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

合集下载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省部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省部级)

给定资料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肯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 千米,流域面积75.24 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涝有山岗丘峦可退。

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第一个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

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

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第一景观该是那闻名天下的壶口瀑布。

黄河流经此地时,敛水成束,倾泻在三十多米深的石槽中,形似茶壶注水,正如古云"盖河漩涡,如一壶然。

"在这里,黄河河床陡然收束并下陷,湍急的河水骤然被挤进狭小的空间,瞬时就形成了万马奔腾的局面。

国考2011年申论完整答案及解析

国考2011年申论完整答案及解析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答案及解析(A卷)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就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

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

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

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参考答案:“善淤、善决、善徙”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这是它自身千百年来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黄河的规律一方面发育了华北平原,构成中国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黄河也对群众构成威胁。

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指示体现了对治黄规律的认识,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2.“给定材料5”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

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

(10分)要求:简明扼要,条理清楚。

不超过200字。

解析:本题是单一式的概括题,和2010年地市级概括《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近期目标难以实现的原因很相似,关键是要对材料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组织答案要注意答案要点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虽然联考大军队伍浩浩荡荡,材料主题一致,但是也存在一些细微差距。

首先,不同省份申论材料的给定顺序存在差异。

其次,在题量方面,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申论考试仅包含三道题目,而剩余省份均为四道。

第三,对于同样的题目,不同省份要求作答的字数和所占分数也有所差别。

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1.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据悉,本次人口普查的调查表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一些项目,如“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和“本户住房间数”。

国家统计局表示,要充分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取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将持续统计和发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代售率,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

2.许多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部某市的常住人口达到350.18万人,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流动人口的增长,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加重了该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负担,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市的人口密度居全省前列,已达501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的2.28倍,其中某市辖区为4467人/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的1.5倍。

“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时下M市年轻父母们的热议话题。

2011年国考申论地级市答案解析

2011年国考申论地级市答案解析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作答思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道题的作答范围要锁定在材料1和材料2。

从作答要求上看,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这里有条理这条要求需要我们多加注意,这预示着我们写出的答案结构一定要清晰,建议形式上采用部分的结构框架,内容上,通过对材料1、2的整体把握,要分两个方面来阐述,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两个方面的表现,这样就可以将摘录出来的要点进行分类,应该将一些重复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保证字数的要求。

【参考答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个方面:公办学校不仅学费、赞助费、借读费高昂,而且缺少专门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考大学成为难题;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10分)要求: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作答思路】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着重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题目要求理解“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指出困境是什么,接下来要指出不绝希望是什么,最后简要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在困境之中不绝望。

在题干中要根据给定资料4的字限,那么作答本题,应该主要从材料4之中寻找要点。

【参考答案】随着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上学难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些地方出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辍学之风抬头,但是仍然有许多农民越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受教育上,并且不惜血本地投资教育。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材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二、给定资料【材料1】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

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色列国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

德国的许多城市供水,亦主要依靠地下水。

法国的地下水开采量,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1/3左右。

像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

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

根据统计,1979年黄河流域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48.6%,海、滦河流域更高达87.4%。

1988年全国270多万眼机井的实际抽水量为529.2×108立方米,机井的开采能力则超过800×108立方米。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材料2】2009年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资助的《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2010年7月,北京举办的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另外,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高分作文)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解析(高分作文)

2011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一)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满分100分时限150分钟)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发源,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可用,涝有山岗丘峦可退。

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第一个有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

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上演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动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试卷及解答参考

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试卷及解答参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题目一(归纳概括题型)【题目】假设你是某县自然资源局的干部,现需要就当地村民擅自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房屋建设的问题起草一份情况报告。

请根据以下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1.近年来,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部分地区的农村村民擅自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房屋建设,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违反了国家对耕地保护的相关规定。

3.经调查,该村村民王某在建设过程中并未取得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批手续,属于擅自占用基本农田。

要求:1.以县自然资源局的文件形式,起草一份关于该事件的情况报告。

2.报告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基本情况、村民擅自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因、对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对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二、题目二(综合分析题型)【给定材料】材料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各地政府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扩建道路、建设地铁、加强公共交通管理等。

