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型市场的出路
智慧杭州: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同行
智慧杭州: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同行作者:崔婧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年第05期智慧杭州建设走的是由政府提供数据、企业负责开发实施的市场化运作道路。
早上7点,浙江省杭州市和平广场附近。
一名城市管理工作人员发现窨井盖不翼而飞,他立即拍下了现场照片,并通过仪器进行上传。
杭州市城管办信息处置中心收到上传的信息后,把任务转到下城区协同平台,文晖街道及时接到派遣任务,并安排专业人员前去修复。
缺损的窨井盖恢复完之后,文晖街道通过网络回复下城区协同平台,又反馈到杭州市城管办信息处置中心。
这位工作人员再次来到现场,对修复后的井盖进行了拍照上传。
短短一个小时,“马路黑洞”即被修复好。
“数字城管”是杭州市对“智慧政务”的最早探索,也是“智慧杭州”建设重要内容之一,其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快速发现城市各个角落的问题。
如何快速发现问题?杭州市的做法是引入第三方企业,有限参与城市以及政府事务管理。
杭州市经信委副主任杨福颂告诉《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杭州市通过公开招标,遴选出有资质的公司,一次性付清费用,再由他们招聘员工,对城区进行网格化管理,采集信息。
”这种做法不仅确保了责任落实到位,减轻了人员管理的负担,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城管成本。
杭州“数字城管”在全国首创了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市场化运作,通过创立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信息采集运作方式,创新城市管理监督新模式,较好地实现了机制、管理、功能创新和资源整合的目标,被住建部冠名为“杭州模式”。
如今,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副主任李圣权每天都得处理由“智慧城管”系统搜集来的各类数据。
李圣权说,今后他们计划投入1050万元建立一个“智慧城管”云计算平台,将城市管理服务和信息化资源整合,并实现共享。
同时为市民提供道路泊车引导、公共自行车租赁信息等服务。
“数字城管”的生命力在于为老百姓服务。
先发基础当然,“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模式也在“智慧杭州”建设的其他方面铺开。
辩论自由市场还是政府管制更有利
辩论自由市场还是政府管制更有利自由市场还是政府管制更有利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是经济学中两种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
两者在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上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本文将辩论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两种经济组织形式的优劣,并探讨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一、自由市场的优势自由市场的核心理念是基于市场供需和竞争自动调节资源分配,主张少干预,更多依赖市场机制。
以下是自由市场的几个优势:1. 资源有效配置:自由市场能够根据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市场价格的波动可以激励生产者提供优质产品,并促进合理的资源分配。
2. 创新激励:自由市场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竞争的推动下,企业不断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以占据市场份额。
这种创新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3. 增强个人自由:自由市场对于个人的自由更加重视,个人有权拥有和支配自己创造的财富,能够自主决定购买和出售的选择。
二、政府管制的优势政府管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并抑制市场失灵和不公平竞争。
以下是政府管制的几个优势:1. 公平竞争:政府管制可以确保市场公平竞争。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政府可以打击垄断现象和不正当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
2. 维护社会稳定:政府管制可以平衡市场波动,维护社会稳定。
在经济下行时,政府可以采取刺激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保持就业水平。
3. 公共利益:政府管制可以确保公共利益的实现,特别是在涉及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方面。
政府拥有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的权力,可以确保市场不会损害公共利益。
三、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的应用在现实社会中,自由市场与政府管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配合的。
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在自由市场和政府管制之间找到平衡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例如,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管制可能更为重要。
政府需要通过法规和相关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并建立健康的竞争环境。
而在发达国家,自由市场的原则更为重要,政府的干预应该较少。
政府主导下生态治理的困境及出路
“流入”。如2020年11月14日哈尔滨重度烟霾从 吉林输入,从卫星火点监控来看造成哈尔滨重度污 染天气的主要原因就是外源输入,吉林省在秸秆限 烧区内实施烧出计划,对处在下风向的哈尔滨及周 边地区空气质量污染较大。该种情况层出不穷长期 持续将造成“公地悲剧”,到那时生态问题将更加棘 手难以处理。同时生态治理多数涉及跨区域治理, 正是这一特点导致多地政府在配合治理是出现了 “搭便车”的方式,各地政府争相期盼其他行政区可 以多承担、多出力、多出钱,在生态治理的合作中会 出现合作动力分散的情况,对整体的生态治理效果 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4]
3245.1
442.6
1570.7
1.51
2010
7612.2
5182.2
397.0
2033.0
184
2011
7114.0
4557.2
法治化趋势中的权力困境及出路
一
、
法治 化 的压 力
在市场经济 的背景下 , 进入市场进行 经济活动 的所 有
主 体地 位 是 平 等 的 , 们 在 经 济 活 动 中 的意 志 是 自 由 的 , 他
任何一个非法治国家 , 即使其建立 了较稳 固的政 权基
础 , 天仍 面 临着 法 治 化 的 巨 大压 力 。 发 展 经 济 对 非 法 治 今 国家 而 言 有 着 非 常 特 别 的 意 义 。因 此 , 了 那 些 处 于 战 乱 除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 编号】08 62 (090 05 — 3 10 — 33 20 ) 6— 04 0
经济落后 的状况 长期得 不到改变 , 民持续贫 困 , 人 政府 的 执政能力必然受 到质疑 , 而产生 合法性 危机 。前 苏联 、 进
东 欧剧 变 的一 个 很 大 的 原 因 就 是 经 济 严 重 恶 化 导 致 了人
境地。
不少 国家开始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 , 逐渐放松政府 对经济 的控制 , 改革 国内的经 济体制 , 出建立市 场经 济 提
