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护肤剂,维生素整理剂,维生素加工剂,纳米维生素微胶囊,芦荟保湿整理剂,胶原蛋白保湿剂,抗静电剂
日益流行的维生素家纺产品
加,这些污染物除了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直接危害外,还会造成人体皮肤过敏,影响人们的健康。
皮肤是人体最重要的安全屏障,随着人们对自身的卫生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因此维护皮肤健康十分必要。
皮肤护理方式除了采用化妆品外,采用和人体直接接触的维生素护肤整理面料作为皮肤的防护屏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趋于自然和环保的防护手段。
另外,面料经过香味整理后,使用中通过动态摩擦,面料上的香味便会弥漫开来,香飘四逸,有舒缓紧张情绪、解除压力和催人兴奋等作用。
维生素香味整理家纺面料是采用北京洁尔爽高科技公司开发的护肤整理剂Vc+e,和香味整理剂SCM加工制造,维生素整理剂是以维生素C棕榈酸酯(别名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和维生素E为主要成份的全包囊型微胶囊,而香味整理剂则是由全包囊型微胶囊,通过挤压和摩擦等方式释放护肤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及香味,是安全性很高的护肤香味整理剂,它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反应,使用方便,工艺简单可行。
这种家纺产品已经广泛应用在棉、毛、丝、麻、化纤织物。
▲维生素香味整理微胶囊的制备微胶囊化技术是用各种天然或合成材料的薄层包覆从几十纳米至数百微米的气体、液体及固体微粒的一种新技术。
一般微胶囊粒子大小在微米范围,把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芯,囊芯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微胶囊外部由成膜材料形成的包覆膜称为壁材。
壁材通常是由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形成,也可能是无机化合物。
微胶囊技术的优势在于形成微胶囊时,囊芯材料被包覆而与外界环境隔离,囊芯材料的性质毫无影响地被保存下来,而在适当时机,只有当人们穿着时与外界接触摩擦时,使囊壁破裂才释放出维生素和香味,这样就能达到一种缓慢释放的功效,直到最后微胶囊全部破坏,囊芯材料全部释放完毕。
一般维胶囊的寿命在存放中可维持2年之久。
▲维生素和香料的选用参照化妆品的组成结构,维生素C和维生素E对皮肤有良好的抗氧化和促进新陈代谢作用,所以维生素C和维生素E为我们护肤整理的首选。
芳香整理剂,薰衣草花香整理剂,香味纳米微胶囊,香味整理剂,香味加工剂
纳米香味胶囊香味整理剂SNC 208是一种全包囊型纳米微胶囊香料,壁材为阿拉伯明胶,并选用高级香料或从天然花草植物等中提取原香精,通过特殊手段制作成。
适用于棉、毛、丝、麻、化纤织物及成衣的整理。
整理后的织物经摩擦、拍打或揉搓,受外力作用后,微胶囊破损,香气外溢,即可闻到芬芳的花香,如无外力作用,微胶囊则不破损,香味持久保存,永不消失。
处理后的织物无毒,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反应。
适用范围有:家纺用品、枕芯及被芯、玩具填充物、象形印花服装等。
主要香型有:茉莉、玫瑰、丁香、桂花、薰衣草、森林、青草、苹果、柠檬、西柚、水蜜桃、古龙、国际、薄荷、香草、芦荟等。
韩笑芳香保健纺织品的研究与应用王潮霞(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无锡214122)陈水林(东华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上海200051)作者简介:王潮霞(1969-),女,副教授,博士。
主要从事生态纺织品印染加工新技术和功能纺织品及助剂的研究与开发。
【摘要】根据芳香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芳香疗法的应用实践,采用分子包覆材料β-环糊精为壁材原料,对具有多种医疗保健作用的薰衣草香精进行包结络合,并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进行了探讨,同时阐述了芳香保健纺织品的产品形式。
【关键词】医疗保健;β-环糊精;薰衣草;香味纺织品;微胶囊中图分类号:TS195.5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350(2005)03-0001-041 芳香剂的作用和缓释微胶囊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
当我们享受令人眼花缭乱的工业产品时,也不得不承受日益污染的大气和环境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各种压力也日益增加。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崇尚自然、简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回归自然,追求健康已悄然成为都市新时尚。
各种加香产品的蓬勃兴起不仅顺应了这一趋势,也为纺织品赋予了新的医疗保健功能。
科学研究证明,许多芳香剂具有镇静、杀菌、保健等作用[1-3]。
化妆品中的透皮传输
