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海蛟龙是如何炼就的
探海“蛟龙”
探海“蛟龙”探海“蛟龙”从《海底两万里》到我的身世传奇我叫“蛟龙”号,是中国首个载人深海潜水器。
设计制造我的,是一群富有激情、知识渊博的中国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两年来,我数次潜入深海,正是为了完成他们赋予我的光荣使命。
太空与深海,是人类一直梦想征服的秘境。
据统计,地表资源中约70%都蕴藏于海底,但和太空一样,人类对深海还知之甚少。
“这是一片奇妙而又少见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杈都笔直伸向洋面。
没有枝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
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
美丽极了!”140多年前,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借“鹦鹉螺”号的航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奇幻的海底世界。
当然了,我也知道其实凡尔纳并没有潜入过海底,因为在他生活的年代,还没有深海潜水器,甚至连潜水员所用的水下呼吸器也没有,而不借助任何装备,普通人徒手潜水的深度约为10米。
不过小说中的情节,还是激发了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无限向往,然而要将向往变成现实,却并非易事。
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现在,人类利用我们深海载人潜水器来探索海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
最初,人们采用深水球和浮力舱相结合的方式逐步进入深海,这就是人类最早诞生的潜水器。
但是这种潜水器没有航行和作业能力,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发展。
但人类征服深海的步伐并没有停止,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由自航式潜水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典型代表就是美国1964年建造的“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
此后,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载人潜水器的下潜深度在不断加深。
在我出世之前,已有4个国家掌握了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那就是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
中国不应该在如此重要的领域中缺席。
因此,当我还在图纸上时,我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为了把我设计制造得更好,有约100家科研机构、无数的专家默默地努力工作,经过数年的攻关,我终于闪亮登场啦!我就是一条“高科技鲨鱼”我的出生地,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的一间老式红砖车间。
龙宫探宝有蛟龙
Z I IU N O G 知识旋官 HS X A G N I H
记 是 对 几 经 改 进 的 机 械 手 灵 活 度 直 以 来 , 类 只 能 在 浅 海 区 活 人
一
的测 试 , 时 , 向世 人宣告 我 国 同 也
进军 海 洋 的实力和 信 心。
动 和 开 发 , 深 海 的 情 况 几 平 一 对
无 所 知 。 到 了 近 代 , 海 探 测 器 深
神 秘 蛟 龙 无 锡 造
坐 落 在 无 锡 太 湖 景 区科 教 产
技 术 突 飞 猛 进 , 学 家 也 只 探 测 科
了 1 的 海 区 , 部 分 海 域 还 是 % 大
众所 周 知 , 命 活动 需 要 阳 生
光 、 分 、 气和 适 宜 的温 度 , 水 空 蛋
结 构会 议( S 的重要成 员单位 。 [ C) S 在 一 间 普 通 的 厂 房 内 , 着 躺 刚从 南 海 归 来 的 潜 水 器 —— “ 蛟
培训。 蛟龙号 ” 1 “ 的 2大 系 统 中 , 有 1 O个 由 中 国 船 舶 重 工 集 团 设 在 无 锡 的 7 2所 负 责 研 制 , 后 0 最
议 ( T ) 国 际 船 舶 和 海 洋 工 程 I C、 T
区 域 探 索 , 发 现 了 几 千 个 海 洋 就 生 物 新 种 以 及 一 些 不 靠 阳 光 生 活
的 新 的 生 态 系统 。
6年 的 努 力 , 成 了 “ 龙 号 ” 完 蛟 载 人 深 潜 器 的 研 制 和 深 航 员 的 选 拔
的 集 成 组 装 也 由 7 2所 完 成 。 从 0
探海“蛟龙”惊世界
同样,也许觉得久未有“异客”造访,鼠尾鱼对“蛟龙”不仅好奇,而且好客,它发现深潜器后,似乎并不害怕,主动游到深潜器附近,与“蛟龙”兴致盎然地“捉迷藏”,玩了七八分钟才游走。
“我们的生物取样任务,就取这个海参吧!”唐嘉陵说。他的提议得到了付文韬的同意。
为了抓住这个大海参,他们操控深潜器再一次坐底,于是“蛟龙号”又下潜了2米多,并再次刷新了海试的最大深度纪录:3759.39米!