的政策 目标 , 经济在一 定时期 内获 得较快 发展 。但 是 , 这 种经济 的转型是在现有的政治法律框架 下进 行的 , 非法 治 状难 以适应这种转变 , 成为建立市场经济的障碍。
们 的 法 治 化 道 路 也 各 不 相 同。 法 治 化 已然 成 为 一 种 国 际
民的强烈不满 。因而 , 非法治 国家 的政府 面临更为艰 巨和 迫切 的经济发展 任务 。为走 出经济 困境 , 加快 经济 发展 ,
化的趋势。当代非法治化国家的政府 , 一方 面承受着要 求 法治化的国内外巨大压力 , 另一方 面也 看到法治化带来 的 巨大风险和代价 , 在保持现状与推行法 治之间陷入两难 的
政府主导办展会之利弊及出路-政府主导展会弊端
政府主导办展会之利弊及出路作者:宫德基来源:《中外会展》2011年第06期目前,我国办展有五大主体:政府或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会展公司、外资或合资会展公司。
资料统计显示,“十一五”期间,政府主办的展会占总数的21%,较“十五”期间下降了4%,说明政府办展的比例逐步下降,会展业的市场化进程在加快,有利于还原会展业的市场化及公平有序竞争态势。
究竟政府或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是否应退出展会举办,其具体参与或操作展会利弊如何,会展业的发展出路何在,笔者从事政府办展十多年,综合了一些看法和观点,供政府决策者和业内人士参考。
一、利之益1、政府或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主办展会,在目前会展市场中仍占据相当高的比例,而且都是综合性或行业内的大中型展会,以例会形式每年举办一次或两次。
这些展会是计划经济时期或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办展的延续和发展,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声誉,在国内外有良好的展会品牌形象,对参展企业和业内观众有较强的吸引力,为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提供了交流合作平台,他们是中国会展业的创始者、推动者和发展壮大者。
在当时信息交流渠道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在国内办展,组织企业出国参展,引进海外企业来中国参展等形式,促进了海内外企业的信息技术交流与合作,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贡献。
2、政府或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主办展会,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组织经验丰富、行业号召力强等优势。
其主办的展会可信度高、信息面广、影响力大,吸引了众多企业定期主动参展,企业在品牌形象宣传、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综合性的展会,尤其以投资、政治性强的展会为主,只有政府主导才能申办并承办好,如世博会、世界园艺博览会、达沃斯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投资洽谈类展会,以及一些以宣传城市环境和形象为主的节庆活动。
高级别的国际注册类展览和会议,不仅要动用国家和政府资源来申办,而且要利用国际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实施,如果没有政府主导,根本无法申办,更谈不上办好,完全通过市场化运作,根本就办不起来或办不下去。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其影响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及其影响市场与政府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市场与政府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是经济主体之间自愿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具有自主调节、高效运行的特点。
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具有宏观调控、公共服务的职能。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首先,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制度保障。
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维护市场秩序、保护产权等手段,为市场提供必要的规则和制度保障,保证市场能够正常运行。
其次,政府在市场中起到市场失灵的调节作用。
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市场无法完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通过宏观调控、产业政策等手段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再次,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角色。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政府的参与,只有政府提供公共安全、教育、环保等服务,才能满足市场无法提供的公共需求。
最后,政府在市场中的监管作用也非常重要。
政府通过监管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防止垄断行为和市场乱象的发生,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
二、市场与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市场与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的关系和互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
首先,市场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市场机制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活力,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经济的发展。
市场的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其次,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稳定市场经济。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波动和金融风险时常发生,政府通过实施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政府的产业政策也对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源流向重点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政府角色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政府角色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作为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扮演着扶持、引导和监管市场的角色。
政府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作用之一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公共产品如道路、公园、环境保护等,这些产品往往需要政府来提供,因为市场机制很难有效提供这些不排除性的商品。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保障社会的公平、公正,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自由竞争,但自由竞争也容易引发市场失灵和不正当竞争。
