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互联网教案,设计者赣榆县韩冬老师地理教案
2,学科:地理
二、
教学课题
本节的主题:西亚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是一个热点地区,许多时事热点与地理知识密切相关,借助当前西亚所发 生的典型事例,让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并能结合热点材料,根据自然和经济原因来寻求答案,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 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
三、
教材分析
1、五海三洲之地:在地图上找出西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干旱中的农牧业:运用地图说出西亚的气候特点以及对西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西亚的河流概况 3、阿拉伯国家:借助相关的资料能够描述阿拉伯人的风俗 4、世界石油宝库:了解石油对西亚和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借助地图能够说出西亚石油的分布、生产和出口情况
四、
教学方法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在本节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尊重学生,用赞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的独特见解而喝彩,作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 德的促进着、催化剂,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 互相合作交流,用心感悟。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2、采用“创设情景—讨论分析—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开展教学。利用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新闻、热点话题,增加课堂教学 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课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集体讨论,小组活动,以合作学习促自主探究、促 个体发展。 3、教学评价方式 (1) (2) (3) 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矫正。 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缺补漏,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学生互动及个人自评相结合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第二节人口迁移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二节人口迁移01 L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什么是人口迁移1 •概念:人口居住地发生口 S长期或举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 •人口机械增长:口03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3 •人口数量变化: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口04自然增长和匚05机械增长共同决定的。
1. 判断正误。
(1)全球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人口机械增长和自然增长。
(X)(2)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
(X)2. 下列现象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 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B. 由北京出发到欧洲旅游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D. 人口空间移动距离大于1 000千米答案C解析人口迁移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长期或永久改变。
旅游、购物及出差等活动的地理位置变化是临时性的,不属于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也没有具体距离的界定。
3 .每年春节以后,有大批的劳动力去外地打工,这是不是人口迁移?提示不一定是。
要判断是不是人口迁移必须依据空间位移、时间限度、居住地的变更这三个条件进行具体分析。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排斥力)与翌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 自然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环境优美、坐气候宜人和卫4资源丰富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
(2) 人文因素主导因素:£经济因素。
其他因素:凹政治、□§军事、肆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1.判断正误。
(1) 叙利亚局势动乱,对人口迁移产生了巨大的推力。
(V)(2) 海南省吸引了大量东北地区老年人定居,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
(V)2 •下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属于经济因素的是()A. 文化教育及婚姻家庭B.交通和通信的发展C.战争引起的难民潮D.深圳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答案D解析深圳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展,而迁入深圳。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解读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课标解读:本节内容对应课标要求“(学生)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行为条件是“运用资料”;行为动词是“描述”,属于了解水平;主题内容是“人口迁移”,后置限定是“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体现“人口迁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文字、图片、数据资料,重点让学生根据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二、学情分析(1)学生起点水平: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与人口相关的知识,并且通过高一上学期的地理学习,也掌握了一些图表阅读分析的能力。
同时,上节课对“人口分布”的学习为本节课“人口迁移”提供了知识基础,“人口分布”从某种程度上是“静”,而“人口迁移”则是“动”,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以动态的眼光观察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特征,有利于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2)学生生活经验: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上唤醒学生有关“人口迁移”的知识,比如城市的学生可以观察自己周围的进城务工人员,思考他们进城务工的原因;农村的学生可以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在外务工,自己的定居地是否有人已在外定居。
学生的身边有很多“人口迁移”的例子,教师要从学生身边的地理进行引导,体现生活中的地理。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地理1新教材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位于教材的起始单元,也是人文地理知识的开始,“人口”部分是为后面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环境与发展打下基础,属于基础章节。
本节内容由“什么是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和“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组成。
“人口迁移”的第一个课时,教师需要完成两个教学因子的教学,“什么是人口迁移”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第一个教学因子涉及人口迁移、人口流动、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等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身边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个教学因子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师可以先通过材料分析让学生理解推拉理论,再通过材料提示让学生思考影响人口迁移的其他因素,最后通过教材中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口迁移》教学案设计
【学有所获】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气候 土壤 水 矿产资源 自然灾害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经济发展水 平 交通和通 信 经济布局变化 重大工程建设 影响 人口迁移的 主要因素
经济 因素
政治 因素
政策
政治变革 战争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婚姻 文化教育 宗教信仰
读教材,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三个代表分别回答三个问题, 同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人口迁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地理现象, 随着同学们逐渐长大成人,在你们漫漫人 生路上也会进行居住地的迁移,有的同学 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外省工作、生活,有 的同学甚至会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别的国家 去定居,但不管你们是因为什么原因进行 的迁移,到新的环境希望你们能主动适应 环境地快乐地生活,自信地工作,更希望 你们不管走多远总能记着自己的祖国,自 己的家乡。
•比较法:通过比较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比较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
因素和比较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的正负影响,使学生更加清楚地学习有 关人口迁移的知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以采取的 学法有:
•自主探究法:主要是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讨出
问题的答案,再由老师归纳总结。
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而有许多科技工作者迁往 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 2.2015年也门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 ( )
A. ①
B.②
C.④
D.⑤
)
3.导致美国老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 ( A. ① B. ② C. ④ D.⑥
《第二节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规律。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实际人口迁移现象,理解人口迁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地图、图片、案例等。
2. 制作课件:包括相关观点、影响因素、案例分析等。
3. 收集实际人口迁移案例,以便在教室上讨论。
4. 安排实践活动,让学生实地观察和了解人口迁移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1. 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观点,理解其决定因素。
2. 分析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
