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开放教学探索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五字教学法”的探索
对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五字教学法”的探索摘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需要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和改革,以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读、找、说、听、练”的五字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高效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使课堂活了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自主;讨论;探究;巩固;高效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课下学生拼命地背。
这种教学方法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这种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针对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而且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维和评判是非的能力,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在教学中应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学中,借助“目标引领卡”的引领作用,探索出了思想品德课课堂的“读、找、说、听、练”的五字教学法。
一、读现行的各版本思想品德课教材具有图文并茂,活泼且可读性强的特点。
教师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依据教师提前发给学生的“目标引领卡”按粗读和细读的要求去阅读。
对课文知识体系要有大概的了解,重点理解好相关链接中所阐述的问题,以及名人名言中所蕴含的道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对课文进行分析,把课文划分成若干个部分,了解并注明书中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在阅读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二、找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方式,学生在阅读课文并把握课文各部分内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依据教师提前设计好的“目标引领卡”的知识点提示,快速地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和难点,并认真进行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开放式教学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开放式教学近年来,广大教育教研工作者,都在积极努力地探讨不断改进,尝试着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
但纵观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学现状,仍令人担忧——很多教师还没有解脱“一言堂”和“封闭式”教学方法的桎梏。
为改变这种不良现状,必须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开放式”课堂教学,即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打破陈旧的“封闭式”教学常规,废除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彰显人文精神,树立合作观念,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一个情感浓郁、充满活力的环境中“活动”、“体验”,求道理,悟真情,培养能力。
一、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环境中,畅想思辨,充分活动,探求真理目前,很多教师上品德与社会课时,仍运用着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硬性灌输,重“一言堂”而不讲“民主活动”,重传道继承而忽视“激情感悟”。
不让学生涉及社会生活中的良莠现象,不让学生表明自己的爱憎观点。
控制学生辨别是非,强制学生言听计从。
乏味专行的教学,把学生囿于没有兴趣、毫无感情的环境中,被动而厌烦地“陪伴”着布道者,度过这“漫长”的一节课。
这样,极大的损伤和扼制了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泯杀了小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
因此说,这种“封闭式”“保守性”教学方式和方法应废止。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中,加强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与活动。
这就给我们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阐明了新理念,表明了教学方法和方式。
因此,教师自身观念要更新,自身角色要转换,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
巧妙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激情、轻松愉快的空间里畅想思辨,充分活动。
同时要改变以“教材为本”,指教“教材”的课堂教学观。
遵循课程目标,组织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了解国情民情,涉及社会现象,结合相关事例,展开探求真理的活动。
课堂活动的方式要有科学性、实效性、趣味性。
如,“小组合作讨论”、“分组大辩论”、“查询资料”、“交流信息”、“过门闯关”、“知识竞答”、“奇思妙想”、“实话实说”、“现场采访”、“即兴演讲”、“擂台赛”、“趣味科普园设计”、“灵感小制作”等。
把握教材特点构建开放课堂——小学品德课教学探究
论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孙天升(青州市孙板初级中学,山东青州262513)摘要: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学习和工作效果。
在语文学习中。
情感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必须对谬文产生情感。
才能获得学业的成功。
因而,在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中。
要深挖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
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拓展训练,构建学生和谐的情感家园。
关键词:语文教育情感情感教育.所谓情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实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感”亦称“感情”,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丰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得以高度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直接影响到人的学习和工作效果。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
就从来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因此必须把认识教育与情感构建结合起来。
使认识与情感交相发展。
只有理与情交融,才能产生信念。
信念是理和情的“合金”,只有深入理解的知识、观点与相应的情感体验发生共鸣。
并且不断得到深化,此时才能对这种知识观点坚信不移,形成信念。
在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3.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不少教师的“咀嚼”式教学把学生自己的学习逻辑打乱了,将学生的学习天赋给扼杀了。
我们主张适当地弱化教师的教。
这样教师就可以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来观察、来表述、来思考、来动手.教师就可能让学生回答“是什么”这样的客观问题的同时.还可以多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开放性问题,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是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这句话道出了强化教师引导,发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真谛。