综述论文论文题目化妆品中的透皮传输系别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应用化学班级2010级1班指导老师李富兰学号10031030120姓名阳豪完成时间2012年11月30日化妆品中的透皮传输文献综述阳豪(四川理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自贡643000)摘要:尽管现代生物技术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化妆品,但是目前人们总是关注其保湿、美白、抗衰老等功效,而其透皮传输的效果,还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其实,透皮传输效果的好与坏,对于化妆品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皮肤表面化妆品营养成分过剩,是造成“皮肤氧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有关药物透皮吸收方面的研究方法,简要介绍了皮肤的结构和透皮的途径,重点对化妆品功效成分透皮吸收的机理进行系统地分析整理,归纳出扩散理论、渗透压理论、水合理论、相似相溶理论和结构变化理论五个理论体系,并在每个体系下对一些化妆品促渗剂的促透机理进行了分析解释,最后对化妆品透皮吸收的检测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化妆品;透皮传输;吸收;皮肤Abstract: Although modern biotechnology has created all kinds of cosmetics, but at present the people alway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ts moisturizing, whitening, anti-aging effect, and its transdermal transport effect, has not caused enough take seriously. In fact, transdermal transport effect is good or bad, it is crucial for cosmetics. The surface of the skin cosmetics nutrition is superfluous, cause "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skin oxidation ". With reference to the transdermal absorption of drugs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percutaneous approach, focusing on the efficacy of cosmetics ingredients transdermal absorption meochanism of systematic analysis, summed up the diffusion theory, osmotic pressure thery, hydration theory, similarity and compatibility theory and structural change theory five theory systems, and in each system on some cosmetic enhancers on transdermal absorption mechanism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cosmetic transdermal absorption detection methods are discussedKeywords: cosmetic ;transdermal transport;skin absorption目录前言 (4)1.化妆品中的透皮传输概念 (4)2.透皮传输途径 (4)2.1毛囊途径 (4)2.2汗管途径 (4)2.3角质层途径 (4)2.3.1通过细胞间隙扩散 (4)2.3.2通过细胞膜的扩散 (4)3.透皮传输机理及影响因素........................................................................................................... .54.透皮传输技术............................................................................................................................... .54.1微乳液技术 (5)4.2渗透促进剂 (5)4.3脂质体 (5)4.4微胶囊................................................................................................................................. ..64.5环糊精................................................................................................................................. ..64.6纳能托........................................................................................................................... .. (6)4.7多孔聚合物微球 (6)4.8纳米技术 (6)4.9球型液晶 (6)5.化妆品中的透皮传输检测技术 (7)5.1扩散池法 (7)5.2剩余量测定法 (7)5.3电镜法 (7)5.4分光镜法 (7)5.5功效检测法 (7)6.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7)结语 (8)参考文献 (8)前言护肤品中大量营养成分的添加,无论什么精华,什么营养,只要皮肤不能吸收,都是一种负担。