然而,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如道路扩建是否会影响周边环境、地铁建设是否会影响居民生活等。

材料二: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我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如减少燃煤、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强工业污染治理等。

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空气质量问题仍然严峻。

同时,环保政策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企业环保意识不足、环保执法力度不够等。

材料三: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然而,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难,如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题目】结合给定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城市、环保、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的认识。

三、题目三(提出对策题型)题目背景:近年来,某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居民对于空气质量问题非常关注。

2011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2011年4月24日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一、根据给定材料,概括说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指出,掌握这些信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归纳概括类试题。

仔细阅读题干可知,本题实际包括两小问:一是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国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二是掌握这些信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因此,在作答本题是应分两部分作答。

第一问难度较大,有的需要通过材料中的问题进行反推,第二问根据意义的要点,可以按照制定政策、保障民生、社会管理、经济发展这些方面进行整合。

【参考答案】人口普查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有: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数量,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结构,出生死亡情况以及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

第一,在制定政策方面,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推动科学发展。

第二,在保障民生方面,有利于保证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者等人群的一系列权利,加强和公平地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住房等公共服务,促进公共资源合理分配、公平共享,保障与改善民生。

第三,在社会管理方面,对城市的布局、规划、管理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进行户口整顿,弥补户口管理的缺陷,及时准确了解人口状况,掌握性别、年龄等信息比例,防止男女比例不平衡、人口老龄化等结构问题;有利于获取来历不明、疑似被拐儿童妇女和失踪被拐儿童、被拐妇女的信息。

第四,在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发展。

二、“给定材料5”提到了某市在人口普查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假设你是一名普查员,请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15分)要求:问题明确、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

分条作答,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对策类试题,考查了考生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审题可知,题目涉及的主体是出现于给定材料5中的“某市”,而阅读给定资料发现,涉及此市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的只有给定材料5,所以答案应出自这一则材料。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省部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省部级)

2011 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省部级)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 分钟,作答110 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给定资料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黄河从青海源头,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肯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 千米,流域面积75.24 万平方千米。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沿岸。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蒿莱,劳动生息,创造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黄河流域四季分明,植被繁茂,山溪密布,旱有密布如网的河流之水,涝有山岗丘峦可退。

这里有第一个能显示华夏文明的夏王朝宫殿群,还有商王朝第一个宫殿的都城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

商王朝迁徙到安阳殷墟时,甲骨文字已是常用的规范文字。

青铜器更显现了殷商王国政权的演化过程。

文字和王权的出现,是黄河文明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中国"一词最早的所指也是黄河流域。

古往今来,黄河两岸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奋勇前进。

黄河流域地灵人杰,涌现了许许多多伟大的历史人物,杰出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优秀的军事家廉颇、卫青、霍去病,名垂千古的文化巨匠张衡、司马迁、杜甫、白居易、关汉卿以及为民族解放事业捐躯的杨靖宇、吉鸿昌……他们如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推进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是黄河的骄傲。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申论》试卷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位置。

二、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4”写道:“黄河健康生命的主要表新形式就是“三善”:即“善淤、善决、善徙”,这是一个为几千年历史所反复证明的基本事实。

”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题,围绕“给定资料4”作答。

题目所说的“基本事实”,就是指黄河本身活动所遵循的客观规律,它活动的客观规律就是题目中所谓的“善淤、善决、善徙”。

即黄河经常性的淤积泥沙,并经常性的发生决口甚至河流改道。

这是黄河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活跃的表现。

把这个问题谈清楚就完成了题目所要求的对这句话的理解。

对于黄河这个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这个规律造福于人类自身,我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给定材料4本身来看,列举了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认识和实践,这就集中表现在几代领导人的有递进性的指示上,最新的实践就是“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强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办好黄河水利,造福人民。

因此,题目中所谓“谈谈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也就是说认识规律的目的是要为我所用,因此就要围绕这段文字材料加以深化和应用。

