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考】(新课标)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 古诗文阅读 专题1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三鉴赏诗
答案:表现了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
4.数量词 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往往可以产生丰富隽 永的诗情。古诗中的数量词,虚指、泛指的多,实指的少;并且与数 量词的使用相关联的是,这些数量词常常采用夸张、对比和比拟等修 辞手法。
【思路导引】 1.从语言特点出发,把握句法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正常的语序是什么?作者如此处理的表达效果如何?
答案:“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这样倒装,突出了 词人对英雄的景仰之情。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商山早行》中脍炙人口 的名句,它在句式上有何特点?如此表达有何效果?
答案:①“常”强调时间频度,“偏”突出情态;②“常”将随朝暮变化的山 色写为常着落日之色,“偏”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③“常” 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突破二 赏析诗眼
所谓“诗眼”,是以人眼为喻,指在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对表达主题、深化意境、突出形象起关键作用的高度概括 的词句。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 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观念。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
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
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突破三 炼句(赏析关键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一、诗歌鉴赏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上李邕①唐·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②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注】①李邕,唐代书法家,曾任渝州刺史。
李白游渝州时谒见李邕,因不拘俗礼,放言高论,使李邕不悦,对李白颇为怠慢。
李白临别寄赠《上李邕》,以抒心志。
①宣父,唐朝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描绘“大鹏”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个风起而飞,直上九天,风歇而落,震荡沧海的大鹏形象。
B.李白充满幻想、非常自信,在诗中以大鹏自比,告诉李邕,你别看我年轻,可我满腹才学,终有一日将大鹏展翅,成就一番伟业。
C.后四句转入正题,表面上只是指责世人,措辞较为委婉,实则可以说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孔子。
D.“殊调”“大言”指李白的那些不凡言论和豪言壮语。
意思是说我的宏大抱负不被那些凡夫俗子所理解,还常常遭到耻笑。
2.最后两句,李白用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体现了李白怎样的个性?【答案】1.C 2.这两句既是对李邕的揄揶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体现了李白高度自信、傲视权贵的个性。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C.有误,《上李邕》一诗是作者写给李邕的,表面是指斥“世人”,实则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世人指“世俗之人”,也暗指李邕;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上李邕》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诗作。
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画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全诗语气直率不谦,充满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一综合选
考点一综合选择题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不变,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解答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诗歌的综合选择题涉猎面广,设题点以高考评价体系所规定的对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的鉴赏要求为依托,兼顾对诗歌词句和内容的理解。
命题人设置选项时,往往采用曲解原意、无中生有、过度解读、随意引申、混淆表达技巧、生造情境意境等方式来设置错误项。
【必备知识图解】【解题思路依据】典例精析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黄庭坚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诗人一直位卑职微。
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
②属玉:鸟名。
③舂锄: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
④莫:“暮”。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绘出一幅孤城风雨图,语言素朴,不假藻饰,但内心情意已委婉传出。
B.颔联写诗人放眼流观,无意见到的景物令他内心微起波澜,读来令人想象、回味。
C.颈联化用“临渊羡鱼”成语,表达了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出实际行动的感慨。
D.本诗类似随感录,触物兴怀,涉笔成趣,将复杂意绪融入寻常的事物形象之中。
[解题方略]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但因为学习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考生不能将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准确对应,从而造成误判,曲解诗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
典例精析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①(其一)秦观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贼③负恩。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写诗人晚间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相似。
B. 第三、四句表面上写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的茫然之情。
C. 最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明月清辉,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但还未得尽兴欣赏,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
D. 本诗视听交错,悠远的晚钟,动人的渔歌,苍茫的云水,皎洁的月光,给读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
(2)此诗中有对渔歌的描写,《琵琶行》中有对乐声的描写,两首诗对音乐的描写有哪些相通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烘托。
都用月夜的美景来烘托乐声,《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惟见江心秋月白”,以幽静的氛围烘托音乐让人沉醉,而此诗写江月清辉烘托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②侧面描写。
都用听众的反应来表现乐声的美妙,《琵琶行》以“江州司马青衫湿”写乐声打动人心,此诗以“听不尽”来写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
(侧面衬托也可给分)【解析】【分析】(1)C项,错在“疾去的轻舟就将他带走了”,应该理解为诗人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
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轻舟已经远逝了。
故选C。
(2)首先分析此诗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忽然水上传来渔歌,声音嘹亮悠远,诗人用江月清辉烘托了渔歌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而《琵琶行》写琵琶女弹奏结束时“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作者也以幽静的氛围烘托了音乐让人沉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隋堤怀古①张祜隋季穷兵复浚川,自为猛虎可周旋。
锦帆②东去不归日,汴水西来无尽年。
本欲山河传百二,谁知钟鼎已三千。
那堪重问江都事③,回望空悲绿树烟。
【注释】①本诗写于唐朝后期,当时的帝王大多生活腐化,荒淫无度,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声色犬马等现实享乐之中。
②锦帆:陆楫《炀帝开河记》有“舳舻相继,接连千里,自大梁至淮口,连绵不绝,锦帆过处,香闻百里”句。
