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框架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4.3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Bz脉动风荷载的背景分量因子 z B kH 1
Z
1
x
z
Z
φ 1(z)—结构第1阶振型系数,可由结构动力计算确定,混凝土框架结构 可近似的取φ 1(z)=(z/H)[2-(z/H)],z为计算点到室外地坪距离; H—结构总高度; ρx—脉动风荷载水平方向相关系数;
x
10 B 50e B / 50 50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现浇框架结构
刚接节点
装配式框架结构
装配整体式框架 柱与基础的连接
铰接节点或半铰接节点
刚接节点 固定支座 铰支座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结构的计算简图
3.跨度与层高的确定 (1)梁的跨度 取顶层柱轴线之间的距离,当柱截面尺寸有变化时 以最小截面的形心线来确定。 (2)层高 取本层楼面至上层楼面的高度,底层层高取基础顶 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距离。
荷载形式。
15.80kN
16.45kN
框架结构风荷载简图
风荷起算位置
ic Ec I Hi
装配整体式楼盖
Ec—— 混凝土弹性模量; I —— 框架柱截面惯性矩。
装配式楼盖
按实际截面计算I。
1 3 I bchc 12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2结构的计算简图
6.荷载的计算 作用于框架结构上的荷载有两种: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分布荷载居多 竖向荷载 楼面活荷载 建筑结构自重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4.3.1截面尺寸的估计
1.梁截面尺寸 框架梁柱截面尺寸可近似预估:
第四章 混凝土框架结构
1 1 梁高 h ~ l , l 为梁的计算跨度 8 12

第四章框架结构设计

第四章框架结构设计

• 例题:作下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图中括号内数字为杆件 的相对线刚度。
解:
(1)确定各层柱侧移刚度d
12ic d 2 h V
• 由于B柱在3层的高度不同,按高度对其刚度进行 折算;
42 16 i i 2 1.58 2 c 20.25 4.5
' c
(2)确定剪力分配系数μi
i
d
di
(4)确定柱端弯矩
(5)确定梁端弯矩
框架柱内力计算表
项目 侧移刚度d 剪力分配系数μ 3层剪力 (KN) 2层剪力 (KN) 1层剪力 (KN) 3层反弯点高度(m) 2层反弯点高度(m) 1层反弯点高度 (m) 3层柱端弯矩 (KN-m) 距上端 距下端 上端 下端 上端 下端 上端 1层柱端弯矩 (KN-m) 下端 A柱 (12×1.5)/42=1.13 1.13/3.08=0.37 0.296 0.925 1.665 2 2.5 2 4 0.296×2=0.592 0. 296×2=0.592 0.925×2.5=2.313 0.925×2.5=2.313 1.665×2=3.33 1.665×4=6.66 B柱 (12×1.58)/42=1.2 1.2/3.08=0.39 0.312 0.975 1.755 2.25 2.5 2 4 0.312×2.25=0.702 0.312×2.25=0.702 0.975×2.5=2.438 0.975×2.5=2.438 1.755×2=3.51 1.75×4=6.02 C柱 (12×1)/42=0.75 0.75/3.08=0.24 0.224 0.6 1.08 2 2.5 2 4 0.224×2=0.448 0.224×2=0.448 0.6×2.5=1. 5 0.6×2.5=1. 5 1.08×2=2.16 1.08×4=4.32 0.8 0.8+1.7=2.5 2.5+2=4.5 层间总计 ∑d=3.08

框架结构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
第四章 框架结构设计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布置与计算简图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方法-分层法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反弯点法 水平荷载作用下改进的反弯点法-D值法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侧移计算 框架结构内力组合 框架结构设计及构造
4.1 框架结构体系

节点简化
框架节点可以简化为刚接节点、铰接节点和半刚接节点。 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刚接节点 装配式框架结构——铰接节点或半刚接节点 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铰接节点 框架支座 现浇钢筋混凝土——刚接节点 预制柱杯形基础——刚接节点、铰接节点