分享一点个人的经验给大家,我考试的时候也是和大家一样买各种资料、报各种培训班,在这些准备的过程中我觉得对我最有帮助的要数我三十多块钱买的那个训练软件了,那个软件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主要是我用的时间对了吧,我是在考试前3个月用的,那会我已经看了很多公务员的相关资料,也上了培训班,对公务员知识已经很熟悉了,只是我没有很系统的去总结,脑海里的那些知识点乱七八糟的,正好这个软件是一个系统的复习软件,它通过题库的方式帮你把知识串联起来,让你在脑海里对考试的各个知识点有一个系统的记忆。

2011国家公务员地市级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国家公务员地市级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已经落下帷幕,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发布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真题。

给定资料1.当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城市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城市生命线似乎脆弱得不堪一击。

一场不太大的雨雪就能让城市半瘫痪,居民的家也不再是安全的港湾,劣质建材散发着致癌的毒气,劣质缆线成为埋在家里的地雷,泄露的燃气就象身边的火药库,噪音公害仿佛幽灵般游荡的杀手;热岛效应闷得我们大汗淋漓,沙尘暴刮得我们泪眼迷离;逢雨必涝正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通病;一向被视为“最安全交通工具”的电梯也频出事端,社会上甚至将其作为“凶器”的代名词……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风险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城市灾变几如脱缰之马。

对大自然的愤怒我们应该心存敬畏,但对这些人为的城市灾难,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到我们自己头上。

安全感是生活质量的刻度,是人们心理需要中的第一需要,是人格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成分。

一旦这最重要的东西缺失了,人们还能放心地去哪里?还能放心地乘坐什么出行?还能放心地吃什么?尤其是城市突发性危机事件,凸显了当今社会缺乏综合应急系统的软肋。

在诸多涉及公众生命的问题中,首要问题之一是公共应急资源需要整合。

一方面不少部门总在强调自己的救援力量如何的不足,另一方面又分明有庞大而名目繁多的救援队伍,地震救援、城市消防、交通救援、工程抢险、城市危险品救援等等,这些队伍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水平,可问题在于这些救援力量往往仅是行业自己的,在条块分割的情况下,力量相当分散,很难形成合力。

一些有识之士一直呼唤构建一个城市综合减灾应急系统,公众则需要培养必要的危机意识,要“伤后知痛”。

现在很多事故灾害都直接波及城市中无辜的公众。

在不少情况下,传统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的灾难与危机。

因此,对相关公共文化教育的呼唤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井喷、火灾、爆炸、踩踏事故、地铁追尾、游船翻沉、文物烧毁等,被媒体通天热炒,显示出一种防灾预警意识的觉醒。

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试卷及解答参考

申论国家公务员考试(地市级)试卷及解答参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题目一(归纳概括题型)【给定资料】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密度逐渐增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我国多地开始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

以下是对某城市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的调查报告:1.调查背景某城市近年来交通拥堵问题严重,每天高峰期道路拥堵现象普遍,给市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市政府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

2.错峰上下班制度实施情况(1)政府机关:将上班时间调整为8:30-12:00,13:00-17:30。

(2)企事业单位:将上班时间调整为8:00-11:30,12:30-17:00。

(3)中小学:将放学时间调整为12:00-13:00。

3.实施效果(1)交通压力有所缓解。

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后,高峰期道路拥堵现象明显减少,市民出行更加顺畅。

(2)市民满意度提高。

错峰上下班制度实施后,市民出行时间得到合理安排,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3)企业效益提高。

错峰上下班制度使企业员工能够充分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进而提高企业效益。

【问题】1.请结合给定资料,分析某城市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的意义。

2.针对某城市实施错峰上下班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二、题目二(综合分析题型)题目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入城市生活。

这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在教育资源分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落后等困难;而城市的重点学校则往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质的教育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农村及边远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并鼓励优秀教师到这些地方任教。

题目要求:假设你是某市教育局局长,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阐述如何有效促进本市内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特别是对于解决城乡间存在的显著差异提出具体可行措施。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真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2011 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试卷(地市级)1.在城里公立小学开学的9月1日,张老师的打工子弟学校也开学了,在垃圾场边的平房里,18名学生走进了简陋的教室。