“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其下潜海域距离南沙群岛仅300公里,对我国未来进行深海石油和其他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唐嘉陵驾着“蛟龙号”一路下潜,激动与惬意并存。“蛟龙”往下沉,阳光和温暖向上游。清澈渐变模糊,纷扰渐行渐远,他犹如听一曲轻灵的音乐,身心滑入时空隧道。
随着“蛟龙号”的不断下潜,唐嘉陵脑海中对海底世界的憧憬也越来越强烈。在接受潜航员培训时,他曾经看过一些海底的影视资料,从此海底的奇异便深深地铭记在心底。
大海表面波澜起伏,越往下沉则越静谧,越暗淡,直至漆黑一片。因而深潜器下沉的过程便会在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从白天变成黄昏,再由黄昏变成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的变化。而完成作业后上浮的过程则恰好相反,先是漆黑的黑夜,然后黄昏,最后阳光普照。
虽然“蛟龙”经过7000米深度的海水压力测试,钛合金的外壳也很牢固,但由于“蛟龙号”与海面母船没有直接关联,一旦发生故障无法上浮,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蛟龙号”正处于测试阶段,深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发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在漆黑的深海世界里,海底的环境几乎一无所知,可以说深潜的过程,是潜航员在拿生命去挑战!
《探海蛟龙》读后感
《探海蛟龙》读后感
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卜影帆
大海深处究竟是什么样的?有没有雄伟壮观的龙宫?是否如同小说中写的那样有着梦幻般的奇景?
近些年来,我们实现了“上九天揽月”,可看似更简单的“下五洋捉鳖”却依旧遥不可及。
《探海蛟龙》一书为我揭秘了大海深处那深不可测令人震惊的神奇世界,场面宏大,妙趣横生,且在宏大的场面中悬念迭出,人物故事扣人心弦……
在我的眼中,大海是一片水的世界,有风有浪有鱼有虾,是一片梦幻的世界。
其实大海远非如此简单,深海世界更是神秘奇异。
这也是《探海蛟龙》深深吸引我的原因。
你知道蔚蓝色的大海中也会下雪吗?在探照灯的照射下世界白茫茫一片,好似西伯利亚的寒冬,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飘个不停……这是幻觉?还是海市蜃楼?如果我们不深入研究深海里这一奇异景观,我们便不会知道这所谓的“海雪”其实是由海洋浮游生物所组成的絮状物。
你知道在蔚蓝色的大海中也有云彩吗?这种浮云神出鬼没,踪影不定,像神马一样令人难以捉摸。
原来,在海洋的深水层常常聚集很多的浮游生物,形成了声波的散射层。
就像天上的飘动的浮云一样,深海浮云也会飘动,看起来就像云一样。
你说神奇不神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书中描写的大海,安静时有处子之娴静与柔美,激动时又有脱兔之躁动与跳荡。
让我这个从没有与大海有过亲密接触的人也开始从骨子里喜欢起了大海。
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个文人能用准确的词汇来形容大海之深邃;没有任何一个画家能用画笔记录大海之妆容。
带着对唐嘉陵的敬佩以及对神秘海底世界的向往,我轻轻合上书本,陷入了幻想。
蛟龙入海
3、日本深海6500深潜器 日本1989年建成了下潜深度为6500米的深海 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创纪录下 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载人潜水器深潜的 纪录。它已对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断层进行 了调查,并对地震、海啸等进行了研究,已经下 潜了1000多次。
4、美国阿尔文号深潜器 美国是较早开展载人深潜的国家之一,1964年建造的 “阿尔文”号载人潜水器是他们的代表作,可以下潜到 4500米的深海。阿尔文号——“阿尔文”号是世界上著 名的深潜器,服务于美国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从 1964年6月5日下水至今已工作47年。1986年,“阿尔 文”号再建新功,它成功地参与了对泰坦尼克号沉船的 搜寻和考察。 10916米——世界最大载人潜水深度为 10916米,由美国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保持,这个纪录 至今已保持51年。1960年1月,科学家雅克· 皮卡和唐· 沃 尔什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潜入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
5、中国“蛟龙”号深潜器 从2009年8月开始,中国在南海成功进行了20次下潜, 最大下潜深度达1109米。2010年8月26日,“蛟龙号”深 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取得3000米级海试成功,最大下潜 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创造 出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这标志着中国成 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 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制作人:全组22吨 可下潜深度:水下 5000米 海下速度:1海里/时
·深海潜水器与潜艇的主要技术区别是深海潜水器不