3.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导入:展示图片(移民搬迁场景)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离开家乡迁移?2. 新课讲解:(1)讲解人口迁移观点及特点;(2)讲解决定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个人意愿等);(3)通过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影响);(4)讲解我国人口迁移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3. 学生讨论:以小组形式,讨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变化,并预计未来人口迁移的趋势。
4. 案例分析:以某地区为例,分析人口迁移对该地区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5. 教室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迁移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人口迁移带来的挑战。
6. 安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案例,尝试分析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2. 掌握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中的人口迁移案例。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人口迁移的过程及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将复杂的地理因素综合起来思量,诠释特定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
人口合理容量地理网络教案设计者韩冬
人口合理容量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与自然界提供的生活资料的增长不协调,因此,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
目前,只有地球环境适合人类生存,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事实,人们必然关注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明确资源、科技水平、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该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
人口容量是环境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人口合理容量则是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下的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可达16亿左右,但目前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已十分突出,特别是人口与淡水、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要使学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正视我国人口与环境的严峻现实,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1.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2.地球及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1.环境的限制性。
2.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图片、表格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近100多年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现象。
2.结合实例理解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联系我国的具体情况,了解、分析、讨论估计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基本研究过程。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第1 课时。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三微”即课前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中录制微课解决问题,课后录制微课巩固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并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能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 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 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公开课教案-《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用平板辅助教学已经不是新鲜事,“翻转课堂”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很热的词。
这节课我结合平板、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了新型地理教学的尝试,利用平板的交互功能和互联网的资源搜索功能,引领学生结合身边的案例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了探究,既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也让学生了解了现实中“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参政议政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
的成果,渗透学科前沿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探究活动:延续预习任务学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人口移动,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之后合作探究6分钟,之后学生交流展示。
学生谈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时引出“留守儿童”的问题,播放关于“留守儿童”的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关于“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
探究活动: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如果你作为人口迁出大省湖南或人口迁入大省浙江的人大代分的合作探究解决一系列问题,通过学生展示和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通过“留守儿童”的视频开阔学生的视野,用“两会”这一情境让学生代入身份,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的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深刻了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力发展中西部的经济,缩小经济差距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通过总结让学生。
人口迁移教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教版地理高一必修第2册第1章第2节人口迁移教学设计课题人口迁移单元第1章学科地理年级高一教材分析《人口迁移》是人教版必修2的第一章第二节,《人口迁移》在本章和第二章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人口分布的发展和深入;另一方面,人口迁移促进了城市的推进。
因此,人口迁移是联系人口和城市两部分的桥梁,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2.综合思维:熟练掌握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能从日常生活案例总结人口迁移的原因。
3.区域认知:能区别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并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
4.地理实践力:通过图表分析,了解当前人口迁移的方向和规模。
重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PPT上展示熙熙攘攘的车站人流照片。
图中熙熙攘攘的人都是当地人吗?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仅仅是人口的自然增减吗?为什么不同肤色和民族的人会出现在同一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走西口、闯关东的原因是什么?[过渡]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探究吧!通过照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学习效率。
讲授新课一: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分组探讨:1.在我们所见所闻中,都有哪些人口流动现象?有哪些人口迁移现象?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有什么区别?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属于什么呢?2.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人口迁移数量的多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最后老师总结: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定居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例如:探亲访友、出差、旅游、我国春运期间的人口流动。
学生分组探讨并做好相应成果记录。
采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的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合作人口迁移: 就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例如: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②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人口迁移判断的标准:1.须改变定居地2.改变定居地需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3.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人口迁移的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和国内迁移,国内迁移分为省际和县级迁移。
地理教案人口迁移
地理教案人口迁移教案标题:地理教案-人口迁移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估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和环境因素。
3. 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4. 能够分析和评估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地理教科书、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学生资源:学生手册、练习册等。
4. 活动资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了解什么是人口迁移吗?你认为人口迁移有哪些原因?-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简要讨论。
2. 知识讲解(15分钟)- 讲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城市化和农村-城市迁移等。
- 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例如就业机会、教育和医疗资源、政治稳定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案例,如中国的农民工迁徙或叙利亚的难民危机。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资料收集,分析该案例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
4. 数据分析(15分钟)- 提供一份地图或数据表,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情况。
-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
- 学生讨论并总结他们的发现。
5. 总结与评价(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问题:你对人口迁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你认为人口迁移对社会有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6.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人口迁移的短文,包括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人口迁移》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第二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考。