4.理论联系实际,开放课程教学资源。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探索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与探索摘要:在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师开展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了“知识中心”这一特点。
在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需将“知识中心”转变成“素质中心”,不再一味地让学生学习课程知识,而是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自身的教学素养与教学能力,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教学方法“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的新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满足自己未来成长与发展需求的重要品质与能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有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课程,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把握好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育特点,了解小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从理论到实践,对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全面的创新改革,让学生在积累良好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成长为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人,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一、组织学生集中讨论,剖析思想道德美好品质注重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道德与法治课既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师可在课堂中设置“集中讨论”的教学活动,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的本质,让学生体会优秀传统思想品德的美好之处,主动成为弘扬传统美德的人,将传统美德内化成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并外化到实际行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1]。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请你相信我”一课的主题是“讲诚信”,它始终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
特别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为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思政课一体化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整合。
在这一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一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等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通过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学生在德育、法治等方面得到全面、系统的培养。
这一探索有助于推动教育公平,在当前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
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探索,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1. 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及其背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教育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个背景下,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应运而生。
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学科课程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有机融合,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这一提出源于对当前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旨在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脱节、教育资源的浪费等。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课堂开放式教学初探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课堂开放式教学初探摘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想创设开放式教学,首先就要创设各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另外,教师在课下也要创设多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延伸品德与社会课的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开放式教学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那么,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实现课堂开放式教学,让学生都能够主动参与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来,是每个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开放式教学形式对小学生进行各种情感教育1.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中,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想进行开放式教学,那么在课堂上,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要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结合教材寻找与学生的思想相切合的共鸣点。
如,在五年级下册《不能忘记的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的侵略以及现在我国的巨大的军事成就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落后必将挨打”的道理,同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对我国目前的国力认识的基础上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2.教师要把握相关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很多文本都可以进行感人至深的人文教育,教师要努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教育的片段,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情感融入不断生成的语境以及语流当中。
教师在备课当中,要能设置能够容易跟学生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些教学环节中能够得到人文教育,并能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1.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天堂学贵有疑,学生的思维起源于问题给学生带来的情感的矛盾。
品德课堂如何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品德课堂如何呈现出“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一)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生活性”?1、新课导入生活化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使新课导入生活化。