微胶囊整理
转移印花
1.实验用原材料 特定的蜜胺树脂,分散蓝E一4R,分散红3B,系统调节剂MS(制备微胶囊),100%聚醋织物。 2.多次转移印花 (1)转移印花色浆的配制及转印纸的制备色浆处方: 尿素29.8%;海藻酸钠糊40g;胶囊化染料xg;分散剂1g;加水合成50g 将上述调制好的色浆印制到80g/m2的牛皮纸上,自然晾干后在60℃烘箱中烘1小时,取出待 用。 (2)转移印花 将印制好不同胶囊染料使用浓度(1%、2%、4%)的转移印花纸以不同转印温度(180℃、 200℃、220℃)、不同转印时间(30s、50s),在转移印花机上对纯涤织物进行多次转印,转 印10次。 (注:色浆的胶囊染料使用浓度为胶囊化染料中所含染料量占总色浆量的百分数) 3.K/S值测定 将转印好的织物折叠成8层,放在测色仪上,即可直接读取数值。
印花浆组成大体如下: 微胶囊染料浆体(内含3~5 种颜色) 20~40 g 海藻酸钠浆 50~85 g 尿 素 5 g 防染盐S 2 g 酒石酸 (pH 值调节剂) 适量 水 适量 印花工艺流程为:印花→预烘→焙烘( 或高温、高压) →皂洗→烘 干→成品
微胶囊印花产生的彩色特殊效果是一般印花方法所无法获得的, 如在布的一面完成斑点印花烘干之后,还可以在布的另一面再进行 一次这样的印花,即可获得双面多色斑点印花产品。每一面上都可 以看到印制上的斑点和从一面透过来的印花斑点组成的多色多点图 案,两面的主色调又各不相同。
应用举例 冯岩等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 维生素E 微胶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且采用转谷氨酰胺酶作为交联剂,将 复凝聚法应用到食品卫生领域。 黄国清等利用原位聚合法制备香精微胶囊。 张卫明等选用阿拉伯胶、麦芽糊精和大豆蛋白作壁材,利用喷雾 干燥法制备生姜精油微胶囊。
食品新技术-微胶囊技术
微胶囊技术微胶囊(micro-encapsulation)技术是一项用途广泛而又发展迅速的新技术。
自从1953年微胶囊技术问世以来,经过许多科学家和专业公司的努力,微胶囊技术获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微胶囊技术在国际先进国家发展很快,已达到将此技术应用于细胞载体及液晶等高精尖水平,技术方法也不断完善在食品、化工、医药、生物技术等许多领域中已得到成功的应用,尤其在食品工业,许多由于技术障碍而得不到开发的产品,通过微胶囊技术得以实现,使得传统产品的品质得到大大的提高,为食品工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展现了良好前景。
食品中应用微胶囊技术的目的主要为将液体或气体成分转化成易处理的固体;保护敏感成分,防止其被氧化;控制释放的速度和时间等。
由于这些特点,使该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胶囊技术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国家食品中的应用十分活跃,美国、日本、西欧的食品中微胶囊应用较多。
我国在此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直接应用于食品中的实例不多。
一、微胶囊技术原理及意义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化,是用特殊手段将固体、液体或气体物质包裹在一微小的、半透性或封闭胶囊内的过程。
微胶囊的直径一般为2~2 0 0μm,囊壁厚10~20μm,此种微胶囊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可有控制的将所包裹的材料(称为心材)释放出来。
微胶囊可简单地看作由心材和壁材组成,食品工业中心材的范围很广泛,如维生素、色素、挥发性香料、风味物质、油脂、抗氧化剂、防腐剂、缓冲盐及无机盐等;此外,食品中一些不易贮存的或对其它组分产生不良影响的物质均可作为心材。
常用的壁材物质有蛋白类、植物胶类、纤维素类、缩聚物类、油类、无机盐类等,这些壁材既可单独使用,又可混合使用,同时还可添加一些增塑剂、表面活性剂、色素等改良剂来提高品质。
食品工业中,壁材的选用需根据产品的粘度、渗透性、吸湿性、溶解性及澄清度等因素来决定,并要求无毒、无嗅,对心材无不良影响。
微胶囊技术的优越性在于:(1)可有效减少活性物质对外界环境因素(如光、氧、水)的反应;(2)减少心材向环境的扩散或蒸发;(3)控制心材的释放;(4)掩蔽心材的异味;(5)改变心材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密度、分散性能)、化学性质等。
化妆品常见成分的功效
化妆品常见成分的功效1、维生素C:是一种最佳的抗氧化剂,对胶原质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皮肤易有色素沉淀、雀斑等问题发生,在弱酸环境中功效发挥及佳,比较稳定,不易变质。