①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②教师展示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讨论、回答基础上,教师归纳。
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鲁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鲁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节《人口迁移》的第1 课时。
本章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人口有所了解,但对于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
对于人口迁移的特点,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学生学习时教师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课前让学生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尽量让学生既感兴趣又能充分掌握新知识。
本节课对于学生的一个难点就是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比较。
这两个概念要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进行比较,适当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通过“三微”即课前录制微课帮助学生学习,课中录制微课解决问题,课后录制微课巩固知识,达到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并能够区别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2.能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能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问题:
-请分析这两个案例中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
-你认为这些人口迁移现象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6.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和课堂讲解,整理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图。
2.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
3.调查当地的人口迁移状况,可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分析影响当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
一了解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理解人口迁移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2.掌握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分析其背景、特点及影响,提高对历史与地理学科交叉内容的理解能力。
3.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迁移的时空分布特征,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4.学生在价值观方面,需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口迁移,培养公平、公正、包容的人口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讨人口迁移的本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基本概念、类型、影响因素及其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及影响;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口迁移现象。
-历史人口迁移事件:介绍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人口迁移事件,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
1.2人口迁移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三)小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合作学习,如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迁移特点、原因等。
2. 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如组长负责组织协调,记录员负责记录讨论成果等,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3.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提高小组合作效果。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以我国近年来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人口迁移的驱动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同时,关注人口迁移对个体、家庭、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为培养具有地理学科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4. 组织小组汇报,分享学习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反思与评价
1.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组织学生互评,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他人、自我认识的能力。
5. 着重反思与评价,提升教学质量
本案例强调课后反思与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和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提高学习自觉性。此外,互评环节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他人、自我认识的能力。
3. 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迁移过程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迁移者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问题导向
1.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有哪些影响?”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第二节人口迁移一、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三、教学方法: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程序:[导入新课][学生阅读]一、内容要点1.人口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迁移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注意三点:a “一定距离”通常人们以是否跨越特定行政区域的界限来判断b 住所的变更c 时间限度指永久性或长期性的变化2.国际人口迁移的对比3.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4.导致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
一般来讲,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人口起的规模和范围。
二、辨析:1.人口迁移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错误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有了人口迁移的现象存在2.美国人口大量由东北部向南部和西部迁移的根本原因是地区之间的气候差异错误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气候只是其中之一。
互联网教案,设计者赣榆县韩冬老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互联网教案,设计者赣榆县韩冬老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课时安排:1课时2.面向:高二学生3.学生提前预习,根据课前分发的学案——课前自主学习(见附件一)二、教学课题1. 知识与技能(1)在初中区域地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区域的概念以及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不同;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也不一样。
而每个区域特定的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发展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析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方法。
(2)通过小组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辩证的、科学的发展观,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事物。
三、教材分析本节从理论的高度探讨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本节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差异两个方面讲解对人类活动的总体影响。
教材首先介绍了区域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主要特征,这是理解后面各章所涉及区域的前提。
然后又从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方面是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综合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等环境要素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分布、发展方向也不同。
第二方面是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典型案例,说明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会发生变化,由不利于人类活动到促进人类活动,从而对区域内的生产和发展造成影响。
教学重点:(1)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比较,以及区域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区域的含义与特征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百度搜索】尽可能多的查找相关案例、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认识区域之间的显著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列举实例分析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结合实例,即先引入人口迁移的实例,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得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或先提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然后针对每一条原因,使用人口迁移的实例进行实证和说明。
通过学习,学生可能会发现,历史早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则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教具准备投影图片,相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我国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2.理解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明确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移动的状况及产生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对比,明确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国际迁移与国内迁移的区别。