截面尺寸估算

框架梁截面

梁高:承重 hb=(1/12~1/18) lb;非承重hb=(1/12 ~ 1/16)lb 梁宽:bb=(1/2 ~ 1/3) hb
节点平衡求梁端弯矩
节点平衡柱轴力
Vi1 Vi2
u=1
Vi3
Sum(Fi-n)=Sum(Vij) Vi1/di1=Vi2/di2 =… Vij=Sum(Fi-n) dij / Sum(dij)
d=12i/h2
习题1 试用反弯点法求图所示框架的弯矩图。图中括号内的数值 为该杆的线刚度比值。
37kN D 74kN C 80.7kN B (0.7)
=
0.5 K 2K
同层各柱剪力分配
求得修正后的柱抗侧刚度D后,与反弯点法类似,同层柱 按抗侧刚度分配剪力。
V jk = Dk
D
l 1
m
F
i j
n
i
(4-5-2)
l
式中
V jk -第 j 层第 k 个柱子所承受的剪力;

第四章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

第四章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

第四章框架结构计算分析与设计框架结构布置主要是确定柱在平面上的罗列方式(柱网布置)和选择结构承重方案,这些均必须满足建造平面及使用要求,同时也须使结构受力合理,施工简单。

1、柱网和层高工业建造柱网尺寸和层高根据生产工艺要求确定。

常用的柱网有内廊式和等跨式两种。

内廊式的边跨跨度普通为 6~8m,中间跨跨度为 2~4m。

等跨式的跨度普通为 6~12m。

柱距通常为 6m,层高为 3.6m~5.4m。

民用建造柱网和层高根据建造使用功能确定。

目前,住宅、宾馆和办公楼柱网可划分为小柱网和大柱网两类。

小柱网指一个开间为一个柱距,柱距普通为 3.3m,3.6m,4.0m 等;大柱网指两个开间为一个柱距,柱距通常为 6.0m,6.6m,7.2m,7.5m 等。

常用的跨度(房屋进深)有: 4.8m,5.4m,6.0m,6.6m,7.2m,7.5m 等。

办公楼常采用三跨内廊式、两跨不等跨或者多跨等跨框架,如图2.1.1(a),(b),(c)。

采用不等跨时,大跨内宜布置一道纵梁,以承托走道纵墙。

近年来,由于建造体型的多样化,浮现了一些非矩形的平面形状,如图 2.1.1(d),(e),(f)所示。

这使柱网布置更复杂一些。

1、横向框架承重。

主梁沿房屋横向布置,板和连系梁沿房屋纵向布置。

由于竖向荷载主要由横向框架承受,横梁截面高度较大,于是有利于增加房屋的横向刚度。

这种承重方案在实际结构中应用较多。

2、纵向框架承重。

主梁沿房屋纵向布置,板和连系梁沿房屋横向布置[图 5.1.2(b)]。

这种方案对于地基较差的狭长房屋较为有利,且因横向只设置截面高度较小的连系梁,有利于楼层净高的有效利用。

但房屋横向刚度较差,实际结构中应用较少。

3、纵、横向框架承重。

房屋的纵、横向都布置承重框架,楼盖常采用现浇双向板或者井字梁楼盖。

当柱网平面为正方形或者接近正方形、或者当楼盖上有较大活荷载时,多采用这种承重方案。

以上是将框架结构视为竖向承重结构(verticalload- reitingtructure)来讨论其承重方案的。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二、梁的抗弯配筋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梁的抗弯配筋数量将影响梁的塑性变形 能力。 • 试验表明:在受压区配置钢筋或者加大 混凝土受压区宽度(T形梁)都能使梁的 T 塑性变形阶段加长,改善延性。 • 影响梁延性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一点:相 对受压区高度 ,其中为截面名义 压区高度 ,为截面有效高度。
框架顶点水平位移是由各个杆件的变形形 成的。当各杆件都处于弹性阶段时, 成的。当各杆件都处于弹性阶段时,结构 变形是弹性的。当杆件屈服后, 变形是弹性的。当杆件屈服后,结构就出 现塑性变形。框架中, 现塑性变形。框架中,塑性铰可能出现在 梁上,也可能出现在柱上,因此,梁、柱 梁上,也可能出现在柱上,因此, 构件都应由良好的延性。 构件都应由良好的延性。构件的延性以构 件的变形或塑性铰转动能力来衡量, 件的变形或塑性铰转动能力来衡量,称为 构件位移延性比 或截面曲率延性 比