③江都事:指炀帝南游江都,日夜纵酒荒淫,最后被缢死江都宫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题的“怀古”点明了题材,“隋堤”则是怀古对象,让人联想到隋炀帝的奢侈生活。
B. 首联后句写隋炀帝以“猛虎”自居,“自为”则写出其盲目自信,狂妄之态可见一斑。
C. 颈联运用数字形成对比,形象地写出了隋炀帝妄想江山永固却又难以实现的悲剧。
D. 尾联点明隋炀帝的下场,往事不堪回首,诗人以无奈的叹息和想象之景收束全诗。
(2)诗人面对“隋堤”,思绪万千,试分析诗中流露出来的情绪。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四鉴赏诗
考点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时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当题目中问“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等,其范围在诗词中一般包括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三个部分,有时还会特别考查与结构作用有关的知识。
【必备知识图解】课本复习请分析“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运用的表达技巧。
答:【思路导引】1.准确判断所用表达技巧(1)根据审题判断(审清鉴赏的角度和所答技巧的数量)“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鹧鸪天·送人》)两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2)根据写作对象判断(写景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写事物要考虑正侧描写、烘托映衬,写人物要考虑写人的手法;兼而有之则要从其关系上判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这首词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3)根据关系判断(景与情、物与志、人与己、虚与实、正与反、主与次、动与静等)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答:(4)根据层级判断(词、句、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片、篇则优先考虑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如是两句则要合体而看)“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山园小梅》)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答:(5)根据位置判断(放在开头多为铺垫,中间则多为过渡、照应,结尾则多为直抒胸臆、以景结情)“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这首词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结构技巧?答:(6)根据技巧特征判断(借景抒情少不了景物,想象虚写总有“想、忆、梦”等,对比要有两个内容存在,动静结合会有声音、动作描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2.具体分析表达技巧的运用每一种表达技巧的运用分析,都有各自的要点和表述方式,下面部分将详细阐述,本处不再展开。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2古诗鉴赏2节课后巩固提升练习 试题
心尺引州丑巴孔市中潭学校【优化方案】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12古诗鉴赏(2节)课后稳固提升练习题组1 根底稳固1.(2021年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答复以下问题。
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独〞突出了然孤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2.(2021年、等五地教学质检联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答复以下问题。
春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两首诗在炼字上都很见功夫,请从两诗中各找一字并分析各自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韩诗:“惊〞字,表现了作者初见草芽时的惊讶与喜悦。
(或:“嫌〞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雪,暗写人,表达了盼春早来的急迫之情。
)高诗:“醉〞字,运用拟人手法,明写杨柳,暗写诗人,表现了对春天美景的陶醉。
(或:“忙〞字,表现了儿童急迫的心情,同时也描绘了一群儿童放风筝的热闹场面;“拂〞字表现了杨柳枝条的柔媚多姿。
) 3.(2021年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 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完整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高题专题复习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牧童词①张籍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②【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②北魏时,拓跋辉出任万州刺史,从信都到汤的路上,因为需要润滑车轮的角脂,派人到处生截牛角,吓得老百姓不敢把牛放出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开头两句交代了牧童远牧的原因:村子四周禾黍稠密,怕牛吃了庄稼。
B. “白犊时向芦中鸣”写出了牛儿时而低头吃草,时而举头长鸣的情状。
C. “还鼓长鞭三四声”用“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
D.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结尾借放牛娃之口,点明全诗主旨。
(2)这首诗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C解析:(1)C(2)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分析】(1)C项,“‘鼓长鞭’这一动作写出牧童们放牛时相互嬉戏的情景”分析错误,这句诗的意思是牧童抖动几下手里的长鞭,怕牛儿相斗,“鼓长鞭”是对牛的警告。
故选C。
(2)牛本自在食草,牧童却担心牛被官家割牛角,一自在一忧虑对比,用了北魏拓跋辉生截牛角的典故,借古讽今,写出封建剥削的残酷,百姓的忧怕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故答案为:⑴C;⑵①运用了用典、反衬的手法。
诗的前八句生动地描绘了牧童的心理活动和牛的动态,情趣盎然,结尾两句用典,写牧童之忧与上文形成了反衬。
②结尾两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写出了人民对官府的畏惧,表达了诗人对安史之乱后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古诗词鉴赏技巧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同时注意平时学习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语、词类活用、重点句式、特殊语气在句中有没有体现,这些是重点的得分点,需要将特征翻译出来。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
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
(“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
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1、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
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2、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
3、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
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
4、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
、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
56、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
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
特别提示、有千古名句的要注意名句对全诗的作用及其在全诗中的分量;1、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等);2、注意前后期风格变化大的作家3原则: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学案三专题讲练考点二鉴赏诗
景物形象“三注意”
课本复习 柳永的《望海潮》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描写 了什么样的景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合答案】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描写的是自然景物,“参差十万人家”描写的是人文 景物。“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人文 景象的赞美之情。
天下真花独牡丹