是完全自主运行的,必须依靠母船补充能量和空气。 比如“蛟龙”号的母船是“向阳红09”。每次海试结 束后,“蛟龙”号都会被回收到母船上,而不是在海中 独立行驶。深海潜水器体积较小,航程短,也没有潜艇 那样的艇员生活设施。
《探海蛟龙》读后感
《探海蛟龙》读后感今年暑假,我津津有味地读完了一本名叫《探海蛟龙》的书,简直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读小学时语文课本上《江凡》这篇课文的作者陈新。
这本书是以描写国宝级潜航员唐嘉陵和母亲杨秋云母子情深的内容与主题,讲述了一位父母离异的贫困少年唐嘉陵在母亲杨秋云的帮助和鼓励下拥有自信,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永不言弃的乐观生活态度,母亲为了供儿子上大学,卖房打工,而儿子毕业后却因为成为了一名潜航员而违背了工作公司的合约赔款4000元。
经过一番努力和坎坷,儿子终于完成了毛主席的一个期盼“下五洋捉鳖”从而获得成就的故事。
海底世界奇珍异宝,充满了迷幻和神奇的色彩。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之充满了遐想与憧憬。
对于科普读物迷的我来说,之前也欣赏过由法国作家凡尔纳笔下的世界科幻名著《海底两万里》,这本书是一部以主人公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纳斯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的科幻小说。
海上探险乘风破浪,历尽了千难万险,可到最后,困难都被他们一一给击破了。
海底森林狩猎、勇救采珠人、意外触礁、大战鲨鱼、捕捉儒良、被困大冰原、血战大章鱼……令人回味无穷,带领我们一起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隧道和遗址等等。
让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这些东西如今都已变成了现实,我感叹作者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竟能在还未发明电灯的社会中预料到未来世界,把科学与故事结合,创造出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
相比过去我所读的《海底两万里》而言,《探海蛟龙》是纪实再现国宝级潜航员唐嘉陵的命运跌宕历程,同时也描写了主人公伴随着“蛟龙”深潜实验,人格在历练中渐渐成熟起来的励志过程,并以他们的情感线条为载体,将人类海洋深潜探索的发展史,以及我国海洋深潜科考事业发展的曲折过程巧妙而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蛟龙”探深海
插 在 了南海 幽暗 的海底 上 。
’● ● ●- _ -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 - ● ● - - - i -● - - - - ● - - - ● - ●●
由减入浑 干锤 百炼
平 时 ,蛟 龙 号 载人 深潜 器放 置 在它 的母 船 “ 阳红0 ” 号 的后 向 9 甲板 上 。下 潜后 ,潜 水 器通 过声 波通 信 等 方式 与母 船保 持 联 系 。母 船 能实 时监 控潜 水器 的下潜 深度 、纵 倾 、横 摇 、速 度 等数 据 和载 人
詹
大气 压 。相 比之下 ,克 服水 下 3 6 甚 至7 0 大气 压 的难 度 要更 大 7个 0个
一
点 。如 果 在潜 水 器 压壳 上有 一 个J 4 的沙 眼 ,那 么渗 进来 的海 J , ,
水就不是一个水柱 ,而是一把手术刀,遇什么就可 以切什么 ,非常可怕 。 乘 员安 全
开所 有宝 藏 。但 有 了它 就有 了得 到它们 的希 望和 可能 。 蛟 龙号 载 人深 潜器 可 以对 地 形 、地 貌进 行精 细 测量 ,可 以定 点 获 取海 水 、沉 积物 、海 洋 生物 样 品 :能对 多 金 属结 核 资源进 行 勘查 取样 .对 金 属硫 化 物热 液 喷 口进行 温 度测 量 :还 可 以执 行水 下 设备 定 点布 放 、海底 电缆 和管 道 的检 测 、深海 探 巡及 打捞 等 各种 复 杂作 业 。在科 学研究 和资 源勘探 等 领域具 有极 其重 要 的价值 。
力 求 万无 一 失 。 除 了设 备 故 障 ,深 潜 器最 怕 被 破 渔 网 、电缆 缠住 。 为此 ,深潜 器 上 的许 多东 西都 是 可拆 卸抛 弃 的 ,如遇 到 问题 ,可 以 抛 弃压 载铁 ,可 以再抛 弃 电池 、机 械 手 ,甚 至可 以只 留一个 载人 舱 浮 上来 。总之 ,人 的安全 第一 。
蛟龙探海
2011年8月1日在东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第五次下潜科学 考察和试验任务,全程历时8小时32分。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 取样、标志物布放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了载人潜水器在大深度条 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此次下潜位于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区内。“蛟龙号”载 人潜水器于2011年8月1日3点准备,2011年8月1日3点28分开始下潜 ,2011年8月1日12点潜航员顺利出舱,全程历时8小时32分。此次下 潜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 ICL功能测试、标志物布放、6971通信测距等作业内容,进一步验证 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第二航段42天,7月中旬于厦门起航,主要在中国大洋协会多金属结核合同区 进行海底视像剖面调查和取样,为底栖生物多样性和结核覆盖率估算提供视 像资料和样品,同时开展常规环境调查,收集环境基线数据,履行与国际海 底管理局签订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义务。[17]