政府通过监管市场行为,制定禁止垄断、打击欺诈、保护知识产权等法规来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合理竞争,防止市场失灵。
此外,政府还扮演着市场纠正者的角色。
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可能会出现不完全或者失灵的情况。
如市场无法提供足够的公共交通设施,或者市场过度投机导致金融危机等。
政府通过发展新的产业、调整税收政策和提供经济援助等手段来纠正市场失灵的情况,保持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在市场经济中还起到平衡收入分配的作用。
市场经济下,收入分配不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来调整收入分配,减少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和稳定。
政府角色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任务,需要同时考虑多个因素。
政府的作用既要尊重市场自由,又要加强监管,既要保护市场竞争,又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府与市场的合作与协调,共同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然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市场扭曲,阻碍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
政府在监管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也可能导致腐败和滥用职权。
因此,政府的作用必须在透明、公正和负责任的框架下进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总之,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持市场秩序、纠正市场失灵、平衡收入分配等方式,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成思危[摘要]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来,在任何时候,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都要发挥作用,这里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
如果把握好了这个度,就能够实现1+1大于2的结果。
如果政府对市场的干涉过度,那市场就会丧失效率,政府的公信力也会受到影响。
所以研究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要研究这个度的把握问题。
[关键词] 政府;市场;依法行政;鼓励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要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但是近几年曾出现了一些质疑改革开放的声音。
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进一步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我认为,小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命题,很好地说明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我们现在进一步明确是决定性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效益。
为此我们要大胆学习国外在市场经济几百年发展过程中积累出来好的经验、做法、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方式,并根据国情来加以运用。
在小平同志的推动下,中国有了股市、股份制公司、风险投资和期货市场等等,这一切都是国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新事物。
改革是唯一的出路和唯一的选择
时有 产 生 。 得关 注 的是 , 些知 识分 子也 出现 了 值 一 激进 的发展趋 向。 些人 甚 至讲 出 了“ 良已经 失 一 改 败、 革命难 以避免 ”这 样错 误 的激 进话 语 。 , 这种 激进 的想法从 何 而来 ? 按照 世界 政 治发展 的经验 ,当一个 发展 中国 家的经济水平达到人均 4 0 美元左右的时候 , 00 这 个 国家就要 面 临政 治转 型期 。转型期 的特点 就是 老百 姓要 更 多 的 公 民权 利 和更 多 的政 治 权 利 , 社 会 冲 突加大 。 毫无疑 问 , 中国也在 实 践上 进人 了这 个 时期 。 然 中央政 府进 行 了许 多 的政策 调整 , 虽 并 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而且各地政府也都普 遍 大量调 用 警力 来对 待社 会 冲突 ,但 是从 总体上 看, 不稳定 的趋势 还在 继 续扩 大 。 从世 界发 展 中 国家现 代化 的经 验来 看 ,在_ 个 国家经 济 高速发 展 的 时期 ,往往 也是 国内矛盾 增多、 社会 动 荡不定 的时期 。 亨廷 顿 曾经推 出 了一 个著 名 的公 式 来表 达这 个 现象 产生 的原 因 , 就是 : 政 治参 与程 度 和参 与 意识 的高 低 /政治 制度化 的 高低 =政 治不 稳 定 程度 。也 就 是 说 , 果 一个 国 如 家 的公 众有 很 高 的政 治 参 与意 愿 ,但 是 这个 国家 给他们提供的政治参与 的制度化渠道却非常少 , 这 个 国家 的政治 就会 是不 稳定 的。这 个公 式表 明 了 由于一 些 发展 中 国家 的政 治制 度 化 程 度不 高 , 无法 满足 随着 经 济现 代化 而成 长起 来 的社会 成员 参与的期望和要求而导致 了政治不稳定 的结果 。 这就是高参与和低制度化之间的关系 :参与 要求 越高 ,制 度化 程度 越低 ,则社会 就 会越不 稳 定 。但是 如果 有一 个 高制 度化 的参 与 渠道 ,则 高 参与 的要 求就会 为 高制 度化 机 构所 吸纳 ,社会 就 会 维持 稳定 和 秩序 。 从 中国 的情 况 来看 ,随着 改革开 放 以来经 济 的快 速发 展 , 会 问 题 比如 下 岗失 业 、 富 差距 、 社 贫 城 乡差 距 、环境 污染 、公 共 政 策危机 等越 来越 严 重, 公众的权利不断受到侵犯 。 弱势群体的不满在 增 加 ,这 种 不满 导致 了公 众 对政 治参 与意 愿 的推 高, 他们 希望 政府 能够 听到他 们 的声音 , 护他们 维 的权利 , 在权益受到伤害的情况下 , 他们希望通过
我国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现状、模式与出路
实现, 公共 物 品 的 使 用者 处 于完 全 受 动 状 态 。我 国农 村公共 物 品的供 给模 式在 当时整 个 社会 无 序 多, 有序 少 , 产 力 水 平 相对 极 为低 下 的状 况 下 , 生 颇 具 积极作 用 。广 大 农村 在公共 物 品的供 给 几 乎 为空 白的 时候 , 国家 利 用 手 中控 制 的 公 共 资 源 在 短时 期 内将 农村公 路 、 电 、 播 、 水 广 教育 、 医疗 等事
适 应 , 村公 共物 品 的供 给 模式 开 始 向市 场 化 转 农 移 , 总体而富。 转移速度较 慢 。 但 其 幅度 也 不 大 。 进 入 二十一 世纪 , 随着 我 国生产 力 的 迅速 发 展 和 农村生活水平 的更快提高, 公共物 品供给 的市场 化模 式 在农 村快 速 发 展 。农 村 电力 、 讯 等 事 业 通 逐 步 以合 同 承包 、 份制 等方式 融 人市 场 , 人资 股 私
