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知识手册——自然地理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中地理知识手册——自然地理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知识手册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目录第一单元地球———————————————————3 第一讲地球地图———————————————————4第二讲宇宙中的地球—————————————————10第三讲地球运动———————————————————12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18 第一讲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9 第二讲大气的受热过程————————————————20 第三讲大气运动———————————————————23第四讲气候————————————————————28第五讲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5第六讲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36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40 第一讲陆地水————————————————————41第二讲海洋水———————————————————45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49 第一讲地球的内部圈层及板块构造学说——————————50第二讲板块构造学说—————————————————51第三讲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地质作用——————————53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56 第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56第二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57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知识框架:第一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二、整体性原理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发生相应(好或坏)的改变。

(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1.自然带的形成2.自然带的分布3. 记忆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参照课本70页):一、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陆地自然带气候热量水分植被土壤呈带状一定宽度地球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相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地 壳物质循环等。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光合作用
植物 生长
藏羚羊数量的平衡
内蒙古高原以南 太 行 山 以 西
秦 岭以北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
由此可见,我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 化过程具有统一性,即牵一发而动全 身。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a.情况正常 d.地方趋于干燥 b.湖泊面积减小
c.水份蒸发减少
e.陆生生物代替水 生生物
结论:
森林 减少
滞留降水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功能降低 土壤腐殖质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沟谷纵横
岩石裸露
洪水 断流
风化 加速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形象的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goodbye
大家觉得这幅图咋样? 有什么感受?
岩石 大气 生物
土壤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大气
二氧化碳

阳光

二氧化碳
呼 吸
植物
氧吸
动物


岩石
风 化
无机盐
死 亡
死 亡
土壤 无机盐 微生物
(1)阅读以上资料,你能画出黄土高 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和人类影 响的过程吗?
土壤肥力( 下降 ) 黄土高原(流水侵蚀 )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师用——板书一、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差异 1、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2、自然带的命名:温度带 + 植被 + 带 如: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二、地域分异的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2、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中纬地区表现明显) 分异规律: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分差异(影响因素)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影响因素)分异规律: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热状况的垂直差异全球性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 海陆分异 差异性的体 现{区域性地域分异{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水热组合{气候 差异自然带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 .气候变化 B .植物变化C .水的变化 D .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3)形成正确的差异性观点:如“差异”和“分异”,“差异”是一 个名词,而“分异”则是一个动词,地域差异表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现 象,而地域分异则表示地域差异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一 般规律。所以在学习时可遵循“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的原 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
2.学习技法
矿产资源;②改
质和化学元素的
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变了地表形态,
迁移运动,以及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
塑造了各种自然
能量的流动、转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
景观;③实现了
化;②联系自然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地区之间、圈层
地理环境中的有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之间的物质交换
机界和无机界
和能量传输
3.对比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两种新功能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迁移导致流水地貌的演化,其过程如下: □13 流__水__侵__蚀__→高原的峡谷不 断拓宽→高原面萎缩→□14 _山__地___→丘陵→平原。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 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 环境要素组合。
(3)读图分析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解陆地水平地带性 分异规律;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典型山脉的垂直分异示意图, 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规律。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我国西北、青藏等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 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 [综合思维]以植物光合作用、碳循环为例,分析自然环境 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人地协调观]联系藏羚羊数量的变化、森林的过度采伐等 案例,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 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学生用

高中地理复习之自然环境整体性 -学生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基础知识1(1)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4)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关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60分)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绝灭。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

据此回答1~2题。

1、什么要素的变化使得恐龙生存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准确的说法是 (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2、恐龙绝灭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据此回答3~5题。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盛始开”,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水文4、“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环境中的哪种规律 ( )A.整体性 B.地域差异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 A.物质循环关系 B.能量流动关系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白令海峡是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相距最近处,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铁路同原有铁路连通,可以为两大陆提供一条便捷的陆上交通通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第1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示意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2.结合实例,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综合思维)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地理实践力)1.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及关系是什么?2.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有哪些?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的表现形式: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

[图表点拨] 教材P117图5-1-3,该图展示出:(1)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文、土壤、地貌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2)任何两个要素之间都是双向箭头,这个箭头表示二者之间发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交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正是通过这种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阳光不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 )2.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独立,彼此不发生任何联系的。

( )3.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地理环境。

( )4.“大河滔滔、泥沙俱下”反映的是能量交换过程。

( )[提示] 1.×阳光是太阳辐射的重要表现形式,不断为地球提供能量,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体都会发生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泥沙俱下反映了物质的迁移而不是能量的交换。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表现(1)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修1第5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被誉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