第三航段28天,在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区开展近底测量和取样,为 参与海山区环境管理计划提供技术支撑。[17]
蛟龙探海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这可不仅是对仗上的工整, 其实现难度也可谓相当。就在 嫦娥二号探月卫星飞天之前月 余,我国首台7000米深海载人 潜水器“蛟龙号”下潜到了 3759米的海底,并完成了海底 取样、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等 任务。
根据计划,“蛟龙号”明年 将挑战5000米级的海深,其最 终目标是潜入7000米的海底, 具备可在全球99%的海域“探 底”作业的能力。而载人潜入 7000米海底完成预定作业,这 还是一个全世界尚未挑战过的 纪录。
“蛟龙”号2014年计划 在充分肯定“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 航次主要成果的同时,王飞对下一步继续开 展载人深潜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进一步 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批示精神, 认真落实国家海洋局关于载人深潜工作的指 导方针和要求;二是深入细致地总结“蛟龙 ”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工作;三是稳定人才 队伍,领导小组各部门、单位要相互支持, 共谋发展;四是继续按照“安全第一”的思 路,积极稳妥地推进载人深潜事业发展。
蛟龙探海的故事观后感
蛟龙探海的故事观后感《蛟龙探海的故事》是一部以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为主线的纪录片。
我刚看完这部片子,感触颇深,不禁有许多话要说。
这部纪录片通过讲述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大海深处探索的故事,向观众展现了人类科技的辉煌,也展示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无尽好奇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蛟龙号”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装置,它可以承受极高的压力和低温环境,能够潜入海底7000多米的深处。
片中,探险队员们披挂上阵,钻入潜艇蛟龙号,准备开始一段刺激的深海冒险。
他们的冒险不仅是为了科学探索,更是为了满足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他们穿越黑暗的深海,去探寻那些我们之前所未知的奥秘。
在深海世界里,探险队员们遭遇了无数挑战和困难。
他们需要克服极高的水压、恶劣的环境和突发的状况,而且每一次探险都需要做出重大决策。
这些勇敢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用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为人类探索深海的梦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在这部纪录片中还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深海生物。
深海是一个神秘而陌生的世界,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我们之前从未见过的生物,有些甚至被称为“活化石”。
这些生物适应了高压、低温、缺氧等极端环境,生命力顽强。
通过观察和研究这些生物,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蛟龙探海的故事》的另一个亮点是它展示了中国在深海科技领域的强大实力。
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深海探险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研制出了高性能的载人潜水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成果。
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科技实力的强力证明,更是对全人类深海探索事业的一次重要贡献。
观看完《蛟龙探海的故事》后,我深感人类的智慧和勇气是无穷的,面对未知的挑战,我们永远要勇往直前,勇敢地去探索和发现。
与此同时,在我们探索的过程中,要保护好深海生态环境,不破坏这片纯净的领域。
这部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深海的神秘和无限可能性,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科技的辉煌成就。
跟着“蛟龙”去探海
件 的糖果姐姐 和哈米只能暗暗
羡 慕 了。是 啊 , 不仅 能乘 坐 “ 蛟 龙 号 ” 去 深海 探 险 ,还 能 够 近
距离观 察海底生物 ,这种机 会
可 不是 人人 都有 的呀 ! {
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 ,再 用 自己的整个身体包住猎物 , 将 胃袋从 口中吐出 ,利用消化酶让猎物在它体外溶解并被
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生 ,在生长过程 中能
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 然后分泌出石灰石,
并将这些石灰石作 为自己的保护壳。”
“ 原来珊 瑚是石灰石呀 ,那 它就是一种 石头
了? ”
“ 说得对 。人们称珊瑚是 ‘ 海洋里的胡杨林 ’,人们是 这样赞美胡杨木的: ‘ 一千年
吸收掉。”
等 待猎物 遂上门 老 广— 高, 实 在是 高!