• 条件 条件:某三跨十层框架,边跨跨长(中-中)为5.7m, 柱宽500mm,梁宽b=250mm,梁高h=600mm,as=35mm, 混凝土C30,纵筋HRB335,箍筋HPB235。作用于梁上 的重力荷载值为52kN/m。在重力荷载和地震作用组 合下边跨一层梁上的弯矩值是: 边支座柱边的弯矩Mma=210kN-m,- Mma= -420kN-m 中支座柱边的弯矩Mma=175kN-m,- Mma= -360kN-m 跨中Mmax=180kN-m;边跨梁中的最大剪力Vma=230kN 要求:根据计算和构造要求配置钢筋。
• 塑性铰区范围外:梁的设计剪力取内力组合得到的 计算剪力,按设计剪力进行配置箍筋。 • 塑性铰区范围内:抗剪要求计算的箍筋往往比梁中 塑性铰区范围内: 部箍筋多,间距密,一般称为箍筋加密区。 部箍筋多,间距密,一般称为箍筋加密区。试验表 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得小于2 一级抗震) 明,箍筋加密区长度不得小于2h(一级抗震)或 1.5h 四级抗震),同时也不得小于500mm。 ),同时也不得小于500mm 1.5h(二、三、四级抗震),同时也不得小于500mm。 同时,此范围内,不仅有竖向裂缝,也有斜裂缝。 同时,此范围内,不仅有竖向裂缝,也有斜裂缝。 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反复受弯,会产生交叉斜裂缝, 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反复受弯,会产生交叉斜裂缝, 竖向裂缝可能贯通, 竖向裂缝可能贯通,混凝土骨料的咬合作用会渐渐 丧失,而主要依靠箍筋和纵筋的销键作用传递剪力, 丧失,而主要依靠箍筋和纵筋的销键作用传递剪力, 这是十分不利的。 这是十分不利的。

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

第4章 框架结构简化计算.

分层法的基本假定: 梁上荷载仅在该梁上及与其相连的上下层柱 上产生内力;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产生的水平位移为 零;


31
32
分层法的计算要点
将框架结构分层,每层带有上下层柱,柱的远 端为固定端; 除底层外,各层柱的线刚度*0.9;各层柱的传 递系数取为1/3; 对各层用力矩分配法计算杆端的弯距;

20

框架结构按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部分由 砌体墙承重之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 、电梯间及局部出屋顶的电梯机房、楼梯 间、水箱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 用砌体墙承重。
21
4.1.5 设计计算要点及程序框图
1、框架结构纵横向均应设计成刚性连接框架; 2、框架结构宜采用正方形截面和对称配筋; 3、角柱及纵横框架的共用柱,应采取双向弯 曲来进行柱截面设计; 4、设计强柱型框架,尽量形成梁铰侧移机构; 5、尽量符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弱 杆、强压弱拉”的 抗震设计准则; 6、框架结构体系应避免采用大底盘建筑形式, 采用时,主楼周围应设置防震缝;

平面楼盖在其自身平面内刚度无限大; 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材料处于线弹性阶段;
24

4.2.2 计算单元和计算简图

1. 计算单元(平面布置较规则)
25
2. 计算简图 计算简图是由计算模型及作用其上的荷载共 同构成的 框架计算模型用梁、柱截面的几何轴线确定, 柱子在基础顶面按固定端考虑; 当框架梁为坡度i<1 /8的折梁时,可简化为 直杆; 梁跨度取柱轴线间的距离,当各跨跨度相差 不大于10%,可简化为等跨框架,跨度取平 均值; 柱的计算高度:底层柱取基础顶至一层梁顶 的高度,其他层取层高。

– 杆端分配系数的计算; – 计算固端弯距;