2、维生素E:是强效抗氧化剂,以抵御游离基侵害皮肤,对抗老化,抑制过氧化脂质生成,逆转皮肤衰老,帮助肌肤抵御压力,维生素E比较稳定,但遇高温易发生变化。
3、芦荟:含又22种氨基酸,17种多矿物质,构成天然保湿因子,可起到保湿,消炎,活化细胞和改善角质层,延缓肌肤衰老美白,抗过敏。
4、角鲨烷:成分与批脂膜成分相似,渗透力强,能长时间保持皮肤滋润。
5、甘草酸盐:美白品中常用成分,能改善因荷尔蒙失调产生的斑点,使其淡化消失。
6、维生素A:对于老化肌肤具有及强功效,促使胶原蛋白和弹力纤维生成,可保持细胞分化正常,加强细胞彼此的连接力,让皱纹消失,如缺乏A会使皮肤干燥,角质层代谢失常,从而引起角质堆积肥厚“微胶囊”包裹起来或乳化使用,对包材要求及高。
7、氨基酸:深层滋润皮肤,防止干燥,抑制皮肤衰老。
8、透明质酸:保持肌肤表面的水分平衡,形成皮肤表皮层的保湿膜,抑制水分蒸发,同时促进胶原的形成。
9、海藻精华P—HG:调节PH值。
恢复原有的滋润,加快皮肤新陈代谢的速度。
10、硅油:柔滑肌肤,防止皮肤粗糟,提供所需养分。
11、人参:增强皮肤组织活力,促进细胞组织生长,清热祛燥,延缓衰老,易被皮肤吸收,还可抑制黑色素生成。
12、珍珠粉:滋养容颜,嫩白肌肤,改善肌肤(9000目以上方可被肌肤吸收)13、磷脂囊:是含有磷脂酸素多种成分组成的内层亲油性,外层亲水性的球状结构,能够修补细胞膜,渗透达基底层,是良好的保湿剂。
14、植物DNA:可营养肌肤,修复受损细胞,加强皮肤细胞的再生,延缓皮肤衰老。
15、金银花:收敛肌肤,提高皮肤细胞弹性,抑制腺体分泌,控制油性皮肤。
16、活性金:中国明朝药典中就有关于金子使用的记载,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金子可以明显提高皮肤对营养成分和水分的吸收。
护肤保湿加工剂,丝氨酸整理剂,芦荟保湿整理剂,胶原蛋白保湿剂
芦荟丝素胶原保湿剂WSA5016
芦荟是一种具有多项保健与美容功能的植物。
它可以调节生命机体正常化,对人体细胞组织的再生起保护作用,因此,在纺织品后整理方面,芦荟大有用武之地。
芦荟丝素胶原保湿剂WSA5016是本公司开发的新型保健整理剂,适用于棉、毛、丝、麻、化纤织物及成衣的整理。
处理后的织物风格滑爽、飘逸、垂坠、;能使皮肤产生滋润凉爽的感觉,使人舒适放松。
有助于促进皮肤健康,不仅对于美肤、护肤具有良好的作用,还具有抗菌的效果。
可广泛用于家用纺织品,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内衣,袜子,毛巾等。
SGS等全球多家权威检测机构一致证明: WSA5016富有较高的芦荟。
韩笑。
卵磷脂保湿微胶囊,仙人掌绿茶加工剂,有机锗助剂,锗整理剂,富锗加工剂
卵磷脂胶囊是生命活力的基础物质,人体内卵磷脂的含量愈充分,人体的代谢力、免疫力和再生力就愈强,人就愈健康长寿。
在纺织品后整理方面,卵磷脂也大有用武之地。
卵磷脂保湿微胶囊SKIN6310是一种以磷脂酰胆碱(Phospatidylcholine,又称卵磷脂)为主要成分的新型纺织整理剂。
适合于棉、毛、丝、麻、化纤织物及成衣的整理。
处理后的织物不仅风格柔软、吸湿,而且促进能微循环,活化细胞,增强ATP产生能力,具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功效。
卵磷脂胶囊从基础水平上滋养着生命,维持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可广泛用于家用纺织品,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内衣,袜子,毛巾等。
韩笑卵磷脂概述卵磷脂属于一种混合物,是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以及卵黄之中的一组黄褐色的油脂性物质,其构成成分包括磷酸、胆碱、脂肪酸、甘油、糖脂、甘油三酸酯以及磷脂。
卵磷脂被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
卵磷脂有时还是纯磷脂酰胆碱的同义词。
名称卵磷脂(lecithin)别名:软磷脂化学名称:磷脂酰胆碱英文:Phosphatidylcholine1844年法国人Gohley从蛋黄中发现卵磷脂(蛋黄素),并以希腊文命名为Lecithos(卵磷脂),英文名为Lecithin,也自此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卵磷脂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类生命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的滋养和保护。
卵磷脂存在于每个细胞之中,更多的是集中在脑及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免疫系统以及肝、心、肾等重要器官。
至1925年才由德国公司首次自大豆中提取活性卵磷脂并投入市场。
在国外的生产和应用已形成相当规模。
7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就开始用此类保健品,在美国卵磷脂类保健品总销量仅次于复合维生素和维生素E而名列第三。
磷脂是一类含有磷元素的脂肪化合物,通常是卵磷脂(磷脂酰胆碱,简称PC)、脑磷脂(磷脂酰乙醇胺,简称PE)、肌醇磷脂(磷脂酰肌醇,简称PI)、磷脂酸(简称PA)、丝氨酸磷脂(简称PS)等的混合物,其中最典型的是前三种。
食品添加剂清单