牡丹: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又生 草: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丁香: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考题示例 [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 主观情感的意象。从近年考试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以下三大角度命 题:鉴赏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包括画面、意象和意境)、鉴赏事 物形象。
【必备知识图解】
突破一 鉴赏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 刻画的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 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 象实际上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 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悟和想象的诗人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 描述出来。
人物形象解题“三看”
课本复习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2古诗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例题
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四.炼字赏析题 •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
解。
• 方法点拨:注意区分类别,把握其深层含义 • 1)典故性字词:挖掘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
答题时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
•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 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 二.手法技巧题(分析技巧) •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提问变体: 1)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方法点拨: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必须熟悉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 关、反复、衬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 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 以景结情、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 画龙点睛等
•
•
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 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 1)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 • 2)描摹出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 •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
•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 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 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12古诗鉴赏(1节)知识清单练习
【优化方案】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专题12古诗鉴赏(1节)知识清单练习常见古诗意象例释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这些特定的意象,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或“象征性意象”,也有人称之为“公共意象”。
例如,2002年高考中出现了对“折柳”寓意的考查,大家都知道,“折柳”与思乡、送别等有关。
那么,为什么诗歌中出现送别场面时,总与柳树有不解之缘呢?为什么不可以是其他的植物呢?再比如,与动物意象有关的诗歌中,为什么写燕子的多,而不是写麻雀的多呢?其实,作者笔下的这些意象,已经不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的继承和发展,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有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以看出,传统意象的特点,主要有象征性和含义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以松菊象征高洁,以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等,即为此类。
诗词中有哪些较为常用的传统意象呢?植物类:一般有松、竹、梅、兰、菊、柳、桃花、海棠、牡丹、杜鹃花、梧桐、枫叶、落花等。
动物类:一般有鸿雁、孤鸿、鹧鸪、燕子、杜鹃鸟(子规、望帝、杜宇)、蝉等。
器物类:一般有羌笛、芦管等。
景物类:一般有浮云、霜月、夕阳、绿窗、高楼、西楼、东篱、南浦、新亭、关山、烟花等。
既然传统意象积累了深厚的象征意蕴,那么,在鉴赏中,如果挖掘出这些象征意蕴就不难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了。
例如,一提起“羌笛”,不仅要想到羌笛是一种管乐器,而且要想到那幽怨凄凉的声音,想到寄寓于这声音之中的别意与乡情。
再如,诗歌中一提到“杨柳”,我们不仅要想到杨柳婀娜的春色,还要想到以杨柳表示挽留的情意,更要想到送别的不舍和思乡的缠绵。
杜鹃“杜鹃”是古典诗词中很常见的意象。
神话传说古代的巴蜀地区有个君主叫杜宇,称帝后号为望帝,死去以后变化为杜鹃,又叫子归,在暮春时节,经常悲鸣不已,叫声凄厉,甚至叫得连嘴都出了血,似乎在叫“不如归去”,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杜鹃因为有这种传说,它就成为不幸者的象征,也成为不幸的人们咏叹的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高考】(新课标)2015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项训练古诗文阅
读专题12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A组]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
晏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拟人的手法。
首句将时光拟人化。
说“时光”“催人老”,表达了时光流逝、容颜易老的伤感。
②运用衬托的手法。
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作者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
(答出两种即可,要答出手法并进行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至德中途中书事寄李僴
卢纶
乱离无处不伤情,况复看碑对古城。
路绕寒山人独去,月临秋水雁空惊。
颜衰重喜归乡国,身贱多惭问姓名。
今日主人还共醉,应怜世故一儒生。
注:唐玄宗天宝末年,诗人为避安史之乱,流寓鄱阳。
此诗为唐岐王正德年间761年所作,当时诗人正在归乡途中。
李僴是诗人的朋友。
诗的前两联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前两联描述了作者在乱离中飘泊、伤情的生活场景:在古城中天天看到的是残碑断碣;有时一个人在山路上曲曲折折地走,月光照着秋水,使空中飞过的雁也饱受虚惊。
②两联中有正面直写,有侧面烘托。
(若答其他,言之成理者,可酌情给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送人之巴蜀
(明)吴文泰
烟波迢递古荆州,君去应为万里游。
倚棹遥看湘浦月,听猿初泊渚宫秋。
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
若见东风杨柳色,便乘春水泛归舟。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第三联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巫峡多云雨,巴江路难行,此时诗人在古地荆州送友人至巴蜀,自然希望友人的必经之地巫峡“云开”雾散,巴江“一字”无阻。
②寓情于景。
巫峡雾散,千峰尽出,“巴江一字”,顺畅无阻,寄寓了诗人对友人征程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③答对偶或夸张并有简要分析,可适当得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
(从衬托角度来谈亦可)②前后对比的手法。
用十年前的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突出如今的悲凉况味。
[B组]
5.(2013·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应首先从修辞的角度考虑,如没有较为明显的修辞手法,则从诗歌写作构思的角度考虑。
本诗中描写的重点是梅花,但对梅花的描写是侧面进行的,环境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是诗歌的主体,所以应
从这两个角度去分析。
(2)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从诗中“惆怅”“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独自”等词语以及“雪”“寒鸦”等意象,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分析这种心情,应结合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行动踪迹来进行。
【答案】(1)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