同是小学教师出身的李某夫妇创办的“行知打工子弟学校”,则在一片荒芜的菜地里迎来了求学的孩子们。

最早的一批打工子弟学校就这样在有志之士的努力下艰难地生存了下来。

这样的学校数量有限,仍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不知道哪里有学上。

在某民办大学做管理工作的孙某为了让从农村接出来的孩子有学上,在郊区找了五六家公立小学。

但是,校方要收取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这些高昂的费用让孙某感到发懵。

因为公办学校门槛高,在城乡结合部,条件简陋、收费较低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然而,这样的学校绝大部分都戴着“非法”的帽子——没有办学许可证,很难逃脱被关停的命运。

已有3年“办学经验”的秦老师说:“要拿办学许可证,必须有房屋产权证。

可由于经费紧张,学校只能租用别人的场地及房屋。

别说我们拿不出房屋产权证,就连房东也拿不出,因为房东也是租村里的地。

”一度拥有1500多名学生规模的私立金星小学就是因为校舍所在地被拆迁,从此销声匿迹了。

“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敢在硬件设备上加大投资。

”办学人代某说:“艰难办学,最希望的是能有合法的地位,学生可以放心读书,老师也可以安心工作。

”实际上这类学校的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往往春节一过,教师走掉一半是常事。

许多年轻教师都把私立学校当作跳板,一旦找到合适工作,立马就跳槽走人。

开学已经好几天了,因为交不起300多元的学费,12岁的陈某迟迟没有报到。

和陈某一样,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不少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求学。

树人学校也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

开学已经一周,还有100来名学生没来报到。

校长既失落又无奈,“反正每到开学,总得少那么百八十人。

有的回老家了,有的转学了。

至于有没有人辍学,那就没办法统计了。

”春节过后,8岁的乡村女孩儿张某在B市郊区的一所公办小学里迎来了新学期,但更多“漂泊”在市郊的农民工子女难有这样的待遇。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解析(解析全)-地市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解析(解析全)-地市级

2011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地市级)(一)“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评分标准:要点如下:应用文写作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采分点。

注意格式不扣分。

采分点为寄宿制教育的优势,要与走读教育对比,主要以下四个方面,未对比只给一半分数。

1、布局合理、条件完善、效益提高。

2、解决交通问题,入学方便。

3、联村办学规模大、生源多。

4、发放补贴,封闭管理,学生安全。

参考答案公办学校:1、门槛高、收费高,获取学校信息途径不畅;2、易受不公平待遇,无法参加高考,学习统编教材,受歧视。

民办学校:1、数量少,环境恶劣,硬件差;2、师资队伍不稳定,无合法地位和政府支持。

家庭方面:1、贫穷导致频繁失学和转学;2、家长学习意识淡薄,没时间辅导孩子孩子方面:学习成绩差,心理边缘化,孤独自卑。

(二)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10分)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评分标准:要点如下:1、困境是指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2分)2、具体是指上学难、教育成本高、失学率高、就业危机等(2分)3、农民的希望是通过教育使孩子“向上流动”获得好生活(2分)4、不绝是因为“孤注一掷”,缺少改变命运的途径。

(2分)5、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就业危机可以实现希望(2分)参考答案一、困境是指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

具体表现是指上学难、教育成本高、失学率高、就业危机等。

二、不绝希望:农民的希望是通过教育使孩子“向上流动”获得好生活;不绝是因为“孤注一掷”,缺少改变命运的途径。

三、基于此,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解决就业危机可以实现希望。

(三)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题目1.给定资料1和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等诸多问题,根据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2.根据材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150字,10分)3.L县政府为了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及更好的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请根据材料三,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家长的一封信》,要求1内容具体贴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顺易懂。

(400字,20分)4.总结希望小学废弃的原因,写出解决方案建议。

原因100字,解决方案300字。

(2 0分)5.根据材料七,以乡村文化、乡村文明缺失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800到1000字,40分)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作答思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道题的作答范围要锁定在材料1和材料2。