框架结构设计

框架结构设计

9)调幅后,梁端负弯矩减小,应按平衡条 件计算调幅后的跨中弯矩。梁的跨中正弯矩至 少应取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的一半。若为 均布荷载,则
M中
1 2
1 8
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ql 2
例题4-1 求下图所示框架结构的内力图。已知均布荷
载 q=2.8 KN/m , 框 架 梁 线 刚 度 : ib=EI/L=12.4×103 KN-m, 底层框架柱线刚度: ic=EI/h=13.83×103 KN-m , 其 余 各 层 柱 : ic=EI/h=17.48×103 KN-m;梁跨度l=6.0m;2、 3层高度相等h=3.0m ;1层高度h=3.6m。
解:(1)将三层框架按图(b)、(c)、(d)的形 式分解成单层框架,并将除底层之外的柱线刚 度乘以0.9的修正系数;
(a)三层框架
(d)第1层分层框架
(2)求梁柱相对线刚度。将各梁柱线刚度 除以梁的线刚度,使梁的相对线刚度为1;柱 的相对线刚度分别为:底层ic’=1.1、其余各层 ic’=1.3;
除底层外,其余各层柱线刚度乘以0.9的修 正系数(以消除将柱远端视为固定端所造成的 影响);
3)计算和确定梁柱弯矩分配系数µ和传递 系数c:
传递系数:梁的弯矩传递系数C=1/2,底 层柱向柱脚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2,其余各 柱的弯矩传递系数取C=1/3。
4)计算各层梁上竖向荷载值和梁的固端 弯矩;
第四章 框架结构设计
《结构力学》弯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 代法;本章分层法、反弯点法、D值法;计算机程 序一般以位移法为依据
一、计算简图 1、计算单元:
中-中原则 2、计算简图
框架较规则时, 为了计算简便,常 不考虑结构纵向和 横向之间的空间整 体作用,将纵向框 架和横向框架分别 按平面框架进行分 析计算。右图: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件 第4章 框架结构

混凝土结构设计课件 第4章 框架结构

4.2.1 梁、柱截面形状 框架梁:现浇楼盖时,以T形为主; 装配楼盖时,可做成矩形、T形、梯形和花篮形; 装配整体式时,一般为花篮形 框架柱:一般为矩形或正方形
4.2.2 梁、柱截面尺寸的估算 应由承载力、刚度等要求确定。设计时,通常先由经验估 算截面尺寸,再进行承载力和变形验算,若不满足,在调整 截面尺寸,直至满足。
(2)计算要点及步骤 1)分层(无侧移敞口框架)。 2)各柱端均为固定端。除底层柱外,其他各柱线刚度乘0.9。 3)计算各敞口框架的杆端弯矩(无侧移框架,弯矩分配法)。 4)梁端M:各层计算结果 柱端M:上、下层柱端相加 节点不平衡M:再分配一次 传递系数:底层柱、各层梁均取1/2,其他各层柱改用1/3。 5)梁端V、梁跨中M:用静力平衡条件计算 柱轴力N:逐层叠加柱上竖向荷载(节点集中力、柱自重 等)、梁端V。
尚应考虑上、下层柱轴线不重合,由上层柱传来的轴力在变截 面处所产生的力矩。此力矩应视为外荷载,与其他竖向荷载一 起进行框架内力分析











h1
h2
hi
hn
l1
l3 l4 l1 l2
l2
h1
h2
hi
hn
4.2.4 框架结构上的荷载 竖向荷载:恒载、 楼(屋)面活荷载 水平荷载:风荷载、水平地震作用 在第2、3章的基础上,补充如下: (1)楼面活荷载 设计楼板时可以直接按《荷载规范》取用。 计算梁、墙、柱、基础时,应乘以折减系数,以考虑所给 楼面活荷载在楼面上满布的程度。(1)楼面梁,主要考虑梁 的承载面积,承载面积愈大,荷载满布的可能性愈小。(2) 墙、柱、基础,应考虑计算截面以上各楼层活荷载的满布程 度,楼层数愈多,满布的可能性愈小。 具体折减系数见4.2.1

4框架结构设计-51页PPT精选文档

4框架结构设计-51页PPT精选文档

设各柱端 侧移为δ
第j层各柱剪力:
V1j = d1j ·δj
V2j = d2j ·δj
Vij = dij ·VPj / ∑dij
…… Vij = dij ·δj
……
14
Vij = dij ·VPj / ∑dij
柱端弯矩 梁端弯矩
底一层般柱柱::M MMii1ji上 上 1下= M VVi1ij下 i1= h31V23ihj1h2j