■: ÷ ■
.
,
辫
兰 墨
5 1
“ 孙 博 士 ,快 看 ,那 是 什 么7 ” 咖 啡猫 只 见 一 个看 上
去像树根的家伙在海里缓缓地荡来荡去。 “ 哦,那是海绵 ,是一种海洋动物。”孙博 士见怪不
怪地 说 。
“ 海绵是动物?有没有搞错 啊?它既无头无尾 ,也没 有躯干和四肢 ,怎么会是动物呢? ” “ 是啊 ,别说你 了,过去的生物学家也这么认为。海
,
肯定
想 办法
, 一 、
; ;
“ 吃泥土?泥有什么营养啊 “ 咦 ,你怎么忘了,陆地 上的蚯蚓不也是 以泥土为生 的吗? 海胆也一样 ,它把泥土吞到肚子里 ,把里面的微生 物消化掉 ,然后再把剩下的东西吐出来。” 咖啡猫半信半疑 : “ 海胆行动如此缓慢 ,就不怕 ̄ ' J t 9 动物把它吃掉吗?” “ 谁敢吃它?它身上的棘刺令人望而生畏呢 !”
“三龙”探海
“三龙”探海作者:苏更林来源:《百科知识》2018年第12期2018年3月20日,“大洋”一号科学考察船搭载“海龙”三号、“海龙”11000和“潜龙”三号潜水器,开始了为期45天的2018年综合海试航次。
“海龙”和“潜龙”同船亮相是此次科考的一大亮点。
作为承担深海探测和开发任务的国之重器,“蛟龙”“海龙”“潜龙”系列潜水器未来有望同住一“家”,携手探海。
下面就让我们来见识一下“三龙”的本事有多大。
在“三龙”中,只有“蛟龙”号潜水器可以载人,并且创造过下潜海底7062米的载人深潜纪录。
“蛟龙”号长、宽、高分别为8.2米、3米和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荷载是240千克,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域。
“蛟龙”号不仅具有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在声学通讯、自动控制以及大深度作业等性能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蛟龙”号的控制系统是载人潜水器的“大脑和神经”,在采集操作面板的操作指令及各种传感器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分析和判断发出控制指令,以控制各种执行机构完成作业任务。
“蛟龙”号在许多方面都有技术突破,如航行控制模块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可进行自动定向、定深、定高控制,使得潜水器具备了远距离全自动航行功能,同时具有精确悬停定位功能。
导航定位模块采用了先进的信息融合技术,因此可为潜水器提供实时准确的定位信息。
多种高性能装备的配置,确保其在特殊环境和条件下完成复杂的作业任务。
“蛟龙”号主要应用于载人的深海资源勘查和深海科学考察。
如“蛟龙”号由潜航员驾驶操作,可以携带科研人员亲临海底目标作业区域,进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海底取样、标志物布放以及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
如今,“蛟龙”号的航迹已经遍布中国南海、东北太平洋、西北太平洋和西南印度洋,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科学考察成果。
在“三龙”中,“海龙”是带有脐带电缆的深潜器。
这说明“海龙”是有缆控制的,即通过一根“脐带”状的线缆与母船相连接,由操作手在支持母船上遥控,根据潜水器線缆传来的海底影像远程控制潜水器运动与机械手操作。
中国的探海工程的成就
中国的探海工程的成就在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20世纪70年代起步至今,我国探海工程已经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探海工程的历程、主要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展望。
一、引言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探海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最初的海洋调查到如今的深海勘查,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深海技术体系。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中国探海工程的发展历程,并重点阐述其在深海勘查、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空间探索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二、中国探海工程的历程与现状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探海工程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开展海洋综合调查,为后续的深海研究奠定了基础。
至90年代,我国开始重点关注深海资源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
2.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进入21世纪,我国探海工程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在深海勘查、生物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中国探海工程的主要成就1.深海勘查技术我国在深海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自主研发了“蛟龙”号潜水器、“海翼”号水下滑翔器等先进设备。