从作答要求上看,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这里有条理这条要求需要我们多加注意,这预示着我们写出的答案结构一定要清晰,建议形式上采用部分的结构框架,内容上,通过对材料1、2的整体把握,要分两个方面来阐述,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两个方面的表现,这样就可以将摘录出来的要点进行分类,应该将一些重复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保证字数的要求。

【参考答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个方面:公办学校不仅学费、赞助费、借读费高昂,而且缺少专门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考大学成为难题;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参考答案

虽然联考大军队伍浩浩荡荡,材料主题一致,但是也存在一些细微差距。

首先,不同省份申论材料的给定顺序存在差异。

其次,在题量方面,四川省和重庆市的申论考试仅包含三道题目,而剩余省份均为四道。

第三,对于同样的题目,不同省份要求作答的字数和所占分数也有所差别。

一、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

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1.2010年7月16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客观摸清人口信息,全面把握基本国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据悉,本次人口普查的调查表比上一次普查增加了一些项目,如“本户住房建筑面积”和“本户住房间数”。

国家统计局表示,要充分利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取住房空置情况的相关信息,将持续统计和发布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住房代售率,在部分城市抽选一批住宅小区,进行空置房调查。

2.许多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中部某市的常住人口达到350.18万人,流动人口大幅增加。

流动人口的增长,为该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加重了该市公共资源的承载负担,对城市的发展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该市的人口密度居全省前列,已达501人/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的2.28倍,其中某市辖区为4467人/平方公里,是上海市的1.5倍。

“入园难”、“入园贵”已成为时下M市年轻父母们的热议话题。

申论答题步骤解析

申论答题步骤解析

给 定 资料 1一 共 由四个 段 落组 成 : 然文 字很 多 .但不 少 材料 的 内容会 通 过
理清 楚 ”是 指答 案 结构形 式 要求 ,要 体 ①牛街给满师傅一家三代带来 了方便和 一 些 关 键 的 词 或 句 子 来 体 现 ,在 阅 读
现 出条 理分 明 ,清 楚明 白的 特点 。 “不 欢愉 ;②牛街改建情况;③改建后的牛 时 .要对 这 些起举 足 轻重 作 用的 词或 句
题 ,这就 要求在 作 答时 唱好 “三 步 曲”。 再 细读 作答 要 求 ,从 “内容具 体 ,符 合 会 议 的议题 是 围绕基 层 文化 建设 提 出相
第 一步 :细读 题 目,审清题 意 ,明 实际 ”这一 要求 来看 ,主 要 内容应 该 包 关 的意 见和 建 议 。对 如何 提高 村 民 的文
过 300字 ”。 由于是 要 求 “紧 扣 给 定资 资料 中 的 3个 材料 相对 独立 。但都 能从 进 行 :
料 ”,这 说 明工 作 启 示只 需 要 从 1--3材 不 同方 面提供 很好 的启示 。
一 是 细 阅读 。做标 记 。给 定 资料 虽

料 中提 取 即可 ,不需 要 另外 引 申 ; “条
超 过 300字 ”是在 字数 篇幅 上的 要求 。 街既繁华又充满民族风情 ;④ 改建后的 子做 好标 记 。为 组织 作答 案做 好 前期 的
再 如 ,2011年 国 考 (地 市 级 ) 第 牛 街充 满着 浓厚 的 民族文 化 。综合 给 定 准 备工 作 。
二题 : “L县 政府 拟 进一 步 宣传 寄 宿 制 资 料 1所 述 内 容 ,可 以得 到 这 样 的 启
只 要细 读题 目,不 难 看 出 ,这 是一 消化 材料 内容 。从 众多 复杂 的材 料 中发 加 强文 化站 的管 理 。提 高 乡村 文化 站 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地市级)参考答案及解题思路一、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

(20分)1.“给定资料1”和“给定资料2”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

请根据这两则资料,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

(10分)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

不超过200字。

【作答思路】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道题的作答范围要锁定在材料1和材料2。

从作答要求上看,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00字,这里有条理这条要求需要我们多加注意,这预示着我们写出的答案结构一定要清晰,建议形式上采用部分的结构框架,内容上,通过对材料1、2的整体把握,要分两个方面来阐述,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在农民工子弟学校和公办学校两个方面的表现,这样就可以将摘录出来的要点进行分类,应该将一些重复的要点进行归纳总结,保证字数的要求。