食品添加剂清单1.酸度调节剂(acidity regulators)柠檬酸乳酸苹果酸酒石酸偏酒石酸磷酸乙酸(醋酸)盐酸己二酸富马酸氢氧化钠碳酸钾碳酸钠(包括无水碳酸钠)柠檬酸钠柠檬酸钾碳酸氢三钠(倍半碳酸钠)柠檬酸一钠磷酸三钾磷酸钙2.抗结剂(anticaking agents)亚铁氰化钾硅铝酸钠磷酸三钙二氧化硅(矽)微晶纤维素硬脂酸镁3.消泡剂(antifoaming /defoaming agents)乳化硅油高碳醇脂肪酸酯复合物(DSA-5)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季戊四醇醚(PPE)聚氧乙烯聚氧丙醇胺醚(BAPE)聚氧丙烯甘油醚(GP)聚氧丙烯氧化乙烯甘油醚(GPE)聚二甲基硅氧烷4.抗氧化剂(antioxidants)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二丁基羟基甲苯(BHT)没食子酸丙酯(PG)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 4-己基间苯二酚抗坏血酸(维生素C) D-异抗坏血酸钠抗坏血酸棕榈酸酯抗坏血酸钙硫代二丙酸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茶多酚(维多酚)植酸(肌醇六磷酸)迷迭香提取物甘草抗氧物5.漂白剂(bleaching agents)二氧化硫焦亚硫酸钾焦亚硫酸钠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保险粉)亚硫酸氢钠硫磺6.膨松剂(bulking /leavening agents)碳酸氢钠(钾)碳酸氢铵轻质碳酸钙(碳酸钙)硫酸铝钾(钾明矾)硫酸铝铵(铵明矾)磷酸氢钙酒石酸氢钾鲜酵母(活性)干酵母7.胶姆糖基础剂(c hewing gum bases)聚乙酸乙烯酯丁苯橡胶糖胶树胶(氢化)松香酸甘油酯8.着色剂(colour)苋菜红(铝色淀)胭脂红(铝色淀)赤藓红(铝色淀)新红(铝色淀)诱惑红酸性红柠檬黄(铝色淀)日落黄(铝色淀)亮蓝(铝色淀)靛蓝(铝色淀)二氧化钛叶绿素铜钠盐β-胡萝卜素甜菜红姜黄红花黄紫胶红(虫胶红)越桔红辣椒红辣椒橙焦搪色(不加氨生产)焦糖色(加氨生产)红米红栀子黄菊花黄浸膏黑豆红高粱红玉米黄萝卜红可可壳色红曲米红曲红落葵红黑加仑红栀子蓝沙棘黄玫瑰茄红橡子壳棕多穗柯棕桑椹红天然苋菜红金樱子棕姜黄素酸枣色花生衣红葡萄皮红兰锭果红藻蓝(淡、海水)植物炭黑密蒙黄紫草红茶黄色素茶绿色素柑桔黄胭脂树橙(红木素/降红木素)胭脂虫红9.护色剂(发色剂)(colour fixatives)硝酸钠(钾)亚硝酸钠(钾)10.乳化剂(emulsifiers)蔗糖脂肪酸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双、三甘油酯)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司盘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司盘4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司盘60)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司盘80)山梨醇酐三硬脂酸酯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月桂酸酯(吐温20)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棕榈酸酯(吐温4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聚氧乙烯山梨醇酐单油酸酯(吐温80)木糖醇酐单硬脂酸酯硬脂酰乳酸钠硬脂酰乳酸钙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辛、癸酸甘油酯三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硬脂酸酯聚甘油单油酸酯乙酰化单甘油脂肪酸酯丙二醇脂肪酸酯松香甘油酯(酯胶)氢化松香甘油酯乙酸异丁酸蔗糖酯硬脂酸钾聚甘油蓖麻醇酯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酪蛋白酸钠(酪朊酸钠)改性大豆磷脂11.酶制剂(enzymes)木瓜蛋白酶蛋白酶(地衣芽孢杆菌)蛋白酶(米曲霉)蛋白酶(枯草芽孢杆菌)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制剂α-淀粉酶制剂糖化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α-乙酰乳酸脱羧酶木聚糖酶(米曲霉)真菌淀粉酶制剂乳糖酶脂肪酶(米曲霉)磷酸酯酶A2 谷氨酰胺转胺酶(品质改良剂)转葡萄糖苷酶(黑曲霉)12.增味剂(鲜味剂)(flavour enhancers)谷氨酸一钠 L-丙氨酸氨基乙酸(甘氨酸)5’-鸟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13.面粉处理剂(flour treatment agents)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偶氮甲酰胺 L-半胱氨酸盐酸盐14.被膜剂(coating agents)?紫胶(虫胶)石蜡白色油(液体石蜡)吗啉脂肪酸盐(果蜡)巴西棕榈蜡松香己戊四醇酯二甲基聚硅氧烷硬脂酸(镁)15.水分保持剂(humectants)磷酸三钠磷酸二氢钠(钾)磷酸氢二钠(钾)磷酸二氢钙(磷酸钙)焦磷酸钠焦磷酸二氢二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16.