Fn
21
Nj

V0 H3 EA底 B2

FN
V0 : 总剪力 EA底 : 底层边柱轴向刚度
FN : 荷载系数
层间侧移:δNj = ΔNj- ΔNj-1
22
三、构件截面设计
荷载效应组合
控制截面及最不利内力类型
☆梁 支跨座中::-MMmmaaxx、、V-maMx、maMx(maMx min)
37
例:中间节点柱端弯矩值计算 某框架中间层中间节点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内力 如下图,求:二级抗震时,上下柱端截面弯矩 设计值。
228 283
426 222
317 390
296 150
顺时针:∑Mb=228+390=618 KN·m 相应柱端弯矩和为283+317=600 KN·m
逆时针:∑Mb=426+150=576 KN·m 相应柱端弯矩和为222+296=518 KN·m38
应加强楼层(加厚楼板、增加边梁配筋)
9
二、内力、位移简化计算
基本假定
计算 单元 和简 图
平面抗侧力假定 刚性楼板假定
弹性变形假定
10
☆梁、柱:几何轴线 ☆梁柱连接处:刚接节点
☆跨度差≤10 % ,视为等跨 ☆构件截面惯性矩:

4 框架结构设计【ppt】(1)

4 框架结构设计【ppt】(1)

• 结构布置原则
– 柱网布置——建筑(功能)、结构(合理)、施工(方便) – 框架承重方案——横向、纵向、纵横向
• 梁柱尺寸估算
– 梁
• 刚度要求:承重 h=(1/8-1/12)l;非承重 h=(1/12-1/16)l
– 柱
• 非抗震框架:A>=N/fc,N=1.05-1.10Nv(Nv——自重+活荷载效应) • 抗震框架: A>=N/(afc) ,N=1.1-1.2Nv(a——轴压比) back
§ 4.1 计算简图
◆忽略框架结构纵向与横向框架之间的空间联系,忽略空间 作用
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内力位移计算
§ 4.1 计算简化与假设
◆忽略杆件的抗扭转作用 ◆空间三向受力的框架节点简化为平面节点,受力状态分为 (见书上图4.4)
★ 刚结节点: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
★ 铰接节点:装配式框架结构 ★ 半铰接节点:装配式框架结构
12ic 6ic 12ic 2 k D 2 2 2 2 2k 2k h h h V

k 2k
12ic D 2 h
K ——为梁柱刚度比 ——柱刚度修正系数(表示梁柱线刚度比对柱刚度的影响)
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内力位移计算
§ 4.4 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近似计算方法——D值法
下端弯矩:
4.根据结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 边柱 中柱
M m M m上 M m1下
M m左 ib左 (M m上+M m1下) ib右+ib左 ib右 (M m上+M m1下) ib右+ib左
M m右
高层建筑结构——框架结构内力位移计算
• 反弯点法总结: • 检验运用反弯点法的条件: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 比≥3 • 计算各柱的抗侧刚度 • 把各层总剪力分配到每个柱 • 计算柱端弯矩 • 计算梁端弯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EI D c 3 h
柱抗侧移刚度修正系数αc
楼 层 一 边 般 柱 柱
简 图
k


k 2k
k
i1 i2 i3 i4 2ic
底 固 层 结 柱
k
i1 i2 ic

0.5 k 2k
2 . 柱的剪力计算 柱的D值确定后,同一层各柱底侧移相等,可由下式求得 各柱剪力:
i M (M +M )l r ib+ib
l b u c d cຫໍສະໝຸດ l b5 . 框架梁柱剪力、柱轴力计算 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一样,可以通过梁的隔离体平衡, 求出梁端剪力与柱的轴力。 6 .反弯点法总结 检验运用反弯点法的条件:梁的线刚度与柱的线刚度比大于等于3; ① 计算各柱的抗侧刚度; ② 把各层总剪力分配到每个柱; ③ 反弯点的确定; ④ 计算柱端弯矩; ⑤ 计算梁端弯矩;
b
2.梁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为保证框架梁在地震作用下呈梁铰型延性机构,减少梁端塑性 铰区发生脆性剪切破坏的可能性,梁端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应高于 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即应将框架梁设计成为“强剪弱弯”型构件。 为实现“强剪弱弯”的设计目标,梁端剪力设计值应根据梁端 弯矩进行调整。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端部截面组合的剪力设计值, 一、二、三级应按下列公式计算;四级时可直接取地震作用组合的 剪力计算值。
0.90 0.95 — —
轴压比是影响钢筋混凝土柱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大量试验表明,随着轴压比的增大,柱的极限抗弯承载力提高 ,但极限变形能力、耗散地震能量的能力都降低,而且轴压比对短 柱的影响更大。 试验表明:在长柱中,轴压比愈大,混凝土压区范围亦大,主 筋压屈部位距柱端部愈远,有时会出现剪切受压破坏,柱延性减小 ;在短柱中,轴压比加大也会改变柱的破坏形态。
N
为了保证柱的延性,在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 宜超过下表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 压比值应适当减少。 柱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框架 -核心筒、筒中筒 部分框支剪力墙 一 0.65 0.75 0.6 二 0.75 0.85 0.7 三 0.85 四 —
(3).梁端受压钢筋比值