【参考答案】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个方面:公办学校不仅学费、赞助费、借读费高昂,而且缺少专门供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没有城市户籍;考大学成为难题;不公平待遇和歧视,使农民工子女心灵受到创伤。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有限,条件简陋,经费紧张;没有办学许可证,没有合法地位,没有政府支持;教师队伍不稳定,生源不稳定,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根据“给定资料4”中的有关内容,谈谈对文中“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一表述的理解。

(10分)要求:准确、简明。

不超过150字。

【作答思路】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属于综合分析类试题,着重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题目要求理解“困境中的不绝希望”这句话的意思,首先要指出困境是什么,接下来要指出不绝希望是什么,最后简要说明应该如何实现在困境之中不绝望。

在题干中要根据给定资料4的字限,那么作答本题,应该主要从材料4之中寻找要点。

【参考答案】随着教育成本越来越高,上学难在农村表现的尤为突出,有些地方出现因教致贫、因教返贫的困境,辍学之风抬头,但是仍然有许多农民越是在这样的困境中越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受教育上,并且不惜血本地投资教育。

因此,应该下大力气,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分配以及农民子弟就业难的问题,给广大农民寄以希望的教育。

二、L县政府拟进一步宣传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以期更好地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

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县教育局的名义草拟《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20分)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用语得体,通俗易懂;(3)不超过400字。

【作答思路】根据题干,可以得出作答的角度是某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作答任务是“给各村中小学家长写一封信”,作答目的是进一步宣传L县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模式,于此同时,本题的作答要求明确提出,用语具体,通俗易懂,这就要求作答的语气要平易近人,尽量写得口语化一些,不能写成强制性的政策性文件。

在答案的组织上,首先在答案的开头,要有一定的格式要求,不能省略称呼。

其次在内容上也要有一定的结构,应该从建设寄宿制学校的必要性和措施等方面入手。

最后,要有总体的号召。

【参考答案】给各村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为了改变我县学校不合理的校点布局,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明显提高办学效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我县将有效利用各方面条件,逐步推进寄宿制办学。

我们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

将资金投入到建议新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楼、学校食堂等,学生厕所等,保证学生学习的环境。

我们会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统筹规划学校布局。

一是从实际出发,将农村校点多、规模小的有限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二是着力调整中小学布局,建议一批试点学校,形成富有特色的实践模式,如联村办寄宿制学校、民族寄宿制学校、边境形象学校等。

创办寄宿制学校,意味着孩子们要去更远的地方读书,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难免会加重家长们的担忧。

我们将努力把寄宿制学校办成群众满意,家长放心,学校“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学校,希望广大家长朋友能够共同关心和支持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县教育局年月日三、假定你是一名派到农村的支教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简要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供上级有关部门参考。

(20分)要求:(1)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

(2)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

【作答思路】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看到本题的作答条件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分析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原因,对原因的分析准确、全面,不超过100字;二是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问题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不超过300字。

首先,分析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原因,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要点锁定在给定资料5、6中,给定资料5中,“新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又让很多农村小学陷入‘沉睡’状态,这其中,也殃及部分希望小学。

”体现了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第一个原因,即农村教育布局调整。

给定资料6中,“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外出务工,部分学龄儿童只好随家长走,异地就读。

”体现了第二个原因——学龄儿童跟随家长异地就读;“农村税费改革后也引发了农村学校经费的紧张”和“而学校过多让有限的经费投入像撒胡椒面一样,有效投入降低,于是进行大撤并。

”这两句话体现了第三个原因:即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经费紧张,财政经费的有效投入降低。

其次,提出解决希望小学遭废弃的具体建议,根据“从问题中得到对策”的提炼技巧,可以从材料中的“……为学校修建了一栋两层教学楼。

然而,当教学楼建好投入使用时,四至六年级的学生却并到了乡中心小学。

”这段话中提炼出希望小学的建设缺乏规划这个问题,从而得到出“要科学规划”这样的对策建议;从材料中“但更多是被闲置下来,甚至直接被用作仓库,有的操场被翻垦成了田地,准备种上苞谷,有的学校甚至养起了猪和鸡。