这些设备在深海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深海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2.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我国在深海生物资源开发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通过实施南海海底沉积物钻探项目等,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3.深海矿产资源开发在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领域,我国通过“天鲸”号深海机器人等设备,成功实现了对深海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
4.深海空间探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深海空间探索项目,为全球深海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例如,我国参与了国际深海研究项目,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深海领域的地位。
5.深海环境保护在深海环境保护方面,我国通过实施一系列深海环境保护项目,有效降低了深海环境污染风险。
四、具体实例展示1.“蛟龙”号潜水器“蛟龙”号潜水器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7000米。
涉深水者观蛟龙译文
涉深水者观蛟龙译文
嘿,咱来说说“涉深水者观蛟龙”这句话咋翻译哈。
先把每个词都弄清楚意思,“涉”就是进入水里、趟水的意思,“深水”就是水比较深的地方呗,“者”就是“的人”,“观”就是看、观察的意思,“蛟龙”就是一种传说中的厉害生物。
那连起来就是,进入到水很深的地方的人能看到蛟龙。
用咱平常说话的调调翻译过来就是:你要是到水深的地儿去,就能瞅见蛟龙。
或者说:谁要是敢往深水里头走,就能瞧见蛟龙。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咱一个道理,就是你得敢于去探索那些困难的、不熟悉的地方,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就好比说,你光在浅水区扑腾,那能看到啥特别的呀,不就一些小鱼小虾嘛。
但你要是勇敢地往深水里去,嘿,说不定就能看到那神秘的蛟龙啦!
这句话出处挺多,在好多古籍里都有呢。
它就像一个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提醒着咱们这些后人。
咱再回过头来想想这句话,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它就好像在跟咱说:“嘿,小子,别老是在那安逸的地方呆着,要勇敢地去闯闯,去深水里看看,说不定有大惊喜等着你呢!”你看,这多形象,多生动,就跟咱平时跟朋友唠嗑似的。
咱可得把这句话记住了,以后遇到啥难事,就想想这句话,咬咬牙,勇敢地往深水里扎,说不定就能看到那传说中的“蛟龙”啦!哈哈!。
“蛟龙号”的自白
“蛟龙号”的自白作者:张晓琳来源:《奇妙博物馆》2020年第02期浩瀚的海洋占据着地球表面约三分之二的表面积,蕴藏着无数的生物资源及矿产资源。
从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的传说到中国《西游记》中孙悟空几入龙宫借宝,自古以来,人们对神秘海底世界的想象和探索就从未停止过。
但是想象归想象,从百年前“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迄今尚未破解的百慕大之谜,海洋从未让人类轻易征服。
神秘的海洋令人向往,中国古代就有很多人勇敢地迈出了探索海洋的步伐,从传说中秦代的徐福东渡,到明代国力强盛时的郑和七下西洋,一直到现在,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没有停下。
2012年6月,由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也就是我,打破了深海长久以来的宁静。
我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到7062米的海底,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我不仅是目前世界上下潜深度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还可以在全球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我的7000多米成功下潜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下潜6000米以上载人潜水器的国家之一,是不是很厉害呀?我的厉害之处还有很多。
我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
我的成功下潜不仅填补了深海科学考察、资源勘测开采仪器的空白,而且对于海底沉船打捞、海底光缆铺设、海洋救生等作业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有了我,人类的海底探索之梦不再遥远……虽然我不会制造“蛟龙号”这种很复杂的深海机器人,但是我会做自己就能跑的小船,快来跟我学学吧!准备材料:一张电光纸圆珠笔笔芯一盆水制作步骤:1把电光纸折成一艘简易小船,将小船船尾往内折一凹洞。
2拔掉圆珠笔笔芯的笔头,往小船凹洞里挤几滴圆珠笔油。
3将装有圆珠笔油的小船放置在平静的水面上。