2、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深受学生的喜爱,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
巧用教材内容设置情境,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教学活动生活化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
我看了,我知道了。
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二)如何在课堂中呈现出开放性?开放性的思品教学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基本渠道,以主体参与贯穿始终,以提高思品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那么如何做到教学的开放呢?1、广阔的教学阵地。
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初探
} fI器tI : :  ̄CtI T {£S { £ I(l t i
小 低 年 级 品 德 与 生 活 课 教 学 初探 学
湖 北 洪 湖 市 滨 湖 中 心 学 校 小 学 部 杨 杰
《 日制 义 务 教 育 品 德 与 生 活 课 程 标 准 》 告 诉 我 们 , 全 品 德 与 生 活 课 程 是 以 儿 童 的 生 活 为 基 础 , 以 培 养 品 德 良
一
游 戏 及 其 它 实 践 活 动 。 课 程 目标 主 要 通 过 教 师 指 导 下 的 各 种 教 学 活 动 来 实 现 , 活 动 是 教 和 学 共 同 的 中 介 。 教 师 的 主要 作用 是 指 导儿 童 的 活 动 ,而 非单 纯 地 讲 教科 书 。 儿 童 更 多 地 是 通 过 实 际 参 与 活 动 , 动 手 动 脑 ,而 非 仅 仅 依 靠 听讲 来 学 习 。
活 ,反 映 儿 童 的 需 要 .开 展 儿 童 喜 欢 的 活 动 。通 过 学 生 的切 身 体 会 ,让 他 们 的 判 断 得 到 初 步 培 养 . 品 德 得 到 发 展 ,这 有 利 于 他 们 构 建 真 正 属 于 自 己 的 知 识 和 能 力 ,并
做 过 了 .就 理 解 了 。 这 句 话 告 诉 我 们 ,实 践 活 动 对 掌 握 ” 知 识 是 非 常 重 要 的 。 “ 动 性 ” 是 其 课 程 标 准 的 基 本 特 活
具 有 “ 放性 ”和 “ 活 性 ”这 两 个 基 本 特征 。那 么 , 开 生 如 何把 握 品 德 与生 活课 的特 点 去实 实 在 在地 开 展 活 动 , 从而提 高教 育教学 的实效 呢?针 对上述诸 多方 面 的问题 , 笔 者 结 合 f 己平 时 教 育 教 学 的实 际 谈 几 点 肤 浅 的 认 识 。 l
开放思品课堂 提高教育效益——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开放教学
三、 活用多种教 学策略 , 为学生 提供探 究学 习机 会 。
“ 践 是最 好 的 老 师 。 ” 大利 教育 家 蒙 台梭 利 形 象 地 解释 实 意 说 :一件事我听到 了, 后就忘 了; 到了也就记得 了: 了 , “ 随 看 做
很 自然 地 理 解 了 。对 孩 子来 说 , 听到 的容 易 忘记 , 到 的记 忆 不 看 深 , 有 亲 身 实践 和 体验 到 的 才 刻骨 铭 心 , 身难 忘 。 ” 此 , 只 终 因 在 《 品德 与 社 会》 的教 学 实践 中 , 师 要 根 据 教 材 特 点 和 学 生 的 课 教 个性 化 特 点 , 意 学生 已有 生 活经 验 与 教 学 内容 的联 系 , 学 生 注 让 去调 查 、 访 、 采 收集 资料 , 用 体 验 、 究 、 作 等 教 学 形 式 , 采 探 合 让 学 生 在 不 同的 教 学 实 践活 动 中 获得 不 同的 学 习机 会 。 讲授 《 如 可
源 , 备 大 量 的 图片 、 乐 、 例 、 品 等 充 实 课 堂 , 内心 深 处 准 音 事 物 从
唤醒 儿 童 积 极 的情 感 体 验 ,带 领 儿 童走 进 那 更 为 广 阔 的 生 活世 界 《 部 大 开 发》 课 , 材 中 仅 有 四 张 以“ 部 风 光 ” 西 一 教 西 为标 题
21.2 00 1
开放思 品课堂
提高教育效益
浅谈 小学思想品德课 的开放 教 学
◎宁德 市蕉城 区城 南 中心小学 陈起聪
现 教 育现 代 化 需 要 实施 个 性 化 教 育 , 它 体现 了对 学 生 如
7、 何 掌 握 知 识和 获得 知 识 的 过程 予 以 关 注 , 强 调对 学 习过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开放式教学【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它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开放。
因此我认为,品德课教学应该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间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关键词】创新超越融入延伸激发【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87-01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它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特点。
课程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它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
不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堂教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开放。
因此我认为,品德课教学应该以崭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地学习、感悟,促进良好品德的自然形成。
一、创新课堂开放教学形式1.在活动中体验感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放教学的时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让他们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境界,而且品德与社会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如《我家的亲戚》这一课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模拟生活的情境来演一演:当亲戚来我家的时候、当得知亲戚搬家后、当参加亲戚婚礼的时候、当亲戚生病时又如何去探望等,在生生、师生的活动中,学会了正确接待、访问亲戚的方法,改变了原来灌输式的时空结构,让学习成了学生主动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
初探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体验式教学
口 河南省洛 阳市洛龙 区第三实验小学 陈娟娟
长期 以来 ,传 统 的品 德教 学 内容 远离 说 ,以前看见有残疾 的人我还去嘲笑他们 , 学生生活实 际,教学方式单一僵化 ,儿童在 真是太不应该 了 !这 时我趁机说 ,那你们 以
课堂 中习得 的道德认识往往 “ 知道 了” 又“ 忘 后 遇上 残 疾人 知道 怎 么做 了吗 ?谁 来 帮帮
课文 内容 、 领悟做人的道理 、 选择行为方式 ,
实现 了 “ 自我教育 ”。
一
二 、进行角色扮演 。体验道德行为
所谓 “ 角色扮演 ” ,就是通过创设 与现 行 ,并尽可能让他们获得充分表现 自我的机
实生活相类似 的情境 ,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 会 。
、
创 设 生 活 情 境 。体 验 道 德 认 知
德 的形成源 于他们对 生活的体验 、认识 和感 孩 子来说 ,听到的容 易忘记 ,看 到的记忆不 动物 的亲 密接触 中感 受 与动 物做朋 友 的乐
悟 ,只有源于儿童实 际生活 的教育活动 ,才 深 ,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 到的才刻骨铭心 、
趣 ,构建 了一个真实互动 的生活化课堂 ,使
道德 寓 于儿 童 生活 的方 方 面面 ,没有 他 人 的角色 。意大 利教育 家 蒙台梭 利在 1 9
在 教学 《 我 和动 物交 朋 友 》一课 时 ,
能与生活分离 的 “ 纯道德 的生 活”。儿童 品 世纪就提 出 : “ 实践是最好 的老师 。”对于 首先 ,让小动物走进课堂 ,让孩子在与真实
能 引发他们 内心 的而非表 面的道德情感 、真 终 身难 忘。课 堂上 ,通过 “ 角 色扮演 ” ,把 课堂教学更有 现实感 、更贴近学生生活 。其
浅议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
浅议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摘要】思想品德课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必要性,并结合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探讨创新教学方法的具体实现。