国农村农 民的基本 温饱问题已大体解决 , 政府开 始 由传统 型 向 管理 型 、 务 型转 变 。农 村公 共 物 服 品的供 给与需 求 之 间 的 矛 盾 正 越发 突 出. 国是 中 农 业大 国 , 农村 人 口占人 口总 量 的大 多数 , 村 公 农 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及水平基本标明我 国政府公共 管理 能力和公 共 服 务 水 平 , 接 影 响 我 国的 社 会 直 主义事业 的繁荣 、 定与发 展 。 因此 , 我 国农 村 稳 在 建 立一 整套完 善 的 公 共 物 品供 给机 制 , 切 实 转 对 变 政府 职能 , 维护社 会稳 定意 义深 远 。 我 国农村公 共 物品供 给 的现状 与 困境 在 我 国 , 村 公 共 物 品 的供 给主 要 集 中于 农 农 村 公路 、 通讯 、 教育 、 医疗 等基 础设 施 方 面 , 大都 属 于纯公共 物 品 的范 畴 。建 国 以来 , 国农 村 公 共 我 物 品的供 给模式 经历 了由政府 主导 型 到 市场 主导 差 。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会 以后 , 发展 生产 力 、 在 提 型的重大变革 。建 国初 始, 在高度集 权主义模式 下, 国家垄 断人 力 、 力 、 物 财力 等 大部 分公 共 资 源 , 高 人 民群众 的物 质 文 化 生 活水 平 的号 召 下 。 济 经 G P的增长 被视 为一切工 作 的 中心 。 此相 与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主要 由政府的决定与命令来 建设 、 D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分析
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分析近年来,市场经济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主要经济体制。
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的作用是否发挥到了最佳状态,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宏观调控政府是国家的管理机构,而宏观经济调控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政府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来控制经济的总量,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
政府通过调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调节经济的总需求,实现物价、利率等宏观经济指标的稳定。
政府还可以设立经济特区、自贸区等经济自由区域,采取不同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
二、市场监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竞争是市场最基本的规则,但是竞争必然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管,防止市场垄断、欺诈等现象的出现,维护市场秩序。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进行规范,对不法商人进行打击和处罚,保护消费者权益。
政府还可以通过市场准入、监管机构设立等手段,加强市场的监管作用,防止市场失控。
三、资源配置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由市场自主进行,但是政府作为管理机构,也需要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政府可以对资源进行优先配置,鼓励投资中长期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对环境、公共利益等进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
四、扶持企业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政府需要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税收减免等方式,支持企业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产业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
政府还可以借助国家机构和相关机构的力量,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和管理咨询等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
五、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保障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
政府需要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弱势群体提供相应保障。
政府还可以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成就与经验
改革开放40年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成就与经验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政府和市场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这里,我们将探讨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总结其成就和经验。
一、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主导着经济活动,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基本依赖政府的计划和指导,市场竞争程度不高。
在这种体制下,中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多制约,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道路,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随着改革的深入,政府逐渐意识到必须给予市场更多的发挥空间,让市场资源配置更加灵活高效。
于是,中国政府开始逐步放开对市场的控制,鼓励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改革,积极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政府和市场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而是更多地扮演市场监管者和服务者的角色,提供公共服务、维护市场秩序,在市场失灵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干预。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逐渐由“上级下放”的单向关系,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配置”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40年改革开放,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变迁带来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市场化改革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企业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实现了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市场化改革也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整合,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政府干预市场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辩论辩题
政府干预市场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辩论辩
题
正方辩手观点:
政府干预市场对经济发展有利。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调节经济周期,防止经济过热或衰退。
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干预措施,如降息、减税等,有效地稳定了经济。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如垄断、外部性等。