营养强化剂(nutritional fortification substances)L-盐酸赖氨酸牛磺酸维生素A(视黄醇或醋酸视黄醇或棕榈酸视黄醇)维生素B1(盐酸硫胺素)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6(盐酸吡哆醇或5’-磷酸吡哆醇)维生素B12(氰钴胺或羟钴胺) 左旋肉碱(左旋酒石酸盐)(维生素BT)(微生物法制备)左旋肉碱(化学合成法)维生素C(L-抗坏血酸) 维生素D D2(麦角钙化醇) D3(胆钙化醇) 维生素E(d-α生育酚) 烟酸或烟酰胺维生素K(植物甲萘醌) 胆碱肌醇叶酸泛酸生物素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柠檬酸铁富马酸亚铁柠檬酸铁铵氯化高铁血红素焦磷酸铁铁卟啉乙二胺四乙酸铁钠甘氨酸亚铁柠檬酸钙葡萄糖酸钙碳酸钙或生物碳酸钙乳酸钙 L-乳酸钙(生产用菌珠:米根霉TL-527-9)磷酸氢钙活性钙天门冬氨酸钙(鳌合型) L-苏糖酸钙甘氨酸钙枸橼酸苹果酸钙骨质磷酸钙珍珠乳酸钙硫酸锌葡萄糖酸锌乳酸锌甘氨酸锌柠檬酸锌碘化钾碘酸钾海藻碘葡萄糖酸钾(酶法生产)亚硒酸钠硒酸钠硒蛋白氟化钠富硒酵母富硒食用菌粉硒化卡拉胶硫酸镁葡萄糖酸镁(酶法生产)硫酸铜硫酸锰γ-亚麻油酸花生四烯酸(廿碳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双鞭甲藻)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23)(金枪鱼油)5’单磷酸胞苷(5’-CMP)5’单磷酸尿苷(5’-UMP)5’单磷酸腺苷(5’-AMP)17.防腐剂(preservatives)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山梨酸钾丙酸钙丙酸钠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脱氢乙酸脱氢醋酸钠双乙酸钠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微生物发酵法)稳定态二氧化氯乙氧基喹(啉)仲丁胺桂醛噻苯咪唑 2-苯基苯酚钠盐 4-苯基苯酚过氧化氢(或过碳酸钠)过氧乙酸18.稳定和凝固剂(stabilizer and coagulators)硫酸钙(石膏)氯化钙氯化镁(盐卤,卤片)葡萄糖酸-δ-内酯丙二醇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柠檬酸亚锡二钠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19.甜味剂(sweetening agents)糖精钠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环己基氨基磺酸钙乙酰磺氨酸钾(安赛蜜)L-α-天冬氨酰-N-(2,2,4,4-四甲基-3-硫化三亚甲基)-D-丙氨酰胺(阿力甜)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又名甜味素)三氯蔗糖(蔗糖素)异麦芽酮糖醇(氢化帕拉金糖)麦芽糖醇山梨糖醇(液) D-甘露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生产用菌珠:解脂假丝酵母)乳糖醇(4-β-D-吡喃半乳糖-D-山梨醇)甜菊糖甙甘草酸一钾及三钾甘草酸胺罗汉果甜甙20.增稠剂(thickening agents)海藻酸钠海藻酸钾琼脂卡拉胶海藻酸丙二醇酯黄原胶(汉生胶)β-1,3葡聚糖结冷胶阿拉伯胶罗望子多糖胶刺槐豆胶田菁胶亚麻籽胶(富兰克胶)瓜尔豆胶皂荚糖胶果胶黄蜀葵胶葫芦巴胶沙蒿胶明胶甲壳素(几丁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羧甲基淀粉钠淀粉磷酸酯钠羟丙基淀粉醚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乙酰化己二酸双淀粉钠氧化羟丙基淀粉磷酸酯双淀粉醋酸酯淀粉β-环状糊精聚丙烯酸钠21.其他高锰酸钾 4-氯苯氧乙酸钠异构化乳糖液食品工业用机械润滑油蔗糖聚丙烯醚(糖助剂10)固化单宁咖啡因氯化钾 6-苄基腺嘌呤凹凸棒粘土月桂酸松香季戊四醇酯辛基苯氧聚乙烯氧基二甲基巯硅氧烷白油半乳甘露聚糖酪蛋白钙肽酪蛋白磷酸肽羟基硬脂酸己二酸辣椒油树脂乙酸钠氯化钾22.香精香料(﹥1500种)香料分类:天然香料、天然等同香料、人造香料香精分类:水溶性香精、油溶性香精、乳化香精、(拌和型)粉末香精、微胶囊香精23.食品加工助剂(food processing aids)浮选法:过滤离心机:叶片式泵:输送量Gs:干燥速度:转鼓:风选法:速度雾化:筛选法:常压浓缩法:分离离心机:微波浓缩法:过滤法:悬浮速度:干燥强度:沉降速度:磁选法:冷冻浓缩法:多孔固体介质: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三、简答题:(共43分)四、绘图题(共10分)五.论述题(共15分)。
食品的微胶囊造粒技术
色素的微胶囊化
将色素包覆在微胶囊中,可以防止色 素在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降解,保持 食品颜色鲜艳。
营养强化剂的微胶囊化
维生素的微胶囊化
将维生素包覆在微胶囊中,可以保护维生素不被氧化,同时控制 其在食品中的释放速度,提高维生素的生物利用率。
矿物质的微胶囊化
将矿物质包覆在微胶囊中,可以提高矿物质的稳定性,使其在加工 和储存过程中不易损失,同时提高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
增加食品安全性
微胶囊技术可以掩盖食品中的不良味道或气味,提高食品的接受度, 同时还可以作为食品防腐剂的载体,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降低生产成本
微胶囊技术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简化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