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我们认识到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起到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不仅是为了应对教学挑战,更是为了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更有效的途径,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重要性、传统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案例分析、未来发展趋势、必要性、教学质量、社会主义建设者、贡献。
1. 引言1.1 浅议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成为了当下教育界的一个热点话题。
浅议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革新,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探索与思考。
思想品德课在学生的德育和品德修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以灌输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实践和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急需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与改进。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探索和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还包括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深入探讨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的重要性,挖掘出适合当下教育需求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与讨论,能够为思想品德课的创新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2. 正文2.1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小学品德课题研究题目
小学品德课题研究题目一、课题名称: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二、课题研究时间三、概念的界定所谓“教学过程开放型”,是指教学指导思想打破“闭合式”教学的怪圈,冲破课堂的约束,冲破师资的限制,打破课程局限,参与社会实践,做到各科相互渗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育人网络。
四、研究背景及意义〔一〕对传统教学的反思: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的闭合化。
课堂教学方法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课堂教学内容依然存在唯书至于上,照本宣科的现象。
这种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道德灌输,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甚至致使学生长期违背良知,在课堂上说着假话、套话、大话,严重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大大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思品教育内容及方法的开放化,有利于把握时代的脉搏,切合学生思想品德实际。
2、小学思想品德课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闭合化。
长期以来,学校是思品课唯一的上课场所,语文老师是思品课唯一的组织者、引导者、授予者。
地点与师资的局限,使思品课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致使有些学生在校一套,在家是另一种表现。
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整合,更能促使学生自觉历练道德标准,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3、小学思想品德课评价的闭合化。
历来小学思品课的评价者无非是班主任和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难以评价全面。
评价要打破简单化,实现主体互动化、过程动态化、内容多元化,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手段。
五、研究目标〔一〕研究主要目标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
〔二〕项目目标和阶段目标1、制订实施方案。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
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开放型研究一、背景介绍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其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学生年龄较小,自我认知和社会经验相对较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面临很多挑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探索,开展开放型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成为了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开放型研究的概念开放型研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研究主题、确定研究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研究结果和产品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开放型研究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1. 确定主题。
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爱心”“友谊”“勤俭节约”等,让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定义研究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所选主题,明确研究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性探究,例如对于主题“爱心”,可以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展开探究。
3. 收集资料。
通过课堂讨论、采访调查、网络搜索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来源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阅读能力。
4. 数据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加深学生对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5. 产出成果。
根据所得结论和分析结果,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制作海报、PPT演讲、手抄报等,自由发挥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案例分析在我所任教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上,我尝试运用开放型研究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探索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蓬勃开展,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不断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然而,反思身边的思品课堂教学,则还存在着以下问题:1.教师满堂灌,讲解过多,很少关注学生的思考、讨论、展示等活动的开展。
2.教学流程简单、随意,目的性不强,部分教师上课只是对教材、教参“生吞活剥”,充当了“留声机”;还有的教师上课“信手拈来”,“跑偏”现象时有发生。
3.作业或训练设计不够科学,缺乏针对性,整齐划一的作业多,供学生分层次选择的作业少。
4.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
很多学生学习只会“死记硬背”,答题时盲目抄书。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思品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如何提高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我谈些浅见。