例如,美国历史上的反托拉斯法案就是政府对市场垄断的干预,有效地保护了市场竞争。
最后,政府可以通过干预市场来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举例来说,中国政府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补贴、政策支持等手段,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国家。
反方辩手观点:
政府干预市场对经济发展不利。
首先,政府干预市场会扭曲资源配置,导致资
源的浪费和低效率。
例如,政府补贴某些行业或企业,可能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而忽视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调节。
其次,政府干预市场会增加官僚主义和腐败的风险。
政府官员往往会利用干预市场的权力谋取私利,而不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
最后,政府干预市场会削弱市场竞争,阻碍创新。
例如,政府对某些行业的保护主义政策,会使得这些行业缺乏竞争压力,导致创新动力不足。
在这场辩论中,正方和反方辩手可以引用亚当·斯密的名言,“市场是最好的
调节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同时,正方可以引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功案例,来证明政府干预市场对产业升级的积极作用。
反方可以引用苏联计划经济的失败经验,来证明政府干预市场的负面影响。
通过充分的论据和案例分析,可以使得辩论更加具有说服力。
政府干预市场的效果及其问题
政府干预市场的效果及其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干预市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市场秩序,减少市场波动,但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效果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政府的干预确实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1.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自由竞争,但自由竞争也容易导致市场垄断和欺诈等不正当行为。
政府干预可以通过出台各种规定和法律,对市场的不规范行为进行限制和制止,从而有效维护市场秩序。
2.保护消费者权益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拥有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政府的干预可以保护消费者免受不良产品和服务的侵害,如强制限制不合格产品的销售、规定食品安全标准等,从而提高市场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消费者的满意度也会得到提高。
二、政府干预市场的问题尽管政府干预市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但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也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1.扭曲市场定价政府过度干预市场往往会导致价格扭曲,这是因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是从政治和社会目的出发,不一定考虑市场的基本定律。
政府对不同行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进行干预,经常导致价格与实际成本相差甚远,这会导致市场响应电力以及产生资源浪费和财富流失等问题。
2.扭曲市场竞争政府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往往比其他市场参与者更大,政府的干预导致竞争规则被扭曲,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也不再合理。
政府在某个领域的垄断地位往往会阻碍竞争者的进入,从而导致市场竞争不公正,创新能力受到限制。
3.增加市场不确定性政府干预会改变市场的基础规则,从而增加市场的不确定性。
政府干预越多,市场的预测能力就越差,企业的商业活动往往会受到影响,市场的投资风险也会相应提高,从而增加市场不确定性。
4.增加财政负担政府干预市场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这些资源往往都是由政府的财政预算提供的。
政府的干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财政预算,这往往会导致政府经费的不足,从而引起政府施政的麻烦。
正确认识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地方政府对内依靠行政权力拉动经济发展,对外凭借行政权力争抢市场资源的混合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改革基本上是一个从中央政府集权向地方政府放权的过程。
虽然市场化是我们改革的终极目标,但是,到现在为止,资源配置的权力主要还是在各级政府的掌控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远未发挥出来。
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在本质上仍然属于计划经济范畴,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比较,中央权力变成了地方权力,诸侯经济取代了全民经济。
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其实就是地方政府对内依靠行政权力拉动经济发展,对外凭借行政权力争抢市场资源的混合发展模式。
与市场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无论是对内发展还是对外竞争,地方政府凭借的都是自身的权力。
于是,谁拥有的行政权力更大,谁参与竞争的能力就更强,谁的经济发展就更快。
地方政府拥有的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进程中的中央政府放权,取决于上级政府是否截留,在各地利益相对独立的前提下,现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就成为不同主体利益侵蚀与矛盾冲突的主要来源。
过去30年的实践表明,政府主导发展模式在带来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必然带来低水平的产能过剩。
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可配置的资源有限加之决策比较简单,政府主导的确可以产生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快事的效果。
但是,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市场需求日益复杂的前提下,大包大揽不可避免地会给政府造成集中力量办错事的尴尬。
政府主导对外通过竞争抢夺资源与项目,在市场需求信息不充分时,特别是在相对独立的地区利益驱使下,同级政府间出现的激烈竞争带来的只是资源配置的低水平重复,产业结构的低水平雷同,生产能力的低水平过剩。
二是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会带来分配的明显不公。
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政府主导为贪官设租与寻租提供了便利与机会,特别是决策、执行与监督权集于一身,政府权力无法有效监控时,众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项目带动以及招商引资等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在客观上成为贪污腐败滋生的土壤。
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