4当小船凹洞中的圆珠笔油流入水中时,小船会缓慢地前进,直至最后停止不动。
科学原理:当凹洞内的圆珠笔油流入水中时,笔油内的活性剂破坏了船尾附近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平衡,此时,船头与船尾水域的水分子之间形成力差,推动小船向前行驶。
蛟龙入海的作文
蛟龙入海的作文
哎呀,说起蛟龙入海,那可真是太牛了啊!就好像我们平时玩游戏,一下子就放大招了那种感觉。
我觉得吧,蛟龙入海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勇士,一头扎进了大海的怀抱。
嘿,我突然想到我小时候去海边玩的事儿。
那时候看着海浪一波一波的,我就在想,这海里到底有啥呀?会不会真有蛟龙藏在里面呢?也许有吧,哈哈。
说回蛟龙入海,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本事啊!那海水深不见底的,谁知道下面有啥危险。
但蛟龙就敢,就这么勇往直前地冲进去。
这让我想起我有次考试,哎呀,那题难的呀,我当时就有点退缩了。
可后来一想,蛟龙入海都不怕,我怕啥呀!于是我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蛟龙入海之后呢,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奇妙生物吧。
说不定还能交上几个朋友呢,哈哈。
不过也可能会遇到很凶猛的家伙,那可咋办呢?哎呀,我也不知道啦。
有时候我就想,我们的人生是不是也像蛟龙入海一样呢?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我们也得有那种勇气,去闯荡,去探索。
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哎呀,好难啊,万一失败了咋办呢。
嘿嘿,是不是很矛盾啊我。
总之呢,蛟龙入海这个事儿真的很了不起,很让人佩服。
我希望我也能像蛟龙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哎呀,我说的这些对不对呀,你们觉得呢?。
“蛟龙”探海
9
2021/6 农历
四月廿九
阅 读 日
星期三
“蛟龙”探海
文 / 湖北大冶 林 蓝
“蛟龙号”,在海面, 好像蛟龙往下潜。 潜到海下七千米, 乐坏里面潜航员。 海参见了忙打 call, 水母见了点个赞。 欢迎中国来考察, 开发海洋新资源。 学 习 与发展指南》:语言—— 5~6 岁 幼 儿 喜 欢 与 他 人 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 有关内容。
20 / 幼教365 / 2021.6
幸福加点料 1.“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 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 7000 米,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作业型载人潜 水器。扫描二维码,更详细地了解一下它吧! 2. 延伸问题 :宝宝,你知道海洋里有哪些能源吗?
叶聪:“载人深潜第一人”是怎样炼成的
48人不是因为没有信念而失败,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成行动并且坚持到底。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从我国自主设计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到自主研发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再到10909米探底马里亚纳海沟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这三件“大国重器”的背后都离不开一个人——叶聪。
叶聪现任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
这一切荣誉的背后,都离不开他对工作超乎寻常的热爱。
执着钻研,不厌其烦叶聪大学毕业后,选择了位于无锡的中船第七〇二研究所工作,恰逢“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刚刚立项并启动研制。
那时,中国潜水器下潜的最大深度只有600米,载人深潜更是一片空白。
设计没有先例,大伙儿都是两手空空,心里茫茫。
但是,对项目感兴趣又熟悉船舶知识的叶聪,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借助影视资料研究深潜,所有能找到的影视、图片资料都拿来观摩、研读,包括看上去不太相关的电影《“俾斯麦”号战列舰》《泰坦尼克号》。
从中受到启发的叶聪开始做潜水器的效果设计图,一版不行,就再来一版。
仅仅两年后,24岁的叶聪就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
“蛟龙号”项目副总设计师胡震解释了选择叶聪的原因。
他说:“当时进所的大学生不少,但所里的项目少,收入低,在无锡市属于中下水平,一些大学生选择了跳槽。
叶聪心沉得下来,喜欢钻研,处理问题有条理,让我们觉得靠谱。
”凭着自己的理解,叶聪设计出一张张布置图,然后一版又一版地改。
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修改了几百遍,终于拿出了得到一致认可的布置总图。
叶聪说:“我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
”执着是攀登成功高峰的手杖,脚跟立定以后,你应将心思精心专注于你的事业上,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