一、激发兴趣,奠定有效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课堂教学有效高效的基石。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培养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
例如:每接到九年级新的班级,面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我总是精心设计导言课,让学生讲假期里的见闻,讲洪涝灾害、叙利亚局势、欧债危机等。
大家发言积极,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启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说明了什么?叙利亚能够快速地发展经济吗?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很想寻求答案,对新的课程充满期待,也初步意识到小课堂讲的是大世界,思品课也不单纯是勾划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有用课程。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关爱每一位同学,多鼓励、少批评,发现闪光点,激发上进心,改进教学方法,努力以学科知识的魅力和教师人格的感召力吸引学生,使思品课成为学生最向往的高效学习的课堂。
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
如果人人都献 出爱心去帮助他人又会是什么情形 ?学生通过 在校在 家所见所遇 的平常 生活 中的现象 ,从 自身体验 中感 受
认识到互帮互助让人们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更和谐,更温暖 。 真 正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深 刻意义,情感教育的成果 自然得 到更好 的收获 。 ( 二) 快乐不新 。趣味难得 在 愉快 的氛 围中,小学生很容 易接 受新的知识。如在教
即借助 多媒 体, 以录像、投影 、展示挂 图、布置环境 创
设等具有较 强感 染力 的情境氛 围,使学 生有 身临其境般 的情 感体验 ,这样 的形式也使 他们 较易形成正确 的道 德认识,加
之 以他 们所 熟悉的生活为教学基本 内容 ,引导他们在对生活 体验的 同时学会做人做事 。如 :在教学 《 邻居有难我帮忙》 课中,我利用多媒体画面展示大家互相帮助的场景—— 自
放投影片 ,请学生指认 , “ 交警 ”判断对错 。看 图中谁遵守 交通规则 , 谁不遵守交通规则?并给 不遵 守规则 的学生警示 , 让他 明 白该怎么做 。通 过这 种的方愉 快式教学,让平时不懂 交通 规则,不爱学习的同学产生 了学习兴趣 ,同时又了解 熟 悉了交通 规则和 安全常识 ,起刽 1 , 举两得之效。 ( 三) 形象渗透 。提 升情 操 品德与社会课 的主 旨即足 f : 学生能 明理 ,懂理 ,知书达 理。 自然在教学中常用的形象 效仿法是一种效果最佳的手段。 在 教学中展示领袖 人物 和英雄模 范形象 , 分析他们所具有高 贵品质的原因 ,通过形象分析 ,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
活中所见所感 去模 仿一 些残疾人 或是街 头乞讨 者,以及一些 农民工等,让他们 在体验中学会 换位 思考 ,使体验 的过程成 为学生投入的过程,并 由此产生同情 、尊重、关爱残疾 人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课开放教学探索诸暨市滨江小学戎燕娜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学校教育同社会、生活的联系,这一点在品德教学中犹为重要。
如果说,封闭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些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话,而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则只会造成能说不能做的两面人。
这是因为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知而就能行,而是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环境中受到社会生活和教育等影响,将道德认知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由被动到主动,到形成习惯的过程。
所以,品德课联系社会、生活,实行开放更为重要。
一、开放教材,引进鲜活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因此,品德教学的开放,首先是教材的开放,要让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让思品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儿童世界。
1、重新组合教材,让教材“优”起来品德教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时代性,而教材却有它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社会实际,对现行的教材进行大胆处理,为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
(1)适当增减。
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整理,把一些过时的、封闭的、不切合本地学生实际的内容进行删改。
如《家乡的变化》,滞后于时代,文中的数据已远远跟不上当地的实际变化,就大胆删除。
同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
如学习《自觉遵守纪律》时,带学生参观军营,听解放军叔叔的介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体验遵守纪律重要性,训练学生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重新排列。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疏理教材内容,有的长文短学,有的短文长学,以更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和《什么是勇敢的行为》,内容相通,训练连贯,就合在一起长文短学,而《家乡的变化》,由于脱离了课文,要收集家乡实际变化的数据,调查访问,就短文长学,适当增加实践的内容。
2、丰富课本内容,让教材“活”起来小学品德课教材,虽然目标明确,故事、事例浅显易懂,还有漂亮的画面,便于学生学习,教师指导。
但它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常识、法律知识、道德规范、礼节礼貌。
由于这些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社会发展联系密切,造成教材中的事例常落后于时代,显得有些苍白。
因此教师要发挥教学工作的主体作用,把自己从课本、教参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凭借教材这个蓝本,根据新课程标准和现实生活,补充与学生紧密联系的事例,使教材更具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更利于学生内化。
有位教师在教学《劳动不分贵贱》这课前,了解到班上有些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产生了偏差,认为干粗活、脏活的人没出息,轻视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为了使学生真正懂得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都值得尊敬的道理,他把老校工请进课堂,介绍自己辛勤工作的事迹。
老校工现身说法,从全校师生的茶水供应到整个校园花草树木的管理,从校园的整洁到厕所的卫生……听着听着,学生对平时默默无闻的老校工不禁肃然起敬。
后来,这位教师在课后经常看到学生帮助老校工打扫卫生,冲刷厕所,给花草树木浇水除草等。
班级里热爱劳动蔚然成风。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来自学生生活,反映学生道德需要、道德困惑,以及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教学"鲜活"起来。
二、开放课堂,走向广阔的学习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
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把教材内容变为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用自己的认知去认识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学生的动,感知体验具体的事物,明白具体的道理,达到学文、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目的。