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化经济体制转型,各种国家或地区也因其不同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政治因素而选择了不同的经济模式。
那么,政府主导型和市场化经济体制各自的特点和优劣有哪些?本文将从历史、现状、优劣等方面对两种经济体制进行比较研究。
历史发展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起源于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特征是政府垄断经济领域,社会资源由政府全面管理和调度。
这种经济体制在二战后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推广,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型路线。
而市场化经济体制则始于民主资本主义,其理念是自由市场、个人自由和贸易自由。
市场化经济体制逐渐兴起,则是由于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成功经验,并经过了二战后的发展。
现状分析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目前的代表国家是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这种经济体制在刚开始的几十年里曾经为这些国家和他国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但是,由于规模过大、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刺激创新的动力较小等原因,这些国家在后期难以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依然存在很多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问题。
而市场化经济体制在发达国家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在新兴国家的发展也占有相当份额。
市场化经济体制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优劣比较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是最初由社会主义国家推出的经济体制模式,其取决于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政府可以更好地保证公平和稳定,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平等,并为国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实现国内安全和独立性提供了坚实支持。
但是,同样,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政府在不同领域中的干预常常导致经济周期性变化和资金的重分配,导致资源浪费;同时,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也会阻碍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此外,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在刺激创新和创业的动力方面也比市场化经济体制逊色。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主要在于相对灵活、高效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市场机制。
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比较
政府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比较一、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概述学术界目前对城市化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一般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市产业结构发生转变。
按照政府或市场谁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起到主导力量,城市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两种: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和市场主导型城市化。
政府主导型城市化是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充任组织者与发动者的角色,政府依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统一规划城市建设与城市化布局,制定城市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建设规划,并且通过一系列带有刚性的政策和措施限制社会资源的自由流动,市场仅仅起补充的作用。
[1]市场主导型城市化重点是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并把发挥市场的作用和培育市场体系作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动力。
政府的任务就是提供法律与政策的支持。
城市化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各种资源,如人才、资金、知识、技术等都依赖于市场。
正是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各种资源向城市积聚,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①二、政府主导型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一)城市化进程反复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与我国的政治制度安排和经济制度改革密切相关。
建国后,人口数量迅速上涨,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双重压力。
随后1958年,国务院出台了《户口管理条例》,禁止户籍的随便迁徙,从而抑制了人口的流动。
城镇人口数量得到稳定。
后又招募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工作导致城镇人口数量迅速提高。
没过几年,又因社会情况和政策需要,将原先招募的人口下放回农村,导致城市化进程反复。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平稳期后,经历了改革开放。
城市化又一次开始迅速发展,城市、城镇、城镇人口数量都又一次迅速增加。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同步我国发展城市化初期没有认识到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计划经济时代, 中国走了一条由国家计划推动、重工业优先发展、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过分追求高速度、排斥城市化,片面强调自力更生、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的工业化道路。
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
制内市场: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
制内市场是指中国国家主导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它所构建的框架概念是由中央政府主导,支持既定的宏观经济战略,通过实施行政干预强制政策和改革来影响市场。
在中国,制内市场可以追溯到解放前,甚至早期的历史,但它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又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从而成为今天中国发展中国家地位的基本特征。