微胶囊造粒技术的挑战
技术难度高
微胶囊造粒技术需要精确控制各种参数, 如颗粒大小、壁材选择、工艺条件等,
以达到最佳效果。
食品的微胶囊造粒技术
目录
• 引言 • 微胶囊造粒技术的原理 • 微胶囊造粒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微胶囊造粒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微胶囊造粒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食品加 工技术,通过将食品成分或活性物质 包裹在微小的胶囊中,以改善食品的 品质、口感、稳定性及延长保质期。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保健 品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健康、 美味的食品选择。
微胶囊造粒技术的定义
01
微胶囊造粒技术是指通过物理或 化学手段,将一种或多种物质包 裹在微小的胶囊中,形成微小颗 粒的技术。
02
这些微胶囊通常由天然或合成的 高分子材料制成,直径通常在微 米级别,可以包含液体、固体或 气体。
微胶囊造粒技术在食品行业的应用
微胶囊造粒技术在食品行业中广泛应 用于改善食品的口感、品质和稳定性, 以及延长保质期。
微胶囊香精整理剂制作工艺流程
微胶囊香精整理剂制作工艺流程1.首先,准备所需的原料和设备。
Firstly, prepare the required raw materials and equipment.2.将香精固体材料加入到反应釜中。
Add the solid fragrance materials into the reaction vessel.3.加入所需的溶剂和辅助剂。
Add the required solvents and additives.4.开始搅拌并加热混合物。
Start stirring and heating the mixture.5.控制温度和时间,使材料充分溶解和反应。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and time to ensure complete dissolution and reaction of the materials.6.微胶囊材料一般为脂肪酸甘油酯。
The microencapsulated material is usually glyceride of fatty acid.7.将微胶囊材料加入到香精混合物中。
Add the microencapsulated material to the fragrance mixture.8.确保微胶囊材料均匀分散在混合物中。
Ensure that the microencapsulated material is evenly dispersed in the mixture.9.继续加热并持续搅拌。
Continue heating and stirring.10.使微胶囊材料与香精充分融合。
Ensure that the microencapsulated material is well integrated with the fragrance.11.通过滴加方法将混合物分散到凝固剂中。
Disperse the mixture into a coagulant through the dropwise method.12.即可生产微胶囊香精整理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生素
中文名称:维生素
英文名称:vitamin
定义1:
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
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类。
前者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等,后者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
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即所谓维生素缺乏症。
所属学科: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2:
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饲料与肥料(二级学科)
维生素(vitamin)是人和动物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必需从食物中获得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在人体生长、代谢、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的发现
维生素的发现是20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
1897年,艾克曼(Christian Eijkman)在爪哇发现只吃精磨的白米即可患脚气病,未经碾磨的糙米能治疗这种病。
并发现可治脚气病的物质能用水或酒精提取,当时称这种物质为“水溶性B”。
1906年证明食物中含有除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水以外的“辅助因素”,其量很小,但为动物生长所必需。
1911年卡西米尔?冯克(KazimierzFunk)鉴定出在糙米中能对抗脚气病的物质是胺类(一类含氮的化合物),它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所以建议命名为“Vitamine”。