1、课堂体验,促进道德内化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因此,品德教育并不是一种由外到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只有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生活,亲身去感受、体验、思考和实践,使外在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发生相互作用,变为他们自己的需要和行为动机,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朱熹有句话:“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形式多样的思品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有利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
因此,思品课中,教师要放开思路,创设各种意趣盎然的情境,把课堂作为“微型社会”,让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做做游戏在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游戏这一形式,让学生在玩玩乐乐中亲身体验,使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为了集体的荣誉》一课,一开始,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游戏竞赛。
学生一听做游戏,就兴奋起来。
于是,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花分给每组小朋友,宣布比赛规则,传递得又快又准确的为优胜。
活动开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大脑皮层产生优势兴奋中心。
这一环节看似与本课德育目的无关,实则不然。
比赛结束,教师请优胜小组的学生说说在比赛过程中的心情、想法,以及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学生饶有兴趣地各抒己见,无需教师的教导就体会到“集体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得到的”。
扮演角色组织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观摩表演,让全班同学得到启示,受到教育。
表演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如《少数服从多数》教学时,教师可以用录相展示某学生群体在讨论生活事件的起因,让学生自荐成为故事中的一员,带着各自的角色意识加入讨论,合理续演提供的情节。
然后请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甚至可以以小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学生直接进入角色,探究角色心理与角色行为的逻辑性,进而规范自己生活行为。
换位体验有一句我们常说的话:“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
”意指当我们遇到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时,特别是当我们跟有关人员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做法和体会不尽相同时,就不妨将自己放到别人的位置上去,参照别人当时当地所处的特定环境来思考某一问题,这样,可以有利于减少主观意识,有助于大家对问题取得共识和谅解。
在品德教学中,可以用换位体验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他们内心的感受,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文,有位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模仿“盲人”“瘸子”“哑吧”等残疾人处理生活事务,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
通过角色置换,学生深深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要比正常人多得多,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帮助和理解,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促进道德内化。
开展辩论在教学《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时,从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发现,许多学生提及玩电子游戏这个问题。
这应该说是学生课余活动中最突出的问题,也是最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的问题。
于是,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我们该不该玩电子游戏?在唇枪舌战中,自己玩电子游戏的切身经历和体验,调查中搜集的玩电子游戏的危害事例都成了反驳对方强有力的证据。
争辩,使学生模糊的认识清晰化,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个体发展是在发展主体与周围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中,通过主体的各种活动实现的。
皮亚杰指出:人的认识不可能单独起源于主体或客体,只能来源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活动。
思想品德课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更应实施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以各种活动为形式的现代课堂教学,充分张扬学生的心理、情感、思维、智慧和行为,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促进学生这三方面和谐发展。
2、课外延伸,拓宽教育渠道《课程标准》中说:“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节日等配合进行。
”的确,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光靠在教室里上一堂课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在课上形成的道德观点,产生的行为冲动,除了在课上进行必要的课内操作、表演等当堂见“行”外,还必须依靠课前、课后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来巩固,把思品教学延伸到家庭、社会和自然中,让思品课堂教学成为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连线。
走访小学品德教材所选的事例大多发生在学生的周围,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只有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其正确的行为。
在学习《幸福不会从天降》,为了让学生对“劳动创造财富,幸福生活要靠辛勤劳动”这一目标有更深的理解,有位教师让学生在课前下田地、进工厂、到商场……走访有关致富能手,让他们用一个个真实的勤劳致富的事例现身说法,使课文事例与生活事例连为一体,减少学生原先的道德认识和课文道德认识的目标差,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人人都能发挥聪明才智,个个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真实地体验到劳动的光荣和幸福。
参观有位教师在执教《爱惜劳动果实》,为加深学生“懂得吃、穿、用的物品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的认识,她把课堂搬到了服装车间,组织学生按一件衣服制作的前后顺序一个一个车间、一道一道工序参观,边看边请工人介绍。
只有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深切地意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与编者在情感产生共鸣,学生才会把“爱惜劳动果实”从口头付诸于自觉行为。
调查在学习《保护人类的家园》一课后,有位教师结合班队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小河边垃圾成堆,河面垃圾漂浮,污水流淌,臭气熏天;路边倒着乱砍的树木;耕地在渐渐缩小;菜摊上竟有鸟和青蛙出售。
这一组组画面向学生敲响了警钟。
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一切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损害人民健康的行为都应该抵制。
由于这次是学生实地体验感受,所以学生受到的教育是深刻的。
他们懂得了只有保护自然资源和人类生存、劳动的环境,才能促使社会持续发展。
自己作为未来劳动者和建设者就应该从小增强环保意识,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自然资源,自觉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