制内市场是一种多重制度组成,由投资、行政管制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三部分组成。
在投资方面,政府采取投资诱导、市场调节等措施,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目标。
在行政管制方面,政府利用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等工具来控制市场的运行,此外,政府还使用行政手段强化其管理能力,进一步确保了制内市场的有效运营。
最后,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是政府最重要的经济管理策略,政府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控制资源利用,实现价格和金融稳定,维护整体社会利益。
总之,制内市场是中国国家主导型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借助投资、行政管制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实施行政干预,向市场施加压力,从而影响市场的运行和资源的利用,维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路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加剧,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
经济发展路径指的是国家或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的过程中,选择的发展方式和策略。
在制定经济发展路径时,需要考虑到国家的国情、资源禀赋、人才储备以及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因素,以确保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一、市场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路径是一种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路径下,国家采取市场经济体制,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和公平性。
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核心思想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通过竞争激励企业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二、政府主导型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路径是一种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种路径下,政府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扶持关键行业和重点项目等手段,引导和推动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和调控,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型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发展路径是一种注重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在这种路径下,国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核心思想是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和社会为代价,而是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创新驱动型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路径是一种依靠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这种路径下,国家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升。
五、区域协同型区域协同型经济发展路径是一种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这种路径下,国家注重区域合作与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区域协同型经济发展路径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最大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敬琏:“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出路
瓜田推荐辞:不管他的话悦耳还是难听,人们都得听。
充耳不闻的人,会吃亏。
吴敬琏是中国改革躲不开的一位经济学家。
文章说,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在法治基础上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促进创新创业潜能的发挥和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
而所有改革的关键其实都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
由于这会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容易形成“光说不练”、不能推进的顽疾。
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许多应该管的事情又没有管或没有管好。
2011年12月19日,新建成的汉口火车站。
(摄影:柯勇)
中国虽然上世纪末期把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搭建起来了,但是市场化改革其实还处于“进行时”阶段,旧体制的许多部分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造,政府职能还有待转变,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重组和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都还行在半途,所以我说“大关仍然未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缺陷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长期发展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增长模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经济增长模式。
那么,什么是增长模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靠投入资源,还是靠提高效率来实现增长。
西方国家的早期,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后期,两次产业革命之间的那种增长模式,其特点是靠投资来驱动增长。
苏联在第一次五年计划之后沿袭了西方国家的早期增长模式,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它会导致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周期性地发生。
二是造成了劳动者的贫困化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沿着这条道路走,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经济上剧烈波动加上“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因素,经济和社会都濒于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长时期的持续增长,没有发生改革开放以前那样严重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日本等一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办法,采取了出口导向政策,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出口,发展对外贸易。