一级抗震时,
0.5 As As
二、三级抗震时,
0.3 As As
4.箍筋构造要求
(1).最小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时,ρsv=Asv / bs≥0.24 ft /fyv 一级抗震时,ρsv≥0.30 ft /fyv 二级抗震时,ρsv≥0.28 ft /fyv 三、四级抗震时,ρsv≥0.26 ft /fyv 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P66表4.1(强制性条文)
3.纵筋构造要求
(1).最大配筋率

(分清是否抗震设计)
(2).最小配筋率

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ρmax=2.75% (强制性条文) 非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ρmin不应小于0.2%


45ft/fy 的较大者
抗震设计时,纵向受拉钢筋ρmin不应小于P66表4.13 (强制性条文): 为提高框架梁的延性
Asv Vb 0.7 ft bh0 1.25 f yv h0 s A 1.75 Vb ft bh0 f yv sv h0 1 s
地震作用组合 Asv 均布荷载 Vb 1 h0 0.42 ft bh0 1.25 f yv r s 集中荷载
Asv 1 1.05 Vb f bh f h0 t 0 yv rRE 1 s
3. 箍筋配箍筋率 在钢筋混凝土柱中,箍筋不仅可以抗剪,还可以对混凝土核心起 约束作用,且可防止主筋屈服。大量试验结果表明,箍筋形式对柱 核心区混凝土的约束作用有明显的影响。一般箍筋用量愈多,间距 愈密,对混凝土约束愈大。 4. 纵筋配筋率 框架柱内纵向受力钢筋宜对称配置。框架柱抗弯钢筋需要量, 除按压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外,还应有最小配筋率要求。
V jk
D jk
D
k 1
m
VFj
jk
2、 修正的柱的反弯点高度
y=y0+y1+y2+y3 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0与该层所在的楼层位置,及梁、柱线刚度比 有关 因上、下层梁相对线刚度变化的修正值y1 因上、下层层高变化的修正值y2、y3
“D值法”总结
计算步骤: ① 求各柱的抗侧刚度(修正值) ② 求各柱的反弯点位置(修正值) ③ 计算各层、各柱反弯点处的剪力 ④ 计算柱端弯矩和梁端弯矩
q (1 2 2 3 3 )q
框架节点可简化为刚接节点、铰接节点和半铰节点。
考虑楼板的影响,框架梁的截面抗弯刚度应适当提高 。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 中框架:I=2 I 0 边框架:I=1.5I0 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中框架:I=1.5I0 边框架:I=1.2I0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 中框架:I=I0 边框架:I=I0 注:I0 为矩形截面框架梁的截面惯性矩
M
底层柱: 上端弯矩: 下端弯矩:
t cjk
M
b cjk
1 V jk h j 2
M
t c1k
1 V1k h1 3 2 V1k h1 3
M
b c1k
4 . 梁端弯矩计算 根据梁柱节点平衡计算梁端弯矩
边柱
M b M cb M ct
r i r u d b M ( M + M ) 中柱 b c c l r ib +ib
β—弯矩调幅系数(现浇框架:β=0.8-0.9
框架梁端:β=0.7-0.8)
M A MB 2
MC0 M0
4.7 框架梁的设计
4.7.1 框架梁的受力性能
影响框架梁延性及其耗能能力的因素: 1)纵筋配筋率 2)剪压比 3)跨高比 4)塑性铰区的箍筋用量 4.7.2 框架梁的承载力计算
1 . 框架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框架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可参见钢筋混凝土结构教材。只是 在有地震作用组合时,应考虑相应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为保证框架梁的延性,在梁端截面必须配置受压钢筋,同时要限制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具体要求为: 一级抗震 x≤0.25h0 二、三级抗震 x<0.35h0 梁跨中截面受压区高度限制为:
1.梁端剪力设计值
l r V vb M b Mb / ln VGb