2.通过阅读材料,分析案例,归纳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社会调查,运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社会的兴趣,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形成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全球意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复习提问)1.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有怎样的增长?影响人口增长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自然环境对人口增长有哪些限制性?3.何为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多少?生复习回顾,回答。
推进新课师(投影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展示:材料一:联合国报告:印度人口将在2030年前超过中国中国日报网站消息:根据联合国2005年2月24日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3.95亿,而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5.93亿。
而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2025年人口将达到14.41亿,而到2050年,中国人口将回落到13.92亿。
另据《世界人口展望》报告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从目前的65亿增长到91亿,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
欧洲的人口将继续下降。
据统计,到2050年,欧洲人口将从目前的7.28亿下降到6.53亿(包括俄罗斯,不包括土耳其),意大利和德国的人口将继续下降,而法国和英国的人口将有所增长。
到2050年,日本人口将从目前的1.28亿下降到1.12亿。
报告指出:“总体而言,从2005年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基本保持不变,大约是12亿。
而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将增长两倍多。
”材料二:德国人口负增长现在人口8 200万的德国,到2050年将降至7 000万。
换言之,在20世纪下半叶,德国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万;而在21世纪前半叶,德国将平均每年减少人口20万以上。
这是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预测与计算结果。
德国的老龄化速度也在加快。
根据预测,2000年退休者与就业者的比例为40∶100;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变为75∶100,从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随着死亡率的增加和出生率的下降,2003年德国人口总数下降了14.3万人。
部分德国官员指出,如果德国政府不放松移民政策,随着人口不断下降,德国会在未来几个世纪里“消失”。
师(总结精讲)通过对以上材料的阅读,我们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对比,即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于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出现了人口过快增长,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了负增长,人口出现了下降问题,要想使德国不在地球上消失,除鼓励生育外,还可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人口迁移及其所受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课件展示:思考题1.人口增长有哪两种主要方式?对世界人口增长有何影响?2.何为人口迁移?它与人口流动有何区别?3.人口迁移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什么?生阅读教材,思考回答。
问题1:人口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
人口的机械增长,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是导致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对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增长一般不具有影响,但对特定国家或地区(如德国)的人口增长,有时产生显著的影响。
问题2: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不变更定居地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只属于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3: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两种类型。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
它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
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师激励性评论后,安排学生完成教材P17页活动1、2题。
生(回答)问题1:①外出度假、旅游,上街购物,没有变更居住地;②张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去异地读书,涉及定居地较长时间的改变;③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B中学读书,虽有短时间离开原来居住地的依据,但未变更定居地,所以都不属于人口迁移,④聚居在叙利亚难民营的伊拉克难民,因跨越了行政区域界线,因此属于人口迁移。
问题2:①北宋末年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②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属国内人口迁移,③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④在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那么,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和我国当代人口迁移各有什么特点呢?课件展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观察思考:19世纪以前亚洲、欧洲人口迁移方向各有何特点?原因何在?生 观察讨论后,填表: 课件展示:迁出地迁入地 迁移的原因 亚洲 中国、印度等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非洲等 自然灾害、战争、生活贫困需要到海外谋生 欧洲 欧洲美洲、大洋洲 地理大发现,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开发新大陆 非洲 非洲 美洲 欧洲殖民者罪恶的奴隶贸易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 17页材料,思考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有何特点?生 阅读材料,填下表:课件展示:时间人口迁移特色 方向 60年代移民边疆省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人口迁移受到严格控制,人口的意愿性迁移比例较少 从东部向中部以及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方向迁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内地到沿海,从农村到城市,从贫困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 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 中部向东部的迁移,同时西南、西北向中部和东部的迁移也有增加的趋势课件展示:课堂训练: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京津唐(或京津)长江三角洲(或沪宁)珠江三角洲(或广东)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工资较高(2)缓解人口压力或人地矛盾,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3)流动人口务工经商(承转)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也不相同,那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空间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板书: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师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相当复杂,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
课件展示:教材图1-10“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生观察分析,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
课件展示:教材图1-1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图”、图1-1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图”师思考如下问题:1.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地区构成中,流出和流入的省区分别有哪些?2.2001年我国流动人口城乡结构中,流入、流出的比例分别是多少?有何特点?生合作探究后,总结回答。
问题1:人口流出省主要有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省。
人口流入省主要有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等省市。
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由经济欠发达的中部内陆地区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区流入。
问题2: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结构中,乡村人口流出多,城市人口流出少,流出的人口绝大部分流入了城市,说明人口迁移的主流仍是由农村向城市迁移。
问题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除以上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引起了人口迁移外,如二次世界大战、伊拉克战争、印巴分治等引起的人口迁移属于什么影响因素呢?生(回答)属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引起的人口迁移。
师(总结精讲)政治因素中除战争以外,各国政府所制定的一些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或是限制人口迁移、鼓励人口迁移的政策,都能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由于人类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
如上述实例中印巴分治引起的人口迁移是因宗教信仰不同引起的。
课件展示:课堂训练: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②我国历史上的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参考答案)课堂小结人口迁移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既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还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板书设计活动与探究活动与探究的课题题目:山东省未来人口迁移流向及对经济的影响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山东自古以来即为全国最大的人口迁出省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由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其主要原因是移民自身存在着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以及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从迁移流向看,省内迁移人口以“上行性”迁移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平行性”迁移为主;迁往省外人口以“上行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