这种做法造成了两个积极结果:第一,出口加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使得大约2.5亿低效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相对高效的加工业就业,也使得整个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第二,大量的出口(净出口)需求弥补了国内需求的不足,使得经济能够持续增长。
1994年汇率改革以后,出口导向政策全面展开,中国对外贸易的盈余由负转正,而且不断增加。
旺盛的出口需求有力地支撑了此后十多年GDP的高速度增长。
在充分估计出口导向政策对于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正如采取这种政策的东亚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等的经验告诉我们的,这种政策在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成功实施以后,都出现了问题,例如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的膨胀,等等。
这些问题和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非常相像。
目前中国一方面消费需求仍然不足,增长缺乏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货币超发,资产泡沫生成,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处在一种
两难的状态之中。
这就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粗放发展源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
“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的主线。
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或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被反复提了30多年,到现在还是没有实现?这是因为转变遇到了体制问题。
总体来说粗放发展是源于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
政府主导有两个重要含义:一方面是政府掌握了太大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另一方面是发展服从于各级政府的政绩目标。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政府仍然保持着支配资源的大部分权力,特别是在城市化加速之后,基于现在的产权结构,又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可以支配,即土地。
因为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征地问题从集体土地变成国有土地,在现行体制下,各级政府很容易用很低的价格把土地收到自己手里,变成支撑GDP高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此外,金融改革虽然市场化了,但是各级政府对于金融机构发放信贷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有了以上两个原因,各级政府官员就会用自己手中支配资源的权力来营造自己的“政绩”,主要表现为GDP的增长速度。
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得消除这些体制性的障碍。
但消除这些障碍并不容易,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变得说得多、做得少了。
特别是到了“十一五”时期,在某些地区还出现了一种“开倒车”的现象,不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而是朝着加强政府和某些国有企业垄断权力的方向发展。
政府自身的改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我们现在发现,2011年以来,尽管我们加大了提升现有产业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步伐,但使用的往往还是“政府主导发展”的旧体制和老办法。
这样做,不但欲速则不达,而且会造成种种消极的后果。
为了推进改革,中央“十二五建议”中提出了“改革要有顶层设计”。
现在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法治国家建设、教育科研体制等具体体制中积累了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改革应该从哪里着手呢?我认为,首先是要明确我们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经济社会体制。
在中国改革的早期阶段,不同的社会群体似乎都达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共识:建立一个比一般的欧美市场经济中政府起更大作用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
中国在本世纪初期初步建立起这样的经济体制。
然而,“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过渡性的经济体制,它有两种发展前途:一种是政府在市场成熟起来以后逐步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去做它应该做的事情。
这会迎来一个更加开放、更加自由、更加富有竞争性的市场经济。
另一种是加强政府对于经济的管控和市场的干预,这可能会变成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而现在人们的思想则有不同的取向,比如从“北京共识”到“中国模式”的讨论,意味着人们心中的目标模式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对顶层设计做出恰当的选择。
在大系统最顶层的设计作出以后,大系统下的各个子系统都应有相应的设计。
比如教育,应当改革成什么样子,目前中国教育系统存在的两大“特色”,即“行政化”和“官本位”,应当怎样改,存在很大争议。
不搞清楚这些重大的原则问题,改革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总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
从根本上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
键是建立一个在法治基础上的公平竞争的市场,促进创新创业潜能的发挥和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
而所有改革的关键其实都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换言之,由于政府改革会涉及到政府工作人员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所以容易形成“光说不练”、不能推进的顽疾。
国务院在多次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再强调,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许多应该管的事情又没有管或没有管好。
政府应该下定决心进行改革,做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文:吴敬琏来源:北京日报)
本篇文章来源于/ 原文链接:/rtdj/hot/111222/613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