9度抗震设计的结构和一级抗震的框架结构
l r M bua M bua V 1.1 VGb ln
/ rRE Mbua A f yk h0 as
o s
2.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值 无地震作用 均布荷载 集中荷载

计算梁的剪力、柱的轴力。
4.4
① ② ① ②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D值法
反弯点法的缺点 柱的反弯点位置是个定值 柱的抗侧刚度只与柱的线刚度及层高有关 D值法的改进之处 柱的抗侧刚度的修正(考虑梁、柱刚度比) 柱的反弯点位置的修正(考虑梁、柱刚度比和上、下层 的层高影响)
1、
修正后的柱抗侧刚度D
4.2 竖向荷载下的内力计算方法(分层法)
基本假定: ① 竖向荷载下,框架侧移可忽略不计 ② 每层梁上的竖向荷载对其它层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每层梁上的 荷载只在该层及与该层梁相连的柱上分配和传递
注意:

除底层外,各层柱的线刚度 乘以0.9,传递系数由1/2改 为1/3。 ② 梁弯矩为最终弯矩,柱的最 终弯矩为与各柱相连的两层 计算弯矩叠加。若节点弯矩 不平衡,再分配一次。 ③ 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所有构 件均采用弹性刚度。
1 . 剪跨比 对于一般的框架结构,框架柱中反弯点大都接近中点,为 了设计方便,可近似用柱长细比表示剪跨比的大小,即
Hn M Vhc 2h0
长细比大于等于4时,为长柱; 长细比大于等于3但小于4时,为短柱; 长细比小于3时,为极短柱。
2. 轴压比 (影响柱承载力和延性的参数)
N n Ac f c
④ ⑤ ⑥ ⑦
考虑梁端塑性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进行调幅,调幅 系数:现浇框架:0.8~0.9;装配式框架:0.7~0.8。 调幅后按照平衡条件计算跨中弯矩。跨中正弯矩不小于按 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一半。 竖向荷载下的弯矩先调幅,后组合。 楼面活载大于4kN/m2,需考虑活载不利布置。
力法 精确法 位移法 力矩分配法 迭代法 无剪力分配法
用D值法计算侧移 层间侧移 VPj u j Dij 顶点侧移
u u j
j 1 n
本公式并未考虑梁柱轴线变形和截面剪切变形所产生的位移 正常使用条件下的变形验算要求各层的层间侧移值与该层的 层高之比不宜超过1/550。
4.6 框架结构的内力组合
1. 控制截面 梁取三个控制截面:左端支座、跨中、右端支座 柱取两个控制截面:柱顶、柱底 2. 最不利内力组合的种类 梁:支座-Mmax、Vmax 、 Mmax ,跨中Mmax 柱(一般情况下): 1. Mmax及相应N、V 2. -Mmax及相应N、V 3. Nmax及相应M、V 4. Nmin及相应M、V 5. Vmax及相应M、N
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加密区箍筋肢距要求 箍筋应有1350弯钩,弯钩端部直段长度≥10d
(2).抗震设计时箍筋要求


4.8.1 框架柱的受力性能
剪跨比λ≥2.0时,称为长柱,柱的破坏形态为压弯型破坏。只 要构造合理,一般都能满足柱强剪弱弯要求,并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剪跨比1.5≤λ<2.0时,称为短柱,柱将产生以剪切为主的破坏 。当提高混凝土强度或配有足够的钢箍时,可能出现具有一定延性 的剪压破坏。 剪跨比λ<1.5时,称为极短柱,一般发生脆性的剪切斜拉破坏, 抗震性能差。设计时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极短柱,否则需要采取特殊 措施以保证斜截面抗剪能力。 影响框架柱延性的因素主要有: (1) 剪跨比; (2) 轴压比; (3) 箍筋配筋率 ; (4) 纵筋配筋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