即Vital(生命的)amine(胺),中文意思为“生命胺”。
以后陆续发现许多维生素,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生理功能不同;也发现许多维生素根本不含胺,不含氮,但丰克的命名延续使用下来了,只是将最后字母“e”去掉。
最初发现的维生素B后来证实为维生素B复合体,经提纯分离发现,是几种物质,只是性质和在食品中的分布类似,且多数为辅酶。
有的供给量须彼此平衡,如维生素B1、B2和PP,否则可影响生理作用。
维生素B复合体包括:泛酸、烟酸、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硫胺素)、维生素B2(核黄素)、吡哆醇(维生素B6)和氰钴胺(维生素B12)。
有人也将胆碱、肌醇、对氨基苯酸(对氨基苯甲酸)、肉毒碱、硫辛酸包括在B复合体内。
各类维生素的发现及来源
维生素A,抗干眼病维生素,亦称美容维生素,脂溶性。
由Elmer McCollum和M. Davis 在1912年到1914年之间发现。
并不是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系列视黄醇的衍生物(视黄醇亦被译作维生素A醇、松香油),别称抗干眼病维生素多存在于鱼肝油、绿色蔬菜。
维生素B1,硫胺素,水溶性。
由卡西米尔?冯克(Kazimierz Funk)在1912年发现(一说1911年)。
在生物体内通常以硫胺焦磷酸盐(TPP)的形式存在。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大豆、肉类。
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性。
由D. T. Smith和E. G. Hendrick在1926年发现。
也被称为维生素G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蔬菜、蛋类
维生素B3,烟酸,水溶性。
由Conrad Elvehjem在1937年发现。
也被称为维生素P、维生素PP、包括尼克酸(烟酸)和尼克酰胺(烟酰胺)两种物质,均属于吡啶衍生物。
多存在于菸硷酸、尼古丁酸酵母、谷物、肝脏、米糠
维生素B4(胆碱),水溶性。
由Maurice Gobley在1850年发现。
维生素B族之一,多存在于肝脏、蛋黄、乳制品、大豆。
维生素B5,泛酸,水溶性。
由Roger Williams在1933年发现。
亦称为遍多酸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蔬菜
维生素B6,吡哆醇类,水溶性。
由Paul Gyorgy在1934年发现。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及吡哆胺。
多存在于酵母、谷物、肝脏、蛋类、乳制品
维生素B7,生物素,也被称为维生素H或辅酶R,水溶性。
多存在于酵母、肝脏、谷物
维生素B9,叶酸,水溶性。
也被称为蝶酰谷氨酸、蝶酸单麸胺酸、维生素M或叶精。
多存在于蔬菜叶、肝脏。
维生素B12,氰钴胺素,水溶性。
由Karl Folkers和Alexander Todd在1948年发现。
也被称为氰钴胺或辅酶B12。
多存在于肝脏、鱼肉、肉类、蛋类
肌醇,水溶性,环己六醇、维生素B-h。
多存在于心脏、肉类。
维生素C,抗坏血酸,水溶性。
由詹姆斯?林德在1747年发现。
亦称为抗坏血酸多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D,钙化醇,脂溶性。
由Edward Mellanby在1922年发现。
亦称为骨化醇、抗佝偻病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D2即麦角钙化醇和维生素D3即胆钙化醇。
这是唯一一种人体可以少量合成的维生素。
多存在于鱼肝油、蛋黄、乳制品、酵母。
维生素E,生育酚脂溶性。
由Herbert Evans及Katherine Bishop在1922年发现。
主要有α、β、γ、δ四种多存在于鸡蛋、肝脏、鱼类、植物油。
维生素K,萘醌类,脂溶性。
由Henrik Dam在1929年发现。
是一系列萘醌的衍生物的统称,主要有天然的来自植物的维生素K1、来自动物的维生素K2以及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
又被称为凝血维生素。
多存在于菠菜、苜蓿、白菜、肝脏。
必需维生素的定义
维生素的定义中要求维生素满足以下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
·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维生素D人体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于较重要,仍被作为必需维生素),需要通过食物补充;
·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
·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根据这四个特点,人体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3种必要维生素:维生素A ,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维生素H,维生素P,维生素PP,维生素M,维生素T,维生素U,水溶性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