团的会谈时,发表了“南京大 屠杀很可能不存在”,“牺牲的人只是正常战争死 亡”等歪曲史实的挑衅言论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3月15日报道称,李克强 说:“当前,中日关系的确比较困难,根子还是 在于对那场战争、对历史的认识和能否始终保持 正确的认识。如果日本领导人正视历史,并且保 持一贯,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就有新的契机。” 王毅谈中日关系:2014不是1914更不是1894。
以史为鉴
共创未来
中日关系专题复习
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的结局,不同的影响。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原因: ①清政府政治腐败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
不同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马 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 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 由衰败到振兴 的转折点; _____________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 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热点聚焦
历史问题 钓鱼岛问题
东海问题
台湾问题
三、近期中日关系热点 • 1.现阶段影响中日关系和谐发展的因素
• 历史问题(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问题); 领土问题(钓鱼岛问题)
‚墨写的谎言‛
引自日本2001年审定“合格”的初中历史 教科书:
“七七事变”,将其起因说 成是“中国军队不断向日军 开炮”!而日军属于“忍无可 忍”的防卫举动!
明治维新。 向欧美学习。
外患
内忧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
时间:19世纪60年代 在位天皇: 明治天皇 学习对象; 西方(欧美)
主要内容:
明 治 维 新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 展近代工业 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欧美学习,努力 发展教育. 影响: 使日本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但日本强大 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 主义道路.
1.日本应牢记历史,正视历史,反省战争罪行 2.应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 3.两国人民须面向未来,以史为鉴,共创友好和平 4.未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开展与日 本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2、面对中日关系中国应该怎么做? (1)国家怎么做
①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积极开展经济文 化交流与合作; ③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处理中日之 间的分歧; ④针对当代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军国主义立场, 我们必须对此应有足够的警惕。
崛起篇:
• 请根据图表,说出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 趋势及其成就,并且分析发展的原因。
70 年 代 成 为 世 界 第 二

1.利用美国的扶持; 2.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 3.引进最新科技成就,发展 教育和科技。 科技立国
资 本 主 义 经 济 强 国
思考:日本发展史上的飞跃给我们国家带来什么 启示?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南京大屠杀
1931年9月18日 时间: 九一八 事变 结果: 日军占领沈阳城,后又陆续侵占了 东北三省 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影响:
时间: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 地点: 北平卢沟桥 变 影响:标志着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
2、概况:日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内,屠杀手 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三十万 人以上。
中国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坚持对外开放,不断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近代——以对抗、冲突为主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晚清时期
Hale Waihona Puke 1900年,八国联军 侵华战争
日本成为 侵华主凶, 大大加深 中国的半 殖民地化 程度。
设立意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警惕日 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谢 谢
日军活埋南京和平居民 日军把南京青年当作刀靶练习刺杀
图说历史:中日关系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团结起来,英勇 抗战,终于战胜日本法西斯。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 世界大战结束。
能力提升
二、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近代——以对抗、冲突为主
2.现代——从”冷战对立”走向复苏,交往 与冲突并存,曲折前进
1、新中国成立后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中国
2、20世纪70年代中日建交 ——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一波三 折,出现了”经热政冷”(经济交往热,政 治交往冷)的局面.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2)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 国神社事件
• 目的: 否认侵略,美化战争,掩盖滔天罪行。 • 影响:这些做法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人民 的感情,不利于日本同亚洲各国特别 是中国的友好往来,威胁了世界和平 与发展。
(3)钓鱼岛
• 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 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 主权。我国的这一立场有充分的历史和法 律依据。
中日关系
时间 近代 史实 1. 甲午中日战争 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特点 侵略与反抗
现代
从对立走向复苏; 冷战、中日建交、 交往与冲突并存; 钓鱼岛危机、 曲折前行。 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等
四、新时期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1、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 好往来,也有冲突和战争。 据史说说中日应如何交往?
【热点链接】 1.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 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设立意义: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警惕日 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热点链接】 1.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 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 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