回答1~2题。

1.四大自然奇观中成因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关于四地地理环境共同特征叙述正确的是A.气温年较差较小B.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C.夏季多雨D.地表水贵如油,地下水滚滚流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3~4题。

3.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4.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5.引起该地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地壳上升B.植被遭毁C.气候恶化D.围湖造田6.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哪一要素变化引起的A.水文B.地形C.气候D.植被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及植物景观照片”,回答7~8题。

7.对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湿度减少B.沿X方向热量减少C.沿Y方向湿度增加D.沿Y方向热量增加8.景观照片中显示的植物常见于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的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某研究人员依据我国多年平均气候资料,按一定方向分别选取了A→F和①→⑥共12个地区,分类绘成甲、乙两图。

读图完成9~10题。

甲乙9.甲、乙两图反映的地理环境分异规律分别为①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②由内陆向沿海的地域分异③由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④由平原向高原的地域分异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0.如果某地水热状况与D和④地区比较相似,则对该地情况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带可能是热带草原带B.可能是温带季风气候C.水热资源丰富,盛产水稻D.可能是我国重要的甘蔗种植基地下图为“四地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示意图”,甲地位于南半球,其余均位于我国。

读图回答11~12题。

甲乙丙丁11.当甲地西坡山麓植被凋零时,四地昼长由长到短的排序是A.甲>丁>丙>乙B.丁>甲>丙>乙C.乙>丁>甲>丙D.丁>乙>丙>甲12.丙地可能是A.天山B.秦岭C.大兴安岭D.阴山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

备战高考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解析)C. 整体性特征 D. 差异性特征2.关于地球生物多样性受损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地球上物种的灭绝完全是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②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大加快了地球物种的灭绝速度③地球物种自然的繁衍与灭绝过程是相当缓慢的④人类活动不影响地球上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③3.旅游爱好者王晓名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在游行日记中绘制了祖国轮廓图和一些地形剖面图、景观图,并写到“美丽的中华,不论你怎么看她,都有一种诱人的美。

”读图,完成下题。

王晓名的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春季,沿g—h线自西向东所遇到的情形有:地势坦荡—阴雨连绵—青翠茶园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尘暴肆虐—阴雨连绵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外江南”的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D. a—b自北向南依次为:雪峰连绵—驼铃叮当—峡谷众多、水能丰富—地面平坦、山青水秀4.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 喜光喜湿B. 喜阴喜湿C. 好热耐旱D. 耐寒好旱5.下面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演变趋势图,读图完成下题。

时期,下列叙述正确的有()(1)在T1A. 自然带①—②—③与自然带⑤—⑥—⑦体现的分布规律在我国都很典型B. 自然带⑦为苔原带C. 自然带⑥在大陆东侧分布纬度比西侧低,与西侧沿海有寒流经过有关D. ②③④自然带的形成主要与水分有关,与温度无关时期下列叙述可信的()(2)在T2A.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将降低B. 我国华北平原会变得更湿润C. 俄罗斯海运条件将得到很大改善D. 天然橡胶种植的纬度将进一步降低6.读自然带与温度、湿度的关系模式图,完成下题。