叶聪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设计,始终钻研自己的工作,不厌其烦地做事。
正因为敢啃“硬骨头”,最终硬是完成了“蛟龙号”的设计任务。
其实,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种专注和执着的精神,用执着照亮成功之路。
“深海的哥”是如何炼就的
龙源期刊网 “深海的哥”是如何炼就的作者:长城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2年第07期年轻人对工作要有责任感,要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叶聪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自古以来,人类就对蔚蓝色的海洋充满了憧憬,渴望有一天潜到神秘海底一探究竟。
目前,世界上已有12人登上月球,但只有2个人去过万米深海,叶聪希望自己能成为进入万米深海第三人。
33岁的叶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稳重,这是职业所致。
作为潜水器的设计师和驾驶员,需要保持沉静与缜密,过分的激动很可能就会导致失误。
精灵鬼驭“龙”探海“爸妈:下潜成功,顺利返回。
叶聪。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叶聪每次出任务前习惯性给家里发电子邮件。
在驾驶“蛟龙号”开展5000米海底深潜前,叶聪给父亲发来电子邮件,告知家人“蛟龙号”将于北京时间7月26号凌晨的1时30分进行第二次下潜的试验,嘱咐父母不要深夜起来看电视,别太担心儿子安全。
他下潜回到甲板后会第一时间给家里发电子邮件。
载人深潜风险不小,5000多米的水下,每一平方米的艇身要承担500万公斤的压力。
因为涉密和孝心,叶聪平时几乎不和爸妈说工作上的细节。
常耀俊是在中国正式对外宣布了“蛟龙”号的有关消息之后,才知道儿子在从事着这份既危险又自豪的工作。
有一次试潜,因为故障,“蛟龙”号与母船失去联系两小时,没有按照预定时间出水。
迟迟没有收到儿子报平安邮件的叶爸爸,紧张得一夜未睡,连发了3封电邮,直到叶聪平安出水回复邮件后,老两口才放下心来。
叶聪小的时候古灵精怪,刨根问底、下河玩水、上树摸鸟,男孩子的各种淘气事,叶聪小时候都没少干过。
叶聪上小学3年级时,舅舅送给他一件皮衣,小叶聪穿着新衣服和同学们一起玩闹时,不小心把皮衣撕开了一个口子。
看着被撕破的皮衣,叶聪躲着父母,找到母亲的针线盒,自己一针一线地将皮衣缝好。
可他当时用的是白线,在黑皮衣上十分醒目。
叶聪灵机一动,将家里的黑鞋油涂在白线上。
这一招将妈妈整整骗了一个多月,直到妈妈换季清理衣服时,才发现儿子动过的手脚。
时事政治:“蛟龙”号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创新纪录
时事政治:“蛟龙”号下潜成功突破7000米创新纪录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24日电(记者罗沙)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4日在马里亚纳海沟区域进行第四次下潜试验,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执行本次下潜试验的试航员为叶聪、刘开周、杨波。
7000米深度也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最大设计深度。
北京时间24日4时30分,“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团队举行了试航员出征仪式。
5时,下潜试验正式开始。
5时24分,潜水器布放入水,5分钟后开始注水下潜。
8时55分,“蛟龙”号下潜深度已达7005米,随后在7015米的深度第一次坐底。
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蛟龙”号在7000米级海试中,经4次下潜试验就突破7000米深度,说明潜水器性能稳定,海试人员水平不断提高。
他说:“这支队伍是一支英雄的队伍!”据试航员报告,目前潜水器设备一切正常,人员状态良好。
“蛟龙”探海承载中国深蓝梦想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刘石磊)承载中国探索海洋的深蓝梦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4日成功探海7000米,给人们带来无限振奋。
作为深海探测的重要工具,载人潜水器是各国海洋勘探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蛟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拥有深海载人潜水器,而它们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过6500米,经常下潜深度也不过5000米。
“蛟龙”一次次破纪录的深潜,无疑拓宽了中国深海科研空间。
从刚起步时的50米到去年的5000米,再到如今的7000米,这条“中国龙”证明其有能力在全球99.8%的海底游弋,对中国开展海底勘探、了解海洋生物乃至生命起源研究构成有力的技术支撑。
这一骄人的成绩表明,在走向海洋的征程中,中国科技奋起直追,中国深海高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和应用能力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技术上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又迈出重要一步。
国际媒体纷纷就此评论说,“蛟龙”号的创纪录下潜与“神九”“天宫”对接一起,显示了中国科技发展的雄心。