”这句话中可以提炼出闲置校舍遭到废弃的问题,从而得出“要合理规划”这样的对策建议。

通过“从原因中得到对策”的提炼技巧,可以从“学龄儿童跟随家长异地就读”这个原因中得到“加强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工子弟本地就读”的对策。

【参考答案】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原因包括:一是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撤点并校”政策殃及部分希望小学;二是生源锐减,部分学龄儿童追随外地务工的家长异地就学;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引发农村经费紧张,财政经费的有效投入降低。

解决希望小学遭到废弃的具体建议包括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和宣传引导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科学规划。

新建希望小学的选址,务必符合当地农村中小学教育布局调整计划,在捐建希望小学之前,首先要了解当地教育部门未来的发展布局,一旦被撤并,要及时进行资产置换,保证捐方利益,在新学校里也要保留捐方曾经捐赠过的痕迹。

二是合理利用。

废弃小学的校舍属于集体财产,应当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采取积极措施建立乡村图书馆、村文化活动中心等村民文化娱乐场所。

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废弃校舍的“零闲置率”。

三是宣传引导。

通过增加就业岗位,增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议等方面的努力,鼓励农民工在家乡务工、子女在本地就学,保证希望小学生源情况。

四、“给定资料7”的画线部分写道:“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

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请结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参考“给定资料”,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作答思路】联系实际,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是今年市级作文作答要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

大纲中关于文字表达能力的规定“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阐释”其实是一种限制,许多考生囿于材料事件和观点,无论是论点或是论据的选择上都有掣肘之感,无从发挥,今年作答要求上的变化放开了这一限制条件,而且对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生平时要有对社会热点问题有足够的关注和思考,而且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要把平时所看、所学、所思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并和材料的主题和观点相结合。

更多的背景提示——今年作文题的作答要求中有较为充分的背景提示:“有位知识分子说:‘我已经无家可归’,‘我在城市是寓公,在家乡成了异客’,这样,无论在乡村少年身上,还是农民工那里,以及这些出身农村的知识分子的群落里,我们都发现了‘失根’的危机。

”对考生来说,这段背景材料可以作为文章主题的重要参考。

材料1-6都在谈农村教育问题,最后一则材料中则使材料的主题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即城乡精神文化一体化和城乡之间的血脉联系,不仅仅停留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单一层次,考生要有更深入的思考。

【参考范文】愿君莫做摇摆人愿君惜取同源血——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外来人员无根化危机城市与农村、城市人与农村人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断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位来自农村、身在城市的知识分子,疑惑于自己在城市融不进、在农村回不去,成了徘徊于城乡之间的“摇摆人”,这种“无根化”危机的意识在我国社会中普遍存在,我们要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不要断裂社会。

因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解决好发展理念和发展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我们期待在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中,能够解决城市外来人员的精神困惑与无根危机,让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平等地位,珍惜同源的血液,再也没有一个摇摆人。

城乡摇摆人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人口流动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现象,像农民工,像毕业后在城市工作的青年,由于户籍壁垒、经济实力、地域文化的隔膜等因素,陷于农村回不去、城市融不入的尴尬境地,许多城乡摇摆人怀揣梦想来到繁华都市打拼,与早期外来农民工群体相比,有着更为鲜明的时代烙印: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更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当然他们也更加渴望融入这座城市,但是受困于自身因素及现实的制度门槛、政策限制等,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狐朋狗友只能游走于城市的边缘,被喻为“无根”之人:回不去的是故乡,城市也吝于敞开怀抱。

作为一支庞大的、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如何表达他们的诉求和情感,如何实现他们的权利和梦想,又如何在工业化、城市的建设大潮中找到他们的未来,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命题。

解决无根化危机,消除“摇摆人”现象,首先在于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进程,打破户籍壁垒和地域限制,使公共服务普遍惠及城市生活与工作的每个群体、每一名个人,要将外来人员普遍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给予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全方位的普遍保障,要让外来人员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才能促使他们落地生根,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