(1)模式图中沿乙方向体现的变化主要是()A. 热量B. 水分C. 海拔D. 纬度(2)图中甲最有可能是()A. 温带草原带 B. 热带稀树草原带 C. 亚寒带针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7.“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雪线高度问题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 0℃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 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 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 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三、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
天山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水量为400600mm。伊犁谷地个别迎风坡可达 1000mm。天山南坡中山带以上年降 水量为300-500mm。
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 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 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 因。 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 结构利于防震。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 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之一。结合下图完成(1)~(3)题。
二、非地带性(地方性)规律 8、撒哈拉沙漠横贯非洲东西两岸
(洋流)
引申:
1.海拔高,纬度低,自然带多
2.基带与山体所在纬度自然带一致
3.纬度高,雪线低;阴坡雪线低; 降水丰富的坡雪线低
五.非地带性现象
1.荒漠中的绿洲:水分 2.东非高原赤道附近热带草原带: 海拔高,改变了水热状况
3.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 带:
A.地带性现象 B.非地带性现象 C.受纬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D.受经度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10、下列自然带的分布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明显的是 A.南半球高纬度缺少苔原带和针叶林带
B.北美洲中部的温带草原带
C.安第斯山南段同纬度东西两侧的自然带不同
D.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带
四、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应用 2、根据基带判断山脉分布的纬度位置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中地理思维导图: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温带落叶阔叶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北回归线北极圈
理想自然带 的分布规律
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极圈
苔原带:苔原气候;冰原带:冰原气候
北极圈以上
许多山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垂直自然带谱不完整
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与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相似,但影响因素不同
通过图表加深对自然带分布的记忆 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形成受热量条件影响,也受水分条件制约
规律: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 显著地区:中纬地区
分布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形成原因
热量
形成基础
南北方向更替,东西方向延伸 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规律 显著地区
分布
从沿海向 内陆的地 域分异
由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地球表面普遍存在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干扰和 破坏了地带性分异规律,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局部环流和洋流,局部水分的变化
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局部地热异常
概念 形成因素
非地 带性 分异
局部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北回归线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常绿阔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 风气候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形成原因
水热组合
山麓自然带(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垂直方向更替,水平方向延伸
规律
形成基础
山地垂 直地域 分异
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分布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高山区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结构
自 然 地 理 环 境 的 整 体 性
●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案例:生物循环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个自然环 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改变
活动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①太阳能通过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 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
②植物成为动物的食物 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 保存在动物体内。
③植物和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 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境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为地理环境的功能。 生物 气候 地貌
活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中 的二氧化碳,放出 ① 氧气。 ② ●通过降水、土壤 和河湖及生物获得 了水分补给。 ③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生物、土壤、大 气、水、地貌
●植物残体进入 土壤,为土壤提 供了有机质。 ⑥ ●岩石经过风化 向土壤提供成土 物质和无机盐。 ⑦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活学巧用· 大冲关] 1.读“自然界两种物质循环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的两种物质循环是 ( ①水循环 ②氧循环 ③碳循环 ④二氧化碳循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图中a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 A.侵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固结成岩作用 D.风化作用
●通过植物蒸腾 ④ 和土壤蒸发,大 ⑤ 气获得了水汽。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形—— 水文—— 生物——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土壤——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蚀地貌 地貌
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答案要点
(1)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 的枝叶 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 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中、 生物等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 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 能传递给出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 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 放到环境中。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 ★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 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了什么功能? 请分析藏羚羊减少的原因。
活动3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 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 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 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 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不断 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 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 已被人类严重破坏的自然植 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 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 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 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 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 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1-02-23
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差异性:表现在地理环境是由性质不同的各种要素(地形、气候、水、生物、土壤等)组成的;每种要素不是以单一形态而是以多种形态存在;地理环境是大小不同的各种形态单位的有规律的组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2、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在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后篇巩固提升
学业水平引导
地球表面四个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读图,完成第1~3题。

1.在水循环的过程中,①圈层物质进入②圈层所经过的主要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蒸发
D.径流
2.④圈层的矿物质进入①圈层所经历的主要过程是( )
A.搬运、沉积过程
B.侵蚀、搬运过程
C.风化、侵蚀过程
D.变质、沉积过程
3.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解析第1题,由图分析可知,①圈层是水圈,②圈层是大气圈,在水循环的各环节中,水圈中的水体
2题,由图分析可知,④圈层是岩石圈,岩石圈的矿物质通过流水侵蚀、搬运作用进入河流或其他水域;矿物质进入水圈首先经过岩石的风化和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无关;风化、侵蚀的产物需经过搬运才能进入水圈,故C项错误;变质作用与岩石圈中的矿物质进入水圈无关。

第3题,地球四大圈层中,岩石圈分布于最底部,大气圈分布于最上层,水圈分布于两者之间,生物圈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的底部和水圈的全部,四大圈层相互渗透;③圈层,不单独占有空间;岩石圈不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答案 1.C 2.B 3.B
能力素养拓展
读图,完成第1~2题。

1.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正确的是( )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
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
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仅①②④
B.仅②③④
C.仅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第1题,由题图可知,②可以转化为泥炭、煤等,应为绿色植物,故③为氧气,④为二氧化碳。

第2题,①②③④所述的地理原理均在图中有体现,都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A 2.D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

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 )
A.①从岩石圈开采矿产,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4.若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解析第3题,图中③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作用变为煤炭和石油,没有重熔再生过程。

第4题,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会使大气升温;二氧化碳的参与是石灰岩发生溶蚀作用的条件,故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使石灰岩地貌的侵;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会使亚寒带针叶林向高纬扩展。

答案 3.C 4.B
导学号45174042(研究性学习)下面是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的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相关材料以及合作绘制的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整体性框图。

阅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升。

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现在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

材料二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
解析第(1)题,联系序号所代表的内容并根据框图所提供的其他条件(主要考虑其因果关系)来分题,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变化,自
,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渐变冷、干燥;气候寒冷,终年气温低,多冰川;气候寒冷,土壤贫瘠,多冻土;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